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导论论文范文

合集下载

中医理论论文(最新3篇)

中医理论论文(最新3篇)

中医理论论文(最新3篇)中医调节身体的方法篇一(一) 针灸针灸是以针刺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

针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运用手法,以调整营卫气血;灸法是用艾绒搓成艾条或艾炷,点燃以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

记得以前在古装电视剧里面看见医生用小小的银针就可以治疗病痛觉得特别的神奇,没想到在课堂上有亲身体验和实践的机会。

1、针刺:针刺保健,就是用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首先找准与治疗部位对应的穴位,然后讲针刺入皮肉,慢慢的调节捻动。

根据亲身的体验,针刺入之后有酸麻胀的感觉,而疼痛是轻微的。

如今针刺的运用已经比较广泛了。

例如利用针刺来治疗青春痘以及减肥。

为什么针灸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呢。

因为人体的经络错综复杂,与五脏六腑息息相关,经络通畅气血才能行的通畅。

而青春痘或者是肥胖多是因为经络不畅,气血行不顺而导致的。

因此都是以疏通经络为基础的。

经络疏通,气血通畅。

从而达到排毒养颜的效果。

我在课堂上是第一次体验针刺,从开始的害怕到体会到针刺的真实感觉,并且自己动手实践,针刺入的时候疼痛感十分轻微,然后通过捻动调节的真的时候,因为穴位受到了刺激会感觉酸酸的,麻麻的,还有胀感。

经过第一次在害怕中接受老师扎针之后,好奇心驱使我自己拔针扎针,让我体会到了针刺的奇妙。

2、艾灸:艾灸是一种在人体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治疗方法,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斑痕、浮肿、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

同时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有利于代谢产物的排泄。

经络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

因此在穴位上施灸时,由于艾火的温热刺激,才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迭加的结果,导致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关于中医论文范文

关于中医论文范文

关于中医论文范文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
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现代医疗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
旨在探讨中医理论在现代医疗实践中的应用及其面临的挑战。

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其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
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调整人体的
整体平衡,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现代医疗实践中,中医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慢性病管理:中医在治疗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有着独
特的优势。

通过调整患者的体质,改善其生活方式,达到控制病情发
展的目的。

2. 疾病预防: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饮食调养、情志调摄等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

3. 康复治疗:在疾病康复阶段,中医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

然而,中医在现代医疗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 科学性质疑:部分人对中医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认为中医缺乏严
格的实证医学支持。

2. 标准化问题:中医治疗手段多样,缺乏统一的标准化流程,这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的推广和应用。

3. 人才培养: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人才的培养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知识体系融合的难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医界正在努力进行现代化改革,包括加强中医理论的科学研究,推动中医治疗的标准化,以及培养既懂中医又通晓现代医学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在现代医疗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医有望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医论文范本

中医论文范本

中医论文范本中医论文范本中医药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具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临床实践经验。

在国内外医学界都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围绕中医药学的历史概述、理论体系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中医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上古时期的黄帝时代,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学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观察人体的脉搏、舌苔等检查方法,诊断疾病的原因和性质。

同时,中医药学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

中医药学还注重预防疾病,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中医药学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中药有广泛的适应症,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等。

中药通常以方剂的形式应用,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调节身体的功能。

此外,中医还采用针灸、拔罐等物理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

中医药学还注重整体观念,通过调整气、血、津液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然而,中医药学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繁杂,需要大量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另一方面,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在一些西方医学界面受到怀疑,认为缺乏科学依据。

因此,中医药学需要不断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总之,中医药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

在国内外医学界都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

中医药学注重个体化治疗和预防疾病,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中医药学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因此,中医药学需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学论文范文

中医学论文范文

中医学论文范文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

在当今医学界,中医学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就中医学进行一些探讨,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首先,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与西医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协调。

在诊断方面,中医学注重望闻问切的方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的方式来辨证论治。

这与西医的病因病理学说和器械检查诊断方法有着明显的差异。

其次,中医学在临床应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康复期疾病和老年病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中药治疗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病后调理等优点,受到患者的广泛欢迎。

针灸、推拿、气功等中医疗法也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再次,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备受关注。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中医学在国内外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也将中医学作为研究课题,积极探讨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应用,这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最后,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当前,中医学研究的热点包括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药物的作用机制、中医诊疗技术的标准化等方面。

