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的情感学说
斯宾诺莎一元论与当代身心问题
摘要:笛卡尔晚期思想曾涉及灵魂与身体统一的问题,该思路与通常认为的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大异其趣,据此对笛卡尔的身心观和笛卡尔式的身心观做出区分,指出斯宾诺莎在某种意义上发展了笛卡尔有关身心统一的思想,并将斯宾诺莎心物平行论的意义区分为三个维度:属性之间平行、观念与事物平行、身体与心灵平行,这种“平行”实际上应解读为“同一”。
随着一元论、泛心论在当代的复兴,斯宾诺莎的身心观再次引起当代学者的高度关注。
一方面,从心灵哲学角度分析斯宾诺莎身心思想与戴维森异常一元论的类同之处;另一方面,从神经科学角度分析达马西奥的神经生物学理论与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传统身心观融合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斯宾诺莎;笛卡尔;达马西奥;平行论;二元论;神经生物学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15(2021)04-0010-11DOI :10.19946/j.issn.1006-2815.2021.04.002收稿日期:2021-11-16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斯宾诺莎的认识论研究:与笛卡尔认识论的关系和其系统困难”(18ZXC014)作者简介:李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西方哲学、认识论、形而上学研究。
E-mail:斯宾诺莎一元论与当代身心问题李明SCIENCE ·ECONOMY ·SOCIETY 第39卷总第165期2021年第4期随着传统身心观与当代心灵哲学、认知科学的融合与发展,身心二元框架在当代学界依旧是个难题,如心理因果、感受质、规范性等非物理现象仍难于被解释。
本文回溯笛卡尔晚期有关灵魂和身体的论述,对笛卡尔的身心观与笛卡尔式的身心观做出区分,进而指出斯宾诺莎的一元论、平行论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笛卡尔身心统一论的继承和发展。
当今,斯宾诺莎的身心观已为不同学科领域所关注。
在形而上学领域,乔纳森·谢弗(Jonathan Schaffer )提倡一元论,主张整体必优先于其组成部分,试图用量子理论来捍卫一元论的形而上学地位[1]31-76。
斯宾诺莎结构
斯宾诺莎结构引言一、伦理学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人应该通过理性来认识和掌握自己的欲望,并以此为基础来追求真正的自由。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主张人应该通过对自然法则的理解和遵循来实现自我解放,而不是受制于外界的束缚。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只有通过理性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
二、形而上学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涉及到对上帝、自然和人的本质的思考。
他认为上帝和自然是一体的,上帝即是自然的本源,一切事物都是由上帝的属性和本质组成的。
斯宾诺莎否认了传统的上帝观念,他认为上帝不是一个有意识的存在,而是宇宙的本质和规律。
他主张人应该通过对自然的认知来认识上帝,从而实现与上帝的合一。
三、心理学斯宾诺莎的心理学主要探讨了人的欲望和情感的本质。
他认为欲望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而情感则是欲望的表现形式。
斯宾诺莎将情感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他认为积极的情感可以帮助人实现自我解放和幸福,而消极的情感则会束缚人的自由。
他主张人应该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控制来化解消极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四、政治学斯宾诺莎的政治学主张人民应该通过合理的社会契约来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他认为政府的权力应该来自于人民的授权,政府的目标是维护人民的利益和幸福。
斯宾诺莎反对专制主义和权力集中,主张政府的权力应该受到制约和限制,以保护人民的自由和权益。
结论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体系以其严密的逻辑和思辨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和政治学思想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幸福。
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自我控制,人们可以摆脱欲望的束缚,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斯宾诺莎的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人们认识自己和世界,追求幸福和公正具有启发作用。
斯宾诺莎幸福观简论
斯宾诺莎幸福观简论
斯宾诺莎的幸福观的影响深远。
他的著作《春天》、《冬日》、《白日梦》和《自由主义》都提出了他的崇高的理想,影响了后代的思想和行为。
斯宾诺莎认为,幸福不仅仅是获得金钱和物质,更重要的是看到自己的心灵得到满足,把生活过得更加有意义。
斯宾诺莎认为,追求幸福应该从行为出发,要像一位善良的公民般对待自己的同胞,要关心他们的福祉,为他们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认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人们不应该吝啬自己的精力和智慧,要勇敢地探索未知的世界,不断探索未知的可能性。
