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名词解释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
二、意境的基本内涵:〔一〕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形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创造出新的意缊和境界。
(佛家用语,境,心所攀缘的外物;境界,人的自我意识所达到的觉悟境地)。
〔二〕意境的审美内涵包括以下六个层面:1、主客统一,2、情景交融,3、时空转换,4、有无相生。
5言有尽而意无穷6辩证的哲理智慧三、意境的审美特征: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韵味无穷的效果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意境的基本审美特征。
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把握主要人物及其言论):柏拉图(“美是理念”说)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普洛丁(“美的分有说”)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欣赏者的心里”)和博克(美是属于物体的某种属性):经验主义美学狄德罗(美在关系)康德(“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㈠哲学的方法1.哲学是所有人文学科中最高的学科,它研究世界观和认识论;2.哲学可以为美学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建立和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概念系统。
㈡逻辑学、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1.逻辑学的方法美学问题的研究、美学体系的建构等,离不开哲学的逻辑的分析方法。
2. 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审美活动与符号学、语言学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关联。
㈢心理学的方法审美活动的特性㈠个体性;㈡感性:㈢自由的愉悦性:审美发生的理论概述:审美发生理论,就是研究审美活动在人类历史上是如何发生的,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起源问题。
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该学说是关于审美发生问题的最早出现的理论,认为审美起源于人对自然的摹仿。
生物本能说;霍布斯和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该学说认为人类审美起源于吸引异性与人的本能。
游戏说;(审美发生理论的三种传统学说):席勒、斯宾塞该学说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美学概论复习提纲
美学概论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人的本质:一方面是指人类特有的承担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自由自觉活动。
它在事先就确定了一定目的,在进行中有着自觉意识的活动,一要使得人适应环境和自然的要求,二又通过改造环境和自然以适应人的要求。
“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
”另一方面是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从属于一定社会形式,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
2.艺术丑:1)艺术丑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低劣;2)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3)某些艺术中的“丑角”不等于丑;4)在园林艺术中山石以“丑”为美。
(这里的“丑”,实际上是一种不规则的变化,也可以说是一种险怪的美。
)3.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
4.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对对象世界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
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根据一定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经验等,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反映的产物。
5.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
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自然美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以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直接唤醒人的美感,它和社会功利联系比较曲折。
自然美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6.形式美: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是指事物的属性在合乎规律时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来源于生活实践。
7.单纯齐一:或者叫整齐一律,这是最简单的形式美。
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的因素。
单纯能使人产生明净纯洁的感受,齐一是一种整齐美,就各个局部所结成的整体看仍是属整齐的美,给人秩序感,条理感,节奏感。
8.调和对比:调和是把两个相接近的东西相并列,使人感到融和、协调,在变化中保持一致。
对比是把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使人感到鲜明、醒目、振奋、活跃。
意境的名词解释 美学
意境的名词解释美学意境的名词解释:美学之深度探索美学作为一门关于美的研究科学,涉及广泛丰富的领域,其中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意境。
意境是美学领域中一个重要而细腻的概念,它表达了艺术作品所传达出的非物质层面的信息,是艺术的核心内涵和灵魂所在。
本文将以意境为主题,探讨其内涵、特征以及与美学的关系,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艺术之美的奥妙。
意境,即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的集合,是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核。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通过独特的形式与表现手法,通过色彩、线条、节奏、构图等元素的运用,传达着作者或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感受,将其融入作品之中。
意境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更是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诠释,是作者思想、经验、情感的艺术凝聚体。
