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是常见而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教学中有哪些常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如何应用?
小学教学中有哪些常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如何应用?小学数学学习方法七点总结小学一年级数学是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小朋友们拥有扎实的语文知识是关键!这是一篇语文学习方法归纳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小结一下小学数学学习方法:1.求教与自学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既要争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是又不能处处依靠教师,必须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获取,应该在自己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去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2.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的内容要认真研究,提出疑问,追本穷源。
对每一个概念、公式、定理都要弄清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以及蕴含于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解决问题时,要尽量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要克服那种死守书本、机械呆板、不知变通的学习方法。
3.学用结合,勤于实践在学习过程中,要准确地掌握抽象概念的本质含义,了解从实际模型中抽象为理论的演变过程;对所学理论知识,要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它的具体实例,使之具体化,尽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应用于实践。
4。
博观约取,由博返约课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
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认真研究课本外,还要阅读有关的课外资料,来扩大知识领域。
同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研究。
掌握其知识结构。
5.既有模仿,又有创新模仿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法,但是决不能机械地模仿,应该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不拘泥于已有的框框,不囿于现成的模式。
6.及时复习,增强记忆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必须当天消化,要先复习,后做练习。
复习工作必须经常进行,每一单元结束后,应将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整理,使之系统化、深刻化。
7.总结学习经验,评价学习效果学习中的总结和评价,是学习的继续和提高,它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解题规律的掌握、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调整和评判能力的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总结听课、阅读和解题中的收获和体会。
类比思想在一类几何求最值题中的应用
, 1
最大值为 . 评析: 本题是高 中二年级学生在学 习了不等
式 内 后在 基 不 式b f / 解 的 容 ,对 本 等 0 \ 1 ≤ 理
基 上通类 可得 口≤ 础,过 比以 出6 c
、 ) 。 ,
并对此进行的应用.20 年高考就考察了这种 02
类型的题 目的变型( 1 例 是经过高考题目适当改
解 = ( 22 等a 2 ,中 := 。 : ( 其 V: 一 ) 一)
无盖 铁盒的 番积
V=S = h ( 。 ) 2
0 <. < 三
’ .
a2 - x>04 ,x≥0 (- x-(— z+ , 2) 0 2) a - F 4 z=2 ( a 常数) ,
维普资讯
20 年第 4 06 期
数 学教 学
毒2 一3
类比思想在一类几何求最值题 中的应 用
47 重 0 1 庆西南是数学 内容的升华和结晶, 类比思 想是一种重要 的数学 思想, 在数学解题中起着至 关重要 的作用.通过类 比可以帮助学 生理解和 记忆不同层次 的类似数学 内容, 以诱导寻求解 可 题思路的变迁和发散, 可以获得命题的推广和延 伸.因此, 从这种意义上说, 比是数学知识拓 类 广的原动力之一. 下面 以一类几何求最 值题来看类 比思想的 应用. 例 1 如图 1从一块边长为a , 的正兰角形铁 皮的三个角截取同样大小的四边形, 然后把三边 折起来做成一个无盖 的铁 盒.设小 四边形 的一 当0—2 z=4 , x 即 = 时, 取等号, V的
造后的题)但是, . 在用类 比思想得出公式进行应 用的同时不难发现, 1 例 中的“ 正三角形” 这个关
键词, 如果把“ 正三角形” 类比变成‘ I 正方形” 其 , 条边长为 如图1 ( 所示)要使铁盒的容积最大, 结果又会是怎样变化呢? , 应该取多少? 例 2 如图2 从一块边长为口 , 的正方形铁皮
类比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例说
为 a 那 么宽 m, m.
验 等不 同情 况选 择恰 当 的类 比对 象. 选 择类 比对 在
象 时 , 当选 取学 生 已 学过 的 旧知 或身 边所 熟知 的 应
在创 设教 学情 境 中运 用类 比 , 一般 是 在课 堂 的
开 始 阶段 或教 学过 程 中某 一新 知 的起 点. 当新 知 和
・
念. 在得 到分式 的概 念后 , 接着 让 学生 指 出其 中谁是
5 ・ 2
《 数学之友》
21 0 0年第 2 O期
分子 , 谁是分母. 学生加深 了对 分式概念 的理解 , 使 能
先 提 出简 单 的 问题 : 3除 以 4可 以 写 成 几 分 之 几 ? 你还 能举 出几 个这样 的例子 吗?通过 列举 出 的例 子
1 运用类 比的主要步骤
根 据笔 者 的教 学 实 践 , 在教 学 中运 用类 比可分
为 以下 步骤 : 一是根 据教 学 内容 , 析学生 已有 的知 分 识 基础 或生 活经验 , 断是否适 用类 比 二是 选定类 判
2 初 中数学课堂 中运用类 比的常用情境
2 1 在创 设教 学情 境 中运 用类 比 , . 架设新 旧知识联
系的 桥 梁
吗?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探 知的欲 望, 创设积极 活跃 的教学 气氛. 时分式 的概念 呼之 此
欲 出 , 到渠成 然后类 比分数 , 水 让学 生说 出分式 的概
或结论 推移到另一对象 中去. 在数学教 学 中运用类 比
在 创设情 境 中运 用类 比, 得 注 意 的问 题 是 : 值 () 1 运用 类 比要 根据 教 学 情 境 的需 要 而定 , 不 是 并 所 有 的教学 情 境 都 能运 用 类 比. 2 运 用类 比时选 () 用 的事 例或 已有 的 旧知 应 与 新 知 之 问存 在 类 比关
分数比除法三者的关系
分数比除法三者的关系分数、比、除法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和运算符号。
在数学中,分数是用分子和分母表示的有理数,比是用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数学符号,而除法是一种运算方法,用来求出两个数的商。
分数可以表示一个整体被等分为若干份的情况。
比如,一个圆形蛋糕被等分成8份,每一份就可以表示为1/8。
分子表示蛋糕切割后所得到的部分,分母表示整体被切割的份数。
分数可以比较大小,比如1/4和1/2,显然1/2大于1/4,用比来表示就是1/2>1/4。
除法是一种运算方法,用来求出两个数的商。
除法的运算符号是“÷”,被除数放在除号的上方,除数放在下方。
例如,10÷5=2,表示10除以5的结果是2。
在除法中,如果被除数不能被除数整除,就会得到一个分数作为结果。
比如,5÷3=12/3,表示5除以3的结果是1又2/3。
分数、比和除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比的本质是一种比较大小的方式,可以用来比较分数的大小。
除法可以看作是一种比率的表示方式,可以用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比如,2/3可以表示为2:3,表示两个数的比例为2比3。
在比较分数大小时,可以将两个分数化为相同的分母,然后比较分子的大小。
比如,比较1/4和1/2,可以将1/4化为2/8,然后比较2/8和4/8,显然2/8小于4/8,所以1/4小于1/2。
在数学中,分数、比和除法是相互关联的概念和运算。
分数可以用来表示比例关系,比可以用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而除法则是求取两个数的商。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和应用数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常用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对应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
常用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对应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集合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代换思想方法、可逆思想方法、化归思维方法、变中抓不变的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法、整体思想方法等等。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人们对数学知识和规律本质的认识,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想法。
它不象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是隐藏于教材之外的无“形”的知识系统。
但是却对学生数学的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适时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那么,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注意渗透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呢?1、对应思想利用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来思考数学问题,就是对应思想。
集合、函数、坐标等问题都以这一思想为基础。
找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是解答应用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在低、中年级整数应用题训练时,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明白数量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例如,水果店上午卖出橘子6筐,下午又卖出同样的橘子8筐,比上午多卖100元。
每筐橘子多少元?在这里存在着钱数和筐数的对应关系,学生如果能看出下午比上午多卖的100元,对应的筐数是(8-6)筐,此题就迎刃而解了。
即100÷(8-6)=50(筐)。
