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二常识点总结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 周期表总结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 依据横行: 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布列 纵行: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 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布列 2、 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1、 2、 3周期)周期: 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 长周期(第4、 5、 6、 7周期) 主族7个: ⅠA-ⅦA族: 16个(共18个纵行) 副族7个: IB-ⅦB第Ⅷ族1个(3 零族(1个) 罕见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 性质与原子结构(一) 碱金属元素:1、 原子结构 相似性: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都为1个递变性: 从上到下, 随着核电核数的 增大, 电子层数增多, 原子半径增大2、 物理性质的 相似性和递变性:(1) 相似性: 银白色固体、 硬度小、 密度小(轻金属) 、 熔点低、 易导热、 导电、 有展性。

(2) 递变性(从锂到铯) : 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 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 碱金属原子结构的 相似性和递变性, 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 化学性质(1) 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 碱金属元素的 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 碱金属元素原子的 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是以, 它们的 化学性质相似。

(2) 递变性: ①与氧气反映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映越来越剧烈点燃 点燃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添,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落空电子的功底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完整word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文档

(完整word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文档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依照横行:电子层数同样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加从左到右排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同样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加从上向下排列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 1、 2、 3 周期〕周期: 7 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长周期〔第4、 5、6、 7 周期〕主族 7 个:Ⅰ A- ⅦA族: 16 个〔共 18 个纵行〕副族 7 个: IB- Ⅶ B过渡元素第Ⅷ族 1 个〔 3 个纵行〕零族〔 1 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同样,都为 1 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失态〕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点燃Li 2O2Na点燃Na2O2 + O2+ O22 Na+2HO =2NaOH + H ↑2K+2HO =2KOH + H2↑2222R+2H2O = 2ROH+H2↑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 1 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响越来越简单②与水反响越来越强烈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以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 Cs 〕,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 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因此从 Li 到 Cs 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卤族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同样,都为 7 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递变性: 〔从F 2 到I 2〕〔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 〔2〕密度逐渐增大; 〔B r 2 失态〕〔3〕单质的熔、沸点高升3、化学性质〔 1〕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响:X2 +H 2= 2HXF 2 Cl 2 Br 2 I 2卤素单质与 H 2 的强烈程度:依次增强 ;生成的氢化物的牢固性:依次增强〔HF 最牢固〕〔 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响- -2NaBr +Cl 2 =2NaCl + Br 2氧化性:22; 复原性: Cl _____BrCl ________Br2NaI +Cl 2 = 2NaCl + I 2氧化性: Cl 2_______I 2;- -复原性: Cl _____I--2NaI +Br 2 = 2NaBr + I 222;复原性: Br ______I氧化性: Br _______I结论:F 2F - Cl 2 Cl - Br 2Br -I 2I -单质的氧化性:从下到上依次增强〔F 2 氧化性最强〕 ,对于阴离子的复原性:从上到下依次增强〔I -复原性最强〕结论: 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以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1)核素的定义: A P X(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3)原子的构成: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二、元素周期律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

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金属性的递变规律(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高一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总结的总结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1、2、3周期)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第Ⅷ族1个(3个纵行)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Cs ),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所以从Li 到Cs 的金属点燃 点燃性逐渐增强。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总结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1、2、3周期)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第Ⅷ族1个(3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点燃4Li + O2 Li2O 2Na + O2 Na2O22 Na + 2H2O =2NaOH + H2↑ 2K + 2H2O =2KOH + H2↑2R + 2 H2O = 2 ROH + H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卤族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7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F2到I2)(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2)密度逐渐增大;(B r2反常)(3)单质的熔、沸点升高、3、化学性质(1)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X2 + H2= 2 HXF2Cl2Br2;I2卤素单质与H2的剧烈程度:依次增强;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增强(HF最稳定)(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2NaBr +Cl2=2NaCl + Br2氧化性:Cl2________Br2;还原性:Cl-_____Br-2NaI +Cl2=2NaCl + I2氧化性:Cl2_______I2;还原性:Cl-_____I-@2NaI +Br2=2NaBr + I2氧化性:Br2_______I2;还原性:Br-______I-结论:F 2 F-Cl2 Cl-Br2 Br-I2 I-)单质的氧化性:从下到上依次增强(F2氧化性最强),对于阴离子的还原性:从上到下依次增强(I-还原性最强)结论: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超全超详细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超全超详细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超全超详细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反应速率与表观速率-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 热力学第一定律-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感应期与活化能第二章离子反应与溶液- 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 电离平衡与溶解度积- 酸碱反应与酸碱理论- 盐和水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应用- 单质与单质化合物第三章金属元素与化合物- 金属元素的性质及分类-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金属元素的氧化反应-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第四章高分子材料- 聚合反应- 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和性质- 聚合物的分类与应用- 降解与回收利用第五章化学实验与化学计量-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 摩尔质量与摩尔比- 化学反应的计量关系- 浓度与溶液的配制第六章电和化学反应- 电流和电流强度- 电解和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 电解和生产金属- 电池和电池的应用第七章化学行为定律与离子产生反应的条件- 气体的性质和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气体混合物的气体压强和分压- 溶液的渗透性质- 溶液体积和浓度的关系- 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离子活度第八章化学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化学对环境的影响- 化学的节能与材料- 化学与环境保护第九章化学知识综合应用- 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化学知识的实验探究方法- 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案例第十章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化学实验的测量与数据处理- 化学实验常用器材与试剂的使用方法- 常见化学实验的步骤与原理。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非金属的非金属性强弱判断:
水(酸)反应放氢气越剧烈越活泼
与氢气化合越易,生成氢化物越稳定越活泼,
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性越强越活泼
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越强越活泼
活泼金属置换较不活泼金属
活泼非金属置换较不活泼非金属
原电池的负极金属比正极活泼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卤素
氟、氯、溴、碘、砹(F、Cl、Br、I、At)
结构
因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易得到电子,显-1价,
物理性质
密度
逐渐增大
熔沸点
逐渐升高 (正常)
颜色状态
颜色逐渐加深
气态~液态~固态
溶解性
逐渐减小
化学性质
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加,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远,
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越不活泼
与氢气反应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主要因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化学性质
外因
浓度
压强
温度
催化剂
颗粒大小
变化



