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学设计精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学设计第【1】篇〗
教材分析:
《清明》是四年级单元练习中的诗,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
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学情分析:
现在学生学习古诗停留在简单的背诵、知大意阶段,对古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很难走进去,对古诗学习兴趣不浓。
设计理念:
就是通过《清明》教学,使小学生具有不断学习古诗的动力、毅力、能力、转化力和创新力,使自身的语文能力不断地提升,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
诵读、想画面体悟诗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清明》。
2、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3、通过对诗歌趣改的感知,使学生了解习作表达的不同的形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诗题。
1、清明刚过,清明节假期里你做了些什么
2、学生谈话。
了解清明的习俗:踏青、扫墓以及清明的气候特点。
《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
3、清明也是一个节气。
二、初诵古诗,学方法。
1、过渡:唐朝大诗人杜牧就有一首以《清明》为题的诗歌记下了他在清明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感,流传千古。
提生试诵。
2、了解学习古诗的途径方法。
三、诵读想象,品诗境。
1、古代人读诗都是要吟的,我们不会,不妨展开想象把自己当做诗人拉长语调来读。
2、朗读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想象画面。
清明,这是一个怎样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啊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
“雨纷纷”,在此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
3、朗读诗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想象画面。
路上,是怎样的光景了行人,指的是谁呢为什么在雨中赶路欲断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哪“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
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
4、连起来将第一个诗句吟诵一遍。
探究: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吧理解: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
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
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
5、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情景交融。
“雨纷纷”“欲断魂”中国人就是这样的含蓄,如果以后某一刻,你的心绪也是如此的纷乱,你也可以写下——细雨纷飞。
6、提炼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如何学习古诗的(板书:读古诗、想画面、悟诗情)
7、自学最后两句:朗读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想象画面。
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
8、汇报交流:学生朗读。
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两人演出画面)找出两个动词:“问、指。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象。
“杏花村”: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
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9、想象诗外之境。
诗人看到杏花村会怎么做呢
四、资料补充,知作者。
杜牧(803一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
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
“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
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五、感知变体,生诗情。
1.出示诗歌的变体。
学生读感受。
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
路上人,欲断魂。
问酒家,更精简的是:“清明雨,断魂人,寻酒家,杏花村。
”四言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
酒家何处,指杏花村。
何处有牧童指。
杏花村。
”
2、清代才子纪晓岚改为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有人把此诗改为六言:“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
”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标点稍变,竟成一首绝妙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让学生试改编一个。
3、小结:这种种形式都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下一个端午节、儿童欢喜和悲伤的每一天,都可以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形式记录下来。
六、总结全文,入诗境。
年年清明,也许在下一个清明节里,在纷纷的细雨中,说不定你们会轻轻的吟诵起来。
齐诵《清明》。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学设计第【2】篇〗
《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
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清明》。
3.通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境。
4.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通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境。
三、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诗中的节日情境。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教师:播放《二十四节气歌》中我们马上要迎来了一个节日,是什么什么节日?(清明)
2、介绍清明节的由来、风俗。
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揭示清明节的由来及风俗习惯,在了解诗人的基础上学习古诗】
(二)疏通语言,了解大意
1、多媒体出示会认字“魂、何、酒、牧”,老师讲解“欲”字与“牧”的区别,指导“魂”的书写。
2、正确朗读《清明》,注意停顿。
3、当堂小测验:判断对错。
(1)“猎问洒家何处有”一句中没有错字。
()
(2)“欲”的的拼音是yǜ。
()
(3)“清明”一诗写的是关于清明节的场景。
()
(三)朗读感悟,梳理意境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朗读圈画。
(1)用“”画出清明时节的天气。
(2)用“ 0 ”标出最能体现当时人心情的词。
(3)诗人出现这样的心情后是怎么做的?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梳理内容。
(四)品味诗句、感受诗意
1、逐句品析词句。
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1)结合,理解“纷纷”一词。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
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设计意图: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
"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
"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
(2)指名理解诗句意思。
(3)补充资料:“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食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1)理解“欲断魂”词意。
通过品味这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
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
】
(2)想想画面,理解诗意。
(3)补充资料:杜牧当时的写作背景。
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
(1)朗读指导问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2)想想画面,理解诗意。
第四局:“牧童遥指杏花村”
(1)牧童是怎么回答的?(遥指)为什么“遥指”而用“说是”?