斯宾诺莎认为,为了获得真正的幸福,要坚持自己的尊严,谦逊诚实,要尊重那些痛苦的家庭和困境中的人,不受现实环境的左右。
他认为,人们要有一个自由的心灵,不受任何束缚,面对挫折,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在乎贫富,只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就能获得幸福。
斯宾诺莎还提出了“个性的自由”的理论。
他认为,每个人应该有自由的精神,不受任何外在的束缚,要勇敢地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而不是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局限在一种特定的传统模式中。
斯宾诺莎的理论不仅仅强调要追求幸福,而且他还鼓励人们要坚持正义,保护他人的正当权利,保护弱势群体,维护正义和公平,为世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
总之,斯宾诺莎的幸福观是一种充满正能量的思想,它鼓励人们以心存善良,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以正义之心去改变和拯救这个
世界。
斯宾诺莎自由学说的三重维度及其理论影响
陕 西学 前师 范学 院学报
S h a a n x i Xu e q i a n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J o u r n a l
A pr , 201 5
第3 1 卷第 2 期
Vo l I 3 l No . 2
近代 以来 , 自由始终是众多思想家矢志不渝探寻 和追 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在 自身内并通过 自身而被认识 的东西 。换言之 , 形成 实体
的一个重要哲 学命 题 。“ 自由什么 , 人 能否 获得 自由 以及如
何 实现 自由? ” 为此 , 斯宾诺莎作 出了不懈 的努力与 尝试 。在
的概念 , 可以无须借 助于他 物的概念 。 ” [ 1 ] 这 就表 明 : 实 体是
o n t h e s u b s e q u e n t f r e e t h i n k e r s a n d p h i l o s o p h y .
Ke y w o r d s : S p i n o z a ;f r e e d o m ;i n e v i t a b l e ;h a p p i n e s s
CH E N Li
(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P C Wu h u Mu n i c i p a 1 Co mm i t t e e ,W u h u 2 4 1 0 0 0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S p i n o z a a l wa y s p a i d a t t e n t i o n t o p e r s o n ' s l i f e ,t r y i n g t o f i n d a p a t h t o t h e f r e e d o m t r a i l .He
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1632—77)是所有伟大哲学家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温厚可亲的。
他认为神即自然,他的哲学思想是从宇宙的终极善性中出发。
他认为,宇宙整体是一个单一实体,它的任何部分按逻辑讲都不能独立存在,一切事物都受着一种绝对的逻辑必然性支配。
在精神领域既没有所谓的自由意志,在物质界也没有什么偶然。
所以,希望和恐惧都应遭谴责。
逻辑必然性,万物组成一个整体,从整体的角度来看,都是按着神的意志,所以一切行为都是善的。
譬如灾难,“如果把你的灾难照它的实质来看,作为那上起自时间的开端、下止于时间尽头的因缘环链一部分来看,就知道这灾难不过是对你的灾难,并非对宇宙的灾难,对宇宙讲,仅仅是加强最后和声的暂时不谐音而已,不因为纳入整体而变得不同,各个残酷行为永久是宇宙的一部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作为一个个体,有限,作为宇宙整体,无限,以有限度无限,即是恶。
斯宾诺莎认为的贤达者,其灵魂绝少扰动,他却按照某种永恒的的必然性知身、知神、知物,绝不停止存在,而永远保持灵魂的恬然自足。
“人只要不由本愿地是大整体的一部分,就受着奴役;但是只要人借理解力把握了整体的唯一是在,人即自由”。
可是,那只是自然的法则,人的法则不同于自然法则。
自然的根本是“物质”,是“整体”,是“规律”,是“势”,外在的依附植根于此,却不能改变整体,所以只能适应,适应着生存,自存者即善;人类社会的根本是“能动”、“思维”、“个体”,人类社会的“整体”、“势”是各个个体的汇总,是近似于无限的有限集合。
前者是总分式,有了宇宙,才有太阳,才有地球,才有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物种;后者是分总式,有了作为个体的人,每个个体贡献自己的力量,建设,依存,才有了社会。
按照自然法则,遵循即是善,必须适应,从整体中得到自由,但是人类社会的“整体”、“势”却是后天形成的,个体的汇总,那么是否该遵从?遵从,那么社会规律是否是先验合法的?不遵从,又该如何?。
斯宾诺莎: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孤独者
斯宾诺莎: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孤独者•思庐哲学 2019-10-02 19:52:41斯宾诺莎(1632年-1677年)本为犹太人,24岁时被犹太教会以其背叛教义驱逐出境,从西班牙逃往荷兰后卜居于海牙,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
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不承认神是自然的创造主,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神化身。
