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及其形成

合集下载

态度的形成及改变

态度的形成及改变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摘要文章对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进行综述,主要从态度的基本概念及特性,双重态度模型,态度的形成及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态度的改变过程的三阶段、态度改变理论包括认知失调理论、平衡理论、海德理论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态度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引言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既是指人们的内在体验,又包括人们的行为倾向。

一般而言,态度是潜在的,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言论、表情和行为来反映的。

人们的态度对象也是多种多样,诸如人物、事件、国家、集团、制度、观念等等。

人们对这些态度对象,有的表示接受或赞成,有的表示拒绝或反对,这种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接受、赞成、拒绝和反对等评价倾向就是态度。

因此,态度又可以看成是一种心理上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支配着人们对观察、记忆、思维的选择,也决定着人们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些什么和做些什么。

1 态度的概念1.1 态度的定义态度通常是指个体自身对某一客体所持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的、比较稳定的评价与心理倾向。

换句话说,就是个人对环境中的某一对象的看法,是喜欢还是厌恶,是接近还是疏远,以及由此所激发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倾向[1]。

1.2 态度的心理结构1.2.1.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

叙述的内容包括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相信、怀疑以及赞成或反对等。

1.2.2.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尊敬——蔑视,同情——冷漠,喜欢——厌恶等。

1.2.3.行为因素行为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也就是个体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何种反映[1]。

前面已经指出,态度既是一种内在的认知,又是一种行为倾向,对行为起准备作用。

因此,根据一个人的态度可以推测他的行为。

但是推测只是推测,态度与行为毕竟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二者也不是同一个概念。

况且行为的发生并不单单由态度决定,除了态度以外,行为还决定于其它因素,如社会道德规范,传统的生活习惯,当时的情境,以及对行为结果的预期等等。

社会心理学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

社会心理学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

社会心理学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领域之一。

本文将详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的相关概念、理论以及研究方法。

一、态度形成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意见或信念。

态度形成是指个体通过获取和处理信息,逐渐形成对特定对象的倾向性评价。

态度形成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1.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态度形成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来评估特定对象。

其中,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个体会寻求和维持认知的一致性,从而形成符合自己既有信念和价值观的态度。

1.2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在态度形成中会从他人身上获取信息并进行模仿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的态度表达和行为,个体可以借鉴并形成自己的态度。

1.3 社会身份理论社会身份理论强调个体的态度和身份之间的互动关系。

个体在为了塑造或维持自己的社会身份时,会形成与这一身份相一致的态度。

二、行为预测行为预测是指通过评估个体的态度和其他相关因素,来预测个体的行为。

行为预测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2.1 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个体会追求自身的认知一致性,如果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体会尝试调整态度以使其与行为一致。

2.2 行为意向理论行为意向理论认为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周围的他人对行为的期望)可以预测其行为意向。

个体的行为意向越高,其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2.3 行为准则理论行为准则理论认为个体在选择行为时会参考社会规范和期望,而非只考虑自身态度。

因此,社会性行为往往受到社会准则和规范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为了理解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社会心理学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3.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最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编制问卷,询问被试的态度和行为意向,并通过统计分析来揭示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的关系。

