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物理学

合集下载

佛教与科学探索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对话与融合

佛教与科学探索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对话与融合

佛教与科学探索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对话与融合佛教是一种精神传统,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

它鼓励人们通过内心的觉察和冥想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思考佛教与科学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以及佛教思想是否可以与现代科学进行对话和融合。

一、科学与佛教的共同之处科学与佛教都追求真理的探索,尽管两者的方法和观点不同。

科学使用实证的方法来验证假设,寻求客观的事实依据,而佛教则通过冥想和精神体验来寻求智慧和内在的和谐。

尽管方法不同,两者都试图回答一些关键性问题,例如宇宙的本质、人类的意义和存在的目的。

二、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对话2.1 心理学与冥想心理学是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心理过程和人类行为。

近年来,心理学界开始关注佛教思想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冥想作为佛教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有助于减轻压力、焦虑和抑郁。

科学家通过研究冥想的效果,试图揭示其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思维和情绪的调节。

2.2 生命科学与因果律生命科学研究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维持。

佛教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因果律”,即所有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生命科学家通过研究基因、细胞和生物过程,试图揭示生命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

因果律的思想与生命科学的研究相呼应,为科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2.3 物理学与宇宙观物理学研究物质和能量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

佛教思想中的“无常”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宇宙和人类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理论也表明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变化。

佛教的宇宙观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相似,两者对宇宙本质的理解有所补充。

三、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融合3.1 科学的实证方法与佛教的觉察科学强调实证和观察,佛教则注重觉察和内省。

两者可以相互融合,以提高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科学家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冥想和精神实践,从而开发新的实证方法,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情绪的运行机制。

3.2 直观的认知和非线性思维科学研究通常使用逻辑和线性的思维模式,而佛教强调直观的认知和非线性的思维方式。

佛经中的科学

佛经中的科学

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到底有没有呢?在我们还未针对问题作出分析之前,要请您且先看看,一些关于佛教与科学十分惊人的巧合:●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佛经中做“地轮”。

此事后来科学发达了,测知地的确是圆的,叫做“地球”。

●《华严经》和《梵网经》等记载,华藏世界,如云似海,重重无尽。

近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数理证明宇宙是四度空间的连续体,认为宇宙是膨胀的,而且是极其宏大乃至无穷无尽的!他引用“相对论”来说明质量与能量所表现的一个静的宇宙和一个动的宇宙,两者间的错综组合,形成了变化莫测的宇宙。

这与佛教所说的重重无尽的宇宙观,相当接近。

佛教说,百亿须弥,百亿日月,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只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千个太阳系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

现代的天文学家已探测到在银河系中,有著本身发光如同太阳的恒星近十亿个,依理推测应有三百亿个之多。

并在太阳系的空间,还有数不尽、算不清的星云星系,而且每一个星球都有至少一或两个类月球卫星。

这与佛教所说的百亿须弥、百亿日月的数目,可谓不谋而合。

佛经还说,世界无量,众生无量。

一九六八年,英国剑桥大学天文物理学家安东尼-休伊什研究小组的成员乔斯林-贝尔,发现了自外太空发射的神秘电波讯号,这和已往星球所发出的稳定讯号不同的是,贝尔接收到的讯号是脉动的,是一种每隔十五秒固定显现一次的影像。

于是许多人都相信她找到了外太空生物存在的证据。

根据该小组的归纳,这种脉动电波是来自距离地球二百光年的一个自转的星球。

由于她的这个发现,使到休伊什与其指导教授马丁-赖尔爵士获颁一九七四年的诺贝尔天文学奖。

尽管科学家认为脉冲星上不一定有生命存在,但是世界最著名的天文学家美国的卡尔-萨根博士坚定的认为,宇宙中存在生命的星球数量之多,是无法计算的。

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当今宇宙天文学研究的基本共识。

佛教与量子科学

佛教与量子科学

有此创立了在量子物理学中:“观察者的意识影响作用定律。”用普通白话解释这个定律就是:用我们的眼睛或者意念去观察某个物质,物质表面上暂时没有变化,但内部结构己经开始变了。在当时,科学家对于这种神秘的物理现象,认为不可思议,至今仍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尖端物理学的发现,至今已是玄之又玄了,谁能从经验的观念去接受以发现的事实呢?但是佛经说:“诸法唯心造”,早就指出物的虚妄性,与心力观察引起的存在了。这种微妙的变化,人们的肉眼是无法看到的.但是,佛却知道这种心物相通的道理。凡人的眼睛无法看到量子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的真理与运动法则是不以你能否看见为标准的,人人知道X光的存在及作用,X光穿透人体,人哪有感
科学对佛理的印证已经在多学科领域取得了突破
性的进展:如西方尖端科学走向东方佛学的空观;世界尖端科家对于遥控心力与灵识的追寻;从第十一度空间与超光速的发现,试证佛光普照复度空间;从新太阳系的陆续发现印证佛说宇宙超越时代;从质子分解推论识能与轮回;从科学对宇宙对太空人类的找寻, 试证佛力平等度无量世界众生”。
科学也是以探索宇宙真理为目标的,但是它的实验手段是人为制造的设备和物质,目的是一样的:但手段和方法差异很大,效果必然不同。现在有许多人认为佛学是迷信, 没有科学道理,他们认为科学能摸得着,看得见,佛学是虚无的,没有受用,科学讲唯物,佛学讲唯心,二者是矛盾的。佛学中宣扬的因果律,灵识不死和六道轮回等都象神化,现代人没法接受。佛学的教肓经历了2500多年人间的沧桑,现在正面临太空时代科学的挑战,释迦牟尼觉悟宇宙真相之后,发愿让众生也能觉悟,他根据当时不同众生思想,创建了许许多多的教学方法,佛法如海,信者入,众生不信就无法入进来,一个如理如法修行的佛教徒,他必然信根坚定,反之,一信根不坚定的佛教徒,他的言行也决不会如理如法。当今时代科学昌明,现代化进人了人们的工作和家庭,所以多数人信科学不信佛学这是事实,佛学的教育能否再延续和发展呢?新科学的进步证明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佛学.哲学、科学都是探索宇宙真理的,真理是不怕时间和空间考验的。多年来,全世界许多科学家,其中包括佛学界的善知识都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他们以事实求是的精神,用科学对佛学进行印证,这些科学家大多数是无神论者,许多人都不信仰任何宗教,在他们共同努力下,已经在很多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些特殊贡献的科研成果还荣获了诺贝尔科学奖,可是有些成果,早在2500多年前佛经中就有记载,难怪尖端科学家开始认识到—— 佛学是超前科学, 他们送给了释迦牟尼这样一个光荣称号:“释迦牟尼是2500年前,在亚洲诞生的伟大哲学家、伟大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