此外,还需要加强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提高中医学的教育质量,培养一批造诣深厚、实践能力强的中医学专家和学者。

总而言之,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在当今医学发展的背景下,中医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科研机构和学者投入到中医学的研究中,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篇标准的中医学论文范文(实用46篇)

一篇标准的中医学论文范文(实用46篇)

一篇标准的中医学论文范文(实用46篇)明确定位不仅仅局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对于所有中医院校而言,首先是要对自己学校做出一个精准的定位。

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何清湖教授指出,每个大学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当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本科学制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本硕连读学制的目标是什么,本硕博学制的目标是什么。

各个学制之间的目标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学校对各学制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根据自己的学校条件来对学生因材施教,探索出属于各学制的独特的培养模式。

循序渐进在对中医拔尖人才的培养的过程中不可追求过快的速度,追求过快的速度只会导致质量的下降,正如金字塔需要将地基稳固,再一层一层往上累积一样,如果地基未垒好就往上添砖加瓦,看似牢固的金字塔实则岌岌可危。

中医的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地基,只有将基础理论掌握牢固了,才能在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去追求更高阶的知识。

因而要合理的安排学生的课程,一步一步地稳固知识。

注重经典中医经典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它们构建了中医药学的理论框架,涵盖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工具。

甚者有,不读《伤寒》不知辨证,不读《金匮》不知病源的言论,经典作用可见一斑。

但学生目前学的东西过于繁杂,不仅有经典,还有英语、各种西医教材,这样反而导致学生的中医根基不扎实,导致进入临床后茫然不知所措。

因而,各大中医学校应立足于经典知识点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

加强临床任何一门医学都离不开临床实践,中医学也不例外。

中医学发展从古发展至今,仍能在医学界中占有一席地位的原因就在于实际疗效。

临床实践是中医学的理论根源,更是其发展的核心。

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证。

而现今的中医院校学生,往往被学业所累,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接触病人,更谈不上对病人进行辨证论治。

学校应通过设置一些中医基本技能训练或者临床各科技能训练,将课堂从教室移至医院,从而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临床,使理论知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应用。

中药学论文的参考范文(热门5篇)

中药学论文的参考范文(热门5篇)

中药学论文的参考范文(热门5篇)在中药学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

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中药学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

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中药学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

根据中药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尽心尽力完成中药学岗位工作的任务。

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我经常得到了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赞许。

在中药学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

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

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

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

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中药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中药学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

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在工作间能得到领导的充分信任,并在按时完成上级分配给我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能积极主动地协助其他同事处理一些内务工作。

个人的能力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

实习期的工作,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进步。

没有共同进步,相互合作,团队如同一盘散沙。

中医学的论文优秀范文

中医学的论文优秀范文

中医学的论文优秀范文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医学的论文篇1浅析中医医学心理学【摘要】中医医学心理学源于《内经》,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

医生运用于临床,并进行系统的整理、提高。

本文就其理论基础、基本疗法结合案例进行简述。

【关键词】中医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基本疗法;案例1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1 形神合一论中医医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建立形神合一论。

在狭义来讲,形为身体,神为心理,形神合一。

1.2心主神明论用藏象学说阐述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假说。

将人身之神依附于藏象之心,故心为“君主之官”。

[1]1.3 心神感知论《内经》阐明感知活动的中枢(心神)通过经络与感觉器官联系,如心神能感知针灸的“针感”。

[1]1.4五脏情志论1.4.1五志分脏论《内经》阐述五志分属特定脏腑。

不同脏腑精气的盛衰导致不同心理活动的改变,五志的太过不及均可使脏腑受损。

1.4.2七情致病论《内经》以气机紊乱阐述“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致病,有指导意义。

[2] [3]七情生于脏腑,出于心神,当其强度超过生理调节范围时可致病。

[4]1.5人格体质的分型《内经》把人格、体质结合:①按阴阳属性,分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5型阴阳五态人。

②按五行属性,分25型阴阳二十五人。

[5]1.6 阴阳睡梦论《内经》从形神合一论出发,以脏腑功能的阴阳五行属性来释梦。

[1]2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疗法及案例2.1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内经》始创此法,反映了中国的民族心理,丹溪、子和于此贡献犹大。

[6] [7]子和提出“悲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等,丹溪提出“怒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等以情胜情的治疗模式。

