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7课课堂笔记

合集下载

语文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27课课堂笔记

语文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27课课堂笔记

语文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27课课堂笔记语文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27课《我的舞台》课堂笔记一、课文内容《我的舞台》以“我”的成长为线索,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在娘胎,我就‘登台唱戏’”,“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等故事表现了“我”对舞台的向往和热爱。

同时,课文还描写了“我”在舞台上逐渐成长的过程,从中反映了人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艺术对人的生活的影响。

二、重点句子1.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这句话概括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对舞台的热爱和向往。

2. 四岁的时候,父母亲为了让我能有一个强健的身体,便送我去学武术。

这句话说明了“我”学艺的开始时间和目的。

3. 一九三九年春天,那时我已经六岁半了,还在上海迷迷糊糊地过了大半年。

母亲在乡下养病。

突然接到电报说她的病很重,我跟着大家乱嚷嚷哭成一团。

后来才知道,我们一家逃出来的时候,母亲身边只留了一张我和姐姐小时候的照片。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的挂念。

4.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

到了后来,居然还出演过“小天鹅”。

这句话说明了作者从小就对表演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5. 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得满头是汗、满脸通红,也兴味盎然。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舞台表演的热情和执着追求。

6. 我毫不示弱地立即跑到灯光下,伴着音乐节拍,一本正经地继续“演戏”。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在舞台上毫不怯场,镇定自若的精神状态。

7. 我的“戏”演得那么投入。

父亲总是笑眯眯地随着我做各种动作。

六年级上册语文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笔记
在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中,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关于鲁迅的回忆性文章,通过作者周晔的视角,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深远影响。

在这篇课堂笔记中,我们将一起回顾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

一、鲁迅的人物特点
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小说、散文、随笔、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几个小故事展示了鲁迅的智慧和善良。

故事一:鲁迅与车夫的对话,展现了鲁迅对底层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故事二:鲁迅谈“碰壁”,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故事三:鲁迅谈“吃的东西”,揭示了他对奢侈浪费的批评。

二、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件和对话来展现人物的特点。

例如,通过鲁迅与车夫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2、直接描述也是刻画人物的方法,如“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

三、鲁迅作品的特点
1、作品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关心底层人民的生活。

2、文字简练,寓意深远。

四、思考与应用
1、我们可以学习鲁迅的写作技巧,尝试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

2、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总的来说,这篇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鲁迅的机会,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也让我们对他的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六年级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笔记

六年级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笔记

六年级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笔记
一、生字生词
•悼:悼念、追悼
•殡:殡仪、出殡
•浒:水浒传、梁山好汉
•模范:楷模、榜样
•诊所:诊室、诊所
•敷:敷衍、敷衍了事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苦口婆心:形容再三劝说,很费口舌
二、重要句子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可是他的回答总是‘妈妈不哭,妈妈不哭’,多么天真可爱。


三、段落划分
1.第一部分(1):描述伯父鲁迅先生逝世,亲友前来吊唁的情景。

2.第二部分(2-3):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的一件往事,讲述他如何教育“我”
要认真读书。

3.第三部分(4-5):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的一件往事,讲述他如何教育“我”
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4.第四部分(6-7):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的一件往事,讲述他如何关心“我”
和周围的人。

5.第五部分(8-9):总结伯父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思想,表达对伯父的
敬爱和怀念之情。

四、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的几件往事,展现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关心孩子、乐于助人、勇于自我批评的高尚品质。

文章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爱和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新社会的热爱。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
生》课堂笔记
一、课文背景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现代作家周树人的回忆录《鲁迅回忆录》中的一篇。

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展现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敢于斗争、关心青少年、同情劳动人民的性格特点。

二、课文内容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伯父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2.重点段落分析:
(1)“谈《水浒传》”一段:这段文字通过鲁迅先生与“我”的对话,表现出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当时教育的批判和思考。

鲁迅认为青少年应该独立思考,不能盲目接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2)“救助车夫”一段:这段描写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场景,表现了他的善良和同情心,也反映了他的正义感和勇气。

