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融合的初步研究(小编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融合的初步研究(小编整理)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融合的初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融合的初步研究
当前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融合,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然而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和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它趣味性的缺乏,影响了数学教学的质量。

究其原因是:课本中的数学是客观世界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数学知识,它是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大部分教例是没有具体的生活情境的,以程式化的形式呈现在课本中,知识既抽象又枯燥乏味,再加上教师是纯粹地教“教材”,把教材作为范本,照本宣科地传授灌输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很难体验数学知识的现实性、有意义、有价值。

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1.数学源于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

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
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

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

因此,我们需要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

例如教学“比一比”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
形象蓝猫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引导学生发现猫大哥客厅里的数学秘密,学生兴趣高涨。

2.数学用于生活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一年级的小孩子正如他们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我学会了数数,上次家里来了好多客人,我就知道摆多少双筷子了”、“我学了加减法,就可以帮助妈妈上街买菜,不会算错钱了”。

可见,新教材在培养学生数感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

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
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

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

打破上述僵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

1.以“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
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

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

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

2.以“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

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

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

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以“争论”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读者心中的《红楼梦》。

教师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得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
论、交流。

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

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4.以“动”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

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似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此外,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是可以迁移的。

现实中,对学习有厌倦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我们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三、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融合
1.数学教学情境生活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去贴近学生生活,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创设生活画面情境。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生动的内容被列入教材后就成了抽象的概念。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造性地再把教材还原于现实生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融合,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大家有信心学好它吗?”又如,认识几分之一时,我们创设一个分苹果的情境,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让学生对几分之一有了清晰的认识。

创设生活体验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教学时去配置生活原型,但有些问题在课堂中不能真实展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却已经经历,教师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材料,用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

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开展购物活动,小组内一个同学当售货员,其他学生拿出一元钱去买文具。

通过模拟“买文具”这一真实、有趣的生活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到了一元钱的价值及应用价值,突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买东西的乐趣。

2.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

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生活化语言教学。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

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

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
任的。

鉴于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

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

运用生活化游戏教学。

学生喜欢做游戏,游戏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能吸引全班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

因此,教学中我们注重运用生活的数学游戏,引领学生数数字,增添学习的趣味,达到相得益彰。

如在教学了“20以内的加法”后,让学生从家里拿来1—10的扑克牌玩,在课堂中玩加减游戏和比大小的游戏。

又如,在学生
认识了10以内的数后,设计一个摆数字的游戏,让学生用火柴棒摆数字,说说每个数字用了几根火柴。

然后告诉学生只要移一移,添一根或去一根,这些数字之间能够相互变化,让学生通过合作游戏,自己去发现,然后汇报成果。

学生在游戏中表现地非常主动,通过不断尝试,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3.数学教学运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

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

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

如,认识“圆”以后,我们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

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
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又如,在学习了乘法估算后,让学生试着估算自己家粮食的产量。

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可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

如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

再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
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能力。

如,学习了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后,学生学会量窗户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而后再导入生活,引导学生实际计算做窗帘要用多少米布。

这就应考虑到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如果是面积较大的,用两幅窗帘面对拉,两幅窗帘中间还应考虑应有的重叠部分等等。

又如:学习“正方形的认识”后设计如下情境:这是一块打碎成两块的正方形玻璃,要照原样配一块该怎么办?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应带哪块玻璃?还是两块都带去?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地锻炼学生的与实践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4.生活情境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

例如《购房问题》中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教学:“老师准备购买一套新房,请同学们替老师想想:首先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利用数学知识为老师出谋划策?”;学生说,要知道房价,考察地理位置,交通情况,了解优惠政策,可使用面积,小区物业管理等。

然后老师出示房价让学生根据房屋基价、优惠政策以及楼层差价等计算总价。

接着老师又创设了这样情境:“房子买好以后,为了美观和舒适,老师准备进行装修(大屏幕出示各种室内装修图片)。

你有什么信息可以提供给我?”由学生介绍木地板的市场调查。

老师诚恳地问学生:“我最好选择哪一种木地板?为什么?你能用数据说明吗?”然后请各小组的同学
合作探讨,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如果仅仅让学生计算房价,其实只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技能并没有帮助,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得不到提高。

只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5.用生活数学的理念加强课堂教学训练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

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 技能训练生活化
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

⌝ 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

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离不开数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数学教学中,不能
脱离生活而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知识。

我们要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

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

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让数学与生活水乳交融,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感兴趣的游戏.而不是另一类枯燥无味、毫无乐趣的生活,既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又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只要我们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就一定会亲近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融合的研究》杨建国 2007年3月
2.《浅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盛嵘 2007年11月
3.《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初探》王晓军 2006年1月
4.《辩证思考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赵云峰 2005年第3期
5.《创设情境应突出“四性”》《小学数学教学》甘致远2005年第4期
6.《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初探》佚名来源网络 2007年11月
7.《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张齐华 2006年11月 8.《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运琪 2008年4月 9.《数学故事丛书》张元楠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年版 10.《情感教学心理学》卢家楣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策略研究
【摘要】小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而多媒体信息技术能以视频动画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

一方面,吸引学生兴趣;另一方面,扩充课堂知识容量,降低学生认知难度,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怎样巧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合作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生为本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改新理念,所以,当前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然成了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对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扩充教学容量,提高小学认知速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鉴于此,我们就借此文,结合教学实践说一说如何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合作,来提升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传统的数学教学多停留在教师照本宣科地说教,学生听讲后做练习的模式。

这样的模式属于被动灌输,而小学生抽象思维不完善,多以形象认知为主,所以他们会感觉课堂乏味,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借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就可以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具体的数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带入到具体情境,让孩子们体验数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形象认知和切身体验,能第一时间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同时,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还为协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校本教研材料或者是导学案,录入信息化,便于同学们在自主预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及时参照,以此来实现资源共享,打破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提升认知效率。

具体操作中,我们首先要搭建一个交流平台,或者是微课视频专题录制,这样不但能给同学们提供展览演示、论坛交流、成果体验的学习和体验机会,还能在遇到问题时通过模块化的微课讲解进行自主探究。

其次,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让信息化环境下的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契合了学生以形象认知的发展规律,也给他们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