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化学实验

合集下载

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召开2009年学术研讨会
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重点学科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学科实验室”)2009年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7月9日-10日在北京九华山庄举行。

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先进技术研究院和重点学科实验室的老师合计23人。

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白树林常务副院长希望重点学科实验室能够多渠道争取GF项目,并加强实验室内部以及校内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邱建国副院长介绍了先进研究院的基本情况,包括职能、组织框架,管理项目来源等。

项目办主任钟灿涛老师针对GF项目的有关情况进行了具体介绍,包括项目来源,评审项目要点等,认为项目申请需要满足国家需求,具有创新的技术路线和一定的应用可行性,同时还要有良好的研究基础。

重点学科实验室主任沈兴海教授汇报了实验室的总体工作进展,包括组织建设、科研队伍、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近期工作计划。

重点学科实验室副主任刘春立和翟茂林老师分别汇报了放化和辐化学术会议情况。

随后重点学科实验室各学术组组长介绍了学术组的科研工作进展情况。

参加会议的领导和各位老师就此次会议报告的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些老教授也对重点学科实验室的发展提出了诸多良好的建议。

本次会议的召开不仅促进了重点实验室内部的学术交流,也增进了先进技术研究院与重点实验室之间的相互了解,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放射元素观测实验报告

放射元素观测实验报告

放射元素观测实验报告实验目的:观测放射元素的衰变行为并测量其衰变速率。

实验原理:放射元素是指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其原子核中的核子发生衰变,放出α、β、γ 等放射性射线。

衰变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放射性原子核发生衰变的数量。

实验中使用一定量的放射元素样品,并利用探测器记录衰变事件的发生,从而测量衰变速率。

实验材料:放射元素样品、放射性探测器、计时器、实验平台、计算机。

实验步骤:1. 将放射元素样品放置于实验平台上,并将探测器与计时器连接到计算机。

2. 开始实验,并记录实验开始时间。

3. 实验过程中,计算机会记录放射元素样品发生的衰变事件,包括衰变类型和发生时间。

4. 在一定时间内,记录衰变事件发生的次数,并计算衰变速率。

5. 结束实验,停止记录。

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根据记录的衰变事件数据,可以统计出衰变事件发生的次数。

根据实验记录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可以计算出实验所持续的时间。

基于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出放射元素的衰变速率。

实验结果表明,放射元素的衰变速率与其半衰期有关。

通过不同放射元素的实验观测,可以推导出不同放射元素的半衰期,并进一步了解放射元素的性质和特性。

实验结论:通过观测放射元素的衰变行为和测量衰变速率,我们可以获得关于放射元素的重要信息,包括半衰期和衰变类型。

这些信息对于研究放射性物质的特性、应用以及辐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实验数据的可信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辐射防护措施,以确保实验操作人员的安全。

实验结果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放射性物质的本质和应用领域。

化学实验设计放射性元素浓度分析实验

化学实验设计放射性元素浓度分析实验

化学实验设计放射性元素浓度分析实验放射性元素的浓度分析在核物理、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设计一项用于浓度分析的放射性元素实验,并详细介绍实验步骤及所需材料。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放射性元素的岛屿衰变,计算其浓度。

实验原理:本实验基于放射性核素的衰变定律,即放射性核素的衰变速率与其浓度成正比。

利用放射性核素的衰变放射线产生的电离来测量其衰变速率,进而确定其浓度。

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 准备测量放射性元素的样品,确保样品的纯度。

- 准备准确的测量仪器,如放射计数器、贝克尔计数器等。

- 为保护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应始终遵循辐射防护准则,在实验过程中佩戴辐射防护设备。

2. 样品测量- 将待测样品放置于放射计数器中,记录计数器初始读数。

- 计时器开始计时,记录一定时间间隔(如1分钟)内的计数器读数。

- 根据记录的读数和时间,计算样品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速率。

- 重复上述步骤,获取多组数据。

3. 浓度计算- 根据衰变速率计算放射性元素的平均半衰期,可使用以下公式: t1/2 = (ln2) / λ其中, t1/2为平均半衰期,λ为衰变常数。

- 根据半衰期,利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公式,计算浓度。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需遵守辐射安全准则,避免辐射对实验人员和环境造成的伤害。

2. 对于高放射性样品,应以安全为首要前提,执行辐射防护措施。

3. 实验室应具备辐射测量设备和辐射废物处理设施,确保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所获得的衰变速率数据和测量时间,可以计算出放射性元素的浓度。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考虑改变样品浓度或测量时间,以探究它们对衰变速率的影响。

实验优化: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可以采取一些优化措施,如:- 优化样品制备技术,提高样品纯度,减少测量误差。

- 提高测量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减少仪器误差。

- 增加测量的时间间隔,以获得更精确的衰变速率数据。

结论:本实验设计了一种浓度分析放射性元素的实验方法,并通过测量放射性核素的衰变速率来计算其浓度。

放射化学实验讲义定稿

放射化学实验讲义定稿

实验1:溶剂萃取实验实验目的了解溶剂萃取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溶剂萃取实验技术。

实验原理萃取操作的进行取决于混合液中溶质向溶剂中的传递,故已属于传质操作。

它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及混合液中各组分在两液相中的不同溶解度而造成的不同分配。

