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缺血性卒中(IS)的抗栓治疗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缺血性卒中(IS)的抗栓治疗缺血性卒中(IS)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在IS和TIA中,“A-S-A”管理(即降压、他汀、抗栓)仍然是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
其中,抗栓治疗包括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在临床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抗血小板治疗,同时还要关注以华法林为主的抗凝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上述三大管理措施可以降低更多的死亡或残疾风险。
其中,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死亡或残疾风险的降低效果尤为明显。
急性IS 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复发。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给予个体化治疗。I S急性期抗栓治疗1、静脉溶栓【推荐意见】对IS 发病≤3 h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患者,推荐尽快静脉给予rt-PA 溶栓治疗【1A】。对IS 发病3 ~4.5 h 内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推荐尽快静脉给予rt-PA 溶栓治疗【1B】。如没有条件使用rt-PA,且发病≤6 h,可参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2B】。不推荐在临床试验以外使用其他溶栓药物【1C】。溶栓患者的抗血小板或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者,推荐推迟到溶栓24 h 后开始【1B】。【推荐意见说明】溶栓使用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溶栓方法: rt-PA 0.9 mg/kg (≤90 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 min 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滴注1 h;尿激酶100 ~150 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 ~200 ml,持续静脉滴注30 min,用药期间及用药24 h 内应严密监护患者。2、血管内治疗【推荐意见】静脉溶栓是血管再通的首选方法。即使正在考虑血管内治疗,符合静脉rt-PA 治疗指征的患者也应接受静脉rt-PA治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都应尽可能减少时间延误【1A】。对于大血管闭塞的IS 患者,使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方法可能是合理的【2B】。对满足下列所有标准者,应当进行可回收机械取栓术【1A】:①卒中前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为0 ~1 分;②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 段闭塞所致卒中;③年龄≥18 岁;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⑤Alberta 卒中项目早期CT 评分(ASPECTS)评分≥6;⑥症状出现≤6 h 可以开始治疗(腹股沟穿刺)。对于发病≤6 h 的以下患者,虽然获益仍不确定,但进行可回收机械取栓术可能是合理的【2B】:①大脑中动脉M2、M3 段闭塞;②卒中前mRS 评分>1,ASPECTS 评分<6 或NIHSS 评分<6 的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 段闭塞者.虽然获益尚不确定,对发病≤6 h 的大脑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闭塞者,进行可回收机械取栓术可能是合理的【2C】。距最后正常状态6 ~16 h 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符合DAWN 或DEFUSE-3 研究的其他标准,推荐进行机械取栓术【1A】。距最后正常状态16 ~24 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者,符合DAWN 研究的其他标准,可考虑进行机械取栓术【2B】。发病≤6 h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急性IS,当不适合静脉溶栓或静脉溶栓无效且无法实施机械取栓时,可严格筛选患者后实施动脉溶栓【1B】。【推荐意见说明】mRS 评分:评估卒中后功能残疾程度。NIHSS 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ASPECTS评分:评估脑梗死体积。3、抗血小板治疗【推荐意见】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IS 患者,推荐在发病后尽早给予阿司匹林150 ~300 mg/d【1A】。溶栓治疗者,推荐在溶栓结束24 h 后开始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1B】。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建议选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2C】。4、抗凝治疗【推荐意见】对大多数急性IS患者,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抗凝治疗【1A】。溶栓后需抗凝治疗者,推荐在溶栓结束24 h 后使用抗凝剂【1B】。凝血酶抑制剂治疗急性IS 的有效性尚待更多研究进一步证实,这些药物只建议在临床研究环境中或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使用【2B】。5、降纤治疗【推荐意见】对不适合溶栓并经过严格筛选的脑梗死患者,特别是高纤维蛋白血症者,建议选用降纤治疗【2B】。IS二级预防抗栓治疗IS 主要包括非心源性和心源性两大类,复发风险高,卒中后应尽早开始二级预防,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重要手段。1、非心源性【推荐意见】对非心源性栓塞性IS 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建议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脑卒中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A】。建议首选阿司匹林(50 ~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抗血小板治疗【2B】。发病≤24 h, 具有脑卒中高复发风险(ABCD2 评分≥4 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 或轻型IS(NIHSS 评分≤3 分),推荐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 d【1A】。推荐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为长期二级预防的一线用药【1A】。发病≤30 d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70% ~99%)的IS 或TIA,建议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90 d【2B】。此后推荐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为长期二级预防的一线用药【1A】。伴有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的IS 或TIA,建议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2B】。非心源性栓塞性IS 或TIA,不推荐常规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1A】。