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课件:第1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商君列传》 史料解读 (1)史料一说明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史料二说明如果长期不能统一,诸侯混战带来的惨状不知到什么地步为止。 (3)史料三说明商鞅变法取得明显效果,秦国力增强。
问题思考 (1)史料一为什么说“天下之趋统一,势也”? 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大诸侯国兼并小诸侯国,最终形成 战国七雄的局面,实现了区域性统一,故“天下之趋统一,势也”。 (2)史料二为什么说“不获统一……惨状将伊于胡底”? 答案 长期战乱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经济遭受破坏。 (3)史料三体现出秦始皇成功统一中国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经过商鞅变法,秦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风气有较大改进,为统一天下 创造了条件。
1.“治世”和“盛世” 在封建社会里,封建朝廷让大多数农民(自耕农)保有一些剩余生产物,得以维持一家 人的正常生活和进行再生产,社会上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秩序安定、矛盾 缓和、民族和睦、文化昌明等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治世”或“盛世”。
2.“治世”“盛世”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封建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具体原因 ①前朝末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沉重打击,迫使新王朝的统治者吸取教训,调整政策。 ②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 ③经济上,采取重视发展生产的措施;政治上注意整顿吏治。 ④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互通有无。 ⑤广大劳动人民辛勤的生产活动,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科技新成果等因素。
答案
归纳总结
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 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焚书坑儒”虽然加强了思想控制,并在短时间内 得到了成功,但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毁灭了古代许多典籍,造成文化史上难以弥补的损失。
2.评价 (1)功: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_中__央__集__权__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 的新纪元。 (2)过:实行暴政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C.突出个人功业
B.承袭华夏传统 D.标榜君权神授
解析 作为最高统治者,嬴政认为自己灭六国,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大一统的国家, “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而称“皇帝”,这是对他个人功业的炫耀。
1234
解析 答案
3.秦始皇的下列措施中,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影响最大的是
A.统一度量衡
主题二 全面评价秦始皇
史料一 皇帝之功,①勤劳本事。②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 心揖志(专心致志的意思),③器械一量,同书文字。④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 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 不如画。——始皇二十八年《琅琊石刻》 史料二 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呈郭老(指郭沫若)》 ①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 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一、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和孔子“中庸”政治思想的异同
1.相似性 (1)两者都把“中庸”作为一种哲学意义上的道德,并把它作为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 归宿 ①亚里士多德首先论证了个人行为的道德性,继而推出城邦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某 种善业”,这种善首先是个人的善,是一种节制和中庸,个人的善与城邦的善是统 一的,个人的善只有在城邦中才能完成。 ②孔子也把中庸作为哲学的基础和最高道德标准,孔子从个人道德出发,提出“中 庸”,要人们贯彻“忠恕之道”。在治理国家上要实现一种和谐,即社会秩序安定 祥和,人际关系密切。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课标要求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第1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目标导航
1.明确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了解秦始皇兼并战争的经过及结果。 2.了解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史实,分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 特征及对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 3.结合秦始皇的历史活动,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答案
易错提醒
秦朝亡于其暴政,而不是亡于其创立的政治制度(如郡县制)。
知识 图示
返回

深化探究
主题一 秦统一六国
史料一 天下之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梁启超 史料二 假长此不获统一,岁岁交糜烂其民而战之,其惨状将伊于胡底。——梁启超 史料三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内容索引
壹贰叁
基深达 础化标 落探检 实究测

