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利用率

合集下载

肥料施用效果评价测算方法

肥料施用效果评价测算方法

肥料施用效果测算方法肥料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科学评价肥料施用效果,对于改进施肥技术,提高肥料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价肥料施用效果的主要方法和指标有肥料利用率、肥料农学效率、肥料偏生产力等。

具体测算方法如下:1、肥料利用率 1.1 定义肥料利用率(RE )是指施用的肥料养分被作物吸收的百分数,随作物种类、肥料品种、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栽培管理以及施肥技术等因素发生变化而不同,是最常用的一个综合评价指标。

肥料利用率包括当季利用率和累计利用率,这里是指当季利用率。

1.2 测算方法 1.2.1 示踪法示踪法是指将已知养分数量的放射性或稳定性示踪肥料施入土壤,作物成熟后测定作物所吸收的放射性或稳定性同位素养分的数量,计算肥料利用率。

1.2.2 差值法差值法是施肥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与不施肥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之差与肥料投入量的比值。

从农学意义上看,应采用差值法测算氮、磷、钾肥的利用率。

计算式如下:%10001⨯-=FU U RE式中:RE 为肥料利用率;U 1、U 0分别为施肥区与缺素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单位为公斤/亩;F 为肥料养分(指N 、P 2O 5、K 2O )投入量,单位为公斤/亩。

一般通过田间试验测算氮、磷、钾肥利用率。

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2.2.1 布置田间试验根据本区域土壤类型、种植制度、主要作物等安排田间试验,一般每个县、每种作物安排10-15个试验,具体试验设计如下:试验设5个处理: 处理1,空白对照; 处理2,无氮区(PK ); 处理3,无磷区(NK ); 处理4,无钾区(NP ); 处理5,氮磷钾区(NPK )。

1.2.2.2 测定作物吸收的养分 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一般是指作物收获期收获取走部分(含果实和茎叶)的养分吸收量。

对于根茎类作物,除地上部分外,还应包括地下的块根块茎部分;对于整枝打叉作物,应收集、称量每次整枝打叉的生物量,并计算到总量中。

作物施肥原理和技术复习试题

作物施肥原理和技术复习试题

一、名词5×2’=10’1. 富营养化:是指营养物质的富集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它是一种自然过程。

2. 肥料利用率:也称肥料利用系数或者肥料回收率,是指当季作物对肥料中某一养分元素吸收利用的数量占施用该养分元素总量的百分数。

3.最小养分律:是指作物产量由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养分所决定,除非提高这一养分含量否则即使增加其他养分也难以增产。

4. 基肥:又称为底肥,是指在播种〔或者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入的肥料。

5. 种肥:是播种〔或者定植时施与种子或者幼株附近,或者与种子混播,或者与幼株混施的肥料。

6.追肥:是在作物生长发育期间施用的肥料。

7.土壤养分依存率:是指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赖程度。

8.养分临界值:是指植株体内养分低于某一浓度值,作物的产量〔或者生长量显著下降或者浮现缺乏症状时的浓度值。

9.潜伏缺素期:生产上,把植株外部形态尚未表现缺素症状,而植株体内的某种养分浓度少到足以抑制生长并引起减产的阶段,称作作物潜伏缺素期。

10.指示器官:是某个最能反映养分的丰缺程度的组织或者器官,该器官对某种元素的含量变异最大,而且变异与产量的大小相关性最大。

11.无损伤测试:是指在不破坏植物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对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监测, 以了解作物的生长营养状况。

12.肥料效应函数:也叫肥料效应方程、施肥模型,指表达作物产量对施肥反应的数学函数式。

13.边际产量:是指增加〔或者减少单位肥料所增加〔或者减少的总产量。

14.平均增产量:是指单位量肥料的平均增产量。

15.以磷增氮:在豆科作物的轮作中,优先把磷肥配给豆科作物,在改善豆科作物的同时可以促进其生物固氮作用,当豆科作物的秸秆作为绿肥还田后,还可为后作提供氮素营养。

16.旱重水轻:在水旱轮作中磷肥的分配应掌握"旱重水轻"的原则, 即将磷肥重点施在旱季作物上,而水稻大部份或者全部利用其后效。

17.经济最佳施肥量:是指在单位面积上获得最大施肥利润〔总增产值与肥料总成本之差的施肥量。

8肥料利用率研究方法

8肥料利用率研究方法

第8章肥料利用率研究方法一、肥料利用率的概念肥料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 of fertilizer)是指当季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养分数量占该肥料肥中养分总量的百分率,也可称为肥料回收率或利用系数,一般用肥料投入与产出比例来定义。