[8] [9]2.1.1单独运用如怒伤肝,悲胜怒:张氏治疗因怒而厥的燕姬,使她因灸法损毁皮肤而悲,而排解郁怒。

中医学论文

中医学论文

中医学论文第一篇:中医学论文我对中医的认识中医学是绽开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株奇葩,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接触《国粹—中医学精要》这门课以前,我对中医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知道一些草药和针灸上,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后,我对中医的认识长进了许多。

整个中医理论的核心就是四个字“阴阳调和”,中医把人体理解为一种自组织系统。

把人体的发病和愈病都看作是机体自主性反应过程,强调人的自组织机制是健康,疾病,愈病的枢机。

中医正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指出疾病有标,本之分。

中医治病重在治本。

中医的治本主要是运用推动机体自主调理的艺术,其主要内容是扶正祛邪,五藏生克,阴阳自和。

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上,中医学就像一条容纳百川的河流,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关于人体、生命、健康、疾病及其防治规律的医学文化体系。

要加深对某个事物的认识,对于其历史的研究是必要的,中医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历史是深厚的: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

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

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

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

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

中医学毕业论文例文

中医学毕业论文例文

中医学毕业论文例文由于中医学毕业论文包含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因此需要广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下面是一个1200字的中医学毕业论文例文,供参考。

论文题目:中药材治疗慢性疾病的研究论文摘要:本研究旨在研究中药材在慢性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我们通过对患者进行个案研究,发现中药材可以显著帮助改善慢性疾病的症状。

其中,我们特别关注患有糖尿病的病人,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本研究共选取了20名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他们的年龄在40-60岁之间,病程较长,病情严重,服用药物控制病情。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选择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常规治疗,另一组则使用传统中草药。

我们记录了所有患者的血糖水平,并观察了他们的症状,如口渴、多尿、视力模糊和低热等。

通过与常规治疗组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使用中药材的治疗组在5个月内取得了更显著的成果。

其中,中药材组的患者血糖水平下降,症状显著改善。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中药材可以通过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虽然中药材并未取代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但其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在慢性疾病的治疗中使用。

关键词:中药材、慢性疾病、糖尿病、血糖、生活质量。

引言:慢性疾病是一类复杂的疾病,长期的治疗常常会导致许多不良反应。

因此,传统医学中的中草药治疗方法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中药材是传统医学中的治疗方法之一,其疗效已得到广泛的认可。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材在慢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材料与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了20名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进行个案研究。

其中10名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另10名患者则使用传统中草药。

我们记录了所有患者的病史、药物使用情况和生活习惯。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们监测了所有患者血糖水平、尿糖水平和体重,并观察了他们的症状,如口渴、多尿、视力模糊和低热等。

结果:通过对所有患者的分析,我们发现使用中药材的患者在病情发展、控制病情和缓解症状方面,都比使用传统药物治疗的患者好得多。

关于中医学的论文

关于中医学的论文

关于中医学的论文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中医学的论文篇1浅谈中医学口腔内科医学【摘要】口腔颌面部急性炎症如急性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颌面部间隙感染等,临床很多见。

按中医辨证其属“牙痛”、“颌架风”、“头面红肿”等范畴。

其病理、机理为:风火实热及温热时毒等。

中医“败毒饮”[1]中的药物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养阴生津,散结消肿,祛风止痛等药理作用[2]。

中药随症加减与西药联合治疗口腔颌面部急性炎症,可起到扬长避短,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中医中药;结合;西医西药;一般资料统计2001年以来门诊及住院急性口腔颌面部炎症病人,有效完整病历资料者共计300例。

其中,采用西药治疗者12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者180例;年龄18~70岁,男172例,女128例。

2治疗方法2.1西药治疗组:根据病人病情酌情采取2~3种抗生素口服加肌注给药,或静注给药。

常用药物有,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头孢菌素类及灭滴灵等,必要时做药敏试验后调整药物。

2.2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根据病情及病理病机,以中医“败毒饮”为主方临症加减。

急性炎症早期局部症状明显、疼痛较剧多属实热表症者,重用生石膏、大黄、元参等以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泻下攻积,凉血解毒为主,佐细辛以祛风止痛[2]。