【推荐意见说明】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为75 ~150 mg/d。阿司匹林(25 mg)联合缓释型双嘧达莫(200 mg)或西洛他唑(100 mg),2 次/d,均可作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治疗方案。抗血小板药应综合患者危险因素、费用、耐受性和其他临床特性个体化选用。2、伴房颤的IS【推荐意见】对伴有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的IS 或TIA,推荐适当剂量华法林口服抗凝,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再发,维持INR 在2.0 ~3.0【1A】。伴有房颤的IS 或TIA,应根据缺血的严重程度和出血转化的风险,选择抗凝时机。建议出现神经功能症状≤14 d 给予抗凝治疗预防脑卒中复发,对于出血风险低的患者,应适当延长抗凝时机【2B】。伴有房颤的IS 或TIA 患者,若不能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推荐应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1A】。也可以选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2B】。【推荐意见说明】DOACs 可作为华法林的替代药物,目前国内已经获得批准的DOACs 包括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药物选择应考虑患者个体化因素。3、其他心源性IS【推荐意见】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的IS 或TIA,影像学检查发现左室附壁血栓形成,建议华法林抗凝治疗≥3 个月【2B】;如无左室附壁血栓形成,但前室壁无运动或异常运动,建议给予华法林抗凝3 个月【2B】。有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但无房颤及其他危险因素(如颈动脉狭窄)的IS 或TIA,建议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2B】。已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风湿性二尖瓣疾病患者,发生IS 或TIA 后,不建议常规联用抗血小板治疗【2C】;但足量华法林治疗过程中仍出现IS 或TIA时,建议加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2B】。不伴有非风湿性二尖瓣性房颤或其他瓣膜病变(局部主动脉弓、二尖瓣环钙化、二尖瓣脱垂等)的IS 或TIA,建议抗血小板治疗【2B】。植入人工心脏瓣膜的IS 或TIA,建议长期华法林抗凝治疗【2B】。已植入人工心脏瓣膜者,既往有IS 或TIA 史,若出血风险低,建议在华法林抗凝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2B】。。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22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2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
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
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
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22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
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因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1.推荐强度(分4级,Ⅰ级最强,Ⅳ级最弱):Ⅰ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Ⅱ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Ⅳ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
危(wei)险因素控制脑血管病的危(wei)险因素分为可预防和不可预防两类,应积极控制可预防的危(wei)险因素,如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吸烟等。
一、高血压[推荐意见](1)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发病数天后如果收缩压≥140mmHg 或者舒张压≥90mmHg,应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 级证据);对于血压<140/90mmHg 的患者,其降压获益并不明确(Ⅱ级推荐, B 级证据)。
(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如果没有绝对禁忌,发病数天后应重新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 级证据)。
(3)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99%)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推荐收缩压降至140mmHg 以下,舒张压降至90mmHg 以下(Ⅱ级推荐,B 级证据)。
由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的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Ⅳ级推荐, D 级证据)。
(4)降压药物种类和剂量的选择及降压目标值应个体化,应全面考虑药物、脑卒中的特点和患者 3 方面因素(Ⅱ级推荐,B 级证据)。
二、脂代谢异常[推荐意见](1)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Ⅰ级推荐, A 级证据)。
有证据表明当LDL-C 下降≥50%或者LDL-C≤1.8mmol/L (70mg/dL)时,二级预防更有效(Ⅱ级推荐, B 级证据)。
(2)对于LDL-C≥2.6mmol/L (100mg/dL)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Ⅰ级推荐, A 级证据);对于LDL-C<2.6mmol/L (100mg/dL)的缺血性脑卒中/TIA 患者,目前尚缺乏证据,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Ⅱ级推荐,C 级证据)。
缺血性脑血管病和短暂性脑缺血的二级预防
脂代谢异常
目前常用调脂药物
目前常用调脂药物
主要作用 降胆固醇 (TC) 药名 考来烯胺 考来替泊 普罗布考 弹性酶 商品名 消胆胺 降胆宁 丙丁酚 舒降之 普拉固 来适可 阿乐/ 立普妥 常用量及用法 4-5g/次 口服 1-6次 10g/次 口服 2次 0.5g/次 口服 2次 300单位/次口服3次 每日晚饭后 : : : 主要副作用 恶心便秘 恶心便秘 恶心腹胀Q-T延长
同ACEI抑制剂
氯沙坦 50-100mg 1次/日 缬沙坦 80-160mg 1次/日 厄贝沙坦150mg 1次/日
表-2
推荐意见: 1、对于缺血性脑卒中TIA,建议进行抗高 血压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和其他血管事件 复发的风险(Ⅰ级推荐,A级证据)。 在参考高龄、基础血压、平时用药、可耐 受性的情况,降压目标一般应该达到 ≤140/90mmhg,理想应该到达 ≤130/80mmhg(Ⅱ级推荐,B级证据)。
TIA症状:一般认为单纯性眩晕、头痛、尿 便失禁、EP、意识障碍、跌倒发作、记忆 障碍(短暂性全面遗忘综合症可部分为TIA) 不能诊断为TIA。
一般判断,一次TIA后一月内发生卒中危险 约4-8%,一年内约12-13%,5年内可达 24-29%。前循环TIA伴有颈动脉狭窄70% 的人预后不佳,2年内发生卒中几率是40%。 后循环TIA发生脑梗死比例较少。
一般认为年龄>70岁,糖尿病史、 TIA>10min,有肢体无力和障碍者,发生 卒中可能性大。
人们最近试图对TIA重新定义,2002年TIA 工作组的Albers教授提示(N.Engl.J Med):TIA是短时间发作的神经功能障碍, 由脑局灶性或视网膜缺失所致,症状在1h 内,并没有急性脑梗死的证据。
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指南
可干预的 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 1、高血压 2、 高胆固醇血症 3、 糖尿病
