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椎间融合的影像学评价

合集下载

腰椎椎间融合的影像学评价进展

腰椎椎间融合的影像学评价进展

腰椎椎间融合的影像学评价进展标签:腰椎推间融合;影响像学;腰椎病损腰椎融合术是临床上治疗腰椎病损的常用方法,手术方法包括后外侧融合、椎间融合,包括前路椎间融合(ALIF)和后路椎间融合(PLIF)、经椎间孔融合(TLIF)及360°环形融合等。

其中椎间融合(ALIF、PLIF)最符合脊柱生物力学,因此在临床上应用最多。

腰椎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血管化、骨再生、骨端融合是3个密切相关又不能完全分开的环节[1]。

术后对融合效果的评价对临床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手术探查是判断融合的金标准,但这种创伤性的评价方法在临床上并无适用价值,因此,临床医生多通过影像学方法判断椎间是否融合。

本文就腰椎椎间融合影像学评价现状作一综述。

1普通X线X线评价椎间融合的内容包括骨小梁和骨桥形成情况、相对椎间高度、腰椎前凸角、融合节段间成角等。

普遍采用的X融合标准为:⑴融合椎体周围主要是前方、侧方出现连续骨桥或骨小梁。

⑵融合区无透光区(带)、植骨无下沉、内固定无松动,终板和植骨界面无间隙。

⑶融合器无位移,周围无透光区(带)。

⑷屈伸动力位片椎间相对活动<4 mm[2-3],椎间角度改变<5°。

Brantigan和Steffee[4]则根据椎间植骨的融合情况将椎间融合的X线表现分为5级:1级,明显假关节形成、椎间高度丢失、椎间融合器移位、移植骨吸收;2级,可疑假关节形成,融合区可见明显的透光区(带);3级,可疑骨不连,融合区可见少量的透光区(带);4级,可疑骨融合,融合区域骨桥形成明显,融合区与相邻椎体间无透光区(带);5级,坚强融合,融合区融合骨的密度较术后更致密,融合区与相邻椎体间无透光区(带);明显骨桥形成贯通融合区,椎体前方骨刺吸收,小关节融合。

其中4、5级为成功的融合,1、2、3级为不融合。

这种评价融合的方法较为详细、准确,但内容复杂,不同的人对同一张片子的评价结果差异性较大,使用时不易把握。

腰椎植骨融合术后融合效果的影像学评价

腰椎植骨融合术后融合效果的影像学评价
影像学检查可观察和评价植骨融合效果比较各种融合技术判断病情转归指导后续治疗并可为腰椎植骨融合术后仍有症状且需外科干预的患者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9 4 4 。
中华 实用 诊 断 与 治 疗 杂 志 2 0 1 4年 1 0月 第 2 8卷第 1 0期
J C h i n P r a c t D i a g n Th e r , 0c t 0 b e r 2 0 1 4 V0 L 2 8,N0. i 0
[ 1 9 ] 胡鹏 , 赵 云雁 , 郭笑冬. 凯 时 治疗 基 底 动 脉 尖 综 合 征 临 床疗 效 观 察[ J ] . 医 学 理 论 与实 践 , 2 0 1 2 , 2 5 ( 1 0 ) : 1 1 4 5 1 1 4 6 . [ 2 O ] 周 云雁 . 头颅亚低 温结合 早期康复 治疗基 底动 脉尖综 合征 4 o 例 临 床 研究 [ J ] . 中 国实 用 医药 , 2 0 0 8 , 3 ( 1 3 ) : 9 7 ~ 9 8 . [ 2 1 ] J u n g S ,Mo n o ML,F i s c h e r U ,e t a 1 .Th r e e — mo n t h a n d l o n g
Li n d s b e r g P J, S o i n n e L, Ta t l i s u ma k T , e t& . Lo n g — t e r m
o u t c o me a f t e r i n t r a v e n o u s t h r o mb o l y s i s o f b a s i l a r a r t e r y