此外,在教学归一问题,相遇问题等都要让学生找到题中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到了高年级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则要找到具体数量和分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分数应用题虽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找到了对应关系,也就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例如,修一段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4,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2/5,还剩2100米,这条路全长多少米?根据题意列出对应关系表:总米数————“1”第二天米数——— 2/5第一天米数——— 1/4 剩下2100米——(1-1/4-2/5)从上表可以看到2100米对应的分率就是(1-1/4-2/5),也就是说,总米数的(1-1/4-2/5)就是2100米。
有理数的计算方法
有理数的计算方法有理数是数学中重要且常见的一种数,是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零以及分数。
有理数的运算是数学中基础而重要的部分,下面将围绕有理数的算法进行详细介绍。
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包括加减乘除。
在进行这些运算时,需要考虑相同或不同正负、分母是否相同等必要条件。
加法有理数加法的规则是,两个有理数相加,先将它们的分母化为相同数,然后将分子加起来即可。
例如,5/6+1/3=5×1/6×3+1×2/3×2=15/18+4/18=(15+4)/18=19/18,因为15和4的最大公约数为1,所以19/18为最简形式。
减法有理数减法的规则和加法相似,需要将两个有理数的分母化为相同数,然后将它们的分子相减。
例如,5/6-1/3=5×1/6×3-1×2/3×2=15/18-4/18=(15-4)/18=11/18,同样需要化简。
乘法有理数乘法的规则是,将两个有理数的分子相乘,分母相乘即可。
例如,5/6×1/3=5×1/6×3×1=5/18。
除法有理数除法的规则是,将除数的分子和被除数的分母相乘,除数的分母和被除数的分子相乘即可。
例如,5/6÷1/3=5/6×3/1=15/6=5/2。
有理数的化简有理数表示的形式不唯一,有多种等价表示方法,但为了方便运算和比较大小,通常将有理数化为最简分数。
化简是将一分数化为分子、分母互质的形式,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求最大公约数最大公约数是指两个数共有的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可以通过辗转相除法来求得。
例如,对于15和21,首先可以求得15÷21=0余15,然后将21除以15得到21÷15=1余6,在将15除以6得到15÷6=2余3,再将6除以3得到6÷3=2余0,因此15和21的最大公约数为3。
数学思想与方法
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是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它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数学思想与方法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数学思想与方法的重要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首先,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种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包括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推理思维等,它们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数学方法则是指人们在实际问题中所采用的一种解决途径和技术手段。
这些方法包括数学模型、数学定理、数学公式等,它们使人们能够更加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其次,数学思想与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数学思想与方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数学思想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其次,数学思想与方法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社会科学领域,数学思想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和管理手段。
再次,数学思想与方法对个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数学思想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方法的应用能力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
因此,学习和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对于个人的综合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数学思想与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学习和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学习和应用,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为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功做出更大的贡献。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必修课程。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方法。
那么,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数学思想方法包括逻辑思维。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逻辑思维是数学学习的基础。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按部就班地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抽象思维。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很多数学问题都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解决。
学生需要具备将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符号和公式来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
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另外,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直观思维。
有些数学问题需要通过图形和图像来解决,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直观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自己的直观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创造性思维。
数学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需要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思路来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思想方法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直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这些思维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数学思想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1比2的计算公式简单
1比2的计算公式简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需要进行比较的情况。
比如说,我们需要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两个数字的大小,或者是比较两个人的能力等等。
而在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使用比例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而1比2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比例关系。
1比2可以简单地理解为1和2之间的关系。
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来表示1比2的关系。
那就是,1÷2=0.5。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1除以2等于0.5,也就是说1和2之间的比例是1比2。
在实际生活中,1比2的比例关系可以用在很多地方。
比如说,在购物时,如果某件商品的价格是另一件商品的两倍,我们就可以说这两件商品的价格是1比2的关系。
又比如说,在运动比赛中,如果一支球队的得分是另一支球队的两倍,我们也可以用1比2来表示这种比例关系。
除了用在日常生活中,1比2的比例关系在数学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1比2的比例关系来解决各种问题。
比如说,如果我们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是另一个物体长度的两倍,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1比2的比例关系来求出这两个物体的具体长度。
又比如说,在代数中,我们可以用1比2的比例关系来表示未知数之间的关系,从而求解方程。
除了1÷2=0.5外,我们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表示1比2的比例关系。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1比2的关系,即1/2。
这种表示方法在数学中也是非常常见的。
又比如说,我们还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1比2的比例关系,即50%。
这种表示方法在实际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
总的来说,1比2的比例关系在日常生活和数学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简单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表示1比2的比例关系,从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因此,了解和掌握1比2的计算公式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对1比2的比例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
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
首先,抽象思维是数学思想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抽象思维是指将具体的事物或问题抽象化,从中抽取出一般性的规律和性质。
在数学中,抽象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将具体的数学问题转化为一般的数学模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其次,归纳与演绎是数学思想方法中常用的两种推理方式。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而演绎则是从一般性的规律推导出具体的结论。