3.2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一种控制变量来观察因果关系的方法。

第三章 态度的形成

第三章 态度的形成
• 人道主义态度束 • 国家主义态度束 • …………P67
二、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 (一)态度的功能 • 1.适应功能
不同的态度适应不同的人群及场景(以对待父母的态度去对待和朋友, 往往会很不适应)
• 2.自我防御功能
可以帮助人们在受到贬抑时保护自己(知识分子对商人)
• 3.价值表现功能
特有的态度常表示一个人的主要价值观和自我观(宗教徒和无神论者)
(二)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 经验的情绪后果
某些导致心灵创伤的经验,即使只有一次,也可以形成十 分稳固的态度(一朝被蛇咬,儿时老师的当众羞辱)
• 需要的满足
人们对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易产生积极的态度
• 知识
知识可以使人形成(或改变)一定的态度(巫术的信任与改变)
• 家庭
父母亲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儿童态度的形成(对政党和 宗教的态度)
(二)态度的成分与分类
• 态度的心理成分: • 单因素说:感情 (瑟斯顿、赖茨曼)
认为态度主要是感情的表现。
• 双因素说:感情、认知(罗森伯格)
认为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统一的表现
• 三因素说:感情、认知、行为(瓦格纳)
认为态度包括感情、行为和认知三种因素,故也称作态度 的ABC模式。
态度的分类
• 就态度的表现形式: • 与情绪、感情联系的态度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
• 一、什么是态度
• (一)定义与特征 • 定义: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 应时所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 特征: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它是一种尚未表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潜在的心理状态,态 度可以而且一般都会表现于外,这称作态度行为或表态。
• 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一、态度及其形成(一)态度的含义1.态度的定义与特征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态度的特征有:(1)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2)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

态度的对象称作态度客体(attitude object)。

态度反映了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

(3)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

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后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是关于事物对自己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或情绪评定的结果。

(4)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它一旦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轻易改变,即态度具有抗变性。

2.态度的成分与分类(1)关于态度成分的争议①单成分说:态度主要是感情的表现。

代表人物:瑟斯顿、赖茨曼。

②双成分说: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统一的表现。

代表人物:罗森伯格。

③三成分说:态度包括感情(affect)、行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三种因素;也称作态度的ABC模式。

代表人物:瓦格纳。

三种说法都肯定感情倾向是态度的基本特征。

因此,感情表现即表情常被作为态度的测量指标。

但不能认为态度只是由感情成分构成的,因而三成分说更加完善,但应将行为看成内隐的行为意向。

(2)态度的分类①根据态度的表现形式,卡茨和斯托特兰德把态度分为五种类型:a.与情绪、情感联系的态度;b.理智性或认知性的态度;c.动作定向的态度;d.知情意均衡的态度;e.自我防卫的态度。

②根据态度的内容及其关联分类。

弗格森认为,人对许多事物的态度是有关联的,它们构成了态度束,而有关联的态度束合成为态度丛,即有关一类事物的总态度。

因此,态度是有层次的系列化结构。

(二)态度的功能与作用1.态度的功能(1)适应功能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后能起到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