物理和佛教

物理和佛教

现代物理与东方哲学物理学作为形而下学,地位虽然不高,但可以很好地诠释佛学,使得研究佛学的人做到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现代物理学面临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统一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从而缔造一个大统一物理学理论,进而解释自然界。

为此,爱因斯坦付出了下半生的宝贵时间,可惜未获成功。

窃以为,解决大统一难题的方法就是引进佛学,为什么呢?因为物理学的发展有二条腿,一条是宗教,一条是哲学。

最著名的,就是佛教的“一乘道”理论。

那么,什么是“一乘道”呢?“一乘道”理论是用来解释大自然的,现实情况很能说明问题,就是太阳光照在绿草上,草生长,牛羊吃草,人喝牛奶吃牛羊肉,拉出来的屎粪可以种蘑菇,最后的残渣回归草地,又可以促进绿草的生长。

大自然就是这样循环。

有人问洞山良介禅师,如何是佛?禅师答“麻三斤”,其实说的也是这个现象。

太阳光照在麻草上,麻草生长,人们收获了麻草,晒干后可以织成麻布,做成麻衣、麻袋,进行使用,日久以后,东西破旧了,可以烧成灰,撒到大田里,又可以促进麻草的生长。

二者的不同之处:一个是吃,一个是用因果论佛学的三大基石就是一乘道、因果论、肯定一切否定一切的理论。

《金刚经》就是以否定一切的思辨方式来论述的,其中否定中有肯定,肯定中又有否定。

释迦牟尼佛放弃苦行,在菩提树下静坐七日,最后睹明星而悟道,他悟到了什么?释尊悟到的是缘起性空,所谓缘聚则有、缘尽则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如此,古人的因缘说,现在叫因果理论。

近代物理学,为佛学做了科学的证明。

我们知道,客观世界由原子构成,原子有一个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外面有电子围着原子核快速转动。

质子、中子、电子作为基本粒子,又是怎么来得呢?共振态粒子的发现,揭开了基本粒子的奥秘。

形成基本粒子的外因是物质波的交汇,交汇处形成一个波包;内因是交汇处发生了共振。

这样产生了一个基本粒子。

在物理学研究的最前沿,既是物理学,又是哲学。

物理学上叫共振,哲学上称因果曾经有人去老和尚那里请教佛法真谛,老和尚说挑水去、扫地去,奥妙在哪儿呢?答案就是因果理论,扫是因,地上干净是果;挑水是因,有水喝是果。

舍利子的科学解释

舍利子的科学解释

舍利子的科学解释舍利子,是指佛教中所说的舍利,也就是佛陀或高僧圆寂后留下的遗物,包括骨头、牙齿、头发、指甲等。

这些遗物被视为具有神圣的力量,因此被佛教徒尊为圣物。

然而,对于舍利子的科学解释,却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舍利子的科学解释。

一、化学解释舍利子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有机物,如钙、磷、蛋白质、氨基酸等。

这些物质的组成和比例,可以通过化学分析来确定。

例如,对于佛教中著名的舍利子——舍利子塔,经过化学分析发现,它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矿物质组成,其中石英含量最高,达到了80%以上。

这些矿物质的来源,可能与当地的地质环境有关。

二、生物学解释舍利子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这些物质很可能是由佛陀或高僧的身体组织分解而来。

例如,舍利子中含有丰富的角蛋白,这是一种在角质层中存在的蛋白质,可能是由佛陀或高僧的指甲或头发等角质组织分解而来。

此外,舍利子中还含有大量的富含硫氨基酸的蛋白质,这些物质可能是由佛陀或高僧的肌肉组织分解而来。

三、物理学解释舍利子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有机物,这些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可能与舍利子的特殊性质有关。

例如,有些舍利子具有较高的密度和硬度,这可能与它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此外,有些舍利子还表现出了特殊的光学性质,如闪光、发光等,这可能与它的晶体结构和内部缺陷有关。

四、心理学解释舍利子在佛教中被视为具有神圣的力量,这种信仰往往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

例如,有些人认为,与舍利子接触可以带来平静和安宁的感觉,这可能与人的信仰和心理需求有关。

此外,舍利子还被用作佛教修行的辅助工具,例如,用舍利子制成的念珠被用来帮助修行者念诵经文,这也与人的信仰和心理需求有关。

综上所述,舍利子的科学解释具有多种可能性,它既可以被解释为一种化学物质,也可以被解释为一种生物组织,或者是一种具有特殊物理性质的物质。

同时,舍利子还往往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它可以被视为一种信仰的象征和佛教修行的辅助工具。

物理、心理、伦理:佛教与科学的三大交涉点

物理、心理、伦理:佛教与科学的三大交涉点

物理、心理、伦理:佛教与科学的三大交涉点太原白云寺方丈悲寂法师近现代以来,将佛教与科学置于同一平台进行考察与对话已成为一个新兴的理论视域。

参加讨论的,既有佛学家,也有科学家,两种原本看似排异的力量逐渐寻找着彼此的融合点,从而拓宽了各自的理论疆域,并促成了一门边缘学科的诞生。

在不少人眼里,不是将佛教视作迷信,就是将迷信等同于佛教。

发现佛教与科学的接轨点并将佛教科学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科学时代人们对佛教的误解与偏见,同时引导佛教徒在正本清源中正信正行,使佛教在新的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而佛教的许多独特价值不但可以为科学提供富有启发意义的认识路径,而且也可以弥补与校正科学的某些实践缺失与价值偏弊,以共同促进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应当说,这是“佛教与科学”双向受益的一个过程。