这两种推理方式在数学中经常被运用,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数学定理和证明数学结论。
另外,逻辑思维也是数学思想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逻辑思维是指根据一定的逻辑规则进行推理和论证。
在数学中,逻辑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数学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推导出新的数学结论。
此外,直观思维也是数学思想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观思维是指通过形象的图像和直观的感觉来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在解决几何问题和图形问题时,直观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和特点。
最后,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思想方法中的一种高级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是指通过对问题的重新组合和重新构造,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在解决复杂的数学难题时,创造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打破常规思维定式,找到新的解题思路。
综上所述,数学思想方法包括抽象思维、归纳与演绎、逻辑思维、直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多种方式。
这些思维方法相辅相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这些思维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
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
1. 归纳法: 通过对少量特殊情况的验证,从而得到一般情况的结论。
2. 逆向思维: 从已知结果出发,逆向推导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3. 等式变形: 使用代数运算法则,将方程或不等式中的项进行重组和移项,从而简化问题。
4. 反证法: 假设问题的反面而推导出矛盾的结论,从而得出原命题的正确性。
5. 分而治之: 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简单的子问题,然后逐个解决这些子问题。
6. 枚举法: 通过穷举所有可能的情况,找出满足条件的解。
7. 几何方法: 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关系,进行推导和证明。
8. 求反函数: 通过求解原函数的反函数,得到问题的解。
9. 近似方法: 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近似的计算方式,得到问题的近似解。
10. 统计分析: 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推断,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在图形变化中展开类比学习--以“27.2.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为例
在图形变化中展开类比学习--以“27.2.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为例殷向阳【期刊名称】《中学数学》【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3页(P12-14)【作者】殷向阳【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锦屏中学【正文语种】中文数学学科不仅研究数量关系,还研究图形的位置关系.在初中阶段,几何图形的认知是学生思维的一个突破点,很多学生在几何图形面前非常害怕.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位置关系会带来很多变化,不仅包括形的变化,还包括数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时候是显性的,且变化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让数量关系随着图形的变化不变或者是有规律地变化.这种基于图形变化下的认知活动,也就存在着众多的可以前后延续适用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类比获取新知提供极大的可能.借助类比的方法,不仅能突破教学难点,还能带领学生将固有知识、经验提取应用,让他们深刻领会图形变化中的“变与不变”.在近期执教的“27.2.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课中,笔者用一图多变的形式引领学生展开新知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呈现其中的一则片断,与您分享,并谈一些个人的体会,希望对您有帮助.活动1:探究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与相似比的关系.学生活动:已知:如图1,△ABC∽△A′B′C′,相似比为k,分别作△ABC和△A′B′C′的对应高AD和A′D′,则AD和A′D′的比是多少?学生自主探究,3分钟后,将自己探究的过程及结果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你发现什么结论了?学生1:我发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教师:你是如何得到的?学生1:根据△ABC∽△A′B′C′,可得∠B=∠B′,由AD和A′D′是高,可得∠ADB=∠A′D′B′=90°,所以教师:说得真好!你用到了哪些知识呢?学生1:先利用“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证明两个小的三角形相似,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得到结论.教师:不错.看来你对已经学过的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掌握的还是很到位的!那么,有没有其他得到这一结论的途径呢?学生2:先证明△ACD∽△A′C′D′,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得到教师:好的!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两个三角形中,被高分得的小三角形是两对相似三角形.接下来的探究中,我们还会有这样的发现!设计意图:本节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教者直接呈现探究活动,为的是让学生在新知探究的过程中,回顾与相似三角形相关的知识.学生在探究中,自然会将已有的知识不断提取并尝试应用,这样的过程既便于学生对旧知的梳理,又能让学生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为后续探究夯实基础.活动2:探究相似三角形对应角平分线、对应中线的比与相似比的关系.教师演示:拖动点D和点D′分别在线段BC和B′C′上移动.教师:当AD和A′D′分别为两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时(教师停止演示,如图2)还等于k吗?学生(齐):等于.教师(继续演示):当点D和点D′分别为BC和B′C′的中点时(教师停止演示,如图3),还等于k吗?学生(齐):等于.教师:为什么呢?你们能像刚才一样给出证明吗?学生活动:分别作出图2和图3,对这两个结论进行验证,并在小组中交流验证过程中用到的知识.教师巡视指导.8分钟后,组内交流结束.教师:你们猜想的结论正确吗?学生(齐):正确!教师:说说具体证明思路.学生1:我发现说理的过程和活动1中差不多,都是先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然后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相等”证到结论.教师:哦?!是吗?学生1:是的!和刚才一样,△ABD和△A′B′D′、△ACD和△A′C′D′都是相似的.教师:真不错!看来你们研究得还是蛮透彻的嘛!那么,证明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学生1:虽然都是用的“两角对应相等”得到三角形相似,但证明图2中的结论时,要先证明∠BAD=∠B′A′D′.教师:怎么证?学生1:应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可以证明∠B AD=得∠BAC=∠B′A′C′,所以∠BAD =∠B′A′D′.学生2:这个思路在证明另一个结论的过程中也用到了!教师:也得到相等了?学生2:证到的不是线段相等,而是线段的比相等.根据中线的定义,图3中,加之∠B=∠B′,所以△ABD∽所以教师:你说得真详细.我们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简单应用中,又获得了相似三角形的一些新的性质,这些性质对我们进一步探究有关相似的其他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设计意图:基于探究“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的经验,教者将探究相似三角形对应的角平分线、对应的中线的比与相似比的关系一并呈现,学生刚刚积累下的“证明被对应线段分得的两个三角形中的一对相似”为学生指明了说理的方向,虽然方法略有不同,但整个探究的路径是完全一致的.这样的过程经历,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探究经验,并将知识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宽,生成了新知,让这一学段“图形与几何”的知识网络逐渐完善.教师引导学生对证明过程中的“细枝末节”进行了全班交流辨析,为的是让新知生成“明明白白”,不留盲点.活动3:归纳结论,总结提升.教师:请同学们将我们探究得到的结论梳理一下!学生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教师板书)学生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教师板书)学生3: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教师板书)教师(指着黑板):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三个性质吗?学生4:这些都是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所以这三个性质又可以统一成“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的比等于相似比”.(教师板书)教师:非常棒!这个结论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的性质进行了高度浓缩,我们在今后解决与相似相关的数学问题时,要灵活地提取应用!设计意图:有了三个结论的探究经历,加之前面归纳相似三角形其他性质的经验,学生自主归纳得出基于自己探究的三个结论是较为便利的.最后的总结,让整个结论合而为一,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认知的融融之道,还能让他们深刻感知到数学语言的简洁美,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1.紧扣教学主线,追求自然延伸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学主线则是为了达成目标而设计的教学流程.一节课的核心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活动经验都应附着在这条主线之上,成为教学主线的各个分支,合理分布于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之中.因此,一节成功的数学课,教学主线应是十分清晰的.