具体有几种表示方法:(一)肥料利用率或肥料回收率:常用。

肥料利用率(%)=(施肥区植物吸收的养分量-不施肥区植物吸收的养分量)×100/施肥量式中:施肥量=指养分量。

(二)肥料农艺效率肥料农艺效率(kg/kg)=(施肥区产量-不施肥区产量)/施肥量(三)肥料生理效率肥料生理效率(kg/kg)=(施肥区产量-不施肥区产量)/(施肥区植物吸收的养分量-不施肥区植物吸收的养分量)二、氮肥肥料利用率与氮肥损失率(一)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氮肥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 of nitrogen fertilizer):是指当季作物从所施氮肥中吸收的氮素数量占该氮肥中氮素总量的百分率,也可称为氮素回收率或利用系数。

从国内外来看,氮肥利用率普遍不高,而且是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因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土壤类型和性质、气候条件、作物种类和品种、栽培技术、施肥技术等。

在不同条件下,氮肥利用率悬殊很大,我国多数作物对化学氮肥的利用率在20%-50%之间,美国为30%-50%,日本为50%左右,前苏联为24%-61%。

氮肥利用率的高低是衡量氮肥施用是否合理的一项重要指标。

不同作物的氮肥利用率很不相同,水稻多为40%-50%,小麦为27%-4l%。

不同施肥技术(包括氮肥品种、施肥量、施肥时间与方法等)是影响氮肥利用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氮肥品种其利用率不同,如碳铵利用率一般为24%-31%,尿素为30%-35%,硫铵为30%-40%。

不同施氮量时其利用率不同,在相同条件下,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其利用率下降。

不同施氮方法其利用率不同,特别是氮肥深施和表施,其利用率相差甚大。

小麦肥料利用率试验

小麦肥料利用率试验

小麦肥料利用率试验引言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而肥料利用率则是衡量农作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

通过提高小麦的肥料利用率,可以有效节约肥料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并且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为提高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提供理论支持。

一、实验设计与方法1. 实验地点:选择河北省的一个小麦种植基地作为试验地点。

2. 实验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并选取适宜的肥料。

3.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不同的施肥处理组合,每个处理组合设置3个重复。

4. 实验步骤:(1)土壤准备:对试验地点的土壤进行采样和分析,确保土壤肥力良好。

(2)试验处理:设置5个施肥处理组合,包括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有机肥施用(OM)、化肥配施有机肥(NPK+OM)、尿素肥配施有机肥(UR+OM)。

(3)播种管理:选取相同的小麦品种进行播种,做好灌溉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4)收获与样品分析:在小麦成熟后,对各处理组合进行收获,采集样品进行相关指标的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NPK+OM)处理组合的小麦产量最高,而不施肥(CK)处理组合的小麦产量最低。

说明有机肥在提高小麦产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养分吸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NPK+OM)处理组合的小麦养分吸收量最高,而不施肥(CK)处理组合的小麦养分吸收量最低。

说明有机肥可以促进小麦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3.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NPK+OM)处理组合的小麦肥料利用率最高,而不施肥(CK)处理组合的小麦肥料利用率最低。

说明有机肥可以提高小麦对施肥养分的利用效率。

三、结论通过本次试验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 化肥配施有机肥(NPK+OM)处理组合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

