《熔化和凝固》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初中物理苏科版八上】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册(苏科版)2.3《熔化和凝固》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苏科版)2.3《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苏科版)2.3《熔化和凝固》一、教学内容1.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定义;2. 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和条件;3.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4. 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和条件;2. 能够分析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3. 能够运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2. 教学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特点和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冰块、水、温度计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冰块熔化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知识点讲解:(1)讲解熔化的概念,介绍熔化的特点和条件;(2)讲解凝固的概念,介绍凝固的特点和条件;(3)讲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如冰雪融化、冰棍融化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冰块熔化所需时间等。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特点和条件,以及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熔化:概念: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特点:吸热、温度升高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凝固:概念: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特点:放热、温度降低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晶体与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的熔点,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逐渐升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要描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并说明各自的特点和条件;(2)举例说明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3)运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冰块熔化所需时间。

2. 答案:(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吸热、温度升高,达到熔点、继续吸热;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放热、温度降低,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逐渐升高;(3)冰块熔化所需时间取决于冰块的质量和熔化过程中的环境温度。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3《熔化与凝固》导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3《熔化与凝固》导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3《熔化与凝固》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

2.掌握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之间的关系。

3.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和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熔化与凝固》三、教学重点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实验中观察并准确判断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2.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分析。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

–实验物品:水、冰块、香皂、蜡烛等。

–实验记录表: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六、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入《熔化与凝固》这一主题,并向学生介绍今天的教学目标。

2.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吗?步骤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过程1.教师通过实验展示水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2.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的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引导学生探究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熔点和凝固点。

步骤三:实验操作1.教师分发实验用具和实验物品。

2.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3.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步骤四:实验结果分析1.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之间的关系。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步骤五:巩固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2.提出新的问题或实验任务,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实验能力。

步骤六: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作业: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并提出相关练习题。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相关知识。

七、教学评价方法1.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验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可以通过完成作业和练习题来巩固学习成果。

以上是根据《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3《熔化与凝固》的教学内容做的导教学设计。

八年级《熔化和凝固》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熔化和凝固》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熔化和凝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熔化、凝固的定义及特点,掌握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
2.掌握熔点、凝固点的概念,了解各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3.学会运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
4.能够运用实验操作技能,进行熔化和凝固实验,收集数据并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熔化、凝固的定义及其特点;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熔点、凝固点的概念及各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难点: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行为差异;实验操作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2.重点:运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悟,讨论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师强调熔化和凝固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小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物理学习中,掌握了温度、热量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其中的科学原理和规律可能仍感陌生。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5.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促进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八班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一、)熔化和凝固现象探究试验: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试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头1分钟观看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索: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试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留意事项:(1)留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1、海波有肯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汲取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肯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汲取热量,温度上升。

(二)熔化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肯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肯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连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三)凝固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连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解释现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连续熔化?八班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以及习题篇二一、复习测评: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2.3熔化和凝固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2.3熔化和凝固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2.3 熔化和凝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即熔化和凝固。

具体内容包括:1. 熔化的概念和特点: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需要吸收热量。

2. 凝固的概念和特点: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需要释放热量。

3. 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叫熔点或凝固点。

4.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5. 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2. 掌握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能够识别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

3. 能够运用熔化和凝固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特点的理解和区分。

2. 教学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特点以及熔点和凝固点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冰块、热水、温度计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冰雪融化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熔化的过程和特点。

2. 理论讲解: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熔化和凝固的示意图,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特点。

3. 实验演示:进行熔化和凝固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知识拓展:讲解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5. 课堂练习:给出熔化和凝固的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熔化和凝固的相关作业,包括题目和答案。