意境的特征具有千变万化的多样性,因为每个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然而,意境的传递却有着深层次的共通性,即美学意义的传达。
美学意义是指作品所表现的超越日常视觉感受的精神层次,它以一种抽象而敏感的方式触动人们的内心,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比如,一幅艺术家创作的油画,通过色彩的运用、形状和图案的安排,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气息,使观者感受到一种平静、浪漫或痛苦的情感,从而产生一种精神的升华和审美的享受。
意境也具有开放性和多义性的特点,它往往是一种含蓄而模糊的表达方式。
艺术作品往往不是一目了然,它可能故意含糊其辞,以引发观者的个人联想和解读。
这是因为意境往往是一种上升到哲学层面的艺术探索,会触及到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如生死、爱恨、信仰等。
正因为意境是开放的、模糊的,它鼓励每个人的主观解读,使得每个观者都能从中获得独特的艺术体验和感悟。
意境与美学密不可分,它是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并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
美学探索的目的就在于揭示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所传递的精神意义。
而意境作为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展示了艺术独特的美感表达和深度思考,使之成为思辨、欣赏和理解艺术的桥梁。
文学概论——浅论意境与意象
文学概论——浅论意境与意象摘要:境界、意境、意象都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
关键词:意境,意象。
(一)境界一词出现于文论中大约在南宋时期。
李涂《文章精义》说,“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
《庄子》寓言之类,是空境界文字;《上清宫辞》之类,是仙境界文字。
” 叶燮《原诗》说,杜甫诗“《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晨钟云外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
” 这都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唐代王昌龄在其《诗格》中说:“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对诗之境作了重要的划分,并认为境与象有关,故有“境象”之说。
“情境”“意境”,实为情之境、意之境,即反映到诗中的情感状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境界的论述,首先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界不局限于词.他把境界作为文学的审美理想王国维所谓境界,主要是讲景和情两方面。
他以古人词句为喻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认为,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在于他能把常人习见身处之境地,转化为心中诗的境界,或说诗的某种境地,然后写出来。
王他认为意境“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
这样就从一般意义上对意境概念作了总的概括,后来的人在谈论意境问题时都不能离开情景交融这一基本的范畴。
(二)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创的重要范畴,是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的纽带。
意境,是诗人主观之“意”和客观生活之“境”的辩证的统一。
意,包括情与理,即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认识、理解和发现。
美学概论名词解释意境
美学概论名词解释意境
意境名词解释: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
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这种“情”和“境”不是分离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
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引人瞩目的范畴。
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答应形成于唐代,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意境的领悟都不尽相同。
意境在有些人那里又被称作境界,境界这个概念则大多始于王国维。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这些意境,或者是说境界,大多是虚无缥缈的东西,非常人所能理解。
这些意境的感悟则大多需要人去“悟”,静思或者顿悟。
意境是没有本体的,你无法具体的阐述它究竟长什么样,是个什么东西,意境只是种感觉,因而随着感受意境美感的人的不同,每个人对意境的理解也就不同。
仁者乐(yao四声)山,智者乐水。
对爱山的人而言,山川就是意境,对爱水的人而言,水就是意境。
道是意境,禅是意境。
屋宇楼房是意境,宇宙四方也是意境。
美学概论_第六章_意境、传神、优美与崇高详述
一、意 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 之 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一、意 境
意境的形成有两个方面:
第一,“境”是形成意境的基础,是“意”的 载体
第二,“意(情)”在意境的形成中起主导作 用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意 境
王昌龄《诗格》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二曰情境 三曰意境
一、意 境
二、传 神
传神,是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的一种创作主张,指 文艺作品要抓住所描写对象的最具审美价值的个性特 征,通过概括、提炼,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充分表现出对象的神态、气韵和精神特质
汉代陶塑《说书俑》
二、传 神
天津泥人张彩塑
三、优 美
优美是美的形态之一,也称为秀美、阴柔之美 其特点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 形式特征表现为:清秀、柔媚、和谐、幽静、淡 雅、轻盈、安静 美感形式表现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
三、优 美
自然领域的优美, 侧重表现自然事物的外 在形式。圆润和谐的形 式美是它的重要构成因 素。如:风和日丽、鸟 语花香、莺歌燕舞、金 晖斜阳
意境有两个部分组成:
“象内之境”,即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 象,它鲜明生动、具体可感,是实的、有限 的
“象外之境”,它并非艺术作品所实有 的,而是由作品艺术形象的隐喻功能造成的 超越具体形象的新的艺术境界,它是虚的, 无限的,具有含蓄性
一、意 境
