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发展史
是当今日本政府对于历史、对于中国的态度上所表现的帝国主义思想 等等所导致的后果。在当今年代,经历过了战乱伤痛,所有人都向往 着和平。然而,二战中一意孤行,草菅人命的日本右翼分子却有了复 燃之势!在侵华战争中,无数的生命在冰冷的枪口下、在灼热的炮火 中失去生机,废墟上的痛苦、无助和迷茫让整个世界都处于一片悲啼 之中。可是,东京审判中,即使身为战败国,即使做过如此之多惨绝 人寰的事,日本帝国主义竟然全然无后悔改过之义!!这不得不让我 们深思和提高警惕。
所以中日之间的矛盾, 其实是安倍政策与和平宪法的矛 盾 ,安倍与安保的矛盾
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钓鱼岛是钓鱼岛列岛的主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位于中国 东海,2012年9月10日起,中国有关部门对钓鱼岛及其附属 岛屿开展常态化监视监测;9月11日,央视首次播钓鱼岛天 气预报。2012年9月17日,央视报道:中国学者发现1895年 日政府就知道钓鱼岛是中国的。
钓鱼岛事件激起民族公愤
钓鱼岛事件激起民族公愤
钓鱼岛事件激起民族公愤
对中日关系的反思
1.原因:
历史因素,政治宣传(双方的),愤青情绪(双方的,日本成为右 翼),国民素质(国内爱国人士没有实际意义的准则),对国际态势 认知程度不同。
2.现状:
第一,“政冷经热” 由于小泉首相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高层 互访已中断了三年,两国政治关系越来越冷,两国相互对话越来越趋 于狭窄化。
明朝建立,中朝联军,击败日军,丰臣秀吉忧郁而死。
中日近代史
日本完成明治维新后,步步为营,杀向中国。 1874年武力吞并琉球。 1894甲午战争旅顺大屠杀,全歼北洋舰队,洋务运动在日 本直接打击下破产。日本占领中国辽东和台湾。 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5年日军占领旅顺口、沈阳、铁岭。 1915年【二十一 条】 1919年《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 承袭。 1925 年“五卅惨案”。 1926东北日军驻扎的开始。 1928年济南惨案
中国与日本的历史交流
中国与日本的历史交流中国与日本的历史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丝绸之路,当时中国的秦朝和日本的弥生时代都有往来。
自那时以来,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不断,经历了多个阶段。
以下是对中日历史交流的概述。
一、古代至中世的初步接触在古代,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
据《山海经》记载,大约在公元前210年,中国的徐福率领5000名童男童女东渡日本,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
这可以视为中日历史交流的起点。
自汉代以来,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
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臣到洛阳,向中国东汉王朝献上贡品。
自此,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
在隋唐时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达到了一个高潮。
隋朝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大和政权多次派遣使臣到中国,向隋朝皇帝献上贡品。
唐朝时期,日本使臣的规模更大,次数也更频繁。
这些使臣中有一些是来学习的,包括学问、艺术和政治制度等方面。
这些交流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宋元明清时期的深入交流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
在这个时期,中国和日本都经历了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这些变革也影响了中日之间的交流。
在宋代,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往来逐渐增多。
据《宋史》记载,宋代时期,日本使臣向宋朝皇帝献上贡品,宋朝皇帝也回赠了礼物。
此外,宋代时期,中国的书籍、文化和艺术也传入了日本,对日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元代,中国和日本的交流更加密切。
元朝时期,中国的商人前往日本进行贸易,日本的商人也在中国开设了商行。
此外,元朝时期,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也传入了日本,对日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更加深入。
在这个时期,中国和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明朝时期,中国的书籍、文化和艺术再次传入了日本,对日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中国的商品在日本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三、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交流近现代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多次波折和挑战。
近代中日关系史的
•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3年10月26日上午 参拜了靖国神社。这是他第二次就任日本 首相之后第一次正式参拜靖国神社,也是 自小泉纯一 八、随着“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实施,中 国在引领、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自 身也将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中国 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特征。未来 的历史趋势是,中国的整个国际地位将会 得到进一步跃升,中国在中日关系矛盾体 中处于主要方面的地位将会得到大大强化, 中日关系在又将如何发展?
