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
简论生态文明及其实现路径
生态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不仅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笔者在文章中将从对文明演进的历程考虑,试图解析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特征及其实现路径。
一、文明的内涵与文明的演进(一)文明的概念1.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文明发展史。
人类在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纵观世界范畴,文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个历史的产物,是人类智慧与创造财富的结晶。
换言之,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进步、合理成分的积淀,文明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
2.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成果的综合;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
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
生态文明的本质就是人们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既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又有利于自然进化发展的生态环境成果。
(二)文明的演进历程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直至今日倡导的生态文明。
首先,大约在石器时期,人类社会产生了原始文明阶段,那时候必须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够生存,物质生产生活主要是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万年。
这个阶段,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主要是敬畏自然的,也就是“听天由命”。
被称作是“原始绿色文明阶段”。
其次,铁器的出现使人们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
人们在大量砍伐森林,开垦土地,从事农业为主的产业。
人们对自然的态度还是处于依赖自然为主的阶段。
即“靠天吃饭”,也可以通俗得说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为时长达一万年。
故誉为“黄色文明”阶段。
再次,到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生活。
这一阶段,各种工业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生态文明的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
一
、
生态文明的背景与发 得 到空 前 的提
高, 从而加速 了人类 对 自然 的掠夺性开采。其结
一方面是社会财富的成倍增长 和积累, 另一方 文明, 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果 , 由于人口过度膨胀和经济盲 目的增长 , 致使生 的总和 。人类 文 明的发展 历程 , 既是 以物 质资 料生 面, 自然环境 遭到 破坏 , 资源 面临枯 竭 , 全 产 为枢纽 的 自然 史 和人 类 史 彼 此 适 应 和 相互 促 进 态 环境失 衡 , 的社会进步过程, 也是人类通过认识 自然并利用 自 球性 的环 境 问题 日益 突 出。 然力而促进 自身进化与发展 的过程【 。人类进入 2 J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 出: 建设生态文 明, “ 基本 上 , 也是建立在人类 对 自然 的认识 、 利用和改造能 形成节 约能源 资源 和保护 生态 环境 的产业 结构 、 增 力不 断提 高 的前 提下 的 。在采猎 文 明时期 , 生产 力 水平极其低下 , 人们完全依赖 自然界生存 , 因而对 长方式 、 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 可再 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 放得到有效 自然 的认识 非常 有 限 , 与 自然 的关 系建 立在盲 目 人
第 6卷第9月 2O o 8年 9期
E O O C A济 O I L发E E o M N C N MI经 N 与 社 A 展 P E T DS C 会 D V L
V L 6 N . O . . o9
S .0 8 EP 2 o
生 态 文 明 的 背 景 内 涵 及 实 现 途 径
控制 , 态环境质 量 明显改 善 。生态 文 明观 念在 全 与 自发的基础上 , 生 它们形成一种原始依 赖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路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为保护人和自然的健康、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推动社会和谐,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全新的文明建设模式,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
它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建立起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适度的发展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文明”三者协调、互动和共生的水平。
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具体如下:1. 完善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有效实施。
2.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促进生态保护和建设。
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绿色低碳的经济模式,实现生态经济的建设。
4.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宣传和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和观念。
5. 推进平衡的城乡发展,加强公共服务、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对所有国家的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有极大的重要性和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遵循几个原则:1. 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平衡,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社会和环境问题。
2. 公平、公正、合理的资源分配和利用。
3. 良好的环境质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4. 公众参与、社区参与和政策协调。
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有科学的战略和计划,包括以下方面:1. 发展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加强节能减排、资源回收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2. 加强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政府和企业都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减少污染和排放,同时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和排放技术研究。
3. 加强教育和宣传教育和宣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在我国的实现途径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在我国的实现途径摘要: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指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高度统一体,提出了实现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内涵;科学发展观;实现途径1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指“家”或“我们的环境”,19世纪中叶后生态被赋予现代科学含义,泛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文明体现一个民族、国家乃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总体风貌。
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
在原始文明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生产活动极其简单,人与自然处于一种不得已的低水平和谐;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新的发展,人类活动已经出现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但这种破坏程度基本在自然生态所能承受且能自行修复的范围之内,尚未对人类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自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手段日益多样化,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大大超出其承载力,从而导致了生态环境的脆弱,致使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形成了生态危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生态文明的思想应运而生。
1.1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而产生的更加全面、更高层次的新型文明。
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1]。
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层次的阶段和新的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准则,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 并体现为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2]。
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应该修复和纠正改造过程所造成的负的外部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地关系的更高层次的和谐。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是什么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是什么在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它的内涵又包括哪些方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又是什么?生态文明建设,简单来说,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它不仅仅是对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丰富多样。
首先,它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意味着要减少污染排放,治理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问题,保护森林、湿地、河流等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为人类提供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地等生存必需品,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福祉。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采和浪费。
这就要求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再者,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生产领域,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发展绿色、低碳、环保的产业。
在生活中,鼓励人们节约水电、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绿色出行等,让绿色消费成为时尚。
生态文明建设还意味着要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的制度和法律法规。
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让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每个人和每个企业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那么,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呢?教育是关键的一步。
