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表面教案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教案标题: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表面是由陆地和水域组成的。
2. 掌握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3. 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成原因的探究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
2. 地球表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1.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材。
2. 地球模型或图片。
3. 地图和图表。
4. 视频或幻灯片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模型或图片,激发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兴趣。
2. 提问:地球的表面由什么组成?请学生回答。
二、呈现与讲解(10分钟)1. 利用地图和图表,向学生展示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2. 讲解地球表面形成的原因,如地壳运动、风化和侵蚀等。
三、实践与探究(25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球表面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2.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特征,使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进行调查和研究。
3.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介绍他们选择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四、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2.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复习。
五、拓展活动(5分钟)1. 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现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征。
2.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过程。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地球表面特征的小短文,并包括他们对地球表面形成原因的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讲解、实践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通过小组活动和报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同时,拓展活动和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阅读能力。
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
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教案标题:科学《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表面由陆地和水域组成,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2. 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如山脉、河流和海洋等,并能够描述它们的形状和位置。
3. 掌握使用地图和地球仪等工具,以及阅读地图上的符号和标记,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地球仪、地图、图片、幻灯片等。
2. 学生实验材料:地球模型、彩色纸、剪刀、胶水等。
3. 教学辅助工具:计算机、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一张地球的照片或地球仪,向学生介绍地球的概念,并引导他们思考地球的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
探究活动:2. 分发地球模型给学生,并让他们观察地球模型的表面。
引导学生描述地球模型的形状和特征。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不同特征,如陆地和水域。
通过展示图片和地图,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各个部分。
4. 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地球表面特征进行研究,如山脉、河流或海洋。
要求他们收集相关信息,并准备一份小组报告。
展示和讨论:5.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向全班分享他们所了解的地球表面特征。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并进行讨论。
6.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重要性,如山脉和河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海洋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巩固练习:7. 分发彩色纸、剪刀和胶水给学生,让他们制作一个地球表面的海报。
要求学生使用图片、文字和图表等方式展示他们对地球表面的理解。
8. 让学生交换海报,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总结:9.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地球表面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10.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探索地球表面的特征,并与家人和朋友分享他们的发现。
拓展活动:11. 鼓励学生使用地图和地球仪等工具,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各个部分,并探索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
12. 组织一次户外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表面的特征,如参观山脉、河流或海洋等。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导语】地球⾚道半径6378.137千⽶,极半径6356.752千⽶,平均半径约6371千⽶,⾚道周长⼤约为40076千⽶,呈两极稍扁⾚道略⿎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地球表⾯积5.1亿平⽅公⾥,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地球表⾯的地形 【教学⽬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原、⾼⼭、盆地、湖泊、峡⾕、平原等。
地球表⾯有河流、海洋、⼭脉、⾼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是⾼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原、平原、⾕地、⼭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事先准备⼀些⾃⼰去过的地⽅的风景照⽚,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准备⼀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引⼊ 1、教师⽤课件展⽰⾃⼰到外地旅游的照⽚,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吗?从照⽚上,你可以感受到那⾥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呢?能不能拿出照⽚来介绍⼀下呢?你可以说说那⾥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初步交流展⽰。
