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专题分层突破(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2021年整理)
历史选修ⅰ人民版专题九戊戌变法练习(精)
专题九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下表是1870~1910,表格反映出()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解析:从机械进口数量的增加上,可排除A项;“棉布”“金属和矿物”“机械”都属于列强商品输出的范畴,由此可排除B项;棉布进口数量呈减少趋势,反映不出中国传统手工业的衰败没落,由此可排除D项。
答案:C2.郑观应曾这样批判洋务运动:“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他指出的洋务运动的弱点是()A.片面依赖西方,缺乏自主创新B.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C.没有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学习西方D.忽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企图解析:郑观应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学习西方的“体”——政治制度。
答案:B3.19世纪末,康、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这里的“进一步”是指()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解析:19世纪末维新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有显著发展:理论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实践上则是从著书立说发展到政治运动。
答案:D4.光绪帝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咸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
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
”此语说明光绪帝()A.要挽救民族危亡B.要为人民改革政治C.要向西方学习D.要利用民众的智慧解析:从材料中的“兼采西法”“补我所未及”等内容可以看出,光绪帝接受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但从《定国是诏》可以看出,光绪帝所学习的内容与维新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所以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并非为人民改革政治。
答案:C5.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A.民主共和思想B.三权分立思想C.君主立宪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解析: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核心主张就是实行君主立宪。
高中历史 专题九戊戌变法测试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测试人民版选修1(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1.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
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
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荣禄等顽固派反对变法,却无力解决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
故选A。
答案 A2.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
这反映出(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解析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向是与维新派一致的,二者的区别是学什么的问题。
洋务派主张只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能学习西方的制度;维新派主张既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更要学习西方的制度。
张之洞不属于保守势力,故A错;《劝学篇》的流传说明B错误;张之洞只是一个总督,不能代表清政府,故C错。
答案 D3.下图为拿起武器保家自卫的高山族战士。
这是由下列哪个条约引起的现象(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
《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答案 C4.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开始出现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其主张是( )A.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解析根据题干的时间和内容可以判断是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主张,故选A。
答案 A5.“(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九 戊戌变法(共26张PPT)
2、国内形势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 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 本马关谈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 条约》。 列强瓜分中国简表(1897-1899年) 国别 租借地或割 势力范围 占地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俄国 旅顺和大连 长城北和新疆
法国
(1)政治:甲午战败,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郑观应(塑像)
主张: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商战”;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文教: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局限性: 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没有付诸实践
意义: 为康梁维新思想作了理论准备
②维新思想的发展与传播(19世纪末)
姓 名 著 作 主 张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谭嗣同
慈禧太后废除新法
四、变法的结果——失败 1、失败标志:戊戌政变 2、失败原因:
(1)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 (2)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势力弱小,具有软弱性和 妥协性, (3)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和政治斗争经验,仅依靠没有实权 的皇帝,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4)措施过于急进,缺乏全盘考虑;脱离群众
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文化: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有利于西方科技的 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
习俗:
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宪法,大开国 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2)没有涉及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3)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与广大民众运动相结合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2)措施过于猛进,导致新旧矛盾迅速激化 ;(从减小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变法的阻力看,措施不宜过快,过急) 举荐人才,取消旗人特 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权,裁汰冗员精简机构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发展等 废除八股,设立学堂, 文教方面: 出国留学,翻译书籍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实行征兵制等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西 学的传播 有利于增强军事和国防力量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九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
专题综合测评(九)(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谈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
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惊回惶,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行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行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行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见,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见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3)依据材料及所学学问,分析变法失败的缘由。
(4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二可知主要意图是抵制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
第(2)问依据材料三、四可知是由皇帝主持变法;依据是俄日改革。
第(3)问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缘由。
【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缘由: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阅历;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脆弱性。
人民版选修1 专题9 戊戌变法 专题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今天下非不稍变旧法也,洋差商局学堂之设,开矿公司之事,电线机器轮船铁舰之用,不睹其变,反以蔽奸。
夫泰西行之而富强、中国行之而奸蠹,何哉?上体太尊而下情不达故也。
”激发该看法走向初步实践的原因之一是()A.鸦片战争的失败B.英法联军侵占北京C.甲午战争的失败D.《辛丑条约》的签订解析:选C。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材料反映的思想主张为维新思想,而维新思想实践开始于甲午战争以后,不是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英法联军侵占北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材料思想出现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分析,该看法批判“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维新思想初步实践的表现是“公车上书”,其背景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D项错误。