(2)体会画面,理解诗意。
2、全班齐读。
3、小组讨论: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气氛?
4、课堂达标:
(1)这首诗描写()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
(2)根据,背诵《清明》。
(五)拓展迁移
1、课件出示:《乞巧》。
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它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2、积累关于传统节日的诗句。
六、板书设计:
清明
雨纷纷哀伤
欲断魂
借问希望、振奋
遥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学设计第【3】篇〗
这是一篇关于清明节由来的传说,讲的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随臣介子推,在重耳饿得头昏眼花时,割肉奉君。
他护主救国的举动,感动了晋文公。
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不忘此事,想封他为官报答他。
介子推一一回绝,为避当官,他躲进深山。
晋文公想逼他出来,放火烧山。
介子推宁可焚于柳下,也不接受恩惠。
他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精神,激励着晋文公执政清明,完成治国安邦的大业。
日后,晋文公怀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为清明节。
百姓安居乐业,也十分怀念介子推。
因此,每逢清明节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
慢慢地清明节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本文语言朴实,故事曲折,引人入胜,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素材。
[设计理念]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
本课设计将从问题入手。
只有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此为抓手,解词析句,探究问题,才能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提升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字词的兴趣及能力。
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反复默读,深入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并崇尚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清明”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引起阅读期待。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9课,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谁愿意把你知道的有关”清明节”的信息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
3、大家对清明节是怎样来的;清明节是什么样的节;清明节有哪些习俗等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谁能再谈一谈你对“清明”一词的理解
小结:大家对“清明”一词有了初步的理解。
我相信,待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后,你对这个词会有更深刻地理解。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
2、要求:①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利用工具书,查出解释,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传统、流
亡、感人肺腑、狼吞虎咽、郑重、治国安邦、清明、念着、荒山野岭、恸哭、寒食节、祭奠、鞭策、座右铭、井井有条、安居乐业、不居功劳、不图富贵)
③把课文多读几遍,达到读通、读顺、读熟的目标。
2、检查自读的情况。
①同桌互读互查,检查生字词及读书的情况。
②师生借助字卡,认读生字词。
③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
④师生讨论、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质疑问难,理清思路,培养问题意识。
1、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及内容,或提出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分三个层次解决。
简单问题学生相互提示解决;与课文联系紧密的重点、难点问题留在学课文中解决;其他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资源、或课余时间讨论解决)
2、梳理、归纳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①清明节是怎样来的
②清明节是纪念谁的,纪念什么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解决“清明节是怎样来的”问题。
为什么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怎么知道的晋文公定“清明节”为什么见“清明柳”就像见到介子推
五再读课文,调动积累,理解“清明”内涵。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书,深入理解,品味“清明”内涵。
1读第一段,随机处理“传统节日”“感人肺腑”等词。
2(读2―8段)了解清明节传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引导学生理解重耳为什么感动,边读边想重耳饥饿难挨情景。
②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君臣的对话。
重点理解介子推的话“做治国安邦的清明国君”。
初步理解“清明”的内涵。
(引导学生联系重耳流亡的背景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谈出自己对“清明”的理解。
可以理解为不做*,做个清正、廉明、勤政的国君。
)
③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一一回绝”“放声恸哭”所表达的内容,认识介子推拒绝做官,不图回报的高风亮节。
④读读、议议,“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意思,说说你对介子推的认识。
(让学生在议论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
)
⑤指导学生默读,注意“寒食节”与“清明节”纪念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晋文公下令定了二个节日,为什么只有“清明节”成为传统节日这说明百姓崇尚什么,追求什么
⑥联系“清明”前后的气候特征及自然景象,联系老柳树死而复活的样子,再体会“清明”的内涵。
(“清明柳”既表示杨柳返青,万物鲜明的季节,又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⑦默读课文,想一想,晋文公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与介子推有什么联系对百姓有什么影响说说百姓后来为什么自发
地过清明节。
理解“清明”的内涵。
(表达百姓希望有一个政治有法度、有条理,百姓安居乐业社会)
3朗读全文,感受介子推爱国护主、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精神及晋文公勤政清明、安邦治国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