通过鲁迅先生的言行,展现了他在面对社会不公平时的坚定立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3)“关心女佣”一段:这段通过描写鲁迅先生对女佣的关心和照顾,
表现了他的人性关怀和平等观念。

鲁迅先生不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所歧视,而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3.重点词语解释:
(1)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2)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3)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4)严峻:严格、严肃。

三、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事,表现了他爱憎分明、敢于斗争、关心青少年、同情劳动人民的性格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伯父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文章呼吁人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勇于面对社会不公,关心弱势群体,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语文六上27课课堂笔记

语文六上27课课堂笔记

语文六上27课课堂笔记在本次课堂中,我们学习了第27课《乌鸦喝水》。

这是一篇关于动物的寓言故事,通过乌鸦喝水的经历,向我们传递了勇敢、智慧、合作等美好的品质。

以下是我对本课的课堂笔记。

首先,本课以乌鸦为主角,讲述了乌鸦因口渴而找不到水源的故事。

故事中,乌鸦发现了一个瓶子,里面有一点水,但无法用喙喝到水。

乌鸦机智地用小石子投入瓶中,使水位上升,最终喝到了水。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学到了乌鸦的智慧和勇敢,也明白了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勇敢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本课还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

在乌鸦喝水的故事中,乌鸦一开始无法将石子投入瓶中,于是找来了其他动物帮助他。

兔子、猴子和小鸟分别尝试了不同的方法,最终猴子成功地将石子投入瓶中。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合作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只有通过合作,我们才能共同面对困难,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

此外,本课还涉及到了勇敢面对困难的主题。

乌鸦在找到瓶子时已经非常口渴,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勇敢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终,乌鸦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喝到了水。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相信自己的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轻易地放弃。

最后,本课还教给了我们一些与动物相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通过故事中的乌鸦、兔子、猴子和小鸟,我们了解到了这些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同时,我们还学到了一些描述动物的形容词和动词,如“机智的乌鸦”、“饥渴的乌鸦”、“瓶子里的水”等等。

这些词语和表达方式丰富了我们的词汇量,也提高了我们对动物世界的了解。

总而言之,本课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勇敢、智慧和合作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勇敢面对困难,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学会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学到了一些与动物相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不断成长和进步。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7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7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7课课堂笔记课程名称: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我的舞台》一、课程目标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的舞台》这篇课文的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

二、课程内容生字词学习本节课学习了以下生字词:舞台、造就、毅力、逸事、痴迷、陌生、身段、领悟、源远流长、秉性、投师学艺、水袖、压腿、劈叉、下腰。

通过朗读课文和生字词的书写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些生字词。

课文讲解本节课重点讲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如“在艺术生活道路上,我走得多远,都是步步踏实,一刻也不曾动摇。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语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和艺术追求。

课堂互动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

通过这些互动环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讲解生字词、重点语句和互动讨论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我的舞台》这篇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语句,还通过互动讨论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应该继续保持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多读书、多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同时,老师也应该继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四、课后作业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老师布置了以下课后作业:朗读课文三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写一篇关于自己兴趣爱好的短文,字数不少于300字。

通过完成这些作业,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应用能力。

同时,老师也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年级语文第27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第27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第27课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应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而做,以下是一个六年级语文第27课的课堂笔记范例,仅供参考:
一、生字
1. 皱褶(zhě):形容物体表面凹凸不平。