通常,混合液中被萃取的物质称为溶质(如苯酚),其余部分称为原溶剂,而加入的第三组分(如煤油)称为溶剂或萃取剂。

所选萃取剂的基本条件应对混合液中溶质有尽可能大的溶解度而与原溶剂则不相容或部分互溶。

溶剂通常由萃取剂、稀释剂和改质剂组成。

萃取过程涉及到分配常数、分配比、萃取率和分离因子等基本概念。

在给定的温度下,如果被萃物在两相中分子形式相同,则达到萃取平衡时,被萃物在互不相容的两相中浓度比值为一常数(Nernst 定律)即]/[)]([K d M o M =,下标(o )表示有机相。

分配比D 定义为有机相中被萃物质总浓度/水相中被萃物质总浓度。

萃取率E 是一个表征萃取难易程度的量,定义为(有机相被萃物质的量/两相中被萃物质的量)×100%。

E 和D 之间存在如下关系:E =D/(D+V/V 0) ×100%, V/V 0为水相与有机相体积之比。

分离因子β表示两种物质萃取分离难易程度的实验参数,如A,B 两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萃取分配比为DA,DB ,则其分离系数为:B A D D /=ββ等于1时没有分离效果,β愈大于(或小于)1,两物质的分离效果愈好。

但是分离效果的好坏不但与β有关,而且与分配比本身的大小有关。

仪器和用具碱式滴定管,取样器,萃取管,烧杯,离心分离器,多头电磁搅拌器,磁子,分析天平,容量瓶,烧杯试剂纯度大于99%的TBP加氢煤油分析浓纯硝酸酚酞指示剂分析纯NaOH实验步骤1 配制溶液1)称4g NaOH溶于1000ml去离子水配制称0.1mol/L NaOH 溶液,用0.05mol/L 标准苯二酸氢钾溶液标定。

2)用量杯取75.0mLTBP,加入到250ml容量瓶种,然后用加氢煤油洗涤量筒3次,转入容量瓶中,用加氢煤油稀释到刻度,混匀得到萃取溶剂。

化学实验室安全放射性辐射防护与放射源基本知识

化学实验室安全放射性辐射防护与放射源基本知识
➢ 射线与电子束本质上也一样,只不过其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核反应,后者则由电子加速器 产生。
、、射线的穿透能力
➢ 射线:1张纸片就能阻止它的穿透。 ➢ 射线:几毫米的铜片才能阻止它的穿透。 ➢ 射线:几十厘米厚的混凝土或几厘米厚的铅 板才能阻止它的穿透。
➢ 掌握射线的这种特性,能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 有效辐射防护。
Er为射线的能量,单位:J(1MeV=1.610-13 J) A为放射源单位时间内向4方向发射的射线数,单位:粒子/s;
r为某点距离点源的距离,单位:m。
空气吸收剂量率(nGy/h)
26mCi放射源(137Cs)周围的空气吸收剂量率随距离的变化
1.E+09
1.E+08
1.E+07
1.E+06
1.E+05
连续X射线的产生
高压电源
X光 靶
➢连续X射线是由于高速运动的电子撞击物体(钨靶、银靶、钼靶等),速 度猝然而止,其中一部分(<10%)能量以一个或几个X光子的形式放出,其余 (>90%)的能量则转换为热能。 ➢由于释放出的X光子的能量分布是连续的(0~Emax),因此称为连续X光。
低压 电源
X光机原理
小结——几个常用的物理量
1. 活度、比活度 2. 剂量、剂量率 3. 剂量当量 4. 半衰期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
1、射线的用途 2、射线的危害 3、射线防护的目的 4、辐射防护三原则 5、外照射及其防护方法 6、内照射及其防护方法
谢谢!
射线
射线 射线
X、 射线穿透物质的衰减规律
I I0 et
I:穿透物件后的射线强度 I0:穿透物件前的射线强度 :物质对射线的吸收系数(对同一材料为一常数) :物件的比重 t:物件的厚度

放射化学实验

放射化学实验
放射化学 (Radiochemistry)
放射化学1901年由卡麦隆(Cameron)提出, 是近代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研究有关放射性现象的一门科学。
放射化学实验基础
放射化学实验相关的基本知识 放射化学分离方法原理及应用 放射化学主要使用仪器与设备 放射化学实验安全管理与防护
放射化学实验技术
放射化学实验相关的基本知识
真空蒸发法:将放射性样品置于高真空体系中,将样品加热使 挥发物沉积在承托片上,然后在活性区表面上封 一层保护膜。
电喷雾法: 在30005000V电场作用下,使液体放射性样品 从直径0.1mm毛细管内呈雾状喷射到承托物上, 喷出雾珠在空气中迅速挥发而制成薄源。
放射化学纯度(Radiochemical Purity): 规定化学形态的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样品总放射性 活度的百分数。
SI单位: Bq(贝可),1 Bq相当于每秒发生1次衰变。 旧单位: Ci(居里) ,1 Ci 相当于每秒发生3.7×1010次衰变
(1 g 镭-226的衰变速率)。 1Ci = 3.7×1010 Bq
• 放射性物质的固液分离
离心法:沉淀量小,并且不需要对沉淀进行转移。 (优点:操作简便,沉淀损失小,避免污染) 过滤法:体积大,沉淀量多,或沉淀必须进行转移。 (优点:可以使用可拆式漏斗,将沉淀制成固体放射源, 便于沉淀的取出和制成一定面积的固体源。)
! ! 应防止滤纸及器皿表面对溶液中微量放射性物质的吸附。 ! ! 使用机械泵时,必须带有缓冲和气体吸收装置,防止机械 泵将放射性物质抽入。
放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
• 放射化学实验前的准备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前,必须对同位素的性质 (化学状态、毒性、比度等)有确切了解,根据它 的性质和用量确定流程、操作方法和防护措施。