(2)自我防御功能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受到贬抑时用来保护自己。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态度及其改变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态度及其改变
第五章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精选ppt
1
一、态度的定义与分析
1.定义:态度是个体对任何人、观念或事物 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情感和 意向三个成是有一定对象的。 第二,态度是比较稳定的,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 而不改变。 第三,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它存在于个 体自身内部。 第四,态度是具有一定的结构的。
效应、过度理由效应) 4、角色扮演与改变主客体相互作用方式 5、自我防御回避原则与渐进策略
精选ppt
10
逆反心理: 泛指个人用反向的态度和行为来对外界的劝导作出
反应的现象。
超限逆反 、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 禁果逆反
精选ppt
11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二)认知平衡理论(海德,1958)人类普遍有一种
平衡、和谐的需要,不喜欢不平衡状态。一旦在认知 上有了不平衡,就会从心理上产生紧张和忧虑,从而 促使主体按照“费力最小原则”将认知结构向平衡和 和谐的方向转变。 (三)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凯尔曼,1958) (1)服从(2)认同(3)内化
精选ppt
精选ppt
3
二、态度的功能
金盛华: (1)态度对社会理解的影响 (2)态度的记忆过滤效应 (3)态度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 (4)态度的激励作用 卡茨(态度的功能主义观点): (1)利益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认知功能
精选ppt
4
二、态度的形成
(一)学习因素: 人们可以像获得知识那样获得态度态度。
6
精选ppt
7
一、态度改变情境模型 二、态度改变的方法
精选ppt
8
四、 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般是属于同一个方向的,即平衡状态。
• 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和对单元内两个对象 所持的态度趋于相反方向时,其认知体系 便出现不平衡的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将 会引起个体心理的紧张而产生不满情绪。
• 解除心理紧张的过程,就是态度改变的过 程。
7
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
强调一个人(P)对某一认知对象(X)的态度, 常受他人(O)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
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 。 关系认知:人们的认识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物,事件
及概念,这些对象有的各自分离,有的则互相联结起来,组 合为一个整体。
单元关系:指构成一体的两个对象的关系(类似、接近、 相属 )。
感情关系(sentiment):是指人们对每种认知对象都有 喜恶、赞成或反对的情感与评价倾向。
6
主要观点 • 海德认为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
• 1.沟通者 沟通者是信息的来源。 • 2.沟通过程
⑴沟通者以及沟通信息要引起人们的注意。 ⑵信息的内容要以对象惯用的言语来传达。 ⑶沟通者要了解对象的需要与动机。 • 3.沟通对象 接受者是否了解信息,其个性特征 (如自尊心、灵活性和刻板性等)是否适应于接 受这些信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4
协调: 不协调 不相关:
11
解除或减少失调状态的办法 1.改变某种认知元素 2.增加新的认知元素 3.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12
(三)参与改变理论
参与改变态度:改变态度的方 法,不能离开群体的规范和价 值。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其 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
两种方式: 主动参与 被动参与
13
影响沟通对态度改变的因素:
平衡结构
O
O
O
O
+

第三章 社会态度1

第三章 社会态度1
想到什么?,计分方法根据预计标准观察被试对各图形的部位、形状、颜色等各方面所变现出的反应。
3.造句测验(简称SCT) 是事先准备几个有关某一事物的没完成的句子,让被试把句子写完,从中可以反映被测者的态度。 如了解对父亲的态度: “假使我父亲……” “父亲说……”
“今天我父亲……”
(四)内隐态度测验 内隐态度被认为是“真实的”态度,而与之相对的外显态度则是内隐态度受到其他因素干扰后的歪曲表达。关于内隐
的态度改变,则应采用双方面的信息传播。 (2)信息传播的渠道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人们总是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或工具,如电台广播、电视、交谈、书写文章、书信等来劝说他
人。 不同方法手段对信息的劝说效果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在信息比较复杂时,书面媒介的效果较好;信息比较简单 时,视觉效果最好,其次是听觉,书面效果最差。 (3)唤起听众强烈的情感体验 研究者发现人们态度的改变和心情有密切的关系。“好心情效应”当信息与好心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具有更
第三章 社会态度
本章内容 一、态度定义 二、态度与行为关系 三、态度的测量 四、态度形成及改变 一、态度定义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 的内在结构。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1、态度的认知成分 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具有倾
语义差异量表是由心理学家奥斯古德(Osgood)等人于1957年发展起来的,是等级量表的另一 种形式。其基本方法,是用成对的两极性的形容词,如好/坏;聪明/愚蠢等来评价态度对象。
(二)问卷法 是进行调查访问的一种重要方法,也用于态度的测评。
2
(三)投射法 投射法是一种心理测验的方法,是通过间接的方法来了解人们对某事、某人的态度。通常是向被试提供一种情景刺

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

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

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
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即依从—认同—内化。

1、依从:依从指个体为了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依从不是个体自愿的,而是迫于外界的强制性压力采取的暂时性的行为。

在态度形成的过程中,依从是很普遍的现象,在个体早期生活中,态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依从。

2、认同:认同是个体自愿地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心目中榜样的观念和态度相一致。

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依照社会中其他角色的态度来指导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3、内化:内化是指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组成部分。

内化在个体态度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每个团体都有其一定的规则,有的明确,有的模糊,但团体不可能对所有的行为都制定一定的规则,这就要求成员在大多数场合下都自觉地按照社会的期望来行动。

