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天津数学中考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天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1.题型与题量
试卷分值、设置与11年相同。

试卷设置了选择、填空、解答三种题型,其中选择题有10个,占30分,填空题有8个,占24分,解答题有8个,占66分。

2.考查内容分值分布
试题与近几年天津市学业考试数试卷的命题思想、原则相一致,基本覆盖了《数学课程标准》所列的核心知识点,各部分的分值比与所对应的课时比相当。

体现了稳中有变,变中有新,对初中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试题的难度与去年相当,特别是注重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3、考题考点分析
二、试题特点分析
1.注重基础,突出数学核心知识点的考查,体现教学导向
试题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部分的分值分布与所用教材的课时比相当。

考查的内容,数与代数部分有:有理数运算、科学记数法、分式运算、解方程、解不等式组及应用、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内容;图形与几何部分有:对称、平移、旋转、全等、相似、视图等内容,涉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圆周角与圆心角、直径所对圆周角性质、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切线性质判定等内容;统计考查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扇形统计图、样本估计总体,概率考查了用列举法求事件概率,综合与实践有三角形的内接正方形、测量与解直角三角形。

这些检测点既是初中学段的基本内容又是核心知识点。

试题的编排从基础的有理数计算开始,由易到难,缓步上升,学生上手容易。

综合题考查的重点是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5、
26题的第(1)问多数学生都可以完成,第(2)问多数学生也能基本完成(知识的综合运用),完成(3)问有一定的难度,考查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落实因材施教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2. 注重过程,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体现课标要求
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特殊到一般等思想方法是试题考查的重点。

设置的开放性、探索性的试题,答案不惟一,突出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考查。

如13题,利用已知条件,可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也可判断一个三角形为等腰,都可以得到两条线段相等;如18题是将一个三角形放置在正方形网格中,作三角形所能包含的面积最大的正方形,考查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际画图能力,体现了课标的教学要求;24题设置的是购物过程中打折与优惠问题,素材选自教材,问题情境学生不陌生,解答的关键是将问题转化为两个关系式的等与不等,考查了学生对数学建模思想的掌握与运用;25题是图形平移的距离与三角形形状的变化(两边平方和的最小、两边和的最小)问题,借助数的变化(坐标)探究形的变化;26题恰好是借助图形的变化(动态的菱形)研究数(函数)的变化问题,两道综合题用到的主要方法都是数形结合,试题在考查方式上与以往相似,给学生提供了思考、探究的空间,突出了数学思维的过程及对数学知识本质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查。

3.注重能力,突出问题研究,体现“学业考试”的特点
试卷按7:2:1的难度设置,与近年的编排结构相当,梯度合理,符合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如1题、11题考查的是初中学段基本的计算,每个学生都能完成,7题以动态旋转的形式考查了矩形的判定,直观判断与理性思考(为什么一定是矩形)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

22题考查圆性质的综合应用,由已往的静态变为动态问题,移动的直线在与圆相切、相交时两个角的等量关系问题,解答的关键是问题的转换,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得到不同的解法,解答这些考题需要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8题给出的是底为4、高为3的三角形,若是任意锐角三角形又该如何作出最大的内接正方形?26题的分类讨论,都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试题的这种延展性与研究性对学生后续数学学习都有导向作用。

三、几点建议
1. 回归基础,重视落实
收集学生反馈的问题,说明学生缺少的不是技巧,而是基础。

概念、定理、公式模糊、计算不准,导致解题不细致严谨,失去很多应得的分数。

对所学知识不能较好地迁移,在遇到陌生问题时不知道如何运用已学知识去合理地展开联想,进行有效的探究,复习阶段演算
了大量习题,但大量的训练并没有使其获得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达不到预期分数。

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评价要求,感到要使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提高,关键是要回归基础。

把眼睛牢牢钉在基础上,无论是概念、公式、定理还是解题,要围绕基础去设计,使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真正成为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基础。

教学中既重视知识的发现过程,又重视问题本质的抽象,使所学知识是容易被激活的迁移性的,而不是对知识的简单罗列、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

