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精讲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汇总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学问点汇总学问点一、基本概念1.试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2.试验原理:v=s/t3.试验过程:(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低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4)依据公式v=s/t: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表格:二、重难点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难点:精确计时,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三、学问点归纳及解题技巧1.假如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v=s/t3.停表的运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要点诠释一:(1)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便利计时。

(2)小车从斜面滑下时,肯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试验结果。

要点诠释二:(1)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状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

四、学问拓展超声波测速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我们通常用刻度尺、卷尺等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在工业生产和科学探讨中,还会用到其他一些技术来测量距离,如超声波测距等。

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超声波的指向性强,因而常常用于距离的测量、汽车倒车防撞、智能机器人等领域。

超声波测距原理如下图所示。

放射器向某一方向放射超声波,在放射的同时起先计时。

超声波传播时碰撞到障碍物会被反射,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就停止计时。

依据计时器记录的时间t,仪器自动计算动身射点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 (新版)新人教版
游乐场里,小船由慢 到快,从最高点俯冲 下来,激起壮
落下的水滴
滑行下坡的自行车
想一想 1.这些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变化? 2.怎样知道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新课讲授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小实验
实验内容: 测量小车从斜面滑下时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v s
t
实验工具:
小车
停表
金属片
新课讲授
实验准备: 1.分组:三人一组,一人操作小车,一人操作停表, 一人记录数据。 2.调整好坡度。 3.将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 4.操作小车的同学负责倒计时。
新课讲授
实验步骤: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并记录。
人教版物理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 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 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重点)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 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难点)
新课引入
新课讲授
根据以上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路 程s3的平均速度v 3呢?
s3=s1-s2
t3=t1-t2
新课讲授
实验数据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s1=
t1=
v1=
s2=
t2=
v2=
s3=
t3=
v3=
实验进行
新课讲授
新课讲授
新课讲授
新课讲授
新课讲授
新课讲授
●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 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习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习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测量平均速度知识梳理本节的内容为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实验探究,并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通过探究过程,学会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客观评价结果是本节考查的主要方向,通常以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的形式考查,考查知识点有长度、时间的测量及读数,速度的计算,误差的分析等,难度一般不大。

一、怎样测量速度实验原理:s vt =。

实验测量器材:刻度尺、机械停表。

我们只需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出运动的时间即可算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如果要探究一段路程中速度的变化,只需将经历的路程分为若干段,再分别测出每段的平均速度,即可大致测量出整个过程中速度的变化。

二、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1.实验原理:s vt =。

2.实验器材:停表、刻度尺、斜面、小车、金属片。

3.实验过程:a.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和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b.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和所用的时间t2,根据数据算出小车从中点滑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s3,以及用的时间t3;c.根据记录数据算出两段的平均速度,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三、实验分析1.注意事项测s:以看到小车的前缘撞击金属片为准。

测时间t:(1)记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的;(2)斜面的倾斜度应该小些,使小车运动的速度更小,这样小车运动时间更长,误差更小。

2.误差分析误差可能产生的原因:s分得不等、计时不准、测量估读。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01 平均速度的理解典例在线一辆雪橇沿山坡滑下,第1 s内通过3 m,第2 s内通过6 m,第3 s内通过9 m…,则有A.雪橇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3 m/sB.雪橇做变速直线运动,但每秒内的平均速度都是3 m/sC.雪橇前2 m/sm/s【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由题意可知,雪橇每秒内通过的距离不相等,故物体做变速运动,故A错误;第一秒内【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应注意跟据物体的速度公式判断物体的运动,每秒内雪橇通过的路程都不同,找出每段对应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资料讲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资料讲解