他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被称为是近代西方哲学公认的三大理性主义者。
◆幸福并不是美德带来的报酬,而是美德本身。
◆心灵只能为伟大的灵魂所征服,而绝不会向武力低头。
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孤独者1677年2月21日,是个礼拜日。
在荷兰海牙城一间普通民宅中,长期被肺病折磨且又在狭小空间和灰尘弥漫的工作环境中生存的斯宾诺莎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当好心的房东做完礼拜急匆匆回到家时,发现他已经躺在医生的怀里离开了人世。
那一天,离他四十五岁的生日还差九个月零三天。
正如他生前所说的那样:“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亡;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他的思想并没有因为躯体的死亡而沉寂,反而在他死后的几个世纪里翻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伴随它的是质疑、辱骂、批判、肯定、崇拜,直至最后,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他是近代犹太民族“最伟大的哲学家”,海牙人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他最后居住的街道,荷兰政府则把他的肖像印在了1000元面值的荷兰盾上。
与死后的盛名相比,人们似乎忘记了斯宾诺莎短暂的生命中一直都是被世界抛弃的孤独者。
1632年11月24日,斯宾诺莎出生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父亲希望他能继承家业做一个成功的商人。
可斯宾诺莎并不喜欢这种营生,他宁愿在犹太教堂内用学习本民族的宗教和历史度过时光。
六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再也享受不到母爱的温暖和安全;八岁时,教堂的长老们都认定了他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并被他视作为团体和信仰的希望。
可随着后来读的书越多,思考也越来越多,他单纯的信仰也变成了日益增长的怀疑和迷惘。
《旧约》中的那些矛盾和疑问在他的头脑中挥之不去,对于一种信仰来说,一个最聪明的虔诚者也许就是最大的敌人,后来的事实佐证了这一推论。
斯宾诺莎幸福观的现代阐释
斯宾诺莎的幸福观是指他对幸福的理解和看法。
他认为,幸福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是人类最高的目标。
斯宾诺莎在《自由意志论》中提出,人类的幸福在于实现自己的潜能,追求自己的梦想,以及和谐地生活在社会中。
在现代社会,斯宾诺莎的幸福观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人类依然应当追求自己的梦想,努力实现自己的潜能,同时也应该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和谐相处。
但是,现代社会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使得人类幸福的追求变得更加复杂。
例如,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压力,这可能会对人们的幸福产生影响。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仅应当追求自己的幸福,还应当注重健康、心理平衡和身心健康。
浅析斯宾诺莎的幸福观
浅析斯宾诺莎的幸福观斯宾诺莎是17 世纪荷兰著名的哲学家,他认为研究哲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引人们追求幸福,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标是幸福,并把理性主义贯穿于他的幸福观中,力求达到对自然永恒的必然性的认识,以求得心灵与自然合一的幸福。
幸福观是斯宾诺莎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他主张正当、合理地追求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并视之为自我保存的基本手段。
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理性追寻永恒的必然性,使心灵与自然融合一致,以求对必然性的认知,达到圆满的人生境界,即是幸福。
一、幸福是心灵与自然融合的一种精神状态纵观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人们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很多人认为幸福是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的获得。
而斯宾诺莎认为这三种东西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短暂的快乐,却不能带来永恒的快乐。
人们常常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与他人产生纠纷,所以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扰乱了人们的心灵,它们不能使人获得长久的快乐和幸福。
当然,斯宾诺莎也不是禁欲主义者。
他所讲的幸福是追求永恒不变的东西,是一经发现和获得就可以永远享受的快乐,是人的心灵与自然相互融合达到的一种精神状态。
谈到幸福,必然离不开幸福的主体——人。
在斯宾诺莎看来,人以实体为根源,受到实体规律的制约。
他在《伦理学》第一部分《论神》中给“实体”做出了规定,“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
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必不需要借助于他物的概念。
”按照斯宾诺莎的这个观点,宇宙内只有一个实体,即“神”或“自然”,它们都是万物的本质,也是万物存在的唯一根源。