基础落实
一、秦统一六国
1.历史条件 (1)客观条件
经济基础 _商__鞅__变法使秦国经济迅速发展,为统一天下提供了物质基础
政治基础
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发展
群众基础
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人_拥有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气度,为了实现统一,广泛吸引各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主要讲述了秦始皇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①是说其勤于政务,②是 重农抑商,③是指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④是说其在交通方面的成就,建设全国水 陆交通网。 (2)史料二中,毛泽东肯定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和深远影响,反对片面批判秦始皇。 由①中的信息“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可知,毛泽东对“焚书坑儒” 事件主张辩证看待。
国贤士。
②策略得当:先弱后强,远交近攻,分化离间。
2.过程
先后灭掉韩→_赵__→魏→楚→燕→_齐__六国。
答案
思维点拨
1.局部的统一、封建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发展、人们渴望统一,因此统一是 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秦的统一是秦王嬴政顺应了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趋势的结果,是历史潮流的 必然产物,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只是秦统一的原因之一。
答案
史论要旨
秦始皇在文化上采取统一的措施,其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其作用是巩固了政治上 的统一,影响深远。
三、秦始皇的暴政
1.表现 (1)焚书坑儒 ①焚书: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_医__学__、占卜和种植等方面的书,其余一律集 中焚毁。 ②坑儒:因为一些儒生批评秦始皇滥施刑罚,秦始皇将460余名儒士活埋。 (2)修筑长城 下令把_秦__、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扩建,由于工程艰巨,施工条件简陋,民夫大量 死亡。 (3)大兴土木 修建阿房宫、骊山墓,加上伐南越、戍边疆等其他徭役,导致民怨沸腾。
——范文澜《中国通史》 据材料,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答案 措施:移民、筑城、设郡。 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扩展疆 域;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
1234
解析 答案 返回
附:本册总结
附:本册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治世”和“盛世”的含义以及出现的原因
√C.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D.以吏为师
解析 统一文字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认同,C正确。
1234
解析 答案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 地。……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 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 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 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3)郡县制:在全国设36郡,郡下设县,避免国家重新分裂。
思维点拨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行政任命代替宗法血缘关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 一种历史的进步。
2.巩固统一 (1)奠定疆域:北击_匈__奴__,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奠定了中 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2)文化方面:统一文字,以秦_小__篆__为统一的文字。 (3)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4)水陆交通:修筑以_咸__阳__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二、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者的异同
1.相同点 (1)三者在政治制度上均有创新,并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发展。秦始皇创立 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康熙 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三者都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秦始皇派人 北击匈奴,南伐南越,设郡县加强管理;唐太宗恩威并用,既有和亲又有军事征讨, 从而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康熙帝平叛、结盟并用,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关 系。 2.不同点 (1)统治效果不同:秦始皇的统治并未使中国进入盛世时期,而唐太宗与康熙帝的统 治使中国进入了盛世时期。 (2)面临民族问题不同:秦始皇、唐太宗面临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康 熙帝既面临汉族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也面临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 之间的矛盾。
二、建立统一集权国家
1.建立集权 (1)皇帝制度:自称_始__皇__帝__,集大权于一身。 (2)三公九卿制
官职 _丞__相__ 太尉 御史大夫
职责 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武官之长,管军事 执掌群臣奏章,负责_监__督__百官
三者关系
三者之间互 不统属,都 对皇帝负责
答案
重点精讲
丞相等三公的设置加强了专制集权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者之间各自分权,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任 命,使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
答案
史论总结
秦统一六国的条件 (1)客观条件 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发展。 ③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增强。 ④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重了人民的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 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理论。 (2)主观条件 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其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广罗人才,制定了正确的 统一方略。
2.差异性 (1)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主要体现在城邦价值的实现上;而孔子的“中庸”则是建 立在关注政治生活中的人伦关系的基础上的。 (2)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侧重于阶级统治的合理性分析;而孔子的“中庸”思 想主要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决策手段。
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孔子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孔子
环境 古希腊的奴隶制城邦民主制度弊端日益暴露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
答案 返回

达标检测
1.秦在统一的过程中灭掉了六国,下列国家被秦灭亡的先后顺序应是
①韩国 ②魏国 ③楚国 ④齐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②
解析 秦始皇灭掉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A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
1234
解析 答案
2.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
(2)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①亚里士多德希望用加强中产阶级的力量来平衡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使 奴隶主国家不致崩溃。他把巩固希腊城邦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具有“中庸”品德的 中产阶级身上。 ②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他的“中庸”的目的是保持合乎周礼宗法等 级制的社会政治秩序,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问题思考 (1)指出史料一中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史实。 答案 勤于政务,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采取一系列巩 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和规范。 (2)史料二中的“焚坑事业”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业要商量”,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指的是焚书坑儒。理解:秦始皇控制思想的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 对政治生活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统治, 维护国家统一。应辩证地看待这一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