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治肾秘方
国医大师治肾病医案
国医大师治肾病医案
国医大师治疗肾病的医案有很多种,具体治疗方法和药方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以下是一个示例:
患者信息:
患者X,男性,35岁,肾病患者
临床表现:
尿蛋白增多、血尿、水肿、血压升高
诊断:
慢性肾小球肾炎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
经过患者详细的辨证施治后,国医大师开出了以下中药方剂:- 石斛养阴汤:石斛、生地黄、玄参、麦冬、知母等,具有清热养阴、祛湿利水的功效,可以改善肾病患者的症状。
- 五苓散加减:茯苓、猪苓、泽泻、葛根、白术等,具有利湿通淋、益气健脾的作用,可以减轻水肿症状。
2. 饮食调理:
患者需要注意饮食的调理,限制高蛋白、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摄入,避免刺激过重的食物和饮品。
3. 生活习惯调整:
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规
律作息,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有必要时,可以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和其他辅助疗法,如血压控制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以上是一个示例的国医大师治疗肾病的医案,但实际的治疗方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并由专业的医师进行实施和监控。
由于肾病的病情复杂,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与医生密切配合,并定期进行复查评估,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1959年资料6 我的慢性肾炎治愈的经过
我在中医院虽然绝对禁止了食盐,并且每天吃利水的药,但医治了三个月,水肿还是不能消退,就是有时消退了,但不久又肿起来。为了急于使水肿消退,我一方面要求主治医师给我想办法,一方面翻阅医药书籍,找寻验方。我见陈修园金匮要略浅註云:“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此言水病之既成,责在肾阳,以少阴主肾阳也……余借用真武汤补肾中之阳,坐镇北方以制水,又加木通,防己,川椒目以导之,守服十余剂,气化水行如江河之沛然莫御矣。”我忽然想起长沙周季良老医师曾给我治疗过,他的处方是:生姜、白芍、白术,附片,茯苓……药,服了6剂以后,小便增多,腹水也消退了一点,尿蛋白也有一点减少。因此,我要求主治医师给我服真武汤,但主治医师说我阴虚太甚,真武汤是补阳的药,于病情不适合;况脉又滑,更不宜吃附子。
编者按:本文作者因患慢性肾炎久治不愈而钻研祖国医学,并以学习心得自己治疗,从而获得基本全愈。文中虽系描述个人的治疗经过,但其中却贯穿着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精神,有供读者参考价值。文稿付梓后,最近又据作者续稿称:本人经过继续治疗以后,虽中途因患胸膜炎、胸腔积液,使肾炎发生过波动,但由于“加味真武汤兼河车补心丸”的效力,终于使残留的不正常现象如尿内存在的少许上皮细胞和尿丝、血浆排蛋白氮尚未达到正结、极轻度的氮质血症等完全消失而痊愈了。
在治疗绝望的情绪下,我同意了病友张同志的劝告“任何药也不吃,好好地继续休养,让肾脏自然地恢复它的功能。”但是我的爱人又劝导我,不要消极,动员我继续找名中医治疗,或继服周家骏医师的药方。
“三两三”奇效 秘方真传
“三两三”奇效秘方真传名老中医运用角药的经验方:(转载)并能促进血细胞的新生及发育,同中医之养血益精生髓功用相互印证。
以上三药对血小板之升高均有促进作用,经临床应用,确有效验。
2、朱仁康治疗皮肤病:生地黄、赤芍、丹皮。
此三味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著名中医皮肤病专家朱仁康研究员所创的一组角药。
他说:余治皮肤病,惯用生地,药量既大(多在3Og以上),使用范围亦广,常为同道们所瞩目。
问日:生地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甘苦而寒,有清热凉血,养阴润燥作用,历代沿用至今。
您善用此药治疗皮肤病,其理何在?其经验可授之乎?余日:因考虑到疮疡皮肤病血热所致者颇多,故喜用生地作为凉血清热的主药。
临床上凡遇血热证者,除重用生地外,常与丹皮、赤芍二药配伍,收效颇为满意。
问日;配丹皮、赤芍又有何妙用哉?余日:有热当清乃为常法,但热与营血交结,情况就复杂了。
虽然《素问?调经论》有'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之论,但是热乃温之甚,血遇热失其度而妄行,或邪热煎熬营血而滞涩。
故在重用生地的同时,配丹皮、赤芍既可加强凉血清热的作用,又能活血散血,以防火热煎熬,营血瘀滞。
此即取叶天士热入血分'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意。
朱老这一观点可体现在他自拟经验方中,如皮炎汤(生地、丹皮、赤芍、知母、生石膏、金银花、连翘、淡竹叶、生甘草)功用:清营凉血,泄热化毒,主治药物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凉血清肺饮(生地、丹皮、赤芍、生黄芩、知母、生石膏、桑白皮、枇杷叶、生甘草)功用:清肺胃经热,主治痤疮、酒齄鼻;凉血除湿汤(生地、丹皮、赤芍、忍冬藤、苦参、白藓皮、地肤子、稀莶草、海桐皮、六一散、二妙丸)功用:凉血清热,除湿止痒,主治丘疹性湿疹等,多能应手而愈。
3、刘惠民老中医治疗感冒、流感:麻黄、生石膏、怀山药。
此三味系原山东中医学院院长刘惠民老中医治疗感冒、流感时应用的一组角药。
刘老认为:中医所称之伤寒,在多种情况下乃是一切外感发热性疾病的总称,感冒、流感自应属于这一广义的伤寒范畴中。
叶天士
叶天士百科名片叶天士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
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
晚年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
清代名医,四大温病学家之一,与薛雪等齐名。
