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平原中英文实验高级中学有限公司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共20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复习目标】
• 1、了解汉初崇尚黄老之学的原因、内容及 影响。
• 2、掌握董仲舒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 内容及其影响。
• 2、理解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 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 民得卖子 ,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 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五常”:“仁、义、礼、智、信”(个人品
质)
巩固君权,维 护统治秩序
“三纲”
是一种道德规范。强调前者 对后者的统治,后者为前者的忠 诚与服从是绝对无条件的。从此 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统治地 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 神化为宇宙的法则。
“五常”(个人品德)
“仁”:人二也。与别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 即为仁。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义”: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有出头,帮 人一把,即为义。
“礼”: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 礼。礼之精要在于曲。
“智”:智通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 磨透了,就叫智。
“信”:人言也。说到做到为信。
3、影响
①ຫໍສະໝຸດ Baidu治上:儒学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
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
——《汉书·食货志》
⑴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出现了 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
⑵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
材料一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开始着手削夺 诸(侯1)王政国治的上封:地。诸吴侯王王刘割濞据借,口威“胁清中君央侧。”需,要串强通化其皇他权六,国加诸 侯强王中,央发集动权叛,乱巩,固史大称一“统七事国业之。乱”。汉武帝即位后,实行 “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汉代儒学/董仲舒新儒学
⑴来源:
《公羊春秋》 为骨干,融合阴 阳家、黄老之学 以及法家思想。
⑵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可使 明并 ,加进 民强。 知维中邪 所护央辟从政—集之矣治—权说。上《,灭”的汉以息大书思,一.董想然统仲的后。舒统统传一纪》可一而法度
——《汉书.食货志》
原因:
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内容:
“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 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 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 极无为”的哲学观。
作用: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 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lǐn yǔ)尽满,而府库余 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
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
至。”
加强君主专制,神化君
——《汉权书,.抑董制仲暴舒政传。》
② “天人感应”
A 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君权神授”(人君受命于天, 统治天下) B 君权的有限性:人君需遵循天道,实行仁政。如 果人君无道,天将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
• 西汉时期,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有 两个方面,一是将皇权的获得视为“天意” 或“天命”,从而使得最高权力具有了无可 争辩的合法性;二是把各类自然界的异常现 象与人事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如果自然 界出现了异常现象,一定是君主做错了事, 这也是所谓“天谴”的由来。以日食来说, 截止到清朝结束,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因 为太阳代表君主,太阳被侵蚀,代表君权被 侵蚀,它是阴盛阳衰的体现。所以,当日食 出现,帝王就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或举行 一些特别的仪式。
“天人感应”
天人之间并非互不相干,而 是相互交涉,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阴阳五行,自然现象与人类 社会都是有“天意”组成的“一 个相互控制的庞大系统”。天能 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 ⑵内容
③君王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⑵内容
④“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社会规范)
• 继承:仁、礼、仁政、民本、教化、 为政以德等
• 发展: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法 家思想等,提出大一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使儒学官方化、制度化; 成为正统主流思想。
汉初休养 生息的需要
黄老之学 无为而治
汉武帝加强中 央集权的需要
融合 各家
新儒学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
材料二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 者(不2)下经二济人上,:其土能地耕兼者并不严过重百,亩阶,级百矛亩盾之尖收锐不,过需百要石采。取…措…古 者施税限民制不土过地什兼一并…。…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 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材料三 黄老政治的实施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此后, 随(着3)社思会想稳上定:,休经养济生发息展的,黄黄老老之之学学已不经能不适适应应强时化代中的央需集要权。形 势而发儒展学的整需合要出。一与整此套同为时中,央儒集家权学服说务经的过新一的段理时论间体的系自。我调整, 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积 极
序 ②教育上: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 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
③思想上: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主流地位
消 极
儒学的独尊束缚了人民的思想,有碍 于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不利于后世科 技文化的发展。
问题探究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均对后世有 着及其重要的影响,让我们来探讨二 者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
(思路提示:探讨这一问题的关键 是要找出汉代儒学从先秦儒学中继承 了什么内容,并有何发展。)
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 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 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 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 成功了。
——顾颉刚
⑵内容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家