放射化学及核化学基础

放射化学及核化学基础

放射化学及核化学基础放射化学及核化学是一门研究放射性物质和核反应过程的学科,它们在核能利用、核燃料循环、环境保护、医学诊断和治疗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放射化学及核化学的基本概念、核反应的类型和应用以及相关的实验技术和安全注意事项。

一、放射化学的基本概念放射化学是研究放射性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和特性的学科。

放射性物质具有放射性衰变和核反应两种基本性质。

放射化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放射剂量的计算、放射性同位素的制备和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稳定性研究等。

二、核反应的类型和应用核反应是指核粒子(如中子、质子等)和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根据反应的类型,核反应可以分为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

裂变反应是指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更多轻原子核的反应,聚变反应是指两个或更多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重原子核的反应。

核反应在能源领域有重要应用,如核电站中的核裂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可用来发电。

此外,核反应还在放射治疗、核工业和核武器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三、实验技术和安全注意事项在放射化学和核化学的实验中,合理的实验技术和安全措施非常重要。

实验技术包括放射性物质的提取和测量方法、辐射防护措施和核设施的运行管理等。

安全注意事项包括严格遵守核反应的操作规程、正确使用防护设备、避免剂量超标等。

同时,核能利用和核材料的管理也要符合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相关规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确保核化学的应用和研究活动在安全合规的范围内进行。

结论放射化学及核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能源、环境和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放射化学及核化学的基本概念、核反应的类型和应用、实验技术和安全注意事项的介绍,有助于增加对该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希望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能够不断发展,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何识别化学实验中的放射性物质

如何识别化学实验中的放射性物质

如何识别化学实验中的放射性物质化学实验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而识别实验中可能存在的放射性物质更是一项关键的任务。

这样做不仅可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还可以保护研究人员和环境的健康。

本文将重点讨论如何识别化学实验中的放射性物质,并提供一些识别方法和措施。

放射性物质是指具有放射性衰变特性的元素或同位素。

在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放射性物质包括铀、钚、镭等。

这些物质具有放射性衰变的能力,通过放出α、β、γ射线进行自我衰变。

首先,为了识别化学实验中的放射性物质,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辐射探测器。

辐射探测器是一种仪器,可以检测和测量不同类型的辐射。

在实验室中,最常见的辐射探测器是Geiger-Muller计数器。

通过将这个仪器放置在可能存在放射性物质的样品附近,可以检测到辐射的存在并进行相应的记录和分析。

除了使用辐射探测器,还可以通过一些物理和化学性质来判断实验物质是否含有放射性物质。

首先,可以观察物质的自发发光能力。

一些放射性物质具有自发发光的特性,这被称为荧光。

观察实验物质是否具有这种特性,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放射性物质。

此外,放射性物质还具有特殊的辐射性能。

例如,放射性物质可以使感光材料显影,因此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进一步确认物质中是否存在放射性元素。

此外,放射性物质还可以产生特殊的热效应,例如水在接触到放射性物质时可能会产生不寻常的升温现象。

这些特殊性质可以用来加深对实验物质是否含有放射性物质的认识。

当然,在识别化学实验中的放射性物质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首先,需要佩戴防护设备,例如带有铅屏蔽的辐射防护服和手套。

其次,在进行任何实验之前,需要进行辐射源的周围环境检测,确保环境符合安全标准。

另外,在实验操作中要小心谨慎,避免对辐射源造成任何的损害或污染。

最后,为了进一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建议定期进行放射性物质的检测和监测。

这可以通过定期进行环境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来实现。

这些样品可以是空气、水、土壤等,通过对样品中的辐射水平进行测量,可以判断实验室中是否存在放射性物质的泄漏或污染。

放射化学实验教案

放射化学实验教案

放射化学实验教案放射化学实验是化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实验内容,它研究放射性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和性质。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份放射化学实验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基本性质,掌握放射性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1. 放射性物质:选择一种常见的放射性同位素,如铀、钚等。

2. 化学试剂:如硫酸、氢氧化钠等常用试剂。

3.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滴管、移液管等常见的实验器材。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将实验器材和试剂准备齐全,确保实验环境安全。

2. 实验操作:a. 取一定量的放射性物质,放入试管中。

b. 加入适量的化学试剂,观察反应过程中的变化。

c. 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d.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佩戴实验手套、口罩和护目镜。

2.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器材和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3. 实验过程中如有异常情况发生,应立即停止实验并向教师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得出放射性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规律和性质。

例如,放射性物质可能会发生放射性衰变,产生辐射,同时也可能参与化学反应,发生化学变化。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数据和现象,分析放射性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反应产物等性质。

六、实验延伸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可以对实验进行延伸。

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对放射化学反应的影响,如温度、浓度、pH值等。

通过自主设计和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放射化学实验的原理和规律。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放射化学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还深入了解了放射性物质的基本性质和行为规律。

实验教案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帮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实验设计放射性元素实验

化学实验设计放射性元素实验

化学实验设计放射性元素实验化学实验设计:放射性元素实验引言:放射性元素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放射性元素的性质、特点以及安全使用的方法。

本文将针对放射性元素实验的设计进行探讨,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这类实验,并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与有效性。

一、实验目的与原理实验目的:探究放射性元素的性质和特点,了解放射性元素在化学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放射性元素是指核素存在放射性衰变现象的元素。

它们在衰变过程中会释放出射线,包括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

本实验将重点研究放射性元素的射线产生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二、实验器材与试剂实验器材:放射性元素样品、辐射计、铅屏蔽室、实验探测器等。