中文名:叶天士别名:香岩、南阳先生、上律老人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出生日期:1666年逝世日期:1745年职业:医生,温病学家代表作品:《临证指南医案》;《温热论》目录[隐藏]生平成就及荣誉对奇经八脉的认识与临床个人作品叶天士的传说社会评价生平成就及荣誉对奇经八脉的认识与临床个人作品叶天士的传说社会评价[编辑本段]生平叶天士生于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其高祖叶封山从安徽歙县迁居苏州,世居上津桥畔。
少年时代叶天士少承家学。
祖父叶紫帆(一作子蕃),名时,医德高尚,又是有名的孝子。
父亲叶阳叶天士生,名朝采,医术更精,读书也多,且喜欢饮酒赋诗和收藏古文物,但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当时叶天士才十四岁。
叶天士十二岁时随父亲学医,父亲去世后,家贫难为生计,便开始行医应诊,同时拜父亲的门人朱某为师,继续学习。
他聪颖过人,“闻言即解”、一点就通,加上勤奋好学、虚心求教,见解往往超过教他的朱先生。
叶天士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
不仅孜孜不倦,而且谦逊向贤;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虚怀若谷、善学他人长处。
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一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欣然而往,必待学成后始归。
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无怪后人称其“师门深广”。
行医事迹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天士想去学但没人介绍。
一天,那位名医的外甥赵某因为舅舅治不好他的病,就来找叶天士。
叶天士专心诊治,几帖药就治好了。
赵某很感激,同意介绍叶天士改名换姓去拜他舅舅为师。
叶天士在那里虚心谨慎地学习。
清朝名医叶天士的著名方剂
清朝名医叶天士的著名方剂叶天士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国医巨匠”。
他的医术精湛,医案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方剂是叶氏复方。
叶氏复方是叶天士医学理论的精华之一,是他长期临床实践所总结出的一种治疗痢疾和腹泻的方剂。
该方剂配方独特,用药合理,临床应用证实疗效显著。
今天,叶氏复方早已成为中医药名方之一,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叶氏复方的详细介绍及使用方法:一、方剂组成叶氏复方的组成主要包括三味药材:黄柏、葛根和黄连。
黄柏,即黄檗的根皮,为中药名材,有涩肠止泻、消炎止痛、杀虫驱除的作用,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药材之一。
葛根,又称葛粉,为中药常用食品,常用于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抗衰老等方面,是一种高营养、低热量的天然食品。
黄连,又称黄柏、黄苦参,为中药名材,能够清热解毒、消炎、杀菌、止痒等,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药材之一。
以上三味药材混合起来,能够起到清热止泻、杀菌消炎、防止肠胃病变等作用,是治疗痢疾和腹泻的强力武器。
二、方剂用途叶氏复方主要用于治疗痢疾、腹泻、肠炎等疾病,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口渴等。
叶氏复方具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止泻止痛等作用,能够有效地控制肠道炎症和感染,缓解症状,促进病情恢复。
三、方剂使用方法叶氏复方的剂量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确定。
一般情况下,建议成人每次服用4-6克,一日3次,连续服用5-7天。
儿童、老年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酌情减量。
叶氏复方剂量过大,易导致口干、口苦、口舌燥、大便干燥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服用时需注意水分摄入量,并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增加剂量。
四、方剂作用机理叶氏复方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1、清热解毒:黄柏、黄连等药材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和扩散,并促进肠道黏膜上皮修复和再生。
2、杀菌消炎:黄柏、黄连等药材能够杀灭肠道细菌、病毒、真菌等,消炎止痛,减轻肠道炎症和感染。
3、止泻止痛:葛根等药材能够降低肠道张力、抑制肠蠕动,减轻腹泻和腹痛。
浅析叶天士治疗虚劳病的用药特色
浅析叶天士治疗虚劳病的用药特色作者:许静吴范武曹颖郑淇张世珍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6期摘要:所谓名医者,口口相传,在中医领域中,一代名医叶天士所作出的贡献以及为后世留下的用药治疗方法可谓受用非常。
叶天士在研究虚劳病的治疗方法上颇有见解,在应用药物方面以摄补法作为根本点,辅以补益法以及固摄法,目的是为患者补充能量,在根本上治疗虚症。
充能的同时调养肝肾,将会使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关键词:叶天士;用药;脾胃;虚劳病在治疗温热方面,中医领域谁人不知叶天士,他对此有较高的见解和治疗方法,但是,为医者,并不是只精通于一种疾病的治疗,在虚劳病方面叶大夫也颇有见解,其治疗用药的精妙之处让世人赞叹不已,也让后世十分敬佩。
流传下来的经典医录《临证指南医案》就详细阐述了叶大夫所积累的用药经验和见解供后人学习和研究。
世人都有七情六欲,伤感悲悯之感,此种情绪对身体的影响也早有记录,所谓思伤脾,恐伤肾等等。
而虚劳也与之有关,五脏六腑不畅而有所亏,气血不和失调而引发虚劳。
虽然对于虚劳病早已有很多名医对此有所研究和治疗方法,但是医者各有其治疗方法而不全相同。
但是叶大夫用药较少,少却在于精准,对症治疗,严谨认真而不拖沓,他的虚劳用药精湛,值得被后人学习和沿用,所以,在此谈一下叶天士治疗虚劳病的用药特色。
一、标本兼治,先平脏器叶大夫在治疗中多使用六味地黄汤,若有患者不宜应用时多采用四君子汤、双补丸、当归建中汤等等,根据患者不同的体制和对于药物的不同效果应用不同,因人而异。
