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与模型述评门玉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所,北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与模型述评
门玉峰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所,北京 100101)
摘要:市场经济是信用的经济,信用风险不仅在微观上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行,而且在宏观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秩序,也直接决定了社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本文试图对从传统的主观信用风险评价方法到以多变量判别模型,再到现代金融工程下的动态计量分析方法进行梳理,分析信用风险的各种度量方法与模型,评价其优缺点,以实现有效借鉴的目的。

关键词: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度量模型;优缺点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一方因某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贷款人、投资者或交易另一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不仅在微观上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行,而且在宏观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秩序,也直接决定了社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本文将分析国内外各种发展成熟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评价其优缺点,以供有关方面在应用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和模型时予以借鉴。

一、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与模型
1.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价方法
(1)要素分析法。

要素分析法是通过定性分析有关指标来评价客户信用风险时所采用的专家分析法。

常用的要素分析法是5C要素分析法,它主要集中在借款人的道德品质(Character)、还款能力(Capacity)、资本实力(Capital)、担保(Collateral)和经营环境条件(Condition)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定性分析,以判别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根据不同的角度,有的将分析要素归纳为“5W”因素,即借款人(Who)、借款用途(Why)、还款期限(When)、担保物(What)及如何还款(How)。

还有的归纳为“5P”因素,即个人因素(Personal)、借款目的(Purpose)、偿还(Payment)、保障(Protection)和前景(Perspective)。

无论是“5C”、“5W”还是“5P”,其共同之处都是先选取一定特征目标要素,然后对每一要素评分,使信用数量化,从而确定其信用等级,以其作为其销售、贷款等行为的标准和随后跟踪监测期间的政策调整依据。

(2)特征分析法。

特征分析法是目前在国外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中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信用分析工具。

它是从客户的种种特征中选择出对信用分析意义最大、直接与客户信用状况相联系的若干因素,将其编为几组,分别对这些因素评分并综合分析,最后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

一般所分析的特征包括客户自身特征、客户优先性特征、信用及财务特征等。

特征分析法的主要用途是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做出综合性的评价,它涵盖了反映客户经营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所有重要指标,这种信用风险分析方法主要由信用调查机构和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使用。

(3)财务比率分析法。

信用风险往往是由财务危机导致的,因此,可以通过及早发现和找出一些特征财务指标,判断评价对象的财务状况和确定其信用等级,从而为信贷和投资提供决策依据。

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就是将各项财务分析指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全面、综合地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剖析、解释和评价。

这类方法的主要代表有杜邦财务
分析体系和沃尔比重评分法。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是由美国杜邦公司创立的,它以净值报酬率为龙头,以资产净利润率为核心,重点揭示企业获利能力及其前因后果,通过对某项综合性较强的财务比率的逐层分解,将相关财务指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综合体系,以便清楚地反映各项财务指标的相互关系。

沃尔比重评分法是由财务综合评价领域的著名先驱者之一亚历山大·沃尔创立的,他把若干个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以此评价企业的信用水平。

他选择了七种财务比率,即流动比率、产权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自有资金周转率,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通过与标准比率(行业平均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得出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继而确定其信用等级。

2.多变量信用风险判别模型
多变量信用风险判别模型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以特征财务比率为解释变量,运用数量统计方法建模。

多变量信用风险判别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多元线性判定模型(Z-Score模型)。

其是财务失败预警模型,最早是由Altman(1968)开始研究的。

该模型通过五个变量(五种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获利能力指标和营运能力指标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预测企业财务失败或破产的可能性。

一般地,Z值越低,企业越有可能发生破产。

具体模型为:Z=V1X1+V2X2+…+VnXn
其中,V1、V2…Vn是权数,X1、X2…Xn是各种财务比率。

根据Z值的大小,可将企业分为“破产”或“非破产”两类。

在实际运用时,需要将企业样本分为预测样本和测试样本,先根据预测样本构建多元线性判定模型,确定判别Z值(Z值的大小可以作为判定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标准),然后将测试样本的数据代入判别方程,得出企业的Z值,并根据判别标准进行判定。