六、板书设计1. 熔化: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吸热。

2. 凝固: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放热。

3. 熔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温度。

4. 凝固点:晶体在凝固过程中的温度。

5.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6.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并说明理由。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熔化和凝固》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熔化和凝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熔化和凝固》。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2. 掌握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和条件;3. 学习熔化和凝固的图像;4. 探究影响熔化和凝固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能够说出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并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条件;2. 能够分析熔化和凝固的图像,并理解其含义;3.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熔化和凝固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其特点和条件;熔化和凝固的图像;影响熔化和凝固的因素。

难点:熔化和凝固图像的分析;影响熔化和凝固的因素的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冰、水、温度计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尺子、温度计。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冬季冰雪融化,引导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通过示例和图像,让学生理解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和条件。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熔化和凝固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熔化和凝固的理解。

4. 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影响熔化和凝固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

6.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二章第三节熔化和凝固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特点:吸热、放热条件:温度达到熔点或凝固点,继续吸热或放热影响因素:温度、压力等七、作业设计1. 描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并说明它们的特点和条件。

答案: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特点是吸热,条件是温度达到熔点并继续吸热;凝固是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特点是放热,条件是温度达到凝固点并继续放热。

2.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影响熔化和凝固的因素。

答案:影响熔化和凝固的因素有温度和压力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温度下熔化和凝固的速度不同,温度越高,熔化速度越快;温度越低,凝固速度越快。

2.3熔化和凝固教学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3熔化和凝固教学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3熔化和凝固教学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1.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2. 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及意义。

3. 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4. 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掌握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

2. 能够分析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的微观解释,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及意义。

2. 教学重点: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实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晶体和非晶体样品、温度计、加热器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如冰雪融化、水结冰等,引导学生关注熔化和凝固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明确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说明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3. 实验演示:进行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二章物态变化第三节熔化和凝固1.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2. 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及意义3. 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4. 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的微观解释是什么?(2)请举例说明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及意义。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实例中的热量变化: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热量是如何传递的?2. 作业答案:(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的微观解释:在熔化过程中,固体内部的粒子逐渐获得足够能量,从有序排列变为无序排列,形成液体;在凝固过程中,液体内部的粒子逐渐失去足够能量,从无序排列变为有序排列,形成固体。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3熔化和凝固(第一课时)》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3熔化和凝固(第一课时)》教案

宝三、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和区别,会查熔点表,会用熔化吸热解释自然现象。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教学重点:晶体、非晶体熔化的条件和特点教学难点:探究“冰、松香”熔化的规律实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①视频观看长江的源头情况,通过分析我国北方严寒的冬天到处都是银装素裹,玉树琼花,而一旦春风吹拂,立即冰雪清融,一派春天的景象及气势磅礴,奔腾万里的滔滔大江——长江的最初水源竟是各拉丹冬雪山,冰雪消融后的点点水滴,引导学生得出物质可在固态与液态间变化。

②学生活动: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可以观察到蜡烛逐渐变成一滴滴烛油下滴,让烛油滴进一个空火柴盒,冷却后变成了一块长方体蜡块。

教师提问:这些现象又说明了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学生讨论分析后回答。

结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熔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固。

(二)进行探究认知:1、晶体、非晶体的熔化特点。

提问:所有物质发生熔化和凝固的情形和特征都是一样的吗?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的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是一下变成液体还是有一个过程?宝应县2019—2020-1初二物理教案主备: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如何变化的呢?我们应如何确认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进行实验提问:如何进行实验,需要哪些器材?教师强调在实验中应注意:①冰,松香尽可能纯净。