要通过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的知识和理念,让人们从小就树立起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承担起教育的责任,让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
科技创新是强大的支撑。
我们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研发更加环保、高效的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
比如,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提高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水平等。
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必不可少。
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点总结
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点总结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点总结一、生态文明的概念及其发展背景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建设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相兼容的一种文明形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它是在人类社会迈入工业文明之后,逐渐清醒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之后,对现代文明进行一种转型的过程。
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1.为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做出贡献生态文明要求人类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排放,促进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从而有助于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2.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生态文明强调绿色发展,推动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绿色转型,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活垃圾的排放,提高环境质量,从而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3.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生态文明主张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生产方式优化,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为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基础。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路径1.建立健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府部门职责和监督体系等,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2.推行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强资源管理,推动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开展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实现循环经济发展。
3.加强污染物的排放和治理工作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施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物的严格治理,保护环境质量。
4.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出行方式提倡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鼓励绿色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能源消耗。
5.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发展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产业,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发展,采取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和问题1.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面临诸多矛盾和困难,需要寻找有效的绿色发展路径。
2.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环境污染的治理和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需要解决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概念。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全面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
首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这意味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是重要的科学内涵。
这要求人们从思想观念、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等方面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关键要素。
只有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
第四,推动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经济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物质需求的提升,但必须在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最后,建设美丽中国是人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期待。
这不仅意味着环境质量的改善,也包括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涉及政府、市场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当加强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并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联动与协调。
同时,市场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市场机制建设。
通过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
个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每个人都应增强环保意识,并转变生活方式,减少浪费和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效手段和解决方案。
通过研发环保技术,可以实现对污染物的减排和处理,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将从宏观角度出发,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路径。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
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任务。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具体来说,生态文明建设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和水质量,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鼓励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
3. 生态文明教育与文化建设: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习惯。
三、政策措施和实施路径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规划了相关的实施路径。
具体包括:1. 优化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环境行为。
2. 资金投入:增加环境保护投入,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的资金支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资金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3. 技术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技术与环保产业发展,提高生态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的科技水平。
4. 企业责任:加强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推动企业绿色发展,鼓励企业采取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措施,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5. 全民参与: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鼓励公众参与生态建设行动,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展望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什么是生态文明如何实现
什么是生态文明如何实现当我们提及生态文明,或许有些人会觉得这是一个抽象而遥远的概念。
然而,生态文明其实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关乎着我们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脚下的土地以及整个地球的未来。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文明呢?简单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建立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
它强调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
首先,它要求我们尊重自然规律。
大自然有着自身的运行法则,我们不能肆意地去破坏和干扰。
比如,过度开垦土地可能导致水土流失,过度捕捞会使海洋生态失衡。
其次,生态文明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地球上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需要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寸土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再者,生态文明倡导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生产领域,企业应采用环保的技术和工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以选择绿色出行、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做好垃圾分类等等。
了解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去实现它。
这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引领和主导的作用。
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来约束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同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比如,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对污染企业进行严厉处罚。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和治理。
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确保各项环保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企业应当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
在生产过程中,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同时,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及实现路径
文 章 编 号 :2 O 9 5 — 5 4 6 4 ( 2 O 1 3 ) 0 2 内涵 及 实 现 路 径
李成 芳 ,罗天强