近代中日关系史的八个阶段
一、1871年—1888年,是近 代中日建交的试探时期,是 中国看不起日本,日本却在 积聚力量准备侵略中国的时 期。1888年中国北洋海军成 军,引起了日本的高度警觉, 此后加快了日本准备侵略中 国的步伐;
二、1889年—1930年,是日本策划大举进攻中 国并最终形成大陆政策的时期,甲午战争发生, 《马关条约》签订,台澎被割让。日本加入八 国联军,是八国联军中军队人数最多的国家。 占领山东,提出21条。1927年召开东方会议, 形成《对华政策纲领》,确立了将中国东北 (所谓满蒙)与中国关内(所谓中国本土)相 分离的政策,决定经营满蒙,为下一步大举侵 略中国做准备。1928年发生济南惨案和皇姑屯 事件。这个时期是日本开始转变为帝国主义的 时期,是中日关系历史上日本第一次大举侵略 中国的时期;
七、2010年9月7日上午,日本海上保安厅 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冲撞一艘中国拖 网渔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 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 历史和法律依据。但是,日本方面无视大 量历史事实,竟声称钓鱼岛为日本的“固 有领土”。2013年1月10日上午,中国10余 架战斗机飞近日本的所谓“防空识别圈”。 日本航空自卫队紧急出动了多架F-15战斗 机实施空中拦截,但双方没有发生空中摩 擦。这是钓鱼岛争端发生以来双方最接近 战争的一次。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钓鱼诸岛是由8个无人岛组成,包括 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 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等, 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岛屿周围的海 域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五 个台湾本岛面积。
飞濑岛
专题小结
中日关系是重要的双边关系; 四个联合声明是发展中日关系的基石; 能否正确地认识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的本质; 从历史、大局、未来角度思考和解决中日关系中 的问题就是战略高度的基本体现; “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原则;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是解决中日关系问题的 政策; “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崇高目标等。
3.从文化交流看
2007年4月至 11月,中日举办了 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 温家宝在贺词中说, 一年来,中日文化体 育交流年举办了近 300项丰富多彩的活 动,极大地增进了两 国人民的互相了解。
温家宝总理出席在东京举办的 “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中方开幕式
胡主席提出发展中日关系的六点建议
一、巩固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二、加强战略互信; 三、深化互利合作; 四、增进两国人民感情; 五、建立健全各领域合作机制; 六、扩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
1998年4月 21日,正在日 本访问的中共 中央政治局常 委、中国国家 副主席胡锦涛 与日本首相桥 本龙太郎在东 京首相官邸会 见。
3.从2001年至2006年的中日关系
小泉纯一郎 执政期间连续五 年参拜靖国神社。 使中日关系达到 最低点,出现 “政冷经热现象” 这是自72年 中日建交以来, 这是两国关系最 糟糕的时期”
1.从政治上看
两国先 后发表了四 个确定中日 关系基础的 政治文件。
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主席将一部《楚辞 集注》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荣首相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1.中日两国的敌对(1949—1971)二战后,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吉田政府于1952年4月与台湾当局缔结《日台和平条约》,建立了所谓“外交关系”,从而为中日关系正常化设置了新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决定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渐进积累的方式,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1952年6月,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战后民间贸易协定。
1953、1955、1958年又签订了三次民间贸易协定。
但1958年的“长崎国旗事件”一度导致中日贸易中断。
由于双方对发展经贸关系又很强的需求,1962年廖承志与高崎达之助签署了《中日贸易综合备忘录》,即L—T备忘录。
1963年中日友好协会成立,积极开展中日民间交流。
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中日关系受到严重冲击。
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前29多年的两国关系,可以清清楚地看到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是冷战这一国际大环境;第二是日美关系;第三是日台关系。
2.中日关系的蜜月时代(1972—1991)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变。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感到震撼,谋求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呼声高涨。
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1978年8月,两国又签署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
10月,邓小平访日。
中日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1周年。
从表面上看,中日早已和解。
但是,这些年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两个国家远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
究其根源,是因为中日的和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安排。
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引导了41年前的正常化。
但是,从上至下的和解往往是脆弱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没有对过去战争历史的起码认识和反省,没有民间社会真正的对话和沟通,没有国民教育的反思,历史的旧恨随时可以被重新激活。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一)近代中日关系以日本侵华为主要特征1.1894年—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制造旅顺大屠杀,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1900年加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继承。
4.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局部侵华,占领中国东北三省立伪满洲国,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5.1937年发动卢沟桥事变,挑起全面侵华战争,制造南京大屠杀,全国性考日战争从此爆发,1945年中国人民去的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新中国成立后1.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中日处于冷战对抗状态2.191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变化的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美关系的推动,中国重返联合国3.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不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及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中日关系一波三折。
4.中日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何重大意义对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着重大的意义。