这三则教学片断中,“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的比与相似比的关系”是教学的主线,每一则片断都围绕这根主线展开,教师的点拨引领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谐地分布在教学进程中.新知的探究与生成,完全建立在旧知的回顾与应用的基础之上,“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成就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同时还为下一步的类比探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探究“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的方法、经验和学生已有的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为活动2中探究“对应角平分线、中线的比与相似比的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另外两个结论的得出显得十分自然.这样的教学建构在教学主线之上,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让教学进程在教学主线之上自然拓展延伸,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认知规律,对知识的生成与入网是十分有益的!2.强化交流辨析,注重经验分享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初中阶段,问题解决的经验是众多数学活动经验中最显性的.基于问题解决下的数学活动经验,是最容易被学生积累下来并加以发扬光大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来说,由于有了自己经历的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些活动经验是最容易被学生感悟到的,也是最容易在“口口相传”中成为学生的共性经验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问题解决经验的分享,在学生展开充分探究活动后,让他们将自己的问题解决的经验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互动辨析,逐步将这些个性化的经验变为大家认同的经验,实现全班共享.在本文所述的教学进程中,就很好地实现了问题解决经验的共享.活动1中,学生自主探究积累下了“被AD和A′D′分得的小三角形是两对相似三角形,只要证明其中一对相似,就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结论”,这样的解题经验,在全班交流时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使其成为下一步类比探究的基础.活动2中,则延续了活动1中的探究方法,让学生的认知自然延续,在小组内的交流,强化了个体经验的分享,使个体经验成为全组共识;全班交流,与活动1相似的探究经验得到进一步强化,使其成为全班同学认同的解题经验.3.立足类比认知,突出学法指导类比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很多数学结论是借助类比的方法得到的.在数学认知活动中,从已有知识获得途径中捕获符合新知的认知途径,是进行类比学习的前提和关键.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法指导,尤其要关注核心知识认知的共性途径.如函数学习一般遵循“定义—图像—性质—应用”的过程,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我们就应该强调这样的认知在函数学习中具有普遍性,从而为后面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认知提前做好学习方法的准备.在上面的活动1中,学生给出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后,教师立即带领大家展开交流,彻底梳理出获得这一结论的方法.活动2中,教师从图形变化入手,在拖动D与D′的过程中,学生能明确感知到两对小三角形的相似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这保证了活动1中获取结论的方法在活动2中能够主动进入到学生的探究进程中,让学生展开卓有成效的类比学习.在初中阶段,学生获取几何知识有很多的途径,类比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它的起点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方法.在常态教学中,我们应立足于学生认知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将认知活动中可用于类比的素材挖掘出来,以实现认知活动的自然延续.基于图形变化的类比,是笔者在几何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它立足于学生现有认知之上,深挖图形的变化中蕴含着的不变规律和变化规律,沿着“定义—性质—判定—应用”的历程展开探究,顺应了几何学习的一般规律.同时,在辨析变与不变的过程中,将图形的性质与判定间的联系呈现出来,让类比认知自然而流畅.值得注意的是,类比认知的起点层层搭建,让学生的认知过程有了坚实的基础,避免了“搭新台唱新戏”的尴尬.在图形变化中类比教学,关注了学生的学,突出了老师的教,让师生的角色得到了准确的定位,有效的课堂自此形成.WG。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那么,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小学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就是观察问题。
观察是数学思维的起点,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问题的规律和特点。
例如,观察一个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于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其次,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分类思维。
分类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比如,学生可以将数字按照奇数和偶数进行分类,通过这种分类思维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字的性质和规律。
另外,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抽象思维。
抽象是数学思维的核心,它可以帮助学生将具体的事物抽象成符号或概念,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推理和计算。
例如,学生可以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代数表达式,通过这种抽象思维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关键,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来解决数学证明题,通过这种逻辑思维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定理和公式。
最后,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实践思维。
实践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测量来理解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概念,通过这种实践思维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总之,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包括观察、分类、抽象、逻辑和实践等多种思维方法,这些方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引导他们通过多种途径来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家们为了解决问题而采用的一系列思考方法和策略。
这些方法和策略涉及到逻辑推理、归纳和演绎、分类和比较、抽象和具体、观察和实验、模型和推广等方面。
首先,逻辑推理是数学思想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数学中,逻辑推理是通过合乎逻辑的推导和推理来得出结论。
数学家会使用各种推理方法,如直接推理、间接推理、反证法等来证明定理和解决问题。
其次,归纳和演绎也是数学思想方法中常用的推理方法。
归纳是通过观察已有的例子或情况得出一般规律或结论。
数学家通过对特殊情况的研究和总结,逐步提炼出普遍规律。
演绎则是从一般规律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特殊情况或结论。
另外,分类和比较是数学思想方法中一种重要的策略。
数学家通过将问题或对象进行分类,找出其中的共性和差异,进而解决问题。
比较不同的对象或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定理,并找到解题的思路。
此外,抽象和具体也是数学思想方法中的关键因素。
数学家常常通过抽象来简化问题,将其转化为更容易处理的形式。
同时,数学家也会通过具体的例子或实验来验证和巩固理论和结论。
还有,观察和实验也是数学思想方法中的重要环节。
观察可以帮助数学家发现问题的特征和规律,实验则可以验证和验证数学家的猜想和推论。
最后,模型和推广是数学思想方法中的重要策略。
数学家经常使用模型来描述和分析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从而得到理论和结论。
然后,数学家还会尝试将已有的理论和结论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以便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总之,数学思想方法包括逻辑推理、归纳和演绎、分类和比较、抽象和具体、观察和实验、模型和推广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法和策略有助于数学家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和推导定理。
高考数学最后一题为什么做不出来,有什么意义
⾼考数学最后⼀题为什么做不出来,有什么意义 在⾼考的最后冲刺阶段,⽼师会在考试中告诉学⽣⼀些应试技巧。
⼏乎每个数学⽼师都会对学⽣说,“最后⼀个⼤的数学问题,如果你放弃,最好不要浪费时间和放弃!⼩编整理了⾼考数学最后⼀题为什么做不出来,有什么意义,欢迎参考借鉴。
⾼考数学最后⼀题为什么做不出来 压轴题的功能只有⼀个,就是把好、中、差三等学⽣区分开来。
压轴题中,真正困难的部分也就只有4-5分。
所谓压轴题,和奥数的难题不同,它综合性⾼于技巧性,完全是⼀系列基础知识和基本图形的组合,再结合基本的数学⽅法和思想,成为⼀个综合性的⼤题。
很多同学错误的原因,并⾮是找不到思路,很多是出现在基本的运算上,或是基本的概念和图形未搞清,导致丢分。
先说⼀下压轴题的结构,遍历近⼏年中考和模拟考试的题⽬,⼀般都由3⼩题组成,总的分成并列式和递进式两⼤类。
所谓并列式,就是各⼩题之间相互独⽴,⼀⼩题的计算错误不会影响到另⼀⼩题,⼀般题⼲中的条件各⼩题都能调⽤,⽽各⼩题中⾃⼰的条件只能在该⼩题中调⽤,但说是独⽴的,也不绝对,因为很多思维⽅式是可以延续的,尤其是⼀些从特殊到⼀般结构的题型。
所谓递进式,就是⼩题之间由浅⼊深,前⼀题的结果可以作为后⼀题的条件,环环相扣,也可以看成是命题⼈对考⽣的⼀个提⽰。
对于这种结构的题型,既要注意前后关联性,也要注意数据的计算⼀定要反复验证,以免影响后⾯的结论。
⽹友⼆: 压轴题的题型,⼀般建⽴在基本图形的基础上,⽐如特殊四边形,三⾓形,圆和相似的⼀些基本图形。
因此特殊四边形,三⾓形,圆和相似是命题的重点,然后往往结合图形运动,也就是最近⼏年的热点——动态⼏何;动态⼏何包括:点动、线动和形动。
