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乐派音乐剖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音乐家德彪西和拉威尔是公认的印象 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除此之外,法国作 曲家杜卡和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也是印 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
德彪西
德彪西(全名:阿希尔· 克洛德· 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在 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 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73 年入巴黎音乐院,在十余年的学习中一直是才华出众的学 生,并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后与以马拉美为首的 诗人与画家的小团体很接近,以他们的诗歌为歌词写作了 不少声乐曲,并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序曲 《牧神午后》,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创 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他摆脱瓦格纳歌剧的 影响,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手法。钢琴创作贯穿了 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 浪漫主义风格;《版画》、《欢乐岛》、两集《意象集》 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是印象主义的精品。管弦乐曲 《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中都有不少生动的篇 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 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 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勋伯格的最大贡献在于继承、发展并最终打破了19世 纪德国浪漫主义的音乐传统,系统地创建了序列主义的音 乐理论和方法,从而完成了从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 渡的历史性任务。他首创了“十二音体系”的无调性音乐, 他的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音乐对20世纪的音乐发展产生了 巨大影响,最初在德国、奥地利,后来在法国、意大利、 美国等国,不少作曲家都采用他的作曲方法。 除了作曲,勋伯格毕生还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从事教 学工作,培养了许多“十二音体系”的作曲家,后来许多 都成为了位世界著名的作曲大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音乐 教育家。他的学生韦伯恩和贝尔格等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了他的序列音乐理论,贝尔格、威伯恩被合称为“新维也 纳乐派”,即“表现主义”音乐流派。他对音乐所进行的 重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曲 家,如达拉皮科拉、欣涅克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等人都不同 程度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此外,勋伯格还是一位画家,其中他的自画像最为著名
一开始小提琴奏出相当长的华彩段,运用了吉普赛音乐特有 的带增二度的音阶,自由的节奏、快速的双音进行及晶莹的 泛音音响,使音乐色彩绚丽,性格豪放。小提琴停留在双音 颤音上,随后管弦乐进入,以潇洒的琶音进行延续了华彩效 果。后面出现的小提琴旋律,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第二主题 的再现亦用泛音奏出,很快变成热情洋溢的倾诉,经过数次 变奏,越来越华丽。小提琴的声部象"无穷动"般地流动,与 乐队的音响混成一片,犹如吉普赛艺人奔放的歌舞场景,直 达到狂热的顶端,最后以三个有力的和弦结束全曲。
勋伯格
