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的理解与翻译探析

合集下载

转喻与隐喻

转喻与隐喻

转喻与隐喻之相关概念剖析转喻(Metonymy)是指当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密切关系时,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来取代甲事物,这样的一种修辞手段。

转喻的重点不是在“相似”;而是在“联想”。

转喻是认知的一个基本特征,人们利用某事物熟知的或容易感知的方面来代替该事物整体或其他方面。

一般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不是无限的认知数据库,对事物认识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事物用一个准确的术语或专有的解释去描述,而是通过大脑的创造性,把自己已有的认识与面临的新的认识对象结合起来,加以对照,找出公共的特性,用旧有的思想去解释、认识眼前的新事物,这种用一事物去指称另一相关的事物就叫做转喻。

凸显原则: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更加容易注意到事物的典型特征,也就是认知心理学中的凸显原则,而转喻就是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这一凸显原则。

一个事物、一件事情往往都是复杂的,具有很多属性,而人在认识的过程中最容易被该物最突出的、明显的、容易记忆和理解的、留下深刻印象的属性所吸引,即凸显性。

立足于这一突出的特性,我们就会以其为参照点,在该领域内(或同一认知模式里)激发另一成分。

同时也可以说,,转喻是一个思维过程和投射过程,是一种描述事物的修辞方法,就是把抽象的思维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只是这一过程是前一事物对照引出后一事物,从原有的经验结构、认知思维到语言表达的结果。

关联原则:转喻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现象,其实质上是一种联想认知,遵循关联原则,也就是要理解转喻就必须依靠语用推理。

例如:He is fond of the bottle.他喜欢喝酒。

用bottle装酒的瓶子,表示wine酒,二者之间有相关联性,用容器代表了所装的物体。

这种例子是相当多的,如:head头代指动物的数量,刀剑代指战争等等。

这种关联性往往能帮助我们表述认识的更多的事物,但人的认识又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所以就会有从A→B→C的关联渐递过程。

英文政治转喻认知过程及翻译研究

英文政治转喻认知过程及翻译研究

英文政治转喻认知过程及翻译研究【摘要】Political metaphor is a common and powerful rhetorical device in English political discours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English political metaphors and the challenges in translating them.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political metaphors are discussed, followed by an analysis of the cognitive process involved in understanding them.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difficulties are also examined, along with 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 researching English political metaphors. A case study is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concepts. In conclusion,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discusses future prospects for studying political metaphors, and reflects 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earch for language and politics.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metaphor i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provides insights for translators and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关键词】政治转喻,认知过程,翻译研究,英文,方法与技巧,案例分析,成果总结,展望,启示1. 引言1.1 研究背景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lies in the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field of political metaphor research. Political metaphor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public opinion, influencing policy decisions, and framing political discourse. Understanding how these metaphors are constructed, interpreted, and translated is essential for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the political arena.1.2 研究意义Furthermore, exploring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challenges related to English political metaphors can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ranslators and communication professionals. As political discourse becomes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the accurat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s is vital for ensuring clear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cross different linguistic contexts.1.3 研究目的Specifically, this research seeks to analyze th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used in studying English political metaphors, as well a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in translating these metaphors. Through case studies and in-depth analysis,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unique nature of English political metapho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ranslation.2. 正文2.1 英文政治转喻的定义与特点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political metaphors:English political metaphors are linguistic expressions that draw on political concepts and ideas to convey meanings in a figurative or symbolic way. These metaphors are often used in political discourse to persuade, manipulate, or simply make a point.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political metaphors include:1. Figurative language: Political metaphors involve using words or phrases in a non-literal sense to create vivid imagery and convey complex ideas.2. Conceptual mapping: Political metaphors map abstract political concepts onto concrete, everyday experiences, making them easier to understand and relate to.3. Persuasive power: Political metaphors can be used to influence public opinion, shape perceptions, and frame political debates in a particular way.4. Metonymic extensions: Political metaphors often extend beyond their original context, becoming part of everyday language and shaping how people think about politics and power.2.2 认知过程中的英文政治转喻理解Understanding English political metaphors in the cognitive process involves decoding the underlying meaning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se metaphors. Political metaphors are often used to simplify complex political concepts, making them more accessible and easier to digest for the general public. Howev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metaphors can vary based on individual experiences, beliefs, and knowledge.2.3 翻译策略与困难在英文政治转喻研究中,翻译策略和困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关于中国古诗词中转喻的认知意象视角研究

