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初探
初中《道德与法治》“一案到底”自主高效课堂研究与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一案到底”自主高效课堂研究与实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法律的作用,提高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一案到底”教学法就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法律,进一步提高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从“一案到底”教学法的理念、特点和实践方法入手,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一案到底”自主高效课堂研究与实践。
一、“一案到底”教学法的理念1.案例贴近生活,具体生动。
通过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案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法律的适用和作用,增加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案例涉及面广,涵盖多种法律知识。
通过一个个案例,可以涵盖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各个领域的法律知识,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法治教育。
3.案例层次分明,易于把握。
案例的设定,可以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把握和理解。
4.案例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案例,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5.案例教学注重实效。
案例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注重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1. 整合案例资源,设计精彩案例。
老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案例资源,也可以从教科书、法律案例库等渠道获取案例,挑选合适的案例进行设计,注重案例的生动性和实用性。
2. 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提供学习指导。
在案例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相关的学习指导和指导思考,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设计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案例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享等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活跃度。
4. 强化法治教育理念,深化学生法治心理。
在案例教学中,老师要不断强调法治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法律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通过以上实践方法,可以使“一案到底”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得到有效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律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百科纵览177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冯玲德初中阶段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重要的课程组成部分,是学生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素养培养的重要基础。
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通过应用生活化教学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知识学习与思想素养培养需求,促进这一课程教学高效开展。
通过对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探索能够为这一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良好前提,促进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发展。
随着人们对于初中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工作提出了高度要求。
通过这一课程教学的落实,能够促使学生得到相关法治知识的积累与学习,同时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前提基础。
生活化教学能够为这一课程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因此,在当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落实应用生活化教学,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对知识进行理解学习,最终则能够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满足初中阶段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以及思想素养培养的高度要求。
一、生活化导入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想要落实生活化教学,首先就应该充分应用生活化导入的方式,从而促使这一教学工作能够得到质量提升[1]。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用生活化导入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得到学习兴趣的激发,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投入高度的学习热情,最终促进课堂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
教学案例一: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认识自己》的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准备镜子一块,要求学生在镜子中认识自己,促使学生得到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之后再进行课堂教学,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以高度的学习热情作为基础前提,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情境创设法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促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思想道德素养培养提升[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实践型作业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实践型作业研究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对于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培养和法律意识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课程实践型作业在中学教育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实践型作业的研究。
第一步,明确实践型作业的概念。
实践型作业,指的是教师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外自主思考、调查、探究,完成一定的实践活动,并以此作为一种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方法。
实践型作业的特点在于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于知识的巩固和实践,拓宽学生的实践技能。
第二步,论述实践型作业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作用。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观的学科。
课程实践型作业能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出发点上更加注重真实情境、注重对于社会价值的尊重等等。
同时,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法律的存在、作用、实际应用,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
第三步,介绍实践型作业的布置策略。
首先需要明确布置策略的目标是为了能够与教学目的紧密结合,洞察到学生的特点,把任务分解成可完成的小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后能够反思和总结。
其次,任务难度需有一定的挑战性,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通过调研、观察、分析等方式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最后,老师应该根据布置的任务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
第四步,总结实践型作业存在的问题。
实践型作业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有效地衡量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以及任务难度、学生能力、学习时间等不可控因素。
同时,实践型作业的布置需要教师及时反省和适当调整,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综上所述,实践型作业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实践型作业的布置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任务,确保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实践技能培养和关键思考的提升。
同时,教师应该不断修正评估标准,确保对于学生实际掌握水平的准确评价。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实践探索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治观念、社会和谐、国家意识、政治认同等学科核心素养内在融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
而议题式教学在活动型学科课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人才,还有助于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以及学生调整学习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因此,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创新应用议题式教学方法,有效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思政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一、以学生实际发展为支点,确定中心议题议题是指商议或探讨的相关问题、话题等,其作为议题式教学的核心内容,既要发挥知识传输功能,又要具备价值导向作用,引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因此,选择适宜的议题是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品质的基本保障。
我主张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具有生活性及价值性的议题作为议题式教学的内核,为后续议题式教学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其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第二中学 李剑名确立生活性中心议题。