运动时间(s) t1=4 t2= t3= t1- t2=
平均速度(m/s) V1=? V2= V3=
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 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实验时注意观察表的示数。
金属片
A.20m/s C.8m/s
B.10m/s D.都不对
2、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 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
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___2_4 ___m/s
s 6.路程与时间(s-t图)或速度与时 间(v-t图)的图象 s
o 静止
v
t
o
匀速直线运动 t
v
例2.已知: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1;
运动的时间之比为3︰2,求甲、乙两车的速度
之比?
v 解: 甲
s甲 t甲
v乙
s乙 t乙
v甲 s甲t乙 224
v乙 t甲 s乙 1 3 3
例4.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他们的运动 时间之比为2:3,运动路程之比为3:1,则甲乙两物 体运动速度之比为( C )
已知:桥长S1=6700m 火车长S2=200m 前40秒路程S=600米 t=40s
求:火车全部通过大桥所需时间t
解:火火车车的全速部度通v过=走st 过=的604路00 sm程15m/s
S总=(S1+S2)=6700m+200m=6900m
6900 m
火车全部通过的时间t= S总 / V= 15 m / s =460m/s 答:这列火车全部通过大桥需要460m/s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例题)(解析版)含答案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例题)(解析版)含答案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 《机械运动》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架解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间接法):1.实验原理:tS v;2.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小车、斜面、挡板; 3.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 1;(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 1;(3)根据测得的S 1和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4)将挡板移至S 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4.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例题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端A 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 点,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小车在下落的过程中,受 (选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3)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 。

(5)如果在实验中,先释放了小车,才开始计时,那么测得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v=st;(2)非平衡力;0.72;(3)小于;(4)小;时间;(5)偏大。

【解析】解:(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该实验的原理是v=st;(2)由题意可知,小车是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而且运动过程中没有维持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小车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故小车不是受平衡力的作用;由图示知,小车通过的全部路程为0.5m+0.5m=1.0m,所用的时间为5秒,所以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 =1m5s=0.2m/s=0.72km/h;(3)由图示知,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都是0.5m,但通过上半程所用的时间为3s,下半程所用时间为2s,所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并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测出的时间误差较小。

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解析

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解析

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解析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解析1、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v=s/t其中s为一段路程,t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

探究平均速度的实验,注意两点: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动的距离。

2、进行实验(实验知识点及注意事项)注意事项:①小车的前端对齐起始线,静止释放②计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的发生碰撞时马上停表。

必须专人操作。

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 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

③让小车走得慢一点,路程适当长一点, 则测量的误差可以小一点。

④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 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步骤:①调整斜面装置,保持较小的'合适的倾角。

②将金属片卡放在底端,小车放在顶端。

标好起点,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计入表格。

③释放小车同时用停表计时, 到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得到时间t1,记入表格。

④将小车重新放到顶点,重复测量两次,记入表格。

⑤将金属片移到斜面中部,再测量三次路程s2和时间t2,记入表格。

⑥由测出的数据,依据公式算出各个速度,求出平均值,得到结果。

⑦整理回收器材。

3、实验结论①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②小车在不同的路段,平均速度不同,下半段更快,因此全程速度大于上半段速度,但不是二倍关系(v2③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根据平均速度的公式可算出小车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④小车在任意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都小于最末端速度。

⑤各小组的测量值不同:不是误差。

其原因是:一是斜面倾角不同,快慢不一;二是路程不一致,故得到的速度互不相同。

⑥减小误差的方法:A、安装置时,斜面倾角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 过小则小车不动,稍大就会使小车过快,计时不准。