要求:出⽰照⽚,向⼤家介绍该地⽅,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照⽚上的地形,出⽰相关图⽚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平坦,起伏很⼩; 丘陵:⾼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丘组成; ⾼原:⾯积很⼤,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地:地势较⾼,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地球的表面》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案【教材分析】“地球的表面”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形态,又称地形、地貌。
它是复杂多样,不断变化的,是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
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属于课标中“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
从地球表面本来就是这样的吗?到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现在的样子?为后续学习提供概念建构思路和基础。
本课的设计线索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学生在观察和描述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的特点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的布局有感性的认识,进而引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对地球全貌的观察(观察地球图片,产生感性认识)——陆地内部主要地形的观察(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建立具体的“地形”概念)——每一个典型地貌的观察(观察和分析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并猜测其形成原因,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提供线索)。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2.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3.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2.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特点。
难点:根据地形的特点,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材料准备】地形地球仪、中国地形图、放大镜、典型地形地貌照片、学生记录卡片、马克笔、俯瞰地球视频、班级记录大表。
【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1.聚焦观看从空间站俯瞰地球全貌视频。
教师: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地球看起来大部分是蓝色的、有很多水、也有一些陆地;地球不是光滑的球;地球表面上有不同的颜色……教师追问:地球的现有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还是什么力量使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板书:地球的表面)学生:不是,是地壳运动形成的;是大自然变化造成的……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地球表面是有一定了解的,通过视频呈现,引起学生共鸣,顺理成章揭示本课学习主题。
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2篇五年级上册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2篇)
2.1地球的表面(第一篇)
发、风的作用、流水作用等。
【设计意图】经过观察探索、根据资料完善、分组汇报、教师帮助完善这几个步骤,引导学生对我国主要地形及其特点、影响因素有深入的认识。
拓展与小结1.小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地壳运动、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流水作用等。
2.交流:你们居住的地方呈现出怎样的地形地貌特点?结合实际描述它的特点。
3.提问: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教学提示:可根据课堂时间回答或建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首先,通过课件展示从太空中俯视地球的样子,引导学生观察并聚焦问题,引发学生对地形地貌形成及其变化原因的思考。
其次,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观察我国地形图,从局部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在整体感知地球表面地形特点的基础上,将学习的视角聚焦到陆地,建立具体的“地形”的概念。
最后,通过全班性的研讨活动,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并猜测形成原因,将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进行总结、归纳,并记录下来。
如此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迹可循,更加完整与严谨。
第二篇
课题《地球的表面》
教学目标
1.说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描述山地、高原、。
小学科学1地球的表面(教案)
小学科学1地球的表面(教案)地球的表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表面结构和特征;2. 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总结的能力;3. 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地球的表面三、教学准备:1. 地球模型;2. 彩色图片或幻灯片;3. 学生绘制地球表面特征的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地球模型,问学生他们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表面吗?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激发学生对地球表面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新知识。
Step 2: 学习地球的表面1. 展示彩色图片或幻灯片,向学生讲解地球的表面结构和特征,包括陆地和水域的分布、山脉、平原、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地球表面特征,让学生分辨不同的地貌,并鼓励他们描述他们观察到的内容。
Step 3: 小组练习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发放学生绘制地球表面特征的练习纸。
2.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地球的不同特征,例如山脉、平原、河流等。
鼓励学生用彩色笔涂色,以便更好地展示地貌特征。
3. 学生完成绘制后,小组内相互交流和分享各自的绘图,并相互评论和讨论。
Step 4: 汇报和讨论1. 随机选取几个小组,请他们在黑板上展示他们的绘图结果。
2. 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地貌特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Step 5: 环保教育1. 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鼓励他们提出保护地球的方法和建议。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制定保护地球的方案,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分类垃圾等。