综 述 ・
腰 椎 植 骨 融合 术 后 融 合 效 果 的影 像 学 评 价

腰椎椎间融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腰椎椎间融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融合 术后 仍 有 症 状 而 需要 外 科 干 预 的 患者 更 为 迫 切 。 目前 临床 上 仍 然 没 有 判 断腰 椎 椎 间融 合 的 统 一 标 准 。手 术 探 查 作 为 金 标 准 , 但 巨 大的 有 创 性使 其 临床 应 用 受 到 限 制 ; x线 平 片作 为 最 基 本 评 价 方 法 , 准 确 性有 限, 只 能 正确 判 断 2 / 3左 右 患者 ; 4 g 据 运 动 学评 价 的 屈 伸 动 力 位 片在 临床 上得 到 广 泛应 用 , 可 能提 高
1 手 术 探 查 及 穿 刺 活检
隙, 则表明有假 关节 形成¨ 2 ] 。但 手术 探查 只适 用于需 要 行二次手术取 出 内固定 患者 , 此 时可 在手术 中进行 直视
并在拆除 内固定后 提拉棘 突 , 观察 是 否有节 段 活动 。然
而, 当今高新技术 和仪器迅猛发 展 , 手 术探查 的绝对 有创 性使之在 椎 间植 骨融 合 评价 中的实 用性 大 为 降低 。同 时, 手术探查操作 复杂 , 可 能 因融 合节段 位置 较深 , 无 法 直视或视野不清 。目前临床应用 为主的钛合金 等内固定 物无需二次手术取 出, 其提 供 的初 始稳 定性使 提拉法 判 断节段不稳不再可行 。因此 , 手术 探查 方法 虽是 理想 的 判断植骨融合的方法 , 曾视为“ 金标准” , 但 目前 临床应 用
评 价 的准 确 性 , 但 精 准程 度 受到 评 价 方 法 、 片子 质 量 、 观 察者主观 能力等 多方面影响 ; X 线 立 体 摄 影 测 量
分析( R s A) 、 失 真一 补偿 x线测量( D c R A) 等 具 有 高准 确 性 , 但 判 断 方 法过 于 复 杂 ; MR I 应 用 时 间较 短 , 经 验有待积 累; 同位 素骨 扫 描 假 阳性 率 和 假 阴性 率 较 高 。 目前 “ 最理想” 的 方 法 当属 C T, 尤其 是薄层 、 高 分

3 种常用影像学指标在椎间融合器疗效评估中的比较

3 种常用影像学指标在椎间融合器疗效评估中的比较

△ 通讯作者・论 著・3种常用影像学指标在椎间融合器疗效评估中的比较徐 格,许建中△,王序全,谭祖键,谢 肇,何清义(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全军矫形外科中心,重庆400038) 摘 要:目的 比较3种常用影像学指标在评估使用腰椎融合器患者疗效中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使用腰椎融合器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临床效果,以3种常用影像学指标进行评价。

结果 腰椎曲线指数及全腰椎前凸角均显示较术前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相对椎间隙高度存在统计学差异且与临床疗效指标相符合。

结论 相对椎间隙高度指标较为稳定,能较好的与临床疗效指标吻合。

关键词:腰椎融合术;椎间融合器;相对椎间隙高度中图分类号:R681.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348(2005)0720982203The comparison of 3common radiographic index in curative effect evalu ation of lumb ar interbody fusion cageX U Ge ,X U J ian 2z hong ,W A N G X u 2quan ,et al.(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rthopedic Center of PL A ,S outhwest Hos pital ,the T hi rd M 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 y ,Chongqing 40003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ree radiographic indexes used in evaluating the clinic effect of lumbar f usion patients.Meth 2ods To review 80patients with the lumbar interbody f usion cage implant ,using three usual radiographic indexes to evaluate the clinic effect and compare each one.R esults Indexes of lumbar soinal curvature and the whole lumbar ldosis have significant pro 2gress ,with no statistic difference ,relative lumbar space height has significant progress compared with situation that before surgery.Conclusion Relative lumbar space height is more stable ,and can fit the clinic effect satisfactoring.K ey w ords :lumbar interbody f usion ;vertebral interbody f usion cage ;relative lumbar space hejght 椎间融合器(intervebral f usion cage ,cage )是目前较为新颖有效的一种椎间融合内置物。

CT与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CT与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CT与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内核突破纤维环,引起椎间盘组织向外突出的疾病。

其主要表现为腰痛、腰部僵硬、下肢放射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CT与MRI作为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CT与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通过大量X射线扫描患者身体从而生成详细横断面图像的影像学技术。

CT扫描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骨组织图像,对于脊柱的骨性突出病变和骨质破坏有很好的显示效果。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CT能够清晰显示椎间盘的破坏程度、椎间隙的变窄情况以及突出的椎间盘碎片的位置和大小。

CT扫描还可以评估腰椎的椎体结构、骨质增生情况等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的病变。

CT扫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比之下,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生成详细断层图像的影像学技术。

MRI对于软组织有更好的分辨能力,能够显示椎间盘和周围软组织的结构和病变情况。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MRI能够清晰显示椎间盘的形态、信号变化、突出程度以及与神经根的关系。

它可以准确识别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神经根受压情况,包括神经根的受压程度、神经根的退化变性等,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从临床效果上看,CT和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各自有其优势。

CT扫描能够提供更清晰的骨结构图像,对于骨性突出病变和骨质破坏的显示效果更好,适用于那些脊柱结构异常且不适宜做MRI检查的患者。

而MRI对于软组织的分辨能力更高,可以准确显示椎间盘和神经组织的结构和病变情况,适用于对神经根受压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的患者。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CT和MRI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影像学信息。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MRI影像学疗效评价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MRI影像学疗效评价
血量 为 ( 3 2 . 1 6 ±4 . 2 9 ) m l ,平 均 卧
[ 4 - 5 J