5.如何认识中日关系?我国应怎么做?中日两国菏泽两利斗则两害,两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1)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雨经济实力(2)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同时对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保持高度警惕二.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1.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1)萌芽(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
(2)初步形成(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3)最终形成(19世界末20世纪初)重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最终引发一战。
2.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1)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背景: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发生重要变化,美日崛起英法削弱形成:1919—1922年通过召开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等形成凡尔赛体系,召开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形成华盛顿体系作用: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的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的矛盾,所以这一体系不能长期维持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结束:1939年二战爆发对中国的影响: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而且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交给日本继承(引发五四运动),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中日关系历史与的发展
2015-3-31
2
一.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1)古代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 (2)明清时期的倭寇问题 二.中国近代与日关系 近代日本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坑日抗争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的发展
第一阶段: 时间:古代史:汉唐元明清前期
关系特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平友好交往是主流
史实再现 两汉时期: 隋唐时期: 明清时期:
隋 唐 时 期
仿照唐制
文化:
学习建筑
教授儒学
经济: 贸易往来 著名人物 吉备真备(日) ;鉴真(中)
一、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中日关系
宋元 时期
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
元代海船直通日本 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
明 清 时 期
明朝 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 清朝
清朝前期,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第二阶段: 时间: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 关系特点:(关系恶化)战争侵略|经济掠夺奴化教育 史实再现 1明治维新时期至甲午中日战争(19 世纪60.70年代至19世纪末期) 2中日甲午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 3从“九一八”事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1931--1945) 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新中国成立 (1945--1949)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一波三折
中 日 关 系 的 发 展 历 程
和平友好交往
古代中日关系:和平友好交往是主流。 中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 友好交往。 古代中国国家实力的强大,先进的科技 文化对日本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
争
近代中日关系:战争 日本进行战争侵略,经济掠夺,奴化教 育,扶植代理人。中日关系恶化
论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及演变
论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及演变论近代中日关系一、同在改革路中的博弈(1840—1894)1、日新月异与天朝上国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清朝和日本的江户幕府都奉行锁国政策。
1854年日本被美国“佩里舰队”强行打开国门。
日本面临着与中国被列强侵占、瓜分一样的命运,但江户幕府仍然实行保守政策。
可是在1868年,革新派成功推翻江户幕府,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西化的现代化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1。
日本由于进行了明治维新在国内引起了一场日新月异的变革,直接促成了近代日本的崛起。
而当时的中国也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被迫打开国门,面对着被瓜分的命运,当时的清政府也同样进行“维新变法”来学习西方,可是由于守旧派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维新派力量还比较软弱、弱小,所以维新变法失败了。
同样都在同一时期走在改革的道路上,可是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成了日本的崛起,而中国的变法却被扼杀在了摇篮里,结果导致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了落后挨打的道路。
2、紧随修好条规而来的阴谋当时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内产生了矛盾,政治上,由军阀,地主和官僚垄断,人们没有民主。
经济上,由旧式封建特权商人转化来的资本家垄断,封建剥削残余大量存在,劳动人民生活贫困,日本国内市1《简明日本近代史》吕万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场狭小。
所以统治集团需要对外侵略扩张来转移国内矛盾,争取国外市场,大力发展军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走上“争韩侵华”的道路。
为此确立了三大外交目标:一是修订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二是与朝鲜订约以打开其门户;三是与中国订约建交,谋求在华领事裁判权和通商特权,并为入侵朝鲜创造条件。
2与西方列强修约阻力较大,一时难以实现,与朝鲜订约也遭到拒绝,于是明治政府就把与中国订约作为其外交的突破口。
于是,在1871年9月,清朝和日本在天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正式确立了对等的国家关系,中日关系也从此进入近代的新阶段,可是要知道这些修好条约只是日本的阴谋而已。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地缘政治: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到地缘政 治的影响,如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等。
• 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复杂,中日关系 受到周边国家的影响。 • 地缘政治的变化,对中日关系的发展 产生了影响。
02
中日关系的经济领域合作与竞争
中日贸易的发展与变化
发展:中日贸易关系在战后得到了迅 速发展,如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与变化
发展:中日文化交流在战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如文 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交流等。
• 中日两国在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 的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两国关系的 友好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 中日文化交流在战后得到了迅速发展, 对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产生了积极影响。