起止点距离适当大一点好。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讲解附习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讲解附习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1.实验目的:2.实验器材:3.实验原理:4.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与记录数据】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结论:【交流评估】1.操作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2.还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3.还有哪些可以完善的地方?【跟踪训练】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用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计时的同学反应较慢,小车运动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s1段的平均速度偏(填“大”或“小”).课堂检测1.一小汽车在一段10 km的平直公路上,以36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则小汽车( )A.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大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B.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小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C.在任意10 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是100 mD.在第1 s内通过的路程与第2 s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2.在记录数据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记录的数据是不合理的,这个数据是(填“可以”或“不可以”)修改的,应该根据所得的数据,分析,纠正错误.3.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停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王军同学跑步通过10 m、20 m、30 m、40 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根据上面数据,计算出王军同学(1)从起点到1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2)从10 m处到2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3)从20 m处到4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4)在这40 m内王军同学做的是运动.参考答案自主探究跟踪训练1.刻度尺停表v=2.小3.大课堂检测1.C 解析:小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等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故A、B两项错误;小汽车的速度v=36 km/h=10 m/s,表示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即在任意10 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vt=10 m/s×10 s=100 m,故C项正确,D项错误.2.答案:不可以原因解析:实验数据的记录必须符合实验事实,不可以把不合理的数据加以修改,因为不合理数据可以反映实验过程中的不合理的地方,便于纠正错误,减小实验误差或避免错误.3.答案:(1)4 (2)6.7 (3)8 (4)变速解析:(1)从起点到10 m处的路程s1=10 m,所用时间t1=2.5 s则平均速度v1==4 m/s.(2)从10 m处到20 m处的路程s2=10 m,所用时间t2=(4-2.5) s=1.5 s.则平均速度v2==6.7 m/s.(3)从20 m处到40 m处的路程s3=20 m,所用时间t3=(6.5-4) s=2.5 s.则平均速度v3==8 m/s.(4)王军同学在40 m内的速度越来越大,所以他做变速运动.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3.知道声速及其应用.4.了解回声及回声测距的原理.自主探究知识点一: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用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说话.(2)完成“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学生讨论、交流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归纳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反馈练习】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是( )A.敲鼓时发现鼓面上的纸屑上下跳动B.扬声器发声时也发现小纸屑在喇叭面上跳动C.将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能激起水花D.金鱼缸中的金鱼吐出的气泡在上升中变大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是( )A.向暖瓶灌水发声B.敲钟发声C.吹箫发声D.吹笛子发声知识点二: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1)让学生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请另一位同学敲击桌面的另一端.(2)阅读:教材P28演示实验,获取相关信息.(3)思考:为什么钓鱼的人不允许周围的人大声说话?归纳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选填“能”或“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反馈练习】3.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A.我们可以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滴答”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D.人在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4.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速度最大的是( )A.空气B.水C.酒精D.钢管5.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响,且悬挂在线上的紧靠左边的泡沫小球被弹起(填“会”或“不会”).这说明右边音叉通过将声波传给了左边音叉.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左边音叉响,小球被弹起(填“会”或“不会”),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6.阅读教材P30“小资料”获取以下信息:(1)将表中的介质分类,发现可分为、、三类.(2)观察不同介质中声速对应数据,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气体中最.(3)当空气温度不同时,声音的也不同.(4)声音在1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m/s.(5)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和有关.课堂检测1.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2.甲、乙两个同学研究声音的传播现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很长的钢管上,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了一下,甲同学能够听到次敲击声.3.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这是因为不能传声.4.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 )A.半导体网B.磁性物质网C.真空网D.金属物质网5.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A.铝、海水、空气B.铝、空气、海水C.空气、铝、海水D.空气、海水、铝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教室里讲话时听不到回声是因为教室里没有回声B.百米比赛时,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响时开始计时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D.声音能够在任何物质中传播7.如果用手按在自行车车铃的金属盖上,无论你怎样用力打铃,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手按在车铃上时( )A.影响了车铃的正常振动B.车铃就不会振动C.没有铃声传出D.车铃周围就没有传声的介质8.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振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产生的原因B.决定音调的因素C.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9.将电铃放入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D.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能穿透玻璃参考答案自主探究知识点一振动停止【反馈练习】1.D2.B知识点二介质不能【反馈练习】3.C4.D5.会空气不不会介质6.(1)固体液体气体(2)大小(3)速度(4)340 (5)种类温度课堂检测1.快快3402.两3.真空4.C 解析: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所以用一层真空网就可以挡住声音,C项正确.5.D 解析: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D项正确.6.D 解析:在教室中讲话时听不到回声,是因为教室的墙壁与讲话者之间的距离较小,回声传到人耳中的时间小于0.1 s,人耳无法辨清,A项错误;百米比赛时,计时员应在看到发令枪的光和烟时计时,而不能在听到枪声后开始计时,因为声音传播速度远小于光的传播速度,B项错误;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C项错误.7.A 解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手按在车铃上时,会影响车铃的正常振动,从而造成铃声的不清脆,A项正确.8.A 解析:发声的音叉能让人感受到振动,用手按住后,振动停止,发声停止,A项正确.9.C 解析:电铃振动时,人听到铃声,说明物体振动发声,A项正确;空气被抽走时,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无法传声,B项正确;看到电铃振动,说明光能在透明玻璃中传播,D项正确.。