生活性中心议题是指该议题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择取而来,能够对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起到良好的培育及导向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生活性中心议题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想共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氛围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讲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中的“中学时代”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快地适应初中生活,我确定了生活性中心议题:“终于步入了中学校园,初中生活和小学生活有什么不一样?”围绕该议题,我先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思想认知,描绘心目中的中学生活,接着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就校园中的新发现展开讨论,并交流分享初中生活与小学相比存在的显著区别。
此时,议题构建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特别是具有生活性的议题内容使得课堂教学更加顺畅完整,课堂更具灵魂与价值。
其二,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确立价值性中心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法治观念的重要课程之一。
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教条和专注于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和生活化的教学。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素养,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以期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生活化教学的概念及意义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将课堂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它强调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实用性,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行动,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道德和法治知识。
与传统的课本教学相比,生活化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能够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
二、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1. 创设情境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
例如,在教授法律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家庭、学校或社会中观察并记录一些法治问题,并促使他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法治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2. 实践体验生活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模拟法庭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参观法院、学习案例分析等方式,亲身了解法律的运作和应用,提高法治意识。
3. 社区合作生活化教学强调与社会的联系。
教师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警察局、社区法律宣讲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社区治安和法制建设,以及法律对于社会的重要作用。
通过与社区的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增强实践意义。
三、生活化教学的效果评价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需要进行有效的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情境解决等方式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一、引言道德与法治课是中学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成为当前需要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二、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生活化教学是指把学科知识和教育情感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生活化教学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生活化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将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生活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和深入。
生活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生活化教学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三、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和策略1. 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手段案例教学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真实的案例,可以使道德与法治知识更加具体化,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和法治问题,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案例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以游戏和角色扮演为辅助手段游戏和角色扮演是生活化教学的另一种重要手段。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游戏和角色扮演中体验道德选择和法治实践,从而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在情境中实际体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3. 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内容。
如何解答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实践与探究”(2)
如何解答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实践与探究”一、问题由来2016年,初中政治教材开始使用《道德与法治》,它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初中性、综合性等特点。
本课程从初中生的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教学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认识、体验与实践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评价体系也发生了改变。
初中生毕业考试试题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具体事例命制试题,增加了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实践与探究的题型。
从多次考试和阅卷,发现该题型难度大、大部分学生得分少,制约着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成绩提高,因此把解答“实践与探究”作为课题研究。
二、问题界定实践是指人目的探索和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物质活动;探究亦称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索性学习;实践与探究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能力解决学习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探索新知识、不断提高技能的学习过程。
在实践与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惑和难题,形成了难以解答“实践与探究”题型中的问题。
三、研究过程(一)学生成绩反映出来的现状“实践与探究”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必考试题。
此题分值所占比重大,大部分学生得分很低,严重影响学生的政治成绩。
分析了本校学生考试试卷,搜集数据,归纳整理,情况大致如下:80分以上的学生,能够获得该题型所给分值90%,甚至满分;60---80分的学生,能够获得该题型所给分值60%--80%;40----60分的学生,能够获得所给分值30%--50%;30分以下的学生,该题型是零分。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优生和中等生得分比较高,学困生得分很低。
学生情况不同,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
从调查研究、与学生座谈交流,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读不懂背景材料,找不出材料中的关键的字、词、句,无法归纳材料的中心意思;无法把材料与教材相关知识对接;读不懂所设的问题,理解不了设问问的什么,不知道它涉及知识点及其具体内容;无法准确利用教材的知识回答材料提出的问题;偏离教材、自由发挥、离题万里、随意作答;知识要点不完整,没有答出知识点核心词语和句子,用词不准确、规范;思维混乱,缺乏逻辑;表述不清楚,缺乏条理性;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卷面不整洁等。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学策略初探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学策略初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活中需要不断学习道德和法制知识,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完成人生的使命。
为此,人教版初中推出了《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旨在通过探究道德与法制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法治观及道德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
本文将对《道德与法制》新教材的教学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一、重视任务导向,注重实践新教材强调实践性,以问题为导向,突出任务性教学,力求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体验正向情感和认知。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道德和法制知识,促进学生内化有效行为方式。
例如,在学习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学生时,可以分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在同学中挑战不合法行为、违反道德的行为,培养做事有始有终、立志成为有道德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道德的内涵,还可以在实践中加深对道德的认识,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
