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深部高应力硐室群围岩应力分布及破坏特征模拟研究

合集下载

深部高应力大断面硐室支护技术研究

深部高应力大断面硐室支护技术研究

深部高应力大断面硐室支护技术研究煤矿采区核心硐室如胶带机头硐室、绞车硐室等担负着整个采区的运料、出煤任务,其维护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矿井正常生产。

由于煤矿开采深度逐渐加大,巷道围岩地质力学环境发生改变,原有的单一支护形式已不能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该类硐室常规采用“架棚+喷浆+注浆+锚索”及“锚网喷+锚索”两种支护形式。

本文针对白坪煤矿13采区胶带机头硐室实际地质采矿条件,提出二次锚网索协同稳定性支护技术,并达到了预期效果。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13采区胶带机头硐室位于13采?^胶带上山上部,采用锚网喷支护,巷道埋深约690m,该硐室施工层位为二1煤层上部砂质泥岩,并伴有大量的细砂岩条带,与砂质泥岩呈互层状,此类围岩强度较低,在高地应力作用下硐室产生了严重变形,现硐室多处浆皮离层、开裂,顶底板相对位移量达到1550mm,两帮相对位移量达到1500mm。

破坏原因分析根据13采区胶带机头硐室围岩地质条件、现有支护形式及破坏特征分析,造成该硐室变形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硐室围岩岩性差根据硐室掘进过程中揭露岩层状况可知,硐室围岩以砂质泥岩为主,层间含细砂岩条带,节理裂隙较为发育。

根据该区域地质资料显示,巷道埋深在690m左右,若上覆岩层平均容重按2500kg/m3计算,则理论上巷道所处位置垂直应力水平达到17.3MPa,巷道围岩易发生塑性变形。

原有支护设计不合理巷道原支护设计中仅对拱部采用锚索补强支护,而两帮未布置锚索,底板未进行支护,未充分考虑支护结构稳定性对围岩变形的影响,导致硐室底板及两帮成为支护承载结构失稳破坏的突破口。

无控底措施硐室底板未采取控底措施,不仅硐室底鼓严重,同时,底臌还促进两帮内移,两帮内移加速底臌,形成恶性循环,若不采取措施,最终会导致硐室围岩承载结构失稳破坏。

支护方案和效果分析支护方案硐室加固技术核心如下:巷道扩修后,首先进行一次锚网支护,之后采取二次锚网支护加固技术,并针对支护承载结构的薄弱部位,采用锚索对锚网支护形成的承载结构进行结构补偿,提高支护承载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及其结构稳定性。

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力学特征及稳定性控制技术

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力学特征及稳定性控制技术

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力学特征及稳定性控制技术乔卫国;宋伟杰;林登阁;吴多华【摘要】针对九龙煤矿-890m进风行人大巷复杂的工程地质情况,巷道断面较大且高应力作用显著,现已发生严重变形破坏。

通过FL AC3D数值模拟对巷道围岩的力学特征进行定量分析,获得深部高应力巷道应力、应变演化特征,结合巷道周边围岩的成分分析、力学实验结果,基于FLAC3D对比优化深部高应力巷道联合支护方案,探究支护结构、支护参数的可靠性,提出以锚杆、锚索为核心的锚网索喷联合支护方案。

在巷道开挖后进行矿压观测,进一步验证支护方案以及数值模拟结果的合理性,并实时监测围岩的变化特征。

工程实践表明,在深部高应力巷道中采用锚网索喷联合支护,巷道的整体性与稳定性得到有效改善,围岩受力更趋稳定,变形得到有力控制,为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Specific to Jiulong Coal Mine - 890 meters air inlet pedestrian roadway has serious de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due to its complicate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large chamber cross section and significant effects of high stress .The paper carried ou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rrounding rocks of roadway through FLAC3D numerical simulation to obtain deep high‐stress roadway stress and strain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combining with composition analysis ,mechanical test results of surrounding rocks of roadway .Based FLAC3D contrast optimization deep and high stress roadway combination support programs ,explore supporting structure ,supporting the reliability parameters , the author proposed the wire rope combined supporting scheme taking the anchor bolt and anchor cable as the core .Making themine pressure observation after the roadway excavation ,further verify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upporting scheme and the result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monitoring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rrounding rock .Engineering practice shows that adopting the bolt‐anchor‐shotcrete‐mesh combined supporting scheme in the deep roadway under high stres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tegrity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roadway .The surrounding rock stress becomes more stability ,and the deformation gets more effective control ,providing th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safety and efficient production in the coal mine .【期刊名称】《中国矿业》【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5页(P92-95,100)【关键词】高应力;锚网索喷;联合支护;数值模拟;定量分析【作者】乔卫国;宋伟杰;林登阁;吴多华【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山东青岛266590; 山东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山东青岛266590; 山东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山东青岛266590; 山东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山东青岛266590; 山东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353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量的增加和开采强度的不断加大,浅部资源日益减少,国内外矿山都相继进入深部资源开采状态[1]。

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分布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分布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分布规律数值模拟分析隧道是地下交通工程的一种重要构筑物,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交通发展的需要,隧道工程的施工难度和要求越来越高。

高地应力深埋隧道的施工中,围岩的应力分布规律对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分布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意义。

在深埋隧道工程中,围岩的应力分布规律受到地质条件、地下水、地表荷载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高地应力深埋隧道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地下深埋、地表荷载、地面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地应力会对围岩产生较大的变化,对隧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可以为隧道的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隧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数值模拟需要获取地质和围岩的力学参数,包括地层的岩石类型、架构、岩性、岩石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参数。

需要对隧道工程中的地下水、地表荷载和地面活动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其对围岩应力分布的影响程度。

然后,建立数值模拟的数学模型,包括模型的几何形状、边界条件和加载条件等。

通过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和分析,得到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结果。

在数值模拟中,需要考虑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开挖、支护、衬砌和地表荷载等因素对围岩应力的影响。

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受到采空和释放应力的影响,导致应力分布的变化。

在支护和衬砌过程中,由于围岩和支护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围岩应力也会发生变化。

地表荷载通过地下水、围岩和地表土层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围岩的应力分布。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隧道施工中围岩应力分布的数值模拟分析需要结合现场勘察、试验、监测和经验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通过与实际工程的比对和验证,不断改进和完善数值模拟方法和技术,提高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还需要针对不同地质条件、设计要求和施工工艺,开展针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和应用。

通过不断深化理论研究和加强实践探索,提高隧道工程施工中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分析水平,为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矿山深部巷道围岩变形与应力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矿山深部巷道围岩变形与应力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矿山深部巷道围岩变形与应力分布数值模拟研究孔令强(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摘 要:通过分析矿山深部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包括:巷道顶板的变形破坏、角部破碎以及角部破碎;根据矿山深部巷道围岩变形的各种形式,进行矿山深部巷道围岩应力分布数值模拟;确定矿山深部巷道围岩应力应变关系,排除由于抗拉强度的不同导致对数值模拟造成的误差值;理论计算矿山深部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得出的矿山深部巷道围岩应力分布数值模拟结果,通过HISTORY命令设置变量来确定某处断面的位移变化和受力状态,判断模型是否达到平衡或者破坏状态。

关键词:矿山深部巷道;围岩变形;应力分布;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TP34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0)13-0165-2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on Deformation and Stress Distribu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in Deep Mine RoadwayKONG Ling-qiang(He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Jiaozuo 454000,China)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in deep mine roadway,including: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roof of roof,broken corner and broken corner;according to various forms of deform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in deep mine roadway,carry out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tress distribu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in deep mine roadway;The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the mine deep mineway excludes the error value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in the tensile strength to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of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the mine deep mineway results i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the mine deep mineway.The HISTORY command sets variables to determine the displacement change and force state of a section,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model has reached equilibrium or destruction.Keywords: deep mine roadway;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stress distribu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在矿山深部工作中,由于矿山深部地形复杂的特点确保矿山深部巷道围岩的安全一直是矿山支护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因此长期以来受到同行学者们的重点关注[1]。