2.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B.强学会的成立C.《中外纪闻》的创办D.“公车上书”解析:选D。
“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
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A.康熙帝B.乾隆帝C.光绪帝D.宣统帝解析:选C。
A、B两项时期处于康乾盛世,与题干信息“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不符,故A、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是指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启用维新派,变法图强,故C项正确;宣统帝还没亲政,清王朝就已经被推翻,与题干信息“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不符,故D项错误。
4.“议院设而废君,大逆不道之事更多矣……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万不可变通。
2021秋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二百日维新1.19世纪末中日战争的结果,激起了国内几年间的一系列反响。
以下事件按照发生顺序排序准确的是( )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
上谕曰:……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解析:“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指的是1898年8月光绪帝鼓励上书言事;“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指的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
上谕曰…〞指的是1898年6月公布?定国是诏?;“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指的是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2.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
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A.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
当时的读书人,均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
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
答案:B3.1898年光绪帝公布的?明定国是诏?有如下内容:“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公车上书直接推动诏书的公布B.“共济时艰〞指八国联军侵华C.诏书指示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D.筹办京师大学堂已成社会共识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公车上书,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故B 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可知诏书的意思是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到光绪帝公布诏书决定筹办,但并不能代表此举已成为社会共识,故D项错误。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课时分层作业27维新运动的兴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七) 维新运动的兴起(建议用时:30分钟)1.梁启超强调:“然则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材料表明梁启超( )A.反对实行民主制度B.主张提高国民素质C.深刻批判辛亥革命D.倡导建立精英政治B[从“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可以看出梁启超强调的是国民的重要性,强调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故选B项;梁启超在这里没有反对民主制度,A项说法错误;梁启超对辛亥革命在这里没有评价,C项错误;从材料来看,他注重的是国民重要性而不是某一个人,D项错误。
]2.在近代中国,较早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提倡者是( )A.魏源B.张之洞C.郑观应D.梁启超C[器物层面是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制度层面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魏源和张之洞都属于学习西方器物层面的代表人物;郑观应是中国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且时间上要早于梁启超,故选C项。
]3.康有为斥古文经为伪经,把孔子说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 )A.利用儒家学说进行变法B.争取朝中大臣的支持C.恢复儒学独尊的地位D.动摇反对变法者的理论基础,加强变法思想的权威性D[康有为为了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要先树立变法思想的权威。
而欲达到此目的,又必须动摇乃至推翻顽固守旧、阻碍变法的旧思想。
]4.强学会成立后不久,两江总督张之洞等人相继加入,这说明( )A.强学会为研究儒学的团体B.张之洞等人与顽固派决裂C.各省督抚赞成维新变法D.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D[强学会为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的政治团体,故排除A项;B、C两项不符合史实,张之洞主张“中体西用”,各省督抚大都反对变法,故排除。
]5.“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整合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整合一、网络构建二、典题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官制、财政、宪法、海陆军、经营新疆、合满汉、教男女、改元迁都,农工商矿各事,上皆深然之。
新政之旨,有自上特出者,每一旨下,多出奏折之外,枢臣及朝士皆茫然不知所自来,于是疑上谕皆我所议拟,然本朝安有是事?——《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材料二(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
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清贵族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戊戌政变之后)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的起点。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依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的变法主张。
如何理解“疑上谕皆我所议拟,然本朝安有是事”?(2)材料二中钱穆认为康有为的大错误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法失败的原因还有哪些。
(3)立足现代化视角,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历史的起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主张”,依据材料一“自官制、财政、宪法、海陆军、经营新疆、合满汉、教男女、改元迁都,农工商矿各事,上皆深然之”得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建设海陆军;第二小问“理解”,材料一“疑上谕皆我所议拟,然本朝安有是事”意思是有人怀疑皇上颁布的政策都是由我们制定的,可是在本朝会有这样的事发生么,表明君主专制,君权至上。
第(2)问,第一小问“错误”,依据材料二“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得出他的错误是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缺少民众的支持,帝国主义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封建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薄弱,无法与其抗衡。
人民版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九课后练习(有答案)
戊戌变法45分钟练习题一.选择题:48分1.19世纪末,维新派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他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这表明:()A.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B.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C.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失败则带有偶然性D.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失败则是历史的必然2. 戊戌变法运动的突出功绩在于:()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解放3.(上海)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
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幻不可胜言。
”这个奏折针对的是:()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4.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清政府增加了税收,减轻了还债压力B.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C.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D.为无产阶级成为革命领导阶级奠定基础5.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的具体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述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6.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这一观点可适用于对下列那一理论的评价:()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7.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关键是:()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趋势B.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8.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这行立宪制度D.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9.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A.论战最先打破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10.下列观点中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A.B.君C.D.当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11.百日维新的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A. B.C. D.裁撤绿营,编练新式陆军12.康有为从传统儒家思想中寻找变法的理论依据是因为:()①儒家思想根深蒂固②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③变法过程的策略④个人经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二、阅读下列材料:52分13\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九 戊戌变法 考点解析