2. 搁(gē)板:放置物品的木板。

3. 绾(wǎn)住:把东西打成一个结。

4. 镌(juān)刻:雕刻。

5. 黯(àn)然:心情沮丧的样子。

6. 徜(cháng)徉(yáng):自由自在地走动。

7. 炫(xuàn)耀:夸耀自己的成就或技能。

二、多音字
1. 铺pū (铺开) pù (店铺)
2. 似sì (似乎) shì (似的)
3. 模mó (模仿) mú (模样)
4. 转zhuǎn (转身) zhuàn (转动)
5. 供gōng (供养) gòng (供品)
三、近义词
1. 闪烁-闪耀
2. 慎重-谨慎
3. 遨游-漫游
4. 朦胧-模糊
5. 闲暇-空闲
6. 珍藏-收藏
7. 端详-打量
8. 依偎-依靠
9. 犹如-如同
10. 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四、反义词
1. 慎重-轻率
2. 漫长-短暂
3. 朦胧-清晰
4. 闲暇-忙碌
5. 增添-减少
6. 熟悉-陌生
7. 粗糙-光滑
8. 珍贵-普通
9. 恍然大悟-百思不解
10. 熟悉-陌生
五、词语解释
1. 慎重:谨慎认真。

2. 遨游:漫游,游历。

3. 朦胧:模糊不清。

4. 珍藏:珍贵收藏。

七彩课堂六年级上册语文27课笔记

七彩课堂六年级上册语文27课笔记

七彩课堂六年级上册语文27课笔记以下是七彩课堂六年级上册语文27课的笔记:1.生字生词:蜗牛(wō niú):软体动物,有螺旋形的壳。

蜻蜓(qīng tíng):昆虫,身体细长,有两对翅膀,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出“嗡嗡”声。

奋力(fèn lì):用尽全身力气。

笨拙(bèn zhuō):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

慎重(shèn zhòng):谨慎认真。

招引(zhāo yǐn):吸引。

痴迷(chī mí):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

2.重点句子:(1)蜗牛虽然爬得慢,但它从不放弃,总是坚持不懈地向前爬行。

(2)蜻蜓的翅膀薄如蝉翼,轻盈而有力,可以在空中自由飞翔。

(3)笨拙的熊虽然动作缓慢,但它的力量却十分惊人,可以轻易地推倒大树。

3.文章主题:本文通过描写蜗牛、蜻蜓、熊三种动物的特点和习性,告诉我们不同的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本领,我们应该尊重和欣赏它们的独特性。

同时,文章也表达了坚持不懈、自由飞翔和珍视力量的生活态度。

4.写作手法:(1)对比手法:本文通过对比蜗牛、蜻蜓和熊三种动物的不同特点和习性,突出了它们各自的独特性和生存本领。

这种对比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加深了读者对动物的认识。

(2)生动描写: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蜗牛、蜻蜓和熊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如“蜗牛背着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向前爬”,“蜻蜓的翅膀薄如蝉翼,轻盈而有力,可以在空中自由飞翔”等,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些动物的特性。

(3)寓言形式: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通过动物的形象和故事来传达生活的道理和态度。

这种形式使文章更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和感悟。

5.感悟启示:(1)尊重和欣赏多样性:不同的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本领,正如人类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我们应该尊重和欣赏这种多样性,不要轻易评价和贬低他人。

七彩课堂六年级上册语文27课笔记

七彩课堂六年级上册语文27课笔记

七彩课堂六年级上册语文27课笔记第27课《打坐的少女》是《七彩课堂》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叫玲玲的女孩如何通过打坐来舒缓心情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故事。

这篇课文非常生动有趣,给读者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玲玲的女孩。

在一次意外事故后,玲玲变得焦虑而失控,而且对什么事情都无法控制。

她的老师发现了她的问题,并推荐她去学习打坐。

玲玲开始学习打坐后,每天都坚持练习。

刚开始的时候,她发现无法专注,总是乱想,坐了一会儿就起来了。

但是,她没有灰心,继续坚持下去。

随着打坐的练习,玲玲慢慢地掌握了打坐的诀窍。

她学会了调整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

她用一种专注的态度去面对每一次打坐,让自己的思绪保持纯净。

通过练习,玲玲发现自己的内心逐渐平静了下来,心情也变得愉快起来。

玲玲的运气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好,她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再害怕,充满了信心。

她变得自信而坚强,能够应付各种困难和挑战。

打坐不仅帮助她平静了心情,也提高了她的自我控制能力。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

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不能被困难打败,而是要寻找方法来应对。

打坐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好心情,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打坐不仅需要坚持,还需要一种专注和纯净的心态。