变化:中日文化交流在发展过程中也发 生了变化,如文化交流内容的变化等。
易等。
• 汉朝时期的丝绸之路,使得中日 两国在贸易、文化等方面开始交流。 •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再由中日 交流传入日本,对两国关系产生深 远影响。
• 日本在唐朝时期派遣了大量的遣 唐使,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知识。 • 宋朝时期,中日两国在贸易、文 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对日本 的影响深远。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01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背景分析
中日关系的起源与古代交往
起源:中日关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 元前1世纪,汉朝时期的中日交流开
始。
古代交往:中日两国在 古代有着密切的交往, 如唐朝时期的日本遣唐 使、宋朝时期的日宋贸
文化影响:中日两国在 古代交往中,文化交流 对两国关系产生了重要
影响。
• 中国的文化、艺术、宗教等在日 本广泛传播,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 深远影响。 • 日本的文化、艺术、宗教等也对 中国产生了影响,如日本的茶道、 和服等在中国流行。
(完整word版)浅谈中日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摘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回顾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后, 两国政府为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 直到1978年才由邓小平副总理和福田赳夫首相果断决策, 实现缔约, 并经两国最高立法机关批准, 成为正式法律文件。
该条约确认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是两国间和平友好关系的基础,联合声明所表明的各项原则应予严格遵守”, 它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及“不谋求霸权”的原则。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对此后中日关系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意义。
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的1998年, 江泽民主席访问了日本。
在两国发表的《中日联合宣言》中明确指出: “在当前形势下, 两国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加, 不断巩固和发展中日友好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也将对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双方确认中日关系对两国均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并深刻认识到两国在和平与发展方面的作用与责任, 宣布面向21世纪, 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但遗憾的是, 刚刚进入21世纪便由于日本领导人的变更而导致日本内外政策改变(以2002年的沈阳总领事馆事件为转折点) , 致使中日双边关系脱离了正常发展的轨道,两国政治关系陷于停滞甚至后退, “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难以实现。
此后, 自2006年10月中日两国就克服发展双边关系的政治障碍达成共识, 安倍晋三首相首开“破冰之旅”, 其后经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和同年12月福田康夫首相的“迎春之旅”, 中日关系终于改变了政治关系停滞的局面, 迎来了今天中日关系的新的发展机遇。
中日关系历程
中日关系历程历史以来的中日关系大体可分为古代、近代、战后至60 年代末、70 年代初以来四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又表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
古代史阶段: 日本“以华为师”, 两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近代阶段: 先是先进的中国人“以日为师”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后由于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中日关系从友好走向战争。
战后到60 年代末, 受中美关系的影响, 可以说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 整体上看处于隔绝、仇视、敌对状态。
70 年代初开始, 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合作交流逐步成为主流, 但仍未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古代阶段, 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 共同缔造东方文明中日两国隔海相望, 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了友好交往, 可谓中日友谊源远流长。
在汉武帝时, 日本就有30 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
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中国的铁器、铜器、帛等传入日本, 丰富了日本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南北朝, 中国移民到日本传播植桑养蚕、制造丝织品和冶铁技术。
3———5 世纪,汉字传入日本, 日本根据中国汉字创日本文字。
隋朝时, 日本就多次页脚内容1派使节来中国, 开始学习中国的典章制度和文化知识。
唐代, 中日友好更是盛况空前, 日本遣唐使、留学生、高僧大批来华, 如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与中国高僧鉴真都堪称中日友好使者。
日本留学生回国后, 强烈要求社会改革, 促成“大化改新”, 促进了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中国文化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宋代到清朝, 贸易往来一直是中日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
纵观古代历史, 中日两国人民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 建立了相互尊重, 相互学习的优良传统, 形成了相互友好的深厚底蕴。
二、近代史阶段, 中日分道扬镳, 从友好走向战争1840 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全面“西化”, 与东方文明分道, 走上强国之列。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以日为师”, 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 如饥似渴的向外国学习。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一.友好交往:(汉朝至宋元时期)(1)两汉时期与日本的交往:政治交往: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与汉”;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奉贡朝贺”,光武帝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后来,日本又“谴使奉献”。
经济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2)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全方位的交往:互谴使节;仿照唐制;学习建筑;教授儒学;贸易往来;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高僧鉴真。
(3)宋元时期与日本的往来: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代海船直通日本。