各类硕士论文题目与选题

各类硕士论文题目与选题

各类硕士论文题目与选题各类硕士论文题目与选题11、当前我国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2、当前我国企业的营销腐败及对策分析3、我国企业营销策划的困境及对策分析4、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需求及营销策略分析5、体验营销与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关系分析6、体验营销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分析7、论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应用8、中小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误区与对策分析9、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的关系分析——以__行业为例10、基于消费者心理的中国奢侈品营销策略分析11、基于大学生购买行为的校园营销策略分析12、论参考群体对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影响13、消费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14、试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价值的影响15、论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16、品牌危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论品牌危机事件对品牌资产的影响17、论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品牌危机管理18、品牌危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分析19、品牌定位的失误与对策分析——以__品牌为例20、品牌扩展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以__品牌为例21、基于顾客价值的品牌传播策略分析22、我国中小企业实施品牌营销策略分析23、我国企业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24、试论“差异化策略”在中小企业营销中的运用25、论中小企业如何获取分销渠道的竞争优势26、论市场营销渠道的冲突与管理27、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策略分析28、试论网络时代分销渠道的有效管理与创新策略29、销售渠道中的窜货问题分析论产品直销的利与弊30、我国名人促销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31、公共关系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分析32、广告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33、关于事件营销及其应用策略的探讨——以__企业为例34、网络消费者行为特征及营销策略分析35、终端消费者对网络营销信任度问题分析36、奢侈品的网络营销渠道建设分析37、微博的营销价值及其利用策略分析38、网络口碑营销的商业应用价值探索39、网络环境下企业创名牌的营销策略分析40、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顾客忠诚管理分析各类硕士论文题目与选题21、文本文学与文化: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动力2、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3、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4、关于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的若干问题5、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对当代国际比较文学研究趋势的思考6、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象与方法7、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辩证观念8、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美国比较文学研究趋势9、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初探10、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之现状与未来11、比较文学在当代中国的复兴与发展12、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及元—泛比较文学论13、比较文学的课程设置探讨14、比较文学的课程设置分析15、跨文明研究: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16、诠释学与比较文学的发展17、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18、比较文学视野中文学传播模式的历史嬗变与当下态势19、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20、比较文学“危机说”辨21、浅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22、文化文学与教育:比较文学在教学中应用的现时性23、也谈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与曹顺庆先生商榷24、语言文学文化的互为载体关系与"比较文学"研究25、关于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化热”26、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文化透析27、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视野28、《简明比较文学原理》与《比较文学》的比较研究——从比较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入手29、文化语境下的比较文学教学研究30、梁启超的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31、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32、基于比较文学的中俄文学文化内涵分析33、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文学的发展──着名学者乐黛云先生访谈录34、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现代化中国想象——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35、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的一项重大工程——评《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36、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的一项重大工程——评《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37、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再阐释与现代文化的重构38、中西比较文学实证性影响研究中“游”的精神文化阐释39、东西文化场域间的探索——日本当代比较文学研究之一40、以宏观视野看待比较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特性41、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42、比较文学概论43、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44、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45、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46、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47、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48、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49、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50、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51、中西比较文学教程52、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53、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54、比较文学译文集5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56、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57、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58、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的发展59、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60、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化差异——以《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差异为例61、古典文献学养与跨文化视野的相遇——读严绍璗《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62、比较文学视域中我国的跨文化研究63、评严绍璗教授《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64、古典与现代:站在美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最前沿——美国南方比较文学学会来访纪要65、从比较文学角度看《爱莲说》的文化内涵66、比较文学下中英文化中的女性独立意识67、文化·文学·人格──比较文学的本性及障碍68、比较文学视角下语言文学文化的互为载体关系研究69、从比较文学到跨文化交流——访香港着名学者李达三教授70、小议比较文学中的跨文化研究71、面对文化转型的思考72、从比较文学角度浅析中国对联文化内涵73、跨文化研究的世纪盛会74、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之于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的意义75、“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乐山举行76、中日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新史料:《和刻本中国古逸书丛刊》出版77、文化异质性及其对比较文学的影响78、双向融摄:跨文化研究与中国比较文学79、文化对话:跨越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障碍80、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81、后殖义时期的比较文学82、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83、比较文学教程84、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85、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86、文学与疾病——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87、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视野——在17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上的发言88、比较文学与21世纪人文精神89、新辩证观念:中国比较文学与多元文化对话90、论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91、重申文学性:对新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思考92、流散文学与比较文学:机理及联结93、译介学: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新视野94、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95、比较文学新编96、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97、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98、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视域中的西方生态批评99、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100、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大全各类硕士论文题目与选题31、基于核方法的煤层厚度变化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2、基于高密度电法的煤矿多层采空区数值模拟研究3、小窑采空区直流电法超前探测研究4、基于BIM的三维地质建模5、采动条件下覆岩地电场响应特征研究6、浅部采空区微震定位方法研究7、采空区及陷落柱的地震波场分析8、乌兰察布低射气地区及气化区氡浓度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研究9、重复采动条件下老采空区地质稳定性研究10、高围压条件下岩石破坏特征及强度准则研究11、矿山采空区灾害风险分级与失稳预警方法12、膏体流变行为及其管流阻力特性研究13、深部硬岩矿山采空区损伤演化机理及稳定性控制14、铁矿矿山充填采矿用胶结充填料研究15、沿空留巷滞后段煤帮采动破坏机理及注浆重构技术16、基于能量平衡理论的深部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17、采动裂隙岩体应力恢复及其渗透性演化18、厚松散层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巷道围岩变形机理及控制研究19、深部高应力矿床岩体开采扰动响应特征研究20、开滦矿区深部煤层冲击地压监测与防治体系研究21、五阳煤矿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动规律及巷道支护研究22、薄煤层综采自动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23、高温及冲击载荷作用下煤系砂岩损伤破裂机理研究24、方差体技术在煤矿小断层和陷落柱解释中的应用研究25、辽宁鞍山—本溪地区深部地质特征及三维地质建模26、巷道前方含水体的瞬变电磁响应及探测技术研究27、潘二矿A组煤开采底板破坏规律并行电法测试研究28、基于瞬变电磁法的铁峰煤矿采空区探测研究29、深部软岩巷道承载结构失效机理及定量让压约束混凝土拱架支护体系研究30、海洋可控源电磁法二维有限元正演及反演31、大型矿用挖掘机设计关键技术研究32、尖山磷矿边坡监测及预测预报研究33、巷道围岩峰后大变形过程的稳定性特征及锚固控制机理研究34、极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综放面矿压规律与控制研究35、近距离煤柱群底板偏应力不变量分布特征及应用36、综合物探技术在煤矿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研究37、露天矿安全高效爆破智能化动态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38、厚煤层大采高综采采场覆岩破断失稳规律及控制研究39、高应力软岩回采巷道预应力锚杆—锚索支护技术研究40、沿空留巷围岩应力优化与结构稳定控制41、基于监测时间序列的冲击地压混沌特性分析及其智能预测研究42、井下水力压裂煤层应力场与瓦斯流场模拟研究43、覆盖区区域矿产资源评价方法研究44、矿区建筑物(构筑物)三维变形监测研究45、核磁共振2D/3D地下水成像方法及其阵列式地面探测系统研究46、不规则顶分层破坏区下矿压规律及回采方法研究47、阿尔金山北缘喀腊大湾地区遥感异常信息提取及找矿靶区预测48、急倾斜煤层充填开采方法及其围岩移动机理研究49、综合物探方法在六道湾煤矿采空塌陷区的应用50、深部铁矿勘探的地球物理找矿模式研究。

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分布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分布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分布规律数值模拟分析【摘要】本文针对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概述了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工程,然后对围岩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介绍了数值模拟方法,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工程施工建议。