同时,配合西药(常用药物:阿莫西林、磺胺药、灭滴灵、替硝唑、青霉素、庆大霉素等)1~2种口服或肌注。

急性炎症晚期脓肿形成属热症多湿者,重用黄芩、生地等以清热、燥湿,养阴、散结为主,佐以栀子,蜂房等以凉血除烦,攻毒杀虫、消肿透毒等[2]。

同时,配合西药1~2种(同上)肌注或口服,必要时行脓肿开引流。

3治疗结果两种治疗方法中,西药治疗组用药时间最短5天,最长20天,平均12.5天。

其中,有3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恶心;有15例对青素类、头孢类、磺胺类抗生素耐药;3例发生二重感染。

中医学论文

中医学论文

中医学论文篇一:对中医药认识的论文对中医药的认识学校:重庆师范大学姓名:文艾学号:20090512997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经过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内涵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文明进步曾作出过巨大贡献,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愧为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通过这学期对中药综合知识的学习,对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中药化学成分、鉴定、炮制、制剂方面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在我国古代,存在三大学说。

首先是精气学说,它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

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

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

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气构成的。

其次是阴阳学说,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最后是五行学说,“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

祖国医学中,首先以归类的方法,说明人体各部位之间,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是在五行归类的基础上,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说明人体各部之间在生理过程中的关系。

在病理情况下,也以这种关系分析判断病情。

知道了中药的三种学说,那么我们就应该近一步了解中药的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

疾病的属性有寒证、热证;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证、实证,故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特性-性能。

关于中医学的优秀论文范文欣赏(共4篇)

关于中医学的优秀论文范文欣赏(共4篇)

关于中医学的优秀论文范文欣赏(共4篇)最近这几年来,中医界里面常有人士提出要进行充分发挥中医自身的一些优势,并且也能让广大的患者都用用中医来进行防病治病,所以中医学也就愈发的重视了,本文就整理了关于中医学的相关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儒家思想与中医学临证思维模式张丽霞1,2,高健生2,张兆康2,田侃1(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3;2.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北京100040)摘要:中医学既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医学科学,又是蕴含着丰富人文思想的一种中国文化,是医学与人文交融的学科。

故探讨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核心内涵,重点阐述中和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精”“仁”学说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并论述了其对中医临证思维形成的重要性,以及大医精诚思想对医学模式及医患关系影响的重要意义。

明确指出,回归和弘扬传统中医文化、重视中医哲学思想是传承中医思维模式和重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代哲医大家的根本。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医学;中医临证思维;医患关系中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医学与人文交融的学科。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如国医大师孙光荣[1]所言,中医临床思维模式源于长期实践文化,植根东方哲学文化,将引领未来医学文化。

本文探讨了儒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临证思维、医学模式与医患关系的影响,有助于中医学者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健康观,从而确立基于哲学思想的临证思维观,为培养和造就哲医大家奠定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核心儒家学派产生于先秦,是诸子百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家。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经历代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直至五四运动才取消了其统治地位。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

《周易》是儒家的第一部经典,是“象数文化”的代表,儒家六经中所蕴含的中和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精”“仁”学说等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哲学思想基础。

关于中医的论文范文

关于中医的论文范文

关于中医的论文范文中医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历史渊源、理论体系、治疗方法以及现代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医药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早在殷商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医药活动。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基本要素构成的,而五行则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

经络学说则是中医药治疗方法的重要理论基础,它认为人体内部有着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调节经络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血津液学说则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气血津液的调节,气血津液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气功疗法等。

药物治疗是中医药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它以中草药为主要药物,通过煎煮、熬制等方法制成药剂,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针灸疗法是中医药的另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入针具,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按摩和气功疗法则是中医药的传统疗法,它们通过按摩、推拿、调息等方法,调节经络、气血,以及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代中医药在保留传统理论和疗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和疗法。

例如,现代中医药在药物治疗方面,不仅保留了传统的中草药疗法,还引入了现代科学技术,研发出了许多新型药物,如中药注射剂、中药片剂等。

在针灸疗法方面,现代中医药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手法,还引入了现代医疗设备,如电针、激光针等。

在推拿按摩和气功疗法方面,现代中医药也不断创新,研发出了许多新型疗法,如足底按摩、气功调息等。

中医学教育论文六篇

中医学教育论文六篇

中医学教育论文六篇中医学教育论文范文1师资是提高中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顺当实现中高职连接的根本保证。

