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误差与平差(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有界性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 定的限值。 (这个限值不是固定的,与观测条件有关)
例如,某项试验中,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共观测了358个三角形
的全部内角,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和角真误差(即闭合差,三角之
和与180º之差)。分别对正、负误差按绝对值由小到大排列,然后
以d△=3″为误差区间统计各区间的误差个数k,并计算其相对 个数(k / n,也称作频率,n=358 )。结果列于下表:
一般函数形式的误差传播定律:
设有一般函数:
Z f (x1, x2,, xn)
式中,x1、x2、……xn为互相独立的观测值,相应的中 误差分别为mx1、mx2、 …… mxn;Z是各观测值的函数。 经推导(教材P150),函数Z的中误差计算式为:
mZ2
(
f x1
)
2
mx21
(
f x2
)
2
mx22
2、倍乘函数:
▪ 函数表达式:
z kx
▪ 函数中误差为:
▪函数中误差为:
mZ2
m2 x1
m2 x2
m2 x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z k mx
3、线性函数: ▪ 函数表达式:
z k1 x1 k2 x 2 kn x n
▪ 根据误差传播律有:
mZ2
k12mx21
k22mx22
kn2
m2 xn
求观测值函数中误差的步骤
四. 精度及其衡量指标 (一).精度的含义 精度是指一组观测误差分布的密集或离散的程度。 若分布集中,即小误差多、大误差少,则说明该组
观测值的质量好、精度高;反之,精度就低。 据此可判别下图中哪组观测精度相对较高。
误差分布曲线一
误差分布曲线二
精度是一组观测成果质量高低的标志,它与观测条 件的好坏密切相关。
ρ=206265״
§8-3 算术平均值与加权平均值
一、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1.算术平均值 设对某未知量进行了n次等精度独立观测。
n个观测值为 : l1 , l 2 ,, l n
其算术平均值为:
x l1 l2 ln l
n
n
2. 观测值中误差计算式
设观测量的真值为X,各观测值的真误差为: 1, 2 ,, n
本章主要介绍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目的是了解测量误 差产生的原因和评定精度的标准;掌握偶然误差的特性、 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在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方法。
§8-1 误差与精度
一、测量误差的概念 误差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观测值与真实值,或真实
值与其应有值之间存在的差异。
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º,观测值为180º00'30″;标尺刻 划间距的真实值为0.97cm,其应有值即理论设计值为1cm。
布比较离散,则观测
值精度较低。
数学期望
(均)方差
2. 极限误差
极限误差也叫容许误差,即观测中可能出现的最大误 差值,用△容表示。
由偶然误差的有界性知: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 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限值,这个限值就是极限 误差。
由概率论知,在误差群中,绝对值大于2m的真误差个 数只占误差总个数的5%,大于3m的个数仅0.3%。
阐述观测量函数的中误差与观测量本身的中误差之间 关系的定律,叫误差传播定律。
独立观测值的概念——
设x、y为两个观测值,如果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联
系,并且都是直接观测量,则称它们是“独立观测 值”,它们之间是“互相独立”的。比如,三角高程 测量中的斜距和垂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内角等。
与此对应,若两个观测值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或包 含同一因素,则它们就不是“互相独立”的。如方向 观测法中各方向的归零方向值(零方向相同)。