实验试剂:不锈钢容器、稳定剂、试剂溶液等。

三、实验步骤1. 应事先准备好辐射计和铅屏蔽室,并确保实验室有必要的辐射防护措施。

2. 将放射性元素样品放置于不锈钢容器中,并添加适量的稳定剂,以降低放射性材料的辐射强度。

3. 根据实验需求,将不同浓度的试剂溶液加入至实验容器中。

4. 用实验探测器测量不同条件下的射线强度,并记录数据。

5.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探究放射性元素与试剂溶液的反应关系。

四、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操作前需佩戴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2.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放射性物质。

3. 操作完成后,及时清理实验设备,并将辐射源正确存放或处理。

4.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保持实验室通风良好,避免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数据的测定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不同条件下射线强度的变化趋势,并推测了放射性元素与试剂溶液之间的反应关系。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深入探讨放射性元素的性质、特点以及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六、实验的意义与应用1. 通过放射性元素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放射性元素的认识和理解。

2. 放射性元素在核工业、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实验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应对相关问题的能力。

牛蛙骨髓放射实验报告

牛蛙骨髓放射实验报告

牛蛙骨髓放射实验报告引言放射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实验方法,通过使用放射性示踪剂,可以研究生物体内某一特定物质在组织或器官中的分布情况和代谢情况。

本实验旨在通过给牛蛙注射放射性示踪剂,研究其在牛蛙骨髓中的分布情况,为了更好地了解牛蛙骨髓的结构和功能。

材料与方法材料- 实验动物:牛蛙。

- 放射性示踪剂: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例如放射性核素铯-137等。

- 实验仪器:放射性测量仪器、镜头和显微镜等。

方法1. 准备工作- 确保实验环境安全,准备防护设备。

- 准备牛蛙及实验仪器。

2. 示踪剂标记与给药- 将放射性示踪剂与适当的载体混合,标记示踪剂。

- 在合适的剂量下,将标记好的示踪剂注射到牛蛙体内。

3. 取样及测量- 在注射示踪剂后的不同时间点,取牛蛙骨髓样本。

- 使用放射性测量仪器对样本进行放射性计数,得到在样本中示踪剂的分布情况。

- 对样本进行镜头和显微镜观察,观察骨髓细胞的变化。

结果与分析放射性计数结果在实验进行的不同时间点,对牛蛙骨髓样本进行放射性计数得到如下结果:时间(小时)放射性计数(单位)0 1001 802 603 404 205 10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牛蛙骨髓中的放射性示踪剂的计数逐渐减少。

骨髓细胞观察结果通过镜头和显微镜观察牛蛙骨髓样本,在实验进行的不同时间点,观察到如下结果:1. 时间0小时,骨髓细胞呈现正常形态和分布。

2. 时间2-3小时,骨髓细胞开始出现变化,出现部分细胞核的异常增殖。

3. 时间4-5小时,骨髓细胞明显减少,细胞核的异常增殖进一步加剧。

讨论与结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 放射性示踪剂在牛蛙骨髓中的分布具有时间依赖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示踪剂在骨髓中的分布逐渐减少。

2. 牛蛙骨髓细胞在示踪剂的影响下,发生了异常细胞核增殖和减少的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牛蛙骨髓的结构和功能。

然而,由于本实验样本数量有限,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和深入理解这些现象。

放射科临床实验项目

放射科临床实验项目

放射科临床实验项目放射科临床实验项目是医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使用放射性物质或利用射线技术,放射科临床实验项目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各种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放射科临床实验项目的几个常见应用。

一、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是通过体内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来观察病变情况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放射性同位素检查包括骨扫描、甲状腺功能检查等。

在骨扫描中,医生会将放射性同位素注射到患者体内,然后使用特殊设备观察放射性同位素在骨骼中的吸收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骨质疾病。

甲状腺功能检查则是用放射性碘同位素观察甲状腺功能的正常与否。

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利用射线来杀灭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

通过放射性物质的辐射作用,放射科医生可以将射线精确地定位到癌细胞,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生长。

常见的放射治疗方式有外部放射治疗和内部放射治疗。

外部放射治疗是通过外部设备向患者身体特定部位进行射线照射,而内部放射治疗则是将放射性物质直接注射到患者体内。

三、电子显微镜检查电子显微镜检查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显微镜技术,能够观察到生物样本以及其他物质的微观结构。

放射科临床实验项目中,电子显微镜检查常用于细胞学分析和组织学研究。

通过将样本放入电子显微镜中,科研人员可以观察到细胞内部的细微结构,从而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细胞功能。

四、造影剂检查造影剂检查是利用放射性物质或对比剂来观察患者体内结构的一种方法。

放射科医生常用的造影剂检查包括血管造影、胃肠道造影等。

在血管造影中,医生将造影剂注射到患者的血管中,然后使用x射线或CT扫描等设备观察血管的通畅情况。

胃肠道造影则是将造影剂口服或灌肠,通过x射线等设备观察胃肠道的结构和功能。

总结起来,放射科临床实验项目在医学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放射治疗、电子显微镜检查以及造影剂检查等方法,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放射科临床实验项目将会有更多新的应用,为人类健康服务。

初中化学实验影像设计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影像设计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影像设计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实验材料:试管、试管夹、醋、小苏打粉、蓝色石蕊试剂、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
1. 将小苏打粉放入试管中。

2. 使用试管夹将试管固定在试管架上。

3. 在小苏打粉上滴加醋,观察颜色变化。

4. 将蓝色石蕊试剂滴入另一个试管中。

5. 在另一个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原理:小苏打粉和醋发生反应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并导致试管内的颜色变化;硫酸铜溶液和蓝色石蕊试剂发生反应时也会导致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观察到小苏打粉和醋发生反应时试管内颜色变为淡黄色;硫酸铜溶液和蓝色石蕊试剂发生反应后,试管内的颜色变为淡绿色。