只有把杂念放下,专注于内心的改变,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通过调整呼吸,让自己的身心放松下来,我们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此外,打坐还有许多其他的好处。

它可以帮助我们思考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困扰和难题,打坐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之,通过学习《打坐的少女》这篇课文,我深刻体会到了打坐的好处和重要性。

打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心情、提高自控能力,还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决定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要尝试学习打坐,让自己变得更加平静和自信。

语文六上27课课堂笔记

语文六上27课课堂笔记

语文六上27课课堂笔记第27课是《秋天的消息》。

这节课主要讲述了秋天的特点和美丽的景色。

下面是我的课堂笔记:这节课的中心思想是秋天的美丽和特点。

在课文开始的时候,我们了解到秋天是一个金黄色的季节。

秋天来了,大地上的一切都变得金灿灿的,树叶、麦田、河水都被染成了金色。

这个形象使秋天显得特别迷人。

在秋天,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美丽的景色。

比如说,课文中提到了一些美丽的风景:秋天的田野里,满眼都是金黄色的谷穗;河里有成群的鸭子,它们成双成对地游来游去;空中还有一些小鸟,它们在天上边飞边唱。

这些景色都让人感到宁静和快乐。

除了金黄色的景色,秋天还有丰富的果实和美味的食物。

课文中提到了苹果、梨子、葡萄等各种水果,它们都是秋天给我们带来的馈赠。

秋天还有一种特别美味的食物,那就是糖葫芦。

每当我看到糖葫芦的时候,就会感到特别幸福和满足。

秋天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它是丰收的季节。

这时候,农民们收割庄稼,获得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他们辛勤的劳动付出得到了丰硕的回报,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正是秋天的独特之处。

在课文的最后,我们还了解到秋天有一种特别的声音,那就是落叶的声音。

当你在树下散步时,你会听到树叶在脚下沙沙作响,这是秋天的声音。

这个声音给秋天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韵律,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对秋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知道秋天是一个美丽而丰收的季节,有着独特的景色、声音和食物。

秋天是一个给人带来快乐和满足的季节,让人感到幸福和满足。

我们应该珍惜秋天,享受它带给我们的美好。

以上就是我在语文课上对第27课《秋天的消息》的学习笔记。

通过这堂课,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秋天的美丽和特点,也更加珍惜和喜爱这个季节。

希望我的笔记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谢谢!。

语文六上27课课堂笔记

语文六上27课课堂笔记

以下是六年级上册27课《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一、作者介绍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他的诗歌多描写社会矛盾和历史变迁,语言精练,意境深远。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词、散文都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著名诗人、词人,是“中兴四大家”之一。

他的诗歌多描写国家兴衰和民生疾苦,情感真挚,语言质朴。

二、重点词语解释暮江吟:傍晚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瑟瑟:碧绿色,这里形容瑟瑟的江水。

可怜:可爱。

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

露似真珠: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

月似弓:月亮像弓箭一样弯弯的。

纤纤:细长柔美貌。

脉脉: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

斜月:倾斜的月亮。

天涯: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三、内容梳理《暮江吟》这首诗描写了傍晚时分江边的景色,通过描绘夕阳、江水、露珠、弯月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描写了中秋节夜晚庭院中的景色和情感,通过描绘月光、树影、秋千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以古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故事为背景,通过描绘牛郎织女相思之苦,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离别之苦的深深同情和感慨。

四、主题思想这三首诗的主题思想都是以景生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或故事背景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

《暮江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十五夜望月》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迢迢牵牛星》则表达了对人间离别之苦的深深同情和感慨。

六年级语文27课有的人笔记

六年级语文27课有的人笔记

六年级语文27课有的人笔记
一、课文概述
《有的人》是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故事。

文章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类型的人,表达了鲁迅先生对进步和反动两种人的鲜明态度。

二、文章结构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3自然段,主要讲述了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情景。

第二部分是第4-14自然段,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类型的人,表达了鲁迅先生对进步和反动两种人的态度。