五、戊戌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时代背景:(一)国际: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确立;说明问题: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也为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示范。
(二)国内:1、政治: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4、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及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二、.维新思潮:(一)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冯桂芬,郑观应等人,主张学习西方进步的制度,但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付诸实践;(二)康、梁维新思潮1、康有为:(1)内容(特点):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思想上包含的浓厚的封建色彩。
(2)原因:A中国传统思想根深蒂固;B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C为减少变革的阻力;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
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这也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2、梁启超:《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呼吁中国要变法图存,实行君主立宪;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制度,培养有用之才;发展近代工业。
梁启超文笔流畅,言辞锐利,富有感情,动人心弦,大大地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3、谭嗣同:谭嗣同发表《仁学》,其‘冲决网罗’主义。
体现了民主革命思想4、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习题:专题九 戊戌变法 单元测评 含答案解析
专题九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足”为由纷纷散去。
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2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两位“秀才”共谋国事,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
图3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1)图1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简要说明图1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6分)(2)为什么说图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7分)“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2分)悲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公车上书”。
影响: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
(2)原因: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目的(政治上期望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挽救民族危机等)、变法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变法性质等角度说明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失败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且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3)含义:中国的现代化并未终止,如后来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刚被赐进士出身的康有为,痛斥科举使国人闭塞愚盲。
过去闭关自守,愚弄国之百姓,尚可天下太平;如今海道大开,万国交通,竞逐富强,生死存亡之时,再以科举闭塞民智、窒息人才,亡国灭种,则指日可待。
科举积陋已久,变科举、倡新学、开民智、求人才,在当时已有共识。
庚子之乱后,清廷变法新政,封疆大吏张之洞等要求变通科举。
终于到光绪三十一年,由直隶总督袁世凯主稿,请立废科举。
2021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9戊戌变法含解析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九) 戊戌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
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
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
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
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
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
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7分)[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维新派要求、科举制存在弊端、社会需要方面归纳。
第(2)问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方面辩证思考即可。
[答案] (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
(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西之新理”,而且“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言实施政策,则注重君权。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分层突破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专题分层突破(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自我校对]A .中日甲午B .民族资本主义C .维新变法D .定国是诏E .百日维新F .戊戌政变主题一 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核心整合]1.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没有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当时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支持变法,只不过力量不如日本的改革力量强大,②说法错误;从康有为上光绪帝书中提到的“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可以看出,当时农民起义已在酝酿之中,只不过维新派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加以发动和利用,③说法错误。
【答案】 C主题二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的特点[核心整合]1.经济上:市场化、工业化(1)俄国改革:颁布废奴法令,农民赎买份地,使近代工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较大的国内市场;颁布政策扶植工业发展。
(2)阿里改革:积极发展近代化的民用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并采取行政措施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3)明治维新:殖产兴业,从西方引进技术和人才,重点发展军工企业、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通过国营示范、扶持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式,积极推动私人企业发展,初步实现工业化,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
(4)戊戌变法:中央设立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1)俄国改革:颁布“二一九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从法律上承认了农民的人身自由;颁布《司法章程》,统一司法程序,实行公开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建立起近代司法制度;选举产生农村地方自治局、城市杜马等地方自治机构。
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单元分层突破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2.维新变法的呼声早在 19 世纪 60 年代初期就已经酝酿,但只有到甲午中 日战争以后,它才发展成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其社会因素不包括( )
A.“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举步维艰”的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揭竿斩木”的农民运动初显端倪 D.“自强新政”的洋务运动进展缓慢 【解析】 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 动的破产,故 D 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主题二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
[核心整合]
中国戊戌变法
Hale Waihona Puke 社会 背景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阶级、商人 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 为众矢之的
封建危机严重,中外势力相互勾结, 封建势力较强大
领导 力量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 强大
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 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 量强大
[即时演练] 1.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下列关于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活动和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著《劝学篇》,全面维护封建纲常名教 B.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变革 C.进呈《日本变政考》,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 D.成立保国会等,促进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解析】 《劝学篇》为张之洞所著,而张之洞是封建爱国官员,不是维 新派人士,与这一时期康、梁的维新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故 A 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2019/8/2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1
thank
you!