我认为,“佛教与科学”可以在物理、心理、伦理三大交涉点上展开:一、从物理学层面看,佛教之“空”本指“因缘和合”、“真空妙有”的“无限可能性”,而科学对宏观本体与微观本体的探索也最终指向“无限大”与“无限小”,两者共同的目标是在整体的、有机的、主客观交融的普遍联系中探索与揭示宇宙存在的实相与本来面目。

与世间许多宗教、哲学总要预设一个本体、大梵或上帝不同,佛教从体证出发,在纷纭万象中概括出缘起法则,得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结论,以“如实知见”宇宙实相,从而使人们不是在迷信中祈求护佑,而是在心灵的感悟中获得解脱的力量;而伴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本体论与认识论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化。

正如当代英国科学史家布鲁克教授所言:“按照那种把原子看成是一个含有各种可能性的系统的量子力学诠释,把原子还原为关于其组成部分的状态的单一描述是行不通的。

在原子中,基本粒子的独立身份消失了,描述系统的规律不能从描述其组成部分的规律中推导出来……它们与包含它们的那些系统处于共生的关系之中……如玻尔告诫:在寻找生命的和谐时,人们千万不能忘记,在存在的戏剧中,我们自身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佛教起源之“四大”理论

佛教起源之“四大”理论

我们讲“四大皆空”实则沿用了印度的佛教理论,因地水火风的是宇宙固定化的四大元素,和中国道教提出的五行理论不同。

佛教四大归类,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

四大反映在人身上,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物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

推算到物质属性上,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

具体而言,四大为有形之物,归类为物质,而非精神。

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但佛教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对于四大物质的起源和先后生成顺序,佛教也未明细。

道教则用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来讲五种物质的起源及演化过程。

太易为水,太初为火,太始为木,太素为土,太极为金。

宇宙先有水,然后有火,再有木,后有土和金。

小乘佛教因只空我而不空法,虽把物象看空,仍以为四大的极微质“法”为实有物。

不过,小乘佛教非唯物论而是多元论,因佛教的空不仅空去四大,还要空去五蕴。

四大只是五蕴中的一蕴而已,有哪五蕴呢?色、受、想、行、识。

色属物质,后受想行识属精神,四大为形,所以四大即色蕴。

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于生死之外。

由于五蕴证明佛教不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

尤为重要的是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于受想行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以此来彰显精神力量的广大。

四大:地火水风。

既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既地火水风。

皆:一切。

既一,一既一切。

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

不取亦不离。

四大皆空也有只地火风水四种毁灭世界的方式。

使之空无一物。

地震、(地空)、火灾(火空)、大风(风空)、水灾(水空),四灾直观地告诉世人现存的物质将被四大所空。

菩萨用佛渡劫,也不外乎靠修行渡过四空。

四种方式都不会完全将外物空,想要跳出三界不入轮回,只有靠修行来得到。

心无外物得道成佛,只有靠修行才能引证入慈航。

水空为最厉害的一种,能摧毁旧世界创建将全新的世界,旧事物荡除的不留痕迹。

佛教的物质观

佛教的物质观

五尘落谢影子,并及表无表色,定果色等,惟是意识所 缘相分,名法处所摄色。盖法处所摄色有二:
「法处所摄色」大致上分成两类:一、五尘落谢影 子。「法尘」它是第六意识所得到的境界,一种情况是: 它(第六意识)跟前五识一起活动,亦即「五俱意识」。 眼睛得到的色尘、耳朵听到的声音,然后把这些讯息传 给第六意识,这叫「五尘落谢影子」,前五识取到的尘 境,把这个尘境传送给第六意识,让第六意识去分别。 这是第一种情况,叫「五俱意识」。
佛教所说的色法(物质),包括 能造色和所造色。能造色是地、水、 火、风四大种,所造色就是五根、五 境等。能造色是实法,所造色中的五 境有假有实,而其中的触境的所造色 (如滑、湿、重、轻等)“无体” (即无实体),均为假法。所以,在 “触处”(即触境)中,第八识只变 现能造色,不变现所造色。
唯识学认为,四大种有五种 “因力”,据此可认为 是四大种造就了所造色。这五种“因力”,一是生因, 即所造色的种子要依赖四大种的种子引生,大种的种 子生起时,造色种子才能生起。二是依因,造色生起 后所占据的空间,就是引生它的大种先前所占据的空 间,造色没有能力离开引生它的大种而去占据别的空 间。三是立因,即当大种变异时,造色也随之变异; 大种坏时,造色也坏。四是持因,造色能相似相续地 生起不绝,是由大种摄持令住的力量,若没有大种的 这种力量,造色就会间断。五是养因,即由于大种资 养的作用,造色得以增长。由此可见,所造色虽是由 因缘(即自己的种子)而生起,但四大种是它们生起 和增长的极为重要的增上缘。
佛教的物质观
「六尘」,刚开始第八识所变现的六尘叫「本质 相分」,这是众生的共业所变现出来的。(例如: 佛桌上这个莲花灯,它是大家的共业把它变现出 来的。)而这个共业所变现出来的莲花灯,这个 我们不能受用,我们受用的是它的「影像相分」, 就是我们的眼睛去取莲花灯时,我们自己又取到 我们自己的影像。(你得到你自己业力所变现的 叫作「影像相分」。)举例:一尊万德庄严的佛 像座在佛堂上,每一个人都拿一面镜子去照,你 的镜子黑黑的,佛像映在你的影像里面也是又丑 又脏,这是你的镜子有问题,「本质」境没有问 题。每个人的镜子喻如「影像相分」,佛像喻如 「本质相分」。

朱清时关于物理学与佛教的演讲

朱清时关于物理学与佛教的演讲

量子意识:现代科学和佛学的交汇处朱清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绿色化学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1994年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和汤普逊纪念奖。

演讲简介:朱校长介绍了二十世纪人类科学的最高成就“量子力学”,指出人的意识不但和客观世界不能分开,反而可能是自然科学理论中最为基础的,客观物质世界正是意识产生的结果。