第三部分是第15自然段,总结全文,强调了鲁迅先生对进步和反动两种人的鲜明态度。

三、重点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掌握对比描写的方法。

2. 难点:理解鲁迅先生对进步和反动两种人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在文中的体现。

四、知识点
1. 掌握生字词:课文中涉及的一些生字词需要掌握,如“鲁迅”、“三味书屋”、
“遗言”等。

2. 了解背景知识: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三味书屋的历史背景等也需要了解。

3. 理解文章主题:理解文章中表达的鲁迅先生对进步和反动两种人的态度和观点。

4. 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突出表现鲁迅先生的态度和观点。

5. 写作技巧:文章运用了对比描写的方法,需要注意学习这种写作技巧。

五、学习方法建议
1. 课前预习:提前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和背景知识。

2. 课堂听讲:认真听讲,注意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3. 课后复习:复习课堂所学内容,加强生字词的记忆和理解。

4. 练习巩固:通过课后练习题进行巩固和提高。

六上语文第27课课堂笔记

六上语文第27课课堂笔记

六上语文第27课课堂笔记
本次上语文课受益匪浅,上课老师对我们讲了《把计谋报国》这篇文章,我学习到了很多
宝贵的知识,让我记忆犹新。

前朝将帅李广洪发挥君臣之情,宇宙之志,把自己的计谋报给国家,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他彻底改变了弱不禁风的军马的战法,而英雄的血液,则重铸了新中国的强大,让我们深受感动。

李广洪给我们树立了榜样,犹如盛开的百合花,他满腔热血,他质朴无华,其大无畏的精神,凛然而又孤独地成为英雄,从他坚强顽强的守城到最后以己任群英传神话,都能看到
他放弃一切踏上了自己英雄之路。

他为官而奋斗,把效忠国家的坚实实践落实到行动中去,他勇敢地以自己的血液去争取国家的独立,让世人尽可气动!
李广洪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宏伟与遗憾,被当时的历史给记录了下来,也让后人永远
流传留传,我在看到它的时候,被它的革新的意志感动得无以复加,痛恨和怜悯犹存心里。

此次课堂,我学习到感恩和敢于担当的重要性,道德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一切实话,让我们认清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可以尽力改变实际状况的能力,并勇于把计谋报给国家,只有理智和行动和谐统一,才能有所成就,把智慧变成现实,把理想转变为现实。

语文六年级上册27课课堂笔记

语文六年级上册27课课堂笔记

语文六年级上册27课课堂笔记
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作者介绍:本文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

2.段落大意:
第一段(1):简述伯父去世后,家人和作者的悲痛心情。

第二段(2-3):回忆伯父与家人团聚的情景,表现其和蔼、慈祥的一面。

第三段(4-13):回忆伯父救助车夫的情景,表现其同情和关爱劳动人民的一面。

第四段(14-17):回忆伯父读书、谈书的情景,表现其认真、严肃、惜时的一面。

3.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的几件往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心,以及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品质。

4.重点词汇: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5.课后问题解答:
●为什么伯父会救助车夫?因为他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甘愿为人民
的幸福而奋斗。

●鲁迅先生的哪句话表现了他的性格特点?“鲁迅先生说:‘还是我
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自谦、自省、自勉的性格特点。

六年级文上册第27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文上册第27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文上册第27课课堂笔记六年级文上册第27课课堂笔记一、课文简介本课的主题是“动吧!一日三餐”,作者试图向读者介绍健康的饮食习惯,强调了一日三餐的重要性和如何选择更健康的食物来保持身体健康。

二、生词和短语1. 营养(yíng yǎng):指食物或饮料中含有的各种营养物质。

2. 碳水化合物(tàn shuǐ huà hé wù):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学物质,是蛋白质、脂肪等的主要能量来源。

3. 蛋白质 (dàn bái zhì):指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基础营养物质,由多个氨基酸组成。

4. 脂肪(zhī fáng):指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基础营养物质,是身体储存的主要能量来源。