阿诺尔德· 勋伯格(Amold Schoenberg,1874—1951年), 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是二十世纪 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之一,“表现主义”乐派的主要代表 人物。 阿诺尔德· 勋伯格1874年9月13日生于维也纳,1951年7月13 日卒于美国洛杉矶。勋伯格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作曲家,小时 候家境贫寒,十六岁时父亲去世。这些不利的环境并没能阻 止他热爱音乐和学习音乐的决心。他八岁时开始学习小提琴, 以后又自学大提琴,参加业余乐队,而且自己尝试着作曲。 他经常如饥似渴地去听音乐会和歌剧,从中得到学习和熏陶。 父亲去世以后,由于家境日益困窘,他到一家银行当了办事 员,以增加一些家庭收入。就在这个时候,他偶然结识了作 曲家亚历山大· 策姆林斯基,并跟他学了几个月的对位法,而 这就是后来成为现代音乐杰出作曲家的勋伯格所受到的唯一 的正规音乐教育。从此,他开始了音乐创作生涯。1897年, 他的处女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
三、爵士音乐
爵士乐的起源、含义: 爵士乐成形时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公认的发祥地是 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一个亚热带城市―新奥尔良。 在众多流行音乐中,爵士乐是出现最早并且是在世界上影 响较广的一个乐种,爵士乐实际就是美国的民间音乐。欧 洲教堂音乐、美国黑人小提琴和班卓传统音乐融合非洲吟 唱及美国黑人劳动号子形成了最初的"民间蓝调","拉格泰 姆"和"民间蓝调"构成了早期的爵士乐。 从17-18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将大批非洲黑人贩卖到美 洲,成为那里白人的奴隶之后,他们被强迫劳动、受尽折 磨。在田间、在劳动之余,黑奴 们怀念故乡和亲人,常 常唱一种哀歌,以表达他们痛苦的心声。这种音乐也渗透 在一些宗教 歌曲中。由于蓝色在美国人民中,被看作是 忧郁的色彩,这种悲哀的歌曲,也就统称之为Blues(蓝色)。 中国音译之为"布鲁斯"。
格什温
乔治· 格什温 (George Gershwin,1898-1937),美国著名作曲家。 乔治· 格什温1898年9月26日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Brooklyn)一个贫 苦俄国移民家庭。14岁时曾师从汉比策(C. Hambitzer)弹奏钢琴,表现 出极高的天份。1914年高中辍学,进入纽约出版商雷米克(Remick)的 公司,担任广告钢琴手。两年后辞职,开始创作。1916-1920年间主要从 事歌曲创作,这些早期的歌曲以通俗易唱和富于旋律性而流传甚广 。 1924年发表钢琴与乐队《蓝色狂想曲》,获得巨大成功,使他成为世界 级作曲家,1928年赴巴黎休养,创作了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格什温在美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美国音乐长期为欧洲主流音乐影响, 20世纪初才有明确表现美国国民性格的音乐出现,先驱者便是格什温。他 将美国大陆流行的通俗爵士乐运用在传统音乐中,综合了欧洲音乐艺术、 爵士乐、黑人歌曲等各种形式,创造出交响爵士乐,成为美国的音乐一种 特色。
现代乐派音乐
一、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 “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流派。印象主义 音乐带有一种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 代主义的开端。它的音乐形式、织体、表现手法、基本美学 观点以及所追求的艺术目的和艺术效果都与古典和浪漫主义 有着很大的分歧与差别。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原则与风格是 严谨、规整,浪漫主义音乐是注重情感的表现与激情的发挥。 与之相比较,印象主义音乐并不通过音乐来直接描绘实际生 活中的图画,而是更多地描写那些图画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 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在乐曲的形 式上多采用短小的、不规则的形式,以便更好地体现出印象 主义音乐较为自由的特点。印象主义音乐盛行的时间不很长, 它很快就被更加激进与富于变化的现代音乐所代替,但印象 主义音乐却是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从此音 乐艺术开始了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转变。正因为如此,印象 主义音乐才得到了非常的重视,其艺术性与重要性也被越来 越多的人们所理解与承认。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 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 和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另外,他将 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 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使得此曲广为流 传。
茨冈