实体是自己说明自己,无须借助于他物的概念,实体是独立存在的。
与“实体”相对立的概念就是“样式”,样式是存在于他物,并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东西,在宇宙中表现为各种具体的事物。
人就是自然的样式之一,具有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它们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虽然人有着保存自己的自然要求,但是来自于心灵的理性能够控制人的感情,把对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会使欲望无限地膨胀下去。
斯宾诺莎平行论
斯宾诺莎平行论斯宾诺莎平行论(Spinoza's Parallelism)是荷兰哲学家巴鲁克·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在其主要著作《伦理学》(Ethics)中提出的一个哲学观点。
这个观点涉及到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关系,强调它们之间的平行性,也就是说,心灵和身体是两个相互独立但协同运作的领域,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
斯宾诺莎的平行论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心灵和身体之间的独立性:斯宾诺莎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两个独立的领域,它们具有自己的属性和自由度。
心灵属于思维领域,而身体属于扩展领域,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和法则。
2.平行的因果关系:斯宾诺莎认为,心灵和身体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
虽然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但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平行的。
这意味着身体的事件和心灵的事件彼此独立地发生,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链条。
3.双重因果关系:斯宾诺莎提出了双重因果关系的观念。
根据这一观点,心灵和身体分别受到自己领域内的因果关系的支配。
心灵内部的事件由心灵自身的原因引起,而身体内部的事件也由身体自身的原因引起。
4.协同运作:尽管心灵和身体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它们在生活中协同运作,彼此影响。
斯宾诺莎认为,心灵的知识和身体的行为是相互补充和协同运作的,它们一起构成了个体的完整性。
斯宾诺莎的平行论观点是其伦理学和哲学思想的一部分,旨在探讨人类自由、道德和自然法则。
这一观点对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心灵-身体问题和自由意志的讨论中。
它强调了心灵和身体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同时认可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紧密关联。
斯宾诺莎作为17世纪荷兰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及伦理学家
斯宾诺莎作为17世纪荷兰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及伦理学家,他沿着近代笛卡尔开辟的理性主义道路,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以实体、属性和样式作为其认识论的基础,以自然人性论为其逻辑起点,企图通过对神学的批判,对情感起源和性质的探讨,对知性的改进以图获得心灵与自然相统一的知识,达到自由与幸福的至善境界。
斯宾诺莎认为自我保存是人的本质和人获得幸福的首要前提和唯一基础,情感不仅是人性自私的派生物,而且也是道德的基础和善恶的根源,理性不仅是满足情感的手段,而且也是克服情感的工具和最高目的,只有对知性进行改进,才能形成正确的直观知识,才能用理智控制情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获得关于自然必然性的知识,真正实现人生自由与幸福,通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来保障人的自由与幸福。
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是其整个哲学和伦理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具有理性主义的特点,体现了和谐,但也存在脱离社会实践的形式主义之不足。
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对于我国现阶段正确处理理性与信仰、情感与理性、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意在从整体上把握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并通过在对斯宾诺莎幸福思想的研究把握中为解决现阶段幸福困境找到历史与理论的根据。
第一部分从斯宾诺莎幸福思想形成的客观社会背景及理论渊源上来分析斯宾诺莎幸福思想得以形成的实践基础及理论依据,阐明这一问题是为了说明斯宾诺莎幸福思想形成的原因。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阐述的是斯宾诺莎幸福思想的主要内容,斯宾诺莎幸福思想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与整体性。
斯宾诺莎认为幸福就是获得关于必然性的知识,是人对上帝理智的爱。
人们获得幸福的理论可能性及实践可能性,涉及的是斯宾诺莎的实体理论和自由观。