盲目的解题训练非但无益甚至有害,只从形式上去思考,而不从本质上去探究,不利能力的提高。

2. 关注变化,改进教学
今年试题的几点变化值得关注,一是计算能力的考查,1题、11题是已往没出现过的计算题;二是综合与实践的考查,23题已往给出的观测角是特殊角,不给三角函数值,今年是任意锐角,给三角函数值,部分学生不会用(对任意锐角三角函数给你按的理解);三是函数模型思想的考查,10题是同一个图象与不同的问题情境的对应;四是图形与几何的考查,22题由已往的静态问题,变为移动的直线在与圆相切、相交时两个角的关系是否改变的问题。

虽然变化不大,但逐渐向新课标要求靠近。

今年的复习与模拟,整体上与考题的趋势相一致,复习时间、复习重点、两个节点安排的模拟考都是合适的,成绩比去年有较大提高(去年平均分数是80.8分,今年是88.1分,华辰是97.6分,东堤头是93.5分,南仓是91.3分,小淀是90.9分,普育是89.8分,实验是88.8分)。

今年试卷的变化特点、学生答题后的反馈值得以后复习借鉴与关注,25、26题仍是制约学生获得高分的栏杆,跨越这两个栏杆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数学综合能力,提高能力不能只靠难题的演练,还需日常教学的培养及学生自我数学素养的积累,结合学生实际实施针对教学、把培养能力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数学生是能够跨越这道栏杆的。

3.加强研究,培养能力
每年的试题都有部分难题,使一些学生很难突破110分,那么问题难在哪?如何破解?学生能力如何提高?值得研究。

其中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突出基础,对基础知识要熟知,二是积累,小题做大、作精、作实,为大题搭实台阶。

25(Ⅱ)②当A′B+BE′取得最小值时,求点E′的坐标。

先看两个教材中简单问题的解答:
模型1,已知直线a和不在a上的两个定点A和B,点P是直线a上的动点,当点P在
最小?
直线a的什么位置时,PA PB
定点A和B与直线a的位置有两种可能:
①点A 和B 在直线a 的两侧,如图(1)—1; ②点A 和B 在直线a 的同侧,如图(1)—2.
问题的关键是点P 是动点,线段PA 、PB 长随点P 的移动而变化,解决的方法是: 图(1)—1,根据“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接AB ,交直线a 与点P ,此时PA PB +最小;图(1)—2,作点B 关于直线a 的对称点B ',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得
BP B P '=,问题转化为①的情况,可解.
模型2,如图(2)—1,直线a ∥b ,点A 、B 是两个定点,点P 是直线b 上一个动点,
PQ a ⊥,交直线a 于点Q ,当点P 在
直线b 的什么位置时,AQ PB +最小?
图(1)-2
图(1)-1
b
a
图(2)-3
b
a
图(2)-1
b
a
图(2)-4
图(2)-2
b
a
b
a
图(2)-5
模型2中,点Q 随着点P 的移动同时在直线a 上移动,也是动点,所以本题有两个动点,只是PQ 的长是定值,因此当AQ PB +最小时,有AQ QP PB ++最小.由于PQ 长是定值,所以平移PQ ,使点Q 与点A 重合,点P 移至点A ',连接A P ',得四边形AQPA '是平行四边形,有A P AQ '=,所以将AQ 随点Q 的移动的变化转化为A P '随点P 的移动的变化.进而问题转化为在直线b 上确定点P ,使A P PB '+最小,即转化为问题1的只有一个动点的情形,如图(2)—2所示,其解答如图(2)—3所示.
图(2)—4是在直线a 上确定点Q ,使直线a 两侧的点A 、点B ′与点Q 的和最小,其解 答如图(2)—5所示.
考题中A′B 、BE′的长是随着点A ′、E ′在变动,与模型2在本质上是相似的,解决的方法可以借用模型2的方法。

(1)转化为动点E′
平移线段A′E′,使点A′与点B 重合,得线段BP ,如图(3),此时A′B =E ′P ,A′B 的变化与E ′P 一致,使两个动点A′、E ′问题转化为一个动点E′,即转化为求P E ′+ BE ′的最小值问题。

