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这几天,到图书馆查找有关经济类的书籍,发现了张五常先
生的《经济解释》。
读完之后顿觉受益匪浅,同时也发现原来经济学的文章还可以这样写,这的确是本很有意思的书。
张五常是一位天赋极高的华裔经济学家,他在产权理论方
面造诣很深。
拜读完《经济解释》后,却发现张五常竟把经济学的
文章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一下子让原
本枯燥无味的经济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这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让我深深地敬佩起张先生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了。
在幽默诙谐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一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推荐给更多的同学,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但又不免犹豫,因为《经济解释》这本书就如同张五常先生本人一样充满了争议。
正如张先生自己在文中写到的一样:”《经济解释》这本书不是课本,选修经济的学生可以读,也应该读,但因为我往往不依常规,学生考试时用上我的答案,不免凶多吉少。
”也许,张先生在这里是高估了他的读者,认为他们应该已掌握了传统的经济理论,现在已不需要他像经济学课堂上一样灌
输所谓的经典理论,而他所要做的就是要从一个全新角度去阐释最为简单的经济学道理。
《经济解释》这本书确实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课本。
它兼有散文的基本特征与经济学的灵魂主线,即所谓的”形散
而神不散”.”形散”只是”散”在其形式上,而”神不散”是不散在其经济学的脉络上,是不散经济学的灵魂思想上,即我们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假定、稀缺、竞争、效用(在《经济解释》中张先生使用了”功用”这一翻译)以及需求定律和交易理论等。
实际上张先生也正是按照这样的脉络来为读者讲授他所理解的经济学。
当然我不敢苟同他所有的观点,也许这也正合乎张先生的处事原则,因为在他的《经济解释》之中也同样充满了对权威观点的怀疑。
这正如他在”经济解释之三”中所明确指出那样,”世上没有不可替代的
理论”.但我对张先生的学识之渊博,行文之流畅,观点之新颖确是十分钦佩的。
张先生把《经济解释》的第一章便定为了”科学的方法”.
在这一章中张先生则更像一位哲学家,向读者传授着他的经济哲学。
而这种经济哲学正体现了张先生科学的精神,这种科学的精神与态
度则正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经济学问题时所必不可少的。
这一章一
开始,便介绍了两种极端理论,一为特殊理论;一为套套逻辑。
所
谓特殊理论,即是特殊到只能解释一个现象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不
具一般解释力。
所谓套套逻辑,是指一些言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
可能是错的,例如说”四足动物有四只脚”便是一个套套逻辑。
这
两种理论实际是无用的,我们应尽量避免走入这两种极端。
但有时对特殊理论而言总要比完全没有理论好。
张先生对待学问是十分严谨,极具科学精神。
但书中的有
些观点我不能完全认同。
张先生在对马克思的评价时带有极强的个
人偏见,特别在谈到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时,我觉得偏离了他一贯
所坚持的科学的立场。
例如张先生认为”最有名的模糊不清的理论,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因为”马克思的理论从来没有人试用事实
加以验证。
”对此我并不认同。
另外,在谈到剩余价值时,书中说道:”剩余价值究竟是什么?一些学者说是租值,一些说是利息,一些
说是利润,另有一些说是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
”“说来说去都不
清楚。
”在我看来,这就好比在冬天我们穿棉袄,夏天穿汗衫,无论穿什么都不会改变我们是同一个人的本质。
不过,如果我们避开书中所谓的”个人偏见”,”科学的方法”这一章对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是十分有益的。
正如张先生在
文中指出的一样,”本书是为中国人而写的,我认为,科学方法论对中国人比对其他好些民族更为重要。
”因为中国人始终是一个感性重于理性的民族,他们似乎更容易成为艺术家而不是科学家。
科学的
精神对我们这样一个更注重感性的民族而言又是何等的重要。
张五常先生虽名为”五常”,但他似乎从不会被传统的东西所束缚。
《经济解释》成功地避开了枯燥无味的教科书模式,它举例甚多且始终围绕着生活,因为张先生更强调的是经济理论的解释作
用。
张五常无所畏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抛下了一连串的争
议给他的读者。
我想《经济解释》这本书至少向我们说明了两个问题,即
经济理论的解释性问题和争议性问题。
也许张五常正是想藉此激发
我们对经济学的兴趣,也正因争议,才让我们有了对权威指手划脚
的勇气。
读完此书并体会到这两点,我更加认为这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西方经济学很强调需求和供给的关系。
许多经济学家研究的方向不同,所用的方法也不一样。
但是他们总是能找到需求和供给
关系的规律。
笔者也想用自己的眼光,用容易理解的语言总结一下需求和供给的关系。
首先,对于生活必须品研究需求和供给的关系。
由于生活必须品有这样的特点:人们对生活必须品的需求在任何情况下都难以改变。
举例说明,粮食。
不管粮食的产量(供给)有多少,人们对粮食的依赖不会改变,即使某年丰收,粮食产量大增,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也不会改变,并不会因为粮多而吃的量大。
当然如果人们对生活必须品的需求增加,会使得生活必须品的供给也随之增加,但这种情况一般很少出现。
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是由生活必须品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决定的。
举一个形象的例子,需求好像一堵墙,
供给好像是一个人,在用一根绳子与墙拔河。
供给这是如论用的力气是大是小,都不会使得墙有丝毫动遥
其次,对于奢侈品研究需求和供给的关系。
奢侈品也有特点:收入多了,人们对奢侈品的购买就增加了。
需求多了,厂商对奢侈品的供给也就多了。
于是形成一个循环:需求->供给->利润->工资(收入)->需求。
具体解释,需求增加,供给增加,企业利润
增加,给工人的工资增加,也就是国民收入增加,反过来刺激需求,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反之就是恶性循环。
还是形象做一个比喻,这回是供给和需求两个人在拔河,供给的力量大了,需求的力量也加大;需求的力量大了,供给的力量也加大。
理想状态下,绳子是保持静止的,经济也将稳步上升。
但这里有问题值得探讨:如果说在这种情况下,供给和需求是互相决定的,那么应该让谁先用力呢?显然,首先刺激需求很容易。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不少刺激需求的政策,原因也在此。
而增加供给,理论上也可以实现,但前提是要
假定大部分厂商都愿意冒风险大量生产,增加供给。
现实状态下,这点不太容易实现。
经济危机之中,中国政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
货币政策扩大了投资的规模,扩大了市场供给。
从供给和需求的关
系上看,供给的扩大影响需求的扩大,同时又反作用于供给,使得
经济不断向好,工厂的机器开始运转,需要大量劳动力,就业率下
降,人们收入增加,从而更加刺激了需求。
近半年来中国经济的复
苏就源于此。
然而,这样的经济膨胀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供不应求,
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如果通货膨胀率大于人们手中收入增长率,
需求就会下降,整个经济运转就会重新回到平衡。
然而这个过程是
十分漫长而痛苦的,许多人将会失业,或是收入减少,社会动荡,
这也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产生的过程。
但在我国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下,依靠政府有力的经济政策,这个过程会平稳顺利地完成,实现长期的经济平衡。
补充一点,社会上经济体和个人对未来经济的预测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回复,许多企业会预期将来的经济会进一步向好,于是抓紧生产。
中小投资者也会预期资本市场的反弹,加大投资的力度,于是经济的增长会成倍增长。
这是现今的状况。
但反过来,如果社会对经济的预期持悲观态度,则经济萎缩的速度也是十分惊人的。
因此,如何引导全社会正确地理解国家一
系列宏观政策,正确预测经济的未来走势,对于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