二、多元化教学,注重情感教育新教材注重学科整合,融入了历史、地理、生物、政治、数学等多学科元素。
教师可以结合着不同的学科知识,针对不同情境展开教学,多角度、多层次地阐释道德与法制的联系和内容。
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这样能够更好地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参与和热情。
例如,让学生通过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繁殖方式等生物知识,借此了解动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引发学生对爱护动物的兴趣和责任,从而理解法律的目的和意义。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拉近学生与法制的距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爱护自然、平衡生态和维护法制的意识和行动。
三、启发思考,注重实证研究新教材以“道义取向 ~ 法规立足 ~ 实践落地”为教学思路,力求在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中实现循序渐进、全面开展。
教师要运用多种启发思考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和法制问题的背景、发生的条件、事后的结果及防止再次发生的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究道德和法制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法律精神的深刻内涵,提高自身公民素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社会状况下,学生道德观念的淡化、法治意识的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
通过对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底线。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枯燥,学生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参与度。
1.2 研究意义道德与法治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之一,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和法治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活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
通过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和法治法律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其影响和作用,增强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生活化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手能力。
生活化教学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正确行为的重要性,懂得尊重他人、遵守法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价值观。
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结束】2. 正文2.1 生活化教学的概念及特点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注重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点:生活化教学强调将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联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学习内容。
通过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认知和理解。
生活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情景教学的实践研究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情景教学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认识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关键环节。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这些问题使得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情景教学的实践研究,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情景教学的应用提供依据。
2. 探讨情景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重要性,探讨其对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培养作用。
3. 研究情景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方法,探讨如何将情景教学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提高教学效果。
4. 分析实践案例,通过实际案例验证情景教学的有效性,为教师们提供可参考的教学方案。
5. 评估情景教学的效果,探讨改进策略,为今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供指导和建议。
通过以上目的的研究,旨在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3 研究意义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初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律意识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一些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学生的passivity 学习情况、知识与实践脱节等。
开展情景教学的实践研究对于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情景教学能够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使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道德和法治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情景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
实践研究将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于促进初中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初探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
道德与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教育条件和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存在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传统、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现状的分析,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案例中总结经验和启示,最终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为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深入了解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现状分析,可以为提升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水平提供参考与指导。
通过对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可以为教师在实践中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使教学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具体展示教学策略的运用效果,为教师提供实际操作的参考。
通过评价和展望,可以对目前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同时为未来的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展望。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开展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与法治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在当今社会风气逐渐松懈,尊重法律、遵守规则的意识逐渐淡化的背景下,加强农村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农村学生普遍缺乏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所影响,导致他们在道德行为和法律意识方面存在缺失和偏差。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法治意识的重要课程之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需要探索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本文将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进行研究,以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
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生活化教学是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之成为学习的载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生活化教学能够让抽象的法律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增强法治意识和法律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将法治知识和道德观念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可以选取一些富有现实生活意义的案例,如邻里纠纷、网络欺凌、安全防范等,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和法治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让他们在思考中学会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和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剧,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被告等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来了解法庭审判的整个过程,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法律的公正和公平。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法院、派出所等司法机构,或者到社区、学校周边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法治实践,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法治的力量和影响,增强法治意识。
三、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在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中,我们需要认识到生活化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而是要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法治和道德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
