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

经过漫长的历史,人类在为生存奋斗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如何改良自我的生存环境来满足生存安全、生活和生产需要。世界各地原始群居地点的选择和居民点的选址,普遍利用有力地形,建在近水、向阳和避风的有力位置。而居民点内部的空间结构,则体现了原始社会人类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环境的共存关系。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以下就结合具体的朝代做进一步的分析。

夏代 ( 公园前21世纪)对国土进行了全面的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的地方定居,居民点开始出现,并向城镇方向发展。夏代留下的城市遗迹表明,当时的城市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土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设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如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等等。商代盛行占卜术,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的布局。而中国中原地区在商代就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则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召公和周公都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春秋战国时代的《周礼、考工记》则记载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同时,《周礼》还记载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战国时代,《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各方面的挑战,向着多

中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除少数国家完全按照周制建造外,其他很多国家都另辟蹊径。如吴国国都就按照“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充分考虑江南水乡的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展示了水乡城市规划的高超技术。又如越国的有些小国则按照为《孙子兵法》国都规划选址。

战国时代丰富的城市规划布局创造,首先得益于不受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另外更重要的是出现了《管子》和《孙子兵法》等论著,在思想上丰富了城市的创造。《管子、度地篇》中,已经有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革命性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了,其影响深远。另一本战国时代的重要著作《商君法》则更多的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

秦统一中国后,在城市规划思想上也曾尝试过统一,并发展了“相天法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一天体星像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汉代国都长安的遗址表明,其城市规划布局并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的轴线,宫殿和民居相互穿插,说明周礼制布局在国都规划实践中得到实现。王莽代汉取得政权后,受儒教影响,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导入祭坛、明堂、辟雍等大规模的礼制建筑,在国都洛邑的规划建设中有充分的表现。

三国时期,魏王曹操公元2____年营建的邺城规划布局中,已经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长安布局松散,宫城和坊里混杂的状况,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邺城的规划布局对此后的隋唐长安城的规划,以及对以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南北朝时代,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和春秋时代创立的道教空前发展,开始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突破儒教礼制空间规划布局理论一统天下的格局,一方面城市布局中出现了大量宗庙和道观,城市的外围出现了石窟,拓展和丰富了

城市空间理念,强调形胜观念,强调城市人工和环境的整体协调,强调城市的信仰和文化功能。而隋代建立的长安城汲取了曹魏邺城的经验并有所发展。去了空间规划严谨外还规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的坊里。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关于发布改建、扩建汴梁而发布诏书是中国古代关于城市建设的一份杰出文献。它分析了城市在发展中出现的矛盾,论述了城市改建和扩建要解决的问题:城市人口和商旅的不断增加,旅店货栈出现不足,居住拥挤,道路狭窄泥泞,城市环境不卫生,易发生火灾等,它提出了改建和扩建措施,如扩建外城,规定道路宽度,设计消防措施,还提出了规划的实施步骤等等。此外元代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全部按照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大都。城市布局更强调中轴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的空间布局制度。同时,城市规划中又结合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要求,并反映了元大都选址的地形的地貌特征。宋代开封城的扩建,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的诏书进行了有规划的城市扩建。而在北宋中叶开封中开始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这成为中国古代后期城市规划布局的与前期城市规划布局区别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新发展。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同时众多城市规划的例子中也反映了“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地理、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是方的,轴线不一定是一条直线,自由的外形下是富有哲理的内在联系。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这些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09风景园林硕士 7809017 蒋诗超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以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使城市建设趋于对称、序列,追求整体与完美,秩序与规律,和谐与统一的特点,这种高度理性美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2.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家族聚居模式的底层院落式住宅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