实验结论: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这是因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所以发生了颜色的变化。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时要小心谨慎,避免发生意外。

2. 使用化学试剂时要佩戴手套和护目镜。

3. 完成实验后及时清洗试管和其他实验器材。

4. 实验结束后,将废弃物质正确处理。

实验延伸:
1. 可以尝试将其他物质和酸类或碱类反应,观察不同反应过程中颜色变化的情况。

2. 了解不同金属在酸中反应的情况,分析其颜色变化的原因。

放射化学实验

放射化学实验

放射化学实验放射化学实验是指利用放射性物质的辐射作用,研究化学反应过程和化学原理的实验。

其实验原理和方法,与一般化学实验有相似之处,但需严格控制辐射剂量,确保安全和环境保护。

放射化学实验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放射化学基础实验此类实验主要学习放射化学基础理论和方法,涉及放射性核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放射性核素的裂变与衰变过程以及核反应等。

在实验中,可以利用各种核反应机理研究放射性元素间的相互作用、探究放射性同位素在化学反应中的影响,如探测元素的化学周期性变化规律等,这些对于核能源、生物医学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前景。

2. 放射化学分离实验放射化学分离实验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特有性质,研究分离同位素的实验。

其实验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离心分离、电离子层析、溅射分离、气相扩散等。

化学方法则包括金属盐络合剂法、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等。

这些方法在核材料科学领域和同位素制备、放射性物质分析、放射性医药制品制备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3. 放射化学电化学实验放射化学电化学实验是利用电化学反应原理,研究放射性元素在电场或电解质中的行为规律。

常见的实验方法包括电化学电位测定、电化学交换过程研究、电沉积制备同位素材料分析等。

这些实验方法在针对放射性元素环境安全、核材料储存和处理的技术方案、和化学反应机理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4. 放射性测量实验放射性测量实验是指采用放射计数技术,对放射性物质进行测量的实验。

主要包括α、β、γ射线计数测量、质谱分析法、放射光谱法、核荧光法等。

在放射性元素的鉴定、分析、跟踪、浓度监测、放射性仪器校准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放射化学实验,其涉及到辐射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在进行实验前需要做好辐射安全保护预措施;实验后要注意辐射废物的处理问题,避免污染环境。

在现代放射化学研究中,常采用先进的装置和方法,如特殊分离设备、同位素分子束装置、离子注入器、质子同步辐射系统等,以保障实验的安全性及实验效果。

放射化学分析实验报告总结

放射化学分析实验报告总结
放射化学分析实验报告总结
S M A R T C R E AT E
CREATE TOGETHER
01
放射化学分析实验报告简介
放射化学分析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01
提高对放射化学分析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 学习放射性核素的基本性质
• 掌握放射性核素的测量方法
• 了解放射化学分析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0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室老师和同学的指导和帮助
学校和实验室提供的资源和平台
• 实验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 实验仪器和试剂的保障
• 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和技术支持
• 实验技术的培训和交流
• 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 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机会
对导师、同学及其他参与者的感谢
对导师的感谢
对同学的感谢
对其他参与者的感谢
• 实验课题的指导和帮助
• 实验课题的选择和创新
• 放射化学分析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 实验能力的提升和拓展
• 放射化学分析的未来挑战和机遇
• 实验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05
参考资料与致谢
实验报告参考的文献资料
放射化学分析的经典教材和专著
• 《放射化学分析》
• 《放射性核素分析》
• 《放射化学实验教程》
放射化学分析的相关论文和报告
• 实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实验数据的差异性分析
• 实验数据的关联性分析
实验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的对比
• 实验结果与已有研究的比较
• 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启示
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与改进措施
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分析
实验结果的改进措施
• 实验过程中的误差来源

放射化学实验教案

放射化学实验教案

放射化学实验教案放射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放射性元素的性质和行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完整的放射化学实验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放射性元素的特性和放射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实验材料和设备1. 放射性同位素样品(如铀、镭等)2. 放射性防护设备(如铅板、铅手套、铅玻璃等)3. 实验器材(如试管、烧杯、滴管、显微镜等)4. 实验药品(如硝酸、硫酸、氯化铵等)5. 安全设备(如紧急洗眼器、紧急淋浴器等)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1)确保实验室环境安全,通风良好。

(2)佩戴放射性防护设备,如铅手套、铅玻璃等。

(3)准备好所需的实验材料和设备。

2. 实验操作(1)将放射性同位素样品放置在铅板上,并用铅玻璃罩进行覆盖。

(2)取一定量的硝酸溶液,加入放射性同位素样品中,进行搅拌,使其充分反应。

(3)将反应溶液转移到试管中,加入硫酸溶液进行沉淀。

(4)将沉淀转移到滤纸上,用水洗涤,使其除去杂质。

(5)将洗涤后的沉淀放入烧杯中,加入氯化铵溶液进行溶解。

(6)将溶液转移到滴管中,滴入显微镜玻璃片上,观察放射性同位素的颜色和形态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操作所得到的结果,学生可以观察到放射性同位素的颜色和形态变化,从而了解其化学性质和特点。

2. 实验讨论(1)通过观察放射性同位素的颜色和形态变化,学生可以推测其化学反应过程和机理。

(2)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探讨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领域和安全使用方法。

五、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2. 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佩戴放射性防护设备,确保安全。