目前,国家提倡推动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育,提出"仔细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系统培育人才观念为先导,以学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为基础,以人才培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课程连接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育相连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国家转变经济进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系统培育高素养技术技能人才。

'由此可知,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育模式的基础就是师资的连接。

因此,在分段培育中,师资连接是很重要的。

中高职医学教育有其共同使命又各具特色,二者连接必定要经受磨合。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要实现分层次人才培育目标,就要求老师在专业水平和力量上有一个实质性提升,有较高师德水准和系统专业理论学问,具备丰富实践阅历和娴熟操作技能。

但对中高职老师要求有差别。

中职老师要落实技能型人才培育目标,其成长目标是"双师'型老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具有良好专业学问和教育技能,又能指导同学实训,具备较强实践操作力量和指导力量。

这就是一体化老师,是集理论教学力量和实践教学力量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职业技能训练的老师。

一体化老师培育是推动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育的前提。

而对高职老师来说,从高职教育可持续进展角度动身,要求老师能胜任理论教学,能指导同学实训,还能参加企业相关研发工作。

由"双师'型老师转向"三能'型老师,起到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

在医学院校"3+2'分段培育中,我们看到中高职师资连接的紧密型。

中职假如不能输送一体化人才,高职教育目标就很难实现。

目前,医学院校师资基本上是医学专业毕业的讨论生及个别从医院临床调入的医护人员,虽然采纳"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但师资明显不够,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中医学论文范文

中医学论文范文

中医学论文范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医学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的应用。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发现中医学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注重病因病机的辨析和辨证施治,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中医学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引言慢性疾病是指病程长、发展缓慢、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的一类疾病。

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传统的西医学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大、疗效不稳定等。

而中医学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治疗方法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探讨中医学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的应用。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它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相互作用,形成了人体的生命活动。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有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能量传输通道。

气血津液学说认为人体内部有气、血、津、液等物质,它们在人体内部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为中医学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中医学认为慢性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经络阻塞等有关。

因此,中医学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其中,中药治疗是中医学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药治疗是指采用中药材制成的药物,通过口服、外用等方式治疗疾病。

中药治疗具有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等优点,因此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针灸治疗是中医学另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是指通过针刺、灸烧等方式刺激人体穴位,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专业论文范文-《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思考》.doc

中医学专业论文范文-《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思考》.doc

中医学专业论文范文:《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思考》-->中医学专业论文范文:《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思考》摘要: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要旨———求衡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也是与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的。

用现代语言和科学术语探述“求衡”的精义,是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论文代写它与引入科学实验手段是同等重要的,应研究讨论机体在生理状态下是如何持衡,在病理状态下是如何失衡,在诊断时如何察衡,在治疗时如何复衡,在保健摄生时如何守衡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 求衡; 中国; 传统医学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今依然盛开的奇葩,亦是运用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方法最成功的范例。

成书于战国年代的《内经》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亦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经典著作。

它被张景岳奉为“三坟之书”,被历代儒生视为必读之典籍,至今仍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先秦及汉哲学思想的重要史料。

《内经》传承上古哲人“天人相合”的精义把“衡”作为研究人类自身生存与健康问题的着眼点。

所谓衡,即恒字,既指平,又指常。

常者意谓正常持久。

衡还包含着机体内部及机体与外界之间处于均衡状态的双重含义。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如阴阳、气血、脏腑等功能均在动态中求得平衡,“平则不病,不平则病”。

中国传统医学虽卷帙浩繁,治法众多,各家学说林立,但从总体上仍可以将其要旨一言以蔽之曰:“求衡”。

即研究讨论机体在生理状态下是如何持衡,在病理状态下是如何失衡,在诊断时如何察衡,在治疗时如何复衡,在保健摄生时如何守衡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以阴阳变易为核心。

道家始祖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儒家经典谓:“一阴一阳谓之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内经》将道家、儒家、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它们作为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和原则。

中医论文范文

中医论文范文

中医论文范文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理论丰富,疗效显著,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中医学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因此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历史渊源、理论体系、诊疗方法、药物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学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一些贡献。

首先,中医学源远流长,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传统中医学和现代中医学两个阶段。

传统中医学主要是指古代的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

而现代中医学在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其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万物变化规律的总结和概括。

经络学说是指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系统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脏腑学说是指人体内脏器的理论,认为人体内部的脏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基础。