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也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学策略初探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学策略初探1. 引言1.1 背景介绍目前,全国各地的中学教育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改革。
道德与法制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的推出,标志着这一领域的不断更新和改革。
新教材突出了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培养,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和前瞻性布局,为中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科学的道德与法制教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中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惑。
道德与法制教育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
对于新教材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对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的教学策略进行初探,并探讨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希望能够为道德与法制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情况,并分析其对学生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教材特点,教学策略以及教师角色和学生参与度的变化,旨在揭示新教材教学策略在道德与法制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本研究将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的课堂评价方式来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对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教育教学的启示,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展望。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旨在为提升道德与法制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学策略的初探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并熟练运用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对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和分析不同的教学策略,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选择,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参与度的提高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引言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性格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由于社会发展的飞速变化和家庭教育的不足,学生在道德和法治素养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些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影响其健康成长。
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适合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模式,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治意识,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推动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在当前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自身素养,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和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和谐发展。
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效果,评估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为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还包括探讨如何加强学校管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以及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希望能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接班人。
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摘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在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德育的主阵地,更应该担此重任,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探寻更加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和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一、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优化课堂教学“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满足他们身体及心理发展的需要”。
故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平时利用课外时间多与学生班主任交流,收集一些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学习和生活上的种种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例如:在导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六课《师生之间》时,师生日常交往中的点点滴滴制作成短视频,让学生体会到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我们的教师,教师为我们付出的不单单是课堂上的四十分钟,他们每天从早自习到晚自习备课、判作业、课间操等方方面面默默地付出了很多,为接下来的《走近教师》《师生交往》作良好的铺垫。
二、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探索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问题的探究、思考性。
同时,结合课题目标,以及知识内容来合理地创设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并以具体问题的驱动下,促使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思考、深入探索,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思考、剖析及探究能力。
此外,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还应链接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教学内容鲜活生动,以此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索兴趣,增强学生专注力,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中《少年有梦》一课为例,需要根据中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合理地设计问题,使其成为任务驱动的核心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缺乏生活化的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化教学是指通过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生活化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措施来实现: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生活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法治意识。
在教学内容中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案例,如欺凌行为、不正当竞争等,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并让学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2.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道德与法治情境中,感受道德与法律的作用和影响。
组织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法庭审判过程,让学生体验法律公正和法治精神,感受到违法行为的后果和应负的责任。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可以将课堂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带领学生参观法院、公安局、社区等地,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力量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法治的理解和认识。
4.讨论互动开展讨论互动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辩论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以上实践研究,展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具体措施,但是在实践中还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如案例分析、多媒体资料、实地考察等,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吸引学生的兴趣。
2.教师的角色转变和引导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发现的教学方式。
“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探索与实践
“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中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和法治观念的使命。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道德与法治课是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法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正确法治观念的重要平台。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提高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学生能够增强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行为方式,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通过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德法修养水平,助力他们健康成长、积极进取。