在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了进一步研究方向,并提出了工程应用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高地应力、深埋隧道、围岩、应力分布、数值模拟、施工工程、建议、研究成果、展望、应用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工程,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对于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隧道深埋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会受到地表荷载、岩土体重力以及地表和深层岩土的变形引起的各种应力影响,从而产生复杂的应力分布规律。

了解和分析围岩应力的分布规律,对于准确评估隧道施工中的安全风险,合理设计支护措施,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于高地应力深埋隧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尤其是在数值模拟方面缺乏详细的分析。

本研究旨在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深入探讨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的分布规律,为工程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通过对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的研究,可以为隧道施工过程中应力变化的监测与预测提供参考,同时为未来隧道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探讨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分析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工程的特点和挑战,深入了解围岩受力情况,为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 研究围岩应力分布规律,揭示围岩在高地应力环境下的变化规律,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围岩支护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3.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围岩应力分布进行模拟,分析不同参数条件下围岩的受力情况,为施工现场提供可靠的预测和指导。

高地应力条件下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形成机制和锚固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地应力条件下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形成机制和锚固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地应力条件下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形成机制和锚固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在深部矿山中,深埋的巨大岩层受到地质条件的限制,使得矿山工程在设计和运营中面临复杂多变的地质力学问题。

深部巷道围岩作为矿山工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稳定性问题是关系到矿山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

因此,对于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形成机制及锚固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巷道围岩的破坏过程受到地质构造、地质力学参数和应力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巷道围岩的分区破裂形成机制和锚固特性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深部巷道围岩的特点和行为规律,为巷道围岩稳定性的评价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拟选择高地应力场下的深部巷道围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观测、数值模拟和实验室试验等方法,研究围岩破裂形成的机制及其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

同时,研究不同类型的锚固技术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的适用性和效果,并提出改进和优化方向。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本研究将通过对高地应力条件下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形成机制及锚固特性的研究,获得以下预期成果:1、深入了解深部巷道围岩的特点和破坏机制;2、掌握高地应力条件下不同类型锚固技术的适用性和优化方向;3、提出巷道围岩稳定控制的技术支撑方案,为矿山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深入探究高地应力条件下围岩分区破裂形成的机制和规律;2、对巷道围岩的稳定性评价和控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技术支撑方案;3、研究成果为巷道围岩稳定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五、论文结构本论文将内容主要分为以下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地质条件及应力场分析,对研究的矿山区进行地质条件、应力场的分析和确定。

第三章:分区破裂机制的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室试验等方法,深入分析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形成的机制和规律。

第四章:锚固技术的应用研究,对不同类型的锚固技术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的适用性和效果进行研究。

深部大采高沿空留巷围岩应力分布与变形规律研究

深部大采高沿空留巷围岩应力分布与变形规律研究

深部大采高沿空留巷围岩应力分布与变形规律研究
徐筝峥;杨玉贵;陈勇;侯珊珊;陈晓虎
【期刊名称】《煤矿安全》
【年(卷),期】2022(53)5
【摘要】为研究高水充填材料的力学性能,达到巷旁充填的目的,通过对不同水灰比的高水材料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其单轴应力-应变关系和不同阶段强度与养护时间的关系;以屯兰矿为工程背景,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沿空留巷在巷道掘进和留巷过程中的围岩应力演化规律和变形特征。

结果表明:随着水灰比的增大,高水充填材料强度明显降低;水灰比为1.5∶1时材料单轴抗压强度为6.62 MPa,水灰比为2∶1时,材料单轴抗压强度为4.08 MPa,水灰比为2.5∶1时,材料单轴抗压强度为2.85 MPa,分别降低了38%和60%;巷道掘进阶段,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45.6 mm,回采期间顶底板最大移近量203.0 mm;留巷期间,在超前工作面30 m范围以内,巷道受采动影响较大,顶板明显下沉。

【总页数】8页(P59-66)
【作者】徐筝峥;杨玉贵;陈勇;侯珊珊;陈晓虎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322
【相关文献】
1.不等强承载体巷旁充填沿空留巷围岩应力与位移分布规律
2.深部大采高充填开采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机理及应用
3.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过空巷围岩应力分布研究
4.坚硬石灰岩顶板大采高无煤柱沿空留巷围岩结构及变形特征
5.留小煤柱沿空掘巷受采动影响围岩变形规律与支护技术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千米深井高应力区域巷道围岩综合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千米深井高应力区域巷道围岩综合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千米深井高应力区域巷道围岩综合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发布时间:2021-05-21T07:19:36.776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8期作者:邹沙沙[导读] 近年来,深部高应力巷道的稳定性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很多学者都针对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与控制对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但由于各矿区情况千差万别,研究这类围岩的变形机理与控制原理应遵从实际情况。

皖北煤电集团朱集西煤矿安徽省宿州市 234000摘要:随着煤矿采掘逐渐向深部转移,地应力明显增大,同时受工作面回采动压影响,巷道变形快、变形量大,现有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已不能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针对这一情况开展深部巷道围岩综合控制技术研究十分必要,通过深部巷道围岩综合控制技术研究,减小巷道变形程度,确保巷道围岩控制质量和效果,延长巷道服务年限。

鉴于此,文章结合实际,重点就千米深井高应力区域巷道围岩综合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字:千米深井;高应力区域;巷道围岩;综合控制技术引言近年来,深部高应力巷道的稳定性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很多学者都针对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与控制对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但由于各矿区情况千差万别,研究这类围岩的变形机理与控制原理应遵从实际情况。

根据采场巷道的变形破坏机理,提出了深部高应力采场巷道以预应力锚索为核心的综合控制技术,该技术已在深部采场巷道得到应用并获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探索深部高应力采场巷道的控制技术探索出一条途径。

1千米深井高应力区域巷道围岩综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第一,地质条件。

矿山地质条件包括矿岩体性质、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产状、矿区断层、剪切破碎带、矿岩接触带以及地下水等。

地质条件是矿体在成矿过程中以及成矿后的历次地质构造运动的产物,与成矿构造运动和后期作用密切相关;第二,赋存环境。

巷道工程赋存环境主要包括应力环境、地下水环境和温度环境,深部采场巷道的赋存环境主要是考虑应力环境。

与其他隧道和水电等地下工程不同,巷道围岩的应力场不仅取决于原岩应力,而且还与采场应力环境密切相关,即巷道的应力环境是原岩应力与采动应力的叠加后的应力环境;第三,工程因素。

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分布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分布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分布规律数值模拟分析隧道工程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隧道施工过程中,高地应力深埋隧道的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对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地应力深埋隧道围岩的应力分布规律,本文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

一、背景介绍隧道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隧道工程在山区的施工中,常常需要面对高地应力和深埋等困难条件。

高地应力指的是地下岩层深埋时所受的应力,通常会对隧道施工和隧道使用阶段产生重要的影响。

了解高地应力深埋隧道围岩的应力分布规律对隧道的设计与施工至关重要。

二、数值模拟分析在本文的模拟分析中,我们选取了某高地应力深埋隧道的典型截面进行研究。

我们采集了该隧道的地质勘探数据,包括围岩岩性、围岩主要参数等。

然后,我们建立了隧道施工过程中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考虑了地表载荷和隧道围岩的不均匀性等因素。

接下来,我们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隧道围岩在不同深埋条件下的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

通过模拟计算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受力情况,我们得出了围岩的应力分布规律,并结合地质勘探数据对比分析了模拟结果的合理性。

三、结果分析经过数值模拟分析,我们得出了高地应力深埋隧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结果。

我们发现,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随深埋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并且存在一定的应力集中区域。

地表载荷和隧道开挖对围岩应力分布也具有重要影响。

结合地质勘探资料我们发现,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证明了数值模拟方法在研究高地应力深埋隧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结论和展望通过本文的数值模拟分析,我们深入了解了高地应力深埋隧道围岩的应力分布规律。

我们的研究结果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有助于优化隧道设计、施工和运营。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高地应力深埋隧道围岩的应力分布规律,结合更多的隧道工程案例进行验证,进一步完善数值模拟方法,为隧道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