和糖代谢异常
一般危险因素: 1、房颤或其他心脏病2、呼吸睡眠暂停综
合征3、吸烟4、嗜酒5、高盐高脂饮食6、 运动过少7、肥胖
其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高 尿酸血症等
高血压
血压与中风
收缩压每增加10mmHg,卒中发病 危险增加49%;
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缺 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如果没有绝对禁忌,发病数天 后应重新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推荐应用长作用制剂,每日服用一次,这样可以减少
血压的波动、因降此低,心卒脑中血患管病者的需发降生压危,险且,平并提稳高降用压药
的依从性。
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
抗血小板治疗
3.发病在24 h内,具有脑卒中高复发风险 (ABCD2评分≥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 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3分), 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 d(Ⅰ级推荐,A级证据),但应严密观察出
血风险。若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冠心病、
糖尿病或周围血管病者优先考虑氯吡格雷 (75 mg/d)。此后可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
5.伴有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的缺 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抗血小板及他 汀类药物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口服 抗凝药物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
抗血小板治疗
6.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 ,不推荐常规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 格雷抗血小板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或伴有肢体无力。 4、突然吐字不清,说话不清楚。 5、突然头晕,或伴有恶心呕吐,甚至伴有心慌出
汗等。 6、没有任何预感突然摔倒,或伴有短时神志不清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我国脑卒中亚型中,近70%的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年复发率高达17.7%。
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重要手段。
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结合中国国情和临床现状,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集体制定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以期为神经科医生提供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和TIA 合理、科学的二级预防治疗策略,从而减少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及TIA患者的死亡率、复发率和致残率。
危险因素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可预防和不可预防两类,应积极控制可预防的危险因素,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或复发。
相关危险因素可参考以往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及二级预防指南。
本文重点介绍循证医学证据充分、关注度高且可以进行干预的危险因素。
一、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和TIA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在近期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高血压的诊断率高达70%。
目前我国约有3.25亿高血压患者,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较低(分别为42.6%、34.1%和9.3%)。
第1个证实脑卒中二级预防降压治疗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是我国开展的脑卒中后降压治疗研究(Post–stroke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Study, PATS),该研究入选5 665例近期发生TIA 或小脑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的患者,完全随机法分为吲达帕胺组和安慰剂组,平均随访24个月,结果显示吲达帕胺组的再发脑卒中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30.9%与44.1%),脑卒中复发的相对风险降低30%,提示对于我国以高钠型为主的高血压人群,利尿剂有显著预防脑卒中复发的作用。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1)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目录: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1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3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1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2 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第三章卒中单元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 脑梗死3 脑出血4 蛛网膜下腔出血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第一节颅内动脉瘤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1 颅内压增高2 血压的调控3 肺炎及肺水肿4 血糖改变5 吞咽困难6 上消化道出血7 尿失禁与尿路感染8 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9 心脏损害10 急性肾功能衰竭11 水电解质紊乱12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13 脑卒中继发癫痫14 压疮15 体温异常第十章脑血管病的护理1 急诊常规护理2 昏迷的护理3 瘫痪的护理4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5 压疮的护理第十一章脑血管病的康复第一节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第二节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附录Ⅰ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附录Ⅱ常用脑卒中量表附录Ⅲ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概述)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
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国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
中国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
相关研究——何时降压?