加入
越小表面积越大
速率影响





化学反应的限度:研究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不能进行到底)
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当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在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
极性共价键:不同种非金属原子形成共价键(电子对发生偏移)
两种不同的非金属原子间
He、Ar、Ne、等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分子之间不存在化学键
共价化合物有共价键一定不含离子键
离子化合物有离子键可能含 共价键

完整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化学与能量1.1 化学和能量的基本概念化学是指物质变化的过程,而能量是物质变化所涉及的基本物理量。

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包括吸收和放出能量两种类型。

1.2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其中热效应是指化学反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可以通过实验测定,一般包括焓、焓变、焓变化量等概念。

1.3 热化学计算热化学计算是指通过实验测定化学反应热效应,从而计算化学反应的焓变量等物理量的过程。

热化学计算需要掌握热量平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热力学循环等知识。

1.4 燃烧热燃烧热是指一定量的化合物全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可以用于确定其燃烧热值等物理量。

燃烧热与物质的化学组成、燃料的热值等因素有关。

1.5 标准热态标准热态是指确定温度和压强为标准条件下的物质热化学量的状态。

标准热态下一般定义25℃和1atm的条件,对于气体一般采用标准状态来描述。

1.6 化学与电能化学和电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电解、电子转移和氧化还原反应等过程都涉及到电能的转化。

电子电位、电动势、电解质电解等都是电化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化学与化合物的形成2.1 化合物的分类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新物质,根据元素种类和组成比例不同化合物可以分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配位化合物、金属络合物等类型。

2.2 化学键化学键是连接原子之间的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等。

化学键的强弱性质影响着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2.3 化学键中的电荷转移电荷转移是离子键形成的基础,电子从一方共价键化合物中转移到另一方离子化合物中,使得两个离子间形成电子互相吸引的作用力。

离子键成键时可以考虑元素电负性差异等因素。

2.4 共价键中的电子共享共价键是由电子共享而形成的键,当两个原子共用一对电子时形成单共价键,多次共用形成双、三等共价键。

通过共价键可以使原子间形成相对稳定的化合物。

2.5 心态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是描述和分析分子相互作用和化学键的一种理论。

人教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化学(必修二)是高中化学的一部分,主要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内容。

下面是人教化学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1.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学是研究含碳的化合物及其反应机理的学科,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包括碳元素的存在、共价键的特性、独特的反应特点等。

2.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根据碳原子的数目,有机化合物可以分为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醇、醚、酚、醛、酮、羧酸、酯、胺等。