1.2 立德树人理念的背景“立德树人”理念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强调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一传统理念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并被纳入到现代教育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重要思想,更是对这一理念的精彩诠释。
“立德树人”理念强调了道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接受规范道德和法治观念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立德树人”理念的背景也与当今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教育的中心任务。
“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朝着更加科学、全面、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作业探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作业探究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不断优化升级。
越来越多的生活元素和社会元素,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本内容中。
加强实践性作业的设置,能够提升学科本身的应用性,促进学生与学科内容互动,使教学过程更加有趣。
积极探究实践性作业的布置方式和布置重点,有助于构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实践作业与传统作业有相似之处,更有不同之处。
与传统作业相似的是,每一项实践性作业都不可能涵盖全部的学习内容。
不同之处在于,实践性作业形式更为创新,更受学生喜爱,能够激发学生的知识巩固兴趣。
作业设置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利用个人时间更好的消化知识。
实践作业,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确定实践作业的切入点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的主题。
从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围绕学习内容的主题,梳理好重难点内容,让实践性作业最大程度上贴合课堂学习内容。
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要考虑课堂内所学习的内容,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经历以及可使用的实践平台。
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实践性作业的难易水平与学生个人学习水平相近。
像在讲解“敬畏生命”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了解敬畏生命的原因和方法,促进学生正确处理与个人相关的生命问题。
自觉珍爱个人与他人的生命,懂得生命至上的道理。
这样的教学内容,对很多学生的人生有指导性作用。
将敬畏生命作为实践性作业的主题,设计合理的实践性任务,有助于学生通过课内学习主题,接触更为丰富的相关知识。
如果班级内的学生对生命相关的资讯感兴趣,教师可以设置调查类的实践性作业。
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在课下,围绕“敬畏生命”寻找青少年阶段敬畏生命或不敬畏生命的实际案例,对这些案例中的内容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敬畏生命的主题,组织一次辩论比赛。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看法选择战队,利用课下时间完成相关素材的搜索。
在下一次上课时,参与到辩论活动中来。
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也紧密结合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初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初中教育也在逐步迈入全面改革的步伐。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方面,作为学生品德养成的重要一环,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初探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希望能够为广大农村初中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方面,也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1. 强化学生参与性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2.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互动问答等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 强化实践教学新课程强调实践性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法庭、公安机关、司法机构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法治的力量,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感。
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道德和法治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 注重个性发展新课程要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
二、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具体途径与方法1.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考查,更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的培养。
农村初中教育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核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法治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与道德培育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与道德培育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初中阶段教育的主要目标,道德与法治学科也开始备受关注。
在初中各个学科都推行德育的大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更是成为初中德育融入课堂的主要平台。
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必须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教学目的,重视道德培育的教学实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推动初中德育教育持续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教学与初中阶段的其他文化课程相比,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和现实意义,它并不是简单德育观点的堆积,更是为学生的成长负责任,帮助其成为有道德、懂礼貌、有情怀的合格公民。
该学科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教师无法准确定义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具体内容,需要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认同课程中的德育知识,在了解学生对德育的认知水平的前提下,让学生学会自己明是非、辨善恶,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创建真实情景,感知课程的意义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道德与法治学科被边缘化,成为学生心目中“放松”的学科,不需要认真的学习态度,并不会主动学习和探究。
然而,在核心素养下的要求下,初中学生应该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常识,并能够自觉在社会生活中践行。
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师无法完成课程的德育目标。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该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的主动能动性,情景式教学是较为有效地教学方式。
在情境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担任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监督者的身份,通过创设各类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其中,体会到每个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应该具有的道德观念。
通过具体的事件来明确自身立场,并且能够找到自身或者他人行为的道德依据,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同时,情境式教学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该课程的积极意义,让学生能够站在生活的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而提升该课程的学习效率,间接达到育人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初探
实践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特征,实践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关注学生体验,符合基础课程改革需要和道德与法治课目标。
目前,实践性教学已经引起了广大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重视,本文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内涵角度着手进行探究,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存在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对实施实践性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以不断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主要是指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过程,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基本目的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形式。
中学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实践活动能够给予学生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姆认为“知识获取应该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践性教学会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性学习机会。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道德与法治课往往在教室中进行,但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枯燥乏味的讲授式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
非常差。