农业应用中的肥料利用率估算

农业应用中的肥料利用率估算

字段名称 百公 斤籽 粒吸 0水平 1水平
极小值 1 1.1
极大值 11.2 5.8
平均值 1.9 2
标准差 0.9 0.6
变异系数 0.47 0.3
样本数 208 164
2水平
3水平 0水平 1水平 2水平 3水平
0.5
0.8 0.5 0.6 0.5 0.6
4.5
5.1 12.3 14.4 13.2 10.6
(1)氮肥利用率计算 (2)磷肥利用率计算 (3)钾肥利用率计算
“3414” 试验
―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
4个水平的含义:
0水平指不施肥 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 1水平=2水平×0.5 3水平=2水平×1.5(该水平为过量施肥水平)。 “3414‖方案设计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处理少、效率高的优点。
有机肥:“3415”,+M(处理1-14) ,处理15:-M CK
试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收集本地近年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粮食作物3414试验结果 • 录入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系统 • 进行数据甄别、整理,删除虚假数据和可疑数据 • 构建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结果数据库。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52 56 土壤Olsen-P(mg/kg) y = 30.96Ln(x) - 13.498 R2 = 0.8194
相对产量(%)
试验成功的 标准时什么?
不能随意删 除施肥不增 产的数据
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的 统计和确定
• 实测数据:收集3414试验中养分测试数据和经济 产量、茎叶产量等数据,录入测土配方施肥数据 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甄别、整理,删除虚假数据 和可疑数据,构建测土配方施肥养分测试结果数 据库,计算不同条件(如无氮、无磷、无钾和施 肥)下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计算各 自平均值 • 文献数据:同时收集当地文献资料数据,进行比 较之后,确定合适的值用于后面利用率的计算。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意义及其措施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意义及其措施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意义及其措施
氮肥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肥料,但由于氮素的特殊性质,其利用率较低,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因此,提高氮肥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
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类型、作物需求以及氮肥的特点,合理确定施肥量。

通过科学测定土壤的养分含量,结合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行施肥,避免过量施肥造成氮素的浪费和污染。

2. 种植绿肥作物:绿肥作物是一种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并将其转化为可供其他作物利用的有机氮的植物。

种植绿肥作物能够提高土壤的氮素含量,减少对化肥的需求,从而提高氮肥利用率。

3. 使用缓释肥料:缓释肥料是一种能够在一定时间内逐渐释放养分的肥料。

相比传统的速效肥料,缓释肥料能够减少养分的损失和浪费,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4. 深施氮肥:将氮肥追施到靠近作物根系的深层土壤中,可以避免氮肥的损失和浪费,提高氮素的利用率。

此外,还可以通过配合钾肥的施用来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5. 改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结构可以增加土壤对氮肥的吸附能力,减少氮肥的流失和淋溶,提高氮肥的利用效果。

常用的方法包括有机质的添加、土壤翻耕等。

总之,提高氮肥利用率不仅可以节约资源、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还可以减少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对于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措施以及改善土壤质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氮素利用效率计算公式

氮素利用效率计算公式

氮素利用效率计算公式
一、常规施肥下氮肥利用率的计算
1、常规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常规施肥区产量X施氮下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100 。

2、无氮区作物吸氮总量=无氮区产量X无氮下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100。

3、氮肥利用率=(常规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无氮区作物吸氮总量)/所施肥料中氮素的总量X100%。

二、测土配方施肥下氮肥利用率的计算
每形成100kg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的计算
1、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 (籽粒产量X籽粒养分含量+茎叶产量X茎叶养分含量)/籽粒产量。

2.测土配方施肥下氨肥利用率的计算测土配方2、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测土配方施肥区产量X施氮下形成100 公斤经济产。

3、量养分吸收量/100 氮肥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无氮区作物吸氮总量)/所施肥料中氮素的总量X 100%。

影响肥料利用率低下的原因及提高对策

影响肥料利用率低下的原因及提高对策

影响肥料利用率低下的原因及提高对策肥料利用率是指当季作物吸收利用施入土壤中的营养元素的数量占施入的营养元素总量的百分数。

其因肥料品种、施肥量、施肥方法、土壤类型、地力水平、作物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洛南县多年多点试验表明,玉米平均氮素利用率为20.6%、磷肥为14.2%、钾肥为34.5%;小麦平均氮素利用率为26.5%、磷肥为7.97%、钾肥为28.8%。

化肥利用率普遍较低,不仅浪费了化肥资源,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制约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提高肥料利用率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 肥料利用率表现特点:1.1 作物品种不同,肥料利用率不同:一般禾谷类对磷肥的利用率较低,而豆科作物对磷肥的利用率较高。

1.2 肥料类型不同,肥料利用率不同:有机肥中氮素利用率一般为10-30%,磷素为30-50%,钾素为60-90%;化肥中氮肥利用率为25%-40%,磷肥为20%左右,钾肥可达30%以上,磷肥的利用利率最低,但其残效长,其累加利用率可达40%左右。

1.3 同类元素肥料品种不同,肥料利用率不同:碳酸氢铵利用率为27%,尿素为35%,硫胺为45%。

1.4 施用方法不同,肥料利用率不同:碳铵深施覆土肥料利用率为40%左右,表施为25%左右;尿素深施为40-60%,表施为30%左右。

磷钾肥集中施肥肥料利用率高于撒施。

1.5土壤含水量不同,肥料利用率不同:对于我县旱作土壤来说,土壤含水量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极大,在一定的田间持水量范围内,肥料利用率随土壤水分减少而降低。