同时,朱校长介绍了科学界的新假说,即意识是一种量子物理现象。

意识不仅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也可能存在于宇宙之中。

由此可以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自然科学与佛学最终将殊途同归。

主持人:今天我们有幸,请到朱清时校长、宗性法师、林德深教授和杜忠诰老师。

这些都是跟南老师有很深的因缘,而且透过各种方式在身心性命之学颇有心得的人。

所以我想今天,是一个盛会,是一个特殊的缘份。

首先允许我先介绍朱校长。

朱校长,我想大家都清楚:他是中科院的院士,也是中国科技大学原来的校长。

退休之后,在深圳办了南方科技大学。

他有一个很深的理想,就是希望能够对教育的改革起到作用;同时他也发了个愿,对南老师说,他对科普教育,希望结合真正世界上科学的前沿,能够发挥作用。

他本身也是“汤普逊物理化学奖”的得主。

大家也许不是很清楚,事实上汤普逊这个奖跟诺贝尔奖是一样的齐名、一样的分量。

我跟他呢,还有他夫人,一起在太湖大学堂的禅堂,有很多相处的时间,所以对他很尊重,也很佩服。

是不是我们以热烈掌声来欢迎我们朱校长!谢谢大家。

朱清时:谢谢慈雄先生的介绍。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应邀在南老师九十六岁诞辰日来作这一次报告。

南老师一生用了七十年来教化众生,被他教化的人无以计数,我就是其中一个。

我在2004年,有一天很有幸去拜访南老师,当时在上海康平路的一座别墅里,我们从中午一直谈到晚上吃饭,谈了整整一下午,谈的主要内容就是佛学、现代科学、生命科学。

谈完之后,在吃饭前,南老师就给我手书了一首诗,唐朝杜荀鹤写的:“利门名路两无凭,百岁风前短焰灯。

功的原理的内容是

功的原理的内容是

功的原理的内容是功的原理,涉及到物理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其本质是指借助力量、手段或技术来实现特定目标或效果的过程。

在不同的领域和语境中,功的原理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概念是一致的,即通过行动和努力来实现某种结果。

在物理学中,功的原理是指物体所受的力在某个方向上产生的影响。

根据力和物体位移的乘积来计算功,即W = F·s。

其中,W代表功,F代表施加在物体上的力,s代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这个公式反映了力对物体产生位移的影响,进而产生功的效果。

这种物理学概念也可以类比到人的行为上,即通过付出努力和行动来实现某种目标或效果。

在哲学和心理学中,功的原理涉及到人的意志力、毅力和自我激励等心理因素。

在心理学中,功的原理可以被理解为人们主动追求目标、付出努力,并最终达成目标的过程。

而在哲学中,功的原理则涉及到人类对于价值和目标的思考,以及实现这些价值和目标的行动。

在社会实践中,功的原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运用功的原理来实现目标和效果。

例如,在工作中,员工需要付出努力去完成任务,以实现价值和得到回报。

在学习中,学生也需要通过努力学习知识和技能,以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在生活中,个人也需要通过付出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在宗教和哲学中,功的原理也具有深刻的内涵。

例如在佛教中,功的原理与因果报应的思想密切相关。

佛教认为,个人的行为和付出会影响自己的因果报应,因此需要通过善行和努力来获得正面的回报。

在儒家思想中,功的原理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关。

儒家强调了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将功利的原理与道德和伦理联系在一起。

综上所述,功的原理涉及到物理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实践等多个领域,其本质是指借助力量、手段或技术来实现特定目标或效果的过程。

在不同的领域和语境中,功的原理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概念是一致的。

这种理念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思维和价值取向。

中国佛教思想与物理学思想

中国佛教思想与物理学思想

中国佛教思想与物理学韩帅斌物理学院 1100061404佛教与物理学是两个风格迥异的学科,两者的性质也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是将两者对比研究是有一定益处的,于是本篇文章讨论了将佛教思想与物理学进行对比研究的合理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佛教思想中时空观、宇宙观以及对物质的认识与物理学思想中这些认识的异同,最后指出佛教与物理学两者本质不同,直接进行结论对应有牵强附会之嫌,而研究两者思想异同,则是对人类思想精华的提炼和总结。

关键词:佛教思想物理学时空观宇宙观物质一.佛教与物理学对比研究的合理性在法藏《华严发菩提心章》中对四法界十门有这样一段论述1:事法非理门,谓全理之事,事恒非理,性、相异故,能依非所依故,是故举体全理而事相宛然。

如全水之波,波恒非水,以动义非湿故。

真理非事门,谓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以真、妄异故,实非虚故,所依非能依故。

如即波之水,非波,以动、湿异故。

事法即理门,谓缘起事法必无自性,无自性故,举体即真。

故说众生即如,不待灭也。

以波动相,举体即水故,无异相也。

真理即事门,谓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无我理故。

事必依理,理虚无体,是故此理举体皆事,方为真理。

如水即波,无动而非湿故,即水是波。

以理夺事门,谓事既揽理成,遂令事相皆尽,唯一真理平等显现,以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故。

如水夺波,波无不尽,此则水存已,坏波令尽。

事能隐理门,谓真理随缘,成诸事法;然此事法既违于理,遂令事显,理不现也。

如水成波,动显静隐。

依理成事门,谓事无别体,1周学农 2014第九周课件要因真理而得成立。

以诸缘起皆无自性故,由无性理,事方成故。

如波揽水以成动,水望于波,能成立故。

事能显理门,谓由事揽理故,则事虚而理实,以事虚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现。

犹如波相虚,令水体露现。

这段对十门的佛教思想论述,通过水和波的关系来进行具象化,将这一思想展现得清楚具体,而不再晦涩难懂。

而水和波也是物理研究的一个内容,物理中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以及相应的物和理的认识与佛教论述中虽略有不同,但大体一致。

佛教中最烧脑的一个概念,相对论却证明了它的正确性

佛教中最烧脑的一个概念,相对论却证明了它的正确性

佛教中最烧脑的一个概念,相对论却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对于普通人来说,佛教教义是很复杂的。

但许多人应该听说过“八不中道”这个词。

这是龙树大师所著的佛教学说《中观论》的核心观点,具体如下: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它的大概意思是说,我们认为事物会产生或者会消灭、事物是连续的还是间断的、事物之间是一样的还是有区别的、产生一个事物的原因在这个事物之外,或者在这个事物之内。

