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用残损的手掌》1五四制五四制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屈的意志。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2021/12/12
第九页,共二十七页。
2.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 掌沾了阴暗。
【品析】
“无形的手掌”在这里指诗人的思绪。“无限的江山”指 中国大地。“血”“灰”“阴暗”是中国当时大部分地区被
侵略者践踏的写照。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驰骋,他用心灵 去感受祖国大地正在发生(fāshēng)着的痛苦、灾难以及侵略者的 罪恶。
【点拨】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象中,诗
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的 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 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
(tóngshí)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 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 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
2021/12/12
第四页,共二十七页。
锦幛( zhàng)
荇藻( xìng zǎo)
蓬蒿(pénpghéyǐ
)
憔悴(qiáo qcuiáì)o cuì
(
)
2021/12/12
第五页,共二十七页。
蓬 péng 蓬蒿(pénghāo)、蓬荜生辉、蓬头垢面
第七页,共二十七页。
zháo
zhāo
着
zhuó
zhe
着火(zháo huǒ)
着数(zhāoshù) 曝
着装(zhe zhuānɡ)
坐着
pù 曝光 bào 曝晒
2021/12/12
第八页,共二十七页。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品析】
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 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dìtú)。“广大的土地”象 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
开始,押韵的韵脚依次是“乡──幛──芳──
凉”“骨──出” “草──蒿” “悴──水” “山──暗” “抚──乳” “掌──望” “活──
国”。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 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2021/12/12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七页。
我用残损(cán sǔn)的手掌
2021/12/12
第一页,共二十七页。
走近作者
(zuòzhě)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 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第一 本诗集《我的记忆》 出版,其中《雨巷》成为(chéngwéi)传诵一时的 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抗战爆 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刊,发起出 版《耕耘》杂志。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 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 愿》《等待》等诗篇。代表诗集有《我的记忆》 《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shíxiàn) 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2021/12/12
第十五页,共二十七页。
探究二: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然而读起来却并 不觉芜杂,为什么?
2021/12/12
第二十五页,共二十七页。
宝塔山:又名嘉岭山,位于延安市东南,延河 之滨。在山上可以(kěyǐ)鸟瞰整个解放区。因山上有塔,通常称 作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2021/12/12
第二十六页,共二十七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shīrén)。《我用残损的手掌》 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shīrén)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
2021/12/12
第十二页,共二十七页。
5. 那里,永恒的中国!
【品析】
全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 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予了热切的希望。 “永恒”突出了生生不息,预示(yùshì)着这光明与生机
必将成为整个中国的景象。
2021/12/12
第十三页,共二十七页。
探究(tànjiū)一: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 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2021/12/12
第三页,共二十七页。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于1942年在狱中时所写
的一首爱国诗歌。这首诗以“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广大的土 地”为线索,抒发了作者爱国情感和对敌人的血泪控诉,以及对 解放区的深切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rèqiè)盼望。诗人通过 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展现了记忆中家乡迷人的美景,现实中 沦陷区的悲惨和凄凉,解放区的温暖、明朗和希望,从而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艺术效果。
戴望舒
我用残损(cán sǔn)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统摄全诗)
上半篇:忧郁阴暗(yīn àn)—— 凄楚忧愤
对比
祖国光明未来
下半篇:温暖明朗——热切期盼
2021/12/12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七页。
诗人虽然身在狱中,却仍然不忘和自己有着相同 命运的祖国。他“残损的手掌”抚过被日军践踏(jiàntà)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 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2021/12/12
第十七页,共二十七页。
2.日寇占领 下的凄惨景象与解放 区温暖、明朗、生机蓬 勃的景象形成对比: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 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 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的沦陷区,抚过充满希望的解放区,诗歌感情色彩的变 化,诗人感情的前后对比,表现了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深 向往,对祖国未来光明的热切希望。
2021/12/12
第二十四页,共二十七页。
解放区:从广义上说,解放区指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政权 的地区。从狭义上说,特指抗日战争时期(也包括解放战争时期)中 国共产党领导(lǐnɡ dǎo)的军队从敌伪统治和国民党统治下解放出来的 地区。当时以延安为中心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lǐnɡ dǎo)的人民政权,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极开展抗日战争。解放区是当时一切进 步人士向往的地方。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2021/12/12