其中,点动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种考察⽅式,各区县模拟卷⼏乎都有这样的问题,⽽且往往伴随分类讨论和函数⽅程的数学思想,这种题型,要审清题意,明确点运动的范围,在边(线段)上,还是在射线上,还是在直线上,包不包括端点,运动后图形是否始终存在,还是发⽣了某种变化,都需要考⽣仔细画图研究,备⽤图不够的话甚⾄还要⾃⼰添加。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整体设计——以《比》为例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整体设计——以《比》为例一、引言1.教学单元的重要性和目的“比”这一数学概念在初等教育阶段尤为重要,它是一种基础但却深刻的数学思想。
与“分数”和“除法”相连,它构成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维框架,有助于理解复数、几何、代数以及更多高级数学概念。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比”的概念和应用,不仅对于数学思维发展有益,更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如计算速度、密度、概率等。
该单元的主要目的是三方面:(1)理解比的基本概念: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比的意义、读和写比的方法,以及计算比值。
这一阶段将为学生提供一个稳固的基础,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比。
(2)探索比的性质和与其他数学概念的关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能明白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通过这些关系来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和简化比的方法。
(3)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该单元旨在教导学生如何运用比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这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在现实世界中运用数学工具。
该单元通过系统地引导学生从基础到高级,最终达到“教学评一体化”的目标,即在教学过程中整合评价机制,实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这样,我们不仅教授数学概念,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技巧,让数学真正变成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
2.教学评一体化与单元整体设计的概念简介在现代教育环境中,越来越多的重视被放在如何高效、系统地组织教学活动上,尤其是在涉及复杂概念和多个课堂时。
这正是“教学评一体化”和“单元整体设计”概念的出现和应用成为不可或缺的原因。
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教学和评价相结合的全面教学方法。
在这一方法中,教学和评估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教学评一体化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还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进展,通过即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来优化学习效果。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探究性、实验性和应用性强的课题,如数学中的“比”。
方程未知数等式类比推理
方程未知数等式类比推理方程未知数等式类比推理是一种常见的数学思维方法,它通过将一个问题中的方程、未知数、等式与另一个问题中的相似部分进行类比,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这种方法在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化学竞赛等各类科技竞赛中都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方程未知数等式类比推理的主要内容和应用。
一、方程未知数等式在代数学中,方程、未知数和等式是三个基本概念。
其中,方程是指两个表达式之间用等号连接起来的算术关系;未知数是指在方程中出现但其具体取值尚不确定的量;而等式则是指两个表达式相同的关系。
例如,在以下方程中:2x + 3 = 72x - 1 = x + 42x^2 + 3x - 5 = 0其中,x就是未知数,而左边和右边之间用等号连接起来的算术关系就是等式。
二、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指通过发现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从而得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其他共同点或关系的一种思维方法。
在数学中,类比推理常常被用来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特别是那些需要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例如,在以下两个问题中:问题1:一个矩形的长是宽的3倍,它的面积是24平方米,求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问题2:一个三角形的底边是高的3倍,它的面积是18平方米,求它的底边和高分别是多少?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问题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都涉及到了一个图形和其属性(矩形或三角形、长或底边、宽或高、面积)。
其次,在两个问题中都存在一个数值关系(长与宽之间的3:1关系、底边与高之间的3:1关系),而这种数值关系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两个问题进行类比推理,并得到以下解法:设矩形的长为3x,宽为x,则有:3x * x = 24化简得:x^2 = 8因此,x = 2矩形的长为6,宽为2。
设三角形的底边为3x,高为x,则有:(1/2) * 3x * x = 18化简得:x^2 = 12因此,x = 2√3三角形的底边为6√3,高为2√3。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类比推理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具有很大的优势。
比例函数与函数的概念
比例函数与函数的概念比例函数和函数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它们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形式,而函数则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本文将探讨比例函数与函数的概念,并介绍它们的应用领域和特点。
一、比例函数的定义与特点比例函数是指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着某种比例关系的函数。
具体来说,如果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那么这个函数被称为比例函数。
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y=kx,其中k为比例常数,表示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的比例关系。
在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和因变量y的比例关系始终保持不变,不受具体数值大小的影响。
比例函数具有以下特点:1. 比例函数的图像是直线。
由于比例函数中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是线性的,所以其图像必然是一条直线。
2. 比例函数的图像通过原点。
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中,k表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当自变量x为0时,因变量y也必然为0,即函数图像通过原点。
3. 比例函数的斜率为k。
直线的斜率代表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而比例函数的斜率恰好就是比例常数k,即斜率为k。
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有诸多应用,比如物理学中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经济学中的成本与产量的关系等等。
比例函数能够准确描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二、函数的定义与性质函数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它描述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
具体来说,函数是一个集合,其中包含一系列有序的自变量和对应的因变量。
函数通过自变量的取值来确定因变量的值。
函数的一般表示形式为:y=f(x),其中f表示函数名称,x表示自变量,y表示因变量。
函数通过给定自变量的取值,可以得到对应的因变量的值。
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可以是任意的数值,也可以是其他对象。
函数具有以下性质:1. 定义域和值域:函数的定义域是指自变量可能取值的范围,而值域是指函数的所有可能输出值的集合。
比的意义评课意见
比的意义评课意见引言在教育领域,评课一直被视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在评课过程中,比的意义评课作为一种常见的评课方法,被广泛运用于教师评估和课程改进。
本文将探讨比的意义评课的意义,分析其优点和局限,并提出相关的评课意见,以期对教师的教学发展和学生的学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比的意义评课的意义1. 提高评课的客观性比的意义评课是根据两个或多个教师之间的教学差异进行比较评价的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可以避免单一评价者主观偏见的影响,提高评课的客观性。
通过比较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可以找出优秀教师的特点和成功经验,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2.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比的意义评课,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进行反思和总结。
在与其他教师的比较中,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同时,教师还可以从其他教师的优点中学习,拓宽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思路,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3. 促进课程的不断改进通过比的意义评课,可以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全面评估。
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学生需要和兴趣,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从而促进课程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比的意义评课的优点1.客观性强:比的意义评课方法通过对教师的比较评价,避免了个体差异和主观偏见的影响,使得评课结果更加客观准确。
2.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通过与其他教师的比较,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激发教学热情。