②温度计要正确使用。

③要不停的搅拌使其均匀受热。

教师强调在实验教程中应注意观察什么?如何收集实验数据?(设计出实验记录表格)学生画熔化图象曲线。

学生归纳:开始固态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熔化温度不变,需要吸热,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温度升高,松香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熔化时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提问:(1)能否用图象描绘出冰和松香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热线(2)对照表格图像,发现冰、松香熔化时的温度变化各有什么特点?。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3熔化与凝固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3熔化与凝固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2.3 熔化与凝固一、教学内容1. 熔化与凝固的概念及其定义;2.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与凝固特点;3. 熔化与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4. 熔点与凝固点的概念及关系;5. 实际生活中的熔化与凝固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熔化与凝固的概念,能正确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与凝固特点;2. 掌握熔化与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规律;3. 理解熔点与凝固点的关系,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答。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与凝固特点,熔化与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规律;2. 教学重点:熔点与凝固点的关系,实际生活中的熔化与凝固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晶体和非晶体样品、温度计、热量计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冰雪融化、水结冰等生活中的熔化与凝固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2. 概念讲解:介绍熔化与凝固的定义,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与凝固特点;3. 实验演示:进行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4. 热量变化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熔化与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规律;5. 熔点与凝固点的关系:讲解熔点与凝固点的概念及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进行验证;6. 实际问题解答: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熔化与凝固问题;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熔化与凝固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熔化与凝固的概念及其定义;2.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与凝固特点;3. 熔化与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规律;4. 熔点与凝固点的关系;5. 实际生活中的熔化与凝固现象。

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性,(对或错)(1)所有的物质在熔化过程中都会吸收热量;(2)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相同;(3)熔点越高,物质的熔化过程越慢;(4)冰融化成水后,质量不变;2. 选择题:选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A或B)(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2)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3)晶体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的特点相同;(4)晶体凝固成固体后,质量不变;3. 简答题:请简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及其原因;4. 应用题:某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了1200J的热量,若该物质的熔点为80℃,求该物质的质量。

八上《熔化和凝固》word教案 (公开课专用)2022年苏科版教案 (4)

八上《熔化和凝固》word教案 (公开课专用)2022年苏科版教案 (4)

熔化和凝固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熔化、凝固的含义,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可以转化的。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了解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4〕探究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过程,找出温度变化的特点。

〔5〕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会画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

(6)尝试用物质的熔点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

〔2〕通过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设计思路本节课从“长江的源头是各拉丹冬雪山〞引入,使学生明白固态和液态可以相互转化。

接着让学生做探究冰、松香的熔化特点的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冰、松香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总结出冰、松香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情况。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教师对冰、松香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情况进一步分析,指出固体可以根据熔化时温度是否上升〔即有无熔点〕,分成晶体和非晶体。

由学生总结出晶体熔化的两个必要条件。

再让学生观察物质的熔点表,领会熔点是晶体本身和一种特性,提高学生的读表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

然后用推论的方式,指出凝固是熔化的反过程,让学生理解晶体凝固时必须到达的两个条件。

最后师生共同分析熔化和凝固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教学重点:熔点、凝固点及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施教策略:安排好学生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熔化的凝固时的特点。

对图像分析得细致、透彻,有利于学生加深认识、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教学难点:晶体熔化或凝固时,虽然要吸热或放热,但温度不变。

施教策略: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现象,从事实出发,总结出结论。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铁架台、酒精灯、烧杯、碎冰块、松香、温度计、石棉网、火柴、坐标纸五.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点评一.导入新课〔1分钟〕打出课件1:奔腾万里的长江师:长江是我国的第一长河,有谁知道长江的源头在哪里?师:各拉丹冬雪山上的冰雪消融后成点点水滴,会聚成了奔腾万里的滔滔大江。

八上《熔化和凝固》 教案 (公开课专用)2022年苏科版教案

八上《熔化和凝固》 教案 (公开课专用)2022年苏科版教案

熔化和凝固一、教学目标:1. 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2. 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及熔点和凝固点。

3. 了解熔化图像和凝固图像的物理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概括能力。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像表示出来。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趣,引入新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情感,可以借助于播放教学光盘《水的故事》引入新课,教师板题:2、讨论归纳:在引入新课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讨论、归纳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由于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汽化、液化等知识已掌握,所以采用讨论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活泼了课堂气氛,但教师要注意把握教学时间。

〕3、探究冰、松香熔化时的特点:探究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猜测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