但水份过多时会造成肥料的淋溶,肥效也会降低。

其中一部分由于淋失、挥发或被土壤固定而成为作物不可利用的形态。

1.6施肥形式不同,肥料利用率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肥料利用率高;化肥中各元素配施,肥料利用率明显高于化肥单一施肥。

1.7肥力水平不同,肥料利用率不同:一般来说,肥力水平越低,肥料利用率越高。

2 影响肥效的主要原因:2.1 施肥结构不合理,氮、磷、钾比例失调。

我国氮肥平均利用率

我国氮肥平均利用率

我国氮肥平均利用率氮肥是农田中最重要的肥料之一,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使用氮肥的效率一直相对较低。

平均利用率的稳步提高对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当前我国氮肥利用率的现状,并提供一些建议,以提高氮肥利用率,提高农作物产量,并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我国氮肥平均利用率的现状。

根据权威机构的研究数据,目前我国氮肥的利用率平均为30%左右。

这意味着仅有三分之一的氮肥被作物所吸收,其余的七分之二被浪费掉了。

这种低利用率既导致了财富的浪费,也给环境带来了许多问题。

那么,为什么我国的氮肥利用率如此低?一方面,土壤的氮素供应不均衡是造成低利用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地区的土壤缺乏有效的氮素供应,这迫使农民大量施用氮肥以满足农作物的需求。

另一方面,农民在使用氮肥时,缺乏科学的精准施肥技术,只能进行粗放式施肥,使大量氮肥无法被庄稼吸收。

为了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政府应加大氮肥利用率提高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提高对科学施肥的认识和理解。

农民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班、学习使用肥料工具以及与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的交流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施肥技能。

其次,应鼓励农民使用精准施肥技术。

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得农民可以使用现代化的设备和工具来精确地给作物施肥,例如精准施肥装置和土壤测试技术。

这些新技术可以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和作物的需求量来合理施用氮肥,以减少浪费。

此外,推广绿色农业,引入有机肥和生物肥料也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重要举措。

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生物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促进氮肥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形式,减少氮肥的流失。

最后,我们还应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例如秸秆、畜禽粪便等。

这些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氮,可以通过适当的处理过程转化为有机肥料,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总之,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

硫酸钾 肥料利用率

硫酸钾 肥料利用率

硫酸钾肥料利用率摘要:1.硫酸钾概述2.硫酸钾肥料的利用率3.提高硫酸钾肥料利用率的措施4.硫酸钾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5.总结正文:硫酸钾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钾肥,它含有丰富的钾元素,能够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然而,硫酸钾肥料的利用率一直是农民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围绕硫酸钾肥料的利用率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提高措施。

一、硫酸钾概述硫酸钾(K2SO4)是一种无色结晶性固体,分子量为174.26。

它是一种中性盐,溶解性好,不易结块,对土壤环境友好。

在农业生产中,硫酸钾被广泛应用于粮食、蔬菜、果树等作物的种植。

二、硫酸钾肥料的利用率硫酸钾肥料的利用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壤性质、作物种类、施肥方式等。

据研究,硫酸钾肥料的利用率一般在40%-60%之间。

然而,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由于施肥方法不当、土壤环境恶化等原因,硫酸钾肥料的利用率仍有待提高。

三、提高硫酸钾肥料利用率的措施1.合理施肥: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状况,确定合适的施肥量,避免过量施肥。

2.调整施肥方式:改单一施肥为多元施肥,结合有机肥、氮磷肥等一起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

3.土壤改良:通过翻耕、增施有机肥、调控土壤酸碱度等手段,改善土壤环境,提高肥料吸收利用率。

4.叶面喷施:在作物生长关键期,采用叶面喷施硫酸钾肥料,提高作物对钾元素的吸收。

5.施肥时间: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肥料特性,选择合适的施肥时间,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四、硫酸钾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硫酸钾肥料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能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和抗逆能力。

此外,硫酸钾肥料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五、总结提高硫酸钾肥料利用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关键。

通过合理施肥、调整施肥方式、土壤改良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硫酸钾肥料的利用率,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肥料施用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然而,施肥不当会导致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了解肥料养分的利用率并制定合理的施肥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是指作物实际吸收的肥料养分与肥料中养分总量的比值。