意境就是虚与实、形与神、鲜明与 含蓄、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它既能表现 外在形貌,又能传达事物内在的精神气 质,还能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独特 的审美感受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概论复习题(课程代码262297)一、名词解释1、生态美2、优美3、移情说4、美育5、形式美6、喜剧7、直觉说8、意境9、悲剧10、美感二、辨析题:指出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1、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2、美是生活。
3、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
4、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美。
5、美的快感是一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自由的快感。
6、悲剧都具有一种崇高感。
7、自然美在自然事物本身。
8、美学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9、凡是描写了生活中丑的人和事的作品就是艺术丑。
10、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由此可见,美感的根源在于人的主观情感。
三、问答题1、简述生态美的特点。
2、简述美感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3、简述审美情感与生理快感的区别和联系。
4、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5、简述美与善的关系。
6、简述民族生态审美范式的内容。
7、美的主要特征?8、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四、论述题1、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实施美育。
3、试论如何辨证地认识和判断人的美?4、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生态的审美形态。
5、论述真、善、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6、举例说明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7、结合康德的崇高理论,谈谈自己对崇高的看法。
8、论述民族生态美的价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态美:主客体之间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
2、优美: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美感上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3、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认为移情是把人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它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它抓住了审美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征,缺陷是否定审美对象的客观性。
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和培养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整个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更高尚、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健康成长。
意境名词解释美学
意境名词解释美学意境是诗、词、曲所创造的令人玩味不尽的诗意空间。
其特征在于“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要表达某种抽象的情感或思想,不能借助于具体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形象塑造,而要靠“意”和“境”两方面去传情达意。
所谓“以少总多”、“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等手法,也正是为了这个目的。
一首诗或一幅画的意境,往往具有整体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点。
意境的内涵非常丰富,既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事件和行为,也包括由这些客观存在所引发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及其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
1。
意境与意象。
意象是主观的,但在文学创作中有时却是客观的;意境是主观的,但它有一定的客观基础。
它是作家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材料经过创造性的构思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意象世界。
2。
意境与气氛。
一篇好的文章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气氛的。
意境就是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整体形象共同营造出来的那种氛围。
这种氛围往往会随着作品的情节而变化,时而紧张,时而轻松,时而舒缓,甚至时而沉郁。
文章之美,美在意境。
意境与内容高度融合,浑然天成,水乳交融。
没有诗词的内容的高度概括力,则不可能构建起如此完美的意境。
内容固然重要,但只有与意境融合无间,内容才能获得更深刻的审美效果。
人生之美,美在精神。
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对真善美的执著和崇尚,是人类永恒的愿望。
对人生的苦难和缺憾的超越和扬弃,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用美的形式去表现人生,用美的语言去描述人生,用美的韵律去谱写人生,从而使人们在阅读和欣赏中进入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陶冶,这应该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崇高责任。
3。
意境与意象。
意象是主观的,但在文学创作中有时却是客观的;意境是主观的,但它有一定的客观基础。
它是作家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材料经过创造性的构思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意象世界。
2。
意境与气氛。
一篇好的文章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气氛的。
意境就是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整体形象共同营造出来的那种氛围。
这种氛围往往会随着作品的情节而变化,时而紧张,时而轻松,时而舒缓,甚至时而沉郁。
意境 名词解释
意境名词解释
意境是一种神秘而又神秘的概念,可以说它是一种心灵的回响,营造出的气氛对人的情感和思维有着很深的影响。
它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审美独特的艺术体现,很多文学作品、绘画作品和电影作品都在灌输意境。