需要指出的是,当函数与观测值的量纲不一致时,应 注意量纲的统一。例如——
函数h = S×sinα,h与α的量纲不同,按误差传播定 律求h的中误差时,需注意各误差的单位:
f sin, f S cos
S
mh2
(
h S
)
2
mS2
(
h
)
2
m2
sin 2 mS2
S 2 cos2 m2 2
关键是角度中误差平方这一项须除以ρ2。
此处的“平均大小”并非简单的算术平均大小,而 是指均方差。
测量上常用的衡量精度的指标主要有以下三种:
1. 中误差(在概率统计学中叫标准差σ)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同精度观测列中各真误差平方的平均值
的极限叫做中误差m的平方,即:
m2 lim
n n
式中:
21 22 2n
开平方后得:
2.趋向性 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
误差分布的趋向性在统计表中十分明显。 误差分布的趋向性在频率直方图中更易看出。 偶然测量误差是随机变量,服从于标准正态分布。
3. 对称性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同样,误差分布的对称性可从统计表和直方图中得到 验证。
4. 抵偿性
偶然误差是一种随机性误差,不能直接通过加改正数的 方法来消除,在观测结果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包含偶然误 差,因此,偶然误差是测量误差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偶然误差虽然从表面上看没有规律,但实际上具有统计 性规律,即特性。
下面先给出真误差的定义,然后介绍偶然误差的四个特 性。
任何一个被观测量,客观上总存在一个能代表其真正 大小的数值,称作“真值”。
由此可见,绝对值大于2m或3m的真误差实际上不可能
出现。因此一般用两倍或三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 极限值,即:
△容=2m, 或△容=3m
3. 相对误差
真误差和中误差都是绝对误差。有时,仅用绝对误差 还不能完全表达观测精度的高低。
例如,分别丈量了1000米和10米的两段距离,观测值 的中误差均为±0.01米,虽然从表面上看,两者的观 测精度相同,但就“单位长度”而言,两者的精度并 不相同(且实现的难度也不相同),显然前者的相对精度 比后者要高。
m lim
n
n
上式是中误差的极限表达式。在实际工作中,观测次数不可能 为无穷大,所以中误差通常用其估值表达式计算:
m
n
中误差的大小反映出
一组观测值误差的集
中与离散的程度。
右图中,m1较小, 误差
分布比较集中,说明 相应的观测值精度较
N (0, m12 )
N (0, m22 )
高; m2较大,误差分
1. 系统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多次观测(或对某类 数据进行同种处理),如果观测结果包含的误差在大小 及符号上表现出一致的倾向,如按一定的函数关系变 化,或保持常数,或保持同号,则这种误差叫系统误 差。比如:钢尺尺长误差,光电测距中的加常数、剩 余常数,传统的“五入”等。
2. 偶然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多次观测(或对同类 数据进行同种处理),如果观测结果包含的误差在大小 及符号上均没有表现出一致的倾向,即从表面看没有 任何规律性,则这种误差叫偶然误差。比如:水准读 数估读、照准偏左或偏右等。
要点: 1. “要测量就会有误差”,即误差与测量同在。 2. 误差来源于三个方面: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和外界环
境的影响。 3. 观测条件与误差的关系。与误差的三个来源相对应的
测量仪器、观测者和作业环境叫观测条件。观测条件 的好坏决定误差的大小。
二.误差的类型
测量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及粗差。
设某量的真值为X,已剔除了系统误差的观测值为l,
则它们的差值叫做该观测值的真误差,简称误差,用 △表示,即:
△ = l- X
真误差△仅指偶然误差。
如果对某量作一系列的观测,得到n个观测值li
(i=1,2,···,n);则有n个真误差△i (i=1,2,···,n) 与之相对应。这种仅包含偶然误差的真误差具有以下 四个特性:
为此,通常又采用另一种衡量精度的指标,即“相对 中误差”,它是中误差(绝对值)与相应的观测值之
比,为一“不名数”,无量纲,常用分子为1的分式
表示:
k mD D
1 D
mD
相对误差仅可用作线量(即长度)观测精度的衡量指 标,在角度测量中没有意义。
