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免费下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免费下载
篇一:毕业设计论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学生姓名:
院(系):油气资源学院
专业班级:勘探0501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
陇东地区延长组长8堆积相分析
摘要:
陇东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南部,构造比较平缓。

其中研究区长8油层组是主要油层之一。

本次研究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以岩心观察、测井资料为基础,利用资料测井相、古生物、堆积结构和堆积构造的分析,运用现代堆积学、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统,划分出以扇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为代表堆积体系及湖泊堆积体系。

按岩电特征、堆积构造、古生物特征、剖面结构和测井相特征。

研究区有四种堆积相类型,有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及湖泊,其中西部发育环县扇三角洲堆积,西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堆积,东北部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堆积。

砂体展布受堆积体系控制,西部砂体从环县往东,主要呈东-西偏南向和东-西偏北向展布;西南部砂体主要呈西南-东北向展布;东北部砂体主要呈东北-西南向展布。

长8堆积期,湖盆经历了一个完整先退后进的演化过程,堆积物主要为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互层。

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是石油聚集的有利场所。

最终,依据堆积相类型、砂体分布以及物性特征,预测了长8油层组的几个有利区带关键字:陇东地区延长统相标志长8 油层组堆积相有利区
1 前言 (4)
1.1选题意义 (4)
1.2研究状况和进展 (4)
1.3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 (5)
1.4所采用的手段、方法以及步骤等 (6)
1.5阶段进度计划 (7)
2 区域地质概况 (8)
2.1地理位置 (8)
2.2区域构造概况 (8)
2.3区域地层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古气候................................................................(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毕业设计论文免费下载)................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 盆地演化史 (11)
3 地层划分与对比 (13)
3.1 延长组地层剖面 (13)
3.2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 (16)
3.3物源的研究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堆积体系及堆积相 (19)
4.1堆积相的划分 (19)
4.2.堆积体系和堆积相类型划分 (27)
5.堆积相及砂体展布
结论
致谢词
参考文献
1 绪言
1.1选题意义
近年来,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的石油勘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成绩,尤其在盆地西南缘陇东地区的上三叠统延长组下部的长8油层组发现了西峰油田,预计地质储量在2亿吨以上。

并且,随着近年来石油勘探和油藏评价步伐的加快,在陇东地区的板桥、镇原、合水等地区的上三叠统延长组下部地层中也发现了良好的含油显示,预示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下部具有巨大的勘探、评价前景。

通过对该区晚三叠纪延长统早期堆积环境演化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该区延长统早期堆积模式、古地理环境的展布格局和变化规律,进而预测优势砂体、有利烃源岩的分布特点及纵、横向上的配置关系,对预测油藏位置、分布范围及进一步开展油藏评价工作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研究状况和进展
1.2.1 堆积学的研究状况和进展
堆积作用研究、堆积体系分析以及堆积相模式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为储集砂体的成因分析及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堆积体系分析包括堆积相相标志物的层次结构分析法,它将孤立的堆积相类型作为有成因联系的整体加以考虑,使砂体的预测更有据可依,大大提高了堆积体系与堆积相分析研究的精度,使得堆积相带与砂体空间展布的预测更精细和准确。

特别是将地质堆积相分析、堆积地球化学物源分析方法、多井测井评价与测井相分析技术、层序地层学理论、计算机建模与绘图技术等多学科新理论与新方法集为一体的综合研究,使目标区取心井段区和没有取心井段区堆积相的分析和预测精度大大提高,从而为精确预测主力砂体的空间展布、有利油气储层区块的预测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在陆相地层中,对堆积相尤其是堆积微相的研究,是勘探开发隐蔽油气藏的重要工作,近年来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表明,陆相地层和海相地层在成因和演化方面受到的影响因素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相同之处在于都具有相似的旋回性、韵律性和周期性等特点(徐怀大,1997),不同之处是海相地层的形成与海平面的变化关系密切,以海平面为基准面,而陆相盆地基准面升降变化主要与复杂的地质、地理、地貌、构造和气候等因素有关,基本上不受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于基准面旋回原理和可容纳空间变化
原理,揭示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与堆积动力学和地层响应过程的关系,及其相对应的堆积微相演化序列、保存状况和有利储集砂体
的发育位置和产出特征。

目前,其研究精度在鄂尔多斯盆地基本仅精确到短期基准面旋回,即小层。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属晚三叠纪鄂尔多斯湖西南缘堆积,开展石油勘探的历史比较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受工程技术条件的限制,仅钻了为数不多的几口浅井,未能揭示上三叠统延长组下部地层的面貌。