4. 各小组代表汇报他们的保护地球方案,并共同讨论最佳的环保措施。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地球的表面结构和特征,并培养了观察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地球的表面》教科版(2017)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地形地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地球的表面》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周围的地形和地貌?”比如,我们学校的周围是山地还是平原?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地球表面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教授《地球的表面》这一章节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有着很强的好奇心。通过导入新课环节的问题,我成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生动的案例和实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地形地貌的特点和分类。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地形地貌的识别和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强调了这一部分,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他们突破难点。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态度,他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地球表面的地形与地貌特点:包括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地形,以及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貌特点。
-举例:以我国的地形地貌为例,讲解不同地形的特点及其在地图上的识别方法。
(2)地球表面的变化:如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等现象,了解其成因及对地球表面造成的影响。
地球的表面-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球的表面-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表面构成和特征。
2.理解地球的大气层和大洋,以及它们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意义。
3.能够描述大气层和大洋的主要特征和作用。
4.能够用地图工具了解世界各大洋的位置和所处的海洋生态环境。
二、教学重点1.理解地球表面的构成和特征,掌握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
2.了解大气层和大洋的构成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大气层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了解大洋的重要作用和长期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观察图片“地球的表面特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表面。
2. 讲解地球的表面特征(10分钟)1.询问学生对地球表面的了解,介绍地球表面的构成和特征。
2.通过图片展示大陆、海洋等构造,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构成。
3. 讲解大气层(10分钟)1.询问学生对大气层的认识,介绍大气层的构成和作用。
2.通过图示及陈述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层和大气层的主要作用。
4. 讲解大洋(10分钟)1.询问学生对大洋的认识,介绍大洋的结构和特征。
2.通过图示及陈述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大洋的作用和影响。
5. 活动:使用地图工具了解世界各大洋的位置及其所处的海洋环境(25分钟)1.引导学生打开地图软件,搜索世界地图。
2.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大洋的位置及其所处的海洋环境,帮助学生成为地理的认知者。
6. 总结归纳(5分钟)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表面构成及其特征和大气层、大洋的作用。
五、作业请学生们设计一份海洋保护手册,介绍如何保护大洋。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本次教学设计的课题为《地球的表面》,教材来源为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节课将通过PPT讲解和课堂互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以及不同地形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一、导入环节(5分钟)1. 教师播放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猜测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
2. 引导学生讨论,从中引出地球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的事实。
3. 学生可用地理仪器测量全球范围不同地表的卫星图并比较它们。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形式介绍地球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涉及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如平原、山脉、森林、草地等。
2. 通过PPT向学生介绍,个别地形如火山、沙漠及海洋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3. 在介绍过程中,需要突出以其它星球的地形和地貌的对比。
三、实践环节(20分钟)1. 教师将地球表面分成陆地和海洋两个部分的卫星图纸张贴在墙上,让学生分类贴标签。
2. 指引学生观察本地图形,比照卫星地图,为不同地形和地貌创立标签。
3. 学生小组讨论不同地形和地貌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并在讨论结果后汇报给全班。
四、课堂回顾(10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和口语测验的方式,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各组汇报学习心得体会。
五、课堂作业(5分钟)1. 学生完成作业,答题反映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
总结:通过这次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知道地球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以及不同地形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学会用地理仪器去测量不同地表的高低程度。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PPT 讲解与课堂互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更加轻松愉悦地掌握了知识。
小学科学39《地球的表面》(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9《地球的表面》(教案及反思)教案及反思:小学科学39《地球的表面》一、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的表面是由陆地和水域组成的。
- 掌握地球的陆地和水域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
- 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2. 教学内容:- 地球的表面组成:陆地和水域。