但是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这些药剂中多数有滋补肾脏的功效。
总结药方用药配伍用于治疗虚证不过几种,较为简单。
主要有一龟(龟甲)、二冬(天冬、麦冬)、三物(生熟地黄、当归、白芍)、四君(党参或人参、茯苓、白术、甘草)、五子(五味子、枸杞子、沙苑子、菟丝子、女贞子)、六味(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八味(六味加附子、肉桂)[1]。
频繁使用的药物中也仅是茯苓、当归等。
“三两三”奇效 秘方真传
“三两三”奇效秘方真传名老中医运用角药的经验方:(转载)并能促进血细胞的新生及发育,同中医之养血益精生髓功用相互印证。
以上三药对血小板之升高均有促进作用,经临床应用,确有效验。
2、朱仁康治疗皮肤病:生地黄、赤芍、丹皮。
此三味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著名中医皮肤病专家朱仁康研究员所创的一组角药。
他说:余治皮肤病,惯用生地,药量既大(多在3O g以上),使用范围亦广,常为同道们所瞩目。
问日:生地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甘苦而寒,有清热凉血,养阴润燥作用,历代沿用至今。
您善用此药治疗皮肤病,其理何在?其经验可授之乎?余日:因考虑到疮疡皮肤病血热所致者颇多,故喜用生地作为凉血清热的主药。
临床上凡遇血热证者,除重用生地外,常与丹皮、赤芍二药配伍,收效颇为满意。
问日;配丹皮、赤芍又有何妙用哉?余日:有热当清乃为常法,但热与营血交结,情况就复杂了。
虽然《素问?调经论》有'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之论,但是热乃温之甚,血遇热失其度而妄行,或邪热煎熬营血而滞涩。
故在重用生地的同时,配丹皮、赤芍既可加强凉血清热的作用,又能活血散血,以防火热煎熬,营血瘀滞。
此即取叶天士热入血分'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意。
朱老这一观点可体现在他自拟经验方中,如皮炎汤(生地、丹皮、赤芍、知母、生石膏、金银花、连翘、淡竹叶、生甘草)功用:清营凉血,泄热化毒,主治药物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凉血清肺饮(生地、丹皮、赤芍、生黄芩、知母、生石膏、桑白皮、枇杷叶、生甘草)功用:清肺胃经热,主治痤疮、酒齄鼻;凉血除湿汤(生地、丹皮、赤芍、忍冬藤、苦参、白藓皮、地肤子、稀莶草、海桐皮、六一散、二妙丸)功用:凉血清热,除湿止痒,主治丘疹性湿疹等,多能应手而愈。
3、刘惠民老中医治疗感冒、流感:麻黄、生石膏、怀山药。
此三味系原山东中医学院院长刘惠民老中医治疗感冒、流感时应用的一组角药。
刘老认为:中医所称之伤寒,在多种情况下乃是一切外感发热性疾病的总称,感冒、流感自应属于这一广义的伤寒范畴中。
医痴叶天士治肾十法,得精髓则可济世救人
医痴叶天士治肾十法,得精髓则可济世救人叶天士治肾十法叶天士个人简介叶天士(1666-1745),名叶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
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
其代表作品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等,更是为中国温病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叶天士先生之理法方药,研求有年,切磋琢磨,用之临床,而沉疴立起。
俞先生采集叶氏之医案,筛选整理,成为诸法,后人不明叶氏之理者,观先生之书,得其津梁,自然得入叶氏殿堂,则先生之功,不亦大哉?治肾十法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肾阴肾阳,又称人之元阴、元阳。
强调治肾者,张景岳最为著称,提倡温补学说者继有赵养葵、高鼓峰、吕用晦等。
叶天士远宗长沙,近参诸家,方法大备。
所列治肾十法,一是根据肾之本身生理功能,从补益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立法;二是从肾与其他四脏的相关性立法,如肾与肝、肾与脾、肾与肺之间的关系列出同治之法。
三是从祛邪角度立法,素来有肾无实证之说,然临证并非如此,如肾中贼火宜清、宜降,在滋肾之中需加清泄之品如丹溪之知柏,叶氏亦所恒用。
上列诸法,皆经笔者久经取用而效验彰著者始经采入,非泛泛者可比。
治肾十法如下。
一、壮肾固精法【主治】早婚之害,精液未充,遗泄滑漏,或阳痿,口咸等。
【处方】菟丝子60g,蛇床子60g,覆盆子60g,老韭子60g,五味子60g,沙苑子60g,鳇鱼胶丸。
【体会】药仅七味,皆用子类,《本草纲目》称“诸子皆降”,可以直达下焦。
韭子、蛇床强壮肾阳,覆盆、沙苑固精止泄,菟丝、五味补肾益精。
要知精髓亏损之证,全凭草木之药,未必有力,妙在用鳇鱼胶丸,取血肉有情之品,不特补其精液,且可止其滑漏。
方从《千金要方》的韭子丸加减而成,凡肾阳衰弱,遗精滑泄,阳痿不举,屡试屡验。
此方亦可治疗口咸,因咸为肾味,乃肾阳衰微,肾水上溢口舌所致。
投以此方,多获良效。
二、固摄肾气法【主治】肾虚,气不摄纳。
身动则气促喘息,或晨起喉舌干燥,大便干结等。
清代名医叶天士的治肾妙方精选(二)
清代名医叶天士的治肾妙方精选(二)作者:俞岳真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08期4.降火归肾法(《古今医案按·牙齿门》)主治:齿痛数年,诸药无效者。
处方:山萸肉9克,北五味9克,女贞子9克,旱莲草9克,怀牛膝9克,青盐1.5克。
体会:昔有“暴痛属实,久痛属虚”之说。
虚则乃肝肾虚火之上扰,非石膏、知母等所宜,故取萸肉、五味滋肝阴,女贞、旱莲(二至丸)补肾阴,牛膝引诸药下行,入青盐之咸,合成酸咸降下、引火归肾之法,用于虚火牙痛最宜。
5.平补三阴法(《临证指南医案·虚劳门·仲案》)主治:肝脾肾三脏阴液亏虚。
夜热形消,汗出,咳嗽,胃纳减少,倦怠乏力等。
处方:人参9克,熟地18克,炒怀山药12克,五味子9克,炒黑枸杞子9克,芡实12克。
加减:火升气促,遗精者,去人参、枸杞子,加莲子、金樱子、鱼胶;头晕者,去人参,加阿胶、白芍、龟甲。
体会:平补者,和平之补也。
熟地、五味、枸杞子补肝肾之阴,芡实、怀山药平补脾阴。
脏属阴,宜守,诸药皆柔静之品,加人参者,调复元气之虚也。
6.安神交肾法(《未刻本叶氏医案》)主治:小儿或成人神气衰弱,睡熟小便自遗。
处方:人参9克,阿胶9克,炒黑远志(甘草汤泡去心)6克,茯神9克,炒棗仁12克,炙黑甘草3克,桂圆肉9克。
加减:去阿胶,加当归、白芍,即“肝脾同治”法。
体会:人参、桂圆、枣仁养心神,阿胶行阴入肾,茯神行阳入心,远志为心肾交通之介,入甘草以和中,炒黑者,欲其入下而不守。