5. 纤维素(xiān wéi sù):指植物细胞壁中的一种多糖类化合物,是人体消化系统中不可消化的物质。

6. 维生素(wéi shēng sù):指一类人体必需的有机化合物,对维持人体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三、重点句子1. 早餐要热脸,午餐要热身,晚餐要热心。

(zhǎo cān yào rè liǎn,wǔcān yào rèshēn,wǎn cān yào rè xīn)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早餐要吃得温热、不要急于出门;午餐时要休息、放松;晚餐时要多陪陪家人、交流沟通。

2. 一日三餐,合理搭配最关键。

(yí rì sān cān,hé lǐ dā pèi zuì guān jiàn)这句话告诫人们,要在一日三餐中均衡摄入各种营养成分,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3. 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是谷类食品,如面条、米饭、面包等。

(tàn shuǐ huà hé wù de zhǔ yào lái yuán shì gǔ lèi shí pǐn,rú miàn tiáo,mǐ fàn,miàn bāo děng)这句话介绍了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同时提示人们适量食用谷类食物。

六上语文27课课堂笔记

六上语文27课课堂笔记

六上语文27课课堂笔记一、课文重点本文记叙了“我”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阅读,理解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深刻含义,形成了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思想感情。

二、生字词重点字:溢:充满而流出来允:允许、应允诸:众、各卓:高明、不平凡诣:造诣,所达到的境地涉猎:粗略地阅读囊:袋子鉴:镜子重点词语:诸亲六眷:泛指众亲戚。

宽厚仁慈:心胸宽阔,待人厚道,性情温和慈善。

家道衰落:家境败落。

恍然大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流连忘反: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常用来形容对事物或地方依恋不舍。

后多用来形容沉迷于游乐而忘了回去。

三、句段解析“我总算明白了,学是没有用的,要自己去读;而做人却很要紧,对人要有礼貌。

”这句话是文章中的一句核心话语,表达了作者对于学习的认识和做人的态度。

作者认为学习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要自己去读、去思考、去实践;而做人则需要注重品德修养,对人要有礼貌。

“我知道母亲没有掉眼泪,因为她只教给我朴素的生活道理。

”这句话表明母亲虽然经历了很多艰辛,但她却很坚强,很少流泪。

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给了子女们,让他们成长得更加健康、坚强。

同时,她也教给子女们朴素的生活道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她不仅是我的母亲,也是一位教师。

”这句话表明母亲不仅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更是一位有着丰富知识和高尚品德的教育工作者。

她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和启迪着子女们的成长之路。

四、问题探究“母亲在贫困中供我们上学的精神动力是什么?”根据原文信息得出,母亲在贫困中供我们上学的精神动力是希望我们能够有更好的未来。

她认为教育可以改变命运,因此不惜一切代价支持子女们上学。

她的这种无私奉献和崇高精神成为了子女们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文章中作者所描述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原文信息得出,文章中作者所描述的母亲是一个坚强、无私、有远见的人。

她经历了许多艰辛和贫困,但她从未放弃对子女的教育和关爱。

六上语文第27课课堂笔记

六上语文第27课课堂笔记

六上语文第27课课堂笔记
一、本课要点 1. 《六言诗》:介绍了六言诗的特点,韵律及结构。

2. 李白《静夜思》:学习了李白的诗歌《静夜思》,分析了其中婉转的表达方式,并且理解了诗中的意境。

3. 写作:运用所学内容,写了一首四句六言诗,内容描写春天的气息。

二、知识点 1. 六言诗: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古代诗歌,共有四句,每句六个字,结构十分工整,韵律对仗,婉转动人。

2. 李白《静夜思》:是李白的一首名篇,情感浓郁,表达抒情,色彩斑斓,婉转优美。

三、能力提升 1. 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使其掌握写作技巧,运用所学内容,写出色彩斑斓的六言诗。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对古典文学有更深入的理解,体会李白的情感表达。