真实利用率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物对肥料的利用效率,从而优化施肥策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浪费和污染。

计算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需要测定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和施肥的养分总量。

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可以通过采集作物样品并进行化验来测定。

施肥的养分总量可以通过知道施肥量和肥料中各种养分含量来计算。

在制定施肥策略时,应根据作物品种、生长期、土壤肥力状况和气候条件等因素来确定肥料种类、施肥量和施肥时间。

常见的施肥策略包括基肥和追肥,分别在作物种植前和生长期适时施用。

同时,还应根据土壤测试结果进行施肥管理,避免过量施肥和肥料浪费。

综上所述,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和施肥策略制定是科学施肥的重要步骤。

通过合理施肥和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的提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土壤污染和环境风险。

- 1 -。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指的是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植物能够吸收
利用肥料养分的百分比。

而施肥策略则是指农民在种植过程中的肥料
使用策略,包括肥料类型、用量、时机等。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方法通常采用三步法:第一步是测定土
壤肥料含量,包括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第二步是测定作物生长
期需要吸收的养分量,包括农作物各个生长阶段对氮、磷、钾等营养
元素的需求;第三步是比较测定土壤肥料含量与作物生长期养分需求量,计算出植物能够利用的肥料养分量,从而得出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

施肥策略对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有着重要影响。

正确的施肥策略
可以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减少浪费;同时还能增加作物产量、改善
品质,降低环境污染。

具体的施肥策略需要根据作物品种、土壤条件、季节等因素进行
调整。

一般来说,要根据作物生长期不同阶段对肥料类型、用量、时
机进行合理安排。

例如,在作物生长初期,则可以适当增加氮肥用量,促进根系和叶片的发育;在作物开花期,可以增加磷肥用量,提高花
荚的质量。

总之,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策略,可以提高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
肥料的养分真实利用率是指作物实际吸收利用的肥料养分量与
施肥量的比值。

通过计算肥料的养分真实利用率,可以评估作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能力和土壤的养分供应情况,为合理施肥提供依据。

计算肥料的养分真实利用率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肥料种类、施肥时间、施肥量、作物品种等。

不同的作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能力有所差异,因此在实际施肥时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进行调整。

对于不同类型的肥料,其养分真实利用率也有所不同。

例如,有机肥料的养分真实利用率较低,但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化学肥料的养分真实利用率较高,但长期施用会对土壤产生负面影响。

合理的施肥策略应该考虑到土壤的肥力状况、作物的需求和施肥效果等因素。

在施肥前应先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和pH值等指标,根据测试结果选择适合的施肥品种和施肥量。

同时,要注意施肥时间,选择在作物生长期需要养分的时期进行施肥,避免浪费养分和污染环境。

总之,通过计算肥料的养分真实利用率和制定合理的施肥策略,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损害。

- 1 -。

肥料施用效果测算方法

肥料施用效果测算方法

关于印发《肥料施用效果测算方法(试行)》的函肥料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科学评价肥料施用效果,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提高肥料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评价肥料施用效果的主要指标包括:肥料利用率、肥料农学效率、肥料偏生产力等。

1、肥料利用率1.1 定义肥料利用率(RE )是指施用的肥料养分被当季作物吸收的百分数。

随作物种类、肥料品种、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栽培管理以及施肥技术等因素发生变化而不同,是最常用的一个综合评价指标。

肥料利用率包括当季肥料利用率和累计利用率,这里是指当季利用率。

1.2 测算方法1.2.1 示踪法示踪法是指将已知养分数量的放射性或稳定性示踪肥料施入土壤,作物成熟后测定作物所吸收的放射性或稳定性同位素养分的数量,计算肥料利用率。

1.2.2 差值法差值法是施肥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与不施肥区作物吸收的养分之差与肥料投入的比值。

从农学意义上看,应采用差值法测算氮、磷、钾肥的利用率。

计算式如下:%10001⨯-=FU U RE 式中:RE 为肥料利用率;U 1、U 0分别为施肥区与缺素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单位为公斤/亩;F 为肥料养分(指N 、P 2O 5、K 2O )投入量,单位为公斤/亩。