社会心理学对态度形成的理解

社会心理学对态度形成的理解

社会心理学对态度形成的理解引言:态度是人类行为中重要的心理构成,它对个体的决策、行为和社交互动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心理学通过研究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提供了对态度形成的深入理解。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心理学对态度形成的理解,包括态度的定义、形成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

一、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和倾向性反应,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

认知维度涉及对对象的知识和信念,情感维度涉及对对象的情感体验,行为维度涉及对对象的行为倾向。

二、态度形成的过程: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观点来形成态度。

这包括直接体验、社会比较和社会学习等过程。

例如,当一个人亲身经历某个对象时,他的态度可能会受到直接经验的影响,而当他观察到他人对该对象的态度时,他的态度可能会受到社会比较的影响。

2. 受众特征:个体的个人特征也会影响态度的形成。

例如,个体的性格、价值观、自我认同等因素会影响他们对特定对象的态度。

此外,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反应和社会经验也会对态度形成产生影响。

3. 社会影响:社会环境对态度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个体所处的社会群体、文化背景和社会认同等因素会影响他们对特定对象的态度。

社会影响包括社会规范、媒体影响和社交影响等,它们通过塑造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反应来影响态度的形成。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 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保持认知的一致性,即在态度形成过程中,个体会寻求与其现有认知一致的信息。

当个体面临与其现有态度不一致的信息时,他们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恢复认知一致性,例如改变态度、寻找更多支持态度的证据或忽略反对态度的证据。

2.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与自己所认同的社会群体保持一致。

当个体的态度与其所属社会群体的态度一致时,他们会感到社会认同,从而加强对该态度的坚持。

反之,当个体的态度与社会群体的态度不一致时,他们可能会面临社会压力,导致态度的改变。

简述态度形成的过程

简述态度形成的过程

简述态度形成的过程态度是对事物、行为、情境等的倾向性评价和反应,是人们对于某一对象的评价和感受,是以一种稳定的方式对行为和情况做出反应的倾向。

态度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渐进性加强和稳定的过程。

建立和形成态度的过程通常是没有意识的,而是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一、经验和感受态度的形成最根本的因素之一是个人的经验和感受。

人们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观察他人的经验、拥有的信息以及传统的观念等途径,逐渐建立起对某个事物或行为的情感和态度。

例如,一个人对于红绿灯的态度,可能是因为自己遵循红绿灯的交通法规顺畅的经验,或者是因为看到他人遵守此规则而形成的。

二、社会化个人的态度也受到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学校、教会和媒体等因素都会对态度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接受到许多既定的信念和行为习惯,这些积极和消极的信息和体验定位了个人的社会化视角,引领人们塑造出具有某种性质的态度。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态度,最好的例子就是群体现象。

人们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看群众的眼睛说话”,很容易受到媒体报道、政治宣传和群体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当一个人参与某个群体至足够长的时间时,很容易接受该群体特定的观点和做法,逐渐形成自己的态度。

四、个人价值观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因素,也是影响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

常常有人爱国主义情节十分浓厚,因此对于国旗、国歌、国籍等表现出很强烈的情感,而其他人可能对于个人权利、自由、平等等价值观表现出较大的敏感度和关注度,这在形成态度时是非常显著的。

总体来说,态度的形成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每个人在接受信息、学习经验和接受场景部分的信息时,都会在个人价值观的框架下进行加工、抽象和推理,来决定自己的态度。

态度会在不断的经验、信息、反思和调整中稳定下来,被存储在个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中,在未来的行为和决策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心理学上的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心理学上的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心理学上的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1、态度是个体对特点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其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其成分:认知成分C、情感成分A、行为倾向成分B。

2、态度形成的3个阶段:依从——按照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印象管理策略等;认同——个体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