第十八页,共二十七页。
运用幻觉(huànjué)和虚拟手法创作
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诗人在狱 中,想象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 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 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 的情感。
2021/12/12
第二页,共二十七页。
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 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1938年他来到香 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 战的诗歌。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这年年底,诗 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 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 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 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2021/12/12
第十页,共二十七页。
3.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 婴孩手中乳
【品析】
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cán sǔn)的手掌”字 样,起强调作用。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 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 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比喻新奇而贴切, 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点拨(diǎn bo)】
从感情色彩上说,这首诗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 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 显的对比。
前半部分,作者想象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 诗句中流露出一股忧愤之情;诗人还通过一系列的词语 来表现自己的情绪,如:长白山雪峰“冷”……诗人通
过多种感官写出了自己对国土(guótǔ)现状的感受,表达了诗人 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诗歌中触到水的“微凉”、感受到长白山的雪峰的 “冷到彻骨”、黄河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这些都是 想象与虚拟,是诗的开头“我用残损的手掌(shǒuzhǎng)摸 索”这一幻觉的具体化。
2021/12/12
第十九页,共二十七页。
巧用对比,突出(tū 情感 chū)
从感情色彩上说,这首诗前半部分写沦陷区人民生活在苦
篷 péng 车篷、帐篷(zhàng peng) 悴 cuì 憔悴
萃 cuì
(qiáo
荟萃、出类拔萃
cuì)
2021/12/12
第六页,共二十七页。
憔悴 形容(xíngróng)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
q
i
á
o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dàibiǎo)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
c
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u
ì
):
2021/12/蝼12 蚁:
2021/12/12
第十四页,共二十七页。
在这部分里,作者还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加重情绪的 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 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 春”,前后两部分相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 “恋人的柔发”和“婴孩手中乳”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 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爱”“希望”“太 阳”“春”等词语。“牲口一样活”和“蝼蚁一样死”是
难中,使用了“血和泥”、“雪峰冷到彻骨”等短语,是消 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写解放区,使用了“温暖”、 “明朗”、“蓬勃生春”等短语,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
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duìbǐ)。
从描写手法上说,诗人把现实中的凄惨景象与回 忆中的故乡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眷恋
故土、仇恨敌寇的感情;把沦陷区的凄惨
这一条线索上,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2021/12/12
第十六页,共二十七页。
对比
(duìbǐ)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bù tónɡ)
或事者物(huòzhě)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 一在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也叫对
照。对比可以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
表达得更集中、更加鲜明突出。
课文中对比的例子:
1.记忆的故乡景象与日寇占领下的凄惨景象形成对比:
2021/12/12
第二十页,共二十七页。
景象(jǐngxiàng)与解放区的温暖、明朗,形成对比,
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恨与爱、悲与怜、愁苦与希望。
2021/12/12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七页。
押韵(yā yùn)方式,灵活多变
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fāngshì)。有时是四行诗 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诗句押一个韵。例如从第五行
2021/12/12
第十一页,共二十七页。
4.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 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 样死……
【品析】
以“太阳”和“春”比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 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牲 口一样活”和“蝼蚁一样死”比喻沦陷区人民的生 活(shēnghuó)。诗中用沦陷区来反衬解放区,道出了 作者对解放区的真挚感情和深切向往。
No 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在这里指诗人(shīrén)的思绪。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
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诗人(shīrén)还通过一系列的词语来表现自己的情绪,如:长白山雪峰 “冷”。《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