一般通过田间试验测算氮、磷、钾肥利用率。

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2.2.1 布置田间试验根据本区域土壤类型、种植制度、主要作物等安排田间试验,一般每个县、每种作物安排10-15个试验,具体试验设计如下:试验设5个处理:处理1,空白对照;处理2,无氮区(PK );处理3,无磷区(NK );处理4,无钾区(NP );处理5,氮磷钾区(NPK )。

1.2.2.2 测定作物吸收的养分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一般是指作物收获期收获取走部分(含果实和茎叶)的养分吸收量。

对于根茎类作物,除地上部分外,还应包括地下的块根块茎部分;对于整枝打叉作物,应收集每次整枝打叉的生物量,并计算到总量中。

有机肥料养分利用率

有机肥料养分利用率

有机肥料的养分利用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肥料种类、施肥量、土壤条件、作物种类和气候条件等。

一般来说,有机肥料的养分利用率较低,这是因为有机肥料中的养分释放速度较慢,不能像化学肥料那样迅速地被作物吸收利用。

此外,有机肥料的养分含量也相对较低,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才能满足作物的养分需求。

然而,有机肥料中的养分释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能够长期为作物提供养分,同时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等,这些都对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条件等因素来确定有机肥料的种类和施肥量,以达到最佳的养分利用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料利用率氮肥利用率是指作物对氮肥中氮素吸收的数量占施用氮素数量的百分数。

国内外资料表明,氮肥利用率一般为30%~60%,水田为20%~50%,旱地为40%~60%。

因此,施入土壤中的氮素,除一部分为微生物所固定外,很大部分通过多种途径损失了。

提高氮肥利用率,经济合理施用氮肥,成了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减少氮素损失。

第一,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根据土壤氮养分情况和作物状况合理施肥。

目前配方施肥已逐步推广,通过各种估算氮肥施用量的方法可定产定肥,避免盲目施肥的损失。

第二,平衡施肥,氮肥配合磷、钾肥、有机肥等施用,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

第三,改变氮肥的形状,粒度大的氮肥与土壤的接触界面小,养分释放慢,肥效长,如大颗粒尿素和碳铵等,能减少氮损失,提高其利用率。

第四,制成包膜、长效性肥料施用,如硫衣尿素,长效碳铵等。

第五,施用化学保氮剂,如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等。

第六,注意施肥方法。

铵态氮肥和尿素等深施,可减少氮损失。

第七,注意施用氮肥时的土壤水分条件,水分太少,施用氮肥为当季作物利用的少,水分过多,会造成氮素损失和作物的疯长。

磷肥的利用率与氮肥、钾肥比较起来低得多。

在我国,不论是大田试验或盆栽,其中包括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试验结果都表明,磷肥的利用率大体在10~25%的范围。

根据各省849个试验结果的统计,水稻的磷肥利用率变化幅度为8~20%,平均为14%;小麦为6~26%,平均为10%;玉米10~23%,平均为18%;棉花4~32%,平均为6%;紫云英9~34%,平均为20%。

一般说,谷类和棉花的利用率较低,而豆科和绿肥的利用率较高。

磷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个原因是由于磷肥在土壤中的固定,不论水溶性、枸溶性和难溶性磷肥都存在这个问题。