斯宾诺莎认为人们通过哲学上的理智控制情感和神学上的信仰与服从可以实现个人的幸福,斯宾诺莎实现幸福的内容涉及到他的自保理论、利益学说、情感理论、知识学说及其信仰观。
斯宾诺莎眼中的人性与自由
斯宾诺莎眼中的人性与自由【摘要】斯宾诺莎是“运用普遍的自然规律和法则”去理解人的本性和情感,他把人的情感看作是“出于自然的同一的必然性和力量”。
斯宾诺莎看到以前人们因为把人和自然割裂开来而产生了两种错误的倾向,或抬高人贬低自然,或抬高自然贬低人,前者是人类中心论的倾向,后者是自然主义的倾向,这些倾向都不能真正达到人和自然融合的境界。
斯宾诺莎从“人性规律”出发,围绕自由和必然、知和行、有限和无限等成对范畴,对“什么是自由”、“如何能实现自由”和“自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等重要问题作出了系统的诠释。
自由是斯宾诺莎伦理学的最高概念斯宾诺莎的自由概念具有理论性、开放性和合理性等思想特征;其本人被誉为近代最新自由思想家中的“摩西”。
斯宾诺莎的自由概念富有远见卓识和启迪意义,当令今人思索和借鉴。
【关键词】斯宾诺莎;人性;自由1、思想自由,每个人都是自己思想的主人斯宾诺莎说:“只要能够正确运用理性,思想便完全处于自己的权利之下,或得到完全的自由。
由斯宾诺莎所说可知,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首先和主要不是认识问题,而是一个行动问题。
这里必然性说的是行动的必然性,也就是从一个物或人自己本性可以加以理解并决定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自由并不排除行动的必然性,反而以这种必然性为前提。
”?与此相反,如果一个物或人的存在和行动是被他物或他人所决定,他的存在和行动就是不自由的,这时的必然性并不导致自由,而是导致不自由或强制,所以也可称为强制的必然性。
单就人而言,他的行为是由欲望引起的。
斯宾诺莎将人的欲望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单独从人性自身加以理解的欲望”,他称之为“主动的行为”,也就是理性,它体现了人的力量。
其余的欲望归于第二种,它们“仅与未能正确理解事物的心灵相关联”,因此这种欲望的力量及其增减都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决定,而被外界事物的力量所决定,所以被称为“被动的情感”。
“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叫做自由。
奈格里的斯宾诺莎解释
奈格里的斯宾诺莎解释1. 引言好啦,今天我们来聊聊斯宾诺莎这个家伙,以及奈格里对他的解读。
别急,不是要你背诵哲学术语,而是想带你轻松了解一下。
斯宾诺莎是谁呢?他就是那个在17世纪的时候,颠覆了我们对神、自然和人类的理解的大脑。
奈格里,哦,那个活跃在当代的哲学家,正好在斯宾诺莎的思想上挖掘出一片金矿。
你说,这是不是很有趣?2. 斯宾诺莎的基本观点2.1 神与自然首先,斯宾诺莎最著名的观点就是他对“神”的定义。
他认为,神和自然是一样的,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他就像个老顽童,把神变成了整个宇宙,甚至连你我他都包含在内。
简单来说,就是“神无处不在”,而且你身边的每一棵树、每一片云都是神的一部分。
听起来是不是像在读一部科幻小说?但是这其实让人觉得特别亲切,因为我们都在这个神秘的宇宙中,共同生活着。
2.2 理性与情感然后呢,斯宾诺莎还认为,理性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
就像你不会把家里的钥匙放在冰箱里,理性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
他鼓励大家用理智来理解自己的情感,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我们的情感就像海里的潮水,时不时就想冲上岸来,把我们淹没。
他的思路是:面对情感,别怕,学会控制,才能在生活的海洋里划出一条顺风顺水的路。
3. 奈格里的解读3.1 社会政治的视角奈格里可不止是个哲学家,他还是个政治斗士。
他从斯宾诺莎的角度出发,认为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都可以用斯宾诺莎的思维来解读。
就像在一个热锅上的蚂蚁,奈格里觉得社会不公、环境恶化、阶级斗争,统统都可以从理性出发,去寻求解决方案。
他认为,集体的力量能改变这一切,大家齐心协力,能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哇,听起来是不是像激励人心的演讲?3.2 共同体的建立再说说共同体。
奈格里强调,在斯宾诺莎的思想里,个体和集体并不是对立的。
就像一家人,大家一起吃饭,互相帮助,才会生活得更好。
奈格里呼吁人们团结起来,建立一个更加包容、更加和谐的社会。
就算再多的困难,大家一起面对,总能找到出路。
斯宾诺莎自由思想述评
斯宾诺莎哲学思想述评导语:斯宾诺莎(1632-1677)是十七世纪荷兰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反封建、反宗教的杰出战士,大陆唯理论学派的杰出代表。
他的哲学思想产生于荷兰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经济上升、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
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他反对残余的,顽固的封建传统和宗教势力对人的禁锢和束缚。
他主张人的自由,但反对人的绝对自由。
他努力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探寻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斯宾诺莎关于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的思想值得研究和探讨。
斯宾诺莎于1632 年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当时,荷兰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国家。