再次,中医学的诊疗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针灸、草药等。

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观察和了解,可以全面地了解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针灸是中医学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在人体特定部位插入针灸针,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草药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选用不同的草药组方,可以治疗各种疾病,而且疗效显著。

最后,中医学的药物应用主要包括中药、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等。

中药是指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中提取的药物,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中成药是指由中药制成的成品药,具有剂型规范、用药方便等特点,深受患者的喜爱。

中药饮片是指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制成颗粒或丸剂,便于患者服用,是中药的一种常见剂型。

综上所述,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对于治疗各种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导论论文范文中医学导论论文中医学导论论文该怎么写,下面请参考提供的范文。

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目的:探讨糖尿病的中医研究进程。

方法: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进展等方面对糖尿病做一综述。

结果:辨证是施治的前提,只有正确的辨证,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结论:积极开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证型研究,对于有效指导临床,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疗效,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是一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常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及疲乏、消瘦等;其病程长,调治失宜易并发多种急性并发症以及慢性神经血管并发症。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消渴”范畴,是由体质因素、忧思郁怒、外感邪毒、劳倦损伤、嗜食等多种因素所致。

发病隐袭,缠绵难愈,病情多变,其病机过程通常表现为燥热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

而辨证施治对于改善病症、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具有积极的意义。

现将中医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1 脾肾亏虚《素问·奇病论篇》记载“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日脾瘅。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1】”的论述。

脾瘅、消渴是相互关联的同种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正因如此,医者常将二者混二为一,而渐各失原义),但消渴病机中兼有“中满”及“内热”。

中医还认为,肾为先天,脾脏的功能强弱,均依赖肾脏功能的正常与否。

假设肾虚影响脾脏,脾气亏虚,不能全尽“为之行其精气”之职,那么易致水谷精微等代谢异常,而成糖尿病。

1.2 气郁、痰湿、瘀血本病的根本病机为脾肾亏虚。

脾虚运化无力,机体失于濡养;肾虚那么各脏失于温煦,脏腑功能缺乏,均可导致全身各系统、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减弱,久那么气血必运行乏力,气机郁滞而成痰、成瘀。

目前,糖尿病的中医分型尚无全国统一的标准。

林兰等【2】把糖尿病分为阴虚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

2.1 阴虚燥热表现为烦渴多饮,随饮随喝,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当滋阴清热:此证临床最多见,方用增液汤合白虎汤合消渴方加减,饮食以清淡略带凉性食品为宜,忌动怒上火及辛香燥烈之品。

保持大便通畅,可眼用枸杞汤、麦冬黄连冬瓜汤调摄:用药大多寒凉,不宜常用,以免伤及胃气。

2.2 气阴两虚症见典型的多饮多尿,多食病症不明显,口咽枯燥,神疲乏力,气短,腰膝酸软,大便干结,或兼心悸自汗或眩晕耳鸣,或肢体麻痛,或视物模糊,舌体胖或有齿印,舌苔白,脉沉细。

治宜益气养阴。

药用生麦散合增液汤加味,也可用玉液汤、玉泉丸调摄或生地、黄蔑、山药水煎代茶饮或二冬汤代饮。

忌辛燥坚硬食品,保持大便通畅,还应畅情志,和气血。

2.3 阴阳两虚症见腰膝酸软,气短乏力,口干饮水不多,畏寒肢冷,颜面或下肢水肿,食欲减退,便塘或便秘交替出现,面色苍黄晦暗,耳轮枯槁,齿摇发脱,阳凄,舌淡暗,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法当育阴温阳,补肾活血。

药用金廷肾气丸合水陆二仙丹加减。

药宜温服,忌生冷瓜果,注意保暖,及时增衣助阳。

避御寒邪。

可加眼引火升阳汤、祀子粥调理。

3.1 控制饮食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载有“其(消渴患者)所慎者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

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它,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时至今日,此段经文仍堪称消渴患者之准绳【3】。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也总结出不少药膳验方。

如猪胰子1只,低温枯燥,研成粉状,每次服9 g,每日2次;三豆饮:绿豆1 g、黑豆5 g、赤小豆5 g,煎汤服用;苦瓜炒肉:鲜苦瓜1 g、瘦猪肉5 g,武火炒后食用等。