意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任何事物,不论是风景、自然、文学还是音乐。
可以理解为,意境是人们对事物的精神回应,这种回应受对象的特征和意义的影响,从而带给人们一种精神上的体验,甚至有一种感受。
每一种意境都有自己的特点。
有的意境会给人一种欣喜若狂的感受,令人神往,觉得活在当下是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有的意境则会让人心生畏惧,有一种阴沉的气氛,传达出荒谬而有失偏颇的信息。
有的意境更多的是产生一种平静而又安详的感觉,这种意境令人联想到几乎是灵魂的提升,更能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此外,意境也可以给予人们一种深切的唯美感,把这种神秘的氛围转变成一种家的感受。
可以让人感受到亲密的温暖和温馨的慰藉,这恰恰也是一个人渴望的情感,让自己的灵魂受到安抚。
最后要说的是,意境是一种比语言更抽象的概念,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现象,是一种表达艺术家心灵感悟的最好方式。
它既可以让我们看到作品的精华,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思维营造出的气氛。
艺术家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出自己最深刻的思想和心绪,以及对生活的认知,而意境就是这种方式之一。
我们在探索意境的时候,一定要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以增加自己的鉴赏能力,更深入的理解意境的精髓,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更加精准。
浸润于意境里,让心灵放飞,让美好的想法在思维中慢慢萌发,而这种萌发又会成为艺术家内心最深处发自内心的力量。
意境,感悟,这是一种解释,也是一种激发。
意境的名词解释
意境的名词解释
意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一个作品或场景所能唤起的情绪、情感和思绪等心理活动的总和。
意境主要通过作品中的主题、情节、语言、音乐、色彩、构图等元素传达给观众或读者。
意境是艺术创作中追求的一种境界,能够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读者或观众带入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受或情绪中。
意境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感染力和艺术感,能够让人沉浸其中,产生共鸣和体验。
意境可以是欢愉的,也可以是忧伤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激烈的。
例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可以通过绘画的技巧和色彩搭配,唤起观者心中的平静和宁和;一首激情四溢的音乐能够引起听者内心的激动和震撼;一段文字描写的风景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片刻的宁静和安详。
意境是一种情感共鸣的体验,它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表达,更是观者或读者与作品间的沟通和交流。
同样的作品,不同的人产生的意境也会有所不同,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感受和情绪,会对作品产生不同的解读和感受。
作品的意境往往需要艺术家用自身的情感和个人的创作风格加以表达,而观者或读者的感受则需要通过情感的参与和对作品的理解来获得。
艺术家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元素的编排和运用,如画面、音乐、文字等,来唤起观众或读者的感受,以达到所期望的意境。
总之,意境是艺术作品中所能产生的情绪、情感和思绪等心理体验,是作品与观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和心灵交流。
它通过作品中的各种艺术元素和艺术手法的运用,能够带领人们感受到情感的起伏和思绪的波动,使人们在感受艺术的同时,也更深入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无尽的可能性。
意境 名词解释
意境名词解释意境: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个境界不同于自然景物的真实境界,而是融入了作者强烈情感的艺术境界。
我们知道,人类在客观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审美经验是一定时代的文学意境产生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些审美经验,就不会有文学意境的产生。
文学意境只能从社会生活中产生,并且必须反映和表现那个特定的时代精神风貌和审美趣味。
人们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受到思想、道德、情操方面的陶冶,获得感情上的美的愉悦,产生共鸣,发挥移情作用,进入或接近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的心灵世界。
但文学意境绝不是单纯的主观臆造,它总是以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提炼与概括为基础,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的艺术形象与主观情感的完美结合。
文学意境既有情调韵味,又有思想意义,是二者的统一。
意象:也叫意境,“意”是主观的“意”,“象”是客观的“象”,“意象”就是把客观的“象”组织起来,给人以生动的形象。
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立象尽意,即所谓“立意以尽意”。
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中的“意象”,则是指这些文学体裁中出现的生动的富有含义的景、物、人等生活形象,或者把那些以各种形态构成的艺术形象及其内在含义,称之为“意象”。
意象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意”,即主观的意愿;二是“象”,即客观的外物。
前者是主观,后者是客观。
“意”与“象”有机地结合,就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意象系统,有的意象本身就包含着某种思想和情感。
“意象”所展示的意境和意蕴,正是文学意境的核心和实质。
比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从字面上看,是写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和战胜困难的乐观态度,但在创作中,却饱含着诗人力求进取,奋发有为的思想情怀,这是他的理想,是他的自信,是他的抱负,也是他的志向,这就是他的“意”。
至于“会有时”的现实基础和对未来的信念,则已蕴藏在诗句之中,读者可以从其“意”中体会到。
“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直”,似乎明白如话,但我们不能单从字面上去解释,因为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既可以指诗人将大展宏图的决心,也可以指对实现理想的乐观态度,还可以指当时的一帆风顺的形势,另外,它也可以作另外一层理解:那就是诗人并非空有理想,不付诸行动,而是已经做好了准备,只待机会的降临。
意境
意境。
作为一种审美追求,自古以来一直为中国的士人所神往。