1581 年荷兰建立了欧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荷兰具有比较多的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以至于许多哲学家科学家都曾经到荷兰避难和从事学术活动。
斯宾诺莎的祖先原来生活在葡萄牙,深受宗教迫害。
1588 年,英国舰队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终止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权,才使犹太人有了从海上逃离伊比利亚半岛的机会,斯宾诺莎的祖先就是这样逃到荷兰来的。
犹太人是个没有祖国的民族,而事实上他们的祖国就是他们的《圣约旧约》,所他们称《旧约》为“可携带的祖国”。
在此,每个民族都要问自已:我们的祖国难道只是一块土地吗?我们的祖国是否应该稍微离开物质的层次,进入比较深刻的文化层面呢?犹太人很清楚这一点,他们很早就有流亡的经验,由于民族四分五裂,根本没有自已的家乡,所以他们的依靠唯有信仰。
犹太民族赖以生存的是他们的信仰,但具体的情并不乐观。
由于没有祖国,他们到任何地方都不能真正定居;从事各种行业却不能加入公会;他们往往被圈限在一个特定区域。
此外,他们既然不喜欢被同化,自然也会受人排斥,因为没有国家保护,经常被当地老百姓期负,而君王看到他们生意做得好,也要勒索他们。
然而,纵使处境再不幸,大多数犹太人最怕的还是被开除教籍,因为他们的宗教信仰不仅是生命的重心,也是生活的全部。
对上帝的理智的爱_浅谈斯宾诺莎的幸福观 - 副本
第30卷第3期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Vol.30,No.3 2010年3月 Journa l of X i a nn i n g Un i versity Mar.2010文章编号:1006-5342(2010)03-0027-02对上帝的理智的爱———浅谈斯宾诺莎的幸福观3龙欣宇(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100)摘 要:斯宾诺莎认为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标是幸福,而哲学的宗旨则是引导人们寻求幸福。
幸福观是斯宾诺莎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斯宾诺莎更以追求全人类最高幸福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他把理性主义贯穿于其幸福学说中,力图倡导一种“放弃迷乱人心的财富、荣誉、感官快乐”,追求自然永恒的必然性知识,以求得心灵与自然融合的理性主义幸福观。
他关切的是怎样使得世人以上帝为楷模过纯正的生活,通过对上帝的理智的爱,臻于幸福之境。
关键词:幸福;上帝;自然;理智;德性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识码:A 引 言幸福是个深刻而复杂的多元概念,幸福也是人们争论不休的永恒话题,是人类生活不断追求的永恒目标。
所以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达到幸福的圆满境界,便成为古今众多哲学家们关注的问题。
在西方,幸福观按时代划分主要有三种,首先是古希腊时期以德性幸福论为主导的幸福观,第二个时期是中世纪时期,贬斥人世间的现实的幸福,将人们祈求幸福的目光转向神灵和来世。
到了近代,人们又将感觉上的快乐视为幸福。
而在17世纪的荷兰,一位在阿姆斯特丹的犹太人家庭里“依据天意降生的人”———斯宾诺莎,以追求全人类最高幸福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他构建了饱含经世济民的哲学体系。
他的哲学体系不只是为了解决上帝的观念而构建的,它是为解决人生的重大课题而构建的一个关于人的完整哲学体系。
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理论上为人们提供一个达到幸福境界的理想的生活方式。
幸福观是斯宾诺莎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他的一本早期著作名为《神、人及其幸福简论》,其代表作《伦理学》最初书名亦为《论神、理性灵魂和人的最高幸福》。
斯宾诺莎的身心理论
摘要摘要斯宾诺莎是十七世纪欧洲著名的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家,他继承笛卡尔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挑战中世纪神学思想,以无神论的姿态,肯定神和自然的统一性,提出“神或自然或实体”的自然体系思想。
由此出发,研讨人和自然的关系,寻求“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最终达致对人的自由、德性和幸福的伦理学追寻,以系统的形式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
斯宾诺莎的身心理论源自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但是又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与发展。
在笛卡尔看来,心灵和身体,是两个不同的实体,每一实体各有一种主要的属性,心灵的属性是思想,身体的属性则是广延。
心灵没有广延,有自由意志,不受机械律支配,而身体有广延,其运动受到机械律支配。
但是为了解释身体和心灵的相互影响,笛卡尔在其思想后期又提出身心交感说,认为身体和心灵虽然各为实体,但却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存在一种交感作用。
然而这种交感说却又和其身心二元论相矛盾,相互不能自圆其说。
斯宾诺莎的身心理论正是为了解决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和交感说的困境而提出的。
在他看来,神或自然是唯一实体,思想和属性只是神或自然的众多属性中能为人所认知的两个属性。
人的心灵和身体则是表现在思想和广延属性里的同一个样态,具有着同一的因果次序和同一的因果联系。
这是斯宾诺莎从认识论角度看待的身心理论。
