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三章答案
组织行为学习题答案作者丁敏第三章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激励: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利用人的需要的客观性和满足需要的规律性,激励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优势动机:是指那种最强烈而又稳定的动机。
目标导向行为:目标导向行为是指为谋求实现目标而做准备的行为,也是指实现目标之前所做的筹备工作。
需要层次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n H.Maslow)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求层次论”。
在1954年他对这个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西方各国广为流传,近些年来,在我国的心理学界和管理理论界,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成就需要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 )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对人的需要和动机进行集中研究,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结论。
麦克利兰将马斯洛和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认为人的许多需要是非生理的,而是社会性的(称学习性需要)。
人的社会性需要不是先天的,而是得自于环境、经历和教育等。
激励力: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潜力的强度。
目标效价:是指预期成果在个人心目中的相对价值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
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员工产生积极性的影响。
挫折理论:有关挫折行为研究的理论叫做挫折理论。
这类理论着重研究人受挫之后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目的是为了改造个体行为,使之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换言之,研究挫折是为了个体将来更快更好地取得成就,因此,也可以将挫折理论视为成就理论的补充。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版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一、简答题1. 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角度,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概念答:管理者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中的一条共同的主线,不管它被称为管理者的“领导只能”、“人际交往的角色”,还是“人际技能”,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
对于“人际技能”这一概念,普遍用的学科术语就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到以下领域:①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即对领导人个性、行为方式及领导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领导理论,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领导职能;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认识,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都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人际交往角色和人际技能。
概言之,组织行为学就是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更为有实践意义。
2.定义组织行为学,并与管理学进行比较。
答:(1)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其含义包含三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①观察法:运用感官器官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
②访谈调查法:运用口头的信息沟通方式(个别访谈,调查会),传递与交流,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
新版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课后思考题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行为学有什么重要意义?组织行为学是通过研究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意义:1)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达成个人目标,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生活质量3)有助于管理者改进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4)有助于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行为的能力,从而提高管理水平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个体行为的研究、群体行为的研究、组织行为的研究3.组织行为学是怎样产生的?1)近代管理理论的基础①理论先驱们的贡献亚当·斯密(1723—1790)。
罗伯特·欧文(1771—1858)。
查尔斯·巴比奇(1792—1871)。
汤恩。
②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2)人群关系学说4.组织行为学产生后有哪些新发展?1)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2)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3)“新组织”的兴起与组织过程的研究案例分析答案:1.缺少对组织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规律的研究。
2.缺少人性化管理。
3.缺少对冲突的正确处理。
第二章课后思考题1.个体认知包括哪些内容?了解个体认知过程会给我们在管理上带来什么启示?内容:感知、注意、记忆、表象、思维、言语、智力启示:1)在识人过程中避免认知过程中干扰因素,尽量做到公正、客观。
2)在管理人的过程中,要遵循个体认知规律,因人而异采用恰当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3)在人员培训工作中,遵循个体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2.什么是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可分为哪几类?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3.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有哪些?知觉者1)知觉者的动机2)知觉者的任务3)知觉者的兴趣4)知觉者过去的经验和期望知觉对象(1)魅力。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组织与组织行为学知识巩固一、简答题1.什么是组织、组织行为和组织行为学?答:组织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首先,组织有明确的目标;其次,组织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要拥有相应的资源;最后,组织有特定的结构。
组织行为是指在一定组织环境中,全体组织成员工作时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其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预测、理解、引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就高绩效组织。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表现,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统一体进行研究。