( 武汉科技大 学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 ,湖北 武汉 摘 4 3 0 0 8 1 )
Ec o l o g i c a l Ci v i l i z a t i o n
L i C h e n g f a n g, L u o T i a n q i a n g
( C o l l e g e o f Ma r x i s m ,W u h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W u h a n 4 3 0 0 8 1 ,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E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s t h e s u mm a t i o n o f t h e p o s i t i v e o u t c o me t h a t h u ma n b e i n g s
a n d i t r e f l e c t s t h e s t a t u s t h a t h u ma n b e i n g s e s t a b l i s h a n d ma i n t e n a n c e c o n s c i o u s l y t h e h a r mo n i o u s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b e t we e n h u ma n a n d t h e n a t u r e .P e o p l e mu s t p a y a t t e n t i o n t o t h e c o o r d i n a t e d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f o u r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u n i f y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ma t e r i a 1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n d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n d ma i n t a i n t h e mo d e r a t e t e n s i o n b e t we e n n a t u r a 1 n a t u r e a n d a r t i f i c i a l n a t u r e i n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e c o l o g i c a 1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Ke y wo r d s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t h e o r e t i c a l c o n n o t a t i o n;r e a l i z i n g a p p r o a c h
第十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人类社会正处在由工业文明迈向新 文明的转型期 *中国的快速发展遭遇了资源和环境 的巨大压力和代价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理念上的一 场革命
(一)人类社会正处在由工业文明迈向 新文明的转型期
人类文明历程
原始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社十 会八 主大 义报 生告 态指 文出 明: 新” 时努 代力 “走 向
生态文明
(二)中国的快速发展遭遇了资源和环 境的巨大压力和代价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 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 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 文明理念。”
资源约束趋紧
*水资源约束: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 平均水平的1/4,是联合国列出的13个严重贫 水国家之一。 *土地资源约束:我国可利用土地仅占国土面积 的1/3,人均占有土地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3。 *能源供应约束: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 费国,能源对外依赖度越来越大。
民管1332 陈春月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独篇论述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 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 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途径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 • 1、在价值观上,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 值取向和生态理论。 • 2、在地位上,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 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 • 3、在宏伟目标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 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提出历程
• 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 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 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 明弊 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要真正实 现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 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种根 本性的转变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完成的,需要与其他国家协 同努力。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挑战固然是巨大 的,但作为后发国家,积极借鉴和吸收他国经验,更是一 次重大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积极 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 的新潮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幸福家园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保障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四,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的新注释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
(一)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 理性反思的产物。是对当代日趋严重 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践反思和理论应 答,是寻求解决工业文明困境所进行 的一种文明建设活动
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
土壤污染
食品安全
噪声污染 水体污染
自然生态环境破坏:
森林锐减、 草地退化、 土地沙化或荒漠 化、 土壤侵蚀、积水 和盐碱化
人口剧增
生物多样性减少
全球变化
(二)生态文明提出的历程
1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 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
2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 《增长的极限》
1、生态文明建设的升位
第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强国复兴有我 生态文明的内涵 路径与实施策略研究
强国复兴有我生态文明的内涵路径与实施策略研究随着中国走向强起来的步伐日益加快,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破坏、资源紧张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保障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文明的内涵、路径与实施策略,为强国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顾名思义,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具有以下几个重要内涵:1. 生态优先。
生态文明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将生态系统作为人类发展的基础和资源的来源,实现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
2. 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的形成,减少污染和能源的浪费,保障可持续发展。
3. 节约资源。
生态文明倡导合理利用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4. 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追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
二、生态文明的路径实现生态文明发展,需要明确合理的路径和方向。
以下是我们可以探索的生态文明发展路径:1. 发展绿色产业。
大力发展以环保为导向的绿色产业,减少传统产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 建设生态城市。
倡导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构建低碳、宜居、智能的生态城市。
3. 推动能源转型。
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4. 加强环境治理。
加大对污染环境的治理力度,加强监管和法律法规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三、生态文明的实施策略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策略:1. 加大环境保护投入。
增加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加大环保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力度,确保环境治理工作得到有效实施。
2. 减少能源消耗。
鼓励节能减排,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实践路径是什么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实践路径是什么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地球的未来。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又有哪些实践路径可以引领我们走向生态文明的美好未来呢?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首先体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和深刻理解上。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往往将自己视为自然的主宰,过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忽视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和生态规律。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这意味着我们要认识到自然界不是人类可以无限索取的仓库,而是需要我们共同呵护的家园。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不仅要求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要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它强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不能以牺牲未来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利益。
再者,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相互关联的整体,其中的每一个元素都相互依存。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完整性和功能性,确保生态系统能够持续地提供生态服务,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
生态文明建设还涉及到社会公平和公正。
在资源分配和环境保护方面,要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都能够公平地享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不能让一部分人因为经济、社会地位等原因而承受更多的环境压力和生态风险。
那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又有哪些呢?加强生态教育是重要的一步。