那么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创作主休吸纳宇宙人生万象而在内心咀嚼、体验所营造的、含深蕴于“言”内、留余味于象外。
能唤起接受主体对于宇宙人生的无尽情思与体验,以至形而上的领悟的召唤结构。
关于意境,王昌龄是一个关键人物。
王昌龄的贡献首先在于他是第一个在美学意义上使用“境”,并用对诗之“境”层作了区分。
其次才是他创遣了一个易记又易读、好看又好听、典雅又丰富的名字:意境。
其实,稍旱予王昌龄的释道世所著佛书《法苑霖林·摄念篇》孛蠢“意境界”的术语,是佛教所说的六种根境界之~,“意”为“境界”的前缀。
王昌龄的“意境”与“意境界”的相通之处在于都属于精神层面的“境”,但“意境”一词比“意境界”字形上简捷、意义上更丰富。
他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他独具慧眼,于万千汉字中选出“杨”、“情”、“意”三个“佳丽”,与“境”这个经由佛学洗礼的“王子”牵手,连缀成“物境”、“情境“、“意境”,完成了语词史上极为灿烂的一幕。
单就他首次把“意”与“境”合成为一个概念“意壤一这一事件率身,在受学史上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它提醒所有朝拜文论史的人们驻足:这里,“意”与“境”联姻,共同进入“意境”之家园。
其实,王昌龄旨在探讨“境”与“生思”的问题,注慧力的重点在“境”而非“意境”上,他对“物境⋯“睛境⋯意境”的命名茸在以诗歌写作的对象之不同而对诗中的“境”进行区分:诗有三境:一日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日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子心,则得其真矣.五代的孙光宪(约900—968)在《自莲集序》评贯休诗“境意卓异”。
南宋的普闻,从诗句结构的角度分析“境中带意”、“意从境出”、“境意交会”的诗句之妙,从他关于“意句⋯境旬”的批评中,可咀看出他已经认识到“意”与“境”交会就能得诗之妙,所谓“大凡但识境意明白,觑见古人千载之妙,其犹视诸掌”,不过,他也用了“境意”一词,远没有王昌龄用“意境”一词能够引起后人的共鸣。
意境名词解释美学概论
意境名词解释美学概论一、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境界。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境界;二是指寄寓其中的深远的意味和韵味。
二、形象(一)形象的特征1、鲜明性2、独立性3、意蕴性4、象征性5、整体性(二)形象的意义1、从美学上看,具有象征性的形象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审美意义,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往往能激发人们的美感体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2、从文学史上看,对形象意蕴的揭示或者对形象自身内在涵义的开掘,对作品所塑造的人物个性、思想倾向的展现,以及创造的艺术氛围的渲染,也都有助于丰富和深化作品的意蕴。
3、从作家创作上看,在创作中通过形象的塑造使作品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使作品的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地表达。
(三)形象的类型1、自然形象2、社会形象3、艺术形象(四)形象的创造方法1、艺术家要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这样才能把客观存在的人物、事件和场景创造成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
2、艺术家还要学会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人物,真实地再现生活,否则就不可能创造出成功的艺术形象。
2。
新颖,含蓄隽永的特点1、对立统一性。
统一即指意境中的各种因素都统一于一个共同的基点之上,并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相互补充,形成多姿多彩的整体画面。
如,春风化雨、春色满园、和风细雨、鸟语花香等;对立即指不同因素的各自特征与功用不同,彼此既对峙又统一,构成了和谐完美的整体意境。
例如:泰山压顶不弯腰、雄鹰欲飞不展翅等。
3、形神兼备。
即形似与神似的有机结合。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里有“神似”,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李白对友人深厚的情谊,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以及高洁傲岸的情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里有“神似”,这两句诗给人的整体感觉是豪迈、奔放、鼓舞人心,一股奋发向上的力量。
名词解释3:意境
名词解释3:意境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凡能感动欣赏者(读者或观众)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 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
广义而言,包括作者和欣赏者两方面。
前者由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水平决定,有真与假、有与无、大与小、深与浅之别,后者因欣赏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不同而有大小和深浅之分。
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
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
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
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
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意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
强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
林纾认为“唯能立意﹐方能造境”,王国维则认为创辞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
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
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
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像构成意境的。
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于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
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
名词解释:意境
名词解释:意境
意境是一种具有深刻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可以指艺术家将对外界的感觉和活动用抽象的、复杂的表现方式表示出来的技术。
它可以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段音乐作品,或者一块雕塑,它可以把在感官和情感上把人带入一种状态,从而创造出无穷的艺术情感。
意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在视觉和听觉上激发人们的感受。