因此,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答:观察法、谈话法、实验法、问卷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等。
二、不定项选择题1.B2.BC3.A4. C5. C6. C三、应用练习题1.阅读管理学相关内容,谈谈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的差异。
答: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
其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预测、理解、引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就高绩效组织。
组织是管理的对象,管理是组织运营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属于管理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2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对你所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做一次研究。
答:略案例讨论:IDEO让互助文化深入人心对领导者来说,没有什么比倡导组织中的互助行为更重要的了。
员工在工作中互助是优秀企业的一道常见风景。
如果不考虑员工自觉性,即组织行为学者所说的组织公民行为,公司希望高效运转,就需要将所有任务完美分配,中间不能出现任何差错,任务在执行中不能随意更改,而且所有任务必须同步,不能在进度上有半分差池。
不仅如此,在知识型工作时代,商业成果往往与人们在复杂项目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
组织行为学整理答案仅供参考
组织行为学整理答案仅供参考组织行为学答案第一章导论1、试说明组织行为的内涵、对象和研究方法。
答:内涵: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的个体、群体或组织本身从组织的角度出发,对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
对象:个体、群体、组织。
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数量统计方法、理论模型方法。
3、组织行为学产生与管理学发展有何关系?答:管理学自1911年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诞生,他与同时期的法约尔和韦伯的管理学思想是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之后梅奥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开启人际关系理论,之后这个方面的研究吸引了大量的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进行研究。
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与会者达成共识,这方面研究已经具有了独立学科的地位,于是正式命名为“行为科学”,但是广义的行为科学研究对象还包括动物的行为,所以60年代后一些学者提出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可以看出组织行为学是随着管理学发展而产生的一门独立学科,它与管理学相辅相成。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有哪些基本类型和方法?答、分类:(一)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1)理论性研究(2)应用性研究(3)服务性研究(4)行动研究(二)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1)描述性的研究(2)因果性研究(3)预测性研究(三)以研究可控制性为原则的分类(1)案例分析(2)现场研究(3)实验室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技巧方法(一)调查研究方法(二)实验方法(三)数量统计方法(四)理论模型方法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人行为1,分析各种人性假设理论的思想渊源、时代背景以及对管理的启示?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关于人性的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家和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
根基经济人假设,管理人员的职责和管理方式应当是: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任务方面;应用职权发号施令,使对方服从;强调严密的组织,制定具体的规范和工作制度;在激烈约束制度上,主要用金钱报酬调动人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 12版 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一、简答题1. 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角度,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概念?答:管理者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中的一条共同的主线,不管它被称为管理者的“领导只能”、“人际交往的角色”,还是“人际技能”,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
对于“人际技能”这一概念,普遍用的学科术语就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到以下领域:①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即对领导人个性、行为方式及领导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领导理论,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领导职能;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认识,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都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人际交往角色和人际技能。
概言之,组织行为学就是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更为有实践意义。
2.定义组织行为学,并与管理学进行比较。
答:(1)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其含义包含三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①观察法:运用感官器官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
②访谈调查法:运用口头的信息沟通方式(个别访谈,调查会),传递与交流,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课程复习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练习题1、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ABCDEF)。
A多学科交叉性B情景性C系统性D多层次性E实用性F科学性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ABCE)。
A个体B群体C组织D集体E环境3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ABCDE)。
A心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D政治学E生物学1.第二章社会认知与行为练习题1、归因是指的是(C)A.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B.一个观察者根据内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外部状态的推论过程C.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D.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2、在观察一个人时,对方先出现的特点,将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并影响对此人看法。