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急性期降压时机尚不明确
最新公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降压研究(the China Antihypertensive Trial in Aeute Ischemic Stroke, CATIS) 探讨了发病48h内的缺 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入院24h后)接受强化降压治疗 ,对14d内或出院时以及3个月的死亡率和严重残疾 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急性期强化降压组并无显著 获益。尽管小血管病组表现出获益的趋势,但总体 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研究提示在缺血性脑 卒中急性期降压可能是安全的,是否有部分患者可 以从急性期降压中获益,尚需更多的研究进一步证 实。
相关研究——
大动脉狭窄避免血压过低(140mmHg以下)
支架和积极药物管理预防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 (Stenting versus Aggressive Medical Management for Preventing Recurrent Stroke in Intracranial Stenosis , SAMMPRIS)研究中,对伴 有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 无论颅内动脉支架治疗组和单纯强化内科治疗组均给 予了强化降压治疗使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单纯 强化内科治疗组显示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目录
危险因素控制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
防中的应用 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 症状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TIA的非药物治
疗 其他特殊情况下脑卒中患者的治疗 指南指导的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 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全球频发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各国国民的健康。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NHC)于2022年出台了《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以改善中国国民的预防水平,降低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率。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起步于血压控制和血脂治疗,包括认识患者高血压、高血压血糖、脂肪调节等方面的重要性,以及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包括饮食、运动和戒烟戒酒等。
此外,《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还提出了以下的建议:1、励高危人群进行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和血糖控制,以预防血液黏滞和肥胖,减少卒中患者的几率。
2、议患者积极采取饮食改变,健康饮食例如多吃鱼、蔬菜等,同时少吃高脂肪、高糖食物,还可以与服用药物一起控制血糖水平,减少TIA的发病率。
3、烈建议患者积极锻炼,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以及减少肥胖等疾病的发病率。
4、烈反对吸烟、过量饮酒,积极推动健康生活方式,以最大限度减少缺血性卒中和TIA的发病率。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应当积极鼓励和引导患者和他们的家人以及社会力量,以最大限度地改善病人的健康水平,降低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率。
此外,政府应当加大对患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也加强监督,以确保早期检测和及时有效的治疗。
在制定《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的过程中,我国现有的TIA治疗机构应当更好地推广和实施二级预防措施,与政府的行动和合作,完善普及健康教育,提高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水平和质量。
政府还应当促进医疗机构技术和设备的升级,便于病人早发现、早治疗,把疾病控制在较低水平。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发布后,我国在疾病的防治上取得了重大的进步,这将有助于降低缺血性卒中和TIA的发病率,减少国民健康水平的下降,促进中国健康中国的建设。
2022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全文
2022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全文)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占比超80%o循证而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是减少患者复发、致残和死亡的重要手段。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基础上,结合近8年来我国的临床实践和国内外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
本指南对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的危险因素控制、病因诊断评估、针对病因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以及医疗服务质量等进行了系统更新。
危险因素控制A局血压A推荐意见:(1)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发病数天且病情稳定后如果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 , 如无绝对禁忌,可启动降压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2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服药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如无绝对禁忌,发病数天且病情稳定后可以重新启动降压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对于血压<140/9OmmHg的患者,启动降压治疗的获益并不明确(口级推荐,B级证据)。