通过教育,让人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培养爱护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和习惯。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当承担起生态教育的责任,让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
推动绿色发展是关键。
在经济领域,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
同时,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背景导读一、理论背景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蕴涵着丰富的内涵。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政策背景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坚定不移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针。
三、当前状况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但生态负担却日益沉重,生态破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成了现实威胁。
如果不尽最大可能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很可能造成“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严重后果。
生态文明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生活问题,政治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彻底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摈弃旧的观念,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眼前利益的经营方式,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2010年6月8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开展了,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工作组第13次大会。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会上讲话时指出:传统的发展模式,经济增长难以为继,资源环境难以承载。
要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困难和意义一、建设生态文明面临的困难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资源与环境制约问题,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能源资源不足;二是环境污染;三是生态退化;四是气候变化。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一、引言在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解和系统规划。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以期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启示与借鉴。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1.生态生态是指各种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生态包含了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自然资源等多个层面的内涵。
生态涉及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文明文明是指在社会进步的基础上,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产物。
文明包含了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内涵。
文明涉及到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强调人类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3.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追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修复自然环境,以实现持久经济繁荣和生态平衡。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1.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通过最大限度地回收再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负荷,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2.保护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保护生态系统对于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保护生态系统包括保护森林、湿地、水源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生态环境修复等措施。
3.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指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
推动绿色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推动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积极参与到绿色发展中。
4.加强环境治理环境治理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改善和恢复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实践(省环保局副巡视员张振钿)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其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
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文明形态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生态文明以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
因此,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但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许多资源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阻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
如果继续沿用原有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难以完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解读
生态文明建设解读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保护地球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本文将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内涵、重要性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解读。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和内涵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它强调了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共赢。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包括:生态环境优化改善、资源高效利用、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等。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1. 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为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
2. 生态文明建设是提升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3.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提高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
4. 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责任担当。
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应对挑战的重要方式。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策略1. 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健全环境法律法规、完善环境监测与评估机制,加强环境执法力度。
2. 推动绿色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转型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
3. 加强生态补偿机制。
通过生态补偿政策,鼓励生态保护者积极参与,并给予经济激励。
4. 强化环境教育与宣传。
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和参与。
5.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
加强河湖湿地的修复与保护,增加森林覆盖率等,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与展望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大气、水质等环境指标明显改善。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生态环境质量还不够理想、资源利用效率待提高等。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近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路径选择,以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风险。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发展的迫切需求。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通过改革机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动科技创新等途径,中国致力于构建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显著成就。
以下是具体的实践措施:1. 绿色发展政策推动:中国通过制定绿色发展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并采取节能减排措施。
同时,加大对绿色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应用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
2. 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中国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工程,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项目,推动沙化土地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
通过增加森林覆盖率,修复湿地和草原等生态系统,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状况。
3. 环境监管体系完善:中国加强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了环境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通过实施环境监测、排污许可制度等,加强对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监管,确保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执行。
4. 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推动全球环保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的目标,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明的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发表于2010-4-27 08:38[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
生态文明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一种新的文明,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