2、对抗与友好并存:(明清时期)(4)明朝时期与日本的交往:①日本一些浪人和武士勾结中国沿海奸商形成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俞大猷英勇抗倭;②1592和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两次派兵攻打朝鲜,中国明朝先后派李如松和邓子龙入朝抗击日本侵略军;③明朝中期,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后期,因倭寇的骚扰,明政府实行海禁,影响了中日贸易的正常发展;(5)清朝时期与日本的交往: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中日交往基本断绝;晚清时期,中国以黄兴、蔡元培、陈独秀等为代表留日学生,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3、日本两次大规模的侵华:(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1)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由封建社会中心店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倡“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成为亚洲的强国;(2)在向帝国主义过渡后,日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①1874年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②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③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⑤1915年乘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⑥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⑦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⑧1937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
4、23年的冷战对立:(1949年~1972年)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对日单独占领,东京审判对一些战犯免于起诉,保留了天皇制。
日本的崛起与中日关系
1.日本先后进行了那两次改革。分别有什么具体措施?这两次改革对日本有 什么影响?
2.从19世纪末期开始,日本进行过那几次对华侵略战争?每次战争结果如何?
3.二战以后日本经济能迅速恢复和重新崛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中国是什么时 候和日本实现关系正常化的?
4.日本崛起过程对我们有何借鉴的经验?
日本的发展过程
中日关系
1.大化改新时期,日本仿效中国隋唐, 进行封建化改革。 2. 唐玄宗时鉴真东渡。 3.唐朝时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 4.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5.1895年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 割占中国的台湾等领土。 6.1900年,积极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7.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获得德国在 太平洋的殖民地,并继承德国在山 东的全部权益。 8.1931年,发动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 9.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 侵华的“七七事变”。 10.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屠 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 的军警达30万人以上。 11.1972年中日建交,两国实现关系正 常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 改革。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8年5月8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演讲中说:“明治维 新以后,日本人民努力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逐步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现代 化国家。” ——央视网消息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政治改革”是参照隋唐制度进行的。这次改革的名称是什么?它对 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明治维新中,日本在经济方面的内容是什么? (3)从两则材料看出,日本因为善于学习而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为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中日关系回顾
一、中日两国历史关系回顾:(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中日关系1.历史回顾(1)东汉以前(火种与土著)日本原是个岛国,可是其土著民族并不发达。
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大陆移民带来的新技术影响下,生产力逐步发展逐渐行成小的王国和势力。
传说中的徐福东渡就是这个时期,给落后的日本带去了文明的火种。
(2)东汉到南北朝(天朝和蛮夷)这一时期日本多次入朝进贡中国,请求册封,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3)隋唐时期(老师和学生)这一时期日本却不再求取和接受册封,而是多次派遣隋(唐)使和许多留学生及留学憎,来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由于不喜欢倭这个蔑称,日本的名字便是在这时应运而生。
由于中日之间的交往密切,所以日本在许多方面都受中国影响很。
(4)唐末到近代以前(卫士与强盗)唐末,随着王唐朝的衰弱,而日本决定废止遣唐使,取而代之的是商船通商和倭寇入侵。
而他们从中国宋以后开始就不承认中土文化的先进性和正统性,只追求经济利益。
而同期中国的女真人和蒙古人也曾先后发动过对日本的侵略活动。
这段时期可以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5)屈辱清朝(鱼肉和倭刀)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在政府的扶植下,很快产生垄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但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又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且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需要广阔的市场、资金和资源。
为此,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的明治天皇政权,只有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
军部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外发动战争的主要推动者。
187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台湾的战争,迫使清王朝与之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以五十万两白银的赔款作为日军退出台湾的条件。
此后,日本逐渐形成以“征韩侵华”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1876年强迫朝鲜订立《江华条约》,攫取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等。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割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赔款白银二亿两及开埠通商等特权,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半殖民地化。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19世纪末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与挑战,但同时也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和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出发,生动、全面地描述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指导与启示。
首先,我们可以回溯到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
作为国际上新兴的大国,日本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并试图从中国汲取经验与教训。
然而,在两国勾结并力图压制中国的乌鲁木齐事变之后,中日关系开始呈现出紧张的态势。
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日关系再次面临巨大的转折。
