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9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母题来源一】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母题题文】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试题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课标中的“早期国家的特征”,题型是“反映类”选择题,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提供了商朝与西周王位继承的代际变化,要求深层次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考生通过王位代际的变化,找出商周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从而得出历史结论。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

考查了学生对商周时期的史实的掌握,同时考查学生通过史料理解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得分技巧】解答本题,应对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掌握。

(1)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开创的一种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分封制是周朝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被封诸侯具有一定的权利, 同
时又对周天子负有一定的义务。

被分封的并不都是具有王族血缘的诸侯。

(3)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它以血缘关系为维系政治统治的纽带,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最高统治权即王权的确立及传承运作和地方各级统治权的确立及传承运作,均依附于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基础之上的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构建起了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

【母题来源二】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母题题文】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

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

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于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考查学生根据具体的时代背景,解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得分技巧】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掌握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
后来地方王国势力逐步强大,威胁中央;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其次,应理解材料中的“皮币”是有定价的,并不是货币。

1.(2019届四川达州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商朝王畿周围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首领被赐予侯、伯等封号,诸侯与商王是分散的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而周王把亲族、盟友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欲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

从历史发展看,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
A.形成了对天下的有效控制
B.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C.包含有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朝各诸侯国与王室是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西周则通过分封亲族、盟友,建立诸侯国,受分封的诸侯国实际上是由周王室控制的领属地。

与商朝相比,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臣属关系更加明确,所以周朝的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的权力没有达到高度集中的地步,没有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故A项排除。

从历史发展看,周朝的分封制并没有很好地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故B项排除。

周朝的分封制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排除。

2.(2019年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高三适应性考试)著名史学家冯尔康认为,从殷周到现代,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近现代宗族变异时代五个阶段的变化。

这种变化表明我国古代宗族制度
A.社会功能逐浙增强
B.政治功能彻底消逝
C.主体呈官僚化趋势
D.不断推动社会转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宗族制度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由秦唐宋元的大宗族大门阀逐渐向地方绅士富豪势力转变。

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演变可知,伴随着我国君主专制的加强、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宗族呈现出政治势力减弱、社会功能增强,主体平民化的特点,故A正确;政治功
能彻底消逝说法绝对,B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主体呈现平民化趋势,不是呈现官僚化趋势,C错误;宗法制不可能不断推动社会的转型,D错误。

3.(2019届湖南省湘潭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

这反映出早期中国
A.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C.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
D.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故答案为A项。

B项,先秦时期尚未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思想由多元走向统一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排除。

4.(2019届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高三模拟)唐初中书省下设六名中书舍人。

凡百司表章,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提出“商量状”,拟出各种方案。

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交皇帝裁决。

由此可见,唐初
A.君相矛盾得到了缓解
B.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C.中书省决策较为科学
D.中枢权力机构完备
【答案】C
【解析】唐初中书省,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拟出各种方案,最后由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交皇帝裁决。

由此可见,唐初中书省决策较为科学,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君相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在说宰相的权力遭到削弱,故B 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材料不能反映中枢权力机构完备,故错误。

5.(2019届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在科举制下,无缘及第的落榜者退居乡村,栖身教馆,从事私塾教育,成为“渗透于基层的非官僚社会化组织力量,形成了国家官僚机构枝干下广泛而稳固的根基,从而把一个巨大的农业社会不可思议地有效组织起来了”。

可见,科举制
A.选拔出为社会服务的人才
B.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C.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D.起到推动农业发展的作用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从而把一个巨大的农业社会不可思议地有效组织起来了”等信息来看,科举考试的落榜者对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科举制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故答案为B项。

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落榜者的作用,排除A项;落榜者退居乡村,栖身教馆,从事私塾教育,不是“入仕做官的新途径”,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些落榜者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

【点睛】解题关键是弄清楚落榜者和入仕者的区别,以及结合材料落榜士人“形成了国家官僚机构枝干下广泛而稳固的根基,从而把一个巨大的农业社会不可思议地有效组织起来了”,可知其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6.(2019届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钟祥一中、京山一中、沙洋中学高三四校六月模拟)李治安先生在其《元代行省制度》一书中认为:元代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

由此可知,元朝的行省
A.是分权与集权的枢纽机构
B.体现了中央集权极端化
C.实现了权力的分置与制衡
D.消除了地方势力的威胁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行省制度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在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障,成为分权与集权的枢纽机构,故选择A选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到达顶端,与材料时间不符,行省制下不是权力的分置与制衡,故排除B、C选项;“消除地方势力威胁”过于绝对,行省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地方势力,故排除D选项。

7.(2019届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三模)据统计,明朝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

充任六科给事中的人选,一般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这表明当时
A.我国监察制度走向完备
B.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
【答案】B
【解析】明朝监察官员多半是进士出身,六部给事中一般是有一定资历和工作能力的人,表明明朝监察官员的人用比较重视其任职资格,故B项正确。

明朝的监察制度是服务于皇权的需要,并不是走向完备,A 错误;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是指军机处的设立,C错误;科举是监察官的主要来源,而非言员(六科给事中)的主要来源,D错误。

8.(2019届江西省重点中学联盟校高三二模)如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

这种状况
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
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
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们发现内阁大臣更迭频繁,从逻辑来看会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性,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担任内阁大臣的年限而不是官员的实际年龄,A选项排除。

材料中没有内阁大臣人数变化的数据,B选项排除。

内阁大臣的任职年限和他是否发挥辅助作用没有必然的联系,C选项排除。

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