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比的意义评课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学习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和优秀特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促进课程的改进和创新:通过比的意义评课,教师可以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全面评估,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促进课程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比的意义评课的局限1.过度强调比较结果:过度强调比较结果容易忽略每个教师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忽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级数发散的判别方法
级数发散的判别方法级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由一系列数相加或相乘而成的无穷序列。
在数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判断一个级数是否收敛或发散。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级数发散的判别方法。
一、比较判别法比较判别法是判断级数收敛或发散的一种常用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待判定的级数与一个已知的级数进行比较,如果待判定的级数的通项比值大于已知级数的通项比值,则待判定的级数发散;反之,如果待判定的级数的通项比值小于已知级数的通项比值,则待判定的级数收敛。
二、积分判别法积分判别法是判断级数收敛或发散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待判定的级数转化为一个函数的积分形式,然后通过对该函数的积分进行判断。
如果该函数的积分收敛,则待判定的级数收敛;反之,如果该函数的积分发散,则待判定的级数发散。
三、根值判别法根值判别法是判断级数收敛或发散的一种常用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待判定的级数的通项取根,然后通过对该根式的极限进行判断。
如果该极限小于1,则待判定的级数收敛;反之,如果该极限大于1,则待判定的级数发散。
四、比值判别法比值判别法是判断级数收敛或发散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待判定的级数的相邻两项的比值取极限,然后通过对该极限进行判断。
如果该极限小于1,则待判定的级数收敛;反之,如果该极限大于1,则待判定的级数发散。
级数发散的判别方法有比较判别法、积分判别法、根值判别法和比值判别法。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判断。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只是判断级数收敛或发散的一种工具,具体的证明还需要根据数学原理进行推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是常见而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指在新事物与已知事物之间的某些方面作类似的比较,把已经获得的知识、方法、理论迁移到新事物中,从而解决新问题。
类比不仅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方法,而且更能体现数学的美感。
(一)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类比数学中的不同知识点在教材中是相对分散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需要教师通过自己的数学设计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得学生的概念图网络更加丰富和结构化。
它不仅可以在知识复习中使用,也可以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进行。
1、立体几何中的类比推理【例1】若从点O所作的两条射线OM、ON上分别有点M1、M2与点N1、N 2,则三角形面积之比为:若从点O所作的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三条射线OP、OQ和OR上分别有点P1、P2与点Q1、Q2和R1、R2,则类似的结论为:。
【分析】在平面中是两三角形的面积之比,凭直觉可猜想在空间应是体积之比,故猜想(证明略)评注本题主要考查由平面到空间的类比。
要求考生由平面上三角形面积比的结论类比得出空间三棱锥体积比的相应结论。
【例2】在中有余弦定理:拓展到空间,类比三角形的余弦定理,写出斜三棱柱的3个侧面面积与其中两个侧面所成二面角之间的关系式,并予以证明。
【分析】根据类比猜想得出其中为侧面为与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证明:作斜三棱柱的直截面DEF,则为面与面所成角,在中有余弦定理:,同乘以,得即评注本题考查由平面三角形的余弦定理到空间斜三角柱的拓展推广,因为类比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源泉,因此平时的教学与复习中更要注意类比等思想方法的学习。
【例3】在平面几何中有“正三角形内任一点到三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那么在立体几何中有什么结论呢?解析“正三角形”类比到空间“正四面体”,“任一点到三边距离之和”类比到空间为“任一点到四个面的距离之和”,于是猜想的结论为:正四面体内任一点到其各面距离之和为定值。
如图1,设边长为的正三角形内任一点到其三边的距离分别为、、,将分割成三个小三角形,则有,即距离之和为正三形的高(定值)。
类似地,如图2,设棱长为的正四面体内任一点到四个面的距离分别为、、、,将正四面体分割成以为顶点,以四个面为底面的小三棱锥,则有,于是。
所以为定值。
【例4】在平面几何中,有勾股定理:设的两边、互相垂直,则。
拓展到空间,类比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研究三棱锥的侧面面积与底面面积间的关系,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设三棱锥的三个侧面、、两两互相垂直,则。
”答案为。
类比不仅可以提供探求新背景下结论的思路,而且也为寻求结论的证明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将平面图形中的三角形与立体图形中的多面体进行类比,使不同数学分支之间的知识得到了巧妙的沟通,也使解题过程得到美化,让人有意犹未尽却又顺理成章的感觉。
2、解析几何中的类比推理【例5】已知两个圆:①与②,则由①式减去②式可得上述两圆的对称轴方程,将上述命题在曲线仍为圆的情况下加以推广,既要求得到一个更一般的命题,而已知命题要成为所推广命题的一个特例,推广的命题为。
【分析】将题设中所给出的特殊方程①、②推广归纳到一般情况:设圆的方程为③与④,其中或,则由③式减去④式可得两圆的对称轴方程。
评注本题通过类比推广,可以由特殊型命题直接归纳概括出一般型命题。
3、数列中的类比推理【例6】定义“等和数列”:在一个数列中,如果每一项与它的后一项的和都为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和数列,这个常数叫做该数列的公和。
已知数列,是等和数列,且,公和为5,那么的值为,这个数列的前n 项和的计算公式为。
【分析】由等和数列的定义,易知故当n为偶数时,;当n为奇数时,评注本题以“等和数列”为载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课本中所学的等差数列的有关知识及其数学活动的经验,本题还考查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4、函数中的类比推理【例7】设函数,利用课本中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方法,可求得的值。
【分析】此题得用类比课本中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倒序相加法,观察每一个因式的特点,尝试着计算∵∴发现正好是一个定值,∴,∴评注此题依据大纲和课本,在常见中求新意,在平凡中见奇巧,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老本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本题通过弱化或强化条件与结论,揭示出它与某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并变更出新的命题。
这样,通过从课本出发,无论是对内容的发散,还是对解题思维的深入,都能收到固本拓新之用,收到“秀枝一株,嫁接成林”之效,从而有效于发展学生创新的思维。
5、排列组合中的类比推理【例8】已知数列(n为正整数)的首项为,公比为的q 等比数列。
(1)求和:(2)由(1)的结果,归纳概括出关于正整数n的一个结论,并加以证明。
【分析】本题由(1)的结论,通过大胆猜测,归纳猜想出一般性的结论:(1)(2)归纳概括的结论为:若数列是首项为,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则(证明略)评注本题主要考查探索能力、类比归纳能力与论证能力,突出了创新能力的考查;通过抓住问题的实质,探讨具有共同的属性,可以由特殊型命题直接归纳概括出一般型命题。
6、新定义、新运算中的类比【例9】若记号“*”表示两个实数a与b的算术平均的运算,即,则两边均含有运算符号“*”和“+”,且对于任意3个实数a,b,c都能成立的一个等式可以是。
【分析】由于本题是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经过一定的探索过程,并且答案不惟一。
这题要把握住,还要注意到试题的要求不仅类比推广到三个数,而且等式两边均含有运算符号“*”和“+”,则可容易得到正确的结论还有:等。
【例10】对于直角坐标平面内的任意两点,定义它们之间的一种“距离”:给下列三个命题:①若点C线段AB上,则;②在中,若°,则;③在中,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A. 0B. 1 C【分析】对于直角坐标平面内的任意两点定义它们之间的一种“距离”:①若点C在线段AB上,设C点坐标为,在、之间,在、之间,则③在中,∴命题①成立,命题③错误。
而命题②在在中,若则明显不成立,选B。
【例11】设P是一个数集,且至少含有两个数,若对任意,都有(除数)则称P是一个数域,例如有理数集Q是数域,数集也是数域。
有下列命题:①整数集是数域;②若有理数集,则数集M必为数域;③数域必为无限集;④存在无穷多个数域。
其中正确的命题的序号是。
(把你认为正确的命题的序号都填上)【分析】①错。
4,5是整数,但不是整数。
②错。
设M由有理数集合Q和元素组成,则1, ,但是不属于M。
③正确。
设,其中一个必定不等于零,设,则,所以所以,所以所有负整数都属于P,而负整数有无穷多个,所以③正确。
④正确。
把数域中的改为,仍是数域,有无穷多个。
故应填③④。
(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类比学生在处理常规数学问题时较易上手,而对有生活背景的问题则“怵”。
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本身存在这样那样的联系,如果注意挖掘,那么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十分有利的。
【例12】从1楼到2楼总共有20级台阶,如果规定每步只能跨上一级或二级,问从1楼爬上2楼共有几种不同的走法?解析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个问题,直接思考觉得走法太多,所以思考这个问题能否在数学中找到相应的模型,记上第级台阶共有种方法,若想上第20级台阶,则可从第18级跨两级或从第19级跨一级而到达,所以,类似地,… .注意到,运用以上递推关系(斐波那契数列),逐项计算得,那上2楼共有10946种方法。
生活中的不少问题往往可以找到其数学根源,通过思考将这种联系(数学模型)挖掘出来,就把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方法进行了类比,有意识在引导或发现这种思考方法,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讲解双曲线的性质时常用椭圆的性质来类比,讲解等比数列的时候用等差数列来类比。
