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必修3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必修3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
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人教版高二必修3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
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其他
1.赏析下列诗句。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颔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3.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的“两开”“系”含义丰富。

请谈谈你的理解。

4.“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简析这一联中“催”“急”二字的表达效果。

5.“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6.请从《秋兴八首》(其一)中找出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一联,并作简要探究。

7.如何理解“秋天”和“大江”在《秋兴八首》(其一)中的作用?
8.“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

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你是如何理解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的“悲秋”的?
9.群山万壑赴荆门。

简要分析首联中“赴”字的修辞效果。

10.赏析下列诗句。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1.赏析下列诗句。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12.《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颈联中的用典有何表达作用?
13.赏析下列诗句。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4.《咏怀古迹》(其三)是如何塑造王昭君的形象的?
15.本诗题为“咏怀古迹”,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咏怀”二字不符?为什么?
16.《咏怀古迹》(其三)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一幅图画,明代文学家胡震亨认为:“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17.赏析下列诗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18.下列诗句颔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9.赏析下列诗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0.赏析下列诗句。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1.诗中的景物描写对于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22.《登高》一诗中,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3.《登高》与《秋兴八首》(其一)有哪些相似点?
24.《登高》这首诗被后人推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你认为它在哪些方面堪称此誉?25.识记字音。

凋.伤(___)萧.森(___)塞.上(___)暮砧.(___)
26.识记字音。

壑.(___)朔.漠(___)青冢.(___)环珮.(___)
27.识记字音。

琵琶
..(___)猿啸.(___)渚.清(___)潦.倒(___)
28.识记字音。

省.识(___)千载.(___)
29.古今异义。

丛菊两开他日
..泪(___)
一去.紫台连朔漠(___)
画图
..省识春风面(___)
30.古今异义。

万里
..悲秋常作客(___)
百年
..多病独登台(___)
艰难苦恨.繁霜鬓(___)
31.一词多义。


一去.紫台连朔漠。

(___)
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___)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___)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___)只恐夜深花睡去.(___)
32.一词多义。


艰难苦.恨繁霜鬓(___)
必先苦.其心志(___)
劳苦.而功高如此(___)
33.一词多义。


白帝城高急.暮砧(___)
风急.天高猿啸哀(___)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___)34.一词多义。


独留青冢向.黄昏(___)
向.吾不为斯役(___)
失向.来之烟霞(___)
35.一词多义。


渚清沙白鸟飞回.(___)
回.朕车以复路兮(___)
奔流到海不复回.。

(___)
一日走千回.(____)
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____)36.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活用
艰难苦恨繁.霜鬓(___)
(2)名词的活用
无边落木萧萧下.(___)
丛菊两开他日泪.(___)
(3)动词的活
玉露凋.伤枫树林(___)
环珮空归.夜月魂(___)
37.前人评《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

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
38.《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9.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

二、语言表达
40.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选择一首你体会最深的,写一篇鉴赏短文。

也可以就你感兴趣的方面,如写景、抒情、对偶、布局谋篇、炼字炼句等,做一些比较分析。

41.仿照下面的例句,为杜甫写一句话。

李白:潇洒而飘逸,在蜀道、飞瀑、美酒、明月之间情寄山水,他的诗是仰天长啸的一柄长剑。

42.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①____。

这种积弊的产生有种种原因。

其一,文言文本身的原因。

封建社会的读书人读的是文言,写的是文言,而文言早已和口语分家,教学中只重“目治”,不管口耳之事。

其二,②____。

读书人能写文言就可以考进士做官。

话说得好不好,无关紧要。

其三,③____。

孔子较为重视口语,设“言语科”,然而传统语文教学却并没有将此继承下来。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

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诗意速通齐国有个倜傥洒脱的士人,名叫鲁仲连,他志行高洁,不慕权贵。

他就像一颗夜明珠从海底升起,散发的光芒一下子照亮了天地。

他用雄辩说服赵、魏联合抗秦,逼退秦军建立莫大功勋,他的英名传遍天下,他的光辉照耀后世,让后人无限景仰。

他看轻那些功名富贵,回头笑着拒绝了平原君的千金馈赠。

我也是和他一样的放达之人啊,事了拂衣去、功成便身退是我们共同的志趣。

4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
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44.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③萦纡④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o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④萦纡:旋绕曲折。

诗意速通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

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4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6.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岳阳城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注)。

(注)鲲鹏:出自《庄子·逍遥游》,喻指远大的志向。

4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而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却是七言古体诗。

B.首联写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

气势宏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

D.整首诗以豪情与壮志衬托出豪迈的基调,意境起伏,富有节奏感,承转顿挫,铿锵有力。

48.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②契,飞腾战伐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秋。

当年八月,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戒严。

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川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

②君臣:指刘备与他的臣子诸葛亮等。

4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构思精巧,重点表现出“野”之“旷”“江”之“深”。

B.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现象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C.颈联运用典故,写出了刘备君臣关系的融洽,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D.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先描写古迹遗址,然后描绘眼前时景,
最后抒发怀古情思。

50.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四、选择题
51.下列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啸:啼叫
B.无边落木萧萧下木:木头
C.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D.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刚刚
5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百年多病独.登台独.留青冢向黄昏
B.孤舟一.系故园心一.去紫台连朔漠
C.巫山巫峡气萧.森无边落木萧.萧下
D.塞上风云接.地阴接.天莲叶无穷碧
5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4.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④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鸥野老心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5.依次填入下面这首七律《秋宿湘江遇雨》中空缺处的句子,恰当的一组是()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_____________________。