务使水升火降,心神壮则精灵复职,心肾交而遗溺自止,不用止涩之药,治从王道立法。
7.金水同治法(《未刻本叶氏医案》)主治:肺肾脏阴亏损,或阴虚内热。
咳嗽,气逆吐血,盗汗,脉细数等。
处方:大熟地18克,白茯神9克,天门冬9克,原麦冬9克,北沙参18克,川石斛9克。
加减:脉左弦数,肝阳上逆吐血者,去沙参、麦冬,加牡蛎、阿胶(乙癸同治法);阴虚阳亢,头旋,不寐或咽干者,去沙参、麦冬,加龟甲、鸡子黄;气逆吐血者,去沙参、麦冬,加牡蛎、牛膝;盗汗者,去沙参、麦冬,加五味子、牡蛎。
叶天士治病100招
叶天士治病100招一:肾(包括肝肾比较)1、凡肾液虚耗,肝风鸱张,身体麻木,内风暗袭,多有痱中之类。
2、大凡肝肾宜润宜凉,龙相宁则水源生矣。
3、凡精血久损理必质重,味厚,填纳空隙。
4、大凡内损精血形气,其胃旺纳食者,务在滋填。
5、凡男子下焦先亏,客馆办事,曲运神思,心阳久吸肾阴。
6、凡中年以后,男子下元先亏。
7、夫腑阳不通,肾气散漫,吸气不入,吸音如喘,此身动便喘,非外客之邪干肺。
8、夫肝主疏泄,肾主封固,肝宜凉,肾宜温,纳肾佐以通肝,温下仍佐肾阴,以制木火,足为复方。
9、凡肾宜温为养,肝宜凉乃平,温养神精必佐凉肝,水中有真阴内蓄,是为命根,盖肝胆相火内寄,性恶热燥,用七方中之复方。
10、盖老年坎阳日衰,坤土不运,浊阴下聚。
11、凡下虚者必上实,此非风火,由阴不配阳使然。
12、凡冬月大气藏伏,壮年自能聚精汇神,不加保养,春封地中阳升发生之气交,反为发病之动机矣。
二:胃(包括脾肝比较)13、凡中风症,有肢体缓纵不收者,皆属阳明病,当用人参为首药,而附子,生芪炙草之类佐之,若短缩牵挛,则以逐邪为急。
14、凡补药皆性温,味皆甘,培生生初阳,是劳损主治法则,春病入秋不愈,仪从中治。
15、夫胃阳外应卫气,九窍不和,都属胃病。
16、大凡脾阳宜动则运,温补极是,而守中及腻滯皆非,其通腑阳间佐用之。
17、夫冲脉隶于阳明,胃阳伤极,中乏坐镇之真气,冲脉动则诸脉交动浊阴散漫上布,此卧著欲起矣。
18、凡血病五脏六腑皆有,是症当清阳明之络为要,至于病发,当治其因,又不必拘执其常也。
19、盖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阴,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
20、盖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
21、凡醒胃必先制肝,而治胃与脾迥别。
22、盖肝木肆横,胃土必伤,医治既澼,津血必枯。
23、夫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与脾土有别。
24、凡六腑以通为补,黄连味苦能降。
25、夫酒谷之湿,皆脾胃阳微不运,致湿邪凝聚,气壅成胀。
学术谈谈叶天士的“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学术谈谈叶天士的“外饮治脾,内饮治肾”《临证指南医案》为叶天士门人华岫云搜集叶氏临证医案加以分类整理编撰而成,是一部反映叶氏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关键著作。
“外饮治脾,内饮治肾”学说系叶天士基于张仲景治饮组方的立法经验,根据饮邪病理特点,结合脏腑辨证理论而提出的,在痰饮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临证指南医案》中多次提及这一学说,并以此指导痰饮病的诊疗。
理论渊源“外饮治脾,内饮治肾”说源于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载:“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言简意赅,在“病痰饮当以温药和之”的前提下,提出了两首治疗饮病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和肾气丸。
叶天士从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的方证处着眼,提出“仲景有要言不烦曰,饮邪必用温药和之。
更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不读圣经,焉知此理”,明确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学说,并以此指导饮邪的诊疗,在《临证指南医案》多处均有体现。
吴鞠通师法于叶天士,在《医医病书·用古方必求立方之故论》中言:“痰饮门中,胸中有微饮,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苓桂术甘汤所治之饮,外饮治脾也;肾气丸所治之饮,内饮治肾也。
按肾虚水泛为痰,但嗽不咳,肾气丸主之。
若外饮脾虚,不能代胃行津液,一以强卑监之土为要。
土最恶湿,八味丸中之地、萸,酸甘化阴,愈化愈湿,岂非为贼立帜乎”承奥义以发挥“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后世浙派中医叶熙春,亦遵此论,并认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不仅指出病机与病位的不同,更提示出病情的深浅与轻重,指导临证立法组方。
张仲景首言“病痰饮当以温药和之”的治法,叶天士遵其意,从温脾肾着眼。
脾主运化《内经》早有详论,《金匮要略心典》言:“水入而脾不能输其气,则凝而为饮”。
脾运化失常则生饮邪,故病初在脾,治当温运健脾。
《金匮要略》中治疗小便失常,皆以肾气丸补肾复气化治之。
脾为土脏,助肾制水,脾阳虚则水泛无制,又因脾阳赖肾阳温煦,病久脾传及于肾,则肾阳虚,水泛更甚,治当温肾利水。
中医中药治肾虚三方,仅供参考
中医中药治肾虚三方,仅供参考
1、治腰痛神方:桑寄生、独活、肉桂、杜仲,附子、芍药、石斛、牛膝、白术、党参,甘草、川芎,研成末,蜂蜜为丸如手指大,每次5丸,一日两次。
2、治命门火衰神方:桂枝、龙骨、牡蛎、肉桂、蛇床子、生甘草,水煎服。
3、治阳物举而不坚验方:黄芩、金银花、白薇、地骨皮、麦冬、石鲜、桃仁、栀子、金樱子、女贞子、玄参、沙参、甘草,水煎服。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偏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病友们勿盲目试用,平台与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视频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中药土方调理肾脏功能的奇方
