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做到简单、简洁、简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做到简单、简洁、简约
语文,它浩如烟海,无所不包,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一堂课,若课内、课外都要顾,眉毛胡子都想抓,上得枝繁叶茂或千头万绪,只会让人听得一头雾水,分不清主次轻重。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从研读教材的角度讲,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做到简单、简洁、简约。
1.教学目标要简单――一课一得
每一个教材文本都蕴涵丰富的内涵,从言语内容、语言形式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揭示的思维理性,它展示给读者的是一棵枝繁叶茂的“信息大树”。教师解读文本应有自己独特的视野,应在纷繁中读出清楚,从复杂中读出简单,于繁茂中读出主干。语文课堂上教师教什么比怎么教显然更重要,而简明扼要的教学目标,准确的定位,可以让教师自己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与文本,也可以让学生听得明明白白,从而达成目标。所以教师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先作为一般读者的身份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体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读,对课文语言来一番虚心涵咏,在切己体察的基础上,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比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
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等。只有找准了课文学习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然后归纳成重点教学目标,每节课的教学才能获得高效益。例如《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课文,而且很深奥,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比较困难的。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单纯的“钓鱼”和“放鱼”。把钓鱼和放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读出情感,把“启示”作为教学的重点,集中教学目标,课堂上教师有的放矢引导学生理解,自然不会出现漫无边际的胡子眉毛一把抓,一课一得,学生的学习收获非常明显。
2.教学过程要简洁――清清楚楚
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学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争取学生亲身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简洁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思考,领悟,理解,要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读熟、读精。例如教学《黄鹤楼送
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教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个环节,即预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强化初读,确保人人都能正确朗读课文――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精读课文,以读促悟,品读课文,既简洁明了,又清清楚楚。下面是通读和精读两个教学环节的课堂实录:
师:烟花三月正是江南鲜花盛开的时节,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白居易以一首《忆江南》向我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秀丽的风光。(出示,指名读)
师:在唐朝,三月的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羡慕。读出诗句的美丽。)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游玩,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他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谁来理解3、4两句诗的意思?
生: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师: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生:船)师:几只?(生:一只)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可那是唐朝盛世
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师: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故人已乘孤帆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
在这两个环节,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语言的感悟,在简洁而清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读得有趣、有情,教师讲得精当、真实,学生沉浸其里,陶醉其中,唤起了感情体验,点燃了智慧火花,诱发了丰富想象,其知识、情操、品性在老师春风化雨般的语言点拨中潜滋暗长。
3.教学手段要简约――实实在在
教学手段的选用,最重要的是达成“有效性”。当下的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成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大展台。声、光、电齐上,图、文、像兼备。教学课件极为精致,制作上费了很多心思。不可否认,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确能
帮助学生学习语文。但平时的课堂,教师不可能有这样的精力制作课件,更何况把握不好尺度,现代教育技术反而会阻碍学生学习语文,过度使用,甚至会封杀学生的想象,让他们的思维不再灵动,想象的翅膀被无情地折断。所以,我们要寻求用简约、简便的方法和手段,实实在在地引领学生走进复杂丰富的语文,探索常态课的实效性。例如《太阳是大家的》,在教学本课时,教师通过有感情的、个性化的朗读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鲜花上撒满了太阳的金光,小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生长,小朋友们在温暖的阳光下快乐游戏”的情景,从而感受语言的精美。上课伊始,教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首轻快的儿歌《种太阳》,音乐响起,很多孩子就跟着哼唱,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导入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形成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很好地为新课教学打下铺垫。为了让学生感受景色的美丽,教师用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太阳的美景,加上老师恰当适时的点拨,学生入情入境;在品味感受精美的语言时,图文对照,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一种真实而有个性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感受和丰富想象;然后紧紧地抓住这些点睛之“词”,(如:洒、拔、陪着)让学生由此想开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用词的精妙;最后通过说话拓展延伸,使“太阳是大家的”这个主题进一步深化。事实证明,语文的学习是要靠“读”去“悟”的,要使教学资源不浪费,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