它不仅仅是一种色彩、线条、形状的堆积,更要通过释放出的能量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它的表达方式可以是艺术家本身的思维,也可以是一种特定的情绪。
例如,一幅画,当艺术家用颜色、线条、形状来构成图案时,就能把它的意境传达出来。
意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表达艺术家的情感,也能对观赏者产生感染力,带给人们特殊的情感体验。
在意境艺术中,艺术家可以用色彩、线条、形状,以及体现特定情感的动态或静态画面,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种情感的表达,就是意境的作用。
它的作用也有很多,它能够影响到观众的心理,让观众体验到艺术家所表达的思想。
它能够激发深层次的思考。
它能够唤起观众记忆中的某一段时期,触动新的情感,改变观众的情绪。
它也能激起观众的天马行空的想象,让他们进入一种新的世界。
意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唤起观众的种种情感。
它是艺术家利用一些视觉元素,在心灵深处构建出自己的感情世界的一种方式。
它的作用不仅仅是激发人们的情感,而且还可以改变观众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
意境是一
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就像一个艺术家用以把握自身情感的工具,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体现在艺术作品中,带给大家更多的感受和思考。
绘画的意境名词解释
绘画的意境名词解释绘画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用颜料、墨水等绘制在画布、纸张或其他媒介上的图像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和创造力。
每副绘画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它是艺术家通过色彩、线条、形状和构图来传达的心灵之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绘画的意境,并探讨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和细节。
意境,在绘画中,是指艺术家通过色彩、形状和材质等元素的具体表现来传递的情感状态。
它是一种绘画的精神内涵,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意境可以是喜悦、忧郁、平和、浪漫等等,它与每个人的个性和经历有关,并为每幅作品增添了独特的氛围。
在绘画中,色彩是表现意境的关键。
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红色,象征着激情和力量;蓝色,代表着平静和宁静;黄色,意味着活力和喜悦。
艺术家运用这些色彩来表达他们所追求的情感状态。
例如,画家可以使用暖色调来传递温暖和温馨,或使用冷色调来表达孤寂和忧郁。
此外,绘画意境还可以通过线条和形状的运用来传达。
线条可以是曲线、直线或斜线,每种线条都能传达不同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曲线可以创造柔和和流动的感觉,直线则给人稳定和力量的印象。
形状也具有类似的作用。
圆形和椭圆形传达出温和和无限的感觉,而锐利的角和直线则带来了一种冷酷和尖锐的氛围。
在绘画中,材质也是营造意境的重要元素。
不同的材质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视觉和触觉效果。
油画的厚重质感可以营造出沉稳和丰富的氛围,水彩的轻盈透明感则会给人一种清新和柔和的感觉。
艺术家通过选择合适的材质来表达他们对意境的理解和呈现。
除了色彩、线条、形状和材质,构图在创造意境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
构图是指艺术家在画面中安排物体和元素的位置和关系。
一个好的构图可以带来视觉的平衡和流动性,从而增强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
在构图中,对于空间的运用也非常重要。
正空间和负空间的分配关系可以给作品增添深度和层次感。
在绘画的意境中,观众的参与也是至关重要的。
每个观众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感知能力,因此对于同一幅作品的解读可能存在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境名词解释美学概论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重要范畴之一。
意境说是五四时期的主要思想成就,也是传统美学的核心观念。
近代学者梁启超曾明确地指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不可凑泊。
不可凑泊,则神致不至;不可神致,则情景俱不完全。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意境,即是情与景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由客观物象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活动,渗透融汇为一种艺术意象而显现出来的特殊艺术境界。
1、意境的定义:中国传统美学重要范畴之一。
意境说是五四时期的主要思想成就,也是传统美学的核心观念。
近代学者梁启超曾明确地指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不可凑泊。
不可凑泊,则神致不至;不可神致,则情景俱不完全。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意境,即是情与景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由客观物象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活动,渗透融汇为一种艺术意象而显现出来的特殊艺术境界。
意境有以下三个特征:意境既是情与景的统一,又是情景的交融;意境既是物我关系的统一,又是物我的和谐;意境是有限与无限、有我与无我的辩证统一。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境界”与“意境”两个术语结合使用,把它们看作是一个范畴,并认为境界是主观的“心灵的眼睛”,“是审美的直觉或感悟的对象,是审美的全部构成”,境界高的作品能够传达出更深刻的思想,更高的精神内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王国维首先提出了境界这一概念,从意境与意境的构成、境界的审美特征、境界的评价标准三方面进行阐释,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清晰的意
境构成图,对后世影响极大。
于是中国古典美学在美的创造上达到了高峰。
但王国维的境界说又陷入了西方唯心主义的窠臼。
3、黄庭坚的山谷词在清丽疏淡中见奇崛雄健,以艺术的表现力揭示了意境的本质特征,并把它与苏轼的豪放词联系起来加以比较,赋予意境新的特色,丰富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宝库。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还提出了“境界”与“意境”的分别:“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意境与境界的分别,“境界”与“意境”的分别,都已成为历史。
20世纪以来,中国当代美学家又开始重新审视“意境”,对其理论价值重新予以发掘,提出“意境”的审美特征,以及新的理论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