3、态度转变模型——霍夫兰德
传递着——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
可信差距信念警告
意图畏惧人格分心
4、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传递者方面——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传递者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

沟通信息方面——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信息的提供方式。

接受者方面——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征;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

情境——预先警告;分心;重复。

5、海德的平衡理论:符号相乘得正则平衡,符号相乘得负则不平衡;P-O联系为肯定时为强,P-O联系为否定时为弱。

6、态度的测量主要测量态度的方向与态度的强度,有量表法、投射法和行为反应测量法。

态度的形成全

态度的形成全

认知失调理论P167
费斯汀格
两大基本假设 1、“作为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
协调,并力求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 减少不协调的具体途径: 改变行为 改变态度 引进新的认知因素
2、“当不协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 人们还可以能动的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种不 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
同化这一阶段已不同于服从阶段,它不 是在外界压力下形成与改变态度,而是出于 自愿。
同化能否顺利实现,他人或团体的吸引 力是很重要的。
3、内化阶段
这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 人的观点而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因为是 真正相信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这意味着人 们把这些新观点与新思想纳入了自己的价值 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
+X
四种平衡结构
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 情感关系相协调,认知体系便呈现平衡状态。
如P喜欢O,对O的穿着也喜欢
P讨厌O,对O的朋友也不喜欢
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 情感关系矛盾时,认知体系便呈现不平衡状 态。
• 平衡理论用简单的概念与图解揭示了个人态 度变化过程,而且强调他人对于主体态度变 化的作用,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突破了 传统格式塔心理学只从主体与客体关系上考 察个人认知的局限,把人际关系引入认知研 究领域。
❖ 讨论: ①关于学习态度的形成 ②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认同感的形成
认知平衡理论 海德“P—O—X”模型 P——认知主体 O——与P有关系的某人 X——连接P和O的事物、现象等ຫໍສະໝຸດ P––P
+

P

+
P
+
+

态度形成的条件

态度形成的条件

态度形成的条件1. 环境的影响可太重要啦!你想想看,如果你周围的人都积极向上,你是不是也更容易变得积极呀?就好比你在一个充满阳光和温暖的花园里,你自己也会绽放得更灿烂呀!例子:在一个充满鼓励和支持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更有自信,更积极地面对生活。

2. 教育也是关键的呀!接受良好的教育不就像给大脑注入了强大的力量吗?老师的教导、知识的灌输,这能不影响态度的形成吗?例子:经过系统教育的人,在看待问题时会更全面、更理性。

3. 个人经历那绝对不能忽视呀!你经历过的成功和失败,不就像刻在心里的印记一样吗?比如你曾经努力克服了巨大的困难,那以后面对挑战还会轻易退缩吗?例子:经历过创业失败后重新站起来的人,会更加坚韧不拔。

4. 榜样的力量可不容小觑啊!当你有一个特别崇拜的榜样时,你是不是会不自觉地向他看齐呢?这就像航海时有了明亮的灯塔指引呀!例子:喜欢某个成功的运动员,就会学习他的拼搏精神。

5. 社交圈子也很有影响力呀!和乐观的人在一起,你会变得更乐观;和消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也可能被带偏吗?这就像染缸一样啊!例子:经常和有爱心的朋友在一起,会更有同情心。

6. 媒体的作用也很大呢!每天看到的新闻、广告,不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态度吗?这就像细雨滋润大地一样不知不觉呀!例子:长期受到正能量媒体内容影响的人,会更积极向上。

7. 自身的思考和反思多重要呀!只有不断思考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才能更好地塑造态度呀,这不就像给自己的心灵做按摩吗?例子:常常自我反思的人,能更及时地调整不好的态度。

8. 兴趣爱好也能影响态度呀!对一件事情特别热爱,不就会全力以赴地去对待吗?就像对美食的热爱会让你用心去品尝每一道菜一样!例子:热爱绘画的人,会对艺术有独特的态度。