以往 常 行 开 放 手 术 治 疗 ,
内研 究表 明,M R I 能够 反 映 神经 手 刺 激现 象,在评估I 临床 疗 效 中具 目前 , 临床 常 采 用 M o d i C 退
减 少 对 终 板 的损 伤 , 预 防 出现 软
2 . 2 V A S 评分和J o A 评分 治 症 状 ,还 可 缩 短 术 后 恢 复 时 间 , 分 较 治 疗 前 低 ,J 0 A评 分 为 ( 2 3 . 9 4 ±3 . 2 7 ) 分较 治疗 前 高 ,差
过 性 神 经 麻 痹 ,经 针 对 性 处 理 后 取 得 满 意 效 果 。 有 研 究 指 出 , 经 常 用 方 式 。本 组 研 究 中 ,3 2 例 术 均 明显好 转 。术后 1 个 月评 估 临 床 皮 椎 间 孔 镜 下腰 椎 间盘 摘 除 术 可 前 以 I I 型 退 变 为 主 ,经 手 术 治 疗 疗效,1 9 例 优 ,9 例 良,3 例可 ,1 扩 大 椎 间孔 神 经 ,减 少 术 中 对 椎 后 , 明 显 改 善 , I I 型 退 变 几 率 较 例 差 ,优 良率为 8 7 . 5 % 。 间 盘 的损 伤 , 不 仅 有 效 缓 解 疼 痛 治 疗 前 低 ,差 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0 . 0 5 ) 。有研 究 表 明 ,术 中在
中国C T 和M R I 杂志
2 0 1 5 年9 H 第1 3 卷 第 9 期 总第7 1 期
2l 镐 Ⅲ 綦
发 的疾 病 。 患 者 发 病 期 常 伴 随 M R I 能 显 示 硬 膜 囊 受 压 情 况 、 椎 疼 痛 、 下 肢 麻 木 等 疾 病 ,会 降低 间 高 度 、神 经 根 揭 解 剖 关 系 等 改

椎间盘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椎间盘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椎间盘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椎间盘病变的影像学诊断1. 引言椎间盘是脊柱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病变常导致腰背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

影像学诊断在椎间盘病变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椎间盘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包括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诊断指标。

2. 影像学检查方法2.1 X线摄影X线摄影是常规的骨骼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椎间盘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X线影像能够显示椎体结构和椎间盘的高度,但不能直接显示椎间盘的软组织结构和病变情况。

2.2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椎间盘病变的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MRI能够直接显示椎间盘的软组织结构,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椎间盘的水分含量、形态、高度等变化,从而帮助医生准确诊断椎间盘病变。

2.3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扫描对于椎间盘病变的鉴别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CT能够显示椎间盘的硬组织结构,如骨结构、骨赘、骨质增生等,对于骨性病变的诊断较为准确。

,CT无法直接显示椎间盘的软组织结构和病变情况,在椎间盘病变的诊断中常与MRI相结合使用。

3. 影像学诊断指标3.1 椎间盘高度椎间盘高度是评估椎间盘病变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椎间盘的高度均匀稳定,病变导致椎间盘高度的改变,如变窄、塌陷等,可提示椎间盘退变或突出等病变。

3.2 水分含量椎间盘的水分含量反映了椎间盘的代谢状态和功能完整性。

正常情况下,椎间盘具有一定的水分含量,而病变会导致水分含量的减少或异常分布。

MRI能够直接显示椎间盘的水分含量,可通过信号强度来评估椎间盘的水分含量变化。

3.3 形态变化椎间盘病变常导致椎间盘形态的改变,如突出、膨出等。

MRI 影像能够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的形态,包括前后突出程度、侧随、裂隙等特征,有助于确定椎间盘病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3.4 突出程度椎间盘突出是常见的椎间盘病变之一,MRI影像能够准确测量椎间盘的前后突出程度,从而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位置和范围,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与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与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与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椎疾病,其病因复杂,症状多样,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CT与MRI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手段,能够清晰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变情况,对于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CT与MRI影像学特征和诊断价值两方面进行分析,以便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CT与MRI影像学特征分析1. CT影像学特征腰椎间盘突出症在CT影像上的特征表现为:椎间盘呈现不规则形状,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椎间盘高度减低,突出部分可出现钙化灶,CT能够清楚地显示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大小。

而且CT还能够显示出骨质增生、骨赘形成、椎管狭窄等骨性改变,有助于判断椎间盘突出症的合并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MRI影像上的特征表现为:椎间盘突出可表现为膨胀型、穿破型或游离型,可伴有椎管狭窄和神经根受压。