这属于(B)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3、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是三度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使用的三种信息。
4、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的外显行为形成判断他人内在动机的一种心理活动。
5、社会认知的特征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显著性、防御性。
6、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认知者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和他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
7、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认知者、认知对象、认知情境。
8、认知者的因素包括兴趣、动机和任务;过去的经验;情绪的影响;个性特征。
9、常见的认知偏见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
10、认知对象因素包括魅力;知名度和印象整饰。
认知情境因素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11、案例分析:一个经常见面但从未与之交谈过的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他衣着极为整洁,裤子笔挺,没有一丝绉折,凭此印象你认为他一定是个做事细心周到,非常认真的人。
试分析:①这种推断是否一定正确?②这种推断属于认知中的什么现象?③这种现象对认知有什么影响?答案要点:不一定;属于认知偏见中的晕轮效应;以点盖面,以偏盖全,造成对人的认知不全面,影响对人的正确判断。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4版)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章 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第三章态度与工作满意度一、复习题1.态度包括哪些主要成分?这些成分之间有关联吗?答∶(1)态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认知、情感、行为。
①认知成分是对事物方式的一种描述或信念;②情感成分是态度中的情绪或感受部分;③行为成分是指个体以某种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行动的意向。
(2)态度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密切相关。
特别是认知和情感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可分离的。
2.态度始终决定行为吗?为什么?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答∶(1)态度不是始终决定行为。
原因分析如下∶有关态度的早期研究做出这样的假定∶态度作为原因影响到行为,人们所持有的态度决定了他们所做的事。
20世纪60年代末,利昂·费斯廷格提出行为决定态度,并阐明了认知失调的效用,即个体可以察觉到的两个或更多态度之间,或者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一致。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形式的不协调都会令人不安。
个体会因此试图减少这种不—致。
他们将会寻求—种能抑失调降到最低程度的稳定状态。
人们确实在他们的太度之间或态度与行为之间寻求一致性。
他们或者改变态度或行为,或者使自相矛盾更合理化。
(2)调节变量可以加强态度与行为之间的联系。
态度方面最有力的调节变量包括∶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是否存在社会压力以及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经验。
①重要的态度是基本价值观、自我利益的反映,或是反映了一个人对于自已看重的个体或群体的认同;②容易回忆起来的态度比那些不容易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的态度更可能预测行为;③当社会压力在某种程度上非常强大时,态度与行为之间更可能出现差异;④如果个体对于态度所针对的事件有着直接经验,则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更显著。
3.工作态度的主要类型是什么?在哪些方面这些态度是相似的?每个类型的独特性是什么?答∶(1)工作态度的主要类型包括三种态度,即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
每个类型的独特性表现在∶①工作满意度描述了人们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的态度。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学习资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智力测验的智商水平并不精确,因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低取决 于他在一个特定团队中的位置,是一种相对的比较。在智力测验中, 智力水平的高低以智商IQ来表示,智商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叫比率 智商;一种叫离差智商。比率智商针对儿童比较常用,它的计算方法 是用智力年龄(MA)和实际年龄(CA)之比乘以100,即:智商(IQ)=(MA/ CA)×100。由于智力并非永远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因此比率智商 对成年来说不太适合,在表达成年人的智力水平是通常用离差智商。 离差智商假设的是,从人类总体来看,人的智力的测验分数是按正态 分布的。计算离差智商时以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来计算。某一个 人的离差智商应该是100+15Z,其中Z代表标准差的个数。所以,无论 是用比率智商还是离差智商,所得的结果都是比较值,并不精确。只 能表示出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恰好得了平均分100分,那么就说明有50% 的人比他的分数低,50%的人比他的分数高;如果分数在一个正的标 准差位置,即115分,那么就说明有84%的人比他的分数低,有16%的 人比他的分数高。
自学考试0152组织行为第三章附习题
教材:《组 织 行 为 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习目标
1、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想与研究方 法 2、理解个体行为与管理的关系 3、掌握群体行为与管理的关系 4、掌握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 5、掌握激励理论并能与实践相结合 6、了解组织行为学与须知行为学的文化
组 织 行 为 学 目 录
1.观察,2.选择,3.组织, 4.解释,5.反应无个阶段 (二)影响知觉的因素 1.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 (1)客观因素 (2)主观因素
第一节
认知差异与管理
• 二·知觉的过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
• 2.影响知觉的因素:
•
•
(1)知觉对象与背景的不同配合
(2)知觉归类
第一节
•
认知差异与管理
3.造成错误知觉的思想方法主要有下列四种:
第一节
• • • • •
认知差异与管理
三.知觉差异与管理:
(一)X理论与Y理论 1.X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 麦克里格。 (1)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①一般人的本性是不 喜欢工作,因此总是竭力设法逃避工作;②极大多数人没 有抱负,怕负责任,希望奉命而为,宁愿接受他人的领导 与指挥;③对自身经济的安全的需要看得高于一切;④以 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目标漠不关心;⑤人习惯于守旧, 反对变革;⑥人缺乏理性,容易受人的欺骗和煽动,常有 盲从举动等。-
第一篇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篇 个体行为与管理