Image
12/12/2021
第二十七页,共二十七页。
2021/12/12
第九页,共二十七页。
2.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 掌沾了阴暗。
【品析】
“无形的手掌”在这里指诗人的思绪。“无限的江山”指 中国大地。“血”“灰”“阴暗”是中国当时大部分地区被
侵略者践踏的写照。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驰骋,他用心灵 去感受祖国大地正在发生(fāshēng)着的痛苦、灾难以及侵略者的 罪恶。
【点拨】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象中,诗
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的 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 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
(tóngshí)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 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 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
2021/12/12
第四页,共二十七页。
锦幛( zhàng)
荇藻( xìng zǎo)
蓬蒿(pénpghéyǐ
)
憔悴(qiáo qcuiáì)o cuì
(
)
2021/12/12
第五页,共二十七页。
蓬 péng 蓬蒿(pénghāo)、蓬荜生辉、蓬头垢面
第七页,共二十七页。
zháo
zhāo
着
zhuó
zhe
着火(zháo huǒ)
着数(zhāoshù) 曝
着装(zhe zhuānɡ)
坐着
pù 曝光 bào 曝晒
2021/12/12
第八页,共二十七页。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品析】
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 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dìtú)。“广大的土地”象 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
开始,押韵的韵脚依次是“乡──幛──芳──
凉”“骨──出” “草──蒿” “悴──水” “山──暗” “抚──乳” “掌──望” “活──
国”。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 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2021/12/12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七页。
我用残损(cán sǔn)的手掌
2021/12/12
第一页,共二十七页。
走近作者
(zuòzhě)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 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第一 本诗集《我的记忆》 出版,其中《雨巷》成为(chéngwéi)传诵一时的 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抗战爆 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刊,发起出 版《耕耘》杂志。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 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 愿》《等待》等诗篇。代表诗集有《我的记忆》 《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shíxiàn) 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2021/12/12
第十五页,共二十七页。
探究二: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然而读起来却并 不觉芜杂,为什么?
2021/12/12
第二十五页,共二十七页。
宝塔山:又名嘉岭山,位于延安市东南,延河 之滨。在山上可以(kěyǐ)鸟瞰整个解放区。因山上有塔,通常称 作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2021/12/12
第二十六页,共二十七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shīrén)。《我用残损的手掌》 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shīrén)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
2021/12/12
第十二页,共二十七页。
5. 那里,永恒的中国!
【品析】
全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 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予了热切的希望。 “永恒”突出了生生不息,预示(yùshì)着这光明与生机
必将成为整个中国的景象。
2021/12/12
第十三页,共二十七页。
探究(tànjiū)一: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 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2021/12/12
第三页,共二十七页。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于1942年在狱中时所写
的一首爱国诗歌。这首诗以“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广大的土 地”为线索,抒发了作者爱国情感和对敌人的血泪控诉,以及对 解放区的深切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rèqiè)盼望。诗人通过 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展现了记忆中家乡迷人的美景,现实中 沦陷区的悲惨和凄凉,解放区的温暖、明朗和希望,从而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艺术效果。
戴望舒
我用残损(cán sǔn)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统摄全诗)
上半篇:忧郁阴暗(yīn àn)—— 凄楚忧愤
对比
祖国光明未来
下半篇:温暖明朗——热切期盼
2021/12/12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七页。
诗人虽然身在狱中,却仍然不忘和自己有着相同 命运的祖国。他“残损的手掌”抚过被日军践踏(jiàntà)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 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2021/12/12
第十七页,共二十七页。
2.日寇占领 下的凄惨景象与解放 区温暖、明朗、生机蓬 勃的景象形成对比: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 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 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的沦陷区,抚过充满希望的解放区,诗歌感情色彩的变 化,诗人感情的前后对比,表现了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深 向往,对祖国未来光明的热切希望。
2021/12/12
第二十四页,共二十七页。
解放区:从广义上说,解放区指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政权 的地区。从狭义上说,特指抗日战争时期(也包括解放战争时期)中 国共产党领导(lǐnɡ dǎo)的军队从敌伪统治和国民党统治下解放出来的 地区。当时以延安为中心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lǐnɡ dǎo)的人民政权,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极开展抗日战争。解放区是当时一切进 步人士向往的地方。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2021/12/12