深部高应力硐室群围岩应力分布及破坏特征模拟研究

深部高应力硐室群围岩应力分布及破坏特征模拟研究

深部高应力硐室群围岩应力分布及破坏特征模拟研究李昌儒;吴拥政;褚晓威;石垚;谢俊【摘要】以潞安集团李村煤矿为研究背景,在地质力学测试的基础上,采用FLAC3D 软件对深部高应力条件下硐室群的开挖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围岩应力分布和破坏特征.结果表明:硐室群的开挖及相互扰动引起围岩应力集中和变形破坏,最终使得围岩局部失稳,处于亚稳定状态;煤岩体强度提高后,开挖造成的应力集中范围缩小,有效减弱各硐室之间的相互扰动,有利于维护硐室群的稳定性.现场试验表明采用合理的支护及加固技术能有效解决围岩变形控制的难题.【期刊名称】《煤矿开采》【年(卷),期】2019(024)001【总页数】6页(P62-66,85)【关键词】深部高应力;硐室群;应力分布;数值模拟【作者】李昌儒;吴拥政;褚晓威;石垚;谢俊【作者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北京100013;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设计事业部,北京100013;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北京100013;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设计事业部,北京100013;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北京100013;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设计事业部,北京100013;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北京100013;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设计事业部,北京100013;山西潞安环能股份有限公司五阳煤矿,山西长治046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325煤矿井下硐室群普遍具有以下特点:断面尺寸大、长度短、间距小、服务时间长、巷道结构复杂等[1]。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不断加深,硐室群所处位置的原岩应力水平也不断提高,应力水平高和软弱围岩的矛盾日益突出,当硐室群处于陷落柱、断层带等复杂地质条件时,围岩更易发生破坏,产生大规模变形,使其有效支护变得更加困难[2-5]。

因此,合理有效地控制围岩变形与破坏,保持硐室群的长期稳定,成为矿井建设与安全生产的一大难题。

国内学者关于硐室群稳定性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康红普等[6-7]采用现场试验与测试、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潞安集团屯留矿松软破碎井筒、车场硐室群围岩应力分布及破坏机理进行分析,提出了井下高压深孔注浆配合强力锚杆、锚索进行支护的综合加固技术,在现场得到成功应用,保证了围岩的长期稳定性。

深部高应力软岩硐室围岩控制技术

深部高应力软岩硐室围岩控制技术
· 92·
( 第 43 卷第 8 期)
技术·创新
深部高应力软岩硐室围岩控制技术
曹 明, 荆升国, 谢文兵, 费小保
( 中国矿业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

要: 裴沟煤矿 42 采区泵房围岩岩性差, 服务年限长, 埋藏深应力大且受断层影响, 残余构造 应力也大。通过分析原 U 型钢棚支护, 巷道掘出后不久即严重变形的原因, 提出了通过围岩注
下沉量最大的地方超过了 1 000 mm; ③ 顶板为泥岩 由于顶板岩性 段的巷道在承受较强的侧压情况下, 差, 抗压能力弱, 迫使巷道出现尖顶型破坏; ④ 巷道 底鼓量达到 800 mm 左右。 底鼓现象严重, 1. 2 巷道失稳破坏原因分析 1 ) 巷道围岩岩性较差应力大。 泵房围岩多为
泥岩, 此类岩体节理裂隙较为发育, 且易风化、 遇水 易膨胀, 围岩整体强调较低。 此外受断层影响围岩 原有节理裂隙更加发育, 会进一 新的节理裂隙形成, 步降低围岩的整体强度。 泵房埋深均接近 600 m, 若上覆岩层平均容重 3 按 2 700 kg / m 考虑, 则上述巷道所处的垂直应力 水平约 16. 2 MPa。而且在断层带构造应力作用下, 巷道所处应力水平进一步增高, 在高应力作用下, 巷 道浅部围岩极易产生强烈的剪胀变形巷道处于高应 力低强度状态, 在高地应力作用下巷道围岩易产生 强烈变形, 变形持续时间长。 2 ) 巷道掘进互相影响严重。 由于此处巷道密 度大, 新掘巷道或扩修工程都有可能对对周围巷道 围岩产生扰动, 影响巷道围岩稳定。
Rock Control Technology of Soft Rock Chamber with Deep High Stress
CAO Ming, JING Sheng - guo, XIE Wen - bing, FEI Xiao - bao ( School of Mines,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008 ,China) Abstract: The pumping stations in Peigou 42 mining area,with poor surrounding rock,long years of service,deep buried and big stress,is influenced by fault and has big residual tectonic stres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U - shaped steel roof support and the severe deformation reason after the roadway dug up shortly. Through the surrounding rock grouting, and the shelf cable collaborative support in roof and sides parts to increase the structural stability,its carrying capacity was enhanced,and heaving floor was controlled by anchors and cables support in floor. Field measuremen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 showed that the program had effectively controlled the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Key words: deep high stress; fault; grouting; shed cable collaborative; heaving floor

深部煤矿应力分布特征及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分析

深部煤矿应力分布特征及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分析

深部煤矿应力分布特征及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分析作者:雒春雷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15期[摘要]矿井开采深度近年来不断加深,巷道以及采场的地应力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深部煤矿应力分布会影响到深部煤矿的应力支护问题,因此研究深部煤矿的应力支护问题,必须对深部高应力的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的特征进行研究与总结,进而确认地应力方向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控制,优化巷道围岩控制技术,以此来优化深部煤矿采掘的工程进展。

本文从巷道稳定性控制技术的研究出发,以安居煤矿深部巷道的变形特点来进行理论分析,最终形成了数值模型。

[关键词]深部煤矿;应力分布特征;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分析中图分类号:TD3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056-02近年来,矿井开采的深度不断加深,巷道以及采场四周的地应力水平也相对提高。

软岩的巷道地压出现剧烈显现,从而严重破坏了巷道围岩的组织,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支护力不足,最终导致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影响了深部煤矿的开采进程。

[1]本文从巷道稳定性控制技术的研究出发,以安居煤矿深部巷道的变形特点来进行理论分析,最终形成了数值模型,综合现场的原岩应力的测量,最终敲定了安居煤矿巷道围岩四周原岩应力的分布特征,进而结合岩土三维分析软件研究了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技术。

1.我国深部煤矿地区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分析1.1深部煤矿地区地应力测量与分析方法目前我国各大煤矿区对深部煤矿地区的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缺乏清晰、准确的认知,在系统认识方面也有所不足。

[2]目前可直接在深部煤矿地区地应力场分布研究过程中进行使用的数据仍然不足,很多煤矿深部井下工程如支护问题以及冲击地压防治问题等等,在过去较少考虑到地应力以及地应力场这组重要参数。

随着煤矿地区的深度加深,巷道破坏越来越严重,地应力量值也越来越大,且其破坏力量也越来越明显,因为最后巷道变形程度更不易控制,持续挖掘容易导致深部煤矿地区塌方,从而危害到人类与财产安全。