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 以谴告之,不知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复习目标】
• 1、了解汉初崇尚黄老之学的原因、内容及 影响。
• 2、掌握董仲舒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 内容及其影响。
• 2、理解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 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 民得卖子 ,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 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五常”:“仁、义、礼、智、信”(个人品
质)
巩固君权,维 护统治秩序
“三纲”
是一种道德规范。强调前者 对后者的统治,后者为前者的忠 诚与服从是绝对无条件的。从此 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统治地 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 神化为宇宙的法则。
“五常”(个人品德)
“仁”:人二也。与别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 即为仁。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义”: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有出头,帮 人一把,即为义。
“礼”: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 礼。礼之精要在于曲。
“智”:智通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 磨透了,就叫智。
“信”:人言也。说到做到为信。
3、影响
①ຫໍສະໝຸດ Baidu治上:儒学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
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
——《汉书·食货志》
⑴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出现了 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
⑵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
材料一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开始着手削夺 诸(侯1)王政国治的上封:地。诸吴侯王王刘割濞据借,口威“胁清中君央侧。”需,要串强通化其皇他权六,国加诸 侯强王中,央发集动权叛,乱巩,固史大称一“统七事国业之。乱”。汉武帝即位后,实行 “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汉代儒学/董仲舒新儒学
⑴来源:
《公羊春秋》 为骨干,融合阴 阳家、黄老之学 以及法家思想。
⑵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可使 明并 ,加进 民强。 知维中邪 所护央辟从政—集之矣治—权说。上《,灭”的汉以息大书思,一.董想然统仲的后。舒统统传一纪》可一而法度
——《汉书.食货志》
原因:
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内容:
“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 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 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 极无为”的哲学观。
作用: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 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lǐn yǔ)尽满,而府库余 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
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
至。”
加强君主专制,神化君
——《汉权书,.抑董制仲暴舒政传。》
② “天人感应”
A 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君权神授”(人君受命于天, 统治天下) B 君权的有限性:人君需遵循天道,实行仁政。如 果人君无道,天将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
• 西汉时期,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有 两个方面,一是将皇权的获得视为“天意” 或“天命”,从而使得最高权力具有了无可 争辩的合法性;二是把各类自然界的异常现 象与人事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如果自然 界出现了异常现象,一定是君主做错了事, 这也是所谓“天谴”的由来。以日食来说, 截止到清朝结束,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因 为太阳代表君主,太阳被侵蚀,代表君权被 侵蚀,它是阴盛阳衰的体现。所以,当日食 出现,帝王就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或举行 一些特别的仪式。
“天人感应”
天人之间并非互不相干,而 是相互交涉,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阴阳五行,自然现象与人类 社会都是有“天意”组成的“一 个相互控制的庞大系统”。天能 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 ⑵内容
③君王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⑵内容
④“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社会规范)
• 继承:仁、礼、仁政、民本、教化、 为政以德等
• 发展: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法 家思想等,提出大一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使儒学官方化、制度化; 成为正统主流思想。
汉初休养 生息的需要
黄老之学 无为而治
汉武帝加强中 央集权的需要
融合 各家
新儒学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
材料二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 者(不2)下经二济人上,:其土能地耕兼者并不严过重百,亩阶,级百矛亩盾之尖收锐不,过需百要石采。取…措…古 者施税限民制不土过地什兼一并…。…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 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材料三 黄老政治的实施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此后, 随(着3)社思会想稳上定:,休经养济生发息展的,黄黄老老之之学学已不经能不适适应应强时化代中的央需集要权。形 势而发儒展学的整需合要出。一与整此套同为时中,央儒集家权学服说务经的过新一的段理时论间体的系自。我调整, 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积 极
序 ②教育上: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 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
③思想上: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主流地位
消 极
儒学的独尊束缚了人民的思想,有碍 于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不利于后世科 技文化的发展。
问题探究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均对后世有 着及其重要的影响,让我们来探讨二 者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
(思路提示:探讨这一问题的关键 是要找出汉代儒学从先秦儒学中继承 了什么内容,并有何发展。)
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 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 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 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 成功了。
——顾颉刚
⑵内容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家
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 以谴告之,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