3.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废液和废弃物妥善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六、实验评价1. 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准确。

细胞放射敏感性实验流程

细胞放射敏感性实验流程

细胞放射敏感性实验流程
内容:
一、实验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辐射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计算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参数,为放疗提供依据。

二、主要仪器和耗材
1. 细胞培养相关仪器和耗材:CO2孵箱、倒置显微镜、细胞培养皿、细胞培养液等。

2. 辐射装置:线性加速器、60Co照射装置等。

3. 细胞计数相关仪器和耗材:血球计数板、倒置显微镜、Trypan blue 等。

三、实验步骤
1. 培养待实验细胞,调整密度接种于培养皿中,培养过夜。

2. 将培养皿放入线性加速器进行0、2、4、6、8 Gy不同剂量的辐照。

采用60Co照射装置也可以。

3. 辐照后立即用Trypan blue染色,血球计数板计数存活细胞数。

设3个平行孔,取平均值。

4. 重复步骤1-3,获得每个辐照剂量组对应的存活细胞数。

5. 利用细胞存活分数拟合细胞生存曲线,计算D0、Dq、N等放射敏感性参数。

四、结果分析
绘制细胞存活分数与辐照剂量的相关曲线。

D0值越小,细胞对辐射越敏感。

放射敏感性参数为后续放疗方案提供依据。

五、注意事项
1. 细胞状态应良好,按要求调整密度接种。

2. 辐射剂量控制精确,重复实验保证结果可靠。

3. 不同批次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可能有差异,应重复验证。

4. 实验者应了解细胞培养和辐照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各步骤的操作。

高中生物的放射性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的放射性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的放射性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放射性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放射性的基本特性,掌握放射性的相关知识。

实验材料:放射性源(如铯-137)、探测器(例如Geiger-Muller计数管)、计数器、防护手套、实验台等。

实验步骤:
1. 实验前准备:穿戴防护手套,将放射性源放置在实验台上。

2. 测量背景辐射:打开计数器,测量背景辐射的计数值,记录下来。

3. 测量放射性源的辐射:将探测器与放射性源放置在一定距离内,记录下放射性源的计数值。

4. 计算衰变常数:根据放射性源的计数值和时间的关系,计算出放射性源的衰变常数。

5. 探究放射性的特性:通过实验数据,探究放射性的半衰期、辐射能量等特性。

实验总结: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放射性的基本特性,分析实验中的误差及改进方法。

安全提示:在实验过程中需穿戴防护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放射性源,注意实验区域的辐射防护。

实验延伸: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放射性源的辐射特性比较,或者进行辐射在生物体内生物效应的实验等。

实验评价: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放射性的基本原理和特性,能够运用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和研究。

以上是关于高中生物放射性实验的教案范本,希朥对您有所帮助。

锝[99mTc]-葡庚糖酸盐(GH)的制备及小鼠生物分布研究实验报告

锝[99mTc]-葡庚糖酸盐(GH)的制备及小鼠生物分布研究实验报告

锝[99m Tc]-葡庚糖酸盐(GH)的制备及小鼠生物分布研究实验人员:XXX指导教师:XXX老师实验地点:XXX实验室一、实验目的1.掌握锝-99m配合物直接标记法最佳标记条件的研究方法2.熟悉放射性操作的一般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3.掌握放射性活度的测量方法和定标器的使用4.掌握放射化学纯度的层析测定方法5.练习并掌握小鼠生物分布实验技术二、实验原理1.放射化学实验基础1.1概述放射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是化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

它与化学理论和实验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它是以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研究对象。

因此,无论在内容和方法上与一般化学又有较大的区别,为了进一步掌握放射化学知识,并用它来指导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准确熟练地掌握放射化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以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研究对象的放射化学实验,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放射性,而操作量又经常处于10-20mol/L ~10-10mol/L或10-20g ~10-8g的低浓、微量的范围,因此放射化学实验就必须有它自己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

用一般的称量方法确定放射化学中的实验数据是很困难的,而且是不可能的。

在放射化学实验中绝大部分数据的测定是建立在对放射性同位素辐射的测量上。

通过对射线的类型、能量、半衰期及其活度的测定,就可观察到被研究对象的质和量以及它的行为和过程。

这就要求放射化学的工作人员除了具有化学方面的知识和操作技术之外,还必须掌握核素的基本性质(衰变类型、射线能量、半衰期、毒性级别等),放射性衰变规律,定性或定量测定射线的方法和各种探测仪所适用的范围和精度等有关方面的知识和操作技术。

在整个放射化学实验过程中,放射性始终存在。

尤其是进行强放操作,由于射线的辐照造成对人体的损害,对材料破坏和引起研究体系的变化以及在实验过程中放射性物质的失散而造成环境污染等,这就给放射化学实验提出了一个特殊问题――安全防护。

为了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实验能正确而顺利地进行,对每一个放射化学的工作人员来讲,都必须严格遵守防护规定,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必须有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和操作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实验安全及设备简介【实验目的】了解放射化学实验室的一般行为规则,安全防护规则,掌握放射性安全防护方法及放射性污染去除方法,及放射性废物处置方法,操作常识。

【实验内容】通过老师讲解和学生现场认识,了解放射化学实验室的一般规则,安全防护规则和防护实验室放射性污染的去除与废物处理常识,认识放射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设备,了解与这些设备相关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化学实验室一般规则1、根据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实验前要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