MRI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椎间盘的形态、信号和位置,并能够明显显示出神经根的受压情况。

MRI还能够显示出椎间盘的软组织结构,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椎间盘的损伤程度。

二、诊断价值分析1. CT与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的比较CT在显示腰椎骨质结构和骨折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对于椎间盘的钙化和骨质增生的显示也较为清晰,同时CT对于金属椎间盘置换术后的影像检查效果也较好。

但CT对于椎间盘、硬膜囊和神经根的软组织结构显示不如MRI清晰。

而MRI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出椎间盘的软组织结构、髓核及纤维环的损伤情况,对于评估神经根的受压情况更加准确。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与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分析表明,CT和MRI各具有自身的优势,结合应用能够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并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以便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与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与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与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表现为疼痛、放射痛和神经功能障碍。

该病在临床上占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上,CT与MRI影像学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最重要的检查手段。

本文将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与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两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CT影像学特征1. 椎间盘突出程度腰椎CT检查是腰椎间盘突出症首选检查手段之一。

在CT影像上,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程度。

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椎间盘的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椎间盘突出程度的大小可以直接反映出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 椎间盘突出的位置与范围CT影像可以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位置与范围。

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可以进一步确定患者的症状表现及疾病对周围神经结构的影响。

椎间盘突出的范围也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手术方案的制定,为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重要信息。

3. 椎旁软组织变化腰椎CT影像还可以观察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旁软组织的变化。

如硬脊膜脱出、椎旁肌肉炎症等改变。

这些椎旁软组织的改变对患者的疼痛症状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椎间盘组织状态MRI是检查椎间盘突出症最经典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

通过MRI影像可以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的组织状态及变化。

椎间盘的突出、脱出情况以及椎间盘的水肿、变性、炎症等病变性改变都可以在MRI影像上得到直观的表现。

2. 神经根受压症状MRI影像在显示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根受压症状上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在MRI影像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椎间盘突出对神经根的压迫情况,包括神经根的受压程度和受压的部位。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手术计划。

3. 椎管狭窄情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常伴有椎管狭窄的情况。

MRI影像可以清晰地显示椎管狭窄的程度和范围,为手术的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诊断价值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与MRI影像学在诊断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诊断价值评价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诊断价值评价
骨 盘 的受 损 破 裂 处 突入 其 上 下 椎 体 的 骨
发现腰椎退变 的有关 征象 。但 x线 平
片 的 表 现 均 为 问 接 征 象 , 能 明确 诊 断 本 不 症 。@C T的诊断价 值 :T对 判断腰椎 问 C
不能确诊 , T的诊 断 准确率 比较 高, I C MR
可做 出 明确 诊 断 。结 论 : 种 影像 诊 断 方 各
的 x 线 平 片 、 T MR 资 料 进 行 分 析 , C、 I 就 上 述 三 种 常 用 的 影 像 诊 断 方 法 的 价 值 及
综上所述 , x线平 片可 提供腰椎 间盘
突 出 症 的 一些 间 接 征 象 , 作 为 初 步 检 查 可 手段 。C T与 MR 诊 断 技 术 的 应 用 , 一 I 进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的 真 实 程 度 的 判 断 及 对 中 央型 、 侧后 型 的粗 略估 计 , 不及 C 略 T直 观 。 MR 对 椎 间 孔 型 易 漏 诊 。 I
伤所致 的腰椎 间盘纤维环破裂 , 部分髓核
通 过纤 维环 缺 损 处 向 周 围 突 出 所 引起 的

系列 临床症状 与体征 。腰 椎 问盘 突出
结 果
的上下可见线形高信号 , 是硬膜外静 脉丛 受 压使血 流缓 慢 所 致。④ 平 扫 C T易将 联 合Biblioteka 经根或不 对称 的神经 鞘 与疝至侧
隐窝 内的髓 核相 混淆 , MR 可 清楚证 而 I
2 卢光明. T读片指南 . C 南京 : 苏科学技 术 江 出版 社 ,0 6,( )4 8 20 7 2 :4 . 3 曹丹庆 , 祖龙 . 身 C 蔡 全 T诊 断学 . 北京 : 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与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与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与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腰椎疾病,主要表现为椎间盘组织向后或侧后突入椎管内,压迫周围的神经根和脊髓,引起相应的症状。

临床上常采用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诊断。

本文旨在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与MRI影像学特征的分析,探讨其诊断价值,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行CT和MRI检查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范围为20~65岁。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腰椎CT和MRI检查,并由两名有丰富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分别进行影像学特征分析,并进行一致性评价。

采用SPSS 20.0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CT与MRI影像学特征分析1. CT影像学特征分析CT检查是一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准确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在CT影像上,腰椎间盘突出症表现为椎间盘组织向后或侧后突入椎管,并压迫腰椎神经根或脊髓。