第十八页,共二十七页。
运用幻觉(huànjué)和虚拟手法创作
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诗人在狱 中,想象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 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 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 的情感。
2021/12/12
第二页,共二十七页。
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 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1938年他来到香 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 战的诗歌。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这年年底,诗 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 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 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 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2021/12/12
第十页,共二十七页。
3.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 婴孩手中乳
【品析】
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cán sǔn)的手掌”字 样,起强调作用。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 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 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比喻新奇而贴切, 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点拨(diǎn bo)】
从感情色彩上说,这首诗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 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 显的对比。
前半部分,作者想象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 诗句中流露出一股忧愤之情;诗人还通过一系列的词语 来表现自己的情绪,如:长白山雪峰“冷”……诗人通
过多种感官写出了自己对国土(guótǔ)现状的感受,表达了诗人 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诗歌中触到水的“微凉”、感受到长白山的雪峰的 “冷到彻骨”、黄河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这些都是 想象与虚拟,是诗的开头“我用残损的手掌(shǒuzhǎng)摸 索”这一幻觉的具体化。
2021/12/12
第十九页,共二十七页。
巧用对比,突出(tū 情感 chū)
从感情色彩上说,这首诗前半部分写沦陷区人民生活在苦
篷 péng 车篷、帐篷(zhàng peng) 悴 cuì 憔悴
萃 cuì
(qiáo
荟萃、出类拔萃
cuì)
2021/12/12
第六页,共二十七页。
憔悴 形容(xíngróng)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
q
i
á
o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dàibiǎo)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
c
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u
ì
):
2021/12/蝼12 蚁:
2021/12/12
第十四页,共二十七页。
在这部分里,作者还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加重情绪的 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 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 春”,前后两部分相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 “恋人的柔发”和“婴孩手中乳”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 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爱”“希望”“太 阳”“春”等词语。“牲口一样活”和“蝼蚁一样死”是
难中,使用了“血和泥”、“雪峰冷到彻骨”等短语,是消 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写解放区,使用了“温暖”、 “明朗”、“蓬勃生春”等短语,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
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duìbǐ)。
从描写手法上说,诗人把现实中的凄惨景象与回 忆中的故乡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眷恋
故土、仇恨敌寇的感情;把沦陷区的凄惨
这一条线索上,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2021/12/12
第十六页,共二十七页。
对比
(duìbǐ)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bù tónɡ)
或事者物(huòzhě)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 一在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也叫对
照。对比可以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
表达得更集中、更加鲜明突出。
课文中对比的例子:
1.记忆的故乡景象与日寇占领下的凄惨景象形成对比:
2021/12/12
第二十页,共二十七页。
景象(jǐngxiàng)与解放区的温暖、明朗,形成对比,
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恨与爱、悲与怜、愁苦与希望。
2021/12/12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七页。
押韵(yā yùn)方式,灵活多变
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fāngshì)。有时是四行诗 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诗句押一个韵。例如从第五行
2021/12/12
第十一页,共二十七页。
4.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 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 样死……
【品析】
以“太阳”和“春”比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 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牲 口一样活”和“蝼蚁一样死”比喻沦陷区人民的生 活(shēnghuó)。诗中用沦陷区来反衬解放区,道出了 作者对解放区的真挚感情和深切向往。
No 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在这里指诗人(shīrén)的思绪。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
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诗人(shīrén)还通过一系列的词语来表现自己的情绪,如:长白山雪峰 “冷”。《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
Image
12/12/2021
第二十七页,共二十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