中国的解放战争胜利后,日本被迫接受了无条件投降,中日两国的敌对关系暂时宣告结束。
然而,在战后的几十年里,由于日本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回避以及对侵华历史的否认,中日关系陷入了冷淡的状态。
而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日关系迎来了新的契机。
当时的中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而日本作为东亚最大的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市场和资源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两国政府意识到,发展稳定的中日关系对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于是,双方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高层交往与对话,相互展示友好与合作的意愿。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日关系有了长足的进展。
双方签订了一系列重要的合作协议,涵盖了经济、文化、科技和人文领域。
经贸往来突飞猛进,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两国之间的旅游和教育交流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然而,中日关系的发展也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与争议。
细致回顾历史,固然对和平与友好产生积极作用,但某些历史及领土争端问题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时不时地会打乱中日之间的合作与交往,给两国关系带来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在展望未来的中日关系时,我们需要通过历史的经验教训,坚持以和平、友好和合作为基础,加深相互理解和互信,妥善处理历史和领土问题,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进更加稳定和发展的中日关系。
总之,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起伏与波折,但不可否认的是,双方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取得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成果。
中国近现代史-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2015年11月25日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
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海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
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
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
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
尤其隋、唐时代。
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中日关系现在进入了两千多年交往史上从未有过的“强强”型关系,至少双方已经没有一方是“ 弱者”,这种状态与过去的历史纠葛相联系,很可能出现当双方遇到矛盾的场合谁也不肯示弱的局面,而且当任何一方的政府在双方交涉中采取外交上所必要的妥协时,往往会被部分民众视为“ 软弱”,从而承受巨大压力,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民族主义情绪的升温,更增强了“民意”对政策的影响在这种压力面前,双方政府外交部门首当其冲,其权威性和灵活性受到严峻挑战。
日本史与中日关系专题
日本史与中日关系专题一、日本的发展历程1、日本曾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1868年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3、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中国的台湾等领土。
4、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一战期间,日本加入协约国一方出兵中国山东,对德宣战。
5、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获得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引发五四爱国运动。
6、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日本与美国在太平洋和东亚地区的矛盾。
7、1931年,为摆脱经济危机,日本发动侵华的“九一八事变"(1931.9.18)8、1936年建立以军部为首的法西斯政权,二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9、1936年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结成轴心国集团。
10、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11、1937年12月,日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1941年制造潘家峪惨案、东北成立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做实验。
12、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规模扩展到最大。
1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14、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抓住机遇,发展经济,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主要是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二、中日关系1、古代中日关系:唐朝时,中日交流密切,日本多次派遣使团到中国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日本有深远的影响,推动大化改新,促进封建化过程。
明朝时,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2、近代中日关系:日本大肆侵华(1)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2)1900--1901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3)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使山东的权利合法化,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被美国所排挤,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4)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杀),中国进行了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中日关系的历史节点
九一八事变中日关系的历史节点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动的侵略性进攻行动。
这一事件被认为是中日关系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历史节点,对二战前的亚洲局势和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事变前的中日关系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中日两国的关系呈现出复杂性。
自19世纪末以来,日本一直试图扩张其在东亚的影响力,而中国则一直在努力维护其领土完整和主权。
然而,随着中国国内政治动荡和国力相对衰落,日本逐渐看到了机会,加强了对中国的压力。
二、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九一八事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和军事混乱。
当时,中国东北地区分裂成多个政治势力之间的割据局面,而这种局势为日本提供了入侵和扩张的机会。
另外,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盛行和对资源的渴望也成为事变发生的诱因。
三、事变的过程和影响在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军队以一个可怕的速度占领了沈阳,并迅速向周边地区扩张。
事变发生后,日本迅速将东北地区改名为“伪满洲国”,并建立了所谓的“满洲国政府”。
事变不仅导致了中国东北地区的沦陷,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事变并未得到有效的制裁,反而使日本军国主义有了进一步扩张的动力。