第四篇 • 领导理论 • 领导的决策行为 第五篇 激励理论与应用 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 • 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
• 个体差异与管理
• 创造性行为的研究与开发 • 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激励》习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激励》习题及答案第三章《激励》1.动机是一种主观状态,其表现的方式为()。
A.激励B.目标C.需要D.行为E.欲望2.动机是在()的基础上产生的。
A.需要B.感觉C.知觉D.性格E.态度3.组织行为学中,把饥饿、口渴、睡眠、性欲等这类动机称为()。
A.原始性动机B.主导性动机C.辅助性动机D.社会性动机E.消极动机4.动机会由于良好的行为结果而加强,使该行为重复出现,这是动机的()。
A.始发功能B.选择功能C.强化功能D.导向功能E.维持功能5.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埋头工作是为了受表扬,留个好名声;有的人埋头工作是为了多拿点奖金;还有人为了多做贡献而埋头工作。
这些现象说明()。
A.同一动机可以引起不同的行为B.同一行为可以出自不同的动机C.好的动机可以引起不合理的行为D.坏的动机可以引起不合理的行为E.坏的动机可能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掩盖6.激励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的过程。
A.积极性B.主观性C.选择性D.创造性E.自利性7.()是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A.激励原理B.激励机制C.激励方法D.激励效果E.激励政策8.下列哪项不属于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A.工作本身B.公平薪酬和晋升政策C.上级管理D.同事关系E.员工需要9.与自我实现人假设观点不相符的是()。
A.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B.麦格雷戈的Y理论C.组织领导者应当满足职工归属、交往和友谊的需要D.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会主动承担责任,力求有所成就E.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有利于人发挥潜能的工作环境10.依据归因理论,人们一般可作出的归因内容不包括()。
A.努力程度B.能力大小C.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D.任务难度E.运气与机会11.假如把失败归因于工作(学习)任务重、难度大等(),则可能降低行为者的自信心、成就动机、努力程度和持续性。
A.波动的外因B.波动的内因C.可控的内因D.不稳定的外因E.稳定的外因12.影响人的动机结构和主导性动机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国开作业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本章自测38参考(含答案)
题目: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
选项A:赫兹伯格
选项B:马斯洛
选项C:泰罗
选项D:梅奥
答案:马斯洛
题目: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
选项A:赫兹伯格
选项B:波特
选项C:麦克利兰
选项D:马斯洛
答案:赫兹伯格
题目: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
选项A:尊重需要
选项B:交往需要
选项C:生理需要
选项D:安全需要
答案:尊重需要
题目: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选项A: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选项B: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选项C: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选项D: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
答案: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题目: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选项A: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选项B: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选项C: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
选项D: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控制
答案: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题目: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哪一种?()。
选项A:双因素理论
选项B:成就需要论
选项C:E.R.G理论
选项D:需要层次论
答案:E.R.G理论。
组织行为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嘉兴学院
组织行为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嘉兴学院绪论单元测试1.马克思主义理论表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这是每个人的权利。
参考答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诞生于物理和化学等自然科学研究,后来被移植到组织行为研究中的研究方法是()。
参考答案:实验研究法3.()是连接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变量,常常解释为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作用机制,也就是自变量通过该变量而对因变量产生作用。
参考答案:中介变量4.古典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亨利·法约尔()参考答案:对5.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企业中的人和群体行为的科学()参考答案:错第一章测试1.对于同一场考试,某位同学的考试成绩很好,我们通常会认为这是由于具有天赋或足够努力等个人因素所决定的。
这属于对应推断理论的()参考答案:非共同性效应2.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能力和任务难度是()参考答案:内因、外因3.隐含偏爱模型的决策过程遵循如下步骤()参考答案:识别问题;确定偏爱的方案;确定选择性备选方案;确定证实性备选方案;建立决策标准和权重;选择隐含偏爱方案4.自我知觉指的是对物质自我的知觉、对社会自我的知觉、对人际自我的知觉。
()参考答案:错5.甲、乙两位管理者都认为公平是管理员工的基本准则,这表明二人在价值观的强度属性方面基本一致。
()参考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兴趣对人们的工作态度、钻研程度、创造精神的影响很大,往往与()密切相连。
参考答案:求知求美和自我实现2.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参考答案:在行为上引起的变化3.自尊的需要指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对自己的工作、人品和才干给予认可,希望自己在同事之间()参考答案:有较高的地位、声誉和威望4.研究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激励理论的基础。
()参考答案:对5.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来自需要。
有某种需要一定就会产生某种动机,有某种动机一定就会引发某种行为。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在定义群体时,有些学者看重群体成员的互动和联系,有些学者认为社会类别才是关键因素。