第二个原因是磷在土壤中的运动很弱。

这个原因实际上是第一个原因的结果。

运动性小导致利用率低的原因是因为养分必须与根系接触才能被作物真正吸收,这就涉及到生物有效性的问题。

过去对养分的研究羊重在化学有效性上,即研究什么化学形态对作物是有效的。

但有些在化学上有效的养分,由于各种原因作物并不能吸收利用,所以实际是"无效"的。

近来提出了生物有效性的概念,即化学有效性的养分必须被作物实际吸收,才真正是对生物有效的,所以称为生物有效性。

当然,生物有效性的前提是化学有效性。

土壤中的养分只有与根系直接接触才能被作物实际吸收。

那些不与根系接触的养分必须通过根系截获、质流和扩散三种方式到达根系表面。

根系截获是指根系自身生长时,延伸到养分的所在部位。

质流是指溶解在土壤溶液中的养分,随着向根液流,运动到达根面。

扩散是指由于在紧贴根面的养分被吸收而形成一个亏缺区,这个区的养分浓度低于土体,因而造成土体养分向根面运动。

对于磷来说,由于土壤溶液中浓度很低(通常只有0.05ppm或更低),质流所能供给的磷很少。

比如在0.05ppm浓度时,质流大经贸部只能供给作物磷需要量的1%,作物磷的获得主要是靠扩散(90%以上)。

但是,磷的扩散系数很小(即运动性很小),它24小时的移动距离只有1~4毫米,所以,磷的利用率就很低。

三、磷肥的施用技术(一)不同品种的磷肥施用我国的磷肥品种,大体可分为四类。

水溶性磷肥:包括普通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

枸溶性磷肥:包括钙镁磷肥、钢渣磷肥、沉淀磷酸钙等。

混溶性磷肥:即含有水溶性、枸溶性甚到难溶性磷的磷肥,如硝酸磷肥、节酸磷肥(又称部分酸化磷矿粉)、氨化普通过磷酸钙等。

难溶性磷肥:如磷矿粉等。

一般说,水溶性磷肥适用于一切土壤,一切作物,但最好用于中性和石灰性土壤,枸溶性磷肥适用于酸性土壤,此时,其等量的肥效常可高于水溶性磷肥。

难溶性磷肥则只适用于强酸性土壤(pH值5.5)。

现简单介绍几种新生磷肥品种的合理施用。

1.磷铵(包括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磷铵适用于我国一切土壤。

我国生产的磷铵的氮、磷含量为18-46-0,这种氮、磷比例除豆科外,对大多数作物特别是水稻都不适于直接施用。

因为大多数作物,特别是水稻,基肥中所需的氮要比磷高、如以氮肥为准,则磷肥可能浪费,如以磷肥为准,则氮肥又嫌不足。

所以在用磷铵作物基肥时,必须很好地考虑氮、磷比例,以免造成浪费。

2.磷肥:硝酸磷肥中的磷,有一部分是水溶性的,另一部分是枸溶性的,两者的比例视工艺不同和氨化程度不同而差异。

其水溶性部分可以0到80%,一般认为,水溶性磷高于50~60%的硝酸磷肥,适于一切作物和大多数土壤。

硝酸磷肥中的氮有铵态和硝态两种。

由于硝态氮在水田中易于淋失并进行反硝化作用而损失,一般不主张硝酸磷肥作于水稻。

有报道说,硝酸磷肥在水稻上也有很好的肥效,这完全可能。

因为影响肥效的因素是多主面的。

但是,除非已经采取防止淋失和反硝化的措施,否则硝态氮部分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

3.磷矿粉,磷矿粉是一种难溶性磷肥,我国曾几次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但都没有巩固。

现在还有部分地区在使用。

我国磷矿资源大部分是中低品位,其中相当一部分不适宜制造化学磷肥。

为了充分利用磷矿资源,缓解磷肥供求矛盾,把那一部分不适于工业利用却有一定肥效的中低品位磷矿利用起来是需要的。

过去,在我国磷矿粉推广不理想,原因是多主面的。

今后磷矿粉应该在我国农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当然它只是磷肥的一个补充性的地方品种。

磷矿粉推广时必须注意:(1)土壤必须酸性,一般pH值≤5.5。

(2)磷矿粉的性质必须适合于直接施用。

(3)应该主要作在旱作物上,特别是生长期长的经济林木上。

掌握以上三点,就一定能翁磷矿粉的推广工作做好。

4.节酸磷肥:节酸磷肥在化学加工中,加酸量为生产普通过磷酸钙的30~60%,其优点是节约硫酸,降低成本并能利用较差品质的磷矿。

节酸磷肥适用于酸性土壤,但当水溶性磷占有较大比重时,其使用土壤范围可以有所扩大。

(二)磷肥的经济施用技术磷肥的利用率低于20%,其原因:一是磷的固定作用,二是磷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

为了提高磷肥的利用率,经济合理的施用磷肥,必须掌握下面的基本原则。

采取措施,减少水溶性磷肥在土壤中的固定作用;对枸溶性磷肥,应尽量增加它在土壤中的溶解作用;采取措施,尽可能增加磷肥与作物根系直接接触的机会。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磷肥经济施用技术。

1.集中施肥:就是把磷肥不同程度地集中施用,这种方法可以显著地提高肥效,这是因为:(1)由于土磷比变小,可以减少磷与土壤接触的数量,从而减少其固定作用。

(2)适当地集中在根系附近,大大地促进磷肥与根系的接触(根系截获)。

(3)增加磷的浓度(与同量磷肥相比),就增加了质流和扩散的供应量。

通常集中施用所采取的方法是:(1)条施:把磷肥呈条、带状施入土中。

(2)穴施:开穴施用,通常与种子穴播同时进行,以节约劳力。

但应避免烧苗。

(3)拌种:与种子拌合,此法只适于非水溶性磷肥,但也应注意对种子的可能伤害。

在水稻上常用沾秧根、塞秧斗等方法。

2.与有机肥拌和后施:此法是把磷肥先与腐熟的有机肥充分拌合,然后施用。

为了节约劳力,可用1:5~10的比例混合,这样有机肥用量少,也易混匀。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作用,所以在固磷能力大的土壤上施用,效果更好。