A.暮雨千家薜荔村长笛一声归岛门
B.明月一轮杨柳村一声长笛归岛门
C.千家暮雨薜荔村杨花喜杀渡江人
D.明月一轮杨柳村杨花愁杀渡江人
五、情景默写
5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秋兴八首(其一)》中,杜甫借由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抒发游子无家可归的惆怅凄婉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在《咏怀古迹(其三)》中,写昭君对汉元帝仅凭图画造成她葬身塞外的怨恨,抒发昭君怀念故土、魂归故国的迫切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通过对秋景的描写,抒发自己羁旅之愁和登高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首联以秋起兴,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用“凋伤”“萧森”给景物笼罩了一层衰败萧瑟的气息,气氛阴沉,定下了全诗落寞、郁闷的感情基调。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阐明诗句在语言环境中的语表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具体分析该诗句在内容、语言、或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

点明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首联开门见山,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2.是“兼”“接”二字。

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口“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这“兼”“接”二字将作者的眼前景和心中情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写出了浑莽之象。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
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兼”“接”最精练传神。

“兼天”“接地”,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

“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

“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3.“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着丛菊掉泪,今年又对着丛菊掉泪;“两开”二字,是指菊开两度,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诗人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

“故园心”,即思念长安之心。

”系”字也是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旧乡,系于故园。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的‘两开’‘系’含义丰富。

请谈谈你的理解”,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和诗人经历、创作背景等分析。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
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

故对菊掉泪。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

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4.秋已深“催”字写家家又在赶裁冬天御寒的新衣,“急”字写捣衣声一阵紧似一阵。

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诗人流寓他乡的飘零之感与浓重的家国之思。

捣衣声愈加急促,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这一联在时间推移中叙写秋声。

时间由白天推到日暮,游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使诗人泛起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

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

“催”字写家家又在赶裁冬天御寒的新衣,“急”字写捣衣声一阵紧似一阵。

“催刀尺”,即催动刀尺。

“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

“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

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

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几许孤独、忧伤之感。

【点睛】
“炼字”题解答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字)。

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外,还应带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静为动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入句)。

即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象。

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达意),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即点出表现手法)。

5.“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

诗人借景抒情,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汇进去,并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使景物有了生命。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题干明确要求从写景角度分析。

古诗词常见的写景角度:远近结合,动静结合,
视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虚与实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时空角度等。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上波浪汹涌,仿佛与天相连;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面相接。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

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

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

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在特征,而是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

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这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暗示了国家局势的动荡不安。

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汇进去,并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使景物有了生命。

6.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滞留他乡的悲愁和对家乡的思念。

这一联的情感沉厚博大,显示出一种大家气象。

“菊”“舟”都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动词“开”和“系”。

“开”指花开;“系”,就船说,是停滞不前,就心情说,则是牵系不忘。

从情景交融的手法上来说,“从菊”和“他日泪”“孤舟”和“故园心”两组意象的衔接,则是眼前景和心中情的交融。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从《秋兴八首》(其一)中找出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一联,并作简要探究”,需要明确诗句,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如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触景感怀,盖诗人从去年(永泰元年)夏离开成都东下,是秋卧病云安,今秋羁留夔门,故见“丛菊两开”,“他日泪”犹言昔日泪,而今日泪则在不言中。

本来诗人把返回长安故园的希望寄托在船上,而这条船却牢系江边,又是一年。

注意诗句的多义,盖“开”谓花、亦可兼属泪眼,“系”谓船、亦可兼谓归心。

7.秋天和大江是杜诗中最常见的意象。

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了时光的轮回、人世的更替。

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见证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

“秋天”和“大江”使这首诗更具有光阴流逝和人世沧桑之感。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及分析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如何理解‘秋天’和‘大江’在《秋兴八首》(其一)中的作用”,需要理解意象内容,联系诗句内容分析作用。

秋天”和“大江”是杜甫诗中最常见的意象。

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

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见证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8.观点一缘景——自然之秋。

此诗从夔州景物着笔,通过对深秋景物的浓重渲染,生发出悲秋之感。

诗人写现实而又能超越现实,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急湍、巫山风云、三峡深秋的外在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的内在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

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取的是眼前景物——自然之秋,而其言外乃有无限悲秋之叹。

观点二知人——人生之秋。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其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秋兴八首》(其一)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唐王朝元气大伤,继而是藩镇割据,吐蕃、回纥乘虚侵入,战乱时起,中兴已然渺茫。

诗人忧心殷切,壮志难酬,年暮体衰,贫病交加,知交零落,流滞他乡,归期无日,岂不是人生的秋天?
观点三明情——家国之秋。

既有思乡之情,又有忧国之悲。

“孤舟一系故园心”,将身世、国事融为一体,身在天涯,心思故国。

“白帝城高急暮砧”实写所闻,由自己思乡念及家人,进而推想远方战事、国家前途,忧国之情不言自现。

整首诗情景交融,于波浪连天,风云接地中寓有政局动荡不安和心潮起伏之意;写情处情中有景,“丛菊”“孤舟”及“白帝城”之“急薯砧”皆以眼前景写心中情。

景情互生,浑然一体。

杜甫心中的“秋”是“家国之秋”,只有这个“秋”才是诗人所悲之秋的真正灵魂。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

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你是如何理解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的‘悲秋’的”,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

如宋玉的《九辨》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
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如本题可以围绕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家国之秋等分析。

9.“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不但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而且引出歌咏对象,以雄奇的自然环境,烘托出生长于其间的昭君的超群不凡,即钟灵毓秀、地灵人杰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