- 陆地的分布情况:大陆、岛屿、高山、平原、沙漠等。
- 水域的分布情况:大洋、海洋、湖泊、河流等。
- 地球的表面特征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地球的陆地和水域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
- 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4. 教学准备:- 地球模型- 图表、图片等教具- PPT或黑板和彩色粉笔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观察地球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
(2)呈现:使用图片或PPT展示地球的陆地和水域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并让学生观察。
(3)讲解:通过讲解,介绍地球的陆地和水域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包括大陆、岛屿、高山、平原、沙漠等陆地特征,以及大洋、海洋、湖泊、河流等水域特征。
(4)实践: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调查附近的地理环境,观察并记录自己所处地区的陆地和水域特征,然后向全班呈现。
(5)总结:通过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让他们总结地球的表面特征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6)拓展:邀请地理相关专业的家长或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地球表面的知识。
6. 巩固练习:请学生根据自己对地球表面的理解,设计一幅地球表面的插图,并附上简单的说明。
7. 作业布置:请学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你身边有哪些陆地和水域特征?- 这些地球的表面特征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反思这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具,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和思考中主动学习。
通过地球模型的呈现和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地球的表面组成。
小组调查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地球的表面》教案
2、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
3、能够引导学生使用沙、石或者橡皮泥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的特点。
4、能够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进一步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制作地表模型。
教学准备:沙、石、橡皮泥、平面图绘制纸张预习要求:阅读课本第17-19页,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一些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说一说这些是哪里?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不同的地表形态,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其实除了这些美丽的不同的地表形态,我们的地球还有许多许多不同的地表形态。
2、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小结: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高山峡谷、悬崖峭壁、深浅不一的沟壑,地球上还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和海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地球表面千姿百态,有着各种各样的地形和地貌。
今天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地球的表面》。
3、板书课题:2、地球的表面二、制作地表模型1、刚刚大家欣赏了许多形态不一的地表形态,大家想不想把我们看到的这些地表形态做出来呢?2、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引导学生看一看,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欲望,并且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这样一个模型?3、指导学生分组做地表模型出示课本第18页的地表模型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地表模型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引导:一、想好做什么地表形态,这种地表形态有什么特点,然后再动手制作;二、用什么材料,可以用细沙、小石子,还有橡皮泥等等;三、这次活动以小组为单元合作进行。
4、学生分小组进行地表模型的制作,教师巡视,并作适当的指导。
5、全班分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好的地表模型图并做适当的介绍,教师相机加以肯定,表扬制作的比较好的地表模型和合作的比较默契的小组。
2.1《地球的表面》(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交通:地形影响交通线路的选择和建设
建筑:地形影响建筑的设计和建设
3.地形形成的原因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板块碰撞等
气候变化:气候类型、降水量等
侵蚀作用:风化作用、流水侵蚀等
4.地形资源的保护
保护措施:合理利用地形资源、防止过度开发等
可持续利用:考虑地形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等。此外,学生们在四年级的科学课程中也接触到了地形知识,如山地、平原和海洋等。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们对地球表面地形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来探究自然现象。在学习风格上,学生们倾向于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来掌握知识。
1.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地形认识。
2.在讲授新课时,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地形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3.在实践活动环节,可以通过更多的互动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在教学资源拓展方面,可以通过更多的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在教学资源拓展方面,我提供了丰富的地形知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形形成的原因和地形资源的保护等方面的资源,但部分学生对这些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指导和鼓励。在总结回顾环节,我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地形知识的理解和看法,但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形的特征,增强实践能力。
地球的表面_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3.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4.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2.难点:制作地表模型。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等资料,托盘、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水族箱里的那种)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很多风景图,让学生说说是哪里,教师简单介绍。