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解析八年级物理上册

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解析八年级物理上册

《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解析|八年级物理
上册》
摘要:其段路程通这段路程所用,实验斜面应保持较坡这是了便测量;,、进行实验(实验知识及事项)
、平速定义及计算
公式v
其段路程通这段路程所用
探究平速实验两
实验斜面应保持较坡这是了便测量;
实验金属片作用是使车位置停下便准确测量车移动距离
、进行实验(实验知识及事项)
事项
①车前端对齐起始线静止释放
②计开始与车释放应该是发生碰撞马上停表
必须专人操作
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 熟练会使测量数据更准确
③让车走得慢路程适当长, 则测量误差可以
④车从斜面滑下定要做直线运动, 否则测量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影响实验结
实验步骤
①调整斜面装置保持较合适倾角
②将金属片卡放底端车放顶端
标起测出车将要通路程计入表格
③释放车用停表计, 到车撞击金属片停止计得到记入表格
④将车重新放到顶重复测量两次记入表格
⑤将金属片移到斜面部再测量三次路程和,记入表格
⑥由测出数据依据公式算出各速出平值得到结
⑦整理回收器材
3、实验结论
①车沿斜面下滑速越越,说明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越快
②车不路段平速不下半段更快因全程速上半段速但不是二倍关系(v
③如何得出车整段路程半段平速?
根据平速公式可算出车半段平速
④车任段路程平速都末端速
⑤各组测量值不不是误差
其原因是是斜面倾角不快慢不;二是路程不致故得到速不相
⑥减误差方法
、安装置,斜面倾角要但不能, 则车不动稍就会使车快计不准
起止距离适当
B、测组数据保证起止相
、测释放车与开始计要尽量步
、对刻尺和停表数要规准确。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及练习题.doc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及练习题.doc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及练习题八年级开设了物理这门新的学科,这一学科令很多学生头疼,繁多琐碎的物理知识点让学生无从下手,为了帮助八年级学生学好物理知识,下面为大家带来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及练习题,希望大家能够好好掌握这些知识点。

知识点一、平均速度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S=vt要点诠释:1、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

知识点二、平均速度的测量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2、实验原理:S=vt3、实验过程:(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低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4)根据公式:s =vt 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小练习1、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知道,小车下落是____________运动。

2、平均速度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位同学在操场上自己的步行的,测得结果为V甲=4km/h,V 乙=1.2m/s,V丙=40m/min,这三位同学步行速度的关系为() A.V乙V甲V丙B.V甲V丙V乙C.V甲V乙V丙D.V乙V丙V甲4、小明同学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他通过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7m/s,通过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3m/s,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A.4.2m/sB.5m/sC.4.8m/sD.4.5m/s5、自行车行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该自行车在整个行驶过程中的是()A.25/3千米/时B.40/3千米/时C.15千米/时D.30千米/时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及练习题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在平常学习物理的时候注重复习知识点,这样才能轻松学好八年级物理。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4课时测量平均速度(解析版)含答案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4课时测量平均速度(解析版)含答案

第1.4课时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利用公式v =s t计算.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等.实验方法: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可利用公式v =s t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注意:斜面的坡度应该小一些.斜坡坡度越大,小车的速度越快,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短,越不易计时,测量时间时的误差就越大,所以为了减小误差,应该减小斜面的坡度.知识点一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注意事项实验原理:ts v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刻度尺、停表。

实验时用 刻度尺 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停表 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用公式ts v =计算出小车在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①测量下车下滑时的平均速度;②探究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变化特点。

实验步骤:(1)如图,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 1。

(3)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 2,然后测出小车由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2。

(5)记录实验数据并求出相应物理量。

分析与论证: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21v v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下半段路程的速度,从图中我们可看出下半段的路程213s s s -=,下半段的速度2121333t t s s t s v --==,三次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依次是:123v v v >>。

实验结论:小车在从斜面顶端下滑到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2.注意事项(1)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答: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2)斜面的坡度为什么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答:斜面坡度过小,小车可能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人教版初二上册《5.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课件