不仅数学知识如此,实际上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就是与水波、声波类比而受到的启发。
英国医生詹纳发现的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就是从挤奶女工感染了牛痘而不患天花中得到启发,从树叶的锯齿形状发明了锯,从雄鹰的飞起到制造飞机上天等,总之,类比思想方法博大精深,能够收到严格逻辑推理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它能提高人们的数学素质,改善思维品质,既富有创造性,又让人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感。
面积转化为体积,点转化为线,线转化为面,长度转化为面积。
再有就是注意重心如数列,等差的和在类比成等比时就变成乘,减类比成除,乘类比成乘方。
在立体几何里,平面是二分之一,立体类比成三分之一。
等等F3和平面解析几何的观点相同,在空间中,空间曲面可以看作是适合某种条件的动点的轨迹.一般来说,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中,空间曲面的方程是一个三元方程F(x,y,z)=0.(Ⅰ)在直角坐标系O-xyz中,求到定点M0(0,2,-1)的距离为3的动点P的轨迹(球面)方程;(Ⅱ)如图,设空间有一定点F到一定平面α的距离为常数p>0,即|FM|=2,定义曲面C为到定点F与到定平面α的距离相等(|PF|=|PN|)的动点P的轨迹,试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求曲面C的方程;(Ⅲ)请类比平面解析几何中对二次曲线的研究,讨论曲面C的几何性质.并在图中通过画出曲面C与各坐标平面的交线(如果存在)或与坐标平面平行的平面的交线(如果必要)表示曲面C的大致图形.画交线时,请用虚线表示被曲面C 自身遮挡部分.考点:类比推理.专题:计算题.分析:(I)设动点P的坐标为(x,y,z),动点P满足|PM0|=3,根据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建立等式关系,化简即可得到点P 的轨迹方程;(II)设动点P(x,y,z),则|PF|=|PN|,根据根据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建立等式关系,化简即可得到曲面C的方程;(III)先研究曲面C的对称性,范围和顶点等性质,然后根据曲面的性质画出图形即可.解答:解:(Ⅰ)动点P的轨迹是以M0为原点,以3为半径的球面并设动点P的坐标为(x,y,z),动点P满足|PM0|=3.则球面的方程为x2+(y-2)2+(z+1)2=9.(Ⅱ)设动点P(x,y,z),则|PF|=|PN|所以x2+y2+(z-p2)2=|z+p2|整理得曲面C的方程:x2+y2=2pz (*)若坐标系原点建在平面α上的点M处,可得曲面C的方程:x2+y2=2p(z-p2)同样得分.(Ⅲ)(1)对称性:由于P(x,y,z)点关于xOz平面的对称点(x,-y,z)、关于yOz平面的对称点(-x,y,z)均满足方程(*),所以曲面C关于xOz平面与yOz平面对称.又由于P(x,y,z)点关于z轴的对称点(-x,-y,z)满足方程(*),所以曲面C关于z轴对称.(2)范围:由于x2+y2≥0,所以,z≥0,即曲面C在xOy 平面上方.(3)顶点:令z=0,得x=y=0,即坐标原点在曲面C上,O点是曲面C的顶点.试题类比平面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试给出空间中四面体性质的猜想,并证明.考点:类比推理.分析:由勾股定理是平面二维的线与线之间的关系,类比到三维空间可猜测:S△BCD2=S△ABC2+S△ACD2+S△ADB2,作AE⊥CD 连BE,则BE⊥CD,S△BCD2=14CD2•BE2=14CD2(AB2+AE2)=14(AC2+AD2)(AB2+AE2),再化简即得结论.解答:解:线的关系类比到面的关系,猜测:S△BCD2=S△ABC2+S△ACD 2+S△ADB2.理由如下:如图作AE⊥CD连BE,则BE⊥CD.S△BCD2 =14CD2•BE2 =14CD2(AB2+AE2)=14(AC2+AD2)(AB2+AE2)=14(AC2AB2 +AD2AB2 +AC2AE2+AD2AE2 )=14(AC2AB2 +AD2AB2+CD2AE2 )=S△ABC2+S△ACD2+S△ADB2点评:本题考查类比推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其中由二维到三维的类比推理要注意点图1,若射线OM,ON上分别存在点M1,M2与点N1,N2,则S △OM1N1S△OM2N2=OM1OM2•ON1ON2;如图2,若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射线OP,OQ和OR上分别存在点P1,P2,点Q1,Q2和点R1,R2,则类似的结论是什么?这个结论正确吗?说明理由.考点:类比推理.专题:探究型.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类比推理,在由平面图形的性质向空间物体的性质进行类比时,常用的思路有:由平面图形中点的性质类比推理出空间里的线的性质,由平面图形中线的性质类比推理出空间中面的性质,由平面图形中面的性质类比推理出空间中体的性质.由平面中,若从点O所作的两条射线OM,ON上分别有点M1,M2与点N1,N2,则三角形面积之比为:VO-P1Q1R1VO-P2Q2R2=OP1OP2•OQ1OQ2•OR1OR2(面的性质)我们可以类比在空间中相似的体的性质.解答:解:类似的结论为:VO-P1Q1R1VO-P2Q2R2=OP1OP2•OQ1OQ2•OR1OR2.(3分)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证明如下:如图,过R2作R2M2⊥平面P2OQ2于M2,连OM2.过R1在平面OR2M2作R1M1∥R2M2交OM2于M1,则R1M1⊥平面P2OQ2.由VO-P1Q1R1=13S△P1OQ1•R1M1=13•12OP1•OQ1•sin∠P1OQ1•R1M1=16OP1•OQ1•R1M1•sin∠P1OQ1,(6分)同理,VO-P2Q2R2=16OP2•OQ2•R2M2•sin∠P2OQ2.(8分)∴VO-P1Q1R1VO-P2Q2R2=OP1•OQ1•R1M1OP2•OQ2•R2M2.(10分)由平面几何知识可得R1M1R2M2=OR1OR2.∴VO-P1Q1R1VO-P2Q2R2=OP1•OQ1•OR1OP2•OQ2•OR2.∴结论正确.(14分)点评: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是:(1)找出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2)用一类事物的性质去推测另一类事物的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命题(猜想).已知两个正数a、b.则a+b2≤a2+b22.三个正数a、b、c,则a+b+c3≤a2+b2+c23;…类比写出n个正数的关系式并加以证明.考点:类比推理.专题:证明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类比推理,在两个正数的不等式推理n个正数的关系式时,我们一般的思路有:由两个数算术平均数类比推理为n个正数算术平均数,由两个数平方的平均数类比推理为n个正数数平方的平均数,由算术平均数类比推理为几何平均数等,故我们可以类比上述性质,得到a1+a2+…+ann≤a12+a22+…+an2n,最后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解答:解:对于两个正数a、b.则a+b2≤a2+b22.左式是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右式是两个数平方的平均数的平方根,对于三个正数a、b有类似的不等式,在类比写出n个正数的关系式时,有:对于n个正数a1、a2,…a n.则a1+a2+…+ann≤a12+a22+…+an2n.欲证:a1+a2+…+ann≤a12+a22+…+an2n.只须证明:(a1+a2+…+a n)2≤n(a12+a22+…+a n2)证:①当n=1时显然成立;②假设当n=k时成立,即(a1+a2+…+a k)2≤k(a12+a22+…+a k2)当n=k+1时,:(a1+a2+…+a k+1)2≤(a1+a2+…+a k+a k+1)2=(a1+a2+…+a k)2+2a k+1(a1+a2+…+a k)+a k+12≤k(a12+a22+…+a k2)+2a1a k+1+2a2a k+1+…+2a k a k+1+a k+12≤k(a12+a22+…+a k2)+a12+a k+12+a22+a k+12+…+a k2+a k+12+a k+12≤(k+1)(a12+a22+…+a k2),即当n=k+1时也成立,∴n个正数的关系式:a1+a2+…+ann≤a12+a22+…+an2n成立.点评:本小题是一道类比推理问题,主要考查创新思维能力.事实上,不等式中的不少定理、结论都可以类比推广到n个正数中去,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研究.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是:(1)找出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2)用一类事物的性质去推测另一类事物的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命题(猜想).已知命题:“若数列{a n}是等比数列,且a n>0,则数列bn=a1a2…ann(n∈N*)也是等比数列”.类比这一性质,你能得到关于等差数列的一个什么性质?并证明你的结论.考点:类比推理.专题:计算题.分析: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有很多地方相似,因此可以类比等比数列的性质猜想等差数列的性质,因此几何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正好与等比数列的二级运算及等差数列的一级运算可以类比,因此我们可以大胆猜想,数列b n=a1+a2+…+ann 也是等差数列.再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对猜想进行论证.解答:解:类比等比数列的性质,可以得到等差数列的一个性质是:若数列{a n}是等差数列,则数列b n=a1+a2+…+ann也是等差数列.证明:设等差数列{a n}的公差为d,则b n=a1+a2+…+ann=na1+n(n-1)d2n=a1+d2(n-1),所以数列{b n}是以a1为首项,d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点评:解答的关键是熟悉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是:(1)找出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2)用一类事物的性质去推测另一类事物的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命题(猜想).在平面几何中有如下特性:从角的顶点出发的一条射线上任意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之比为定值.类比上述性质,请叙述在立体几何中相应地特性,并画出图形.不必证明.考点:类比推理.分析:由平面图形的性质向空间物体的性质进行类比时,常用的思路有:由平面图形中点的性质类比推理出空间里的线的性质,由平面图形中线的性质类比推理出空间中面的性质,由平面图形中角的性质类比推理出空间中二面角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已知中平面几何中,关于角的性质“从角的顶点出发的一条射线上任意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之比为定值”,推断出一个空间几何中一个关于二面角的性质.解答:解:立体几何中相应地性质:(1)从二面角的棱出发的一个半平面内任意一点到二面角的两个面的距离之比为定值.(2)从二面角的棱上一点出发的一条射线上任意一点到二面角的两个面的距离之比为定值.(3)在空间,从角的顶点出发的一条射线上任意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之比为定值.(4)在空间,射线OD上任意一点P到射线OA、OB、OC的距离之比不变.(5)在空间,射线OD上任意一点P到平面AOB、BOC、COA 的距离之比不变.