关于中国古诗词中转喻的认知意象视角研究

关于中国古诗词中转喻的认知意象视角研究关于中国古诗词中转喻的认知意象视角研究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展开以下几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正面剖析:什么是转喻;事物部分和整体之间的转喻;事物部分和部分之间的转喻。

意象是诗人们创作的重要方法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意象的分析,研究意象与转喻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传统修辞手法与认知语言学所研究的共性。

关键词:转喻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修辞手法一、引言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对转喻有初步的研究。

直至今日,转喻依然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点话题。

转喻被视为是一种艺术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西方认知语言学与中国古典文学中也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

中国古代转喻手法可以追溯到孔子时期,而后向唐诗宋词延伸直至今天的现代文学。

唐诗宋词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时期,以它精美绝伦的句子引来大批国内乃至国外学者对它进行深刻的探讨。

其中,古诗词中不乏转喻的写作手法。

这种微妙而细致的手法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借助意象来实现的,因此又可以称之为文化转喻。

二、关于转喻研究的相关回顾(一)关于转喻的研究Lakoff和Johnson(1980)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对隐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细致研究,使得文学界刮起一阵对隐喻研究的狂潮,因而对转喻就相对忽视一些。

即便如此,依然有少数学者对转喻进行了深刻思考:T aylor(1995)提出转喻的本质是一个概念结构中两个实体之间建立的一种意义联系。

国内外关于古诗词的研究很多,但多数学者忽视了对转喻研究的重视。

渐渐地就有学者将隐喻和转喻相结合,研究它们的内在逻辑关系。

Goossens(2002)在转喻和隐喻互动的背景下,提出了隐转喻概念。

高原在《古典诗歌中隐喻与转喻的互动》对此理论有深刻体现。

三、转喻(一)转喻的定义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同时又参与了人类的心理反射过程。

因此,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转喻不是什么特殊的修辞手段,而是一般的语言现象;转喻也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翻译批评视域下浅析《飞鸟集》中的转喻

翻译批评视域下浅析《飞鸟集》中的转喻

翻译批评视域下浅析《飞鸟集》中的转喻摘要:转喻通过将相关但不同的概念或事物进行比较,传达出新的意义或形象。

在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中,转喻被广泛使用,创造了奇妙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

转喻的应用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文化视野,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本文通过翻译批评的视角剖析转喻的翻译,译文保留了原作的意境和情感,展现了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触觉。

关键词:转喻;翻译批评;修辞;意象;《飞鸟集》。

一、转喻与翻译批评转喻(Metonymy)该术语来源于古希腊文μετά(改变)和ωνυμία(名称)两个词根,原意是“名称变化”。

其本质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建立关联,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或事物相比较,传达出新的意义或形象。

转喻的变化、混合带来了意义的偏移、不确定[1]。

其可用以创造意象、强化情感色彩、传递观点或启发读者想象力。

转喻能为语言增加深度、丰富性和表现力,使表达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西方修辞研究过程中有众多他科学者介入,并经历多次转向。

因此,运用修辞理论进行翻译批评的时候,跨学科距离和适存性就至关重要[2]。

在对文本进行修辞分析时,可以从翻译批评的角度对译文进行剖析。

概念转喻理论的提出丰富了我们对语言的理解,揭示了人类深层次的认知系统,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暗含在语言背后的复杂的认知思维[3]。

三、译文对转喻的还原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的诗集STRAY BIRDS(《飞鸟集》)有许多典型的转喻诗句,以下从中选取两例源文本和汉译文本,对其转喻手法进行简要分析,并通过批评的视角浅析诗句译文的完成度。

(一)例1SL:My evening came among the alien trees and spoke in a language which my morning stars did not know.TL:我的晚色从陌生的树木中走来,它用我的晓星所不懂得的语言说话。