人教版初二上册《5.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课件

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1;
②将挡板间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 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t2。 t1 S1
金属挡板
t2 S2
5.实验结果。 ①小车通过全 程的速度: ③小车通过后 半程的速度:
s1 v1 = t1
v3 = v1 -v2
金属挡板
s ②小车通过前 v2 = 2 t2 半程的速度:
归纳总结
1.实验原理:
s v= t
2.斜面倾角不宜过大:为了方便测量时间 3.金属挡板的作用: 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
4.测量方法: 5.小车下滑:
测距离和时间要“头对头”、“尾对尾” 从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
t1 S1 t2 S2
×
s3 s1 -s2 v3 = = t3 t1 -t2
t3 S3
在测量平均速度实验过程中,请分析下述哪些是错误的? ① 该实验如果测出上半程和下半程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全 程的速度是(v1+v2)/2。 解:设总的距离是2s,则前半段与后半段的路程都是s,
前后运动的时间 t1 =
初中物理知识点精讲课程
测量平均速度
课前导入
s v t
速度公式
路程
时间
v
平均速度
知识讲解
一、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s v= t
通过实验掌握测量物体运动平均速度的方法。 1.实验目的:
2.实验器材: 小车、 金属片、 小木块、刻度尺、停表等。
3.实验装置:
4.实验过程。 ①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和滑
s s t = t1 +t2 t = , ,总的运动时间 1 v1 v
2
2v1v2 v1 v2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 s s v1 v2 2 v1 v2 2s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测量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平均快慢的物理量,在机械运动单元中属于重要内容和知识点,在中考中也占据较高地位。

有关平均速度的测量问题是实验探究类问题,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型出现,出现更多的是选择题和填空题;所占分值一般在3-5分之间。

虽然测量平均速度类的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涉及测量平均速度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属于常考热点。

测量平均速度考题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如何设计并选择实验方法,实验中对各物理量的测量等知识。

2.中考题型分析有关平均速度的测量问题是实验探究类问题,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型出现,出现更多的是选择题和填空题;所占分值一般在3-5分之间。

虽然测量平均速度类的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涉及测量平均速度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属于常考热点。

3.考点分类:考点分类见下表★考点一:平均速度测量有关问题◆典例一:(2017·深圳)(1)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情形,如图所示,小车从位置A 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B ,所用的时间为2s ,则小车从A 到B 通过的总路程为 cm ,这段时间内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m/s 。

【解析】由图示刻度尺确定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由图读出小车前端在B 位置与A 位置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两示数之差等于小车的路程;图示两钟表示数之差为小车的运动时间;已知小车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解:由图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cm ,小车由A 到B 通过的路程:s=90.0cm-10.0cm=80.0cm=0.800m ;小车的运行时间t=2s ;小车的平均速度:s m smt S V /4.02800.0===;故答案为:80.0、0.4。

【答案】80.0、0.4。

【考点】速度及其计算。

★考点二:平均速度测量实验探究问题◆典例一:(2017•来宾)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时,让小球从斜面A 点由静止滚到C 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1s 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02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含解析)

202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含解析)

2022-2022初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含解析)一、单选题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

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两人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2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同一个小球从左向右运动的频闪照片。

关于小球各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3小明家距学校,一天,小明骑自行车上学,他以4m/s的速度行驶到刚好一半路程时,车扎胎后他只好停下来,补胎用了5min,接着又以6m/s的速度到达学校,则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约为()关于平均速度,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平均速度就是物体在各处运动速度的平均值B在相同路程内,物体运动的时间越少则平均速度越大C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间内,平均速度一般不相同D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路程内,平均速度有可能相同5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C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大D在0〜40s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6刘老师和孟老师分别从石家庄和邢台沿着同一条公路同时开车出发,且从他们出发到他们相遇需要的时间为.已知两位老师所选公路的长度约为115m,刘老师行驶的平均速度为45m/h,则孟老师的平均速度为()h二、多选题7一个重物从某高处自由下落,在落地前的1s内,正好通过10m的路程,则这个重物在整个下落过程中()物体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8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错误的是()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9(多选)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通过的路程是5米,第3秒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他在这3秒内()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10如图所示,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开始,v A>v B,第5s时A、B相遇内A的平均速度大于B的平均速度三、填空题11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的过程中,前一半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是30千米/时,后一半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是60千米/时,则在全程内这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12某同学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他先以4m/s的速度骑行,当驶完一半路程后改用6m/s的速度行驶到乙地,则该同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人教版初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 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人教版初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 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掌握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2.会算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要点梳理】要点一、平均速度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s vt =要点诠释:1、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