(1)由于初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尚有限,因此,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时要尽量使问题的口径小一些,但又不能让学生的问题局限于教师设定的圈子内。

(2)组织学生猜测、假设时,要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使不同学生的不同猜测都能在全体同学面前表达出来。

这样不仅表达了面向全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泼了课堂气氛。

(3)实验设计。

可引导学生自读教材相关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验探究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必须明确实验顺序,先做冰熔化实验,再做松香熔化实验,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器材,提醒学生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同时还要观察冰或松香的状态变化情况,并及时正确记录现象和数据。

(5)在实验探索的根底上,引导学生分析论证猜测假设,然后交全班交流。

4、总结归纳——形成规律在探究的根底上,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画出冰和松香熔化的图像,然后打出冰、松香熔化图像的投影片,引导学生讨论冰熔化和松香熔化时温度的特点,以及吸热、放热的情况,并由此推理到一般固体熔化时的特点。

苏科版八上《熔化和凝固》教案

苏科版八上《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师提问:非晶体的熔化有什么性质?<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一直在升高.>4.凝固物质有液态变化为固态的过程.提问:<1>物质在凝固时是吸热还是放热?<2>晶体和非晶体在凝固时有什么性质?5.熔点:晶体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所以非晶体没有熔点.三.课后小结师生互动完成.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学生阅读书上表格,了解几种常见的晶体的熔点.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课堂练习2.3 熔化和凝固一.填空题1.物质从变为的现象称为熔化.物质从变为的现象称为凝固.2.上物理课时,老师写了一副热学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和,反映的一个共性是 .二.选择题3.夏天用同样多的0℃的水和0℃的冰来冷却饮料,结果是………………()A.用冰的效果好,因为冰的温度低B.用水的效果好,因为水与饮料瓶容易接触C.用冰的效果好,因为冰在熔化成水时要吸热D.两者效果相同4.北方的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防止菜冻坏,其重要原因是………()A.水蒸发吸热B.水凝固放热C.水的凝固点较低D.水可以保持菜窖湿润5.下表中列出几种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物质名称固态水银固态氧纯铁钨铅熔点/℃-38.8 -218 1535 3410 328根据上表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铅球掉入铁水中不会熔化B.可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40℃的气温C.用钨制成的灯丝不易熔化 D.-210℃的氧处于固态三.实验探究题6.下表是海波熔化的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加热时间/miin 1 2 3 4 5 6 7 8 温度/℃35 40 45 48 48 46 48 52(1)海波是 (晶体/非晶体),其熔点是 .(2)表中第 min的数据有误,正确的应为℃.(3)海波的这个熔化进程至少用时 min;在第2min时,海波的状态为;48℃的海波的状态为。

02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苏科版)

02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苏科版)

0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苏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熔化和凝固”。

具体内容包括:1.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定义;2. 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和条件;3. 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4.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5. 实际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举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能正确描述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和条件。

2. 能运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通过对熔化和凝固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特点和条件。

难点: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冰块、热水、温度计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冰雪融化成水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冰雪融化的过程是什么?这个过程有什么特点?2. 知识讲解:(1)讲解熔化的概念: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2)讲解熔化的特点:吸热、温度上升。

(3)讲解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4)讲解凝固的概念: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5)讲解凝固的特点:放热、温度下降。

(6)讲解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3. 例题讲解:通过举例说明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

如: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不变,属于晶体;蜡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属于非晶体。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并分析其特点和条件。

5.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冰块在不同温度下的熔化过程,记录温度和时间,分析晶体熔化的特点。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特点、条件和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七、作业设计:1. 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并描述其特点和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实验探究归纳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总结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实验数据的处理及根据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
2.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
3.了解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

教学准备
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海波、石蜡、水、液态酒精、计时表、冰块、铁块、保险丝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的事例:铁矿石在高温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温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1/ 7
学生思考交流:还能举一些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吗?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饮料中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