此方法还可以用于债券评级、投资决策、银行对贷款申请的评估及子公司业绩考核等。

(2)多元逻辑模型(Logit模型)。

其采用一系列财务比率变量来预测公司破产或违约的概率,然后根据银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设定风险警界线,以此对分析对象进行风险定位和决策。

Logit模型建立在累计概率函数的基础上,不需要自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和两组间协方差相等的条件。

Logit模型判别方法先根据多元线性判定模型确定企业破产的Z值,然后推导出企业破产的条件概率。

其判别规则是:如果概率大于0.5,表明企业破产的概率比较大;如果概率低于0.5,可以判定企业为财务正常。

(3)多元概率比回归模型(Probit回归模型)。

其假定企业破产的概率为p,并假设企业样本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其概率函数的p分位数可以用财务指标线性解释。

其计算方法是先确定企业样本的极大似然函数,通过求似然函数的极大值得到参数a、b,然后利用公式,求出企业破产的概率;其判别规则与Logit模型判别规则相同。

(4)联合预测模型。

联合预测模型是运用企业模型来模拟企业的运作过程,动态地描述财务正常企业和财务困境企业的特征,然后根据不同特征和判别规则,对企业样本进行分类。

这一模型运作的关键是准确模拟企业的运作过程,因此,它要求有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通过这一框架来有效模拟企业的运作过程,从而能够有效反映和识别不同企业的行为特征、财务特征,并据此区分企业样本。

3.现代金融工程模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债务危机的影响,各国银行普遍重视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新一代金融工程专家利用工程化的思维和数学建模技术,在传统信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成功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

(1)神经网络分析法。

神经网络是从神经心理学和认识科学研究成果出发,应用数学方法发展起来的一种并行分布模式处理系统,具有高度并行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和容错能力。

神经网络方法克服了传统分析过程的复杂性及选择适当模型函数形式的困难,它是一种自然的非线性建模过程,无须分清存在何种非线性关系,给建模与分析带来极大的方便。

该方法用于企业财务状况研究时,一方面利用其映射能力,另一方面主要利用其泛化能力,即在经过一定数量的带噪声的样本的训练之后,网络可以抽取样本所隐含的特征关系,并对新情况下的数据进行内插和外推以推断其属性。

(2)衍生工具信用风险的度量方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有效的避险工具,衍生工具因其在金融、投资、套期保值和利率行为中的巨大作用而获得了飞速发展。

然而,这些旨在规避市场风险应运而生的衍生工具又蕴藏着新的信用风险。

研究者相继提出许多方法来度量衍生工具的信用风险,最具代表性的有下列三种:一是风险敞口等值法,这种方法是以估测信用风险敞口价值为目标,考虑了衍生工具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并以特殊方法处理的风险系数建立了一系列REE计算模型。

二是模拟法,这种计算机集约型的统计方法采用蒙特卡罗模拟过程,模拟影响衍生工具价值的关键随机变量的可能路径和交易过程中各时间点或到期时的衍生工具价值,最终经过反复计算得出一个均值。

三是敏感度分析法,就是利用这些比较值通过方案分析或应用风险系数来估测衍生工具价值。

(3)集中风险的评估系统。

前述方法绝大多数是度量单项贷款或投资项目的信用风险,而很少注重信用集中风险的评估。

信用集中风险是所有单一项目信用风险的总和。

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采用贷款组合、投资组合来达到分散和化解风险的目的。

1997年,J·P摩根推出的“信用计量法”和瑞士信贷金融产品的“信用风险法”,均可以用来评估信用风险敞口亏损分布以及计算用以弥补风险所需的资本。

“信用计量法”是以风险值为核心的动态量化风险管理系统,它集计算机技术、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和管理工程系统知识于一体,从证券组合、贷款组合的角度,全方位衡量信用风险。

该方法应用的范围比较广,诸如证券、贷款、信用证、贷款承诺、衍生工具、应收账款等领域的信用风险都可用此方法进行估测。

“信用风险法”是在信用评级框架下,计算每一级别或分数下的平均违约率及违约波动,并将这些因素与风险敞口综合考虑,从而算出亏损分布与所需资本预测数。

二、分析与评价
1.传统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的分析与评价
传统的信用评价方法必须根据经济环境和风险因素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分析和调查的重点,才能做出准确的决策。