9. 家庭氛围也是很关键的呀!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培养出来的态度能和充满争吵的家庭一样吗?这就好比在温室和沙漠中成长的植物呀!例子:在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更懂得关爱他人。

简述态度形成的过程

简述态度形成的过程

简述态度形成的过程态度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复杂且多因素影响的过程,涉及到个体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个体在不断接受信息和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特定对象的态度。

下面将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分析态度形成的过程。

一、认知因素对态度形成的影响认知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是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体通过对事物的认知分析,逐渐形成对事物的态度。

1.外界信息的接受和处理外界信息是形成态度的重要源泉,人们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个渠道获取关于事物的信息,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态度。

比如,个体从媒体上获取关于某一政治人物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影响个体对该政治人物的态度形成。

2.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个体在形成态度时候,会倾向于保持内心的认知一致性。

如果个体对某一对象持有的认知是一致的,那么他形成对该对象的态度时,也会倾向于使认知和态度一致。

比如,当一个人对某一品牌的认知比较积极时,他对该品牌的态度也会倾向于是积极的。

3.社会认知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会受到他人的认知影响,这也会影响到个体的态度形成。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以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认知一致性。

比如,一个人在朋友圈内,可能会因为朋友的态度而改变自己原来的态度。

二、情感因素对态度形成的影响情感是个体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和情感反应,也是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

情感对态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1.情感传染效应当人们接触到他人的情感表达时,会产生情感传染效应,即个体的情感会受到他人情感的感染。

这也会影响到个体对事物的态度。

比如,一个人因为周围的人对某一事物表现出积极情感,也会影响他对该事物的态度。

2.情感处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情感刺激,他们对这些情感刺激的处理会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态度。

情感处理包括情感调节、情感表达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态度形成。

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

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

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

依从也称顺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和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受外界压力而不是内在需要的影响。

(2)认同。

认同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这一阶段学生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内化。

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识。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态度及其形成1态度研究的重要性早期的著名学者托马斯和兹纳涅斯基认为:“社会心理学就是态度的科学。

”著名心理学史学家墨菲所言:“在社会心理学的全部领域中,也许没有一个概念所处的位置比态度更接近中心。

”有史以来最有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奥尔波特1968年指出,态度的概念“可能是美国社会心理学中最有特色,最不可缺少的概念。

2态度及其形成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第二节态度形成的理论第三节态度的改变第四节态度的测量3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与特征二、态度的结构与种类三、态度的功能四、高成就者的态度典范五、态度与行为4一、态度的定义与特征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对象性2、态度的评价性3、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4、内在性5态度故事---秀才赶考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

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

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6二、态度的结构与种类(一)态度的要素结构(二)态度的立体结构(三)态度的种类7态度的要素结构---态度“三元论”就态度的构成要素而言,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持“三元论”的看法,即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要素构成。

一是认知成分,它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二是情感成分,它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

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

三是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

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8态度的成分及其关系认知成分事实信念观点知觉理解情感成分评价情感情绪行为倾向意向倾向偏好外显行为9态度的立体结构在试图转变一个人对态度对象或行为的态度时,研究者发现,个体的态度通常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位,而是嵌套在一个包含多个其他态度的认知结构中。

这种嵌套有两种形式,对应着两种态度结构:一种是该态度归属到一个或几个抽象的态度或信念中,这一系列态度构成态度的垂直结构;另一种是该态度和不在垂直列上的其他态度相互关联,而是在水平度上受基本是同一层级的其他态度的影响,从而形成态度的水平结构10态度的立体结构我相信上帝,并接受上帝的教诲态度2:圣经是代表上帝的教义,圣经认为婚前性行为是错误的所以,婚前性行为是错误的态度1:婚前性行为促使少女怀孕,少女怀孕与生育缺陷婴儿有关;而生育缺陷婴儿和对婴儿的遗弃都是不好的态度3:婚前性行为导致性病(如艾滋病)的蔓延,性病是可恶的态度的垂直结构态度的水平结构11(三)态度的种类1.从态度的成分角度进行划分:认知性态度、情感性态度和行为性态度2.从态度对象的具体性角度来分:一般态度和具体态度3.依据态度主体的不同来进行划分:个体态度和群体态度4.从自我信息加工方式的角度来分: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12故事分享---不同的态度一个建筑工地上有三个砖瓦工在砌一堵墙。