中药土方调理肾脏功能的奇方肾脏是我们身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它负责排除身体废物、维持体液平衡以及产生一些重要的激素。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多人的肾脏功能出现了问题。
中药土方作为一种传统的调理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来。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药土方调理肾脏功能的奇方。
1.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药方剂,被广泛用于调理肾脏功能失调的问题。
它的主要成分包括人参、黄精、山药等,这些药材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
服用金匮肾气丸可以增强肾脏功能,提高体力和精力,同时还可以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疲劳感。
2. 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中药中的经典方剂之一,它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石斛等六味中药组成。
这些中药成分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可以改善肾脏功能不足引起的各种症状,比如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
六味地黄丸还可以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对调理女性月经不调也具有一定的功效。
3. 熟地山茯苓丸熟地山茯苓丸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由熟地黄、山茯苓等多种中药材组成。
它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对调理肾虚引起的一些症状非常有效。
熟地山茯苓丸可以增强肾脏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同时还可以改善皮肤干燥、眼睛干涩等问题。
4. 牛膝骨碎补肾汤牛膝骨碎补肾汤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药方剂,由牛膝、骨碎补等多种中药组成。
它具有健肾壮阳、补肾固骨的作用。
牛膝骨碎补肾汤常用于治疗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腿部无力等症状,对于骨质疏松、关节炎等疾病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5. 海桐子健脾壮肾丸海桐子健脾壮肾丸是一种中药方剂,由海桐子、黄精、茯苓等药材组成。
它具有补脾壮肾、健脾化湿的作用,适用于肾脾两亏引起的一些症状,比如腰膝酸软、食欲不振等。
海桐子健脾壮肾丸还可以调节肠道功能,缓解便秘问题。
总结起来,中药土方调理肾脏功能的奇方有很多,比如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茯苓丸、牛膝骨碎补肾汤以及海桐子健脾壮肾丸等。
这些中药方剂都是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补益肾脏功能来改善肾虚引起的一些症状。
叶天士“真武汤”医案六则
叶天⼠“真武汤”医案六则《临症指南》中⽤此⽅(真武汤)加减治疗病案38例; 《未刻本叶⽒医案》⽤此⽅治疗病案17例。
主要作⽤不外通阳壮阳、散寒利⽔等法, 所治病症计有肿胀、单腹胀、呕吐、呃逆、湿痹、痰饮、疟疾、泄泻等。
1.湿痰积聚⽔饮病案陈,病久⽓乱,阳微、⽔⾕不运,酝酿聚湿,胃中之阳⽇薄,痰饮⽔湿必倾囊上涌,⽽新进⽔⾕之⽓,与宿邪再聚复出,致永⽆痊期。
仲景云:“饮邪当以温药和之”。
⼜云:“不渴者此为饮未去故也”。
则知理阳通阳、诚为合于古训、断断然矣。
茯苓,芍药,⽩术,附⼦,⽣姜。
按:病久⽓乱,胃阳虚馁,不能分消⽔⾕,致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新邪与宿疾相搏击,冲逆上⾏⽽呕。
治疗之法,必遵仲景饮邪当以温药和之,以壮阳通阳为上策,否则病愈⽆期。
⽅⽤附⼦壮肾阳以主⽔;⽩术补脾阳以制⽔;⽣姜佐附⽚通阳散⽔、和胃以⽌呕,于主⽔中寓有散⽔之意,茯苓佐⽩术温中去湿、健脾化痰,于制⽔中寓有利⽔之道,使肾⽓充⽽胃阳⾃振,痰⽔不作⽽饮⾃除矣。
2.湿邪伤脾肿胀病案杨,脉沉⼩弦,中年以后,阳⽓不⾜,痰饮⽔寒,皆令逆趋,致胃纳失和,渐有胀满浮肿,法以⾟温宣通,以本病属脾胃⽿。
⼈参,附⼦,茯苓,⽩术,姜汁。
按:脉沉主寒,弦主⽊旺,肾阳不⾜以化⽔,⽔冷寒⽣,脾阳不⾜以祛湿,⽊侮⼟败,中年以后,阳⽓渐衰,痰饮⽔寒逆⽽成病。
胃湿⽽不纳,脾湿⽽不运,清浊之邪失去升降之机,留积成肿,治宜⾟散外寒,温通内积。
⽅⽤附⼦温阳以祛内寒,姜汁通阳以散外寒,⽩术扶脾以建中⽓,茯苓渗湿以去⽔积,再加⼈参维护正⽓,配附⼦以补肾阳,配⽩术以扶脾阳。
阳回⼟暖则⽔有所制⽽肿⾃消矣。
3.攻痞变成单胀病案徐,攻痞变成单胀,脾阳伤极,难治之证。
⽣⽩术,熟附⼦,茯苓,厚朴,⽣⼲姜。
按:痞乃阳虚阴盛之象,升降之机失常,清浊混合成痞,温补之不暇,何任攻伐,后天之本不固,⽣⽣之⽓将残,阴邪锢结不通,变成单腹胀,《内经》云“浊⽓在上则⽣瞋胀”,⽅⽤⽩术补⼟以安中宫,茯苓渗湿以去阴邪,附⼦温阳以布⽣⽓,厚朴温中以祛浊⽓,⼲姜健胃以振中阳,⽣姜去浊⽽升清,冀其阳和⼀转,阴浊⾃失,⽽胀可消矣,叶⽒⽤⼼于此可见。
叶天士创制的21个肾病方
叶天士创制的21个肾病方小编导读叶天士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位医家,他一生致力于医学,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叶天士除了善用成方,还创制了不少新方。
前段时间为大家介绍了叶天士创制的脾病新方,这次为大家介绍肾病新方。
肾病方一、肾不纳气叶氏常用都气丸、玉真丸、许叔微椒附散等。
新方有:1.熟地补骨脂方(收摄固纳肾气)熟地、补骨脂、枸杞、怀牛膝、茯苓、五味、胡桃、苁蓉、车前子、沉香。
治肾不纳气、久嗽气喘(咳嗽)。
2.熟地萸肉方(补肾阴,纳肾气)熟地、萸肉、龟板、阿胶、牛膝、茯苓、远志、五味、磁石、秋石。
治上实下虚、久咳喘急(哮喘)。
3.熟地紫石英方(补肾降冲)熟地炭、苁蓉、五味、紫石英、茯苓、牛膝。
治肝肾虚而冲气上逆、厥冷冲逆、肾虚咳喘(厥)。
4.淡菜三七方(培肾止血)淡菜、三七、牛膝炭、茯苓、川斛、料豆衣。
治肾阴亏损不纳、咳嗽失血(咳血)。
二、肾阴不足叶氏常用六味地黄汤、固本丸、河车大造丸、左归丸、贞元饮、大补阴丸、三才封髓丹等。