2.提问:这些美景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些什么呢?3.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4.小结:地球表面千姿百态,有着各种各样的地形和地貌。
二、制作地表模型1.谈话: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做出来呢?2.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
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
3.分组做地表模型。
(小组之间协调分工,尽可能地呈现多种多样的地表类型。
)4.讲述要求:想好了再做,用多少材料就拿多少,多的送回,允许到各组去参观。
5.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画地形图1.谈话:我想请大家把你们制作的地表模型描在这张透明胶片上,你们愿意吗?2.讲解:这个透明胶片上一面是有粘性的,大家用手指一摸就知道了。
我们把光滑的一面朝下盖在大家制作的模型上,用水彩笔在上面描出地形的轮廓,然后根据不同的地形涂上不同的颜色,比如小河可以用蓝色。
描的时候要利用这上面的网格把图画得准确些。
3.学生描图,上色。
教师及时提供帮助。
4.谈话:现在,让我们在画好的图后面放一张白纸,举起来向大家展示:你们看,我们画的是什么?(师生讨论。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1.谈话:没错,我们画的就是地图啊,当然要完全照地面的大小画,别说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还需要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或是做成地球仪。
让我们来看一看,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哪些地方是海洋,哪些地方是陆地。
小学科学21《地球的表面》(教案)
小学科学21《地球的表面》(教案)地球的表面 - 小学科学21 (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包括陆地、水域和地形。
2. 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包括季节变化和天气变化。
3. 探索地球表面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
4. 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表面特征a. 陆地: 山地、平原、高原、沙漠等b. 水域: 海洋、湖泊、河流等c. 地形: 山脉、河谷、火山、岛屿等2. 地球表面的变化a. 季节变化: 春、夏、秋、冬的特征和变化b. 天气变化: 天气现象如晴天、阴天、雨天等3. 地球表面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a. 动植物多样性: 不同地区的植物和动物种类b. 自然资源: 土壤、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询问学生他们所居住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山、河和海洋等。
2. 概念讲解:a. 地球的表面是由陆地和水域组成的,其中陆地包括山地、平原、高原和沙漠等不同地形。
水域包括海洋、湖泊和河流等。
b. 地球的地形由山脉、河谷、火山、岛屿等组成。
c. 地球的表面会随季节变化以及天气变化而发生不同的变化。
3. 实验探究:a. 实验1: 制作一个模型,模拟山地、平原、高原和沙漠等地形,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它们的特征。
b. 实验2: 利用水、沙和小石子,创建河谷和山脉模型,观察水流对地形的影响。
c. 实验3: 根据不同季节的气温和降水量,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迁徙等现象。
4. 拓展讨论:a. 分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不同地形、天气现象和动植物种类。
b. 探究自然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如土壤的肥沃程度、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以及矿产资源等。
5. 总结归纳: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学生可以自行整理笔记或绘制图示,总结地球的表面特征及其变化。
四、教学评估:1. 完成练习: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检查他们对地球表面特征和变化的理解。
【大单元整体教学】第1课地球的表面 课时教案
1.地球的表面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知道常见的地形有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了解地球的地形地貌;通过讨论和列表的方法,了解典型的地形地貌。
探究实践:1.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2.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3.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地猜测。
态度责任: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2.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难点: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地猜测。
三、评价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评价量规)四、教学过程1.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在一个平静的小镇上,有一个叫小华的五年级学生,他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这个暑假中他经历了很多,北京、河北、东北的水灾;山东的地震;还和爸爸妈妈去了甘肃的月亮湾风景区,在那里听说了罗布泊无人区失联的四人全部遇难,此时小华感觉到地球母亲孕育了我们,但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又是那么渺小,于是他的那些疑问也一一罗列了出来,希望我们帮助他解决:1.地球的表面及内部结构到底怎样;2.地震和火山的喷发的成因及作用3.风和水对地球的影响。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地球表面的变化的问题,帮助小华解决这些问题吧!大家有没有信心?生:有教师课件出示由卫星拍摄的太空俯视地球图。
师:好,同学们看这个地球的照片,你能描述一下地球的样子吗?生预设:地球是蓝色星球,地球很漂亮,地球呈现各种颜色,地球表面凹凸不平。
师:地球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吗?它是不变的吗?生预设:不是,地球的样子在不断变化,我们四年级学过,喜马拉雅山原来就是海洋......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表面》活动一:观察世界地形图意什么?生1预设:用眼睛看,看颜色、看高低变化等,用手摸,摸一摸地形变化......生2预设:看的时候可以先整体看,再局部看,先正面看,再从侧面看。
地球的表面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案教案:地球的表面目标:1. 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能够描述地球的各种地貌和地形特征。
3. 能够解释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引入地球的表面这个主题,让学生思考地球的外部是什么样子的。
2. 提问:你们了解地球的表面有哪些特征?步骤二:地球的外部结构1. 介绍地球的外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解释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厚度约为5到70公里,被陆地和海洋覆盖。
3. 解释地幔是地壳以下的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由固态岩石组成。