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

”第二个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幢高楼。

”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城市。

”十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则成了前两个人的老板。

13杰克应聘到一家公司的时候,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职员,相信谁都不会注意到他。

但他每天都面带笑容和每一位同事打招呼,每天都充满激情地工作,好像那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他自己的生命。

他总是主动要求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且尽可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有一次,公司的业务遇到了很大麻烦,在众人束手无策的时候,杰克利用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帮公司解决了难题。

对杰克的评语,六个词:敬业、勤奋、忠诚、自制、进取、协作故事分享---工作态度14三穗“打工皇帝”回乡投资–生活态度唐潇的名片正面印着“总裁、贵州省十一届人大代表”,37岁的他目前拥有国内模具行业最大的内资生产企业。

身家过亿,但唐潇的身份证显示他仍然是贵州省三穗县的农民。

15三、态度的功能(一)态度的认知功能(知识功能)(二)态度的情绪情感功能(三)态度的动机功能1适应功能。

(效用功能)2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16四、高成就者的态度典范态度能释放人类的潜能,包括素质、动机等。

美国J·W·纽曼公司据此提出了14条在高成就者身上观察到的态度典范。

它们是:自我尊重。

高成就者将自己看作为有价值的、重要的、能够取得成就的人。

责任心。

高成就者具有承担活动结果的责任心。

他在成功时感到光荣,在活动失败时,则敢于承担责任并改正错误。

乐观主义。

他们总是期望着前途更好些,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影响事物的过程。

目标定向。

目标指引的方向对高成就者很重要,该目标能稳定地指导着他们的行为。

富有想象力。

他们不为往事所局限,在他们的想象中充满了自我实现的良好愿望。

17警觉性。

由于他们具有目标定向,能更敏感地觉察到有用的信息,并且及时的捕捉这些信息。

创造性。

他们总是探索新的、更好的、圆满地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

喜欢与他人交往。

目的是为了通过他人获得信息。

发展的倾向性。

他们总是要求自己冲在最前面,而不是停滞不前,或者仅仅去应付着已变化的世界。

对压力的积极反应。

他们在危机期间最能发挥作用,将现实的压力作为一种挑战。

信任。

他们总是相信别人也想取得成就,并愿意为别人提供相应的活动机会。

快乐。

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体验到真正的快乐与享受。

敢于冒险。

他们欣赏尚未确定的事实,期望着一切更好但尚未出现的事物,他们追求的目标是优秀而不是十全十美。

现实性。

他们总是依据现时的条件作出决定并从事各种活动,因为他们需要并乐于这样做。

18五、态度与行为(一)态度和行为的关系(二)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19(一)态度和行为的关系在研究中,他连同一对年轻的中国夫妇作为期三个月的环美旅行。

他们光顾了全美250多家旅馆和饭店,受到了合乎礼仪的、不表示一点对东方人的否定态度的接待,其中只有两次被拒绝。

然而,几个月后,当拉皮尔寄送问卷到相同的旅馆和饭店时,只有50%家旅馆回信,其中有90%表明他们不愿意接待东方人。

该项研究表明,人们的态度及其行为并不一致。

案例1拉皮尔(piere)的研究:20一项研究发现,参加某个特定组织的人(如提倡禁酒组织),他们不赞成喝酒,自己也不喝酒;另一项研究发现,是否参加学生选举的行为与是否赞成学生的政治活动有密切关系。