根据命名规则,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包括主链的确定、官能团的命名和编号等。

3.碳的立体化学:碳原子可以形成不同的立体异构体,包括构象异构体和立体异构体。

构象异构体是由于旋转单键产生的异构体,立体异构体是由于键的空间构型不同而产生的异构体。

第二章碳链与功能官能团1.烷烃及其衍生物:烷烃是由单一碳碳键连接而成的饱和碳氢化合物。

烷烃的衍生物包括卤代烃、醇、醚、酚、醛、酮、羧酸、酯等。

这些衍生物通过取代或官能团的添加,可以改变烷烃的性质和用途。

2.烯烃及其衍生物:烯烃是由含有双键(气)的碳碳键连接而成的不饱和碳氢化合物。

烯烃的衍生物包括卤代烃、醇、醛、酮、酯等。

烯烃具有较强的活泼性,容易发生加成反应。

3.炔烃及其衍生物:炔烃是由含有三键(气)的碳碳键连接而成的不饱和碳氢化合物。

炔烃的衍生物包括卤代烃、醇、醛、酮、酯等。

炔烃具有较强的活泼性,容易发生加成反应。

4.其他含氧功能团的反应:包括醇和醚的加氢、氧化、缩合反应等。

醛和酮的还原、氧化、羰基加成反应等。

羧酸和酯的酸碱反应、水解反应等。

第三章芳香烃与芳香族化合物1.芳香烃的命名与性质:芳香烃的命名包括将苯环视为主链和取代基的确定。

芳香烃具有比较稳定的分子结构和特殊的反应性,常见的反应有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

2.苯环上的取代反应:苯环上的取代反应包括氨基取代、卤素取代、亲电取代、芳烃取代等反应。

取代基对芳香烃的活性和性质产生明显的影响。

3.芳香醇和酚:芳香醇和酚是在苯环上加入羟基(-OH)官能团的化合物。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元素周期表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二、元素周期律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化学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原子数Z A X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HeLiBeBCNOFNeNaMgAlSiPSClArK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P Q1.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编排原那么: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1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2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38种元素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418种元素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5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6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7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二常识点总结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 周期表总结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 依据横行: 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布列 纵行: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 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布列 2、 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1、 2、 3周期)周期: 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 长周期(第4、 5、 6、 7周期) 主族7个: ⅠA-ⅦA族: 16个(共18个纵行) 副族7个: IB-ⅦB第Ⅷ族1个(3 零族(1个) 罕见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 性质与原子结构(一) 碱金属元素:1、 原子结构 相似性: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都为1个递变性: 从上到下, 随着核电核数的 增大, 电子层数增多, 原子半径增大2、 物理性质的 相似性和递变性:(1) 相似性: 银白色固体、 硬度小、 密度小(轻金属) 、 熔点低、 易导热、 导电、 有展性。

(2) 递变性(从锂到铯) : 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 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 碱金属原子结构的 相似性和递变性, 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 化学性质(1) 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 碱金属元素的 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 碱金属元素原子的 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是以, 它们的 化学性质相似。

(2) 递变性: ①与氧气反映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映越来越剧烈点燃 点燃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添,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落空电子的功底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将元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成表格的化学工具。

元素的原子结构是指元素的原子中包含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和排列方式。

而元素的性质则是指元素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行为。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横行和纵列排列,其中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

横行是按照元素的电子层数从左到右排列,纵列是按照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从上到下排列。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周期和族的顺序排列,便于研究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性质。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碱金属元素是指周期表中第一族元素,包括锂、钠、钾、铷、铯和钫。

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相似,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个。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这种递变性导致了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也有相似性和递变性,其中最明显的是它们的化合价都为+1.二)卤族元素:卤族元素是指周期表中第七族元素,包括氟、氯、溴、碘和石碳酸。

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相似,最外层电子数都为7个。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这种递变性导致了物理性质的递变性,包括颜色加深、密度增大和熔点、沸点升高。

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也有递变性,其中最明显的是它们与氢气反应生成氢卤酸。

总结:周期表是研究元素周期性规律和性质的重要工具。

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都具有原子结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了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这些规律和性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元素的本质和行为。

原子核外电子按照能量从低到高的顺序填充到各个能级上,每个能级最多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3、能级的编号:K、L、M、N、O、P、Q(从内到外依次编号)4、能级的容纳电子数:K层2个电子,L层8个电子,M层18个电子,N层32个电子,O层50个电子,P层72个电子,Q层98个电子。

二.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大小依次排列,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周期性地出现在同一周期中。

2、元素周期表:将元素周期律以表格形式展现出来的表格。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横向排列的行称为周期,纵向排列的列称为族。

4、元素周期表的分类:分为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

5、周期表中的元素性质:同一周期内,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负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一族内,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电负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6、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可以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帮助化学家发现新元素和新化合物,指导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

总之,元素周期律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为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指导。

1.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总是先填满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内向外逐层填充。

2.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²(n表示电子层)。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最多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4.元素周期律表现为核外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每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从1到8(K层为1-2),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为+1和+7(稀有气体价除外),最高负价为-4和-1,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5.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性表现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对比表现为金属性最强的是Cs,非金属性最强的是F。