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破裂演化过程数值模拟

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破裂演化过程数值模拟
图 4为试样 3在垂直方向载荷 60 M Pa, 围压 70 M Pa作用下的破坏过程部分剪应力图, 从图中可以
张晓君等: 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破裂演化过程数值模拟
2009年第 1期
看出, 巷道开挖后, 应力集中带呈现的非常明显, 呈 现出以巷道为中心的似圆形应力集中带, 随着塑性 区的出现, 应力集中向深部深入, 在应力集中向深部 深入的过程中, 围岩不断发生变形并向巷道内移动, 似圆形应力集中带的半径不断增大, 并随着半径的
不断增大, 巷道的边缘附近薄弱处首先产生微破裂 并不断增多, 巷道左侧形成以下墙角和底板中心为 区域的破坏区以及起拱线和拱顶为区域范围的破坏 区, 最终整个左侧围岩严重挤入巷道, 在右侧帮也产 生了较大的片帮。
图 2 30 M Pa围压下巷道的破裂演化过程
图 3 50 M Pa围压下巷道的破裂演化过程
∀ 33∀
总第 391期
金属 矿山
2009年第 1期
定破裂区和塑性区范围的计算公式。破裂区的出现 极其明显地使围岩应力产生重新分布, 即应力峰值 向围岩深部转移。通过简化的应力 - 滑移关系, 计 算出了围岩各区所承受的荷载比例, 阐明了岩石压 力与坑道的埋深、坑道的尺寸和形状、围岩的物理力 学性质以及支护的柔度等具有直接的关系 [ 6 7] 。
图 4 70 M Pa围压下巷道的破裂演化过程
2. 2 对比分析
最大值优先发生剪切破坏, 最小主应力最小值优先
图 5~ 图 7分别给出了垂直载荷 60 MP a, 围压 发生拉伸 破坏, 从 图 6 和 图 7 中 可以 看 出, 在 30
RFPA 2D 系 统是 一个 岩石 渐进 破 裂直 至 宏 观破 坏过程的分析程序, 非常适合本研究的破坏过程研 究。由于是分析巷道的破坏过程, 所以本研究采用 平面 应 变 模 型, 模 型 高、宽 尺 寸 为 1 000 mm # 1 000 mm, 划分为 100 # 100= 10 000个单元, 直墙半 圆拱巷道尺寸为巷 道宽 100 mm, 巷道 高 150 mm。 考虑岩石 非均匀 性的影 响, 设定 岩石 的力学 性质 ( 单元的弹性及强度性质 ) 服从韦布尔分布 c (m,

深部高应力区采矿研究综述

深部高应力区采矿研究综述

深部高应力区采矿研究综述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浅层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矿井向深部延伸成为必然趋势。

然而,深部采矿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高应力区的采矿问题。

本文将对深部高应力区采矿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明确研究不足,为未来深部采矿提供参考。

深部高应力区采矿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

理论分析主要通过对矿山工程地质力学、岩石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建立适用于深部高应力区的采矿理论体系。

实验研究则通过物理模型实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高应力区采矿过程中的力学行为、矿山压力显现规律、支护结构等进行研究。

在理论分析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岩石力学、地质工程力学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建立适合深部高应力区的采矿理论。

然而,由于深部采矿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理论模型的应用仍存在一定困难。

在实验研究方面,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在研究深部高应力区采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实验条件和模拟参数的限制,这些方法仍无法完全模拟实际的采矿过程,因此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推广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深部高应力区采矿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矿山高应力对煤矿安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矿山高应力对煤矿安全具有显著影响,容易导致顶板事故、冲击地压等问题。

因此,需要采取合理的采矿工艺和技术,以降低高应力对煤矿安全的影响。

采矿工艺和技术:针对深部高应力区的采矿工艺和技术的研究尚不充分。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探索适用于高应力区的采矿工艺和技术,以提高采矿效率和安全性。

矿压显现规律:深部高应力区的矿压显现规律是采矿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研究结果显示,高应力区的矿压显现规律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支护结构和控制灾害技术:针对高应力区的支护结构和控制灾害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适用于高应力区的支护结构和控制灾害技术,以保障采矿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分布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分布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分布规律数值模拟分析隧道工程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隧道施工所涉及到的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对工程质量和安全来说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分布规律,我们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

本文将对该模拟分析进行详细介绍。

一、研究背景隧道施工中,围岩的应力分布规律对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高地应力深埋隧道的围岩应力分布规律更加复杂,需要通过数值模拟进行深入研究。

了解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对制定合理的支护方案,提高隧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值模拟分析1. 模型建立:我们选取了一条高地应力深埋隧道进行研究,并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相应的地质模型。

考虑了隧道开挖、围岩应力变化等因素,建立了真实可靠的模型。

2. 材料参数:采用了合适的地质力学参数和应力分布参数,对模型中的岩石进行了合理的力学建模,使得模拟结果更加准确可信。

3. 模拟过程:模拟过程中考虑了隧道开挖、围岩应力变化等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采用了适当的边界条件和加载方式,模拟了隧道施工中围岩应力的分布规律。

4. 结果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分布的数值结果,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围岩应力的分布规律,得出了一定的结论和建议。

1. 针对不同工况下的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可以制定相应的支护方案,保障隧道的安全施工和使用。

2. 通过对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优化隧道的设计方案,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

3. 数值模拟分析得到的围岩应力分布规律也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四、展望本文针对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值模拟分析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准确性。

未来可以从更多的因素出发,完善模型建立和参数选择,为隧道工程的安全施工和设计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

深部高应力硬岩隧道围岩岩爆模拟试验及机理研究

深部高应力硬岩隧道围岩岩爆模拟试验及机理研究

风险评估
介绍围岩岩爆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流程,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环节,以及在该工程中应用的具体措施和效果。
防控方案
针对该工程的特点,提出围岩岩爆的防控方案,包括设计措施、施工措施、加固措施等,并说明这些措施的作用和效果。
围岩岩爆风险评估与防控方案
介绍在该工程中应用的围岩岩爆监测预警系统,包括监测内容、监测方法、预警标准等,以及在该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
讨论
针对模拟试验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建议措施,包括优化施工方案、加强围岩支护、降低围岩应力等,以预防和控制岩爆的发生。此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围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地质构造等对岩爆的影响机制。
模拟试验结论与讨论
03
围岩岩爆机理研究
03
应力集中与松弛
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应力状态发生变化,导致应力集中和松弛现象的产生。
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模拟试验中未能完全模拟实际工程中的复杂环境,如温度变化、地下水等因素的影响。
01
本研究可为深部高应力硬岩隧道施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提高施工安全性。
工程应用前景与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02
通过围岩岩爆的机理研究和预测方法的研究,可以减少工程事故的发生,提高工程效益。
03
本研究还可为其他类似工程的围岩稳定性分析和防治提供参考,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内容与方法
02
深部高应力硬岩隧道围岩岩爆模拟试验
1
模拟试验方法
2
3
使用与实际工程地质条件相似的材料进行模拟试验,以再现围岩的力学行为和岩爆现象。
相似材料模拟
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围岩的应力分布、位移场、速度场等进行数值模拟,预测岩爆发生的可能性。
数值模拟

高地应力条件下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形成机制和锚固特性研究

高地应力条件下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形成机制和锚固特性研究

高地应力条件下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形成机制和锚固特性研究1. 本文概述随着能源和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深部岩土工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特别是在高地应力条件下,深部巷道的稳定性问题成为工程安全的关键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高地应力条件下深部巷道围岩的分区破裂形成机制,以及锚固技术在提高围岩稳定性方面的应用特性。

本文将介绍高地应力条件下围岩的力学行为和破裂特征,分析不同应力状态下围岩的变形和破坏模式。

接着,将重点研究分区破裂的形成过程,探讨其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并评估现有锚固措施的有效性。

通过对围岩分区破裂机制的深入分析,本文将提出一套针对性的锚固设计方法,旨在优化锚固结构的布局和参数,从而提高巷道围岩的承载能力和整体稳定性。

本文还将结合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验证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最终,本文期望为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和锚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为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贡献力量。

2. 高地应力条件下的围岩破裂机制在高地应力条件下,深部巷道围岩的破裂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由于地应力的增大,围岩内部的初始裂纹和缺陷会受到应力集中的影响,逐渐扩展和贯通,形成更为明显的裂缝网络。

这些裂缝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改变了围岩的力学性质,也影响了巷道的稳定性。

围岩的破裂过程还受到地质条件的影响,如岩石的类型、层理、节理和裂隙的分布等。

在高地应力作用下,这些地质结构面的应力集中效应更为明显,容易导致沿结构面的滑移和破裂。

围岩的破裂还与其物理性质密切相关。

例如,岩石的弹性模量、泊松比、抗压强度等参数,都会影响其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的破裂行为。

一般来说,弹性模量较高的岩石更易产生脆性断裂,而弹性模量较低的岩石则可能表现出更多的塑性变形。

在实际工程中,为了预测和控制围岩的破裂行为,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并采用相应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方法。