这类认识都是错误的。

也就是说,龙树通过这几句话是想告诉我们,人们对事物一切肯定的认识,对事物产生的一切概念,都是错误的,都是一种偏执,应该破除。

表面上看,并不难理解,和佛教的许多理论一样,它也是试图对理性概念进行破除。

比如对于一个桌子,我们说它“大”其实并不准确,说它“是黄色的”也不准确。

要严格定义的话,只能说桌子“大”是不对的,说桌子“是黄色的”是不对的……,总之只有不停的否定下去,才能逼近桌子的本质。

但其实远远没那么简单。

在各种理性概念中,有两个特别难破除。

一个是时间概念,一个是空间概念。

首先说时间概念。

我们要注意,时间并不是个“东西”,不是个“事物”。

因为我们并不能指着一个“东西”,说“这就是时间”。

通常人们用钟表来表示时间,但钟表本身并不是时间,它只是一个测量时间的工具。

那么用“秒”、“分”来表示时间呢?问题是“秒”和“分”这个概念也不等于就是时间,它只是用来表示时间的单位。

可时间又是每个人都能认可的概念,那么我们平时是如何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呢?实际上,只有我们发现某种事物发生变化的时候,才能意识到时间的存在。

比如:看到天色变化了、看到热水变凉了、看到时钟走字了。

即便我们闭上眼睛来感受,同样能意识到时间流逝,这是因为我们发现自己的内心活动变化了,刚才心里想的和现在想的不一样,于是知道时间过去了。

假如我们的心理活动突然被冷冻住了,一点变化也没有,那么就算经过了再长的时间,也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了。

这个不难理解,那些在事故中昏迷过去的人,以及忽然苏醒的植物人,即便时间过去了几天甚至几个月,他们醒来瞬间时的意识,依然是昏迷之前的那一瞬间。

现代物理学与佛教

现代物理学与佛教

现代物理学与佛教2010-03-08 14:34-----杜大威同学们好,我叫杜大威。

在河北佛学院工作,是河北禅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今天与同学们讲的课题是"现代物理学与佛教"。

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因为佛教的特点是与时俱进,禅宗的特点也是讲究"当下"的,如果佛教不能和当代最优秀的文化相结合,那么,第一,不能显示出他的优越性,第二,容易形成所谓"边缘化"这个情况。

也就是说,作为佛学那么博大精深,如果对现代最高科学成果和科学原理都不能够透彻地认识,那么他的优越性也就无从体现。

这与佛陀"世间解",全面渗入世间,并提升世间的教义是违悖的。

所以说,有些不太理解佛学的人,就认为佛教是只能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及与过时的古代意识形态相结合,一旦到了现在,似乎就有点落伍,看见佛教寺院里都是老太太呀,求神拜佛的人,都是没什么文化的人。

宗教只能仅仅作为一个信仰系统,一个信仰的形式,只能起一个安慰的作用。

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比较偏面的,不太恰当的,严格的说起来佛教是与时俱进的,能够对现在的不管是物理也好、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都能够作出非常透彻的认识,也能够对他们提出的最尖端的问题,作出清晰的回答。

我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同学听起来觉得有意思,比较新鲜,那么我就和大家一起对这个问题进行比较深一些的讨论。

让我们现在就开始讲正题。

讲佛教与现代物理学,首先有两个概念要澄清一下:什么是现代物理学?就是指从廿世纪初叶起,发展到现代以"量子论"与"相对论"为主导的现代物理学,其中尤以量子论或称为"量子力学"更具革命性观念,引起了人们广泛而深入地关注。

现代物理学最核心、最前卫,也就是最热点的话题,关键在哪里?这是饶有兴趣的课题--现代物理的实验事实,表现出了"人的思维选择"对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影响,即所谓"意识"介入了"存在";另一个奇特的现象是,在人的主观因素介入前提下,同一粒子,表现出"波--粒"二象性。

色即是空的科学解释

色即是空的科学解释

色即是空的科学解释篇一:标题:色即是空的科学解释正文:“色即是空的”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物质的本质是空无所有的。

这一概念在科学的领域中也得到了一定的解释。

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物质的本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在运动和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各种物质形态和结构。

但是,这些微观粒子本身是没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它们的存在仅仅是基于电磁场和引力场的作用,而不是主观的感知。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物质的本质是空无所有的。

另外,佛教中“色即空”的概念也与社会和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有关。

在人类的感知中,物质世界是由各种形状、颜色、质地和体积的物体组成的,这些物体在我们的感知中具有实际的存在和运动状态。

但是,当我们深入探究时,我们会发现这些物体的本质是空无所有的,它们只是我们感知到的表象。

因此,佛教中的“色即空”概念也可以解释为,物质的本质是我们感知到的表象,而不是真正的存在。

“色即是空的”概念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科学的领域中也得到了一定的解释。

它强调了物质的本质是空无所有的,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和我们的认知方式。

篇二:标题:色即是空的科学解释正文:“色即是空的”是佛教中的一个著名概念,被认为是佛教核心教义之一。

这个概念的科学解释可以从物理学和哲学两个方面来探讨。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色”是指物质的存在形式,而“空”则是指物质的本质。

根据现代物理学的知识,物质是由一系列微观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具有能量和物质属性,但它们的本质并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能量。

因此,“色即是空的”可以被解释为物质的本质是能量。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色即是空的”也涉及到对存在和本质的思考。

根据哲学的传统,存在的本质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抽象概念,而物质世界只是存在的一种形式。

因此,“色即是空的”可以被解释为物质世界的本质是虚幻的,而不是真实的存在。

综上所述,“色即是空的”科学解释可以从物理学和哲学两个方面来探讨。

色即是空的科学解释

色即是空的科学解释

色即是空的科学解释篇一:色即是空的科学解释色即空是佛教中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也被称为禅宗的一个重要思想。

这个思想主张,物质的本质是空无所有的,即不存在实体的本质。

这个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禅宗,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佛教中最为普遍的思想之一。

在科学的层面上,色即空的思想可以被解释为以下几个观点:1. 物质的本质是能量。

根据现代物理学的理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这些原子和分子是通过能量来运动的。

因此,物质的本质就是能量,而空无所有则是能量存在的一种形式。

2. 物质的本质是波动。

有些科学家认为,物质的本质是波动,而不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等形式。

这种波动可以被称为“量子波动”,它在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因此,物质的波动性也可以解释为“色即空”思想的一种形式。