(3)对于降压目标,如患者能耐受,推荐收缩压降至13OmmHg 以下,舒张压降至80mmHg以下(I级推荐,B 级证据);对于由卢页内大动脉狭窄(70%~99% )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如患者能耐受,推荐收缩压降至14O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mmHg以下(口级推荐,B级证据);对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的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IV级推荐,D级证据)。
(4 )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以及降压目标值应个体化,应全面考虑药物、卒中特点和患者个体情况三方面的因素(n级推荐,B级证据)。
A高胆固醇血症A推荐意见:(1 )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LDL-C水平≥2.6mmol∕L (1000mg∕L ),推荐给予高强度他汀治疗(他汀类药物及降脂强度详见表1 ),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I级推荐,A级证据)。
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二、一般处理目前这部分的相关高等级研究证据较少,共识性推荐意见如下:(一)呼吸与吸氧(1)需要时吸氧,应维持氧饱和度>94%。
气道功能严重障碍者应给予气道支持(气管插管或切开)及辅助呼吸。
(2)无低氧血症的患者不需惯例吸氧。
(二)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脑梗死后24 h内应惯例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病情,有条件时进行持续心电监护24 h或以上,以便早期发现阵发性心房纤颤或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变;防止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
(三)体温控制(1)对体温升高的患者应寻找和处理发热原因,如存在感染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2)对体温>38 ℃的患者应给予退热措施。
(四)血压控制1.高血压:约7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15,16],原因主要包含:病前存在高血压、疼痛、恶心呕吐、颅内压增高、意识模糊、焦虑、卒中后应激状态等。
多数患者在卒中后24 h内血压自发降低。
病情稳定而无颅内高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24 h后血压水平基本可反映其病前水平[17]。
目前关于卒中后早期是否应该立即降压、降压目标值、卒中后何时开始恢复原用降压药及降压药物的选择等问题尚缺乏充分的可靠研究证据。
国内研究显示,入院后约1.4%的患者收缩压≥220 mm Hg(1 mmHg=0.133 kPa),5.6%的患者舒张压≥120 mm Hg[17]。
近期发表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降压试验(The China Antihypertensive Trial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CATIS),观察了4 071例48 h内发病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入院24 h后)患者接受强化降压治疗对14 d内、出院时及3个月的死亡和严重残疾的影响,结果提示强化降压组无明显获益,但可能是平安的[18]。
2.卒中后低血压:卒中后低血压很少见,原因有主动脉夹层、血容量减少以及心输出量减少等。
缺血性脑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指南一、定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是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
在临床上表现为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的急性发作,随后症状完全消退。
二、发病机制1、TIA 发病机制主要分为血流动力学型和微栓塞型。
(1)血流动力学型TIA 在动脉严重狭窄基础上因血压波动而导致远端一过性脑缺血,血压低于脑灌注代偿的阈值时发生TIA,血压升高、脑灌注恢复时症状缓解。
短暂 (2~10 分钟) 、重复、刻板的 T IA 发作提示为大动脉粥样硬化。
(2)微栓塞型TIA 又分为动脉源性和心源性。
其发病基础是动脉或心脏来源的栓子进入脑动脉系统引起血管阻塞,如栓子自溶则形成微栓塞型TIA。
如果栓子移动,阻塞远端血管,由于侧支循环的代偿或者处于亚功能区,则表现为弥散加权成像 ( diffusion- weigh ted imaging, DWI) 高信号但无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现象的 TIA。
单次发作且持续时间超过 1 小时以及多次不同形式发作均提示栓塞。
2、各种贫血、高凝状态和血流的分流,如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也可导致 TIA。
三、流行病学1、2010 年我国 TIA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我国成人标化的 TIA 患病率为 2.27%, 知晓率仅为 3.08%, 在整个 TIA人群中,有5.02% 的人接受了治疗,仅4.07%接受了指南推荐的规范化治疗。
研究估算,全国有 2390万 TIA患者,意味着 TIA 已成为中国沉重卒中负担的重要推手。
2、鉴于TIA 的短暂性特征以及缺乏标准化国家监测系统,很难确定其真实发病率。
TIA 后90天内出现卒中的风险估计在10%-18% 之间,几乎一半的病例发生在首次 TIA 后的 2 天内,这就使得急诊科的快速评估和启动二级预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在一项全国代表性的大型人群研究中,Kleindorfer 等人[3]估计 2002 年美国 TIA 的发病人数为 240,000例。
《2021 AHAASA指南: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解读
《2021 AHAASA指南: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解读一、卒中或TIA 患者的二级预防指南提到需限制盐的摄入量和(或) 遵循地中海饮食,即食用简单、清淡及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鱼、海鲜、坚果类食物等。
具备体育活动能力的患者,每周可进行4 次约10 min 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或每周2 次20 min 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如仰卧起坐、跳绳、俯卧撑等。
此外,医务人员还应管理造成患者血管损伤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脂代谢异常、2 型糖尿病和戒烟情况等。