六年级27课的课堂笔记

六年级27课的课堂笔记

以下是六年级27课的课堂笔记,仅供参考:
课题:《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一、字词积累
读读写写:
眷恋、圣洁、矗立、骏马、雄鹰、潺潺、松脂、婴儿、眷恋、鸣谢
词语理解:
眷恋:深切地留恋。

圣洁:神圣而纯洁。

慷慨:慷慨以赴,大公无私地给予。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圣水:圣洁的水。

滋润:滋养,使人不干燥。

丰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眷恋:深切地留恋。

二、课文内容理解
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本文是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文章主要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以及希望人们珍惜土地、保护环境的愿望。

三、重点句子理解
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表明人类与大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应该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待自然,否则最终受伤害的是人类自己。

如果空气和水土流失了,再肥沃的家园也会变得荒芜贫瘠。

这句话强调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让家园更加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课《荷塘月色》课堂笔记
一、课文背景
1. 《荷塘月色》是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在夏
夜荷塘中感受到的一种宁静与美丽的意境。

2. 课文以夏夜荷塘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
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课文内容梳理
1. 课文开篇作者描述了夏夜荷塘的美景,描绘了“皎洁如银”的月光
和“一片荷叶”上的“露珠”的情景,展现了夜晚荷塘的宁静和祥和。

2. 课文中,作者通过对荷花、蛙声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夏夜荷塘的真
实感,读者仿佛能听到蛙声的嘹亮和清脆。

3.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在夏夜荷塘中的感受与体验,透过对景物的
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三、语文知识点梳理
1. 描写景物的手法:课文中采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对月色、荷叶、蛙声等细节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夏夜荷塘之中。

2. 修辞手法: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作品
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3. 课文的感悟: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课文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
对生活的感悟,启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四、课文教学目标
1.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
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文学的理解。

2. 增强学生的语感和文学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能力。

五、课文教学过程
1. 导入: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视瓶,引导学生进入
课文所描绘的夜晚荷塘的氛围。

2. 精读:逐段精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学习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3. 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以及主题思想,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意境。

4. 听写:进行课文的听写,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5. 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提高
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6.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教育意义,引导学生对课文
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六、课文教学反思
1. 课文的内容生动形象,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和兴趣。

2. 课文的语言优美,修辞手法丰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
言表达能力。

3. 通过本课文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还可以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课堂笔记中,我们对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7课《荷塘月色》进行了背景介绍,梳理了课文的内容要点,总结了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反思了课文的教学效果,使得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
理解,也为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七、课文教学反思延伸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全面梳理外,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活动,以促
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情感体验。

通过这一过程,我们也发现了
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课文《荷塘月色》中通过对夏夜荷塘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
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也是我们
希望学生能够领悟和体会的。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的不断
加剧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许多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自然,更缺乏对自然的感受和体验。

在课文教学中,我们需要精心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体验或者图片、视瓶等多种形式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唤起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课文的语言优美,修辞手法丰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并不感兴趣,甚至存在着“文科弱势”观念。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为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通过课文教学,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之美,鼓励他们进行朗读和背诵,增强对语文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课文的内容生动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然而,我们也需要考虑如何将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和对自然的热爱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使之成为学生品格培养的一部分。

在课文教学之外,我们可以开展一些与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相关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关爱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自然之美,还能够积极参与到自然保护和环保行动中去。

在课文教学反思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我们自身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课文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可能忽略了对师生情感交
流的重视,以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充分考虑。

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加强对学生情感关怀,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互动,让每
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帮助。

我们也需要更加细致地了解
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
能和创造力,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

八、课文教学心得
通过对第27课《荷塘月色》课文的教学,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语文教育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的传
承和精神的传达。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
生体验美、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更能够增
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的追求。

课文《荷塘月色》也给我们以启示,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对自然、生活、文学
之美的感悟中去。

我们也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修养,
以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
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使命。

在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7课《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我们不仅对课文进
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梳理,更从中发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通过对课文的教学反思和延伸,我们希望能够为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教育教学的要求,也使我们的语文教育事业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和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