新方有:1.加减复脉汤(养阴补血)炙草、生地、阿胶、麦冬、麻仁、白芍。
治虚劳、咳嗽咳血(虚劳)。
2.六味二至方(养肾阴,清虚热)生地、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天冬、麦冬、龟板、川斛、女贞、旱莲。
治肾阴虚而阳气上燔、渴饮频饥、尿浊舌绛(消渴)。
3.熟地萸肉方(补养脾肾,涩精止遗)熟地、萸肉、五味、覆盆子、河车膏、菟丝、山药、湖莲、茯苓、芡实、金樱膏。
治精伤阳虚、遗精失血频发(遗精)。
4.黄柏生地方(泻相火,补肾阴)黄柏、生地、天冬、茯苓、牡蛎、山药。
为三才封髓丹之变方,治相火妄动、遗精不寐(遗精)。
5.甘寒缓热方(甘寒缓热)生地、天冬、女贞、茯神、炙草、糯稻根须。
治真阴不足、阳升内热(虚劳)。
三、肾阳不足叶氏常用金匮肾气丸、还少丹、右归丸、镇阴煎、四逆汤、白通汤、参附汤、四神丸、玉壶丹、半硫丸、黑锡丹等。
新方有:1.甘辛温润方(温润补肾)苁蓉、枸杞、当归、柏子仁、牛膝、巴戟、川斛、小茴。
叶天士治疗虚劳医案赏析一
叶天士治疗虚劳医案赏析一王二二此少壮精气未旺,致奇脉纲维失护,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今纳谷如昔,当以血肉充养。
阴虚牛骨髓羊骨髓猪骨髓茯神枸杞当归湖莲芡实芡实二十二岁,即患虚劳,多为先天不足。
先天不足,损伤必在奇经八脉,因奇经八脉主调节和渗灌十二经气血,为先天。
临床表现,应该是以腰膝酸软,自汗盗汗,遗精阳痿等表现为主。
古人完婚早,肾气未充而强合阴阳,也是造成虚劳的一个重要原因。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是指形寒肢冷,自汗易感等疾病,主要是卫气不足,故调补阳明胃阳可愈。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精为阴质,为液之精华者,只能靠厚味滋补,甚至需要血肉有情之品。
但填精之品,性质多浊腻,患者食欲正常,所以可以用血肉有情之品填精益髓。
牛骨髓,羊骨髓,猪骨髓,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以髓补髓,正是先天治法。
五畜之中,牛属土入脾,羊属火入心,猪属水入肾,用骨髓,以补各脏之精。
枸杞、当归,入肝而养血,莲子、茯神,入心而安神敛精,芡实入脾而敛精。
本方药食同源之物甚多,是为了不碍于胃,胃喜为补。
同时,内经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本方药食同源,也是取养重于治之意。
温三二阴虚督损。
六味加麋角胶、秋石、川石斛膏。
秋石所谓督损者,《脉经》指出:“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人风痫疾,”均属督脉主病。
所谓肾虚者,内经说“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可见,该虚劳病人,必然表现为腰痛背强,摇转不能,甚至“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故以六味地黄丸补益肾精,麋角胶补益督脉,秋石《本经逢原》:能滋阴降火而不伤胃,补益下元真火,散瘀血,助阴精,降邪火,归真阳,止虚热嗽血,骨蒸劳瘵。
大抵本品来源于人的小便,还有多种荷尔蒙矿物质微量元素是肯定的。
作为药物使用,一方面这东西咸,能引药入肾,另一方面,也属于人身上下来的东西,属于有情之物。
石斛滋阴而除痹。
《纲目》:'鹿之茸角补阳,右肾精气不足者宜之,麋之茸角补阴,左肾血液不足者宜之。
治奇经八脉疾病,叶天士这样用药
治奇经八脉疾病,叶天士这样用药小编导读叶天士对奇经论治的阐发最富代表性,其治病每多讲究奇经,以通补为法,扩大了奇经证治的范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天士的奇经八脉用药规律。
01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起着总督、统摄作用。
督脉治在少阴,故历来对督脉病的调治多从填精补髓着眼,明清以降多注意及此。
李时珍《本草纲目》谓鹿乃“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尤推重鹿茸和脊髓生精补髓、养血养阳、强筋健骨之功。
叶天士说:“鹿性阳,入督脉。
”鹿茸、鹿角、鹿角霜为其主药,其他如紫河车、羊肉、猪骨髓、骨髓、羊骨髓、枸杞子、肉桂、黄芪、羊肾等。
02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起担任作用。
任脉主病治在厥阴,龟甲为其主药。
李时珍称“龟性阴,走任脉”“能通任脉”。
叶天士则更力主“血肉填阴”,并将鳖甲、阿胶、鱼胶、淡菜等归属之,且喜在用药时辅以紫河车、艾叶、紫石英等暖宫之品;滋肾降火,药如知柏、生地黄、大补阴丸等。
其他如阿胶、鳖甲、鱼胶、淡菜、覆盆子、丹参、紫河车、艾叶等。
03冲脉冲脉为血海。
叶天士说:“病在冲脉,从厥阴、阳明两治”“石英收镇冲脉。
”紫石英为其主药。
其他如熟地黄、枸杞子、沙苑子、五味子、赭石、肉苁蓉、当归、紫河车、鳖甲、杜仲、山药、丹参、巴戟天、白术、莲子、川芎、附子、香附、木香、吴茱萸、黄芩、黄柏等。
04带脉带脉起约束作用。
叶氏说:“脉隧气散不收……必引之收之固之,震灵丹意,通则达下,涩则固下,惟其不受偏寒偏热,是法效灵矣。
”震灵丹由禹余粮、赤石脂、紫石英、赭石、乳香、没药、朱砂、五灵脂组成。
其他药如当归、海螵蛸、龙骨、牡蛎、熟地黄、白芍、五味子、莲子、黄柏、黄芩、艾叶等。
05维脉维脉起维系作用,分阳维和阴维两脉。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治在中焦。
叶氏常用当归桂枝汤加鹿角霜、沙苑子、枸杞子等治疗。
入阳维脉的药物主要有白芍、桂枝、黄芪等;入阴维脉的药物主要有龟甲、鳖甲、山茱萸、五味子等。
06跷脉跷脉起到维系作用,分阳跷、阴跷两脉。
叶天士滋肾丸运用
叶天士滋肾丸运用清代名医叶天士立法组方颇具特色,用成方而不泥,法古人而创新,从叶氏医案滋肾丸的应用中可见一斑。
滋肾丸,又名通关丸、滋肾通关丸。
载于李东垣《兰室秘藏·小便淋闭门》,原文曰:“治不渴而小便闭热在下焦血分也。
黄柏(去皮锉酒洗焙)、知母(锉酒洗焙干各一两)、肉桂(五分)。
”全方以知母、黄柏、肉桂三味组成。
《医学发明》注云:“前二味气味俱阴,以同肾气,故能补肾而泻下焦火也。
桂与火邪同体,故曰寒因热用。
”知母、黄柏二药为滋肾坚阴,泻热潜阳之常用药物组合,配伍肉桂有反佐引经、助阳化气等作用。
郑钦安曰:“滋肾丸一方,乃利水之方,亦纳肾气之方也。
”《谢映庐医案·小便不通》云:“小便之通与不通,全在气之化与不化。
然而气化二字难言之矣……有阴无阳而阴不生者……有因无阴而阳无以化者,用六味丸、滋肾丸,壮水制阳光而化之。
”肾体阴用阳,张仲景立肾气丸一方,阴药为基,阳药为化,阴阳并施合肾体用,创立了平补肾气的治法。