§8-2 误差传播定律简介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一个量的大 小并不是直接测定,而是由一个或一系列的观测量通 过一定的函数关系间接计算出来的(比如EDM测高)。 很显然,观测值误差必然会“传递”给函数,使其函 数也包含误差。
(1).列出函数式; (2).对函数式求全微分; (3).套用误差传播定律,写出函数中误差公式; (4).计算各偏导数之值; (5).将偏导数值和观测值中误差之值代入公式计算函数的中误差。
例: 对一个三角形,观测了A、B两个角: A=64º21'06″± 8.0″ , B= 70º35'40
″±6.0″ 。 试求第三个角C及其中误差。
(
f xn
)
2
mx2n
f xi
是函数Z对各观测值(变量)的偏导数,它们都是
观测值的函数,将观测值代入后便都是常数。
例如,h = S×sinα,则
f sin,
S
f S cos
•上述一般函数形式的误差传播定律可以用于各种函数。
•几种常用函数形式的误差传播律
1、和差函数:
▪函数表达式:
z x1 x2 xn
第八章 测量误差与平差
§8-1 误差与精度 §8-2 误差传播定律简介 §8-3 算术平均值与加权平均值
平差——削平差异,消除不符。
由于测量仪器的精度不完善和人为因素及外界条件的影 响,测量误差总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提高成果的质量,处理好这些测量中存在的误差问 题,观测值的个数往往要多于确定未知量所必须观测的 个数,也就是要进行多余观测。
测量平差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一般需要讲授70 学时以上。
平差分为简易平差和严密平差。
严密平差又分为条件平差和间接平差。
在高程测量一章中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计算与分配实际上 就是一种简易平差工作(消除高差不符值)。
简易平差的相关内容将结合具体的控制测量计算(如导 线计算)加以介绍;对于严密平差方法,有兴趣的同学 可自学。
3. 粗差:数值超出了某种规定范围的误差。如读错、记 错等。
粗差实际上是一种不太容易发现的错误,严格来讲,粗 差不应属于测量误差的范畴。
三.偶然误差的特性
系统误差具有倾向的一致性,即单向性、同一性,其影 响具有积累性,对测量成果精度的影响很大,必须设法 消除或减小,比如施加尺长改正、加常数改正、剩余常 数改正、气象改正等。
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将随着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加而趋 于零,即:
lim 1 2 n lim 0
n
n
n n
•在测量平差中,方括号[ ]用来表示求和。 •第四个特性是由第三个特性即对称性导出的。 •必须指出,偶然误差的以上特性,尤其是后面的三个特 性,只有当观测数目较多(一般n为20以上)时才会比较 明显。
解:由题意可得: A + B + C = 180 °
于是: C = 180 °- A - B = 45º03'14″
根据误差传播定律,有:
mC2
m
2 A
mB2
mC mA2 mB2 82 62 10.0
C = 45o 03 ׳14״±10 ״
关于误差传播定律,要求大家一定掌握“一般形式的 函数中误差计算式”,它是“通式”。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观测者、仪器和外界环境)下进行 的一组观测,叫做“同精度观测”。
所有的观测值对应着同一种误差分布,因此,对于 组中的每一个观测值(即使是误差为零或误差很大的观测 值),都称为“同(等)精度观测值”;反之,则称 为“非等精度观测”。
例如,同一个观测者同一天用同一台仪器对同一个 三角形的内角和观测了10次,闭合差w有+8″的,有 - 2″的,也有为0的。
w=0 并不意味着高精度,w=8″也不表示低精度,所 有的观测结果应认为是相同精度的。
只有在不同的观测条件下所作的观测,才可以看作 精度不同。
(二). 衡量精度的指标
除了用误差分布图表示观测精度之外,还可用简明 的数字来作为衡量精度的指标。
精度的高低虽然不能用观测列中的某个误差的大小 来判别,但与一组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大小有直接联 系,所以常用一组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大小来作为衡 量精度高低的指标。
有了多余观测,势必在观测结果之间产生矛盾,测量平 差的目的就在于消除这些矛盾而求得观测量的最可靠结 果并评定测量成果的精度。
测量平差采用的原理是“最小二乘法”。