上述研究都表明,个体的态度与自己的行为是一致的。

案例2谢里夫做的两项研究21R·敏纳特对煤矿工人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发现白人工人对待黑人工人的反应在工作中与工作后具有有趣的差别:大约20%的白人工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工作后,都摆脱了政治偏见,他们不管在哪里都与黑人交往;而另外有20%的白人则在两种场合都对黑人有偏见,保持距离;还有60%的白人在行为表现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不一致性,在矿山中他们的行为似乎摆脱了偏见,但在工作以后,其行为却迥然不同,尤其在社团中,他们的行为明显地受种族意识所影响。

这一研究表明,40%的白人的行为与其态度保持一致,而大部分白人的行为与态度之间具有不确定的关系。

案例3R·敏纳特的研究22小结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相信行为是多重因素的函数,行为是态度与其他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这可以用勒温(Lewin)的B=f(P,E)的公式来表示,B=行为,P=个人因素,E=情境因素。

一个人在某一情境将表现怎样的行为,同时决定于他的内在因素(包括态度)与外在环境因素。

行为和态度之间不是绝对的一致关系,因为任何行为都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并受到当时情境的影响。

23作业态度和行为的关系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24感动中国2005王顺友视频资料25故事在法国古代,有一位剑术高超的击剑大师,他经过多年的精挑细选,才选中了两位天赋都很高的学生。

教授他们剑术,希望他们能继承自己的衣钵。

学生多戈在这位大师传授剑术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天资聪明,领悟力强,学剑术招式,不费什么力气,所以总是想着邻家的少女、胜利的勋章,不肯在剑术上下功夫。

而学生尼斯却总是细心地听从大师的讲解,精心揣摩剑术的奥妙,无事时便研究剑术,钻研各派剑术的精妙所在。

几年过去了,学生尼斯的剑术大进,甚至超过了自己的老师,名声传遍天下。

而学生多戈剑术仍旧十分平庸,只能在朋友面前吹嘘自己的能力。

多戈感到很不公平,便去质问老师,觉得老师偏袒了尼斯。

而老师的回答却很简单,只有两个字:故事26第二节态度形成的理论一、学习论二、诱因论三、认知相符论27一、学习论学习理论包括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也包括A.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2.强化理论3.社会学习理论态度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的。

因而,个体态度的形成受到社会生活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此外,态度形成的过程可以描述为通过联想、强化和模仿等学习方式不断学习的结果。

28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此理论认为态度对象与引起积极或消极情绪的事物之间的重复的、系统的联系,可以产生对该对象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292.强化理论强化理论认为人们习得从事某个行为是因为该行为伴随着某种愉快的事情,人们习得避免某个行为是因为该行为伴随着某种不愉快的后果。

运动增进了身体健康,这是一种正强化,从而加强了对运动的积极态度。

学生学会了不在课堂与老师对抗,是因为每次对抗都会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30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学习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往往只是由于观察到榜样的态度和行为。

小孩学会点火是由于观察到母亲的点火行动。

青少年的政治态度可能来自于观察他人的态度。

模仿可以不需外部强化,只通过观察榜样。

311961年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变化过程的三阶段说1.服从阶段2.同化阶段3.内化阶段这一阶段表现为不是被迫而是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并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态度相接近。

这是从表面上转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时期。

这也是态度转变的第一阶段。

一般说来,这时人们会表现出一些顺从的行为,但这仅仅是受迫被动的。

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地转变了自己的态度。

32二、诱因论诱因理论由J.L.弗里德曼于1985年提出,与决策理论和交换理论有密切联系,包括预期价值理论和认知反应理论。

特点是更加重视人的主动性,而不像学习理论那样主要把人视为被动的反应者,重视当前诸诱因的平衡,强调采取某种态度时的得失,采取最大收益的态度。

U = V × P33三、认知相符论(一)平衡理论(二)认知失调理论34(一)平衡理论海德(Heider 1958)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