要点二、平均速度的测量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2、实验原理:s vt =3、实验过程:(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4)根据公式:svt=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表格: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1、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2、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典型例题】类型一、平均速度1. “龟兔赛跑”新传:龟兔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条道路向同一目标前进,兔子半途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龟离目标很近了,撒腿就跑,结果龟兔同时到达终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在这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B .在这段路程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C .在兔子睡觉前一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不相等D .无论如何,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龟的平均速度 【答案】D【解析】在兔子睡觉之前,兔子和乌龟运动的时间相同,乌龟通过的路程少,所以兔子的平均速度大;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用的时间相同,所以兔子和乌龟的平均速度相等;因此ABC 说法正确;D 的说法错误。

平均速度的测量 复习讲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平均速度的测量 复习讲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课时四平均速度的测量【复习】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运动。

2.运动的描述: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也不相同。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

3.简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控制变量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长,运动快;(2)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短,运动快。

4.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运动快。

(1)计算公式:v=s/t;(2)单位:1m/s=3.6㎞/h;(3)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4)具体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速度单位统一,速度数值大的运动快。

5.长度的测量:刻度尺+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时间的测量:停表+s+先读小盘,再度大盘。

【思考】如何能够测出沿斜面下滑的小车的速度?实验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速度的变化。

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猜想与假设: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原理】v=s/t;【实验器材】小车、长木板、垫块、金属片、刻度尺、停表【实验过程】(1)将长木板一端垫高,略微倾斜,使小车能主动运动起来,但又不至于太快;(2)在小车释放处,车前端做标记作为起点;在斜面下端卡上金属片作为终点,用刻度尺量出起点到终点距离s;(3)释放小车时,用停表开始计时,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得到时间t;(4)由v=s/t算出小车通过全段路程s的平均速度v;(5)将金属片移至长木板下面的中部,测出起点到金属片的距离s0;(6)测出小车通过路程s0所用的时间t0;(7)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0;(8)回收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结论】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且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判断正误】(1)该实验如果测出上半段时间和下半段时间的速度分别为v1、v2,则全程的速度是(v1+v2)/2。

(2)该实验如果测出上半程和下半程速度分别为v1、v2,则全程的速度是(v1+v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平均速度1.测量平均速度:(1)原理:V=s/t;(2)测量工具:刻度尺和秒表.2.测量平均速度注意事项:(1)一是斜面坡度不能过大或过小,过大则运动时间太短,增大时间测量误差,过小则小车可能不会运动,或变速运动不明显。

(2)要保证每次测量都从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车(3)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实验中我们应多测量几次(4)测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应从开始计时时的车头测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而不是测量斜面的长度(5)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1,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2,后半程的平均速度v3之间的关系是v3>v1>v2。

(6)下半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半程路程除以全程时间与上半程时间之差。

能够从中点由静止释放测下半程运动时间?不合理,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或者,因为小车全程运动中通过中点的速度不为0.或者,小车通过全程所用的时间与上半程所用时间的差值才是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例题1】小王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秒表一块、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1)他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选填“较大”或“较小”)(3)经测量,S1=0。

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m/s。

【答案】(1)刻度尺;(2)较小;(3)0。

5。

【解析】(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秒表测出时间,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然后利用v=s/t计算;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题目中已经给出了秒表,因此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刻度尺;(2)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3)s1=0.9m,s2=0。

4m,则s1=0.9m—0。

4m=0。

5m,由图知,t3=1s,【例题2】小明同学用如图1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

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6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s。

(1)通过小明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全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小于)(2)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选填:A、B)(3)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位置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如图2)。

屏幕图象如图3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象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选填:匀速、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m/s。

【答案】(1)小于;(2)A;(3)加速;0。

8。

【解析】(1)根据图象读出AB段和BC段的距离和时间,运用公式v求出AB段和BC段的平均速度,并进行比较.设全程路程为L,则小车运动的距离s AC=L,s AB L,由题知,所用的时间t AC=2.6s,t AB=t2=1。

8s,则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 AB;小车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v AC;所以v AB<v AC,即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2)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3)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减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由图象可知,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时间是25s,对应的速度为0.8m/s。

习题精练一、填空题1.如图所示是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曝光时间间隔为0.02s,木块从1位置到3位置运动的距离是cm,木块从1位置到4位置运动的速度为m/s。