转喻法提喻法等的区别

转喻法提喻法等的区别

转喻法(meton‎y my)提喻法(synec‎d oche‎)和换称(anton‎o masi‎a)讲解及举例‎对比分析转喻(meton‎y my)提喻(synec‎d oche‎)换称(anton‎o masi‎a)这三种修辞‎手法都属于‎关系类修辞‎,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指代另‎一事物的名‎称。

目前国内有‎关英语修辞‎的教科书中‎就常将这三‎种修辞手法‎混为一谈,使老师和学‎生对此模糊‎不清。

其实,如果将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弄清,就不难区分‎了。

下面就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做些比较‎。

1.转喻的定义‎与用法用某一事物‎的名称代替‎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叫做转‎喻或借代。

这两种事物‎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转喻通常用‎下列几种方‎式指代。

(1)根据人名或‎商品品牌名‎:Uncle‎Sam(山姆大叔)——Ameri‎c ans or the Ameri‎c an gover‎n ment‎(美国人/美国政府)John Bull(约翰牛)——the Engli‎s h natio‎n or a typic‎a l Engli‎s hman‎(英国/地道英国人‎)He is readi‎n g Shake‎s pear‎e. 他在读莎士‎比亚作品(Shake‎s pear‎e’s‎works‎用作者指代‎作品)He went in debt just to keep up with the Jones‎e s.他为了玉邻‎里攀比而负‎债。

(Jones‎e s :neigh‎b ors 用“琼斯家”指代“邻里”)We drove‎a Ford to Hyde Park. 我们驾驶一‎辆福特牌小‎轿车到海德‎公园去。

(Ford :a car whose‎make is Ford 用品牌名指‎代实物)(2)根据实物名‎称Final‎l y she marri‎e d money‎.她最终嫁给‎了有钱人。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探析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探析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探析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是指通过比较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从而
对其中一个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转喻是一种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
的转换,它是在表达时将不熟悉的概念引入到熟悉的语言中,从而
使得人们可以理解和解释更复杂的概念。

转喻可以被分为两种类型,即直接转喻和隐喻转喻。

直接转喻
是指在言语中使用直接的比喻,例如“他是一只狮子”或“她的笑
容像一朵花”。

隐喻转喻则是指使用一种更复杂的比喻,其中一些
关键元素隐含在语言中,但并不显然或明确。

转喻的使用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探索
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转喻在语言中的作用。

例如,认知语言
学家认为转喻不仅用于翻译和理解语言,还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使用转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概念、情感
和体验,并在人际交流中更加精准地表达自己。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转喻有助于我们将两个不同的概念
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新的见解。

例如,“时间是一条河流”这句话,将时间与河流比较,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并使得完
成这项任务变得更加容易。

此外,转喻还有助于我们理解难以描绘
的抽象概念。

例如,“爱情是一朵花”,这个比喻有助于我们理解
爱情的特质,例如它太过美丽但又脆弱,需要护理和维护。

总的来说,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
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概念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它不仅在语言中起作用,还可以用于思考和行为的转换,增进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1。

转喻、提喻、换称等多种万能的三种修辞手法的对比

转喻、提喻、换称等多种万能的三种修辞手法的对比
一.转喻(Metonymy)的定义与用法:
1.定义:用某一事物的名称代替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叫做转喻或借代。这两种事物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A metonymy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has to do with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name of one thing for that of another with which it is closely associated.)
It wassicknessandpovertytogether that she came to visit.
patientspoor people她来探望的是病人和穷人。
(“疾病”和“贫穷”都是抽象名词,在此分别用来指代“病人”和“穷人”。)
三.换称(Antonomasia)的定义与用法:
1.定义:用头衔、绰号和称呼等代替姓名或称谓或用专有名词代替普通名词的修辞手法叫做换称。(An antonomasia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involves the use of an epithet or title in place of a name, and also the use of a proper name in place of a common noun.)
the legal profession
(the bar原意是法庭围栏,现常用来指代律师职业)
Members ofthe pressweren't allowed into the combat zone.新闻记者不准进入战斗区域。newspaperreporters
(the press原意是印刷机,现常用来指代新闻记者)

提喻和转喻

提喻和转喻

提喻和转喻
提喻和转喻是修辞学中常用的两种修辞手法,它们都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意义或思想。