对于枸溶性磷肥,可以采用撒施和作基肥的办法,在水秀上可以用来沾秧根。

3.水田磷肥的合理施用:水田和旱地不同,磷肥撒施的效果较好,这是因为水稻根系的分布较浅(在0~13厘米内集中了90%的根重)的缘故。

水稻施磷用沾秧根的办法效果很好。

方法是把磷肥按1:1~1:5的比例和有机肥或肥土混合,加水调成浆状,插秧时用秧根直接沾磷肥后栽植,沾秧根可以节磷肥40~60%,缺点是这种方法花工多。

4.水旱轮作条件下的磷肥施用:合理施肥,不仅要从土壤、作物等条件来考虑,而且应该从整个轮作周期来考虑。

这包括轮作中土壤条件的变化及肥料在轮作中各个作物上的合理分配等。

水旱轮作是水稻生产的主要轮作方式之一。

通常是麦类、油菜或绿肥与单季稻或双季稻轮作。

在水旱轮作中,土壤经历羊交替的淹水和落干过程。

水稻土由旱地条件转变到淹水条件时的土壤素转化,可导致土壤有效磷水平的提高,其原因有:(1)有机磷的释放。

(2)在石灰性土壤中,由于CO2的积聚使土壤pH值降低,并由此引起磷盐溶解度的增加。

(3)FePO4.2H2O还原为溶解度较大的Fe3(PO4)2.3H2O。

(4)在酸性和强酸性土壤中,随着pH值的升高,引起了FePO4.2H2O和ALPO4。

2H2O 的水解,从而增加了溶解度。

(5)有机阴离子与磷铁、磷酸铝中的磷酸离子进行交换而放出磷离子。

(6)在淹水条件下,磷的扩散增加。

当然,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上述原因都是同等重要的。

通常,pH值的变化以及氧化还原电位的降低,常常是更重要的原因。

对于土壤由淹水转变为旱地状态时,土壤磷素的转化,研究得相对少一些。

一般认为,土壤由还原状态转变到氧化状态,就使原来那些促使有效磷提高的因素消失,从而导致有效磷必低。

但是,也有一些结果认为淹水土壤干燥之后,有效磷可以增加。

这种增加也可能是由于土壤有机磷的矿化造成的,而土壤中磷酸铁、磷酸铝的有效性则仍应降低。

上述土壤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磷素的变化会对磷肥的肥效和后效产生影响。

一个自然的推论是:施在旱作物上的磷肥,将对其后季作物水稻有较大的后效,而施在水稻上的磷肥,对后季旱作物的后效将是不大的。

通常磷肥当季的利用率只有8~20%,也就是是说有80~90%的当季施的磷肥可留给后季作物利用,上述推论的重要实用意义就很明显了。

试验证明,在八种性质很不相同的土壤上(pH值5.7~8.5),一个处理是把水旱两季所需的磷肥全部施在水稻上,另一个处理是把全部磷肥施在旱作物小麦上,后一处理的总产量(水稻和小麦)和总吸磷量都比前一处理高出一倍左右。

一般来说,磷钾肥的当年利用率为磷20%,钾40%左右。

若结合腐植酸利用率会提高10个点,即能达到磷30%,钾50%。

当然,土壤的结构和成分不同,对磷钾肥的利用率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钾肥的特性既不同于氮肥,又不同于磷肥,几乎界于二者之间。

钾肥施入土壤之后,全溶于水,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大部分被土壤吸附保存,暂时储存起来,后期供植物吸收。

所以,钾肥一般强调作基肥;但是,以下4种情况也可作追肥:①土壤对钾的固定严重;②砂土保肥性差;③施于喜钾作物;④经济作物高产栽培。

为了提高钾肥利用率,可以将钾肥一部分作基肥,另一部分作追肥。

如烟草、甜菜、番茄和香蕉等喜钾作物,后期追施钾肥,是很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