2、遵守纪律,准时上课,对号就位,保持安静,注意安全,听从指导,注意节约,,按需取量。

3、要正确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问题,及时做好记录。

4、根据原始记录,联系理论知识,深入分析问题,认真整理数据,按时写好实验报告。

5、爱护公共财物,实验前后应对本组仪器进行检查(包括数量,完好程度及清洁情况),在实验中如有破损,要及时登记补领(如拒不登记,经查出则加重经济赔偿分量)。

6、纸屑、棉花、火柴梗等固体废物,以及具有强腐蚀性、强毒性的废液,应投入废液缸(桶)里。

7、实验完毕,必须清洗玻璃仪器,按原定位置有序放置好,清洁桌面,洗净凉好毛巾,对水、电进行安全检查,最后由值日生清理废液缸(桶),拖洗地面,关好门窗。

放射化学实验室安全防护守则1、进入实验室必须穿上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好工作帽,必要时戴好口罩,进入实验室工件前,一般应先通风五分钟。

2、严格遵守放射源领用制度,放射源应由专人妥善保管,严防丢失。

3、实验室内应明显划分活性区和非活性区,并体好标志,不得把与实验无关的仪器、图书及其它用品带入室内。

必要的讲义、记录本应在指定地方记录存放;不得把放化实验室的物品带到其它地方(非放化实验室)去。

严禁在实验室内进食,饮水,吸烟或存放食物。

4、操作放射性时必须戴上乳胶手套,必要时应戴上有机玻璃或铅玻璃的防护眼镜。

所有操作均应在铺有吸水纸的瓷盘中进行,凡存放或操作放射性物质的器皿,都必须作好放射性标志。

严禁戴了沾污的手套任意接触非放射性的器皿或公用仪器。

5、操作0.5毫居里γ放射性物质及0.5毫居里以上能量较高的β放射性物质时都必须有防护屏,或其它防护措施。

使外照射剂量降低到剂量当量限值以下。

在进行强放射性操作前,一股都要先做无放射性物质的模拟试验(以叫冷试验),待操作熟练后才能进行放射性物质的试验。

6、放射性废物必须同普通垃圾严格分开,分别存放于“放射性”废物桶内或“非放射性”废物桶内。

放射性废水严禁倒入普通水槽中。

存放放射性废物应按种类,状态,活度分开存放,并应分别贴好详细的标签。

7、实验中发生放射性事故时(包括盛有放射性溶液的器皿破碎、打翻,放射性物质溅出,洒落,以及桌面、地面和人身的沾污等),应保持镇定,立即报告指导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放射性去污。

8、工作人员皮肤暴露部位的伤口未愈时.一般不得操作放射性物质。

9、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实验室应经常保持请洁整齐,每天实验后必须进行湿法打扫,禁止使用易扬尘的器具,定期进行全面大扫除,工具必须专用。

实验室内工作台面、地面、墙壁及仪器等必须经常用剂量仪器进行检查,发现有沽污的地方及时去污,清洗。

10、工作人员离开实验空前,必须仔细洗手,仪器检查,如发现自身部份有沾污,应立即清洗,直至本底为止。

放射性防护的方法人们受电离辐射照射有两种情队一种是辐射源在人体外面,它所发出的射线照射人体,称为外照射:另一种是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部,它所发出的射线照射人体组织及器官,这种情况称为内照射。

针对这二种照射,有两种完全不同的防护方法,下面将分别作一简单的介绍。

1.外照射防护外照射剂量是与放射源的活度、操作时间成正比,而与操作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

因此,外照射防护的三个最基本的原则是.尽可能地增大操作距离、缩短操作时间和采取适当的屏蔽。

现按射线性质的不同,分别简述α,β,γ射线的外照射防护:(1) α射线的外熙射防护。

射经的射程很短,几厘米厚的空气层即可将它吸较掉,因此在工作时只要戴上手套,不直接用手接触放射源,就不会有外照射的危害,α粒子在组织中的射程仅几十微米,即使它射在皮肤上(当然应当避免),也容易被表皮所吸收而不会深入体内对内组织有所危害。

(2)β射线的外照射防护β射线比α射线具有较大的穿透能力.在空气中射程可达几米,但它容易被铝、有机玻璃所吸收。

大量β粒子在人体组织的表面层中披完全吸收时.会对皮肤产生根大的破坏作用,尤其对照睛的角膜影响更大。

如用手直接拿取几十毫居β源时会引起严重而难愈的烫伤,β射线在体内照射时的危害次于α粒子,其外照射的危害又次于γ射线。

β射线的防护措施,尽可能降低操作放射源活度,增加操作距离以及缩短操作时间都可能使照射剂量在剂量当量极限以下。

在操作较强的源时,比较好的防护方法还是使用防护屏和操作钳。

防护屏的材料可用铝,有机破璃,玻璃等,但以有机玻璃最好。

如果查得β射线在铝中的最大射程Rβmax,则它在有机玻璃或其他物质中的最大射程d(厘米)为:d=Rβmax/ρρ为有机玻璃或其他物质的密度(克/厘米3),如ρ有机玻璃=1.18克/cm3。