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长庆油田会战以来,才开始了对该区大规模的研究〔]l,以石油普查为目的,完钻了剖8等一批剖面井,对该区晚三叠纪早期地层特点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八十年代随着庆阳井组等针对陇东地区延长组找油为目的的一批深井的实施,为该区延长组尤其是延长组下部地层堆积环境的研究注入了新的资料,结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平凉岭恫山等地面露头剖面的观察,涌现了一批新的观点和认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陈安宁等人提出的扇三角洲堆积体系、深水浊积岩堆积体系和王文炯等提出的正常三角洲堆积体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技术进步和油田勘探形势的需要,长庆油田曾两度在该区的固城川地区和西峰、镇原等地区开展钻探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深入研究该区晚三叠纪延长统早期堆积环境的演化奠定了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长庆油田随着自身石油勘探、评价、开发工作的需要,在陇东地区针对延长组以不同层位、不同目的及不同精度曾多次进行过包括堆积相在内的专题研究或综合研究工作,得出了许多认识和观点,对于研究区的物源方向、堆积模式、堆积环境、堆积体系可谓众说纷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堆积体系(李文厚,1999,XX),扇三角洲堆积体系(罗静兰,XX),辫状河堆积体系(张锦泉,XX)。

随着评价、开发工作的深入,地下地质情况出现了复杂的局面,砂体变化大,反映了构造演化的多变性和底床形态的复杂性。

针对上述的一些问题,有必要对该地区从堆积相、储层、成藏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新的一轮研究和探讨。

结合新的钻探资料,本选题以研究区的堆积相为重点,以基础资料为依据,结合测井和各种测试分析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长8油层组的堆积相进行重新认识,对该地区以后的勘探和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3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
1.1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研究状况和进展
1.3研究内容
1.4研究采用的方法
篇二:毕业设计论文用纸
摘要
框架建筑结构是多高层建筑结构的主要类型,具有承载力和刚度大,耐久性和耐火性好可模性好等优点。

本工程为框架结构体系,柱距为7.2m,跨度为6.0m,采用横向承重方
案,框架中柱偏向走廊一侧。

地震作用下内力和侧移的计算分析用底部剪力法和D值法,计算结果变截面处上下层柱刚度比为0.7,层间相对弹性转角均小于0.18%。

横向荷载作用下内力分析用反弯点法。

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分析用弯矩二次分配法,梁柱内力组合时需考虑地震作用效应组合。

梁柱箍筋均采用HPB300热轧钢,受力钢筋根据计算需要选择HRB335以上热轧钢。

地基处理用灰土挤密桩法,桩径400mm,桩间距为935mm,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地面外边缘2m,灰土桩用振冲法施工。

基础梁纵向等截面每边宽出框架柱边缘50m。

条形基础内力计算用倒梁法,分布筋按构造配筋。

边坡采用抗滑桩支护,抗滑桩间距6m,桩长14.5m,计算结果用理正岩土软件验算。

地基强度经验算满足要求。

关键词:框架结构体系;内力组合;地震作用;地基强度。

Abstract
Frame structure is the main types of high-rise buildings, have bearing capacity and rigidity, durability and good carving watery resistance of good, etc. This engineering is frame structure, the column is the distance 7.2 m, 6.0 m span, the
horizontal bearing scheme, framework to one side corridor column.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internal force and the calculation analysis of the lateral with bottom shear method and D value metho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in cross-section of the column stiffness ratio 0.7, between the layers are relatively flexible rotation is less than 0.18%. Horizontal load internal force analysis using the bending method. Vertical load with bending moment force analysis of secondary distribution method,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force of the column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the earthquake effect combination. Beam-column stirrup is using HPB300 hot-rolled steel, and the structural steel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ed need to choose more than HRB335 hot-rolled steel. With the foundation treatment lime-soil compaction piles, pile diameter 400 mm, pile spacing for 935 mm, processing range beyond the ground each side based outside edge of 2 m, plaster pile with vibration rushed construction method. Foundation beams of the longitudinal section such as each side out wide frame column edge 50 m. Internal force calculation bar foundation with pour beam method,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al steel reinforcement. The slope anti-slide pile supporting, anti-slide pile spacing 6 m, the pile length 14.5 m,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with Richard geotechnical software is checked. The foundation strength is experience requirements.
Key words: Frame structure; Internal force combination; The earthquake action; The foundation strength.
目录
摘要 (1)
第一部分建筑设计 (5)
1.1总平面设计 (5)
1.2.平面设计 (5)
(5)
(6)
(6)
(6)
1.3剖面设计 (7)
(7)
(7)
(7)
(7)
,楼地面做法 (7)
(7)
1.4立面设计 (7)
1.5内外装修 (8)
(8)
(8)
1.6建筑构造 (8)
(8)
(8)
(8)
(9)
(9)
第二部分结构设计 (10)
2.1结构设计技术条件 (10)
(10)
(10)
(10)
2.2结构体系选择与结构布置 (11)
(11)
(11)
(11)
(12)
2.3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13)
(13)
2.4重力荷载代表值及重力荷载 (15)
(15)
(15)
(15)
(16)
2.5水平地震作用及位移计算 (17)
(17)
(17)
(17)
(18)
(18)
(18)
(19)
2.6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分析 (19)
(19)
2.7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21)
(21)
(21)
(22)
(22)
(22)
(24)
2.8横向框架作用效应内力组合 (25)
(25)
(27)
2.9框架柱内力组合 (28)
(28)
2.10梁柱截面设计 (33)
(33)
(34)
(37)
(37)
(37)
(38)
第三部分地基基础及边坡支护 (41)
3.1地基基础设计 (41)
(41)
(41)
(42)
(42)
(42)
3.2基础设计 (43)
(43)
(43)
(46)
(46)
(47)
(47)
3.3边坡支护 (48)
(49)
(50)
(50)
,拟定桩间距,桩位 (50)
(51)
(51)
(54)
(54)
致谢 (58)
第一部分建筑设计
1.1总平面设计
本建筑长36米,宽14.4米。