为了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一,要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文明观;第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要坚持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四,要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第五,要坚持国际合作的原则,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
为了全面地把握生态文明,我们必须对生态文明的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一、生态文明的背景与发展历程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既是以物质资料生产为枢纽的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适应和相互促进的社会进步过程,也是人类通过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力而促进自身进化与发展的过程。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大体上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样几个阶段。
每一次文明的进步和飞跃,既是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极大提高基础上,也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能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的。
在采猎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完全依赖自然界生存,因而对自然的认识非常有限,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盲目与自发的基础上,它们形成一种原始依赖的关系;在农业文明阶段,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们依靠农耕牧渔而生产,对自然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而在工业社会,工业文明所反映的是较高水平的生产力,社会依靠科学技术和机器大工业生产而发展,人类沉缅于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狂热中,这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改造能力也得到空前的提高,从而加速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采。
其结果,一方面是社会财富的成倍增长和积累,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过度膨胀和经济盲目的增长,致使生态环境失衡,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资源面临枯竭,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人类对生态文明的选择,就是当代人类在探索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下来的。
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出版了历经四年潜心研究而写成的《寂静的春天》。
在这本书中,她以严肃的科学精神和诗人般的炽热感情,提出了环境污染这一20世纪中叶人类生活中一个重大问题,切中时弊、振聋发聩。
该书分析的切入点是滥用农药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其重点是揭示由此造成的对生态系统和人体的损害,所以,一经出版便立刻引起轰动,震动了美国社会,并引发了一场持续达数年之久的论战——杀虫剂论战。
这场论战以生态意识的胜利而告终,从而极大推动了民众环境意识的觉醒。
《寂静的春天》因此成为公认的宣传维持生态平衡、推动环境保护的划时代经典。
1972年,来自全球100多名学者在罗马组成的“罗马俱乐部”发表了震动世界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报告根据数学模型预言:在未来一个世纪中,人口和经济需求的增长,将导致地球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除非人类自觉限制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否则这一悲剧将无法避免。
报告反映了人类的自我反省,被奉为“绿色生态运动”的圣经。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深刻地检讨“唯经济发展”理念的弊端,全面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更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从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不再是征服或主宰的关系。
而是一种全球性的共生共荣。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卓有成效地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得到发展的同时,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控制,土地、水、森林、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得到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加快,一些重大环境治理工程和生态建设工程取得明显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有所改善。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国家级《21世纪议程》的国家。
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政府立即开始行动,在一个月内就提出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明确宣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同年7月,中国政府着手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并于1994年3月由国务院正式发布实施。
“议程”系统地论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构筑了一个综合性的、长期的、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成为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一个指导性文件。
“九五”计划(1996~2000年)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科教兴国战略并列为国家的两项基本战略,并以这两项战略来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
“十五”计划(2001~2005年)具体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的阶段性目标,编制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专项计划。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发展”。
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把我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2008年6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组织集体学习。
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在国际和国内政治议程地位的突显,这次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国家最高决策层对气候变化问题认识的不断加深和对其战略意义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强决心。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点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
如果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视角来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那么可以说,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要求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力图用整体、协调的原则和机制来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因而其运行的是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演变的生态轨迹。
它使人类伦理价值观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第一,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变,这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明的基础,文明的转型首先是人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和态度发生重要变革的结果。
要自觉地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就必须扬弃工业文明的自然观。
工业文明的自然观认为:人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它只有通过征服和控制自然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
这种二元论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联系,使得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过程,变成了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过程,变成了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家园的毁灭过程。
而生态文明的自然观是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理解为一个整体,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们不再寻求对自然的控制,而是力图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文明从文明重建的高度,重新确立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重新树立人的“物种”形象,把关心其他物种的命运视为人的一项道德使命,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相处,视为人的一种内在精神需要和文明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第二,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
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
这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生态文明却把经济系统的运行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之内,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
第三,从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物质财富的增长的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这是发展观的转变。
工业文明的发展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唯GDP论,丝毫没有顾及到随之产生的自然资源的高消耗、生产生活的高排放、高污染等问题。
生态文明的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强调的是全面发展,不再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更注重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注重量的增长,而且更注重质的提升,注重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科技创新、节约资源、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文明的重要原则是以人为本,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三、生态文明的实现途径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现代化过程之中,我们必须总结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过程中的经验得失,避免传统工业文明发展中出现的弊病,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一,要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文明观。
我们必须转变人与世界相对立或以人为中心的文化观念。
在传统的思维方式看来,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界只能围绕着人、为了人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