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

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二、新知讲解
(一)熔化和凝固
1.概念归纳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例如:冰熔化为水、蜡烛熔化为烛液等。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例如: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

例子:说出下列物态变化名称
(1)冰棒化成水:熔化
(2)钢水浇铸成火车轮:凝固
(3)把废塑料回收再制成塑料产品:先熔化再凝固
出示固体海波和蜡,提出问题:它们怎样才会变成液态?在熔化过程中,它们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和凝固的过程有什么特点?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一样吗?
2.探究不同物质的熔化过程
提出问题:物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呢?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计时表、海波(硫代硫酸
钠)、石蜡、水等
2/ 7
3 / 7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酒精灯的使用⎩⎪⎨⎪

1.不能用一只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2.用外焰加热
3.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盖盖灭(不能用嘴吹)
进行实验:
(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代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

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2)组装实验装置:把海波和石蜡分别装入两个试管中,并插入温度计,再把试管按图示装置固定。

往烧杯里倒入冷水,使水位高于装固体颗粒的那部分试管(图中只画了一套装置,另一套装置完全相同)。

用两个酒精灯分别给两个烧杯加热,观察两试管内固体熔化情况,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直到固体完全熔化。

(3)第1小组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40 ℃开始计时,每隔0.5分钟读取一次温度值观察物质状态,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50 ℃开始计时,每隔1分钟读取一次温度值观察物质状态,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实验要求: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观察:(1)对海波及石蜡加热时,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2)不同温度下它们的状态。

(3)熔化时它们的状态及温度。

记录:实验中的数据。

表一 海波熔化时温度、状态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
表二石蜡熔化时温度、状态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
分析论证: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

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小组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
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

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设计意图: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有利于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

(二)熔点和凝固点
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海波的熔化图像石蜡的熔化图像学生讨论交流,思考:
(1)两种物质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2)每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与石蜡各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吸热、放热情况如何?
归纳交流:从实验现象及描绘出的图像容易看出,
(1)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48 ℃,海波开始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2)随着不断加热,石蜡的温度升高,在此过程中,石蜡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

得出结论:
4/ 7
(1)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一类固体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

另一类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学生讨论交流:物质凝固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1)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2)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晶体只有达到一定温度时才开始凝固;
(4)凝固过程放热。

下图为晶体和非晶体凝固的温度图像。

晶体熔化和凝固条件、特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知识扩展: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0 ℃,钨的熔点最高。

6 / 7
论的方式,解释清楚曲线上每一个点的含义,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图像法是一种非常简洁、有效地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为今后使用图像法学习物理打好基础。

(三)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归纳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比较 (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

(2)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熔点)。

(3)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经历固、液共存的状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状态。

逆向思维: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

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联系生活: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蔬菜不被冻坏。

前沿科技: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 ℃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

把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
7 / 7
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学以致用: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三、课堂练习
例1.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一个凝固过程 B .一个熔化过程 C .先熔化后凝固
D .先凝固后熔化
答案:C
例2.坩锅是冶炼金属用的一种陶瓷锅,能够耐高温。

坩锅内盛有锡块,坩锅放在电炉上加热,锡在逐渐熔化的过程中( )。

A .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B .要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上升
C .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D .要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答案:C 四、本课小结
教师对学生归纳进行补充和评价。

五、板书设计
三、 熔化和凝固
1.固态
液态(熔化和凝固是互逆过程)
2.固体
⎩⎪⎨
⎪⎧
晶体⎩⎪⎨⎪

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有熔点)熔化过程和凝固过程都是固液共存状态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非晶体⎩
⎪⎨⎪

没有熔点
熔化和凝固都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3.晶体熔化条件⎩⎪⎨⎪⎧⎭⎪⎬
⎪⎫(1)温度要达到熔点。

(2)能继续吸热。

同时具备 晶体凝固条件⎩⎪⎨⎪⎧⎭
⎪⎬

⎫(1)温度要达到凝固点。

(2)能继续放热。

同时具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