提喻是指用一个具体或熟悉的事物来表达一个抽象或不熟悉的事物。

比如说,我们常用“井底之蛙”这个提喻来形容一个人眼界狭窄,缺乏远见卓识。

提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易于理解,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转喻则是将一个事物的特征或性质应用到另一个事物上,从而达到比喻的目的。

比如说,“森林像一个大绿色的海洋”就是一个转喻。

转喻可以使原本平凡或无趣的事物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能拓展读者的思维和想象力。

总之,提喻和转喻都是非常有效的修辞手法,它们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传达我们的思想和感受。

- 1 -。

转喻在翻译中的识解——以杨宪益、戴乃迭译《孔乙己》为例

转喻在翻译中的识解——以杨宪益、戴乃迭译《孔乙己》为例

转喻在翻译中的识解——以杨宪益、戴乃迭译《孔乙己》为例王毅,丁如伟(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摘要:和隐喻一样,转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在人类日常生活实践中起重要的作用。

目前将翻译和转喻相结合的研究比较少,有待进一步探讨深化。

文章以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鲁迅短篇小说《孔乙己》为例,立足指称转喻、述谓转喻和言外行为转喻这一转喻分类标准,探讨译者如何对原文中的转喻进行识解并成功翻译。

关键词:《孔乙己》;转喻识解;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28(2018)03-0085-02收稿日期:2017-05-12基金项目:山西农业大学校级重点专题研究项目“三美论关照下的山西高校校训翻译研究”(zxsk2017009)。

作者简介:王毅(1987-),男,蒙古族,河南南阳人,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D01:10.19329/ki.1673-2928.2018.03.022安阳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8年5月第17卷第3期(总第93期)May,2018Vol.17No.3(Gen.No.93)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但将转喻与翻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

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必然少不了转喻,要促进文化交流又离不开翻译。

因此,很有必要在翻译范围内对转喻有更深入的研究。

转喻历来是修辞学的研究范畴。

传统修辞学只是将转喻看作一种修辞方式,将其简单定义为“用与被修饰对象相关的其他事物来指代被修饰对象”。

在此框架下进行的转喻翻译研究价值是非常有限的,“无法反映转喻在翻译的认知过程中所起的复杂和动态作用,更无法翻译翻译的认知创造特征”[1]141。

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转喻和隐喻一样,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方式,而且它在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弱于隐喻,“在某种程度上比隐喻更为重要,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源域凸显或激活目标域的认知过程”[2]。

转喻翻译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以《活着》为例

转喻翻译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以《活着》为例

064文学·艺术《名家名作》·翻译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转喻的概述(一)转喻的定义传统上,转喻作为一种修辞格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通常定义为用一事物的名称替代另一事物,是文学上常用的修辞工具,也是修辞学家和语义学家用来达到更好交际效果的手段。

对于转喻,最传统的也是最被语言学家广泛认可的定义是一个词的意义在实体之间的转移。

中国学者也把转喻叫作“借代”。

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看,学者们将“载体”“目标域”等术语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实体”“概念域”“心理通道”等术语结合使用。

转喻不仅仅是一种指称手段,还能帮助人们理解。

(二)转喻的本质对于转喻的本质,笔者将从概念现象、认知过程与邻近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般来说,转喻被视为一种概念现象和认知过程,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经验中。

此外,它还被视为一种认知现象,其特征是其邻近性。

1.概念现象从整体上看,转喻在交际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换句话说,转喻是一种概念现象。

如上所述,转喻的定义有很多。

虽然语言学家在某些细节上有不同的定义,但有一点相同,即都认为转喻是人们日常思维和社会交往中的一种认知现象。

对人类来说,转喻是一种更有效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文学作品进行语义外延的基础。

2.认知过程转喻研究的焦点一直落在X与Y的替代关系上,后来这一点发生了转变。

转喻不是简单地用一个实体替代另一个实体,而是将其相互关联,形成一种新的、复杂的意义。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它可以被看作一种基本的认知过程。