【答案】3。

60;0.9。

【解析】本题考查平均速度公式的应用,难度不大,关键是能从图中读出频闪的次数和通过的距离。

(1)由图知,刻度尺分度值为1mm,则木块从1位置运动到3位置时距离为:6。

20cm﹣2。

60cm=3。

60cm;(3)由图知,木块从1位置运动到4位置时,频闪3次,所用时间为t=0.02s×3=0.06s,木块运动的距离:s=8.00cm﹣2.60cm=5.40cm=0.054m,则木块从1位置到4位置运动的平均速度:v===0。

9m/s。

2.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

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 点共运动了 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 m/s.【答案】12。

50;0。

15.【解析】(1)由照片可以看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小球在A点的位置坐标为0cm,在F点的位置坐标是12.50cm,则小球由A到F的路程为S1=12.50cm.(2)小球由B运动到F所用时间t=0。

2s×4=0。

8s,通过的路程为S2=12.50cm﹣0。

50cm=12.00cm,则它的平均速度为V=S2/t=12。

00cm/0。

8s=15.0cm/s=0.150m/s.二、选择题3。

小明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A。

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B。

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C。

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D.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答案】A【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公式sv 可知,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t路程和时间.从理论上讲,上述四种方法都能测定小球的平均速度,但要判定最好的测量方法,则要从是否易于操作和测量是否准确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分析是先选定路程再测时间,还是先选定时间再测路程。

如果选定时间测路程,则要同时计时和确定小球在计时结束时的位置;如果选定路程测时间,则只需要计时即可。

可见最好的方法是先选定路程再测时间,再考虑是选定较长的路程,还是较短的路程。

路程较短,时间太短,测量的误差会较大,因此应选定较长的路程.即选项A正确.4.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A.10cm/s B.9cm/s C.8cm/sD.7cm/s【答案】B【解析】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我们要找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45cm时间t=14h35min05s-14h35min=5s根据v=s/t得到v=s/t=45cm/5s=9cm/s三、实验题5。

小明看到滑雪运动员从越陡的坡滑下时,越快滑到底端.对此他猜想:“物体离地高度一定时,斜面坡度越大,物体从静止开始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也越大".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其猜想.(1)实验所需的公式:.(2)实验器材:除了如图所示的器材,你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3)实验步骤(可用画图或文字表述):【答案】见解析。

【解析】(1)s=.(2)刻度尺、停表.vt(3)实验步骤(可用画图或文字表述):①用木块作支撑物将长木板搭成斜面;②用刻度尺测长木板(斜面)的长度;③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自由释放,用秒表记下小车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④改变斜面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⑤再改变斜面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⑥.由速度公式s=求出小车的速度,比较速度与坡度的关系,得vt出实验结论。

6。

在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 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 B 点和 C 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l)图中AB段的路程S AB=____cm,如果测得时问t AB=1。

6s.则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0,25 (2)小(3)不正确.因为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时,从后半段一开始就有一定的速度,而将小车从中间位置开始释放时,后半段一开始的速度为零)【解析】(1)S AB=80cm—40cm=40cm,t AB=1.6s.则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S AB/t AB=40cm/1。

6s=25cm/s。

(2)根据V=S/t,s不变,t大,则V小。

(3)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时,从后半段一开始就有一定的速度,而将小车从中间位置开始释放时,后半段一开始的速度为零),所以不正确。

7.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圈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进行测量的;(2)通过分析图中所给信息可以判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3)小车在AB段运动的路程S AB是______dm;在B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 BC是______m/s;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 AC是______m/s;(4)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时间偏______.【答案】(1)v=s/t(2)不是(3)4.00 0.5 0.3 (4)大【解析】(1)计算速度的公式是v=s/t;(2)由图知,小车沿直线下滑过程中,AB段距离较短,但所用时间较长;BC段距离较大,所用时间较少,所以小车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3)由图示:S AB=100。

0cm-60.0cm=40.0cm=4。

00dm;S BC=60。

00cm-10。

00cm=50.00cm,t AC=3s,t BC=1s,BC段的速度v BC=S BC/t BC=50cm/s=0.5m/s;AC段的平均速度v AC=S AC/t AC=30cm/s=0。

3m/s;(4)根据v=s/tv,若小车到达C点后还没有停止计时,这样时间记录偏大,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小.8。

如图所示为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闪光时间间隔为1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请按提示描述这两个小球的运动,图中每一个小格的长度为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