主要出入口面向厂区道路,疏散门两个,位于建筑物宽边方向两侧。

本建筑位于工业厂区,一、二级防火间距6米,本建筑周围其他建筑不详,认为满足防火间距及消防通道的要求。

1.2.平面设计
本办公楼为内廊式组合,大柱间柱网尺寸定为进深6.0米,开间7.2米,小间开间为3.6米。

图书室、贮藏室、文印室、传达室、接待室和部分办公室在一层。

二层主要布置大小会议室和部分小办公室。

三层布置全部布置大办公室。

两部楼梯和洗手间布置北面方向,洗手间蹲便器男厕三个,女厕一个
(3.6?6?4?17?92(人),蹲便器按40人/1个取,小便器按25人/1个取,男女
篇三:易宾胜毕业论文设计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姓名易宾胜
学号XX222065
专业制冷与冷藏技术
班级制冷821
指导教师王玉叶
二○一一年四月
摘要
在现今能源紧缺的时代,整个社会都在提倡低碳环保,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央空调越来越普及,所以中央空调节能这一块备受公众关注,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及空间。

本文从中央空调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开始让大家了解中央空调的工作流程,并从中央空调水泵系统变频改造
模型介绍,中央空调的各种设备的变频改造,中央空调调速节能原理,以及中央空调末端节能改造介绍等各方面来深入探讨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以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

本文还将各种节能方法的详细数据及图表绘出以便大家能更加清楚的了解到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过程,还将改造前后的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比较,一目了然,给今后的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确立一个大致的发展方向,并从这些方面去改造中央空调系统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关键词:节能原理改造前景原理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1.1中央空调系统的概述 (4)
1.2中央空调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分类 (4)
第二章中央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 (8)
2.1中央空调制冷原理 (8)
2.2中央空调系统原理 (8)
第三章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 (9)
3.1调水泵节能介绍 (9)
3.2、中央空调调速节能原理 (10)
3.3. 中央空调末端节能改造介绍 (11)
第四章中央空调节能控制 (13)
4.1泵的特性分析与节能原理 (13)
4..2中央空调的各种设备的变频改造...................................................16 参考文献 (19)
第一章绪论1.1中央空调系统的概述
所谓中央空调系统,是指在同一建筑物中以集中或半集中方式对空气进行净化(或纯化)冷却或加热、加湿或除湿等处理、输送和分配的空调系统。

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个标准温度、标准湿度、标准洁净度和新鲜度的室内室外空气环境,以满足生活舒适性或成长工艺性等的空气调节要求,中央空调系统由冷热源系统和空气调节系统组成。

制冷系统为空气调节系统提供所需冷量,用以抵消室内环境的冷负荷;制热系统为空气调节系统提供用以抵消室内环境热负荷的热量。

制冷系统是中央空调系统至关重要的部分,其采用种类、运行方式、结构形式等直接影响了中央空调系统在运行中的经济性、高效性、合理性。

中央空调的发展历史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地区发生罕见的干旱天气,为解决干旱缺水地区的空调冷热源问题,美国率先研制出风冷式冷水机,用空气散热代替冷却塔,其英文名称是:Air cool Chiller,简称为Chiller。

在空调历史中,美国已经发展和改进了有风管的中央单元式系统,并得到了正在现场安装和修理有风管的单元式空调系统的空调设备分销商和经销商的强力支持。

WRAC是最简单和最便宜的系统,能够很容易的在零售商店中购得,并在持续高温来的时候自己安装。

同时,无风管的SRAC和SPAC自70年代起在有别于美国市场的动力下在日本得到发展和改进。

之后,设备设计和制造技术在90年代被转让到中国,这是通过与当地公司(包括主要元件如压缩机、热交换器、电劝机、精细阀和电子控制器的本地制造商)组成的合资公司进行的。