例如“女孩吃了一个橘子”这个句子中,女孩作为一个整体代表了她的嘴、牙齿和手,这些部位参与“吃橘子”这个动作。

因此,“她”在转喻中被用来作为一种进入目标的媒介。

这就是一些学者所说的,转喻可以被视为一种认知过程,在精神层面,可以通过一个实体获得另一个概念实体。

转喻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这些概念在语言和认知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认识。

这两方面的发展都导致转喻研究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翻译领域应用的兴起。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隐喻与转喻同为日常言语中普遍的语言现象,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和转喻不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推理过程,渗透到了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本文從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标签: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一、形式与功能自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创立之后,形式主义语言学便成为语言学中占主流地位的流派。

形式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天赋论,把语言能力看成是人具有的一种生物属性,一旦接触了适当的语言事实就有一套语法演化出来。

而功能主义语言观认为语言系统是适应人类的需要而发生、发展的,因此,语言现象的解释必须到语言的功能中寻找。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形式主义语言学的根本区别可以归结为对有机体之间的语言现象的强调,即强调人的谈话总是在相互之间进行这一现象,而非仅仅强调人能说话这一机体内的能力。

因此,这一取向决定了两者研究中心的差异。

功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社会、认知、语用、语篇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代表进行分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认知语言学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全新的导向。

它主要包括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这构成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

认知语法主要用“象征单位”和“识解”分析语言的各个单位,从语素到句子。

传统上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应用最广的修辞手段,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学语言现象。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转喻和隐喻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和推理过程。

当代认知语言学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是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影响着我们的知识结构。

二、隐喻的认知分析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概念体系和认知方式,它已经渗透到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隐喻表达在词的层面上包括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介词性隐喻等等。

隐喻思维在语言学功能上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对隐喻的意义理解(语义和语用)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多义词的意义理解和新词的创造上。

英语习语的转喻和翻译方法

英语习语的转喻和翻译方法
4" - 难 啃 的骨 头 。 习语 反 映人 们 的 思 维 方 式
和行 为 方 式 , 它是 文化 的一 面镜 子 。要更
深 入 地 理 解 语 言 和 文 化 , 需 要 了 解 习 语 。
二、 习语的 定义
不 同 的 定 义 和 标 准 对 于 习 语 的 范 围 的
掌 握 习 语 对 急 切 想 掌 握 目标 语 的 外 语 学 习
随 着 认 知 语 言 学 的 发 展 , 像 L a k o f, Gi b b s这 些 学 者 开 始 从 认 知 语 言 学 的 视 角 研 究 习语 。认 知 语 言 学 家 们 认 为 习语 在 语 义 上 是 有 理 据 的 , 但 是 有 关 习 语 的概 念 基
群 体 的说 话 方 式 的语 法 规 则 或 从 其 组 成 部
所 思 、 所 行 和 所 讲 的 一 部 分 ”… ”。 很 多 习
三、 英 语 习语 的转喻 理据
张 光 明 指 出 , 转 喻 的 本 质 是 概 念 的 , 是 人们 运 用 物 体 、 概 念 、 事 件 的某 个 突 显 方 面
语 的意 思 都 与我 们 认 知 系 统 的各 种 转 喻模 式有关 。
2 0 1 5年 8月
枣庄 学 院学 报
J OU RN AL OF Z A OZ HU AN G UN I V E RS r r Y
A g . 2 0 1 5
第3 2 卷
第 4期
Vo 1 . 3 2 NO. 4
英 语 习语 的转 喻 和翻 译 方 法
温腾
( 曲阜 师范大学 翻译学院 , 山东 日照 2 7 6 8 0 0 )
实上 , 隐 喻 与转 喻 总是 相 互 关 联 , 一 个 隐 喻

换喻的概念

换喻的概念

换喻的概念喻指的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展示和阐释其中一个事物的特点和含义。

通常情况下,喻包括直喻和隐喻两种形式,直喻就是明确地进行比较,而隐喻则不直接表示,需要通过上下文进行理解。

喻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的修辞学,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诗歌、戏剧和修辞学等领域。

通过运用喻,作者可以借助另一个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来帮助读者理解和感受某一事物,从而提升作品的表达力和艺术性。

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比喻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抽象概念。

有些抽象概念很难直接描述和解释,而通过将其与读者熟悉且具体的事物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传达其内涵。