步骤三: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1. 讲解地球上的各种地貌和地形特征,如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2. 用图片和示意图展示各种地貌和地形特征,让学生对其有直观的认识。
步骤四:地理现象解释1. 解释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飓风等。
2. 讲解这些地理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危害性,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和关注。
步骤五:地球保护1. 强调地球表面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地球表面的重要性。
2. 提出保护地球表面的建议,如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尊重自然等。
步骤六:总结1. 进行小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地球表面的内容。
2. 提问:你们对地球表面有什么新的理解?步骤七:拓展1. 提出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地球表面之外的其他天体的特征。
2. 示范解答或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
评估方式:1. 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绘图或写作的方式描述自己对地球表面的理解。
2. 课堂上通过问答方式进行学生对地球表面特征的回答和解释。
资源准备:1. 图片、示意图或影片,展示地球的地貌和地形特征。
2. 白板或投影仪,用于展示讲解内容或写下学生的回答。
备注:教案中的步骤和内容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小学科学21《地球的表面》(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21《地球的表面》(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教案名称:探索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表面构成和特征。
2. 掌握地球的岩石类型和地貌特征。
3. 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地质现象。
教学准备:1. 地球模型、岩石样本、地图等教具。
2. 可视化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地球的一些知识,你还记得我们讲了什么吗?”2. 引入新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地球的表面构成和特征。
你知道地球的表面有哪些特点吗?”二、探索地球表面的特征(15分钟)1. 展示地球模型:“这是一个地球模型,请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颜色)2. 提问:“你们觉得地球的外部是什么?”3. 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认识到地球表面主要由陆地和海洋构成。
4. 展示地图:“这是一张地图,请你们看一下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
”5. 引导学生讨论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它们的不同特征。
三、了解地球的岩石类型(15分钟)1. 展示岩石样本:“这是一些岩石样本,请你们观察一下,可以分辨出它们的不同特征吗?”2. 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岩石进行分类,如火山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 指导学生关注岩石的颜色、质地和形状等方面的特征,并介绍不同岩石类型的形成过程。
4.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岩石类型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四、了解地球的地貌特征(15分钟)1. 展示不同地貌的图片:“请你们看一下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之处?”2.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地貌特征的共同点和差异。
3. 使用可视化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地球上的著名地貌(如喜马拉雅山脉、大峡谷等),并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多样性的原因。
4.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地质现象(1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地球表面的变化:“你们觉得地球表面是静止不变的吗?”2. 提示学生地球表面会发生一些变化,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2.1《地球的表面》(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2.1《地球的表面》(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课程名称:地球的表面年级:五年级学科:科学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教学时间:一节课(40分钟)主要内容:1. 认识地球的表面结构2. 探究地表物质的变化3. 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表面结构和发生的现象2. 掌握地球物质的变化的过程3. 掌握地球表面地形特征的认识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让学生看一张地球的图,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表面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地壳、地幔和地核)步骤二:呈现老师用实物和图片等素材呈现地球物质的变化过程,包括:蒸发、冷凝、凝固和熔化等。
步骤三:探究老师组织学生观察现象和实验,探究地球表面物资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如放一块坚果在桌子上,让学生拿到放在手心中,观察坚果的变化。
步骤四:总结老师与学生总结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峰、谷、盆地、高山、平原等,同时让学生以这些地形特征创作一幅地貌图。
步骤五:实践老师组织学生到校园中去实地观察地形特征。
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发现。
步骤六:作业老师布置以地形特征为主的作业,并依据学生的实践,让学生继续进行地球物质变化的实验或者在家中找到更多的地形特征。
板书设计:地球表面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物质的变化蒸发、冷凝、凝固、熔化地形特征山、峰、谷、盆地、高山、平原等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由哪些部分组成,如何会发生地球物体的变化,以及认识了不同的地形特征。
在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实践教学和自己的观察,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和科学实践能力。
同时在作业的安排中,可以让学生在家中进行更多的地球领域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自知并得到更多的科学实践知识。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2.1《地球的表面》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2.1《地球的表面》教案2.1《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画出地貌特征并分析交流地貌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探究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描述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课前准备:PPT课件、地形模型组件、各色彩泥、透明塑料板、网格纸、白纸、水彩笔等。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各种各样的地貌风景图,让学生猜猜图片中的风景都位于哪里。