通过对围岩破裂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有效指导深部巷道的设计和支护,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效益。

深部裂隙围岩动态应力分布规律与破坏机理研究

深部裂隙围岩动态应力分布规律与破坏机理研究

深部裂隙围岩动态应力分布规律与破坏机理研究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深部裂隙围岩动态应力分布规律与破坏机理研究1. 引言深部裂隙围岩在地下工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深部试验隧洞围岩脆性破坏及数值模拟

深部试验隧洞围岩脆性破坏及数值模拟

破坏的范围和深度,并与现场揭露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较好地体现高应力条件下大理岩的脆性破坏特征,达
到对围岩破坏程度合理把握的目的,为引水隧洞开挖期间支护参数的设计和施工处理措施的制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隧道工程;深埋隧洞;脆性破坏机制;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U 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10)10–2063–06
Group Co.,Hangzhou,Zhejiang 310014,China;3. Ertan Hydropower Development Co.,Ltd.,Chengdu,Sichuan 610021,China)
Abstract:The brittle failure modes and mechanism of surrounding rocks should be studied and understood primarily. Furthermore,the ra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brittle failure degree is crucial importance for stability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surrounding rock mass in deep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The test tunnels in Jinping II Hydropower Station are exactly constructed for these problems,the buried depth of 2 500 m is the maximum in the worl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the engineering mechanical features of the marble T2b are studied. Then the failure modes and mechanism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 in the test tunnels are analyzed. And the range and depths of the failure zone in the test tunnels are calculat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in which the constitutive model,RDM,for hard brittle marble and the FAI evaluation method are adopted. Finally,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nd those revealed in the test tunnels is carried out. And the results obtained through comparison are satisfied. This study lays the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sign of support parameters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structing measures in the excavation process of the diversion tunnels in this project. Key words:tunnelling engineering;deep tunnels;brittle failure mechanism;numerical simula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1期(总第146期)煤㊀矿㊀开㊀采Vol.24No.1(Series No.146) 2019年2月COAL MINING TECHNOLOGY February㊀2019深部高应力硐室群围岩应力分布及破坏特征模拟研究李昌儒1,2,吴拥政1,2,褚晓威1,2,石㊀垚1,2,谢㊀俊3(1.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北京100013;2.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设计事业部,北京100013;3.山西潞安环能股份有限公司五阳煤矿,山西长治046205)[摘㊀要]㊀以潞安集团李村煤矿为研究背景,在地质力学测试的基础上,采用FLAC3D软件对深部高应力条件下硐室群的开挖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围岩应力分布和破坏特征㊂结果表明:硐室群的开挖及相互扰动引起围岩应力集中和变形破坏,最终使得围岩局部失稳,处于亚稳定状态;煤岩体强度提高后,开挖造成的应力集中范围缩小,有效减弱各硐室之间的相互扰动,有利于维护硐室群的稳定性㊂现场试验表明采用合理的支护及加固技术能有效解决围岩变形控制的难题㊂[关键词]㊀深部高应力;硐室群;应力分布;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TD32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6-6225(2019)01-0062-05 Simul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Chamber Group with High Stress in DeepLI Chang-ru1,2,WU Yong-zheng1,2,CHU Xiao-wei1,2,SHI Yao1,2,XIE Jun3(1.Mining Institute,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100013,China;2.Coal Mining&Designing Department,Tiandi Science&Technology Co.,Ltd.,Beijing100013,China;3.Wuyang Coal Mine,Shanxi Lu an Ring Energy Co.,Ltd.,Changzhi046205,China)Abstract:It taking Licun coal mine of Lu an group as studying background,based on geomechanics testing,the excavation of cham-ber group under high stress in deep was simulated by FLAC3D software,and then surrounding rock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urrounding rock stress concentration and deformation were induced by chamber group excavation and disturbance,some local failure appeared at the end,and keeping semi-balance state,after rock and coal mass strength were improved,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scope that induced by excavation was decreased,and disturbance between different chambers were effectively weakened.The field testing showed that surrounding rock control could be effectively solved by rational supporting and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Key words:high stress in deep;chamber group;stress distribution;number