2019/8/2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2
巩 固 层
单
单元分层突破
元 综
合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时作业:专题九单元学习小结Word版含解析
专题学习小结1.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1)从国际上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发展资本主义,改革旧制度已是大势所趋。
(2)从中国国内环境来看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的要求,这是戊戌变法的社会基础。
②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基础。
③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提供了阶级基础。
④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已经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出了变法维新的呼声,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戊戌变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特点?(1)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2)内容: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文化),但未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即变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
(3)范围:局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民众,没有形成变革的合力。
(4)推动: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5)过程: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以致过快夭折。
(6)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7)作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3.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内容之间存在哪些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1)差异①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变革官制、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
②光绪帝虽然在变法诏书中接受了维新派的许多主张,但对上述政治要害问题,却只字未提。
(2)说明①从光绪帝这方面看:说明光绪帝并不是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也不是什么维新派皇帝,仍是封建皇帝。
他之所以支持变法,一是在严重民族危机之下不甘心做“亡国之君”,希望通过变法巩固清朝统治,二是企图借变法之机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1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分层突破(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分层突破(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版选修
1
[自我校对]A.中日甲午
B.民族资本主义
C.维新变法
D.定国是诏
E.百日维新
F.戊戌政变
主题一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
错误!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社会
背景
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
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
之的
封建危机严重,中外势力相互勾
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领导
力量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
强大
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
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
力量强大
具体
措施
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
强制大力推行
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国际①当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②①当时处于帝国主义时期.②帝国
1.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没有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当时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支持变法,只不过力量不如日本的改革力量强大,②说法错误;从康有为上光绪帝书中提到的“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可以看出,当时农民起义已在酝酿之中,只不过维新派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加以发动和利用,③说法错误。
【答案】C
主题二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的特点
[核心整合]
1.经济上:市场化、工业化
(1)俄国改革:颁布废奴法令,农民赎买份地,使近代工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较大的国内市场;颁布政策扶植工业发展。
(2)阿里改革:积极发展近代化的民用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并采取行政措施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3)明治维新:殖产兴业,从西方引进技术和人才,重点发展军工企业、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通过国营示范、扶持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式,积极推动私人企业发展,初步实现工业化,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
(4)戊戌变法:中央设立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1)俄国改革:颁布“二一九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从法律上承认了农民的人身自由;颁布《司法章程》,统一司法程序,实行公开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建立起近代司法制度;选举产生农村地方自治局、城市杜马等地方自治机构。
(2)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承认了人民的一些权益,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3)戊戌变法:维新派在变法前曾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要求实行君主立宪,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已扩展到制度领域。
3.思想文化上:科学化、民主化
(1)阿里改革:实施西方教育体制;发展世俗中小学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派遣留学生;翻译大量军事科技书籍。
(2)明治维新:倡导文明开化,积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实行教育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3)戊戌变法:维新期间,言论、集会、出版、结社活跃,各种社团和报刊层出不穷,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出版事业进步、近代传媒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启蒙,开启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
4.军事上:现代化、西方化
(1)阿里改革:创办近代化军工企业;推行军事改革,建立步兵学校,实行征兵制;仿照西方训练军队,发展壮大海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成为地中海东部最强大的国家。
(2)明治维新:建立新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西方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装备,培养指挥人才,实施武士道教育,享有特殊地位,只对天皇负责。
(3)戊戌变法: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扩建海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5.社会生活上:文明化、西方化
(1)明治维新:努力改变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发生了深刻变化.
(2)戊戌变法: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习,提倡文明生活方式,戒缠足、兴女学等运动引领时代新风。
错误!
2.根据下列主题,探究相关问题。
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进行的调整,它否定现存制度,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适应不断变化,是渐进的方式.
按下列表格中代号顺序,填写相关内容。
",“证据理由”要注意从思想解放的角度回答。
【答案】①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推进民族近代化.②激发了爱国和民族意识;宣传民权,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开创了新时代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