虽然其有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但在实际估测某个企业的信用风险时,必须重新设定工作程序,而且企业信用调查与评价工作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来积累经验。

一般认为,传统的信用评价方法突出的问题是:风险因素的评价是定性的,主观性的分析有时不令人信服。

比如“沃尔比重评分法”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至今未能证明为什么要选择这7个指标,而不是更多或更少些,或者选择别的财务比率,以及未能证明每个指标所占比重的合理性。

从技术上看,当某一个指标严重异常时,“沃尔比重评分法”会对总评分值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

尽管沃尔的方法在理论上还有待证明,在技术上也不完善,但它还是在实践中被应用。

2.多变量信用风险判别模型的分析与评价
多变量信用风险判别模型几种模型的优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Z-Score模型具有较高的判别精度,但存在着几处不足:一是该模型要求的工作量比较大。

二是在前一年的预测中,Z-Score模型的预测精度比较高,但在前两年、前三年的预测中,其预测精度都大幅下降,甚至低于一元判别模型。

三是Z-Score模型有一个很严格的假设,即假定自变量是呈正态分布的,两组样本要求等协方差,而现实中的样本数据往往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2)Logit模型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克服了线性方程受统计
假设约束的局限性,具有了更广泛的适用范围。

目前这种模型的使用较为普遍,但其计算过程比较复杂,而且在计算过程中有很多的近似处理,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预测精度。

(3)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的思路很相似,都采用极大化似然函数,但在具体的计算方法和假设前提上又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假设前提不同,Logit不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而Probit则假设企业样本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其概率函数的p分位数可以用财务指标线性解释。

二是参数a、b的求解方法不同,Logit采用线性回归方法求解,而Probit采用极大似然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三是求破产概率的方法不同,Logit采用取对数方法,而Probit采用积分的方法。

(4)与其他多变量信用风险判别模型相比,联合预测模型克服了其他模型只运用财务指标的片面性,能够动态模拟和反映企业的综合情况,但其仍存在着操作性较差的缺陷。

3.现代金融工程模型的分析与评价
现代金融工程模型的几种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优缺点主要是:
(1)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应用于信用风险评估的优点在于其无严格的假设限制,且具有处理非线性问题的能力。

它能有效解决非正态分布、非线性的信用评估问题,其结果介于0与1之间,在信用风险的衡量下,即为违约概率。

神经网络法的最大缺点是其工作的随机性较强。

因为要得到一个较好的神经网络结构,需要人为地去调试,非常耗费人力与时间,因此,使该模型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Altman(1995)在对神经网络法和判别分析法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在信用风险识别和预测中的应用,并没有实质性的优于线性判别模型。

(2)衍生工具信用风险模型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严谨性,该模型力图以数量化的、严谨的逻辑识别信用风险。

从缺点和不足来看,衍生工具信用风险模型的严密的前提假设(当一个变量发生改变,则原有的结论需要全部推翻重新进行论证)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

而且从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看,衍生工具信用风险模型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

例如Duffie(1999)发现简约模型无法解释观测到的不同信用等级横截面之间的信用差期限结构。

衍生工具信用风险模型虽然是最新的科学化方法,但其要发挥作用,还必须与金融风险管理的理念和主观判断结合起来。

(3)集中风险评估系统的目的是综合反映评价对象的风险,更接近于风险分析的本源目的,但过多的变量因素又使其陷入浩繁的考察与计量之中,过于繁密的信息造成“噪音”过大,这又使结论容易发生偏离。

三、发展趋势与我国的现状
1.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与模型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国际金融与财务学界的主流观点来看,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与模型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对信用风险的度量从过去的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

(2)从指标化形式向模型化形式的转化,或二者的结合。

(3)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涵盖的因素和条件越来越全面:从对单个角度的分析向组合角度进行分析、从账面价值转向市场价值、变量从离散向连续扩展、从单个对象的微观特征扩散到经济环境、从单一的风险度量模式向多样化的和个性化的风险度量模式转化。

(4)在理论上,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与模型开始大量运用现代金融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期权定价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等,并且汲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经济计量学方法、保险精算方法、最优化理论、仿真技术等。