再用模型(1),作对称点,问题得到解决。

(2)转化为动点A ′
图(3)
图(3)
-1
P
(3)转化为动点O ′
本题的解答方法与10年的25题(Ⅱ)考查的解答方法类似,考查的是平移与转化。

25.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CB 的顶点O 在坐标原点,顶点A 、B 分别在x 轴、
y 轴的正半轴上,3OA =,4OB =,D 为边OB 的中点.
(Ⅱ)若E 、F 为边OA 上的两个动点,且2EF =,当四边形CDEF 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 、F 的坐标.
如图(6),四边形CDEF 的边CD 、EF 的长是定值,所以周长的最小值既是DE+CF 的最小值,其中D 、C 是定点,E 、F 是动点,DE 、CF 的长随动点E 、F 的移动而变化,与教材中模型2一致,解决的策略是将两个动点转化为一个,方法可以是平移线段EF ,使点F 与点C 重合,连接PE ,有CF=PE ,使问题转化为DE 、PE 随动点E 的移动而变化,转化为图(6)-1所示,点E 为动点,点P 、D 为顶点。

本题的问题与10年的25题(2)相似,解答的方法类似。

或转化为如图(10)所示,点F 为动点。

图(6)-1
图(6)
图(5)-1
图(5)
两道考题解法多样,但将两个动点转化为一个是解题方法的本质。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破解的关键是分析问题本质、构造基本图形,部分学生不能解答的关键是分析不出问题的本质,不会构造基本图形,就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对所学知识停留在问题本身,而没有做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的数学教学提出了四基与四能的要求,即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贯彻与落实值得我们思考与反思,当这些要求得到切实的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自然就有了解答这类难题的能力,难题也就不难了。

(18)如图,将△ABC 放在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的网格中,点A 、B 、C 均落在格点上.
图(7)
图(7)-1
图(8)---2
P D
图(8)---1
P D
图(8)
P D
(Ⅰ)△ABC 的面积等于 ;
(Ⅱ)若四边形DEFG 是△ABC 中所能包含的面积最大的正方形,请你在如图所示的网格中,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该正方形,并简要说明画图的方法(不要求证明) .
分析:本题有3个要点,其一是面积最大(包含)正方形位置如何确定(内接正方形的两个在三角形一边上的顶点应在那个边上);其二是如何确定正方形一个顶点的位置(比值),其三是如何作出符合要求的正方形(利用直尺、三角板、正方形网格,不使用圆规)。

如图,三角形内的正方形可以通过平移旋转,使其
一边落在三角形的一边上,一个顶点在三角形的另一边上;再利用位似使正方形的另一
个顶点在三角形的一边上,得内接正方形.
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边在a 上),则有
x h x a h -= ,得222ah s s
x s a h a h
a a
===+++
; 同理:22bh s s
y b h b h b b
=
==
+++(边在b 上). 若a >b ,则222()()()(1)s s s
a b a b a b ab
+-+=--
. 设a 、b 边的夹角为α,则1sin 2s ab α=,211sin s
ab
α-
=->0. 22s s a a +<22s
s b b
+
, x <y . 即当内接正方形的一边落在锐角三角形的短边上时, 正方形面积最大。

(1)确定分点D 作法1:(利用位似)
1.在AB 上任取一点P ,作PQ ⊥BC 于点Q ,
以PQ 为一边在△ABC 内部作正方形PQMN ;
作射线BN 交AC 于点D ,过点D 作DG ⊥BC 于点G ,作DE ⊥DG 交AB 于点E ,过点E 作EF ⊥BC 于点F .四边形DEFG 即为所求.
作法2(利用相似)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边在BC 上),则有ah
x a h
=+. ∴
AC a a h AD x h +==,CD AC AD a h h a
AD AD h h
-+-=== 结论:分点的确定只于边长及该边上高有关
如图,作PC BC =,且有PC BC ⊥.作高AH ,连接PH 交AC 于点D ,
作正方形DEFG .
作法3(利用相似)
:由11
DE =
,BC =56CD AD =.确定点D
11 作法4(等分线段)
确定分点E
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1、情感态度:兴趣是最好老师 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喜欢、喜欢课、喜欢学科;
2、课堂提问:有效科学,适时有度,思维导向,质疑解惑;
3、 学生活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学阅读,既动手,又动脑;
4、 例题设计:提高习题 “品位”,不用题海战术,典型性,规律性,循序渐进,重视过程;
5、动笔训练:给学生一定量的时间完成不同量的练习, 减少口答,控制板演、讨论的时间;
6、矫正反馈:课堂及时矫正反馈比课下辅导、批改、测试检查等更具有适时、针对的特征;
7、分层要求:十指有长短,减少个别提问,分层辅导、作业、考查,给优秀学生更多时间;
8、学生习惯:多角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重视错题矫正,规范答题,抓得分不失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