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略特非人格理论P128

卡夫卡《城堡》主题

“城堡”既非具体的城市,又非国家,它只是一种象征。因而有无穷的寓意:

( 1 )“城堡”象征与普通人疏远、敌对的冷漠无情的国家机器。

( 2 )上帝

( 3 )象征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目标

( 4 )象征犹太人苦苦追求的国家、故乡、精神归宿。

( 5 )象征“代沟”,K至死未能进入城堡,象征卡夫卡争取与父亲沟通的失败。

卡夫卡《城堡》的艺术贡献

(1)独特的叙述角度和叙述手法

卡夫卡叙述手法的特点,是将叙述者与主人公合而为一。《城堡》中的K既是主人公又是叙述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能通过主人公的感官(所见、所听、所想、所思)才能获得信息,再没有旁观者清的叙述者出场来向读者解释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

(2)象征寓意的意象构筑。《城堡》中的K半夜被摇醒,要求出示居留许可证,其实也就象征着无所归依的现代人被摇醒说明自己的人生由来,解释自己的生存依据。

(3)精确、细致、严密的语言风格

《城堡》作为卡夫卡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品,表现了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造诣。整个小说像日常生活用语,简单而生动;又像法律用语,严密而精确,娓娓道来。尽管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荒诞的,但卡夫卡对事物过程的描述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冷静而细致。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逻辑严谨,推理缜密,无懈可击,使读者难以摆脱作者的叙述逻辑。

约克纳帕塔法:译为河水静静流过平原。表现的就是约克纳帕塔法颓败的命运,旧的制度、旧的秩序不断瓦解、慢慢消亡的命运。也是《喧哗与骚动》的主题之一。

《喧哗与骚动》思想内容

小说写的是杰弗逊镇上康普生家族的没落,以及在没落过程中各个家族成员之间的遭遇和精神状态。

这个曾经出过将军和州议员、拥有大量田产和黑奴的庄园世家现在败落了。

《喧哗与骚动》叙述人意义

(1)白痴班吉

作者在第一部分选择白痴班吉来叙述故事,是有其深刻用意的。因为人生,尤其事美国南方社会中的人生,浑浑噩噩,就“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这正好点明了作品的主题。作品的标题来自莎剧《麦克白》的一段台词:人生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无丝毫意义。

人生的毫无意义由于是通过班吉的混乱意识表现出来的,就更具有发人深省的象征意义。班吉33岁,只有3岁孩子的智力,没有时间概念,过去和现在之间没有任何界限,都汇入一种混乱的意识流动中。但是,读者从班吉混乱的意识中,仍然可以感受到他因为失去姐姐对他的关怀而感到的痛苦。

叙事结构:小说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由不同的叙事者讲述。尤其有特点的是第一部分的叙事者——白痴班吉的叙事风格。

班吉的叙事突出地反映了福克纳对意识流小说技巧的精心营造,白痴的形象也寄托了福克纳的刻意追求:

班吉的讲述呈现了文学感性的具体性和原初性。

白痴叙事更有助于表现意识流的创作技巧。“混乱”是班吉叙述的最突出特征。

白痴叙事有助于福克纳传达小说的深层主题:人生就是由白痴讲述的荒唐的故事

第二个叙述故事的人昆丁,是一个精神已经彻底崩溃的人。

在这个没落地主阶级的末代子孙身上虽然还保留了他祖先那种贵族的骄傲,但是他从小建立其的南方传统的价值标准却是那样不堪一击。他的懦弱的本性使他陷入了对妹妹凯蒂的不正当的爱情之中,他无法接受妹妹堕落并嫁人的现实,选择了自杀的道路。

昆丁的死表明南方旧传统培养出来的后代已经无力改变正在发生变革的现实,在新与旧的冲突中变得束手无策,被这种冲突所吞噬是他们必然的下场。

第三个叙述故事的人杰生,他能很快地顺应潮流,接受资本主义冲击的现实。

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南方庄园主的残忍和资产阶级实利主义者的自私自利与卑鄙无耻。