滋肾丸亦此意,方中三味清补并用,寒热同施,阴阳兼顾。
历代医家对此方论述颇丰,近代张镜人辨证组方配合滋肾丸治疗糖尿病性尿潴留、孙朝宗滋肾丸原方治疗血淋、邹云翔以黄芪鳖甲散与滋肾丸合方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皆具特色。
叶天士应用滋肾丸医案散见于《临证指南医案》肝风、遗精、淋浊、便闭、郁、疝、诸痛7篇中,共计13案,根据治法归纳为六大类。
滋真阴降逆气《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载王氏:“此素禀阴亏,冲任奇脉空旷。
凡春交,地中阳气升举,虚人气动随升”以细生地、生白芍、生鳖甲、生龟甲、生虎骨、糯稻根6味煎药送滋肾丸,滋补肝肾冲任之亏虚,降横逆诸气。
华岫云按曰:“所谓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
如虎潜、侯氏黑散、地黄饮子、滋肾丸、复脉等方加减”。
补真阴制龙相《临证指南医案·遗精》载程氏:“劳心五志之阳动,龙相无制,常有遗泄之状。
”先用滋肾丸三钱,淡盐汤送。
后早服补阴丸晚服三才封髓丹加炒黄柏、砂仁。
清代名医叶天士医案(精华)
清代名医叶天士医案(精华)中风今年风木司天,春夏阳升之候,兼因平昔怒劳忧思,以致五志气火交并于上,肝胆内风鼓动盘旋。
上盛则下虚,故足膝无力。
肝木内风壮火,乘袭胃土,胃主肌肉,脉络应肢,绕出环口,故唇舌麻木,肢节如痿,固为中厥之萌。
观河间“内火召风”之论,都以苦降辛泄,少佐微酸,最合经旨。
折其上腾之威,使清空诸窍,毋使浊痰壮火蒙蔽,乃用药之权衡也。
至于颐养工夫,寒喧保摄,尤当加意于药饵之先。
金石斛化橘红北秦皮草决明冬桑叶白蒺藜嫩钩藤生白芍又:前议苦辛酸降一法,肝风胃阳已折其上引之威,故诸症亦觉小愈,虽曰治标,正合岁气节候而设。
思夏至一阴来复,高年本病,预宜持护。
自来中厥,最防于暴寒骤加,致身中阴阳两不接续耳。
议得摄纳肝肾真气,补益上虚本病。
九制熟地肉苁蓉生虎胫骨淮牛膝制首乌川萆薢川石斛赤白茯苓柏子霜黑橹豆皮立冬后三日,诊得左脉小弦动数,右手和平略虚。
问得春夏平安,交秋后有头晕,左目流泪,足痿无力,不能行走;舌生红刺,微咳有痰。
此皆今年天气大热已久,热则真气泄越,虚则内风再旋。
经言“痿生大热”,热耗津液,而舌刺、咳嗽、流泪者,风阳升于上也;上则下焦无气矣,故补肝、肾以摄纳肾气为要。
而清上安下,其在甘凉不伤脾胃者官之。
制首乌杞子天冬茺蔚子黄甘菊黑橹豆皮茯苓川石斛虎骨胶离愁菀结,都系情志中自病。
恰逢冬温,阳气不潜。
初交春令,阳已勃然变化,内风游行扰络,阳但上冒,阴不下吸,清窍为蒙,状如中厥,舌喑不言。
刘河间渭“将息失宜,火盛水衰,风自内起,其实阴虚阳亢为病也”。
既不按法论病设治,至惊蛰雷鸣,身即汗泄;春分气暖,而昼夜寤不肯寐,甚至焦烦,迥异于平时,何一非阳气独激使然耶?夫肝风内扰,阳明最当其衡犯,病中暴食,以内风消烁,求助于食。
今胃脉不复,气愈不振,不司束筋骨以利机关,致鼻准光亮,肌肉浮肿。
考古人虚风,首推侯氏黑散,务以填实肠胃空隙,庶几内风可息。
奈何医者不曰清火豁痰,即日腻补,或杂风药,内因之恙,岂有形质可攻?偏寒偏热,皆非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天士治肾秘方
中医大家庭
. . .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肾阴肾阳,又称人之元阴、元阳。
强调治肾者,张景岳最为著称,提倡温补学说者继有赵养葵、高鼓峰、吕用晦等。
叶天士远宗长沙,近参诸家,方法大备。
所列治肾十法,一是根据肾之本身生理功能,从补益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立法;二是从肾与其他四脏的相关性立法,如肾与肝、肾与脾、肾与肺之间的关系列出同治之法。
三是从祛邪角度立法,素来有肾无实证之说,然临证并非如此,如肾中贼火宜清、宜降,在滋肾之中需加清泄之品如丹溪之知柏,叶氏亦所恒用。
上列诸法,皆经笔者久经取用而效验彰著者始经采入,非泛泛者可比。
治肾十法如下。
1.壮肾固精法
【主治】早婚之害,精液未充,遗泄滑漏,或阳痿,口咸等。
【处方】菟丝子60g,蛇床子60g,覆盆子60g,老韭子60g,五味子60g,沙苑子60g,鳇鱼胶丸。
【体会】药仅七味,皆用子类,《本草纲目》称“诸子皆降”,可以直达下焦。
韭子、蛇床强壮肾阳,覆盆、沙苑固精止泄,菟丝、五味补肾益精。
要知精髓亏损之证,全凭草木之药,未必有力,妙在用鳇鱼胶丸,取血肉有情之品,不特补其精液,且可止其滑漏。
方从《千金要方》的韭子丸加减而成,凡肾阳衰弱,遗精滑泄,阳痿不举,屡试屡验。
此方亦可治疗口咸,因咸为肾味,乃肾阳衰微,肾水上溢口舌所致。
投以此方,多获良效。
2.固摄肾气法
【主治】肾虚,气不摄纳。
身动则气促喘息,或晨起喉舌干燥,大便干结等。
【处方】大熟地24g,山萸肉12g,怀山药12g,补骨脂6g,胡桃肉30g,白茯苓9g,怀牛膝9g,五味子9g,车前子9g,蜜丸。
【加减】脉沉细,跗肿,足寒者,去萸肉,加附子;脾虚便溏者,去牛膝,加芡实、莲子;耳鸣者,加磁石。
【体会】此为加减肾气丸之法,减附子、肉桂之辛热,因肾恶燥,不耐刚烈之药;又减丹皮之辛泄,泽泻之流走,因脏阴宜静宜守,恶动走辛泄之品。
加补骨脂温而不燥,胡桃肉辛润多脂,温肾阳而滋肾液;入牛膝领诸药下行,五味子助肾纳气;车前子味甘质润,祛痰行水而不伤正。
是化肾气丸之辛热为辛润之法,乃补肾纳气之良方也。
以动静论病,可知病源。
如以喘证为例。
外感之喘在肺,则动亦喘,静亦喘,因外邪壅肺,肺气失宣降之司,故其喘不因动静增减。
唯虚喘之源在肾,静则阴凝,气尚可纳,动则阳化,阴弱失纳,乃遂吸遂喘,故症见动辄喘促,是下元之虚,肾气不纳之据。
此阴阳二者,原为洽调、吸引之用,在《内经》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今阴弱阳强,阴阳不得其平衡,则阳难以秘固吸纳于下,而上越为喘,喘之甚者,阳脱而亡,《内经》谓“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正此之谓欤。
3.滋阴息风法
【主治】温邪深陷少阴,肾液被劫,厥阳内风上冒。
病见瘛疭,舌缩,语音不出,呼吸似喘,二便不通,神迷似寐。
【处方】真阿胶9g,鲜生地15g,黑元参15g,鲜石菖蒲5g,川黄连6g,冲童子小便半盏。
【体会】此为护养下焦之阴,清解深藏之温热,法从仲景白通加猪胆汁汤化出。
白通加猪胆汁汤为寒伏少阴,故用附子、干姜温经,葱白通阳,人尿、猪胆汁咸苦阴药为使,引领阳药下入少阴。
此为热伏少阴,温热深藏,故用阿胶、元参、生地滋少阴之液以息风,川连直清其热,佐菖蒲宣窍达邪,仍以人尿为使,引诸药直达于肾。
盖白通加猪胆汁汤为引阳药直达少阴以治寒,此为引阴药直达少
阴以治温,二者寒温病源虽异,治少阴取法则同。
叶氏将护阳温经之法变化为护阴清温之治,如此推陈出新,非心灵手巧、深入仲景堂奥者,曷克臻此?
