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九单元 经典原文9 《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原文9《日知录》三则
对应学生用书P76
。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学者尊他为亭林先生。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始祖,硕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作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他著作繁多,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用毕生心力所著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读书札记的合集,以考据性文字居多,内容丰富,考证翔实,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北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全盛时期,思想界形成的理学思潮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哲学。明清时代,科举考试题目出自儒家经典,也沾染上了理学的味道。
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楚,坚决反对满清入主中原,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这就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渊源。
顾炎武反对理学家一味推崇形而上之“道”而轻视形而下之“器”。他治学弃华就实,不为空言。举凡典章制度、郡邑沿革、天文仪象、河漕兵农、赋役屯田、军事边防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都是他关心的焦点。这充分体现在他的力作《日知录》巨著之中。
梁启超评价说,清代学术思潮的兴起,是“对于宋明理学的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并说“当此反动期而从事于‘黎明运动’者,则昆山顾炎武其第一人也”。
《日知录》作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他花了30多年心血“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笔记形式的著作,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贯通古今,博大精深,在政事、世风、礼制和科举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 19条,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明道”,为了“救世”。
《日知录》是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录,它提出了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了整顿风俗的具体措施。作品主张进行社会变革,主张淡化至高无上的君权,表现出初步的民主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薪火相传的范本之一。
本课所选的《日知录》三则分别从文史的功用、著书的难易、文人的名与义等方面进行论述,阐明了学以致用的务实思想,表明了作者“以实为宗”的学术主张,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兴亡的精神品质。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之 不可绝于天地间者, 曰 明道 也,文章在天地之间不能断绝的原因,是它能宣传事理, 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记述政事,考察民情,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
⎥⎤之:助词,取独。纪:记载;记述。隐:隐情。 若此者, 有益于天下, 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
像这样(的内容),有益于国家,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增加一篇
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 剿袭之说,的好处。“怪力乱神”的事,没有根据的传闻,剽窃别人的东西,
谀佞之文, 若此者, 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拍马屁的文章,像这四类文章,于己有害,于人无益,多一篇,
多一篇之损矣。就增加一篇的危害。⎣⎢⎡⎦
⎥⎤若夫:发语词。无稽:没有根据。剿袭:剽窃人言以为己说。 著书之难
子 书 自 《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先秦诸子之书除《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
《申》《韩》,皆 自 成 一 家 言。 至《吕氏春秋》《申》《韩》,都能独自成为自己的思想体系。至于《吕氏春秋》和
《淮南子》, 则不能自成, 故 取诸子之言, 汇而为书,《淮南子》,就不能自成体系,因此综合诸子的言论,聚集而成为书,
此子书之一变也。这书虽仍为子部书但已经历了变化。
错误!错误!错误! 必不能多, 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 其必必然不会很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汇编而成)罢了。这书
古 人 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而后为之,必须是古人所未写的,而后世又不可缺少的,而后去写它,
庶乎其传也与? 宋人书 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或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代人的书,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马贵与《文献通考》, 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写成的,于是就成为后世
不可无之书。不可缺少的书。⎣⎢⎡⎦
⎥⎤耳:罢了。未及就:没有写作的。庶乎:或许。以:用。遂为:于是就成为。 而其中 小有 舛(chuǎn )漏,尚亦不免。若后人之书,然而这样的书里有少许差错和疏漏,尚且不可避免。像后人的书,
愈 多 而愈舛漏, 愈 速而愈不传。数量越多而差错和疏漏就越多,写得越快就越不能流传。
⎣⎢⎡⎦⎥⎤舛漏:差错和疏漏。尚:尚且。若:如,像。速:快速。传:流传。所以 然 者, 其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是
视 成 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他们看待著书容易,而成名之心又太急的原因。⎣⎢⎡⎦
⎥⎤然:这种情况。视:看待。故:原因。 文人之多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 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唐宋以来,为什么文人这么多!原来是不懂得经学,也不通晓
而自命为文人者矣。 韩文公 《符读书城南》诗曰:古今道理,却自命为文人的人太多了。韩愈的《符读书城南》诗中说:
“文章岂不贵, 经训乃菑畲。“文章怎么不珍贵,经籍义理的解说是根本。
错误!
⎦⎥⎤稼为民生之本,故以喻事物的根本。潢潦 无 根 源, 朝满地上流淌的雨水没有源头,早晨还是满满
夕 已 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的,到了晚上就蒸发干了。人不通晓古今,就像穿衣服的马牛。自身行为
身陷不义, 况望多 名誉。”陷于不义之中,却还企望得到很多的赞誉。”
错误! ⎦⎥⎤饰。望:企望。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而宋代刘挚告诫子孙时,常说:“士人当以器量与见识为重,
一号为文人,无 足 观矣。” 然 则 以 文人一旦被称为文人,其人就没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了。”既然这样凭借文人
名于世, 焉 足 重 哉!此扬子云所谓 “摭(zhí)我的名声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推崇呢!这就是扬雄说的“拾取了
华 而 不实 我实”者也。我的华丽形式,却没有汲取我的内在实质”。
错误! ⎦⎥⎤这样。焉:哪里。摭:拾取,摘取。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根据文章来
提奖后生, 故 华 而 不 实。”本朝嘉靖以来,提拔奖励后生,所以只是外表好看,内容空虚。”本朝嘉靖以来
亦有此风。 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就有这种风气。而陆文裕所记载的明朝刘健对庶吉士们说
空同大以为不平矣。的话,李梦阳对此不以为然。⎣⎢⎡⎦
⎥⎤但:只。不平:不以为然。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 者 言,未尝及文章,《宋史》中记载:“欧阳修与求学的人谈论,不曾谈及过文章,
惟谈吏事, 谓文章 止 于 润 身,政 事可以只谈为官之事,他认为文章只是使自身受益,而政事却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