3. 物质是由意念所控制的。

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认为,物质的存在是由人类的思想所控制的。

这种思想被称为“意念论”,它认为,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影响物质的存在。

因此,空无所有也可以被解释为人类思想的产物。

色即空的思想在哲学和科学方面都有很多解释,但都强调了物质的本质是空无所有的。

这个思想也启示我们,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要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现象,而要深入探究物质的本质。

篇二:标题:色即是空的科学解释正文:“色即是空的”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物质的本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演化的。

这一概念在科学上得到了一定的解释。

现代科学认为,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在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物质结构。

但是,这些微观粒子并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尺寸,也没有确定的位置和方向。

因此,物质并不是像我们所熟悉的那样,是一个实体、一个整体,而是不断地变化和分散的。

“色即是空的”这一概念也可以理解为物质的本质是空无所有的。

佛教认为,物质的本质是没有实体的,所有的物质都是虚幻的、无常的、瞬息万变的。

佛教中所说的“空性”并不是指物质本身不存在,而是指出了物质的本质是一种虚幻的状态。

佛经和物理——精选推荐

佛经和物理——精选推荐

佛经和物理
当我看到王朔把《⾦刚经》和《时间简史》放在⼀起谈,认为《⾦刚经》讲了原⼦物理时,我也觉得挺诧异,不知道他是怎么理解的。

不是不能把佛经和物理放在⼀块看,但他不觉得《⼼经》更像吗?“⾊不异空,空不异⾊,⾊即是空,空即是⾊”,物质就是原⼦,原⼦就是物质。

“诸法空相”,因为所有东西都是原⼦构成的。

空就是原⼦,⾊、受、想、⾏、识就是物质的不同层⾯。

⾄于《⾦刚经》,我看它更像唯物主义。

这件事情既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所以即⾮这件事情,是名这件事情(辩证唯物主义);所以菩萨渡⼈的时候如果认为“我在渡⼈”就不是在渡⼈(历史唯物主义)。

当然,不同的⼈对同⼀部佛经产⽣不同理解是很正常的事情,不然佛教也不会产⽣诸多派系。

说不清谁对谁错,⼤家都对!只不过我从没想过把《⾦刚经》和⾼中物理等同起来,所以忽然看到这种观点,不明⽩他是怎么理解的。

就如同那本我买来⼀看开头就放下的《道德经》⼀样,我⼼⽬中代表⼀种哲学的“道”竟然被解释成“最基本的物质”,令我⽆法看下去。

杨振宁谈“物理学与佛教”

杨振宁谈“物理学与佛教”

杨振宁谈“物理学与佛教”——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

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

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我的佛教观。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

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

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

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

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

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

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

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

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

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

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灭的方向,指出了修习正道的道路,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修习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和目的是一致的。

1_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1_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佛法解释物理学语惊四座——《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佛教宇宙观的立足点。

所谓“缘”指的是条件,而“缘起”则是指在时间和空间(即宇宙)上条件具足而表现出的一切现象(即金刚经所谓的“一合相”)。

“性空”:则是指宇宙中的一切现象、一切事物没有一个具有亘古不变(时间)、独立于其他事物(空间)且与众不同的本质。

佛教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现象(生命现象、物质现象以及精神现象)都是“缘起性空”的。

(现代科学的成就已证明这一点。

)“缘起性空”对于我们解脱痛苦的意义在于,我们痛苦的根源是由于我们没有真实体证“缘起性空”的事实真相,因此我们有两个根本的执着——人我执(俱生我执)和法我执。

“人我执”是指我们将我们的五蕴——色(物质,此即身体)、受(身心的感受,又分为苦、乐和舍三受)、想(依据记忆(即“识”,五蕴之第五)而产生的判断)、行(执取和抗拒的欲望)、识(我们的记忆,共八个,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浅层潜意识,即我执)、阿那耶识(即深层潜意识))执着为我之主体,于是一切痛苦由此而生。

佛教的修持就是通过各种修学方法,实证释迦牟尼佛诠释的“缘起性空”的事实真相,从而解脱痛苦以达彼岸。

—————————————————刘先斌注于2010年4月1日愚人节中科院院士朱清时佛法解释物理学语惊四座——《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3月8日下午3时开始,朱清时院士发表了精彩的讲演:《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引起了听众的极大兴趣,对这一惊世骇俗的论点,报以热烈的掌声。

主题讲演完了后,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著名经济学家王连洲、著名美学家韩玉涛,和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等与会学者,进行高端对话。

朱清时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际书协顾问。

他作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立足于现代物理学后最新成果,与佛教哲学相结合,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本质意义。

静空的名词解释

静空的名词解释

静空的名词解释静空,这个词汇或许并不为大众所熟悉,因为它通常在特定领域或文化中被使用。

静空有时也被称为“太空”、“虚无”或“空无一物”,旨在描述某种不存在物体、物质或能量的状态。

它是在物理学、哲学和宗教等领域中被广泛讨论和应用的概念。

在以下文中,我们将探讨静空这一概念的含义、对人类思维和生活的影响以及它在不同领域中的用途。

1. 静空的物理学解释在物理学领域中,静空被用来描述一种没有任何物质或能量存在的状态。

它通常与“真空”或“无空间”相对应。

静空被认为是空间与时间没有弯曲、没有引力场、没有物质或能量的状态。

这样的状态在理论物理学中被认为是不存在的,因为即使在最远离物质的地方,也还存在微弱的物质和能量。

然而,在哥白尼、开普勒和爱因斯坦等天体物理学家的研究中,他们提出了一种可能的静空存在的假设,这就是黑洞。

黑洞被认为是宇宙中的一种巨大物质密度,它的引力如此强大,几乎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逃离它的吸引力。