论其辨证:因少阴之液一亏,肝失所养,则厥阴之阳自动,动则风生而上冒,上冒则清灵之所被蒙,故神迷如寐;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津乏上承,故舌缩,语音不出。
又肾司二便,故二便不通;肺肾为母子之脏,同司呼吸,今肾虚纳气无力,则呼吸似喘。
是辨证悉在少阴之据,投以滋肾息风之剂,实为有的放矢,恰中病机。
4.滋阴降火法
【主治】少阴之阴不能上承,虚阳炎炎。
咽腐不愈,咳呛音嘶,或口舌生疮等。
【处方】大生地18g,糯稻根须30g,人中白6g,黑元参18g,生甘草3g,大鸡子黄1枚。
【体会】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肾水不能上承于咽喉,则虚火上炎而咽腐;咳呛、音嘶为火逆津枯。
故取生地、元参滋少阴之液,鸡子黄咸润降火,糯稻根甘凉生津,人中白降火解毒,甘草甘守津还。
同书另有案云:“少阴空虚,冲气上逆,卧则咳呛,咽干隐隐燥痛,少阴之脉循喉咙,阴少上承,阳乃亢耳。
熟地、女贞子、金钗石斛、天冬、人中白、糯稻根须。
”前者为咽腐音嘶,阴伤过甚,佐鸡子黄、元参之咸润;后者为咽干燥痛,但取天冬、石斛之清润,两案互较,细微出入,各具精义。
5.降火归肾法
【主治】齿痛数年,诸药无效者。
【处方】山萸肉9g,北五味9g,女贞子9g,旱莲草9g,怀牛膝9g,青盐1.5g。
【体会】昔有“暴痛属实,久痛属虚”之说。
虚则乃肝肾虚火之上扰,非石膏、知母等所宜,故取萸肉、五味滋肝阴,女贞、旱莲(二至丸)补肾阴,牛膝引诸药下行,入青盐之咸,合成酸咸降下、引火归肾之法,用于虚火牙痛最宜。
6.平补三阴法
【主治】肝脾肾三脏阴液亏虚。
夜热形消,汗出,咳嗽,胃纳减少,倦怠乏力等。
【处方】人参9g,熟地18g,炒怀山药12g,五味子9g,炒黑杞子9g,芡实12g。
【加减】火升气促,遗精者,去人参、杞子,加莲子、金樱子、鱼胶;头晕者,去人参,加阿胶、白芍、龟甲。
【体会】平补者,和平之补也。
熟地、五味、杞子补肝肾之阴,芡实、怀山平补脾阴,脏属阴,宜守,诸药皆柔静之品,加人参者,调复元气之虚也。
7.安神交肾法
【主治】小儿或成人神气衰弱,睡熟小便自遗。
【处方】人参9g,阿胶9g,炒黑远志(甘草汤泡去心)6g,茯神9g,炒枣仁12g,炙黑甘草3g,桂圆肉9g。
【加减】去阿胶,加归、芍,即“肝脾同治”法。
【体会】人参、桂圆、枣仁养心神,阿胶行阴入肾,茯神行阳入心,远志为心肾交通之介,入甘草以和中,炒黑者,欲其入下而不守。
务使水升火降,心神壮则精灵复职,心肾交而遗溺自止,不用止涩之药,治从王道立法。
8.敛气平冲法
【主治】脉微细,形尪羸,嗽而气逆,下焦阳气颇衰,最虑喘脱。
【处方】白茯苓9g,炙黑甘草3g,制附子6g,川桂枝5g,五味子9g,紫衣胡桃24g。
【体会】此《金匮》桂苓五味甘草汤之加味法。
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茯苓淡渗化水,附子辛热壮阳;嗽而气逆,则肾虚失纳,孤阳有无依之势,故加五味子、胡桃肉之味酸多脂类,引阳气下纳于肾,庶免喘脱之患。
盖方为痰饮素盛,阳气衰微而设,如无痰湿之嗽之逆,而有肾气不摄之喘,前有固摄肾气之法在。
此方在《未刻本叶氏医案》中两见,如又一案云:“嗽逆,冲气不纳,形浮。
茯苓、桂枝、北五味、炙甘
草。
”此则脉不微细,其阳未伤,故无附子、胡桃,直为仲景原方。
细推叶氏方药,多本仲景,或取其意,或用其方,唯善于加减变化,推陈出新,是人所难能之处。
9.脾肾同治法
【主治】脾肾两虚,火虚不能生土。
不饥妨食,或脾肾不摄,五更泄泻。
【处方】人参9g,巴戟肉9g,益智仁5g,白茯苓9g,胡芦巴6g,炒菟丝子9g。
【加减】能食,泄泻者,去茯苓、胡芦巴,加补骨脂、芡实;脉细,肢凉者,去茯苓,加附片;肾虚腰痛者,去益智,加杜仲。
【体会】脾肾之阳两衰,命门无火,不能上温脾土。
脾主升,如不升则清气下陷,以致精反为浊而泄泻;脾主运化,如失运化,即不泻亦必腹满、不饥而妨食;又肾为胃关,肾火衰则关门不固而为泻。
用参、苓、益智以补脾阳,巴戟、菟丝、胡芦巴以补肾阳,全方使肾火充而脾土温,肾阳壮而胃关固。
补下温中,一方两利,故曰同治。
10.金水同治法
【主治】肺肾脏阴亏损,或阴虚内热。
咳嗽,气逆吐血,盗汗,脉细数等。
【处方】大熟地18g,白茯神9g,天门冬9g,原麦冬9g,北沙参18g,川石斛9g。
【加减】脉左弦数,肝阳上逆吐血者,去沙参、麦冬,加牡蛎、阿胶(乙癸同治法);阴虚阳亢,头旋,不寐或咽干者,去沙参、麦冬,加龟甲、鸡子黄;气逆吐血者,去沙参、麦冬,加牡蛎、牛膝;盗汗者,去沙参、麦冬,加五味子、牡蛎。
【体会】肺金、肾水子母之脏,金旺可以生水,水旺亦可涵金,故有同治之法。
用熟地补水,有滋腻之滞,唯协茯苓(神)则不滞;石斛益阴养胃,天冬生津滋肾,二者皆甘平之性,凉润生津,佐熟地以补肾阴;补肺阴,则沙参、麦冬两味已足。
盖石斛、天冬、生地(熟地亦可改用生地)亦为养肺阴之佳品,如减去沙参、麦冬两味肺经之药,即为地、斛、冬、神四味入肾之品,
与六味地黄丸相较,彼有萸肉、丹皮之酸收辛泄,此则纯为甘凉养阴,药性更为驯良。
若以地、斛、冬、神为基方,加牡蛎、女贞或阿胶、白芍,即成乙癸同治法,用治肾津亏乏,肝阳上冒极效;或加重镇以摄肾,或入止涩以固精,或加安神以宁心,或入苦味以坚阴,或入介类以潜阳,或更入大队厚味以填下,妙用多端,凡阴亏诸证,无不咸宜。
以上治肾十法,以调补肾阴、肾阳为主,旁及肾与肺,肾与心,肾与肝,肾与脾等证治,仅以示例而已,其中变法甚多,不能一一备举。
本文摘自《叶方发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