(1)高血压高血压并发卒中或TIA 患者,推荐使用噻嗪类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 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ing,ARB) 预防卒中再发( 1,A) ,推荐血压<130/80 mmHg ( 1 mmHg = 0.133 kPa) 时可降低卒中和脑血管疾病的复发风险( 1,B-R) 。
治疗上应考虑个体化疗法,充分评估患者的各项并发症、降压药类型及患者个人意愿( 1,B-NR) 。
对于无高血压史的卒中或TIA 患者,如果其血压>130/ 80 mmHg,使用降压药物可降低复发性卒中、脑出血和其他血管疾病的风险( 2a,B-R) 。
(2)脂代谢异常针对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伴有颅内血管、颈动脉、主动脉弓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单独使用他汀类药物或联合依折麦布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 降至<1.8 mmol·L-1 。
对于无冠心病、心源性血栓及LDL-C>2.6 mmol·L-1 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80 mg可降低卒中再发风险。
使用降脂药物治疗期间应适时监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日常生活习惯和LDL-C 水平,空腹血脂在启动他汀药物4~12 周内监测1 次,之后每3~12 个月监测1 次( 1,A) 。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诊治及新进展课后练习答案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神经内科学-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诊治及新进展课后练习答案目录一、高分辨血管壁MR指导下慢性颈动脉闭塞开通 (1)二、卒中相关非运动症状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3)三、卒中后认知障碍干预的新策略 (5)四、卒中恢复期管理的进展与实践 (7)六、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解读 (9)七、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精准抗血小板治疗 (12)八、房性心脏病-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SUS)——一个潜在的重要病因 (14)九、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 (16)十、CAS并发症处理和围手术期管理 (18)十一、急诊取栓困难路径建立——经桡动脉穿刺 (20)十二、卒中后癫痫的诊断和治疗 (22)十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静脉溶栓治疗进展 (24)十四、缺血性脑卒中的脑保护治疗 (26)十五、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研究进展 (28)十六、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凝策略与挑战 (30)一、高分辨血管壁MR指导下慢性颈动脉闭塞开通1.高分辨血管壁MR指导下颈动脉闭塞开通的优点是什么()A.建立血管壁完整图像B.减少脑梗死并发症C.明确血肿或溶栓疗法的治疗时态D.对内中膜撕裂如实显示E.评价颅内动脉分支的情况参考答案:A2.慢性颈动脉闭塞最常见病因()A.动脉粥样硬化B.结缔组织疾病C.先天发育异常D.病毒感染E.血管炎参考答案:A3.关于脑动脉血管壁正性重构特征,哪一项表述正确()A.斑块造成的管壁向内扩张B.加重管腔狭窄C.斑块面积<40%血管截面积时,动脉管壁表现为正性重构D.DSA检查可见管腔明显狭窄E.斑块面积>40%血管截面积时,动脉管壁表现为正性重构参考答案:C4.颅内动脉易损斑块在HR-VWI扫描特征表现()A.T1高信号B.T1等信号C.T1低信号D.T1增强斑块无明显强化E.T2加权成像参考答案:A5.慢性颈动脉闭塞临床特异性表现()A.晕厥B.记忆力下降C.偏头痛D.脑卒中E.颈部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参考答案:D二、卒中相关非运动症状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解读1.卒中后抑郁在卒中幸存者中的累积发病率为55%A.10%B.15%C.35%D.45%E.55%参考答案:E2.以下哪项是卒中后患者可能出现的常见精神症状?A.头痛B.咳嗽C.情绪低落D.视力模糊E.肌肉疼痛参考答案:C3.急性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内开始胃肠道内营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 中国的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每年约有150万人受其影响。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研究,每年中国的死亡率由TIA和缺血性卒中引起,大约占疾病总死亡率的10%至14%之间。
因此,《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出台,以此帮助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减少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022》指南提出了五项基本原则,为患者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
首先,在卒中诊断和治疗方面,应给予科学的诊断,合理的治疗和个性化的护理。
其次,控制心血管风险因素,例如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和体重,预防心血管病发生。
第三,促进老年人的活动,以促进神经系统健康。
第四,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完善康复服务体系。
最后,增加公众对缺血性卒中和TIA的相关知识的认知,加强提醒,防止疾病的发生。
此外,《2022》指南还提出了六项措施,以促进缺血性卒中和TIA 的二级预防。
首先,建立缺血性卒中和TIA的综合预防和治疗机制,有效的对病例进行诊断、治疗和管理。
其次,提供职业卫生和安全服务,减少工作中的相关危险因素。
第三,建立可信赖的报告机制,有效发现和处理疾病症状。
第四,落实科学化管理,有效控制危险因素;第五,构建针对老年人的预防服务体系,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预防意识。
最后,开展相关研究,及时跟踪缺血性卒中和TIA的患病
情况,为不断改进指南提供参考。
从总体而言,《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综合运用上述指南及措施,可通过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公众对疾病预防的意识、加强早期发现、减少病例及病死率、提高病患生活质量等方面,有效预防缺血性卒中和TIA,为中国患者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