在黑洞的中心,被称为“奇点”的区域被认为是没有任何物质或能量存在的静空。

2. 静空的哲学解释在哲学中,静空被用来思考存在与不存在的概念。

它代表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状态。

在禅宗和佛教哲学中,静空被用作冥想和身心平衡的境界。

通过冥想,人们试图超越物质世界的界限,进入一种超越感官和理性思维的静空状态。

在这个状态下,人们可以体验到存在的本质,超越个体的有限性。

静空也可以被理解为思维的空白,一种不被干扰的思维状态。

在哲学和心理学中,许多人认为通过在静空状态下冥想和反思,可以使心智清空,达到一种平衡和深度的思考。

3. 静空的宗教解释在宗教中,静空通常与超越性的神性相关联。

在基督教、佛教、道教和其他许多宗教中,静空被视作沟通个体与宇宙或神的通道。

通过超越有限的个体存在,人们可以与宇宙的结构和神性相连接。

在禅宗和佛教中,通过静空冥想,追求者试图消解自我意识和欲望,进入一个没有任何界限和束缚的境地。

在道教中,静空被视作万物的始源,是体验和理解自然与宇宙真谛的途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中的物理学佛教中的物理学要理清物理学和佛教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两个问题我觉得很重要但我还不能给出较清晰容易接受的解释。

一个是光速,同时关联到天上和人间的时间效应,相对论系统之间的时间并不一致,在佛教中我们了解到,天上一日人间几百年,极乐世界一日我们一劫,忉利天离我们并不远,而且处于相对静止的关系,但时间效应却比相对论带来的要大得多。

另一个是核天关联,佛教中有微尘的概念,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物理学中的微观粒子,同时佛教中还允许心住于微尘之中,楞严经称之为心精。

在一定状态下,这些心精还可以飞出人的身体,但飞出人体的心精似乎还是跟人的感知是相关联的,更像我们眼睛或耳朵跑到了外面,并且这个心精还可以被别的人俘获,以影响这个人的心智。

这个情节物理学中也有个说法,叫量子纠缠。

飞出去的心精跟还在身体里的心精是量子关联的,所以它出去以后看到的会被身体里的心精看到。

用量子力学的话说,对飞出去粒子的观察可以影响到身体里的相关粒子,也就是所观查到的是这个粒子本身的状况,而按照佛教的说法飞出去的心精看到的是外面的境界,这给我们一个思路,心精看到的外界实际上就是心精自身上的变化,反之亦然,这就把外界跟粒子关联了起来。

如果这是成立的,那么我们看天象时,天象与粒子之间也应该是这种关系。

比如在一间屋子里,我们闭着眼睛,心精飞出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屋子里的东西的样子跟物理学对心精进行的动量测量如果是一回事,那么天象图就跟心精也建立这种关系,它是否可以被看做粒子位置的测量?这样我们是否就可以建立地球上的物景跟天文之间的关联,天体跟粒子之间的关联?我倾向于这个看法,虽然还有许多细节和准确性问题。

然后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一个粒子系统中引出天体的能量?如果四种基本力统一的话,这种可能相当大,天体之间的作用主要是引力,从粒子中如果我们输出电磁力的话,相当于通过粒子把引力转化成电磁力了。

我大约猜想这种情形,当我们从粒子中引出一部分能量时,粒子就会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这个技术的要点就是让这个粒子又返回到此前的较高能级,这个跃迁的能量如果来自于天体,就需要一个将粒子与天体联系起来的关联通道,那就是把与这个粒子量子纠缠的另一个粒子发射到那个天上上去,可以通过计算知道那个粒子什么时候又跃迁了,那么再从地球上的这个粒子中引出能量,等那个例子再一次跃迁再从这边的粒子引出能量。

这种技术的一部分可以在地球上实现,如果我们不是把引力,而是把电力输进一个粒子,那么另一头的纠缠粒子也跃迁回去,等于把电力进行了量子传输,而不需要电线,能量的损失为零。

而在引力系统中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在引力场中那个粒子跃迁的几率。

同时有一个危险,就是如果不断地从那个天体中引出能量,那个天体就会改变原来的轨迹,朝地球移动。

但楞严经提供给我们调整星宿轨迹的办法,就是念楞严咒。

这样能量就最后是从诸佛菩萨那儿获得的!!??从而来自于空性!?通过对五蕴的了解,我们最终知道,心识的生灭相续,我们的藏识是无处不在的。

当我们有我见人见法见的时候,我们的心识是在我人及法(物体)之间“流窜的”或同时在各处并且相互观望,我的心不仅在自己这儿也在别人以及物体那儿,我们是这样类比体会才分别我人众生及法,这种执见的情形如同物体之间在交换作用粒子那样造成了我们所说的万有引力,或者更强一点我们取我见法见时,当我们认为自己和物体都有各自的体的时候,是一种强力是强相互作用力?识的分别对我相人相的分别是另一种力的根源?而识的生灭就是我们的所说的能量?因为正如电动机把电子的生灭最终转化为其他力,包括动力等的各种力。

虽然我使用了问号,但我强烈地感觉是这样,但具体哪一种力相应于我们心识的那一种活动还不太确定,这些情节与百法明门论中三境三量三性的描述有关,稍后有时间我们可以深入的再探讨,比如第七识对第八识的见分的执著应该是更强一些才相对应于强作用力还是有别的解释。

但执著与分别是造成所有吸引力和排斥力的根源,以及识的生灭是其背后的能量这一点,现在几乎可以这样认定。

思考这些尤其是在思考中受到阻碍时总是能激起我对佛法的更大信心和欲了知诸法实相的巨大愿望,同时感到象四念处、安般之类最基本的禅修对进行这类思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个概念形成或定义的情形都需要微密观照,不然很难明确其界定。

如楞严经句:晦昧为空,结暗成色。

晦遮挡住看不见,昧看见一点点明,这样一个对象有其可见视界有其不可见一面就是色的形成。

晦还有过去有现在隐藏了起来,昧还有现在暗但很快将明的意思在里头,就是绕过去过一段时间才看见,这些都是色的形成中必须被观察的,从中我们还知道象明暗这些是我们直接看到的,但绕过去或者前一刻后一刻时间,以及大小远近数量这些都是我们为了描述和解释我们在什么情况下看到明,什么情况下看到暗。