大学_组织行为学第三版(张德著)课后答案下载_1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张德著)课后答案下载组织行为学第三版(张德著)课后答案下载第1章组织行为学概论学习目标1.1 组织行为学定义1.2 人性假设与管理1.3 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学科1.4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1.5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2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学习目标2.1 心理过程与管理2.2 态度与管理2.3 个体决策与管理2.4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管理 2.5 归因理论与管理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3章个体差异与管理学习目标3.1 能力差异与管理3.2 人格差异与管理3.3 价值观差异与管理3.4 胜任力模型与管理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4章激励学习目标4.1 内容型激励理论4.2 目标设置理论4.3 过程型激励理论4.4 激励理论的综合运用 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5章群体5.1 群体概述5.2 群体活动规律5.3 群体的形成、发展与凝聚力 5.4 群体决策5.5 团队与团队建设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6章沟通学习目标6.1 沟通概述6.2 沟通过程6.3 沟通形式和种类6.4 沟通管理__小结关键概念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7章领导学习目标7.1 领导概述7.2 领导的特质理论 7.3 领导的行为理论 7.4 领导的权变理论 7.5 领导理论的新进展 7.6 领导力提升的技术 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8章组织结构与设计学习目标8.1 组织结构概述8.2 组织结构分类8.3 组织理论8.4 组织结构设计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9章组织变革与发展学习目标9.1 组织变革概述9.2 组织变革的过程理论9.3 组织变革的策略与方法9.4 组织发展与方法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10章组织文化学习目标10.1 组织文化的历史与内涵10.2 组织文化的要素及建构10.3 组织文化建设的机制与主体 10.4 组织文化建设案例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附录:章后客观题参考答案参考文献组织行为学第三版(张德著):内容简介第一,试图体现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资料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思考题3。
3、组织中的很多问题产生于不良的沟通,请根据你的工作经历举例说明,并提出改进沟通的措施。
在一个组织中,各部门和群体在分工协作,达成组织共同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信息沟通,组织内各种行动协调一致是沟通的首要目标,要达到这一点,组织内必须共享信息和表达情感,因为它们对协调行动起支持作用。
沟通主要是为了让各部门和群体了解组织的目标,工作任务,工作结果以及组织决策等各方面的信息。
信息沟通总是不断地在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进行。
沟通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任务的完成程度和表现的结果。
沟通讲究准确性、实时性和效率。
沟通的方式分书面沟通、口头沟通、和非文字语言沟通。
采取何种沟通方式根据具体的情况决定,但同一事如果选择的沟通方式的不同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也会有不同。
(1)、书面沟通是用书面形式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具有准确性和权威性,比较真实,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信息可以长期保存,便于查看和核对,可以减少在多次的传递和解释中造成的信息失真。
但书面沟通一旦形成书面文件就不易随便修改,文字冗长不易修改,形成书面文字也比较费时。
(2)、口头沟通是运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来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具有比较灵活,简便易行、速度快、有亲切感;双方可以自由交换意见,便于双向沟通,在交谈时还可以借助于手势、体态、表情来表达思想,有利于对方更好的理解信息。
但口头沟通受空间限制,人数众多的大群体无直接对话,口头沟通后保留的信息较少。
(3)、非语言文字沟通指有非语言符号系统进行的信息沟通。
信息沟通分多种轮式沟通、链式沟通、圆式沟通、全方位沟通,有正式沟通和非正沟通、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上行沟沟、下行沟通、平行沟通。
具体选择哪一种沟通方式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定。
我目前工作的公司是一家在国内经营有13年历史的欧洲跨国性企业,属于钣金机械加工制造业。
由于组织内管理人员没有外国人管理,重要岗位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年龄基本上又都在40岁以上,且大部分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都是以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制分流后再就业招聘过来的人员,主要岗位基本上没有年轻的人员。
组织行为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武汉学院
组织行为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武汉学院第一章测试1.关于组织的特点,表达不准确的是()。
A:组织是由个人和群体组成的 B: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不需要相互作用 C:组织有自己的目标 D:专业分工和协调合作是组织实现目标的方式答案: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不需要相互作用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因变量包括()。
A:流动 B:群体水平的变量 C:工作满意度 D:组织公民行为答案:流动 ;工作满意度 ;组织公民行为3.员工工作满意度越高,工作绩效()A:越高 B:可能越高也可能越低 C:没有影响 D:越低答案:可能越高也可能越低4.权变理论认为,组织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绝对有效的模式或方法,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随机应变。
( )A:错 B:对答案:对5.社会活动大多是通过正式组织来完成的,因此非正式组织是毫无作用的。
()A:对 B:错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个体通过自己对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的情感、情绪和内在特质等心理状态的认知,称之为()。
A:自我知觉 B:对他人的知觉 C:人际知觉 D:角色知觉答案:自我知觉2.知觉者会对与当前事件相关的过去事件的一些信息进行回忆,这是知觉过程的()阶段。
A:注意 B:解释 C:判断 D:检索答案:检索3.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对知觉对象做出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是知觉的()。
A:恒常性 B:客观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答案:理解性4.人们对自然界中空间、时间、运动的知觉是物体知觉。
()A:对 B:错答案:对5.你认为一名医生应该是救死扶伤的,充满爱心的,这是对医生的人际知觉。
()A:对 B:错答案:错第三章测试1.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表现时,把别人的行为过多地归因于内部因素这种归因倾向属于()。
A:自我服务偏差 B:行动者偏差 C:基本归因错误 D:观察者偏差答案:基本归因错误2.一名员工今天迟到了,他并不总是上班迟到,他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表明他的这种行为的一贯性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答案
第三章
价值观与人格
思考题
1、什么是价值观?