(5)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与模型越来越需要现代计算机的大容量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化技术。

2.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与模型在我国的现状
从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和模型的改进方向上看,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已从传统的主观判断分析法发展到以多变量判别模型,再到现代金融工程下的动态计量分析方法,已经向科学的纵深发展。

而目前我国信用风险的分析主要是以单一投资项目、贷款和证券为主,衍生工具、表外资产的信用风险以及信用集中风险的评估尚属空白。

更没有集多种技术于一体的动态量化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资本市场、银行业的迅速发展,现行的信用风险评估体制与方法已不能满足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国在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发展上,应博采众长、引入科学方法来确定有效指标,并建立准确的定量模型来解决信用评估问题。


参考文献:
[1]Alexander,S.,Coleman,T.andLi,Y..Minimiz-ingCVaRandVaRforaPortfolioofDerivatives.JournalofBanking&Finance,Vol.30,2006:583-605.
[2]Altman,E.,Brady,B.,Resti,A.andSironi,A..TheLinkbetweenDefaultandRecoveryRates:Theory,Empiri-calEvidenceandImplications.JournalofBusiness,Vol.78,2005:2203-2228.
[3]曹道胜,何明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模型的比较及其借鉴.金融研究,2006(10).
[4]龚朴,何旭彪.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与方法最新研究进展.管理评论,2005(5).[5]王毅春,孙林岩.现代信用风险模型特征比较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4(3).[6]约瑟·A·罗培斯,马可·R·圣登勃格.信用风险模型有效性的评估方法探析.国际金融研究,2002(9).
[7]梁世栋等.信用风险模型比较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02(2).
[8]王春峰等.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9).
[作者简介]门玉峰(1959-),男,河北石家庄人,供职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所。

责任编辑:丁芝
西方战略营销理论研究检视
陈娉婷
(扬州大学管理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摘要:战略营销的提出是营销管理研究发展的自然延伸。

其理论基础主要有市场营销理论、顾客价值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

现代西方战略营销理论成为营销管理的主流模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及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与支撑。

西方战略营销理论的发展对我国企业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战略营销;理论发展;检视
一、战略营销提出的背景
战略营销的提出是营销管理研究发展的自然延伸。

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对企业生产经营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冲击,使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企业经营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看重以战略的眼光和思维来探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如何在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做出适当的决策,便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重点研究课题。

在竞争中求生存,成为企业经营的主导原则。

在此背景下,战略的思想逐渐渗透到市场营销中来,并成为市场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战略营销应运而生。

二、战略营销的理论基础
1.市场营销理论
战略营销起源于市场营销,没有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就不可能产生战略营销。

1953年,尼尔·鲍顿(NeilBorden)在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就职演说中创造了“市场营销组合”这一术语,其含义是指市场需求或多或少的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所谓“营销变量”或“营销要素”的影响,为了寻求一定的市场反应,企业要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最大利润。

1960年,杰罗姆(JeromeMcCarthy)提出4PS理论,由此形成了经典的市场营销组合理论。

20世纪60年代后,不少学者提出应注重从社会角度对企业市场营销的作用进行系统考察,认为市场营销是一种社会行为,既受社会影响,也影响社会。

因此,必须注重研究研究企业的外部环境变量。

2.顾客价值理论
营销是一种商业活动,任何商业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创造一个满意的顾客(Drucker,1954),利润不是企业的主要目的,而是由于创造了一个满意的客户得到的补偿(Webster,2000)。

顾客价值研究的兴起是企业不断寻求竞争优势的结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顾客价值已经成为西方营销学者和企业家共同关注的焦点领域。

泽瑟摩尔(Zeithaml)从顾客心理的角度展开了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认为在企业为顾客设计、创造、提供价值时应该从顾客导向出发,把顾客对价值的感知作为决定因素。

伍德鲁夫(Woodruff)从顾客价值认知变化的角度来阐述顾客价值,他认为顾客对价值的认知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是顾客对特定使用情景下有助于(或有碍于)实现自己目标和目的的产品属性、这些属性的实效以及使用的结果所感知的偏好与评价。