但服用这些验方时也应将其计算在每天摄入的热量之中。

3.2 配合运动糖尿病患者应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患者,应在餐后进行体育运动,运动量不宜过大,持续时间不宜过长。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患者,适当体育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肪代谢紊乱。

如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应根据情况妥善安排体育运动量。

运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时间太长引起劳累,会使病情加重。

尤其是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肾病者,应该限制活动量。

但运动强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疗作用,特别值得推荐打太极拳,它具有轻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

3.3 注重调摄情志中医认为,精神情志的波动,常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情志舒畅愉快,那么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有利于扶助正气,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所以要鼓励患者调畅情志,善于控制喜怒哀乐,使心理处于平衡状态,到达控制糖尿病病情的目的。

3.4 适当的中药治疗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等治疗原那么,同时辅以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的方法,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患者代谢状况。

中药降血糖效果较西药弱,但作用缓和而持久,由于许多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

中药在改善病症和治疗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且无明显副作用。

祝湛予等【4】在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血瘀者时,用自制降糖根本方,配活血化瘀法治疗,不但可以减轻并发症的发生,且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胰岛素的吸收。

熊曼琪【5】用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8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总有效率到达86.6%,并总结出该方具有通腑存阴、活血化瘀等成效,可降糖、降脂、降低血液黏度,对防治血管神经并发症有一定疗效。

邵启惠【6】证实,活血化瘀可使空腹血糖降低,胆固醇的β-脂蛋白下降,全血比黏度低切速,血浆比黏度、f蛋白原和血浆渗透压等也显著下降,“三多一少症”及一切并发症改善。

总之,长期的糖尿病患者,依据久病必虚、久病必瘀的理论,在治疗糖尿病的根底上,适当配伍活血化瘀药物,可到达较为满意的疗效。

有人【7】运用动物实验性糖尿病对本方及其药物组成的复合作用,作了较为详细的观察,结论是:方中知母为降糖的主药,甘草、粳米能辅助发挥作用,它与人参配合有拮抗作用,而石膏的参加,又使之相互协调。

祝湛予。

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型,用自制降糖根本方(元参、生地、麦冬、党参、五味子、茯苓、生牡蛎、苍术、黄芪、葛根、山药、丹参)加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效果较好。

中医治疗糖尿病,从脏腑病机论治,认为上焦宜润肺养阴、生津止渴;中焦宜清胃泻火或清胃润燥,以治消谷善饥;下焦宜滋补肝肾、育阴清热,使水火相济、阴平阳秘。

从标本虚实论治,认为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正虚之中,以肾虚为本,痰湿、血瘀为标;肾虚之中,阴虚为常,火衰为变【7】。

从“三消”轻重论治,认为标实证轻,本伤病重,消渴病出现传变(并发症),病情更重。

此时,常需滋阴补肾、益气健脾、化痰逐瘀、活血通络诸法并用,方可取得好的.疗效。

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原那么上常宜滋补,慎用攻伐及寒凉药物,根据病程长短,因人施治,实行个体化治疗,从而到达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目的。

中医治疗糖尿病,应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证。

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绝对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病症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

适合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及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8】。

但对胰岛素依赖型患者中药就不适合,因为胰岛素依赖型患者自身没有或仅有极少量的胰岛素产生,完全依赖外源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那么会出现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

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中药能代替胰岛素。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和精华所在,尤其是中医药个体化治疗的特色与优势所在,辨证是施治的前提,只有正确的辨证,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积极开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证型研究医`学教育网,进一步完善糖尿病并发症与中医证型关系及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于有效指导临床,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疗效,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

第2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51.【2】林兰。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论治【M】。

第11版。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72.【3】王忆黎,严余明。

试述2型糖尿病炎症发病说对中医临床的意义【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3,27(3):2-21.【4】祝季元,祝湛予。

治疗糖尿病经验【J】。

浙江中医杂志,1987,(12):531.【5】熊曼琪。

加味桃核承气汤(片)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新中医,1998,2(4):55.【6】邵启惠。

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糖尿病的初步观察【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5):15.【7】LeinonenE, Wiklund, Hurt Camejo E, etal.Insulin resistance an adiposity correlate with acute phase reaction and soluble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in type 2 diabetes【J】。

Atherosclerosis,23,166(2):387-94.【8】向红丁。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分型及防治原那么【J】。

继续教育,25, 19(5):28-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