比如,将“爱情”比作“烈火”,就能够更加形象和生动地表达出爱情的强烈和炙热。

2. 喻可以增强作品的情感表达力。

通过比喻,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共鸣思想和情感。

通过对具体的人、事、物的描绘和比拟,读者可以更好地参与到作品的情感体验中,与作者建立起情感上的沟通和共鸣。

3. 喻可以加深读者对事物的理解。

通过将某个事物与其他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这个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比如,将“时间”比作“流水”,就能够更好地展现时间的流转和不可逆性。

4. 喻可以提升作品的表达效果和艺术效果。

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可以创造出一种富有鲜明特征的形象,让作品更加具有视觉和感官上的张力,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比如,将“月亮”比喻为“银盘”,就能够更好地描绘出月亮的圆润和辉煌。

尽管喻在文学和修辞学中的运用广泛,但同样需要注意喻的使用要恰当和适度。

如果喻的使用过于繁琐,就会造成词藻华丽但难以理解的效果;而如果喻的使用太过普通和平凡,就会失去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力量。

因此,喻的使用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和智慧性。

简言之,喻通过比喻的方式来传达或展示事物的特点和含义,通过与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交流来拓展作品的表达力和艺术性。

辛弃疾词中的概念转喻研究

辛弃疾词中的概念转喻研究

辛弃疾词中的概念转喻研究
宋代诗人辛弃疾,凭借其高超的词藻技艺,塑造出精细而细密的抒情词,被世人尊为“宋之宗”。

在他的词作中,经常涉及以转喻的方式表达的概念,这体现出他的独特的文学思想,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精髓。

辛弃疾以转喻的方式表达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索,即转喻的形式、用词的选取以及语意的深层次表达。

首先,转喻的形式是辛弃疾用以表达概念的特殊方式,他采用典型的隐喻形式,将目标概念转化为抽象的景物或具体的实物,如“客路青山外,行船绿水前”中的“行船”反映了一种困苦的心情,“故园无此声,乱花渐欲尽”则象征着梦想的破灭。

其次,辛弃疾善于使用富有寓意的词语来表达概念,如“欲与天公试比高”中“天公”承载着辛弃疾对自身无法超越宿命的无奈和愤怒,“报丧女儿情”则表达了深沉的爱情之情。

最后,辛弃疾在表达概念上具有深层次的语义,在“莫惊春芳歇”中,辛弃疾提到了“春芳”,隐喻了美丽的青春年华,他的内心又是多么惆怅啊!“野径云俱黑”则隐喻了青春的破灭和无助。

辛弃疾的词作,蕴藉着其精致的转喻表达,将诗歌的深层意境湛然尽显,构筑出神妙绝伦的抒情意境,不仅使读者联想到美好的景致,更为人们营造出一片深刻的感性空间。

辛弃疾词中的形象,通过表达概念的转喻,展示出一种深远、深邃的文学思想,而研究其中的概念转喻,对于深入探究思想乃至文学技巧,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辛弃疾以转喻的形式表达概念,展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观
念,使得读者着迷于其中的文学美感。