斯宾诺莎看来,哲学研究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这种知识来指导人的行为和道德实践,求真要以求善为目的,知识要和实践相统一。
因此,他从研究情感的起源和性质开始,探讨了如何获得理性的力量以克制情感,如何认识自然的必然性和神的知识而获得人生的自由、德性与幸福。
为了完成这样的系列论证,表达出对于新兴的自然科学及其科学手段的推崇,斯宾诺莎还回应笛卡尔在方法和证明工具上的倡议,在著作《伦理学》中以几何学的论证方式完成论证,构建了一个相对严整的哲学体系,体现了其独具特色的方法论特征。
本论文正是从认识论、伦理学、方法论等角度分别展开对于斯宾诺莎身心理论的内容剖析与彰显。
论斯宾诺莎《伦理学》中conatus学说
from them.The relationship of j oy and sadness with conatu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frame of Spinoza’S mind—body parallelism.In Spinoza’S view,body and mind are
量亦随之增长,反之则是痛苦。不过,斯宾诺莎并不认为快乐和痛苦完全具有相 同地位,他认为,从conatus的自然倾向来看,快乐和肯定的情感是占优势的。 而欲望与conatus的关系则是另一种情形。斯宾诺莎认为,就欲望的实质来说, 其实也可以说欲望是人的本质自身,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认为欲望等 同于conatus。
effort explaining it solitarily;instead,he puts it in relation with other concepts, enriching the implication of conatus in the course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conatus
斯宾诺莎情感哲学的现代意义
自身内并通过自 身 而 被 认 识 的 东 西 ”,“形 成 实 体 的 概念,可以无需借助于他物的概念”[4]1,以及“一个实 体不能为另一个实体所产生”等[4]4。可见,他们对于
与笛卡尔之间关于实体一元还是二元的著名争论。 一元论哲学与二元论哲学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冲突,介
斯宾诺莎认为,实体只能有一个,即绝对存在的上帝, 绍笛卡儿实体二元论的思想,进而表明一元论思想对
也就是自然整体。而思想与广延是实体无限多属性 于解释和理解情感问题的优越性及其重要作用。
中可以被理智认知的属性,思想与广延在本质上是同
当代情感哲学的启蒙性,必须以理清其本体论基础为 识事物,他说:“所谓实体,我们只能看作是能自己存
前提。斯宾诺莎哲学本体论可概括为“本质主义一元 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东西。真正说
论”,即实体只有一个,且世间万物的本质与实体的本 来,除了上帝没有什么别的能相应于这种作为绝对自
质是相同的,有限事物(即“分殊”affection)是对实体 我保存的存在物的描述,因为我们察觉到没有其他的
实体概念是斯宾诺莎哲学体系的基础,他的本体 方面,他取消了亚里士多德从现象界的具体事物中抽
论、认识论、情感论、伦理学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象出实体概念的做法,而是将实体作为最高的绝对存
实体概念古已有之,早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就有专门 在。另一方面,斯宾诺莎在肯定笛卡尔将实体与上望—爱(vis-cupiditas-amor)”为根本 质、数量、关系等概念,则都属于实体之中,不能独立
的生产矩阵,并应用到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将人类 存在,它们都被称为实体的“偶性”。后来,这一对事
未来的行为、劳动、生产、创造等建立在“本质主义情 物的认识方法得到了广泛运用,尤其在中世纪经院哲
中国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几种形态
中国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几种形态身心关系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之一,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试图了解身与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但由于人的身体的微观系统的复杂性,尤其是精神活动的复杂性,这一问题的解决一直收效甚微。
尽管随着生理科学、心理科学的进步,人类对这一问题有了比以前清晰得多的认识,但离问题的彻底解决还相差甚远。
下面以西方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典型理论为参照,分析中国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几种不同形态。
一、西方哲学关于身心关系的几种典型理论哲学中任何将身与心分开来进行研究并进而考察身心之间关系的做法都会遭遇极大的困难,这一点前人已有清醒的认识。
美国哲学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 Taylor)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讨论了各种身心分离的学说,他将身心关系概括为八种主要理论:唯物论、唯心论、相互作用论、副现象论、双重形态论、身心平行论、偶因论、预定和谐论。
[1](P19)唯物论认为自我就是他的身体,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我们不需要在身体与心灵的关系上进行思考,不要追问二者的关系如何,不要问一个对另一个怎样发生作用,如果硬要追问,那它就超出了唯物论的前提。
唯心论与此相反,认为身体不过是存在于心灵之中的观念,唯一的存在是精神和心灵,一切时空当中的存在都是心灵的表现。