(2)--(5)参考给分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类比推理,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是:(1)找出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2)用一类事物的性质去推测另一类事物的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命题(猜想).问题1:已知函数f(x)=x1+x,则f(110)+f(19)+…+f(12)+f(1)+f(2)+…+f(9)+f(10)=192.我们若把每一个函数值计算出,再求和,对函数值个数较少时是常用方法,但函数值个数较多时,运算就较繁锁.观察和式,我们发现f(12)+f(2)、…、f(19)+f(9)、f(110)+f(10)可一般表示为f(1x)+f(x)=1x1+1x+x1+x=11+x+x1+x=1+x1+x=1为定值,有此规律从而很方便求和,请求出上述结果,并用此方法求解下面问题:问题2:已知函数f(x)=12x+2,求f(-2007)+f(-2006)+…+f(-1)+f(0)+f(1)+…+f(2007)+f(2008)的值.考点:类比推理;函数的值.专题:综合题.分析:问题1:根据f(1x)+f(x)=1x1+1x+x1+x=11+x+x1+x=1+x1+x=1为定值,从而所求式子分组求和可求;问题2:先研究f(x)+f(1-x)=22,再分组求和可求.解答:解:问题1:∵f(1x)+f(x)=1x1+1x+x1+x=11+x+x1+x=1+x1+x=1∴f(110)+f(19)+…+f(12)+f(1)+f(2)+…+f(9)+f(10)=9+12=192(4分)问题2:f(x)+f(1-x)=12x+2+121-x+2=22(2x+2)+2x2+2•2x=12=22(10分)f(-2007)+f(-2006)+…+f(-1)+f(0)+f(1)+…+f (2007)+f(2008)=10042(14分)点评:本题的考点是类比推理,关键是理解问题1,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从而得解.我们知道,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有许多性质可以类比,现在给出一个命题:若数列{a n}、{b n}是两个等差数列,它们的前n项的和分别是S n,T n,则anbn=S2n-1T2n-1(1)请你证明上述命题;(2)请你就数列{a n}、{b n}是两个各项均为正的等比数列,类比上述结论,提出正确的猜想,并加以证明.考点:类比推理;等比数列的性质.专题:探究型.分析:(1)直接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若m+n=p+q,则a m+a n=a p+a q及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即可得到证明;(2)等比数列通常与等差数列类比,加法类比为乘法,平面中的面积类比为体积,算术平均数类比为几何平均数,本题是一个加法类比为乘法,算术平均数类比为几何平均数.解答:解:(1)证明:在等差数列{an}中,an=a1+a2n-12(n∈N*)那么对于等差数列{an}、{bn}有:anbn=12(a1+a2n-1)12(b1+b2n-1)=12(a1+a2n-1)(2n-1)12( b1+b2n-1)(2n-1)=S2n-1T2n-1(2)猜想:数列{a n}、{b n}是两个各项均为正的等比数列,它们的前n项的积分别是Xn,Yn,则(anbn)2n-1=X2n-1Y2n-1证明:在等比数列{an}中,a2n=a1a2n-1=a2a2n-2=…(n∈N*)a2n-1n=a1a2a3…a2n-1(n∈N*)那么对于等比数列{an}、{bn}有(anbn)2n-1=a1a2a3…a2n-1b1b2b3…b2n-1=X2n-1Y2n-1点评:在解题过程中,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往往离不开类比联想,我们在解题中,要进一步通过概念类比、性质类比、结构类比以及方法类比等思维训练途径,来提高类试题已知命题:平面上一矩形ABCD的对角线AC与边AB、AD所成的角分别为α、β(如图1),则cos2α+cos2β=1.用类比的方法,把它推广到空间长方体中,试写出相应的一个真命题并证明.考点:类比推理.专题:计算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类比推理,由在长方形中,设一条对角线与其一顶点出发的两条边所成的角分别是α,β,则有cos2α+cos2β=1,我们根据平面性质可以类比推断出空间性质,我们易得答案.解答:解:有如下命题:长方体ABCD-A'B'C'D'中,对角线AC'与棱AB、AD、AA'所成的角分别为α,β,γ,则cos2α+cos2β+cos2γ=1…(4分)证明:∵cosα=ABACʹ,K^S*5U.C#O cosβ=ADACʹ,cosγ=AAʹAC ʹ…(10分)∴cos2α+cos2β+cos2γ=AB2+AD2+AAʹ2ACʹ2=ACʹ2ACʹ2=1…(13分)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类比写出的命题为真并证明,都应给相应的分数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类比推理,在由平面图形的性质向空间物体的性质进行类比时,常用的思路有:由平面图形中点的性质类比推理出空间里的线的性质,由平面图形中线的性质类比推理出空间中面的性质,由平面图形中面的性质类比推理出空间中体的性质,或是将平面中的两维性质,类比推断到空间中的三维性质.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D是斜边BC上的高,有很多大家熟悉的性质,例如“AB⊥AC”,勾股定理“|AB|2+|AC|2=|BC|2”和“1|AD|2=1|AB|2+1|AC|2”等,由此联想,在三棱锥O-ABC中,若三条侧棱OA,OB,OC两两互相垂直,可以推出哪些结论?至少写出两个结论.考点:类比推理.专题:探究型.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类比推理,在由平面几何的性质类比推理空间立体几何性质时,我们常用的思路是:由平面几何中点的性质,类比推理空间几何中线的性质;由平面几何中线的性质,类比推理空间几何中面的性质;由平面几何中面的性质,类比推理空间几何中体的性质;故由:“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边长为a,b,斜边边长为c,直角三角形具有性质:c2=a2+b2.”(边的性质),类比到空间可得的结论是“在直角三棱锥中,直角面面积分别为S1,S2,S3,斜面面积为S”,S12+S22+S32=S2解答:解:(以下仅供参考,不同结论请酌情给分.每个正确结论给(2分),证明给5分)可以得出有以下结论:(Ⅰ)三个侧面OAB、OAC、OBC两两互相垂直(或OA⊥BC、OB⊥AC、OC⊥AB)(Ⅱ)1OH2=1OA2+1OB2+1OC2(H为△ABC的重心)(Ⅲ)S△OAB2+S△OAB2+S△OBC2=S△ABC2以下给出具体的证明:(1)证明:∵OA⊥OC,OB⊥OC∴OC⊥平面OAB∴平面OAC⊥平面OAB 平面OBC⊥平面OAB 同理可证平面OBC⊥平面OAC(2)证明:如图连接AH并延长AH交BC于D连接OD∵OA⊥面OBC∴OA⊥OD在Rt△ABC中∵OH⊥OD∴OH•AD=AO•OD∴OH2•AD2=AO2•OD2又∵AD2=OA2+OD2∴1OH2=1OA2+1OD2∵AD⊥BC,由三垂线定理得:BC⊥OD∴在Rt△OBC中OD2•BC2=BO2•CO2∴OD2=BO2•CO2BC2又∵BC2=BO2+CO2∴1OD2=1BO2+1CO2②由①②得:1OH2=1OA2+1OB2+1OC2(Ⅳ)证明:如图(延用(Ⅸ)中的字母a,b,c)∵H 为垂心∴AD⊥BC又∵OA、OB、OC两两垂直∴S△OAB=12ab S△=12bc S△OAC=12ac K^S*5U.C#O%MOBCS△ABC=12BC•AD∴S△OAB2+S△OAC2+S△OBC2=14(a2b2+b2c2+a2c2)=14a2(b2+c2)+14b2c2…①又∵在Rt△BOC中,OD⊥BC∴OB2•OC2=b2c2=OD2•BC2=OD2•(b2+c2)…②∴②代入①得:S△OAB2+S△OBC2+S△OAC2=14(b2+c2)•AD2=14BC2•AD2=S△ABC2点评: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是:(1)找出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2)用一类事物的性质去推测另一类事物的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命题(猜想).在由平面图形的性质向空间物体的性质进行类比时,常用的思路有:由平面图形中点的性质类比推理出空间里的线的性质,由平面图形中线的性质类比推理出空间中面的性质,由平面图形中面的性质类比推理出空间中体的性质.差数列{a n}中,公差为d,前n项的和为S n,有如下性质:(1)通项a n=a m+(n-m)d;(2)若m+n=p+q,m、n、p、q∈N*,则a m+a n=a p+a q;(3)若m+n=2p,则a m+a n=2a p;(4)S n,S2n-S n,S3n-S2n构成等差数列.请类比出等比数列的有关性质.考点:类比推理.专题:规律型.分析:等比数列通常与等差数列类比,加法类比为乘法,算术平均数类比为几何平均数,本题是一个加法类比为乘法,算术平均数类比为几何平均数.解答:解:等比数列{a n}中,公比为q,前n项和为S n,则可以推出以下性质:(1)a n=a m q n-m;(2)若m+n=p+q,m、n、p、q∈N*,则a m•a n=a p•a q;(3)若m+n=2p,则a m•a n=a p2;(4)当q≠-1时,S n,S2n-S n,S3n-S2n构成等比数列.点评:在解题过程中,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往往离不开类比联想,我们在解题中,要进一步通过概念类比、性质类比、结构类比以及方法类比等思维训练途径,来提高类比推理的能力,培养探究创新精神.读下面一段文字:已知数列{a n}的首项a1=1,如果当n≥2时,a n-a n-1=2,则易知通项a n=2n-1,前n项的和S n=n2.将此命题中的“等号”改为“大于号”,我们得到:数列{a n}的首项a1=1,如果当n≥2时,a n-a n-1>2,那么a n>2n-1,且S n>n2.这种从“等”到“不等”的类比很有趣.由此还可以思考:要证S n>n2,可以先证a n>2n-1,而要证a n>2n-1,只需证a n-a n-1>2(n≥2).结合以上思想方法,完成下题:已知函数f(x)=x3+1,数列{a n}满足a1=1,a n+1=f(a n),若数列{a n}的前n项的和为S n,求证:S n≥2n-1.考点:类比推理;不等式的证明.专题:探究型.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类比推理,由命题中的“等号”性质,类比推理出”“大于号”的性质.由a1=1,a n+1=a n3+1,a n≥1.得出:a n+1=a n3+1≥a n2+1≥2a n,从而an+1an≥2,an=anan-1•an-1an-2•…•a3a2•a2a1•a1≥2n-1得到a n≥2n-1,最后利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即可证得结论.解答:解:∵a1=1,a n+1=a n3+1,a n≥1.…4′∴有:a n+1=a n3+1≥a n2+1≥2a n,∴an+1an≥2.…8′∴an=anan-1•an-1an-2•…•a3a2•a2a1•a1≥2n-1,即a n≥2n-1.…11′故Sn=a1+a2+…+an≥1+2+22+…+2n-1=1-2n1-2=2n-1.∴S n≥2n-1成立.…14′点评: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是:(1)找出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2)用一类事物的性质去推测另一类事物的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命题(猜想).(1)若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为r,三边的长分别为a,b,c,则三角形的面积S=12r(a+b+c),根据类比思想,若四面体的内切球半径为R,四个面的面积分别为S1,S2,S3,S4,则此四面体的体积V=V=13R(S1+S2+S3+S4)..(2)在平面几何里有勾股定理:“设△ABC的两边AB,AC 互相垂直,则AB2+AC2=BC2.”拓展到空间,类比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研究三棱锥的侧面面积与底面面积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设三棱锥A-BCD的三侧面ABC,ACD,ADB两两垂直,则S△ABC2+S△ACD2+S△AD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