四、九一八事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可以说是中日关系的重要分水岭。
事变后,中日两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人民对日本的愤怒和抵抗情绪迅速蔓延,而日本则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
事变直接导致了中日两国长期对抗的开端,奠定了二战爆发的基础。
五、事变后的国际影响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
各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谴责,但在具体行动上却鲜有作为。
国际舆论对事变的报道和谴责,使得日本在国际上的声誉受到了严重损害,也加剧了中日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六、九一八事变的启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得人们意识到,负责任的国家应该更加警惕并采取行动,防止侵略势力肆意侵犯国家主权。
同时,该事件也提醒我们,历史节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应该成为国家间和平共处的重要借鉴。
中日关系的历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1、古代735年4月26日,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695~775年)向日本朝廷进献从中国带回的“大礼包”。
他对日本最大的贡献,是参照汉字偏旁,创制了片假名,并与另一位留学生大和长冈共同修订二十四条律令。
一千多年前,大唐与扶桑远隔沧海,造船与航海技术低下,鉴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历尽艰辛东渡日本。
鉴真和尚的精神,备受称道。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说,由于鉴真东渡,日本和中国的文化联系至今坚固2、近现代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开启了日侵华战争。
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殖民化的程度, ... 了其他国家侵华的野心。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也有参与,并从中获取巨大利益。
31年后,也就是1931年,日本又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国正式开始了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发动细菌战争,还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1945年,日本投降。
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结束。
此后,中日关系日趋正常化。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这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之一。
邓小平访日期间,视察了新日本制铁的君津制铁所和松下电器产业的电视机工厂。
他对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表示:“希望你们提供合作。
我们想做同样的事情。
”松下爽快地答应道:“邻居变强大是好事。
”福田康夫感慨道:请求合作的邓小平胸怀宽广,答应合作的日本经营者们也很大方。
1978年,中日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两国持久和平友好大方向,为双方开展互利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以及妥善处理历史、台湾省等敏感问题提供了坚实遵循和保障。
2018年5月,中日双方签署《关于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备忘录》,同意设立跨部门的“推进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工作机制”。
10月26日,中日两国举办“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两国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签署了50余项合作协议,金额超过180亿美元,成为中日务实合作的新支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各个国家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其中中日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日关系经历着从敌对到
友好的历程,尽管曾经遭遇过波折,但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
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关系也逐渐回暖。
下面我们将从历
史的角度出发,对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做一回顾。
一、封建时期的贸易交往
早在16世纪,明朝与日本就开始进行贸易,由于双方的贸易
需求,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逐渐增多。
虽然当时的贸易往来
需由德川幕府中转,但对中日之间文化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日本的文化变革和“开国”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的中日关系
19世纪末,中国历经太平天国战争、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
已经开始接受现代化的观念,而此时的日本却已经成为了世界的
大国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中日两国开始有更多的接触。
1902年
10月,中日签订了《日中修好条约》。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两国
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淞沪会战及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两国的关系降至冰点。
三、中日战争与关系转型
日本进攻中国,占领上海和南京,使得中日关系出现了更大的矛盾。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附近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开始占领全国大片土地。
直到1945年,日本才在二战中投降,这场战争让中日两国的关系彻底地恶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两国因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同,关系陷入了新的困境。
在此期间,中日两国除了保持必要的文化、商贸等层面的交流,基本上处于敌对状态,相互疏离。
四、中国政策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展示了不断崛起的姿态,贸易和工业等方面也大幅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
中国同其它国家开展合作的同时,也调整了与日本形成的经济联系。
1972年,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大幅缓和了两国关系。
1978年,中国启动了对外开放的征程,此举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不断深化,尽管曾经有类似“东海之争”的争端发生,但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加强。
五、当前中日关系
近年来,中日关系在政治层面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日本的一些右翼势力与自卫队一度对中国产生了威胁,严重干涉中日关系的稳定。
尽管如此,中日之间的互动依然日益增多,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也取得积极的成果。
特别是在全球范围内,中日两国的经济联系和文化影响在不断地扩大和加强。
实现区域和平与稳定是中日两国之间当前的共同目标,也是中日关系发展的新的起点。
总体而言,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经了较长时间的波折和困难,但双方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由敌对到友好的新局面。
中日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不仅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也为两国合作打下了新的基础,为此,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利用好这段友好合作的时光,为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