相互作用论认为人是一个实体,它既有身体又有心灵,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身体作用于心灵,心灵作用于身体,二者的因果关系把二者联结为一个人。
副现象论认为心灵本身没有物质那样的作用,非物质的心灵不能作用于身体,而身体是现实的、物质的,身体作用于心灵从而产生意识、情感、思想等心理现象。
双重形态论认为心灵可以作用于身体,身体也可以作用于心灵,心灵和身体是人这一实体的二种形态;这两种形态相互作用,共同完成实体的各种功能。
身心平行论认为心灵和身体不是同一实体的二种形态,而是二种完全不同的实体,这二种实体不相互作用,心灵中的前一事件是心灵中的后一事件的原因,身体中的前一事件是身体中的后一事件的原因,心灵不能是身体的原因,身体也不能是心灵的原因,二者永远平行而不相交,但二者又不能截然相分。
斯宾诺莎名言
斯宾诺莎名言
1、我们对于情感的理解愈多,则我们愈能控制情感,而心灵感受情感的痛苦也愈少。
2、自卑虽是与骄傲反对,但实际却与骄傲最为接近。
3、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
4、只要精神在理性的指示下理解事物,无论那观念是现在事物、过去事物、或未来事物的观念,精神有同等感动。
5、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
6、上帝的意志是无知的避难所
7、希望与恐惧的情感本身不可能是善的。
8、骄傲的人必然嫉妒,他对于那最以德性受人称赞的人便怀忌恨。
9、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深思。
10、最大的骄傲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
11、爱恋无非就是欣赏一样东西,与它联合而为一。
因此爱恋来自我们对于一件东西的观念和认识,那件东西显得越伟大,越荣耀,我们的爱恋就相应地越伟大。
有两条途径可以使我们解脱爱恋:一条是对某种东西取得更好的认识,另一条是发现爱恋的对象虽然被我们认为是某种伟大的,荣耀的东西,却接着带来更大的苦恼和灾难。
爱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让自己摆脱它。
我们的
本性不能通过爱恋和联合这些东西而得到加强,因为它们本身就虚弱,一个残废人是背不动别人的。
12、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
13、没有理智决不会有理性的生活。
心理学家汇总介绍(7)
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1632—1677)荷兰哲学家、心理学家,心身一元论的倡导者。
生于阿姆斯特丹。
入当地的犹太神学院,学习希伯来文、犹太法典以及中世纪的犹太哲学等。
因宣传泛神论被犹太教会和市政当局驱逐出境,流落莱因斯堡及海牙,以磨制镜片为生。
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1)主张心身一元论。
即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实体,即无限和永恒的自然界。
人只认识这个无限属性中的两种即心和物。
心是这个实体的思维属性,物是它的广延属性。
心和物同属于一个实体,心和物的变式是这同一实体的变式。
(2)主张自然界是认识的对象而且是可以认识的。
把知识分为三种,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和直观知识。
只承认理性的可靠性,否认感觉的可靠性。
将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派生情绪等。
主要著作有《笛卡儿哲学原理》(1663年)、《神学政治论》(1670年)、《理智改进论》(1677年)。
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国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经验主义的创始人。
生于英格兰的萨默塞特。
15岁进西敏寺公学,21岁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医学,获硕士学位。
1665年结识辉格党领袖萨夫斯伯里,并任其家庭教师、医师和秘书。
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1)在知识来源问题上,主张一切知识来自经验,提出“白板说”。
(2)在认识周围世界方面,提出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第一性的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应有的性质如大小、长短、形状、动静及数量等。
第二性的质是指人凭感官知道事物存在后所赋予它的性质,如颜色、声音、气味等。
(3)主张知识获得过程由两类心灵运作所构成,一类是观念联想,指将两种得自经验的观念联结在一起形成知识的过程,即反省;另一类是反映,指由心灵运作唤起并结合以前的感觉,从而形成知觉、理解、思维、推理等复杂的心理过程。
主要著作有《人类理智论》(1690年)。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1646—1716)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自然科学家,理性心理学思想的始祖,单子论的创始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宾诺莎的情感学说
在斯宾诺莎看来,情感,是人生活的主要内容。
斯宾诺莎所研究的情感,更像心理学,而以命题的形式研究情感,也体现出斯宾诺莎用几何学的形式来规范心理学的内容。
他的命题里,不乏精准的洞察与犀利的揭示。
斯宾诺莎认为,自卑和骄傲,最为接近,自卑的人是从别人的能力判断自己软弱无力,与别人比较的时候越发觉得不如人,从而产生痛苦,而骄傲的人则是抓住别人的短处,来显示自己的优越。
很多时候生活里人们的关心,往往起源于好奇,特别是工作中,同事的痛苦、失败,会减少自己的痛苦,甚至产生快乐。
很多老年人聊孩子聊孙子,目的也不在于聊天本身,而是攀比,通过攀比来满足自己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