答:价值观指的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
2、职业价值观有哪些类型?
答:职业价值观有以下类型:
(1)技术型:强调技术并不断成长,职业发展围绕自己所擅长的技术或专业能力而进行。
(2)管理型:希望成为管理人员,倾心于权力,升迁动机强烈,成为组织的高层管理者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3)创造型:也称为创业型,这种人创造欲强,偏好高风险,意志坚定,在职业选择方面大多围绕创造性活动或创业性活动,如创办属于自己的企业。
(4)自主型:也称为独立型,这种人愿意自己决定事情,倾向于选择可以自己安排时间、自己决定生活和工作方式的职业。
(5)安全型:极为重视长期的职业稳定和工作的保障,愿意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维持一种稳定的、有保障的职业。
(6)服务型:也称为奉献型,这种人关注工作本身的价值,并且具
有较强的利他主义倾向。
他们不仅仅把工作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更强调工
作应该体现他们的个人价值和一定的社会意义。
(7)生活型:这种人更喜欢能够使他们的工作和家庭平衡稳定,可
以同时满足个人需要、家庭需要和职业需要的工作环境。
他们不喜欢只有
工作,没有家庭生活的工作方式。
生活型价值观比较强的人,很难忍受长
时间的加班和很少的休假。
在生活型价值观上得分比较低的人,在选择职
业时,可能就不会在意目标企业的加班文化,甚至勤于加班、乐于加班。
(8)挑战型:这种人喜欢工作能够提供挑战,希望工作具有新奇感、变化性和困难,如果工作过于容易,可能马上令人感到厌烦。
对于挑战型
的人来说,工作的清闲、稳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够在工作中感到有
挑战性、能获得成就感。
3、职业性向理论对管理实践而言有何作用?
答:根据职业性向理论,人们最大的成长空间在于其人格与兴趣最能
发挥作用的领域。
人们通常倾向于选择与自我兴趣类型相匹配的职业环境。
因此,在招聘和晋升方面,要注意应聘者或候选人的职业兴趣与岗位情况
的匹配度;其次,在绩效管理方面,要注意员工的工作方法多样性;再次,可以通过培训认识和强化员工的职业兴趣。
4、人格的特征有哪些?
答:人格具有以下特征:
(1)独特性和一般性
每个人既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也具有其从属的团体的一些共同人格
特征。
(2)整体性和层次性
(3)稳定性和可变性
每一个人的人格都是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受社会、家庭潜移默化的
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熏陶以及实践活动的锤炼塑造形成的。
所以,人格一旦
形成,就比较稳定,总以重复性、持续性、必然性的面貌出现,在不同的
时间、场合表现出一些一致、持久的特质。
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
意味着人格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变化,
人格也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是人格可变性的一面。
5、什么是大五人格模型?
答:大五人格模型将五种一般人格特质置于人格特质层级的顶层,即
外倾性(Etroverion)、随和性(Agreeablene)、经验开放性(Openne)、尽责性(Concientioune)、神经质(Neuroticim),每项
人格特质都是由各种具体的特质构成,五个人格特质的英文首字母合起来,可以组成一个英文单词,OCEAN,因此,人们又把大五人格称为人格的海洋。
6。
个性心理如何在组织中进行合理应用?