在使用防护屏财要考虑韧致幅射的影响问题,韧致辐射的能谱也是连续分布的,最大能量可等于β粒子的能量,然而平均能量远小于最大能量。

但在设计强源的屏蔽时要考虑到韧致辐射的影响。

(3)γ射线的外照射防护我们经常使用的放射源大多数均伴有γ射线的发射,而γ射线的穿透能力强,对人体容易引起内部损伤,因此在外照射的防护中最重要的是γ射线的防护。

通常在实验中可用剂量仪器来测量放射源所产生的剂量率,必要时也可根据放射源活度和操作距离与时间来估算所受的剂量。

对于较强的放射源,一般应该使用远距离躁作,如用长柄操作钳或机械手等,使人体离源尽可能远一些,这种方法对于毫居级的放射源是十分有效的。

若放射源较强,最好在γ手套箱内操作,或者使用防护屏。

在屏蔽防护中要选择适当的防护材料并计算所需的防护层厚度。

这方面的计算可查阅有关著作和手册。

屏蔽γ射线应使用密度大的材料,如铅、铁、混凝土、铅玻璃等。

(4) 同位素中子源的防护同位紊中子源通常可分为(α,n)和(γ,n)二类,一般(α,n)和(γ,n)同位素中子源均由两种材料组成。

一种是发射α或γ射线的放射性同位素,另一种是作为靶核的稳定同位素。

例如228Ra—Be中子源。

是利用228Ra及其子体的α放射性,以Be作靶物质所制成的一种中子源。

某些人造重元素具有很强的自发裂变中子发射率,可用作中子源。

现将同位素中子源及其待性列于表33-2。

(5) 中子辐射的防护中子的生物效应很大,为了减少工作人员所接受的辐射剂量,需要采用各种防护措施。

除了注意控制操作时间及距离以外,最有效的手段是对中子源进行屏蔽。

对于慢中子,可以用中子吸收截面较大的材料来屏蔽。

对于快中子,由于其与各种物质相互作用的截面都比较小,所以需用慢化材料使它的能量降低到热中子再加以吸收。

因此中子的防护问题归结起来实为快中子的减速和热中子的吸收问题。

1)减速剂的选择 快中子的慢化主要依靠于与原子核的弹性散射。

中子与原子核的弹性碰撞会引起中子运动方向的改变和中子一部分能量的损失。

比较好的减速剂是轻元素。

其中慢化能力最强的是氢,故一般选用效果好、价廉易得的水和石腊作为中子屏蔽的慢化剂。

2) 吸收剂的选择 对于慢中子的吸收,除了要求吸收剂吸收截面大以外,还要求它们在俘获中子后放出的次级γ光子能量低,易于防护。

但大部分元素当捕获中子时所放出的γ光子的能量均为6兆电子伏左右,这样就需要另加防护。

只有锂、硼等元素能符合上述要求。

M e V He Li MeV He Li n B MeVHe H n Li 78.2427334.2427367.4{1010542311063++++→+++→+ 锂俘获中子时放出的γ射线很少,可以忽略。

硼在95%的俘获事件中放出0.47MeV 的γ射线,较易屏蔽,通常在没有特珠要求时可使用价格较低的硼酸或硼砂(以硼酸较好,因为硼砂含有钠,在热中子作用下会产生能量为2.754MeV 的γ光子)。

最简单的屏蔽体可以单独用水或石腊,其次可以把几层慢化体和几层吸收体相间排列使用,还可以把两者均匀混合起来。

如硼酸水溶液或含硼砂的石腊。

如果中子能量很高(如中子发生器常用的14MeV 中子),则最好是先用一层铁作屏蔽,然后再用含氢材料。

因为这种中子在中重核上的非弹性散射损失能量更快,这样可以缩小屏蔽体积。

2.内照射防护在操作和使用放射性物质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使用“封闭性”的放射源,只利用它所发出的射线,这时可不考虑内照射问题,另一种是操作“开放性”的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溶液、气体或粉尘的加热、蒸发、转移等。

这些开放性操作有可能产生内照射问题。

一旦当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部,就会均匀分布于全身或积聚在某些紧要器官中,它就会不停地放出射线照射人体组织及器官,因此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大致有三种途径1) 从消化道进入体内当手受放射性污染时,不经去污就吃东西或吸烟,以及当食物或饮食用具受到污染时,很容易使放射性物质从口经过消化系统进入体内。

2) 从呼吸道进入体内当空气中有放射性气体或气溶胶时,则可能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有的长期滞留在肺部,有的可溶入血液再到体内各部份。

3)通过皮肤上的伤口或从皮肤渗透进入体内。

如果工作人员皮肤有外伤,伤口受放射性物质沾污时,很容易进入体内。

所以内照射防护的主要问题是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或尽量减少放射性物质通过上述途径进入体内。

(1)防止由消化系统进入体内1) 在实验室用移液管移液时.不可用口吸取,不可在放射性工作场所饮食或吸烟。

2)必要时要戴手套口罩,口罩和手套内部要保持高度的清洗,带了手套后不要到处乱摸。

3) 要防止放射性物质散布造成的污染,放射性物质不要到处乱放,应妥善放置和保管。

放射性废物应贮存在专用的污物桶内,并按期加以处置。

4) 离开放射性工作场所必须很好洗手或洗澡、并用仪器测量检查,发现沾污及时洗净;(2) 防止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体内1)最重要的是防止放射性粉尘,射气或气溶胶进入体内内,因此放射性物质煮沸、洪干、蒸发等应在通风柜或手套箱内进行,操作粉末或毒性大的放射性物质时,应在装有橡皮手套的密闭手套箱内进行。

2) 工作场所应有良好的通风,使空气中的放射性在最大容许浓度以下,并尽可能减少,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不可存放在工作场所,而应放置在装有通风设备的专用地方。

3) 工作必要时,要戴过滤性能良好的口罩。

(3) 防止通过皮肤进入体内1) 小心操佩要避免皮肤被割破,特别要防止被带有放射性的东西割破。

2) 手上如有很小伤口应妥善包扎后戴上乳胶手套再工作,伤口严重需要停止工作。

3) 不要用有机溶剂洗手,否则会增加放射性物质对皮肤的渗透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