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大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实验大全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实验原理: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实验步骤:
1.准备样本:从洋葱、鱼鳞、人口腔等样本中取得细胞。

2.制作干片:将样本切成薄片,用干片夹将其固定。

3.染色:用甲苯染色或碘酒染色,使细胞更加清晰可见。

4.观察:将干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细胞的形态、结
构和功能。

实验四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实验原理: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

实验步骤:
1.准备样本:从植物叶片或动物肌肉中取得细胞。

2.制作干片:将样本切成薄片,用干片夹将其固定。

3.染色:用碘酒染色,使线粒体和叶绿体更加清晰可见。

4.观察:将干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实验五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实验原理:通过模拟实验探究不同溶液对膜的透性的影响。

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葡萄糖、淀粉、蒸馏水、试管、漏斗、滤纸、膜。

2.制作实验装置:将试管中部用膜隔开,分别装入葡萄糖
和淀粉溶液,用漏斗和滤纸将膜固定在试管中部。

3.观察:观察不同溶液对膜的透性的影响,如是否通过膜
进入另一侧的溶液。

实验六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
实验原理: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在高渗溶液和低渗溶液中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

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洋葱片、高渗溶液(如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低渗溶液(如蒸馏水)。

2.观察:将洋葱片放入高渗溶液中,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的
过程;然后将洋葱片放入低渗溶液中,观察细胞质壁复原的过程。

实验七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实验原理:通过探究不同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了解酶的特性和作用。

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淀粉酶、淀粉溶液、酶试剂、试管、恒温水浴。

2.制作实验装置:将淀粉酶、淀粉溶液和不同因素(如温度、pH值、酶浓度等)混合在试管中,放入恒温水浴中反应一定时间。

3.观察:观察不同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如酶活性的增加或减弱。

实验八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原理:通过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了解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植物叶片、丙酮、乙醇、滤纸、离心管。

2.制作实验装置:将植物叶片切碎后加入丙酮和乙醇,振荡后离心,将上层液体倒入滤纸上过滤,得到叶绿体色素。

3.观察:观察叶绿体色素的颜色和结构,了解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实验原理:通过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的呼吸方式,了解酵母菌的代谢特性。

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酵母菌、蔗糖、氧气、酒精试剂、试管。

2.制作实验装置:将酵母菌、蔗糖和氧气混合在试管中,观察产生的气泡数量和速度,用酒精试剂检测产生的酒精量。

3.观察:观察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的呼吸方式,如产生的气泡数量和速度,以及产生的酒精量。

实验十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实验原理: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了解细胞分裂的机制。

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动植物组织、显微镜。

2.制作干片:将组织切成薄片,用干片夹将其固定。

3.观察:将干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如染色体的分离和移动。

实验十一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实验原理: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对细胞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模拟细胞(如泡沫塑料球)、刻度尺、计时器。

2.制作实验装置:测量模拟细胞的直径,计算表面积和体积,然后将模拟细胞放入水中,计时并观察细胞的膨胀和收缩。

3.观察:观察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对细胞生长和代谢
的影响,如细胞膨胀和收缩的速度和程度。

实验十二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实验原理: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

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动植物组织、显微镜。

2.制作干片:将组织切成薄片,用干片夹将其固定。

3.观察:将干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细胞减数分裂的
过程,如染色体的配对和分离。

实验十三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实验原理:通过低温处理诱导染色体加倍,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动植物组织、低温处理器。

2.处理样本:将样本放入低温处理器中处理一定时间,观
察染色体加倍的情况。

3.观察:观察染色体加倍的情况,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十四调查常见人类遗传病
实验原理:通过调查常见人类遗传病,了解遗传病的发生机理和预防措施。

实验步骤:
1.调查常见人类遗传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血友病、地中海贫血等。

2.了解发生机理: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等。

3.了解预防措施:如基因检测、遗传咨询等。

实验十五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实验原理:通过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机理。

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植物枝条、生长调节剂、培养基、试管。

2.制作实验装置:将植物枝条放入含有生长调节剂的培养基中,观察生根情况。

3.观察:观察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如生根数量和生长速度。

实验十六模拟尿糖的检测
实验原理:通过模拟实验探究不同尿液样本中的尿糖含量。

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正
镜检鉴定包括低倍镜观察和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蛋白质的检测需要使用双缩脲试剂,其中A液为0.1g/mL
的NaOH溶液,B液为0.01g/mL的CuSO4溶液。