在文学的研究中,更认真学习辛弃疾词中概念的转喻,有助于深入理解他的诗歌思想,甚至可以对其他诗人的词作有所启发。

概念转喻

概念转喻

二、概念转喻与概念隐喻的区别 与联系
认知语言学关于转喻理论争论的焦点就是关于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的关系问 题。 代表人物 概念隐喻
涉及两个概念域;双域映射
概念转喻
涉及一个概念域
Lakoff & Turner
Croft Barcelona
不属于同一个认知域矩阵的 两个认知域间的映射 对称的双域映射;源域和目 标域属于不同类别的认知域 或者没有紧密的语用功能联 系
概念转喻
一、概念转喻定义
(1)Lakoff和Jonhson 转喻主要具有一种指代功能,即,它允许我们用一种实体代替另一实体。…同 时,转喻也具有理解功能。 Lakoff&Turner认为转喻映射发生在单一认知域中,不涉及跨域映射。 (2)Croft 转喻映射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矩阵中,不涉及跨域或跨矩阵映射。 同时,Croft利用域凸显来阐释概念转喻。他在同一认知域矩阵中考察转喻的 认知本质,认为概念转喻是次认知域和主认知域(主认知域即一个认知域 矩阵,由许多次认知域构成)之间的凸显关系,例:
(6)范畴及其特征之间的转喻 范畴定义通常反映其主要特征。因此,可以用整体范畴来表示其主要特征, 如用jerk表示stupidity这一特性;也可以用其主要特征来代替整个范畴, 如我们常用black转指black people。 (7)缩减转喻 这类转喻是用某一语言形式的部分来替代整个语言形式。最常见的例子就是 首字母缩写形式。 第二大类: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 (1)行为转喻 行为理想化认知模式含有施事、受事、工具、行为本身、行为结果、时间等, 这些因素之间存在行为转喻关系。例如: We summered at the seashore.此句中,用时间转指“度过夏天”这一行为。 John finally authored his third book.此句中,用行为施事转指“写书” 行为。 It is a scene no pen can finally describe.此句中,pen转指施事“作 家”。

转喻的理解与翻译探析

转喻的理解与翻译探析

转喻的理解与翻译探析转喻在文学中是一种常见的表达形式,它有助于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文学作品更加有表现力。

在当今社会,转喻的翻译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语言学研究,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而且有助于各种语言交流。

本文旨在通过对转喻的理解与翻译探析,更好地掌握转喻的翻译技巧,更准确地理解文学作品。

首先,转喻的定义。

简单地说,转喻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利用除本义外的意义,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以其它相关的概念或事物的形象来表述的一种修辞手法。

转喻的意义是用一种暗含关系的修辞方式,将一种概念比喻成另一种概念,使表达者能够用较少的语言来避免太多的抽象概念,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

其次,转喻的翻译要求。

首先,翻译者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内容,从而找出文中转喻的实质,把握转喻的意义,以此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其次,译者在翻译转喻时,应注意忠实表达原文的意思,充分考虑所用比喻词或短语的释义与比喻的含义,以此来反映转喻文本的本质。

此外,译者还应该采取正确的翻译策略,保留原文文意,使译文有利于接受和理解。

最后,转喻的翻译策略。

首先,翻译者可以采用句尾转喻策略,注意完整保留原文的语义。

其次,可以采用文字复制策略,通过在译文中以原著文字形式复制原文转喻来表达原文的转喻意义。

此外,译者还可以采用等效策略,即选择译文中完全等效的成语替换原文的转喻,以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表达意图。

综上所述,转喻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转喻的翻译要求翻译者既要了解原文,又要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来精确反映比喻的意义,采取准确的翻译策略是很必要的。

借助于上述探究,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解读更深层次的文学涵义,达到转喻本质的反映。

转喻的理解与翻译探析

转喻的理解与翻译探析

转喻的理解与翻译探析
汪洋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7(000)011
【摘要】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作为一种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普遍存在于文学和非文学语言中.文章以认知语言的概念转喻理论为指导,探讨了转喻翻译的认知基础与策略.
【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汪洋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杭州 31001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转喻认知机制及其翻译策略探析
2.中西方转喻差异及翻译策略探析
3.英语修辞中的转喻翻译探析
4.英语体育新闻语篇翻译的转喻现象探析
5.翻译教学中英汉笔译教学方法探析
——从"原文理解"到"译文产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转喻[浅谈转喻的英汉互译]

转喻[浅谈转喻的英汉互译]

转喻[浅谈转喻的英汉互译]转喻(Metonymy)最早是作为一种修辞格名称提出的。

《韦氏新世界词典》(第3版)是这样定义的:转喻是一种修辞格,其实质在于使用一种事物的名称替代另一种与之相关的事物的名称。

转喻又称换喻,借喻或借代:一种一个词或词组被另一个与之有紧密联系的词或词组替换的修辞方法。

也有学者把转喻称为隐性隐喻,并分为三级。

认知语言学家们对于转喻的研究则更加层层深入。

从转喻的认知特点来分析,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中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过程,不然翻译就无法完成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