突出的间盘组织可呈现不同程度的密度,根据密度的不同可以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软骨质型和骨质型。

软骨质型的间盘突出症表现为间盘组织密度减低,边界清晰;而骨质型的间盘突出症则表现为间盘组织结构不规则、钙化等,密度较高。

三、CT与MRI影像学诊断价值分析通过对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发现CT和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CT能够清楚地显示椎管和椎间盘突出的情况,对于骨质型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效果更佳;而MRI则能够对软组织更为清晰地显示,并且可以评估腰椎神经根的受累情况,对软骨质型的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效果更佳。

根据研究结果,本文认为CT和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结合两种影像学检查能够更为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病情。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CT和MRI能够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但临床医生在进行诊断时仍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因素,以获得更为准确和全面的诊断结论。

腰椎内固定术后影像标准

腰椎内固定术后影像标准

腰椎内固定术后影像标准【摘要】腰椎内固定术后影像标准对于手术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从腰椎内固定术后影像的基本原则出发,详细介绍了术后X 光片、CT和MRI检查的标准,并提出了影像评估指标及异常处理方法。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全面了解,医护人员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文章强调了腰椎内固定术后影像标准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并呼吁进一步完善这一标准以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腰椎内固定术后影像标准、X光片检查、CT检查、MRI检查、影像评估、异常处理、临床意义、完善标准、腰椎内固定手术、腰椎疾病、医学影像、临床指南。

1. 引言1.1 腰椎内固定术后影像标准的重要性腰椎内固定术后影像标准对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腰椎内固定手术后,准确的影像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处理手术后的并发症,监测植入物的位置和稳定性,评估植骨融合情况,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通过影像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手术是否成功,患者的康复情况如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腰椎内固定术后影像标准的制定能够统一医疗机构对手术后影像的评估标准,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为患者提供更加规范和科学的医疗服务。

建立完善的腰椎内固定术后影像标准对于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腰椎内固定术后影像的基本原则腰椎内固定术后影像的基本原则是在手术后尽快进行影像检查,以评估手术效果和患者的术后情况。

这些影像包括X光片、CT和MRI 等检查。

在进行影像检查时,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适时性:术后影像检查应该在手术后尽快进行,以便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和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2. 全面性:术后影像检查应全面覆盖椎间隙、椎体、椎间盘、椎弓根、椎弓等区域,以全面评估手术效果和患者术后情况。

3. 稳定性:术后影像检查需要保持患者体位的稳定性,避免造成影像变形或误判。

影像学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影像学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影像学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相应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的疾病。

准确的诊断和评估对于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影像学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手段,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影像学的种类与特点影像学主要包括X线检查、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MRI)。

X线检查主要用于骨结构的观察,CT扫描能提供更精确的骨骼结构图像,而MRI则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可以清晰显示各种软组织细节。

二、X线检查的应用X线检查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见方法之一。

通过腰椎正位和侧位片,可以了解椎间盘的高度、腰椎的稳定性以及关节的异常情况。

此外,还可以观察腰椎的骨质密度和骨刺的情况,为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一定的依据。

三、CT扫描的应用CT扫描能够提供更准确的图像,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CT扫描,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椎间盘的退变、膨出或突出,并了解突出部分与周围神经根或脊髓之间的关系。

此外,CT扫描还可以评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腰椎的稳定性以及骨刺的情况,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四、MRI的应用MRI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佳方法之一。

它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清晰的软组织图像。

通过MRI检查,可以准确地了解椎间盘的脱水、突出、膨出以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

此外,MRI还可以观察到神经根的受压情况,判断突出部分与神经根或脊髓之间的距离和关系。

MRI影像的多维重建和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更直观地观察椎间盘的形态和结构。

五、影像学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价值影像学能够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图像学依据,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椎间盘的形态、退变程度和腰椎的稳定性的评估,可以选择合适的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方案。

此外,影像学还能帮助医生了解病情的发展情况,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六、影像学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局限性尽管影像学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评估中非常重要,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磁共振在评估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骨性融合中的价值

磁共振在评估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骨性融合中的价值

磁共振在评估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骨性融合中的价值目的:探討磁共振技术在评估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骨性融合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36例因腰椎退行性病变行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随访2年内的X线、CT、MRI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不同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评估椎体间融合状态的效果。

结果: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腰椎X线、CT扫描重建、MRI所示椎间融合率为16.67%、8.33%、0,80.56%、61.11%、55.56%,97.22%、83.33%、86.11%,100%、97.22%、97.22%。