老师做简单介绍:这些美丽的景色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
2.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结合学生回答,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地貌的概括。
3.多媒体出示从太空中观察地球的图片。
地球呈现出风度的色彩和高低不平的表面,这些都代表着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学生初步感知地球表面的样子。
二、授新1.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大气构成了地球上的气体。
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固体,水构成了地球上的液体。
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大约经过了45.4 亿年,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表面不断在发生变化,使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地形。
2.分组讨论同学们都了解哪些地形地貌,请分小组讨论,并记录在纸上。
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指导学生进行地形地貌的归纳总结:平原、高原、山地、盆地、湖泊等。
三、地形模型1.模型概念依地形资料制成的实地模仿造型或按立体效应制成的有立体视觉和形象的实地感观模型,统称为地形模型。
2.展示地形模型组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个地形模型,可以用什么材料做,不同的地貌应该用哪些颜色区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表面教案【篇一:《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课题是《地球的表面》,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堂科学课。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2课时。
《地球的表面》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构成了“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
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其实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态,学生已经有不少的认识,他们对于高山,河流,海洋,湖泊,平原等并不陌生,那么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
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二、学习者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学生结束了三年多的科学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能进行一定的合作探究;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观察,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比较好;对于六年级小学生来说玩沙子并不陌生,但是对用沙子来做有形的物体,他们都很感兴趣,每个学生都能出力,如果在动手合作中出现问题分歧,教师需要及时做好巡视指导。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貌。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特征。
过程与方法;1. 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2.通过欣赏、分析地球表面地貌特征,能够制作地球表面的地形模型。
3.结合个人理解,通过小组交流、协作,能够绘制地形图。
情感与态度:1.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2、愿意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重点:了解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貌。
教学难点:了解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制作地球表面的地形模型。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学生准备:泥、沙、石块、各种枝叶、水、胶片等材料。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请同学们听一道脑筋急转弯题,话说一只蚂蚁从北京爬到上海一共用了2分钟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2.是的,我们确定蚂蚁爬在地图上,那地图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欣赏一下咱们生活的地球的风光,想去吗?(边播放地形地貌录象边讲解。
)(二)讲授新课1.同学们,你觉得咱们的地球怎么样?2.你都去过哪些地方,整理表格。
3.教师边出示图片边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教师用脑筋急转弯和观看地形录像导入新课,是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伊始,课堂气氛被激活,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教学内容乐趣无穷。
教师在这里设计了填写表格,让学生把自己认识到的地球表面地形进行整理和填写,有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地形图案,对于教师的整理起到一个铺垫,也能让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在脑海中能更加清晰显现出来。
(三)制作地表模型。
师:老师亲自动手做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大家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1.展示教师作品。
2.分组合作:(1)讨论本组需要做什么样的地表模型?(2)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计算好要用的材料多少,不要多拿,小组间可以协调材料。
3.四人一组做地表模型。
要求:(1)由小组长分工,协调组员工作。
(2)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允许小组间借鉴学习。
(3)注意不要把东西弄到地上,不要把地面桌面弄脏。
小结:学生参观各组作品。
学生谈参观感受。
[设计意图]: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要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貌地形,而且还要通过制作地球表面地貌模型,加深对地球表面地貌的认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模型,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学生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制作材料、颜色,计算各部分的大小),然后学生分小组制作,最后分组评价。
从理论到实际,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巩固了对地球表面地貌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合作的意识。
(四)绘制地形图师:刚才我一直在各组参观,你们设想的这些地方真的很漂亮,(举例表扬表现出色小组)。