simulation㊀㊀煤矿井下硐室群普遍具有以下特点:断面尺寸大㊁长度短㊁间距小㊁服务时间长㊁巷道结构复杂等[1]㊂随着矿井开采深度不断加深,硐室群所处位置的原岩应力水平也不断提高,应力水平高和软弱围岩的矛盾日益突出,当硐室群处于陷落柱㊁断层带等复杂地质条件时,围岩更易发生破坏,产生大规模变形,使其有效支护变得更加困难[2-5]㊂因此,合理有效地控制围岩变形与破坏,保持硐室群的长期稳定,成为矿井建设与安全生产的一大难题㊂国内学者关于硐室群稳定性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康红普等[6-7]采用现场试验与测试㊁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潞安集团屯留矿松软破碎井筒㊁车场硐室群围岩应力分布及破坏[收稿日期]2018-07-14机理进行分析,提出了井下高压深孔注浆配合强力锚杆㊁锚索进行支护的综合加固技术,在现场得到成功应用,保证了围岩的长期稳定性㊂王兆坤等[8]通过ANSYS软件分析了在高应力水平㊁构造应力㊁硐室群叠加应力共同作用下,硐室群开挖后的应力集中分布情况,为支护方案的调整与优化提供了理论与科学依据,并在井下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㊂姜鹏飞等[9]利用FLAC3D模拟软件研究了工作面强采动影响下,近距离密集硐室群的围岩应力演化规律,并提出了注浆锚索加固技术,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能显著提高浅部围岩的承载力,有效控制强采动影响下密集硐室群的围岩变形与破坏㊂何满潮等[10]以兴安矿四水平泵房吸水井硐室群为背景,采用FLAC3D软件分析了不同开挖顺序[DOI]10.13532/j.cnki.cn11-3677/td.2019.01.014[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C0603003);中煤科工集团面上项目(2018MS021)[作者简介]李昌儒(1995-),男,山西洪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巷道掘进与支护研究工作㊂[引用格式]李昌儒,吴拥政,褚晓威,等.深部高应力硐室群围岩应力分布及破坏特征模拟研究[J].煤矿开采,2019,24(1):62-66,85.62李昌儒等:深部高应力硐室群围岩应力分布及破坏特征模拟研究2019年第1期条件下,深部软岩立体交叉硐室群围岩应力状态的力学响应及变形特性,综合比较得出立体交叉硐室群最优施工方案是先施工断面较小的支巷,再施工断面较大的主巷,对硐室群的稳定性影响最小㊂林惠立等[11]通过理论分析㊁数值模拟以及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大断面硐室围岩的破坏原因和相应的控制对策进行研究,运用FLAC3D软件模拟了耦合支护后交叉硐室群的应力场㊁位移场及破坏特征,并对现有支护方案做出评价㊂王其洲等[12]以裴沟煤矿某采区泵房硐室群为背景,采用FLAC软件分析了水平构造应力对围岩塑性破坏区域分布的影响,以及硐室群结构特点对其自身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了复杂构造区内硐室群围岩的稳定性特征,并提出了棚索协同支护技术和锚网索控底技术,且井下应用效果良好㊂本文以潞安集团李村煤矿为研究背景,在地质力学测试的基础上,通过对井底车场及硐室群的开挖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在高应力条件下,不同煤岩体强度硐室群开挖对周围岩层应力分布及变形破坏的影响㊂1㊀工程地质概况李村煤矿井田面积95.3km2,设计总规模5.00Mt/a,矿井埋深510~840m,是潞安矿区埋深较大的矿井之一,其中井底车场及附近硐室群埋深在550~600m之间㊂矿井主采3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厚度大,地质条件复杂,存在陷落柱㊁褶曲㊁断层㊁冲刷带等构造,其余煤层不稳定,均不可采㊂由于3号煤层强度较低㊁顶底板岩性差㊁易风化,造成井底车场部分巷道矿压显现剧烈,在巷道岩性较差地段㊁巷道转角区域围岩变形量大,易发生底鼓现象,部分巷道顶板和两帮出现裂缝,出现喷层剥落等现象㊂李村煤矿井底车场及硐室群布置如图1所示㊂图1㊀井底车场及硐室群布置平面2㊀地质力学测试与分析2.1㊀地应力测量采用应力解除法和小孔径水压致裂法对李村矿井11个测点进行了地应力测量,测量结果见表1㊂表中:H为测点埋深;σV为垂直主应力;σH为最大水平主应力;σh为最小水平主应力;Ψ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㊂表1㊀李村矿井地应力测试结果序号测点名称H/mσV/MPaσH/MPaσh/MPaΨ备注11号进风石门56611.2026.909.80S23.4ʎW应力解除21号进风石门56217.7027.9017.50S22.6ʎW应力解除3中央变电所56429.6032.8010.50S88.4ʎW应力解除4南翼2号进风石门54018.0026.206.80S38ʎW应力解除5消防材料库56516.7018.907.40S34.3ʎW应力解除6南翼进风石门54013.5023.2611.76N51ʎW水压致裂7中央回风石门54513.6322.1510.46N47.5ʎW水压致裂81302工作面进风巷56013.5610.055.30N20.4ʎW水压致裂91301进风巷与运输巷1号联巷56313.4715.008.01N20ʎW水压致裂101301进风巷58214.2714.997.55N24.1ʎW水压致裂111302辅助回风巷49712.1214.097.58N22.9ʎW水压致裂㊀㊀以上11个测点中,最大水平主应力大于垂直主应力的测点有10个,垂直主应力大于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测点有1个;最大水平主应力小于18MPa 的测点有4个,大于18MPa小于30MPa的测点有7个,且大多位于井底车场附近㊂由此判定,李村煤矿地应力总体上以水平应力为主,属于构造应力场类型,矿井整体上属于高应力值矿井[13],井底车场㊁硐室及大巷附近属于典型的高应力区㊂2.2㊀围岩强度测试采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自主研发的WQCZ-56型小孔径围岩强度测试装置对顶板以上10m范围内的岩层进行原位强度测试,结果表明:3号煤层强度大部分集中在6~10MPa之间,平均强度为9MPa,强度波动范围较大;煤层直接顶为细砂岩,平均强度为65.6MPa,细砂岩以上为泥质砂岩,平均强度为54.6MPa;煤层底板以泥岩和砂质泥岩为63总第146期煤㊀矿㊀开㊀采2019年第1期主,强度较低,平均强度为30.2MPa㊂2.3㊀围岩结构观测采用数字全景窥视仪对6~11号地应力测试钻孔的煤岩体结构进行了窥视,分析围岩结构图得出:李村煤矿煤岩体原生弱面,包括节理㊁裂隙㊁空洞等较为发育,煤体较为破碎,完整性较差,这与煤系地层经历较多的地质运动有关㊂可见,李村矿井不但原岩应力高,且煤岩体强度中等偏下,结构面发育,是典型的高应力软弱围岩㊂3㊀数值模拟计算李村煤矿井底车场及硐室群布置区域地质构造发育,存在陷落柱㊁褶曲和断层等㊂高应力与地质构造共同作用,导致该区域不但应力高,甚至局部应力集中,而且围岩结构破碎,完整性较差㊂选取井底车场及硐室群进行开挖模拟,分析不同煤岩体强度下开挖导致的围岩应力分布及变形破坏情况㊂3.1㊀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采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 3D 建立李村煤矿井底车场及硐室群模型,如图2所示㊂围岩本构模型采用摩尔-库伦模型[13]㊂图2㊀李村煤矿井底车场及硐室群模型通过对井底车场及大巷附近地应力测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模型所施加的3个应力水平如表2所示,其中最大水平主应力沿模型X 轴方向施加,最小水平主应力沿模型Y 轴方向施加,垂直主应力沿模型Z 轴方向施加,2种煤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分别如表3㊁表4所示㊂表2㊀应力水平MPa最大水平最小水平垂直应力水平主应力主应力主应力高251216表3㊀初始煤岩物理力学参数体积模粘结力密度/膨胀角摩擦角剪切模抗拉极岩层量/MPa /MPa (kg㊃m -3)/(°)/(°)量/MPa 限/MPa 砂质200022500102910001.0泥岩细砂岩300032700123215001.5表4㊀提高后煤岩物理力学参数(提高约50%)体积模粘结力密度/膨胀角摩擦角剪切模抗拉极岩层量/MPa /MPa (kg ㊃m -3)/(°)/(°)量/MPa 限/MPa 砂质300032500113015001.2泥岩细砂岩45004.52700133322001.83.2㊀数值模拟结果分析选取模型各截面的塑性区分布图㊁围岩应力分布等值线图和三维应力分布图来分析井底车场及硐室群开挖对围岩应力分布和变形破坏的影响㊂截面的选取由截面的法线方向和截面通过的一点来标定㊂例如,为分析巷道两帮围岩应力分布,选取的截面法线方向与Z 轴一致且通过巷道中部轴线位置,即过点(0,0,14),则此截面的标定为 Z =14m ㊂图3为Z =14m 截面塑性破坏图(水仓有一定坡度,未完全剖出),可以看出在硐室群开挖后,巷道两帮出现一定范围的塑性破坏区,总破坏范围一般超过巷道的跨度,在巷道拐角及硐室密集处,塑性破坏范围更大㊂在这些区域,围岩应力达到塑性屈服条件,巷道两帮发生塑性流动,出现剪切屈服和拉伸屈服区域,其中拉伸屈服主要处于巷道交叉点,特别是跨度较大的硐室如马头门㊁变电所㊁水泵房等处最为集中㊂图3㊀Z =14m 截面塑性破坏模拟结果图4㊁图5分别为Z =14m 截面垂直应力分布等值线图和垂直应力分布三维图㊂可以看出,硐室64李昌儒等:深部高应力硐室群围岩应力分布及破坏特征模拟研究2019年第1期群开挖后,原岩应力重新分布,巷道两帮出现应力变化区,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应力集中区域沿巷道轴线分布,宽度约两倍的巷宽㊂在巷道拐角和交叉处,应力集中出现二次叠加,拐角内侧相比于外侧应力集中系数更高,集中范围更大㊂图4㊀Z =14m截面垂直应力分布等值线图5㊀Z =14m 截面垂直应力分布三维图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煤岩体强度较低时,硐室群开挖后,两帮形成的应力集中区域范围较大,向两帮延深到2倍的巷道宽度处,应力集中系数较小,说明围岩的承载能力较差;煤岩体强度提高后,两帮形成的应力集中范围减小,应力集中系数逐渐变大,说明围岩的承载能力逐渐加强,巷道帮部围岩即可承受较大的支撑压力,不再向深部转移㊂图6为井底车场各硐室顶板上Z =22m 截面水平应力等值线图,可以看出,车场硐室群开挖后,在开挖区域上部岩层中产生4个长条形的应力集中区域,最大水平应力达到34MPa,为初始应力的1.36倍㊂图6㊀Z =22m 