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域资源构建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地域资源构建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
作者:崔建梅
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20年第06期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而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载体,教师设计并实施指导学生以问题解决(发现、提出、解决)为出发点,综合运用所学(整合并拓展学科内、学科间、学科外)知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探索实践所形成的方案群则是实践课程的主体。
基于此,近四年来,我带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团队进行了利用南海子地域资源构建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初步构建了特色实践活动课程,促进了德智体美劳教育的真实落地、特色化落地,促进了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设计实施能力的提升,同时帮助教师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研究经验。
南海子地域资源实践课程的主要结构
以国家课程基础为主的校园实践课程一是将国家课程与校园环境融合,主要从“校园建筑”“自然环境”及“我与校园的情感”三个方面实施;二是将国家课程与学校主题活动融合,依据社团活动和学科10%的实践活动依据,拓展出学科趣味课程,如“足球嘉年华”“科技节”“英语show”“学科趣味游戏”等。
以“固本根”为主的家园实践课程基于我校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外地的现状,我们开发了家园实践课程,即“回望家乡”实践课程,它由“家乡的自然”“家乡的社会”“我与家乡”三个模块组成,在学生回望家乡,寻找、记录、推介家乡的历史、名胜、风光、风俗等的过程中,培植学生知家乡、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与能力,进而升华知祖国、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怀与能力。
以拓展提升为主的博园实践课程博园实践课程是以南海子地域的各种资源特色为主题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以《南海子赋》为载体的“南海子的前世今生”的探究实践课程,以麋鹿苑为实践探究基地的“玩转大自然”“麋鹿”等课程,融入“公园、博物馆、南海子游学”三个板块中。
研究实践所得
我们把南海子地域资源融入课堂、校园,并拓展到社团、家园、公园、大自然,将南海子文化和精神植根于师生心中,辐射到每个孩子的家庭,在落地核心素养的同时,激发大家热爱家乡、保护资源、建设家乡的责任和担当之情。
形成学科实践课程体系目前为止,我们已初步确立了数学、语文、科学、品社等八个学科知识点与南海子地域资源的整合点。
如数学学科的“数说南海子”、语文学科的“话(画)说南海子”、科学学科的“提取自然的色彩”、道法学科的“南海子话今昔”、音乐学科的“南海子一页”、劳技学科的“塑麋鹿”、美术课程的“画麋鹿”等。
形成学科与资源融合的本土化课程体系学校整合德育、班队、社团等活动,渗透“南海子文化”内容:开发了结合德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面塑手工艺课程”;与麋鹿苑合作的“玩在大自然”科普系列活動课程;整合数学、品社、科学、语文等学科特点的“数字说南海子”(中英文)课程;成立了将《南海子赋》宣传给外界的朗诵社团、传承吴氏太极文化的太极社团等等。
促进学校课程的整体化建构南海子地域性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弥补了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不足,实现了课程的整体化建构。
在实施南海子地域性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具体抓好“一个核心”“一个过渡”和“一个拓展”。
一个核心,即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核心,保证时间(每周四下午两节)、地位(落实到课表)、人员(班级为单位)、内容(活动记录册)等到位,确保国家课程标准的落实,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过渡”,即从开发到实施综合课程的过程中,通过课程展示、专家讲座、多校交流等形式做好课程的推广和实施,改变师生已有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一个拓展”,即通过南海子主题性活动、社团活动等方式,实现教学人员、教学实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成果的开放,确保学生对经验型课程的占有。
这种整体建构,由扶到放,既抓住了南海子资源的主线,又体现了它的拓展力,避免了某些校本课程过度开放、缺乏逻辑性、课程价值偏低等现象的出现。
撬动师生的课程开发能力与研究能力首先,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了发展。
通过随机抽取样本可以看出,无论是学科内还是社团组织中学生的课程参与率都达到了100%,同时,在参与课程的过程中或到目前为止,10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动手、交流、合作等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提高,96.97%的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是,学生也反映需要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提高课程实施的趣味性。
其次,学生的知识积累也有所提高。
大多数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入,并希望对南海子作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对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增加教材的实用性,设置一些具有前沿性的知识。
回顾南海子地域资源变学材的实践课程探索,“基于本土”“基于教育”“基于责任担当”成为了学校实践课程特色与创新的方向与基础。
在未来新的时期,如何将地域资源更好地转化为学材,更好地成为育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则会成为我们继续在实践中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文系北京市大兴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南海子地域综合实践课程研究》(课题批准号:17GHX044)的成果。
】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