测量平差是德国数学家高斯于1821~1823年在汉诺威弧 度测量的三角网平差中首次提出并应用的。以后经过许 多科学家的不断完善,得到发展,测量平差已成为测绘 学中很重要的、内容丰富的基础理论与数据处理技术之 一。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 定的限值。 (这个限值不是固定的,与观测条件有关)
例如,某项试验中,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共观测了358个三角形
的全部内角,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和角真误差(即闭合差,三角之
和与180º之差)。分别对正、负误差按绝对值由小到大排列,然后
以d△=3″为误差区间统计各区间的误差个数k,并计算其相对 个数(k / n,也称作频率,n=358 )。结果列于下表:
一般函数形式的误差传播定律:
设有一般函数:
Z f (x1, x2,, xn)
式中,x1、x2、……xn为互相独立的观测值,相应的中 误差分别为mx1、mx2、 …… mxn;Z是各观测值的函数。 经推导(教材P150),函数Z的中误差计算式为:
mZ2
(
f x1
)
2
mx21
(
f x2
)
2
mx22
2、倍乘函数:
▪ 函数表达式:
z kx
▪ 函数中误差为:
▪函数中误差为:
mZ2
m2 x1
m2 x2
m2 x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z k mx
3、线性函数: ▪ 函数表达式:
z k1 x1 k2 x 2 kn x n
▪ 根据误差传播律有:
mZ2
k12mx21
k22mx22
kn2
m2 xn
求观测值函数中误差的步骤
四. 精度及其衡量指标 (一).精度的含义 精度是指一组观测误差分布的密集或离散的程度。 若分布集中,即小误差多、大误差少,则说明该组
观测值的质量好、精度高;反之,精度就低。 据此可判别下图中哪组观测精度相对较高。
误差分布曲线一
误差分布曲线二
精度是一组观测成果质量高低的标志,它与观测条 件的好坏密切相关。
ρ=206265״
§8-3 算术平均值与加权平均值
一、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1.算术平均值 设对某未知量进行了n次等精度独立观测。
n个观测值为 : l1 , l 2 ,, l n
其算术平均值为:
x l1 l2 ln l
n
n
2. 观测值中误差计算式
设观测量的真值为X,各观测值的真误差为: 1, 2 ,, n
本章主要介绍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目的是了解测量误 差产生的原因和评定精度的标准;掌握偶然误差的特性、 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在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方法。
§8-1 误差与精度
一、测量误差的概念 误差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观测值与真实值,或真实
值与其应有值之间存在的差异。
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º,观测值为180º00'30″;标尺刻 划间距的真实值为0.97cm,其应有值即理论设计值为1cm。
布比较离散,则观测
值精度较低。
数学期望
(均)方差
2. 极限误差
极限误差也叫容许误差,即观测中可能出现的最大误 差值,用△容表示。
由偶然误差的有界性知: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 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限值,这个限值就是极限 误差。
由概率论知,在误差群中,绝对值大于2m的真误差个 数只占误差总个数的5%,大于3m的个数仅0.3%。
阐述观测量函数的中误差与观测量本身的中误差之间 关系的定律,叫误差传播定律。
独立观测值的概念——
设x、y为两个观测值,如果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联
系,并且都是直接观测量,则称它们是“独立观测 值”,它们之间是“互相独立”的。比如,三角高程 测量中的斜距和垂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内角等。
与此对应,若两个观测值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或包 含同一因素,则它们就不是“互相独立”的。如方向 观测法中各方向的归零方向值(零方向相同)。
需要指出的是,当函数与观测值的量纲不一致时,应 注意量纲的统一。例如——
函数h = S×sinα,h与α的量纲不同,按误差传播定 律求h的中误差时,需注意各误差的单位:
f sin, f S cos
S
mh2
(
h S
)
2
mS2
(
h
)
2
m2
sin 2 mS2
S 2 cos2 m2 2
关键是角度中误差平方这一项须除以ρ2。
此处的“平均大小”并非简单的算术平均大小,而 是指均方差。
测量上常用的衡量精度的指标主要有以下三种:
1. 中误差(在概率统计学中叫标准差σ)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同精度观测列中各真误差平方的平均值
的极限叫做中误差m的平方,即:
m2 lim
n n
式中:
21 22 2n
开平方后得:
2.趋向性 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
误差分布的趋向性在统计表中十分明显。 误差分布的趋向性在频率直方图中更易看出。 偶然测量误差是随机变量,服从于标准正态分布。
3. 对称性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同样,误差分布的对称性可从统计表和直方图中得到 验证。
4. 抵偿性
偶然误差是一种随机性误差,不能直接通过加改正数的 方法来消除,在观测结果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包含偶然误 差,因此,偶然误差是测量误差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偶然误差虽然从表面上看没有规律,但实际上具有统计 性规律,即特性。
下面先给出真误差的定义,然后介绍偶然误差的四个特 性。
任何一个被观测量,客观上总存在一个能代表其真正 大小的数值,称作“真值”。
由此可见,绝对值大于2m或3m的真误差实际上不可能
出现。因此一般用两倍或三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 极限值,即:
△容=2m, 或△容=3m
3. 相对误差
真误差和中误差都是绝对误差。有时,仅用绝对误差 还不能完全表达观测精度的高低。
例如,分别丈量了1000米和10米的两段距离,观测值 的中误差均为±0.01米,虽然从表面上看,两者的观 测精度相同,但就“单位长度”而言,两者的精度并 不相同(且实现的难度也不相同),显然前者的相对精度 比后者要高。
m lim
n
n
上式是中误差的极限表达式。在实际工作中,观测次数不可能 为无穷大,所以中误差通常用其估值表达式计算:
m
n
中误差的大小反映出
一组观测值误差的集
中与离散的程度。
右图中,m1较小, 误差
分布比较集中,说明 相应的观测值精度较
N (0, m12 )
N (0, m22 )
高; m2较大,误差分
1. 系统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多次观测(或对某类 数据进行同种处理),如果观测结果包含的误差在大小 及符号上表现出一致的倾向,如按一定的函数关系变 化,或保持常数,或保持同号,则这种误差叫系统误 差。比如:钢尺尺长误差,光电测距中的加常数、剩 余常数,传统的“五入”等。
2. 偶然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多次观测(或对同类 数据进行同种处理),如果观测结果包含的误差在大小 及符号上均没有表现出一致的倾向,即从表面看没有 任何规律性,则这种误差叫偶然误差。比如:水准读 数估读、照准偏左或偏右等。
要点: 1. “要测量就会有误差”,即误差与测量同在。 2. 误差来源于三个方面: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和外界环
境的影响。 3. 观测条件与误差的关系。与误差的三个来源相对应的
测量仪器、观测者和作业环境叫观测条件。观测条件 的好坏决定误差的大小。
二.误差的类型
测量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及粗差。
设某量的真值为X,已剔除了系统误差的观测值为l,
则它们的差值叫做该观测值的真误差,简称误差,用 △表示,即:
△ = l- X
真误差△仅指偶然误差。
如果对某量作一系列的观测,得到n个观测值li
(i=1,2,···,n);则有n个真误差△i (i=1,2,···,n) 与之相对应。这种仅包含偶然误差的真误差具有以下 四个特性:
为此,通常又采用另一种衡量精度的指标,即“相对 中误差”,它是中误差(绝对值)与相应的观测值之
比,为一“不名数”,无量纲,常用分子为1的分式
表示:
k mD D
1 D
mD
相对误差仅可用作线量(即长度)观测精度的衡量指 标,在角度测量中没有意义。
§8-2 误差传播定律简介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一个量的大 小并不是直接测定,而是由一个或一系列的观测量通 过一定的函数关系间接计算出来的(比如EDM测高)。 很显然,观测值误差必然会“传递”给函数,使其函 数也包含误差。