但在实践性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会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另一方面教师也会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学生喜欢的学习场所,因此,可以刺激学生学习积极性。
其次,实践性教学能够更加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课堂教学活动只有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生学习动机。
有同学阅读新闻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国家领导人称为总统,有的称为主席,还有的称为首相或是其他?”我意识到虽然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有点深,但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探索的契机,涉及到很多政治学方面政治体制的内容。
我马上引导、鼓励他们组建小组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在后面课程中给其他小组展示自己所调研的学习成果。
学生们自己通过问题质疑,查找资料,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不仅印象深刻,更是一种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实践性教学活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去。
当前,部分学校、教师和家长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这直接导致学生发展的其他方面被忽视。
部分学生虽然理论知识丰富,应对考试非常自如,但个人生活经验却非常匮乏,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差。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交流能
力。
传统课堂是教师“一言堂”,学生表达自我观点机会非常有限。
但实践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有更多时间和更多机会来展示自我。
除此之外,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来进行学习,这期间学生拥有大量的交流机会,从而最大限度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
其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实践性教学中,学生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综合,从而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学习知识后学生还要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认识和处理日常生活的相关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过程中,通过长时间的强化学生正确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但知识接受能力快,品德习惯可塑性大,是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的最佳时期。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
首先,实践性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形成良好品德习惯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属于被动接受,学生没有机会意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本身以活动为载体,学生的活动过程就是习惯养成的具体过程。
当学生良好品德习惯获得表扬时,不良习惯往往也会遭到否定。
其次,实践性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互联系,例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
况且,实践性教学的众多活动课
本身就是学生行动的重要良机,更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逐渐外化为自我行为。
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现行的中考、高考仍然以卷面成绩为主,学校的生存发展同样依赖于升学率,并将这与教师评优创先、职称评聘等挂钩。
学校很少会经常性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活动,很多教师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会耗费师生大量时間、精力。
以课外实践性活动为例,教师需要完成教学设计、组织学生、思考突发性情况、关注学生安全等,这都让教师在组织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时顾虑重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以终结性评价和教师评价为主。
在调查访谈过程中,部分中学教师表示学校开始设置学生成长记录、学生项目评价以及日常谈话内容,并将此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实践性活动都以“教师评价为主”,阶段性评价则由于其工作量大往往沦为形式。
可以说评价方式单一已经成为制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因素。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教学策略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落实,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已成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题。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所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深耕课堂研究、结合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有效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要结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笔者现结合实际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从问题到策略简述如下: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尽管初中阶段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但是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又是相对枯燥乏味的,因此初中学生对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也就导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意识低,积极性不够。
从目前开展的教学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是在进行理论化教育,没有或极少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更没有重视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理论进行有效的实践,没有关注学生的身心思想观念的成长和实践体验,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硬、无趣,意义作用不大。
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有些教师的思维被严重影响着,认为语文、數学、英语学科才是最重要的,甚至有的教师还会占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课堂时间去上其它考试学科的课程,或者是在备、教、辅、改、评等环节敷衍了事,忽视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教学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这种教学重视不够的行为,变相也引导学生下意识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不重要。
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在“双减”政策实施的大背景下,教师务必从各个方面综合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落实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教育。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以实际教学情况为基础,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逐渐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在遇到困难问题时,使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要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的案例,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观念的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这样只会使学习氛围低沉。
反之要多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如:利用多媒体放映设备,为学生放映与课本知识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能够感兴趣,以此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
特别是一些可以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视频,让学生观看后思考,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兴趣,更好促进学生“三观”的形成。
教学时,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会逐渐受到影响,教师要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及课本内容为基础,为学生展开多种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
例如,在组织学生参加清明祭扫烈士墓时,讲述革命先烈故事,让学生明白,没有先烈们的抛头颅、洒热血大无畏的牺牲奉献,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也没有祖国的今天。
进而培养学生敬畏先烈和热爱祖国的
情怀。
再如,引领学生深入社区进行《民法典》的宣传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人人都在宣传法律中更好地知法、守法。
将教学内容实施为主题式教学,明确目标任务,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如在进行《责任》这一课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知道什么是责任,然后让小组合作分享各自的责任,再进一步让学生共同探究在生活中怎样才是负责任,找出哪些是不负责任的事例或现象,这些不负责任的事例或现象,会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后果。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更让学生学会必须承担责任。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注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的积极性,探索好的主题教学方式,重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自实践,并有机融合优秀传统文化,设置有效的开放作业,就一定能让初中学生的思想与能力得以提高,学以致用,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