这是一首供音乐会演奏用的小提琴狂想曲。1924年拉威尔 为女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的外孙女所作,她琴艺高超,为此拉 威尔在这首乐曲中吸收了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和匈牙 利吉普赛音乐的特点,乐曲结构与自由奔放的风格,使人联 想到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作者又将它配器成为小提 琴与乐队的协奏曲,显得更为华丽辉煌。
பைடு நூலகம்
歌词大意:一个解说者叙述情节,一群从集中营 里出来的犹太人,在一队纳粹士兵的驱赶下排成 队列作最后的行军。德国士兵殴打辱骂这些被驱 赶的犹太人,枪杀那些落在后面的人。军士命令 犹太人报数,以便知道有多少人被他们送进了毒 气室。犹太人慢慢地、不规则地开始:one、two、 three、four……军士又吼了起来,犹太人的报数 声又开始了,起先很慢,然后变得越来越快。到 最后听起来就像一群野马在奔跑。突然,在这中 间,他们不约而同地唱起了《希马· 耶斯罗尔》。 这是古代的祈祷,是犹太教的中心教义。 讲述这个残酷故事的人,是从集中营里死里 逃生的幸存者。音乐中出现了有明显区别的三种 声音:一是讲述者本人,用英语朗颂的音调描述 这一惨状的经过。二是用德语模仿德国军士的吼 声,出现了两次。三是音乐的高潮部分,犹太人 面对死亡用希伯来文开始高唱起来,勋伯格把这 个时刻叫作“宏伟的时刻”。
月光
这首小曲是德彪西从1890年开始写作的钢琴组曲《贝加摩 组曲》中的一首。 《贝加摩组曲》是作者的早期作品,由《前奏曲》、 《小步舞曲》、《月光》和《巴斯比舞曲》等四首小曲组 成,直到1905年才出版,前后历时十五年,可见这一组曲 的写作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推敲。这一组曲不但旋律优美, 而且运用了色彩极其丰富的和声,显示出德彪西已逐渐走 向他自己所创立的"印象派"。组曲的曲名来源于德彪西留 学意大利时,对意大利北部贝加摩地区的深刻印象。 这是德彪西那独特的个性逐渐进入成熟时期的过渡性 作品。 月光是《贝加摩组曲》的第三曲,很有表情的行 板,9/8拍子。这是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最为大众化的一 首,美丽的旋律暗示了对月光的印象,甚弱和弦的反复更 加深了这一印象。接着速度轻快的琶音描写了月光闪烁的 皎洁色彩,仿佛置身于晴朗而幽静的深夜氛围之中。
法国作曲家莫里斯· 拉威尔在1875年3月7日生于法国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区 小城西布勒(Ciboure)一个工程师家庭,母亲是巴斯克族血统,拉威尔生 下后不久全家便迁居巴黎。拉威尔从小接触音乐:七岁开始学钢琴,十四 岁进巴黎音乐学院系统学习(1889年)。像德彪西一样,拉威尔青年时代 在学院环境中已有追求标新立异的创作构思和不同一般的崭新音响的倾向, 他的精神气质的发展受象征派诗人如马拉美等的影响很大。但是即使如此, 对现代主义的倾心并没有使拉威尔走上绝路,相反地,人们认为拉威尔却 善于在"死胡同的尽头找到通向美丽的新田野的敞开着的大门"。换句话说, 在使法国音乐从瓦格纳的"霸道"中解放出来的斗争中,是德彪西最先发难, 而拉威尔则是他的年幼的同道。拉威尔的早期创作受过德彪西革新思想的 强烈影响,他的作品较多地体现了印象派和世纪末的思想。但是在他成熟 时期、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他的创作却更加严谨朴素,由于夏 布里埃和萨蒂的有力影响和对法国古钢琴音乐、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配 器以及李斯特的钢琴写作的热衷,拉威尔转而追求更明确的音乐语言。于 是他决然放弃印象派的那些理想,回到更古老、更纯粹的法国音乐传统, 同民族民间音乐、特别是同西班牙民间音乐保持更为密切的联系,形成了 所谓"法国新古典乐派",并用一些富有独创性的和弦语汇、管弦乐音色、主 题和形象、以及大胆引进的爵士音乐因素等,丰富了当时法国的音乐
华沙幸存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勋伯格不再信仰天 主教,而改信犹太教,他始终关注自己同 胞的命运,终于在1947年,凭着一种无法 竭止的情感于12天里一气呵成地写完了包 括全部歌词和音乐的杰作华沙幸存者,这 部为朗诵、男声合唱以及管弦乐队而作的 作品仿佛是作曲家灵魂深处的巨大悲鸣, 象征着一个犹太人的全部尊严。
二、表现主义音乐
表现主义与十二音音乐 紧跟在印象派之后产生的,在美 学思想和创作技巧上都与印象派截然不同的,作为现代音 乐的第一个流派是表现主义音乐。表现主义是在第一次世 界大战前出现于德国的一种艺术流派,战后在欧美风靡一 时。 表现主义的音乐与旧有传统完全相反,它完全无视过去的 调性规律。把八度中十二个半音给以同等的价值,舍弃传 统的主音、属音等观念,因而使无调性占有绝对优势。由 于旧有的旋律轨迹被破坏,使得旋律既无均衡,也无反复, 因而仅是一连串独特的音的连续。此外,节奏难以捉摸, 拍子也被无视。在形式上,由于无视因袭的收束式、反复 法与平衡法,故显得非常自由。但它那基于新的理论建立 起来的形式,却具有独特的、流动的、无限发展的奇妙特 色 音乐上的表现主义是以奥地利的勋伯格及其弟子A.贝格和 A.von韦贝恩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