翻译转喻最根本的要求是要保留本体,即转喻所表达的含义。

能否保留喻体形象,则要视文化与语言的差异而定。

本文试图以英汉两种语言中转喻的互译为例说明,转喻的翻译要根据不同文化中的人们的认知结构的同异程度决定其法和度,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1、保留喻体的直接译法“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存在着一些差异,却更多的是令人惊讶的相通。

当两种语言中某种转喻的运用和人们的认知模式相同或相通时,转喻的翻译就可以采用保留喻体(用于指代另一事物的事物)的直接译法。

例1: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在这句话中,用“pen”(钢笔)这个喻体转喻语言(language),而用“sword”(宝剑)这个喻体转喻武力(military force)。

具体的指代链如下:Pen→any writing tool(part for whole)→article(tool for result or production)→language(part for whole)Sword→any fighting tool(part for whole)→military force(part for whole)恰好,在汉语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指代链,或者说这种对应的指代链完全可以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

提喻 转喻 隐喻

提喻 转喻 隐喻

转喻、提喻、换称三种修辞手法的对比三种关系类英语修辞手法———转喻、提喻和换称的共同之处都是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指代另一事物的名称,常常容易使人混淆。

其实,如果将这三种修辞手法的用法加以对比分析,就不难区分了。

转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换称(antonomasia)这三种修辞手法都属于关系类修辞,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指代另一事物的名称。

目前国内有关英语修辞的教科书中就常将这三种修辞手法混为一谈,使得老师和学生对此模糊不清。

其实,如果将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弄清,就不难区分了。

下面就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作些比较:1.转喻(Metonymy)的定义与用法用某一事物的名称代替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叫做转喻或借代。

这两种事物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A metonymy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has to do with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name of one thing for that of another with which it is closely associated.)转喻通常用下列几种方式指代:(1)根据人名或商品品牌名:Uncle Sam(山姆大叔)→Americans or the American government(美国人/美国政府)John Bull(约翰牛)→the English nation or a typical Englishman(英国/地道英国人)He is reading Shakespeare.他在读莎士比亚作品。

└→(Shakespeare’s works (用作者指代作品)He went in debt just to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他为了与邻里攀比而负债。

└→neighbours(用“琼斯家”指代“邻里”) We drove a Ford to Hyde Park.我们驾驶一辆福特牌小轿车到海德公园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喻的理解与翻译探析
转喻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在古今语言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翻译实践中,如何运用转喻把源语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传达给译语的读者,成为研究者们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转喻的定义;转喻的理解;转喻的翻译。

一、转喻的定义
转喻在语言学习中有其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读者、听者更好理解文本内容,把抽象的或难以直接理解的概念说明清楚。

转喻是一种隐喻的修辞手法,它的本质是指比喻性的说明,其基本特征是将由比喻句所构成的语句表达为非比喻句来实现转换。

换句话说,转喻是一种对抽象的观念的描述,它是一种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极大的概念,是以形象表达意义的一种方式,作者在表达和交流中隐含传达一个更深层次、更抽象的意义。

二、转喻的理解
转喻是一种传达信息的有效方式,但如何理解转喻比较困难。

比如,在一篇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爱情就像一棵树,它的根必须扎实在土壤里,从根获得养分,然后才能长出多么茂盛的枝叶。

”这种转喻方式让读者联想到爱情也需要努力才能长久。

转喻在文本中方便了读者的理解,它也非常有利于作者表达想法。

转喻更能够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比喻成客观存在的象征,从而使概念可以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从而达到最终的文字表达目的。

三、转喻的翻译
在文化转换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背景知识,以便将转喻的概念翻译出来,有效传达源语中的信息。

翻译转喻需要考虑语言文化差异。

例如,源语中说“她像一座山般坚强”,在译文中,可以对这句话进行必要的修改,将“山”改为“拳”,使用拳头这样一个比喻,表达她的韧性和坚强。

另外,在将转喻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也可以选择保留比喻的方式进行转换,以保留原文的艺术表现形式。

有时候,源文与译文在情感表现上可能会有些不同,但根据译者的判断,可以选择删减或增加信息来表达源文的艺术表示。

综上所述,转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学表达形式,它具有夸张、图画化和艺术性等特点。

它能够帮助作
者传达抽象或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同时也有助于读者理解文本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