截面水平应力分布等值线从应力分布等值线图看出,煤岩体强度较低时,硐室群开挖后应力集中范围大,各硐室应力集中区域相互叠加,造成更大范围的应力集中,应力集中系数也较单个硐室开挖的应力集中系数大㊂煤岩体强度提高后,开挖导致的应力集中范围减小,相邻硐室的应力集中叠加区域也减小㊂图7㊁图8分别为井底车场各硐室群上部岩层Y =42m 截面上的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分布,可以看出,硐室之间的岩柱存在垂直应力集中,在开挖空间的上部岩层存在水平应力集中㊂其中,最大垂直应力超过30MPa;最大水平应力超过45MPa,均接近原岩应力的2倍㊂对比看出,煤岩体强度相对提高后,密集开挖导致的应力集中程度有所降低,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峰值都有所降低,应力分布更加均匀,开挖导致的煤岩体破坏范围也大大降低㊂由此可见,提高煤岩体强度可显著提高单个硐室的围岩强度和稳定65总第146期煤㊀矿㊀开㊀采2019年第1期性,减小或避免硐室之间的相互影响,这对维护硐室群的稳定性极为有利㊂图7㊀Y =42m截面垂直应力分布图8㊀Y =42m 截面水平应力分布4㊀现场试验与验证结合现场条件与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巷道全断面注浆加固与强力锚杆(索)支护相结合的控制技术,对于部分围岩变形不是很严重的区域,采用高预应力强力锚杆支护技术即可控制围岩变形㊂通过对井底车场硐室一个月内的巷道变形进行监测,顶板下沉量约20mm,两帮最大移近量约150mm,结果表明巷道顶板几乎没有下沉,两帮变形量也不是很大,采用强力锚杆(索)支护系统有效地控制了巷道围岩的变形与破坏,保持了围岩的稳定㊂5㊀主要结论与建议(1)地应力测试结果表明李村煤矿地应力大小总体为σH >σV >σh ,以水平应力为主,属于构造应力场类型,矿井整体上属于高应力值矿井,且井底车场附近是典型的高应力区㊂(2)高应力环境和煤岩体强度较低是造成围岩变形的客观因素,巷道硐室群的开挖及相互扰动进一步加剧了围岩应力的集中和围岩性质的劣化,最终使得围岩发生大变形,处于亚稳定状态㊂(3)煤岩体强度提高后,硐室围岩的强度和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减小或避免各硐室开挖的交互影响,对于井下硐室群的稳定有很大作用㊂66(4)对于已掘变形巷道,可通过注浆等手段提高围岩强度和整体性来改善围岩状态[14-15];对于未掘区域,在地质力学测试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支护形式,尽可能减小掘进后围岩强度的降低和破坏范围的扩展,以保持围岩处于平衡的稳定状态㊂(5)本次模拟结果是在所有巷道硐室同时开挖的情况下得出的,并未考虑硐室先后开挖而造成的相互扰动影响㊂如果考虑不同时开挖,围岩变形破坏范围会更大㊂[参考文献][1]康红普,王金华.煤巷锚杆支护理论与成套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2]李化敏,付㊀凯.煤矿深部开采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及对策[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23(4):468-471.[3]何满潮,谢和平,彭苏萍,等.深部开采岩体力学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6):2803-2813.[4]杨仁树,薛华俊,郭东明,等.复杂岩层大断面硐室群围岩破坏机理及控制[J].煤炭学报,2015,40(10):2234-2242.[5]颜立新,王㊀涛.深部构造应力作用下大断面硐室底鼓控制技术[J].煤矿开采,2017,22(6):50-53.[6]康红普,林㊀健,杨景贺,等.松软破碎硐室群围岩应力分布及综合加固技术[J].岩土工程学报,2011,33(5):808-814.(下转85页)贺国伟等:相邻采空区影响下厚黄土矿区采煤沉陷规律研究2019年第1期表衰退期较长,为312d,占总持续时间的56.7%,但地表沉陷量占最大沉陷量的3.6%㊂3.3.3㊀地表移动预计参数分析8211工作面开采后走向和倾向地表下沉曲线符合概率积分法预计曲线,可采用概率积分法对其进行预计,但在预计时受临采空区影响使预测曲线与实测曲线存在一定偏差㊂概率积分法预计所需要的参数:下沉系数q ,水平移动系数b ,主要影响角正切及拐点偏移距s ,见表3㊂拐点偏移距呈现出较大异常值,走向上拐点偏移距受厚松散层影响偏向煤壁一侧;倾向拐点偏移距受临采空区和大采深影响偏移值较大,大于我国一般矿区的0.05H ~0.3H (H 为采深)范围[1]㊂表3㊀地表移动预计参数观测站q b tan βs /m 走向线0.6940.271.52-92.5倾向线0.7870.681.26197.24㊀结㊀论在相邻采空区和地表厚黄土层影响下,地表下沉㊁倾斜和水平变形分别超出该矿区一般工作面的40.1%,34.1%和203.6%,地表移动变形剧烈㊂启动距为100m,最大下沉速度系数K =1.638,地表受采动影响灵敏,上覆岩层移动变形速度快,地表采动程度高㊂地表移动开始阶段持续时间较短,下沉量仅占总下沉量的0.9%,活跃阶段持续时间占总时间的38.7%,而下沉量占总量的95.9%,衰退阶段下沉量较小,持续时间较长,此现象与厚黄土层和相邻采空区影响有关㊂[参考文献][1]余学义,张恩强.开采损害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2]陈俊杰,陈㊀勇,郭文兵,等.厚松散层开采条件下地表移动规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3,41(11):95-97,102.[3]顾㊀伟.厚松散层下开采覆岩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3.[4]施龙青,辛恒奇,翟培合,等.大采深条件下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2,41(1):37-41.[5]王兆会,杨敬虎,孟㊀浩.大采高工作面过断层构造煤壁片帮机理及控制[J].煤炭学报,2015,40(1):42-49.[6]王森全.不规则综放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6,44(10):102-106.[7]刘伟韬,刘㊀欢.不规则工作面开采地表沉陷预计研究[J].矿山测量,2014(5):68-71,6.[8]宋子良,刘小鹏,王继宇,等.孤岛不规则工作面开采技术实践[J].煤炭技术,2014,33(4):214-216.[9]谢生荣,张广超,何尚森,等.深部大采高充填开采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机理及应用[J].煤炭学报,2014,39(12):2362-2368.[10]王金华.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关键技术[J].煤炭学报,2013,38(12):2089-2098.[11]王启春,郭广礼,查剑锋,等.厚松散层下矸石充填开采地表移动规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3,41(2):96-99,103.[12]李德海,许国胜,余华中.厚松散层煤层开采地表动态移动变形特征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4,42(7):103-106.[13]徐㊀平,周跃进,张敏霞,等.厚松散层薄基岩充填开采覆岩裂隙发育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5,32(4):617-622.[14]陈才贤,苏㊀静,赵忠义.巨厚松散层下煤层开采地表移动规律研究[J].煤矿开采,2017,22(3):59-61,77.[15]刘义新,戴华阳,姜耀东,等.厚松散层大采深下采煤地表移动规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3,41(5):117-120,124.[16]张彦宾,许国胜,王四海,等.巨厚松散层下大采高开采覆岩移动变形规律研究[J].煤炭工程,2017,49(3):75-78.[17]陈祥恩.厚松散层薄基岩下开采地表移动特征[J].煤炭工程,2001,33(8):11-13.[责任编辑:徐乃忠]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上接66页)[7]康红普,林㊀健,杨景贺,等.松软破碎井筒综合加固技术研究与实践[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27(4):447-452.[8]王兆申,张福景.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在大型硐室群支护设计优化中的应用[J].煤炭工程,2009(12):13-15.[9]姜鹏飞,郭相平.强采动下近距离硐室群围岩应力演化及加固对策[J].煤矿开采,2014,19(6):68-73.[10]何满潮,李国峰,任爱武,等.深部软岩巷道立体交叉硐室群稳定性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8,37(2):167-170.[11]林惠立,石永奎.深部构造复杂区大断面硐室群围岩稳定性模拟分析[J].煤炭学报,2011,36(10):1619-1623.[12]王其洲,谢文兵,荆升国,等.构造复杂区硐室群围岩失稳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4,31(2):263-269.[13]康红普,林㊀健,张㊀晓,等.潞安矿区井下地应力测量及分布规律研究[J].岩土力学,2010,31(3):827-831.[14]康红普,冯志强.煤矿巷道围岩注浆加固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煤矿开采,2013,18(3):1-7.[15]李文洲.井筒落地马头门围岩异化破坏机理分析及注浆综合加固[J].煤矿开采,2017,22(6):58-61.[责任编辑:施红霞]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