一些量是我们直接看到的是现量,一些是我们的定义和计算时要使用但看不到是比量,还有一些是作为定理或计算法则在唯识中称为圣言量而不是量即非量。

观察的功夫来自于四念处来自于经行安般等的修习。

还如心的位置,当修经行时,心在身体的各处都感觉到触,这个心非一非异,这是在身体上,大乘四念处进一步观察触不在内外中间。

这个观察很重要,它教给我们有关化身无数所需要的技巧之一,而在物理上可能跟引力的量子化,跟消除引力作用有关,当我们经行时,身体上各个点上都会有触觉,但我们一般不会分辨左脚是我右脚不是我,在这里我执被淡化消解,因为我们不会想我从右脚跑到左脚,但警觉性并没有丧失。

在禅观当中,要依四念处为师,我们这个身体这个呼吸会带我们到相应的境界,教会给我们禅定解脱,它引导我们,了解这一点相当重要。

物理语言很专业,物理试验条件也不易得到,困难是多重的,况且许多我们需要的知识物理学也还没有明确的定论,所以我觉得还是使用佛经概念进行修学更少弯路,对物理学兴趣应适可而止。

但是从物理学从科学我们欣喜的看到,佛法真理会以各种我们想不到的方式利益世间,另一方面也令我们觉得修学不怎么孤单。

关于时空,或关于相对论,和量子时空,引力,物理学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假说或方案,但还没有一个方案超出爱因斯坦的地位成为一个标准理论,这不是说这些方案中的思想都是错的,而是由于还没有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学说,使得在这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统一的语言供我们了解情况。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局限性,他不能解释佛教小世界图,不能解释天上一天人间百年这样大的时空相对性。

不仅如此,佛教天上人间的时间相对性还与相对论的一般方法不同,它不是因为惯性系运动产生的,忉利天与人间在小世界图中可以说是相对静止的,因此这种时间效应同时也有空间效应,邈似应当以量子方式得到。

如果用量子论和相对论的方式讨论佛教时空观,什么是时空的相对论效应呢?还是用忉利天与人间作比较,天上一天人间100年,这是时间效应;太阳到地球距离是1.5亿公里,但在佛教中大约要比这个数小十倍,这是空间效应。

爱因斯坦相对论中以光速到达离我们最近的另一个太阳系也需要四年,但如果照这个比例,照忉利天时空所需时间是:四年除以365*100*10大约是1分钟。

如果在夜摩天上所需时间更短。

这些是效应,其背后的时空也许可以用多维的黎曼几何解释,这样空间一点存在着高阶曲率,忉利天是比人间更高曲率的空间,相对忉利天地球的空间曲率可以是平直的,因此看起来不是一个球而是漂浮在大香水海上的大陆板块。

曲率的概念也可以把引力解释为几何效应。

而多阶的曲率间存在量子效应,就是从人间到夜摩天不一定要经过忉利天,空间的每一点上存在无数多个曲率但它们是量子化的,它使我们不必要经过诸天就可以直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物理学上虽然有种种量子引力的学说,但一直得不到一个令人舒服令人大开眼界的引力量子解释,也一直探测不到引力子,但如果引力是传播在两个曲率不同的空间之间的话,那就是在一个空间中是得不到引力子的,因为它在两个空间的间隙传播。

如果空间可以这样被量子化,那么粒子的来源也可以在这个背景下得到解释。

如上的晦昧为空结暗成色,电子可以是所说色,电子是一份能量裸露在一个空间中的面目,而它的引力子则在两个空间之间传播,这个电子还可以展露在另一个空间中,但不知道还会不会看起来是电子。

时间和空间的量子化是关联的,你可能以弹指间往生西方也可能长一点时间在一曲臂间往生。

时间也可以是不连续的,你可以越过劫时,在下下一个劫时出现。

甚至可以同时经历几个不同的世界的时间时序,不离地球而出现在忉利天上。

曲率不是一个纯粹局域化概念,而是将整体跟局部联系起来时的量,因此空间的拓扑性质和边界都对它产生作用,当我们说某一点的曲率时,必须说它的边界和相关几何,联系到前面所说电子是能量在这个世界的裸露的表象,这在技术上提供了一种将两个世界联系起来的可能途径。

观佛像或念佛号可以让我们进入佛世界也许可以这样理解。

理解量子时空加剧了我们关于世界虚幻的印象,时间和距离大小样式的可变化范围是彻底的,极乐世界可以就在我们隔壁,而银河系所在的一个星系团可以看起来是卢舍那佛的千叶莲座。

但是还有别的挑战。

物理学的太阳系和佛教小世界图有完全不同的绘景。

在小世界图中我们所在的地球是漂浮在大香水海中的大陆板块,叫南阎浮提,在我们的东西北方还有类似的三个大陆板块,加在一起即所谓的四天下。

四个大陆板块并不相连,相互间被海水分割,之间还有金翅鸟所处的岛屿。

四大板块中间是须弥山。

而太阳和月亮围绕着须弥山腰顺时针转圈,形成年月日昼夜现象。

而太阳和月亮要比物理学告给我们的小得多,太阳直径51由寻,月亮直径50由寻,(一由寻大约10公里,因此太阳月亮的直径差不多500公里;而照现在物理学说法,太阳直径有140万公里,而月球直径则为3500公里。

也有说1由寻合现在80或100公里的。

无论采用那一种,都有很大的差别)它们都是圆柱形的,两个圆面向上向下,下面对着四天下,而上面分别住着日月天子。

太阳绕须弥山一周为一昼夜,一年绕360圈有余,形成一年的天数。

月亮每年绕须弥山12圈,形成月数。

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我们可以通过变换参照点,把地球当做静止的参照点,使得太阳看起来是围绕地球在转。

不过稍稍要复杂一点,它们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倒着的圆锥,锥点是地球,而圆锥的底面圆周是太阳的轨迹。

然后在这个方案中,还有一点是古怪的,我们不能同时这样处理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运动轨迹,而是假定月亮还是在原来的轨迹上运动,与太阳一起围着须弥山转,但要比太阳的转速小15倍。

所以实际上与物理学的太阳系模式比较,我们所做的是把太阳和地球的位置调换了一下,调换过后,把地球从中心位置向下偏南移动到大香水海面上。

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地球是漂浮在大香水海上而不是象我们在物理学中知道的那样是一个漂浮在太空中的球体,也就是我们和美国不是在一个球体的上下,而是一个平面板块的同一个面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