想不想让自己的杰作永久保存呢?1.出示透明胶片,介绍透明胶片的使用方法:(1)把光滑的一面盖在制作的模型上. (2)用水彩笔在上面描出地形的轮廓。
(3)根据不同的地形涂上不同的颜色,利用网格把图画的更准确些。
(如平原--蓝色等等)。
2.学生描图,上色。
(教师注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如俯视图和平时看到物体的角度不同)[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是在地貌模型制作后再来绘制地形图,这样学生就会很清楚自己画出的平面图形和立体模型地形特点是一一对应的,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从立体到平面图形的过度很自然,学生的认知难度被降低,让很多学习困难的学生也会很容易的掌握地球表面的地形,也初步了解了地图简单的制作过程。
当然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对于学生的成果教师给与充分的肯定和展示,让学生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师:真正的地图要画很大的地方,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还需要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
为了精确地、全景式地描绘地球地貌,摄影师在飞机上进行航空拍摄。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利用更先进的卫星在空中拍摄地球,从而获得更清晰、更准确的图片。
1.出示地形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
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
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
加深对地图的认识,体会地图用途。
2.了解描绘地貌的手段。
出示几张航空照片。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手段各有哪些优点,并与过去的手段进行比较,突出它们的先进性。
3.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现代手段,引导学生预测未来描绘地貌的方法。
(六)拓展活动:(作为课后活动)活动一:找“宝藏”,学会用地图。
活动二:课外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
[设计意图]:我认为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学生在学习了科学知识以后,要能培养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各种方法继续研究地球表面的秘密。
科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勇于探究,我们都是科学家。
七、教学评价设计:授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
评价方式包括:课题提问、小组互相评价、师生交流评价、实践操作等。
同时教师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予以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
课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方式包括:qq群交流评价、电子邮件、口头反馈等。
八、板书设计:地球的表面学生学习记录单1、记录自己知道地方的地形和特点九、教学设计的亮点、特色(一)“知、情、意”统合的目标定位,大信息量、高互动化的教学策略(1)本课程是科学知识性较强的课程,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了使课堂教学不呆板,效果好,我们注重教学中知情意的统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等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2)现代教学的优势之一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提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为了对较短的课堂教学出效果,我们增大了教学信息量,并注重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实现。
全课以【篇二: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2、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过程与方法:1、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2、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2、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3、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教学准备:橡皮泥、地形图、白纸、小树、小草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
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提问:老师喜欢旅游,老师利用暑假也出去玩了一趟,想不想看看老师去哪了?生:想。
师:观察黄山和青岛的地形,你能说出它的特点吗?师:你们喜欢旅游吗?哪位同学说说你们去过哪里?能不能告诉大家那里是什么样的。
师:有的同学去过黄山,有的去过青岛,有的去过蒙古大草原。
都感觉祖国大好河山太美了。
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下其他地方美丽的景色。
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祖国的美景,我们高邮有这样的地形吗?二、认识地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家乡(出示油菜花和高邮湖)哪位同学说说我们家乡的地形是什么样的?对,我们的家乡是平原,平原有什么特点呢?低平而广阔。
这是地球表面的一种地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球的表面》除了低平而广阔的平原外,还有什么地形呢?分别出示:盆地、山地、丘陵、高原图片和地形特点。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几种地形的特点和图片,现在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
(电子白板出示地形、特点和简图)让学生把相应的特点和简图与地形连起来。
那么地球上除了这几点常见地形还有别的吗?下面一起欣赏下。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杨利伟乘坐“神州5号”飞船在太空拍摄的照片,他拍摄的与我们看到的图片一样吗?下面我们拿出地形图出来看看,是不是有点相似呢,请你们仔细观察下,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祖国在哪里,我们国家的地形是怎样的?现在请同学说说你们看了刚才的世界地形图有什么发现?请同学说说哪里是海洋,哪里是陆地,哪里是高山,哪里是平原?三、制作地模刚才同学们都能正确说出来,你们有兴趣作个地形的模型吗?老师每组提供一盒像皮泥、一张白纸、一些小树小草,请同学们合作完成一个地形的模型,在动手前先看下活动要求。
如果都清楚了,就开始动手吧。
看看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典型地形模型。
那么什么是地形呢?老师也收集了什么是地形的资料。
课件出示。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现在人们很多都采用了航拍还有卫星拍摄技术。
刚才我们一起探究了这么多有关地球的表面的有趣问题,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和疑问。
对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也许在我们的同学里面就会有很多未来的科学家,这节课就到这里,未来的小科学家们再见!【篇三:地球表面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
过程与方法: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交流地貌特点。
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