6.元素周期律表明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这是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7.周期表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而在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具有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有关。

1.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但F无正价,非金属除H外不能形成简单离子。

2.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数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3.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在周期表的左上角附近探索研制农药的材料。

在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的元素中寻找半导体材料。

在过渡元素中寻找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4.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递增,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从+1逐渐增加到+7,非金属负价等于8减去族序数,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电子层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最高正价等于族序数,非金属负价等于8减去族序数,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

最高氧化物的酸性和对应水化物的碱性,以及非金属气态氢化物的形成难易和稳定性,都会随着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变化而递变。

5.化学键:离子键:由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形成,成键原因是电子得失,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时会形成离子键。

离子化合物包括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强碱、大多数盐和铵盐。

和氢键:分子间作用力是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等。

其中,氢键是一种比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通常发生在含有氢原子的分子和带有电负性较强的原子(如氧、氮、氟等)之间。

2、氢键的特点:1)氢键只存在于分子间,不会出现在分子内部;2)氢键的强度比范德华力强,但比离子键和共价键弱;3)氢键的方向性很强,通常是线性的;4)氢键的存在可以影响物质的性质和结构,如水的氢键可以使其具有高的沸点和表面张力。

3、氢键的应用:氢键不仅在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在生物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DNA双螺旋结构中的氢键是维持其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材料科学中,氢键可以用于制备高分子材料、晶体材料等。

4、总结: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是化学中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氢键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定义:分子间的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

2.特点:a。

比化学键弱得多。

b。

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性等。

c。

只存在于由共价键形成的多数共价化合物和绝大多数气态非金属单质分子,以及稀有气体分子之间。

但像由共价键形成的二氧化硅、金刚石等物质的微粒之间不存在分子间作用力。

3.变化规律: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也越高。

例如,熔沸点:I2>Br2>Cl2>F2.2.氢键1.定义:分子间存在着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的相互作用。

2.形成条件:除H原子外,形成氢键的原子通常是N、O、F。

3.存在作用:氢键存在广泛,如H2O、NH3、HF等。

4.分子间氢键会使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升高。

5.化学反应的实质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6.离子键、共价键与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关系1.只含非极性键的物质:同种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单质,如I2、N2、P4、金刚石、晶体硅等。

2.只含有极性键的物质:一般是不同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如HCl、NH3、SiO2、CS2等。

3.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如H2O2、C2H2、CH3CH3、C6H6等。

4.只含有离子键的物质:活泼非金属与活泼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Na2S、NaH、K2O、CsCl等。

5.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如Na2O2、Na2S2、CaC2等。

6.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键的物质:如NaOH等。

7.由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构成的物质,如NH4Cl等。

8.由强极性键构成但又不是强电解质的物质,如HF等。

9.无化学键的物质:稀有气体。

10.离子化合物中并不存在单个的分子,例如NaCl,并不存在NaCl分子。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化学键能发生变化,导致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能量变化。

我们在生活中使用各种燃料进行烧水、做饭或取暖,例如煤、液化石油气、煤气和天然气。

在实验室中,我们使用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而在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以制取生石灰。

这些实例都说明了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化学键是使原子或原子相互结合的作用力。

各种物质都储存有化学能。

在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的破坏需要吸收一定的能量来克服原子(或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而新化学键的形成则会释放一定的能量。

因此,在化学反应中,不仅会有新物质的生成,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任何化学反应都要经历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因此,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在一个完整的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取决于破坏旧化学键吸收能量总和与形成新化学键放出能量总和的大小关系。

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的基本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指出,自然界的物质可以发生转化,但总质量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则表明,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但总能量保持不变。

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释放能量,有的吸收能量。

从能量类型方面来看,有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有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例如,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燃烧反应也是放热反应,而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也是放热反应。

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对于更全面地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非常重要。

利用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原理,我们可以获取人类所需要的热量进行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例如燃料的燃烧、炸药开山和发射火箭等等。

化学能是物质中的一种能量形式,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热能,从而探索物质的组成、性质或制备所需要的物质,如高温冶炼金属、分解化合物等等。

热能转化为化学能又是人们进行化学科学研究、创造新物质不可或缺的条件和途径。

化学能和电能可以相互转化,这是火力发电的基础。

化学能可以转化成热能,热能可以转化成机械能,机械能可以转化成电能。

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关键。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

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包括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做电极,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能自发形成氧化还原反应。

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主要有两种方法: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

原电池的应用包括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和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设计原电池需要确定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1)温度: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加剧,反应物分子碰撞的频率和能量增加,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加。

2)浓度:浓度增加,反应物分子相互碰撞的机会增加,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