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椎体融合率比较,腰椎X线(字2=29.412,P<0.05)、CT扫描重建(字2=22.121,P<0.05)、MRI(字2=27.692,P<0.05);术后1年与术后6个月椎体融合率比较,腰椎X 线(字2=5.063,P<0.05)、CT扫描重建(字2=4.431,P<0.05)、MRI(字2=8.134,P<0.05);术后2年与术后1年椎体融合率比较,腰椎X线(字2=0.000,P>0.05)、CT扫描重建(字2=2.532,P>0.05)、MRI(字2=1.636,P>0.05)。

相同时间点三种检查手段在椎体融合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磁共振在评估腰椎椎体融合术后椎体骨性融合方面与CT扫描重建效果相当,优于腰椎X线片,磁共振评估可作为术后仍有症状的患者融合状态评估方法。

标签:磁共振;椎体融合术;影像学评估;价值【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assessing bone fusion after lumbar vertebral fusion.Method:The data of 36 patients with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who underwent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from January 2012 to June 2014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2 years,X-ray,CT,MRI imaging data were selected,the effect of interbody fusion of different imaging methods postoperative 3 months,6 months,1 year,2 years were assessed.Result:The intervertebral fusion rate of lumbar X-ray,CT scan reconstruction and MRI after 3 months,6 months,1 year and 2 years were 16.67%,8.33%,0;80.56%,61.11% and 55.56%;97.22%,83.33%,86.11%;100%,97.22%,97.22%.After 3 months compared with 6 months,the intervertebral fusion rate of lumbar X-ray (字2=29.412,P<0.05),CT scan reconstruction(字2=22.121,P<0.05),MRI(字2=27.692,P <0.05).After 1 year compared with 6 months,the vertebral fusion rate of lumbar X-ray (字2=5.063,P<0.05),CT scan reconstruction (字2=4.431,P<0.05),MRI(字2=8.134,P<0.05).After 2 years compared with 1 year,the vertebral fusion rate of lumbar X-ray(字2=0.000,P>0.05),CT scan reconstruction(字2=2.532,P>0.05),MRI(字2=1.636,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ertebral fusion rate among the three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point(P>0.05).Conclusion: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is superior to lumbar radiographs in assessingvertebral bone fusion after lumbar vertebral 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an be used as a method for assessing the fusion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symptoms.【Key words】Magnetic resonance;Vertebral fusion;Imaging evaluation;ValueFirst-author’s address:Foshan Chancheng District Central Hospital,Foshan 528000,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05.019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畸形、创伤及腰椎肿瘤的常用手术方式之一。

腰椎椎间融合影像判断标准

腰椎椎间融合影像判断标准

腰椎椎间融合影像判断标准是复杂的,它涉及到影像学检查的多个方面,包括椎间隙高度、骨质增生、邻椎病理性骨折、神经根管容积以及腰椎生理曲度等。

首先,椎间隙高度是评估腰椎融合的重要指标。

正常椎间隙高度在X线片上应与邻近正常椎弓根相比较,相邻椎弓根间隙高差较大,高度变化是腰椎退变的重要表现之一。

如果椎间隙出现明显狭窄,高度明显降低,可能提示存在腰椎融合,甚至是终板炎。

此时需要及时进行相关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其次,骨质增生也是腰椎融合的表现之一。

X线片上如果存在腰椎退变或增生程度与邻近椎体相似或更重,这可能表明存在腰椎融合的情况。

这种骨质增生可能会对周围组织造成压迫,导致一系列症状。

因此,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对于缓解症状、预防病情恶化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邻椎病理性骨折也是腰椎融合的表现之一。

X线片上邻椎骨结构异常,如骨质破坏、骨赘形成等,提示可能存在腰椎融合的情况。

如果腰椎融合后邻近椎体高度没有改变,则提示可能出现了新的病变。

因此,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对于保障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神经根管容积的变化也是腰椎融合影像判断标准之一。

神经根管是神经根出入的地方,其大小随着年龄、退变磨损而发生变化。

如果神经根管容积变小,这可能提示腰椎退变、腰椎融合等情况。

因此,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了解神经根管容积变化,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是腰椎生理曲度。

腰椎生理曲度是腰椎的自然弧度,正常生理曲度可以增加腰椎的稳定性。

如果腰椎融合后腰椎生理曲度消失或变直,则提示可能存在腰椎失稳或肌肉韧带力量不平衡等问题。

因此,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加强腰背部肌肉锻炼,对于维护腰椎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腰椎椎间融合影像判断标准包括椎间隙高度、骨质增生、邻椎病理性骨折、神经根管容积以及腰椎生理曲度等。

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并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椎间融合的影像学评价腰椎融合术是临床上治疗腰椎病损的常用方法,最早用于临床的是后外侧融合以后逐渐发展到前路椎间融合(ALIF)、后路椎间融合(PLIF)、经椎间(,) 孔融合(TLIF)以及 3600环形融合。