科特勒从让渡价值角度研究顾客价值,他认为在一定的搜索成本和有限的知识、灵活性和收入等因素的限定下,顾客是价值最大化的追求者。

他们形成一种价值期望,并根据它行动。

他们会了解提供物是否符合他们的期望价值,这将影响他们的满意和再购买的可能性。

3.战略管理理论
1962年,钱德勒(Chandler)第一次提出了“企业战略”的定义,并认为企业战略是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变迁和组织行为转变的动因,而企业战略制定又是经理们根据市场和技术环境变化提出的。

钱德勒的研究发展了原来企业管理理论只专注于企业内部职能、过程、效率的研究,从而将“战略”引入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领域。

安德鲁斯(Andrews)等学者进一步指出,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企业不仅要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环境变迁,而且要分析企业内部资源环境的强弱,并进行相应的战略规划。

波特通过对产业内外五种竞争力的比较,探讨企业如何获得、保持竞争优势。

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则于1990年提出核心能力理论,力图从企业内部有形、无形资源中发觉企业动态的、异质化的、价值性的能力,解释企业如何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三、现代西方战略营销理论的发展
1983年,萨伯汉西在其《战略营销进化论》中较全面地论述了战略营销这一命题的起源、特征、实施过程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萨伯汉西认为,战略营销是从战略计划发展而来的,并非取代传统的营销管理,而是更强调其在公司战略决策中的地位。

1989年,沃尔任指出战略营销的提出是市场营销管理史上的一次革命。

首先,战略营销从原来市场营销管理的着眼点为顾客或产品转移到企业外部环境。

其次,战略营销观念的市场营销目标从单纯的盈利转向风险承担者的利益。

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提出的战略营销概念是要突出对环境的分析。

企业存在的理由被重新考虑——企业的存在不应仅仅为了获取利润,同时应该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员工、顾客、社区等等。

多年来,由于一直没能明确区分公司存在的不同层次,关于营销的定义和对营销概念的理解一直处于混乱中。

韦伯斯特(Webster)从组织结构变迁的角度论述了营销角色的改变,提出在不断进化演变的公司中,要理解营销的新角色必须认识到市场营销同时发生在组织的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反映了不同层次的战略。

这些不同的层次是公司层、业务层和职能层。

相对应的,市场营销也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维度:文化、策略和工具。

从文化维度看,营销是一系列指导组织的顾客的价值观和理念,主要是公司层和业务层经理的职责。

从策略维度看,营销主要发生在业务层,重点是如何通过市场细分、获取目标和定位在所选择的业务领域内进行竞争。

从工具维度看,营销主要是如何处理营销组合的关系。

可以看出,处于文化维度的市场营销就是战略营销的研究范畴。

2000年,加蒂格农(Gatignon)提出了战略营销模型,认为由于现在的管理工具还不是很完善,战略营销模型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构成如今动乱环境的因素,对营销管理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分别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说明了建立战略营销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需求的角度——当今市场的复杂性要求建立一种能够更广泛、更灵活、更紧密地反映当今和未来组织外部市场环境的模型;供给的角度——管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新的可能,如计算机应用在数据的搜集、检查和分析等方面的优越性,能够为模型建立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而关于竞争的研究也有助于模型的建立。

他还提出战略营销模型应该具备的三个重要的特征,即长期影响力、多产品和多品牌、多营销组合。

马克·E·佩里(MarkE.Parry)指出,战略营销“就是由确定目标市场和进行市场定位这两个核心要素驱动的一个决策过程”。

这一表述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战略营销是一个决策过程。

因此,它应该符合决策的一般规律。

我们可以认为,战略营销是一个对有关营销决策信息及其方案的认知-处理-制定-选择的过程。

第二,战略营销是围绕着确立企业目标市场和进行市场定位而进行的战略决策。

所以战略营销总是要通过对产品、顾客、市场、竞争者以及相关环境的研究来回答。

诸如“谁是潜在的顾客”、“谁是潜在的竞争对手”、“外部环境中的哪些因素会影响企业的运作”以及“企业对所参与的每个市场的重视程度如何”之类的问题。

第三,战略营销首要考虑的是将营销业务作为整个企业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