将样液加入
试管中,加入A液和B液后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常见的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而非还原性糖包括淀粉、蔗糖和纤维素。

采集植物组织时,应选择含糖量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样本。

在研磨中添加石英砂可以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影响鉴定结果。

斐林试剂甲、乙两液需要混合使用,混合后产生氢氧化铜,但氢氧化铜不稳定。

加入斐林试剂后,还原性糖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浅蓝色、棕色和砖红色。

花生种子切片需要切得很薄才能透光,观察时如果细胞模糊不清,可能是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在脂肪鉴定中,乙醇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双缩脲试剂A、B两液不能混合使用,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
呈碱性,同时需要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实验。

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需要使用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以及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叶绿体在显微镜下呈现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取用藓类的小叶时,由于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因此可以直接使用。

而取用菠菜叶时,需要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有较多的叶绿体。

为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可以进行光照、提高水温或切伤部分叶片,最适温度为25℃左右。

对于黑藻的细胞观察,我们发现叶脉附近的细胞质流动现象最为明显。

如果在视野中观察到某个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那么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实际上仍然是顺时针方向流动的。

并不是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会流动,实际上所有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会流动的。

如果我们想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那么我们应该适当调暗视野,并且可以使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者缩小光圈。

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会发生变化,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会面向光源。

在进行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我们需要使用洋葱根尖,制作装片的过程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

在观察时,我们需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然后换到高倍镜下观察不同分裂期的细胞,特别是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量最多。

在培养根尖时,我们需要经常换水来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应该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每条根只能使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解离
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观察到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这是因为
压片时用力过大。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该在压片时用适当的力量。

6.盐酸在解离过程中的作用是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而丙
酮不能代替盐酸。

相反,硝酸可以代替盐酸。

7.漂洗的目的是为了洗去盐酸,这样才能进行染色。

这样
做可以提高染色的效果。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这是因为染
色质和染色体中含有大量的DNA,而DNA可以被染料染色。

9.如果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都是紫色的,那么这是因为只
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

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

无法用高倍镜找到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0.找分生区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分裂的细胞。

分生区的特
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

不能
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物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也可能导致观察到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

11.分生区细胞中,间期的细胞最多,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所观察的细胞不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因为所观察的
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不能看到染色体,因为洋葱表皮细
胞一般不分裂。

14.如果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可能的原因是没有找到
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或染色时间过短。

实验五:比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1.选择新鲜的肝脏是为了保证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不会因为
细菌破坏而降低。

2.应该选用较粗的试管,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
量气泡,影响实验效果。

3.选择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是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
氢酶含量较丰富,而其他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可以替代肝脏组织。

4.肝脏研磨液的催化效果比块状肝脏好,因为肝脏研磨液
增加了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

5.不可共用吸管,以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影响
实验效果。

实验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中,从而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

2.提取色素的步骤包括研磨肝脏、制备滤纸条、画滤液细
线和分离色素。

在分离色素时,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本文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和有问题的段落。

1.为什么要选择紫色的洋葱?如果紫色过淡怎么办?
紫色的洋葱有较大的紫色液泡,方便观察液泡大小变化;如果紫色过淡,可以让阳光照射一段时间。

2.洋葱表皮应该撕还是削?为什么?
洋葱表皮应该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为什么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动物细胞会吗?
当细胞失去水分时,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所以会出现质壁分离;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4.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复原时呢?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会变小,紫色会加深;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会变大,紫色会变浅。

5.如果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无法复原,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细胞可能已经死亡,可能是由于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

6.在使用高倍镜之前,如何移动载玻片?
如果要将视野中上方的物体移动到视野的正中心,则需要将载玻片继续向上移动;如果要将视野中左方的物体移动到视野的正中心,则需要将载玻片继续向左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

7.更换高倍物镜后,如何使物体清晰?视野明暗度会发生
什么变化?如何调整亮度?
更换高倍物镜后,应该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体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以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8.目镜和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有什么关系?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9.物体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有什么关系?
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10.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放大倍数指的是面积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指的是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11.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数量、视野明暗度有什么关系?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量越少、视野越暗。