(1).列出函数式; (2).对函数式求全微分; (3).套用误差传播定律,写出函数中误差公式; (4).计算各偏导数之值; (5).将偏导数值和观测值中误差之值代入公式计算函数的中误差。
例: 对一个三角形,观测了A、B两个角: A=64º21'06″± 8.0″ , B= 70º35'40
″±6.0″ 。 试求第三个角C及其中误差。
(
f xn
)
2
mx2n
f xi
是函数Z对各观测值(变量)的偏导数,它们都是
观测值的函数,将观测值代入后便都是常数。
例如,h = S×sinα,则
f sin,
S
f S cos
•上述一般函数形式的误差传播定律可以用于各种函数。
•几种常用函数形式的误差传播律
1、和差函数:
▪函数表达式:
z x1 x2 xn
第八章 测量误差与平差
§8-1 误差与精度 §8-2 误差传播定律简介 §8-3 算术平均值与加权平均值
平差——削平差异,消除不符。
由于测量仪器的精度不完善和人为因素及外界条件的影 响,测量误差总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提高成果的质量,处理好这些测量中存在的误差问 题,观测值的个数往往要多于确定未知量所必须观测的 个数,也就是要进行多余观测。
测量平差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一般需要讲授70 学时以上。
平差分为简易平差和严密平差。
严密平差又分为条件平差和间接平差。
在高程测量一章中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计算与分配实际上 就是一种简易平差工作(消除高差不符值)。
简易平差的相关内容将结合具体的控制测量计算(如导 线计算)加以介绍;对于严密平差方法,有兴趣的同学 可自学。
3. 粗差:数值超出了某种规定范围的误差。如读错、记 错等。
粗差实际上是一种不太容易发现的错误,严格来讲,粗 差不应属于测量误差的范畴。
三.偶然误差的特性
系统误差具有倾向的一致性,即单向性、同一性,其影 响具有积累性,对测量成果精度的影响很大,必须设法 消除或减小,比如施加尺长改正、加常数改正、剩余常 数改正、气象改正等。
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将随着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加而趋 于零,即:
lim 1 2 n lim 0
n
n
n n
•在测量平差中,方括号[ ]用来表示求和。 •第四个特性是由第三个特性即对称性导出的。 •必须指出,偶然误差的以上特性,尤其是后面的三个特 性,只有当观测数目较多(一般n为20以上)时才会比较 明显。
解:由题意可得: A + B + C = 180 °
于是: C = 180 °- A - B = 45º03'14″
根据误差传播定律,有:
mC2
m
2 A
mB2
mC mA2 mB2 82 62 10.0
C = 45o 03 ׳14״±10 ״
关于误差传播定律,要求大家一定掌握“一般形式的 函数中误差计算式”,它是“通式”。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观测者、仪器和外界环境)下进行 的一组观测,叫做“同精度观测”。
所有的观测值对应着同一种误差分布,因此,对于 组中的每一个观测值(即使是误差为零或误差很大的观测 值),都称为“同(等)精度观测值”;反之,则称 为“非等精度观测”。
例如,同一个观测者同一天用同一台仪器对同一个 三角形的内角和观测了10次,闭合差w有+8″的,有 - 2″的,也有为0的。
w=0 并不意味着高精度,w=8″也不表示低精度,所 有的观测结果应认为是相同精度的。
只有在不同的观测条件下所作的观测,才可以看作 精度不同。
(二). 衡量精度的指标
除了用误差分布图表示观测精度之外,还可用简明 的数字来作为衡量精度的指标。
精度的高低虽然不能用观测列中的某个误差的大小 来判别,但与一组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大小有直接联 系,所以常用一组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大小来作为衡 量精度高低的指标。
有了多余观测,势必在观测结果之间产生矛盾,测量平 差的目的就在于消除这些矛盾而求得观测量的最可靠结 果并评定测量成果的精度。
测量平差采用的原理是“最小二乘法”。
测量平差是德国数学家高斯于1821~1823年在汉诺威弧 度测量的三角网平差中首次提出并应用的。以后经过许 多科学家的不断完善,得到发展,测量平差已成为测绘 学中很重要的、内容丰富的基础理论与数据处理技术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