90年代中国也从其它先进国家吸收了较大型空调设备的先进高新技术,并与多数是美国的大公司组成合资企业
1.2中央空调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分类
中央空调系统的一般组成(1)、采风部分。

空调系统必须采用一部分室外的新鲜的室外的空气,即新风。

新风的取入量主要由空调系统的服务用途和卫生要求来决定。

新风采入口和空调系统的新风管道及新风虑尘装置构成了系统的进风部分。

(2)、空气的过滤部分。

空调系统的新风进入空气处理装置,一般都要经过一次预过滤器,除去空气中较大的灰尘颗粒。

这部分空气的净化处理到何种程度,由中央空调系统所负担工艺条件决定。

一般的空调系统设有两级空气过滤器,即一级空气预过滤器和一级中效空气过滤器。

(3)、空气的湿热处理部分。

对空气进行加热、加湿和降温、去湿,将有关的处理过程组合在一起,称为空调系统的空气热、湿处理部分。

在对空气进行热、湿处理过程中,有采用表面式空气换热器(在表面式换热器内通过热水或水蒸气的称为表面式空气加热器,简称空气汽水加热器,在表面式换热器内通过低温冷水或制冷剂的称为水冷式表面冷却器和直接蒸发式表冷器),也有采用喷淋冷水或热水的喷水室,还有采用直接喷水蒸气的处理方法,以实现空气的热、湿处理过程。

(4)、空气的输送和分配、控制部分。

空调系统中的风机和送、回风管道称为空气的输送部分,风道中的调节风阀、蝶阀、放火阀、启动阀及风口等称为空气的分配、控制部分。

风机是空调系统的主要噪声源,为了保证空调房间内的噪声达到要求的标准,常在空调系统的送、回风管上安装消声器。

有的空调系统设置一台风机,此风机既起送风作用,又起回风作用,此种系统称为单风机系统;有的空调系统设置两台风机,一台为送风机,一台为回风机,称为双风机系统。

空调系统中的风机和风管一般都需要保温,防止能量的无益消耗。

(5)空调系统的冷热源。

空调系统的冷热源一般分为天然和人工两种。

由上述组成部分构成的空调系统称为集中式空调系统(又称为全空气系统)。

这种系统在工业上使用得较多,也是最基本的方式,其特点是空气处理设备集中于空气处理室,冷热源也大多集中在一起,处理后的空气用风道分别送到各空调房间,因而系统便于集中管理和维护。

如果将上述空气处理设备和制冷机、风机等组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整体的机组,称为空调机组。

采用空调机组的空调系统又称为局部式空调系统,类似于家用分体机。

具有集中处理新风的新风处理机组和风管、同时又在各空调房间内设有局部处理装置(称为末端装置,如诱导器、风机盘管等)的空调系统称为半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

中央空调系统的分类,中央空调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按输送工作介质分类
① 全空气式空调系统
空调房间内的热湿负荷全部由经过处理的空气负担的空调系统,称为全空气空调系统,又叫做风管式空调系统。

全空气空调系统以空气为输送介质,它利用室外主机集中产生冷/热量,将从室内引回的回风(或回风和新风的混风)进行冷却/热处理后,再送人室内消除其空调冷/热负荷。

② 风管式中央空调系统
全空气空调系统的优点是配置简单,初始投资较小,可以引入新风,能够提高空气质量和人体舒适度。

但它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安装难度大,空气输配系统所占用的建筑物空间较大,一般要求住宅要有较大的层高,还应考虑风管穿越墙体问题。

而且它采用统一送风的方式,在没有变风量末端的情况下,难以满足不同房间不同的空调负荷要求。

③ 冷/热水机组空调系统
空调房间内的热(冷)湿负荷全部由水负担的空调系统,称为冷/热水式空调系统。

冷/热水式空调系统的输送介质通常为水或乙二醇溶液。

它通过室外主机产生出空调冷/热水,由管路系统输送至室内的各末端装置,在末端装置处冷/热水与室内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产生出冷/热风,从而消除房间空调冷/热负荷。

④ 冷/热水机组中央空调系统
该系统的室内末端装置通常为风机盘管。

目前风机盘管一般均可以调节其风机转速(或通过旁通阀调节经过盘管的水量),从而调节送人室内的冷/热量,因此可以满足各个房间不同需求,其节能性也较好。

此外,它的输配系统所占空间很小,因此一般不受住宅层高的限制。

但此种系统一般难以引进新风,因此对于通常密闭的空调房间而言,其舒适性较差。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