他是美国南方社会所造成的一个资产阶级畸形儿。他所叙述的故事,是从他那种偏执狂、虐待狂的眼光中折射出来的现实

第四部分是作者通过对黑人女佣迪尔西的描写来补充说明前几部分中没有交代清楚的情节的。

同前三个部分的叙述者相比,迪尔西事一个正常的人。通过她同整个故事的联系,再回头来看前几个人的叙述,就会对整个故事作出更加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喧哗与骚动》主题意义

描写和表现了一个曾经显赫、如今已走向没落的家族——康普生家族后代的生活及精神世界。

南方世家大族的后代康普生和夫人精神颓丧,生活空虚,对孩子没有温暖、也没有爱。

女儿凯蒂热情奔放。

通过兄弟三人的意识流写南方庄园主的没落和旧贵族的精神沉沦,表现了美国南方的历史蜕变,旧南方的解体和崩溃,写南方知识分子的幻灭情绪,人生的空虚混乱而无意义。《喧哗与骚动》的艺术特色

在艺术手法上,福克纳第一次成功地运用多角度叙述手法,并把这种手法同意识流和象征手法结合起来。

虽然从四个不同的观察出发,叙述的是同一件事,但却没有重复感。四个不同的观察视角使得整个事件显得更有层次和立体感。

在意识流手法上,前三部分根据三个叙述者精神方面的不同病态,他采用了适应白痴、临终前精神崩溃者以及偏执狂、虐待狂的不同的意识流手法,准确地揭示了处于这三种病态中的不同精神状态。第四部分是以十分清醒的笔调写出来的,更能增强作品的客观效果。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见于弗·奥尼斯1934年编纂的《西班牙及西属亚美利加诗选》一书。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的主要理论家查斯·奥尔生经常使用“后现代主义”一词,使之影响日广。此时的后现代主义概念,仅仅表现为文学中隐含的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一种反拔,没有明确的内涵界定。60-80年代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多次讨论,从此,后现代主义成为西方广为运用的一个文化术语,一方面它包含对现代主义的继续、发展,并走向极端倾向,具有荒诞、垮掉、彻底颓废之意;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了“先锋的”、“最新的”

和现代化含义,成为后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的人文语境和文化倾向。

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联系与区别

(1)联系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超越和悖离,它们都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倾向。

(2)区别现代主义文学在摒弃传统文学以“反映论”为中心的创作原则之后,又试图建立起以“表现论”为中心的新规则和范式。后现代主义把反传统推向极端,不仅反对现实主义旧传统,也反对现代主义新规则。否定作品的整体性、确定性、规范性和目的性,主张无限制的开放性、多样性和相对性,反对任何规范、模式、中心等等对文学创作的制约。甚至试图对小说、诗歌、戏剧等传统形式及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

后现代主义文学现象

文化被“技术化”、“工业化”之后,原来由文学家、艺术家个人创造的文化精品,现在大量地被电子计算机设计、生产出来。尤其是电脑流行,录音、录像、激光盘的大量复制生产,文学艺术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成为人人可以任意享用的日常消费和商品。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人的文化意识,导致了广泛的“反文化”、“反美学”、“反艺术”倾向。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创作特征

(1)把小说当作是一个虚构的文本世界.

他们力图打破文学是对生活和现实的真实反映的神话,而直接承认小说的本质就是对世界的想象性虚构,是作家对杂乱无章的创作素材的编织和缝合。

(2)元小说.

写作过程中往往刻意表明文本的虚构属性,并用各种各样的叙述手法凸显小说本身就是一种虚构行为,使小说成为充满元叙述的元小说。

(3)具有文类和文体的杂糅性。

(4)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四个基本审美特征

(1)主体消失。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3)历史感消失。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

(4)距离消失。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存在主义

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繁荣于二战期间和之后。通过文学创作表达对存在的哲学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