12.更换目镜后,如果异物消失,说明异物在哪里?更换物镜后,如果异物消失,说明异物在哪里?移动载玻片后,如果异物移动,说明异物在哪里?
如果更换目镜后异物消失,说明异物在目镜上;如果更换物镜后异物消失,说明异物在物镜上;如果移动载玻片后异物移动,说明异物在载玻片上。

13.如何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
①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载玻片;③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

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

1.鸡血不能用猪血代替,因为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无法提取DNA。

2.柠檬酸钠被加入鸡血中以防止血液凝固。

鸡血细胞的上清液被丢弃,因为上清液是血浆,不含细胞和DNA。

3.胀破细胞的方法是向血细胞中加入蒸馏水,使细胞大量吸水而胀破。

生理盐水不能用,因为血细胞在蒸馏水中不能吸收水分。

4.最好使用塑料烧杯,因为玻璃烧杯容易吸附DNA。

5.第一次用一层纱布,有利于核物质透过纱布进入滤液。

第二次用多层纱布,能防止DNA丝状物透过纱布进入滤液。

第三次用两层纱布,既有利于DNA透过纱布,又能防止其它
杂质透过纱布。

6.若实验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原因可能是第一次加蒸馏水
过少,细胞未充分胀破;第二次加蒸馏水过多或过少;第一次过滤用了多层纱布;第二次过滤用了一层纱布;使用了玻璃烧杯。

7.第一次加蒸馏水是为了使血细胞吸水胀破,第二次加蒸
馏水是为了降低氯化钠的浓度,有利于DNA析出。

8.沿一个方向搅拌溶液是为了防止DNA分子受到损伤。

9.第一次析出DNA的方法是加蒸馏水,降低氯化钠的浓度,促使DNA析出;第二次是加入冷酒精,因为DNA不溶
于酒精溶液。

10.三次溶解DNA的液体分别是浓度为2mol/L的氯化钠
溶液,浓度为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和蒸馏水。

原理是
DNA在氯化钠中的溶解度随着氯化钠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

2mol/L的氯化钠溶液和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对DNA
的溶解度都比较高。

11.用两支试管鉴定DNA是为了对照作用。

其中不加
DNA的试管溶液不变色,另一支加有DNA的试管溶液变蓝色。

实验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2.见课本装置。

1)准备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水溶液。

2)从同一母株上取出相似大小的健康枝条,去掉下部叶片,将其插入含有生长素类似物的培养基中。

3)将试管中的枝条放入生长箱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观察枝条生根情况。

4)记录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
并进行比较分析。

3、讨论: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如何实现的?为什么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会对扦插枝条的生根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这些生长素类似物来促进植物的生长?
浸泡法是一种插条处理方法,可以将插条的基部浸泡在低浓度的溶液中,处理几小时或一天后进行扦插。

这种方法适用于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沾蘸法是另一种插条处理方法,可以将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深约1.5cm即可。

在进行实验前需要先进行预实验,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

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重复原则、对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可使用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并利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

通过统计7天内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以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并推测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在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而目测估计法则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可以得出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般应选双子叶植物,因为
双子叶植物的数量便于统计。

在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线上,只计算该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植物的数目。

标志回捕法是一种用于估算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应用条件包括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在应用标志回捕法时,可通过计算第一次捕获和第二次捕获中标志个体的数量,来估算该种动物的总数。

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是一种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记录水族箱(或鱼缸)中不同时间点的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可以研究群落的演替过程。

要设计一个水族箱实验,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密封且透明的水族箱,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水族箱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为了避免破坏食物链,各生物成分的数量不应过多。

设计实验步骤时,常用“四步法”。

第一步是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

在选择实验材料时,应使用表示等量
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

分组的数量要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而定,通常情况下分两组。

编号最好使用A、B、C或甲、乙、丙,而不是1、2、3,以避免与实验步骤混淆。

第二步是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

方法是将一组作为对照组(通常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

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

变量的选择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三步是相同条件下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四步是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记录每组的变化情况,包括生长情况、繁殖情况、死亡情况等。

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得出结论,从而更好地理解实验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