由于生物力学上的优势 ,目前腰椎椎间融合在临床上应用最多。

腰椎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血管化、骨再生、骨端融合是三个密切相关又不能完全分开的主要环节 [1]。

术后融合效果的评价对临床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手术探查是判断融合的金标准,但在临床上并不适用 ,因此影像学评价就成了临床上最重要的方法,本文就腰椎椎间融合影像学评价作一综述。

1 普通X线X线片—正侧位片和伸屈动力位片是临床上广泛用于评价椎间融合的方法。

无创伤、成本低、可定量是该方法的主要优点。

王珂 [2]等认为X线片不能早期反映植入物血管化,不能早期反映融合的变化。

X线评价椎间融合的内容包括骨小梁形成情况、腰椎前凸角、相对椎间高度、病变节段间成角等。

普遍采用的X线正侧位平片上的椎间融合标准为:(1)融合椎体前方、侧方出现连续骨桥或椎间连续骨小梁通过。

(2)融合节段无透亮影、植骨下沉、内固定松动,终板和植骨界面无间隙。

(3) 融合器周围无X 射线透亮带,植骨区密度和相对椎间高度无改变。

(4)伸屈动力位片相对活动<4mm[3],椎间角度改变<5°。

尽管X 线平片广泛用于椎间融合术后的评价, 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Pearcy[4] 等对达到上述融合标准的10 例病人行伦琴射线立体图像分析( R S A ) , 发现5 例存在融合节段间的活动, 最终3 例判定为不融合。

可见,应用传统的X 线平片融合标准评价椎间融合会高估融合率。

对使用融合器的椎间融合, 普遍将融合器内有连续骨小梁形成作为判断融合的标准之一, 但金属内固定及融合器的伪影会影响观察结果。

徐格[5] 等主张采用侧位片椎间隙前、中、后3 个测量点测量椎间隙高度, 以减少由投照角度导致的误差。

Johnsson R,Selvik 等[6] 开创的伦琴射线立体图像分析(RAS),在水平面、冠状面、矢状面位移的测量精度分别为0.22m m、0.1m m、0.17mm,在评价椎间融合中可精确测量融合节段的活动。

Dr e t r i c h e [7] 应R S A 评价术后半年的腰椎前路椎间融合, 采用的融合标准是椎间水平面、冠状面、矢状面活动分别< 0.3mm、0.05mm、0.7mm,发现其评价结果与手术探查结果100%吻合。

但R S A 的应用要求严密而细致, 否则将导致最终数据的巨大误差, 这是R SA 不能在临床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此外, R S A 只是通过判断椎间活动情况来间接推断是否融合, 由于使用内固造成了椎间稳定, 使R S A 在椎间融合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大大降低。

2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CT)R o t h m a n 等1984 年最早报道使用C T 来评价椎间融合,近年来C T 已成为评价腰椎椎间融合的重要方法之一[8]。

C T 用于评价融合的优势:(1)组织分辨率高。

(2)横断面扫描能清楚显示融合椎间的骨性结构变化情况和桥接骨小梁形成。

(3)冠状位成像及多平面重建对融合界面的显示更为清楚。

但单独横断平扫易漏诊水平方向的裂缝形成的假关节。

目前常使用矢状位及冠状位重建图像, 或者直接冠状位成像来观察融合。

这些技术较单独横断平扫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图像和更多的信息,在评价腰椎椎间融合中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Shah[9] 用薄层矢状位C T 重建观察椎间融合,以融合器外出现桥接骨小梁和桥接骨小梁贯通融合器来判断融合, 并与X 线平片判断融合的结果进行比较, 发现术后半年时C T 判断椎间融合的敏感性明显高于X 线平片。

同样显示已融合有骨小梁通过的融合器,X 线片上仅发现4% 有明显骨桥,而CT 符合率则高达95%。

金属植入物在CT 扫描时产生的伪影会影响CT 的评价效果。

3 磁共振成像(Mang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近年磁共振成像(MR I)已用于腰椎椎间融合的评价[10]。

M R I 是一种具有多方位多参数的无创性检查技术,对组织新陈代谢的变化十分敏感,还能对融合区域的组织成分进行定性分析, 融合椎体软骨下一般会出现T2 加权低信号和( 或)Tl 加权低信号, 而出现T2 高信号和Tl 低信号, 则预示充血、炎症、水肿、肉芽肿等不融合特征[11]。

Kroner AH,等认为磁共振灌注成像能反映局部组织的微循环灌注情况, 可以早期观察到血运异常[12]。

磁共振灌注成像常用于骨骼- 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孟悛非等[13] 通过研究证明: S I - T 曲线的最大线性斜率S S m a x 能够较好地反映肿瘤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和血管化,故可把S S m a x 作为监测植入物血管化的一项重要指标。