答:(1)合理的人员选拔和安置
①人岗匹配原则
现代管理强调管理者要知人所长,避人所短。
管理者通过了解不同员
工的特点,并根据其不同的气质类型和个性特征来安排相适应的工作,达
到人尽其才的目的。
②人与组织匹配的原则
人与组织匹配,更多的是指人的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匹配,也就是人所追求的东西与组织追求的核心理念是不是一致的,人所需要的东西是不是组织能够提供的。
目前,组织在招聘选拔过程中,主要采用结构化面试的方法考察应聘者与组织特征是否匹配,考查内容主要为应聘者的个人价值观、个人目标与组织价值观、组织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③人与人匹配的原则
人与人的匹配主要是指员工与其他员工、上司及下属等在个性特征方面的匹配。
在招聘选拔过程中,需要根据组织中已有的员工或者上司、下属的个性特点,聘请和选拔合适的员工。
(2)恰当的管理,合适的沟通
管理者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将刻板的制度化管理方式转变为面向个体的差异化管理方式。
通过了解不同员工的人格差异,可以使管理者更灵活地采用相应的管理方式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最大价值。
拥有不同个性特质的员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管理方式和沟通方式有不同的偏好。
在工作安排方面,对于内控型的员工,管理者应该进行充分的授权,让他有一定的自由度和控制力;外控型的员工则更喜欢具有详细规则的工作;对于冒险性高的员工,更喜欢从事有挑战性的工作,冒险性低的人更愿意接受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
另外,抑郁质的员工更需要领导的鼓励,胆汁质的员工则避免过分地刺激,多血质的员工需要适时的督促和提醒,粘液质的员工则比较慢热,需要更充足的时间。
(3)科学的团队成员配置
在组成一个项目团队或工作小组时,除了要考虑安排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外,还应该考虑合理的人格结构,这样就可以在人格
上形成一个互补的组合团队,有效克服人格的消极影响,增强团队或组织
凝聚力和战斗力。
讨论题参考答案
1、从个人经历及生活实践出发,谈谈个性特征与职业类型的匹配。
答题要点:
(1)结合本人生活经历;
(2)分析本人个性特征及职业经历;
(3)重点分析个性特征对职业类型的选择是否存在影响,匹配度如
何及匹配度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2、以您或您熟悉的职业为例,讲讲不同价值观的人在您或您熟悉的
职业上会呈现出什么不一样的特点。
答题要点:
(1)选择其中一职业进行具体分析;
(2)分析价值观类型;
(3)将价值观类型与职业情况结合进行深入分析。
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1、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谈谈做总经理需要哪些具体条件?
答:做总经理需要以下条件:
(1)战略管理能力
总经理必须理解和贯彻公司战略,带领团队完成公司的战略目标,例
如领导产品创新与市场营销。
(2)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总经理必须擅长人才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知道什么岗位应当用什么人,选拔、培养和团结核心团队成员,对他们进行公司战略与文化方面的培训。
(3)运营管理能力
总经理必须懂得审核各部门经理的年度、月度计划,对各部门经理进
行考核和评价,并及时改进各部门经理的工作,提高运营管理效率,确保
各阶段各项指标的完成。
(4)文化管理能力
总经理必须与公司的价值观统一,一切为公司着想,一切为员工利益
着想。
在公司中营造执行文化与职业文化的氛围,不搞小帮派、小团伙,
不做损害公司利益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要做文化的第一推动力,组织、
设计企业文化的实施方案,用管理手段做好企业文化。
(5)财务管理能力
总经理要在授权范围内,执行公司的财务制度,严格控制成本,提高
资金使用率,防止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定期向企业所有者汇报财务状况
与改善计划,同时能根据公司财务状况,对公司的战略定位与运营管理进
行反思与改进。
(6)积极稳定的人格特质
总经理要具备积极稳定的人格特质,具备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调节
能力,从而能保持清晰的自我认识和理性的思考能力,从而更容易带领团
队达成目标。
2、从人格理论的角度来看,你觉得谁更胜任总经理?
根据大五人格理论,首先刘厂长善于言谈,乐于交际,决策果断自信,外倾性水平较高;其次,刘厂长骄傲自满,性情暴躁,与其他同事关系恶劣,在随和性上水平较低;再次,刘厂长重金引才,愿意探索新技术,在
经验开放性上水平较高;第四,刘厂长事业心强,不辞辛苦,在尽责性上
水平较高。
而张厂长则与刘厂长相反,张厂长性格内向沉稳,不爱出风头,外倾性水平较低;其次,张厂长与其他同事都关系友好,愿与他人进行协作,在随和性上水平较高;再次,张厂长不喜欢引才和做广告,经验开放
性较低。
总体来看,刘厂长更能扮演好总经理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