肖智博等[14] 通过对植骨中心区的ΔSI 值, 观察到了植骨中心区血管生成变化, 因而说明了移植骨的存活。

刘晓晨等[15] 通过实验研究后认为磁共振灌注成像能够早期、直接反映出骨移植术后的血流变化, 从而能对移植骨的存活情况作出推断。

磁共振成像评价腰椎椎间融合的优点[16]:(1) 有多个成像参数,可提供丰富的目标信息;(2) 能早期监测植入物血管化, 且灵敏度高;(3) 可以直接做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图像;(4) 安全性高、没有辐射。

缺点是费用较高,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不能行MRI 检查。

4 问题与展望目前, 无任何影像学方法能直接显示出植入物一终板界面间细胞水平的连接。

伸屈动力位X 线片评价椎间融合仅适用于判断功能性融合。

Yashiro [17] 等的研究显示93% 病人(28/30) 在术后融合的平均时间为6.3 个月;Kroner[18] 等研究提示,TLIF 术后一年时MRI 即可清楚显示椎间融合, 而术后两年时则能见到更显著的变化, 更长时间的随访还可见到融合器内外出现新生骨。

Penta 等[19] 研究了随访时间为术后两年和术后十年的两组椎间融合病人, 发现两年时判定为融合的可能在十年时判定为不融合, 反之亦然。

F D A 研究的一组病人中, 术后两年时融合率为91%, 术后五年融合率则达95%。

显而易见,要研究椎间融合术后最终的MRI 改变, 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总之, 目前影像学上尚无一种统一的公认的评价椎间融合的方法和标准,至今比较合理的评价方法是综合应用X 片、C T 和MR I。

C T 和MRI 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新技术,随着硬件及软件的不断更新,在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 可能是未来的诊断金标准。

参考文献[1] 王学明, 裴国献, 金丹, 等. 磁共振灌注成像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实验研究[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6(7): 931- 935.[2] 王珂, 裴国献, 陈滨, 等. 用组织工程方法修复山羊胫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 27(6): 486- 490.[3] Matsumra A,Taneichi H,Suda K,et parative study of radiographic disc height changes using two different interbodydevices for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penboxvs.fenestrated tube interbody Cage[J].Spine.2006 ,31(23):E871- 876.[4] Pearcy M,burrongh S. Bone Joint[J] .Surg Br,1982, 64(2):228-232.[5] 徐格, 许建中, 王序全, 等.3 种常用影像学指标在椎间融合器疗效评估中的比较重庆医学[J].2005,34[7]:982-985.[6] Johnsson R,Selvik G, Stromqvist B,et al. Mobility of the lower lumbar spine after osterolateral fusion determined by roentgen stereophotogrammetric analysis[J]. Spine,1990,15(5):347-350.[7] Diedrich O,Perlick L,Schmitt O, et al. Rad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n conventional adiographs after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radiotranslucent and diopaque cages[J]. Spinal Disord, 2001:14(6)522-532.[8] Rothman SD,Patron LP,Christakis PM,et al.Comparison of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presence and extent of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J]. Spine,2004, 29(10): 1118 -1123.[9] Shah RR,Mohammed S,Seufuddin A,et al. Comparison of plain radiographs with CT scan to evaluate interbody fusion following the use of titanium interbody cages and transpedicular instrumentation[J]. Eru Spine J.2003,12(4):378-385.[10] 范顺武, 张宏军. 椎间隙撑开在腰椎滑脱症复位和融合中的应用价值[J]. 中华骨科杂志.2006,26(2):105-109.[11] 孙国鹏,柴军,姜洪伟.CT评价腰椎前路椎体融合情况的临床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J].2012,21(4)419-421.[12] Kroner AH,Eyb R,Lang A,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valuation of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J].Spine 2006,31(12):1365-1371.[13] 孟悛非, 吕衍春, 吕凤华, 等. 增强MRI 灌注成像在骨骼- 软组织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J ] .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1, 35(8):578-83.[14] 肖智博, 吕富荣, 蒋电明, 等. 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物修复骨缺损实验研究的影像学评价[J] .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5(6): 825- 828.[15] 刘晓晨, 贾文霄. MRI、CT 、X 线对兔腰椎融合术后的比较性实验研究[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1,17 (1):75-79.[16] 王学明, 裴国献. 磁共振灌注成像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实验研究[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J South Med Univ). 2006,26(7):931.[17] Kroner AH,Eyb R,Lang A,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valuation of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J].Spine 2006,31(12):1365-1371.[18] Yashiro K,Homma T,Hokari Y,et al. The Steffee variable screw placement system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of bone grafting[J].Spine.1991,16(11):1329-1334.[19] Penta M,Fraser,RD.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 minimum 10-year ollow-up[J].Spine.1997,22(20):2429-24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