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相关基因检测及临床意义2022年精选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染色体
AmpC PC1 TEM-1、2,SHV-1 TEM3-29,SHV2-6 TEM30-61,TRC-1 PSE-1,CARB-3 OXA-1,PSE-2 Cxase IMI-1,NMC-A,Sme-1 L1
SAR-2
超广谱β -内酰胺酶
☞水解窄谱青霉素、头孢菌素、肟类头孢菌素 及单环内酰胺菌素 ☞对头霉素、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 感 ☞由TEM-1、TEM-2、SHV-1基因位点突变衍生而 来 ☞发现新基因型:SHV2a、PER、VEB等多种 ESBLs
•Pa中:aac(3)-I、aac(3)-II、aac(6)-I、aac(6)-II、ant
(3’’)-I、ant(2’’)-I、aph(3’)-VI
外膜通透性下降
Pa外膜通透性差:仅为Ecoil的1-8%。 仅存在低效率的微孔蛋白C、D、E1。形成的小孔道只允许小分子 糖类跨膜扩散。 Pa LPS分子有6-7条脂肪酸链相互共价连接,使膜的流动性非常 低,对药物屏障作用十分强。
☞ 为诱导酶,所有的Pa可表达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通 常情况下表达水平很低,但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等诱导 剂可增加表达水平,治疗过程中β -内酰胺类抗生素选 择能大量产生AmpC的Pa突变体而导致其表达水平大大增 加。
☞ 结构基因为ampC,调控基因ampR:相对分子量31kd调
控蛋白表达,AmpR蛋白,控制AmpC基因表达。
VIM
• 1997年意大利首次发现。 • 细菌涉及:Pa、鲍曼不动杆菌、恶臭假单胞菌、 木糖产碱杆菌、阴沟肠杆菌和粘质沙雷菌。 • VIM1-7基因型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
•包括:乙酰转移酶(ACC)、核苷转移酶(ANT)、磷 酸转移酶(APH)
•研究发现:Pa可通过获得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免受氨基 糖苷类药物攻击;Pa可借助转座子和整合子在获得B内酰胺酶、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的同时,还可获得氯 霉素转运体、二氢蝶酸合成酶、多种化合物外排泵, 从而导致耐氯霉素、磺胺和消毒剂。
主动外排
•主动外排蛋白:
转移抗生素的内膜蛋白(MexB、MexD、MexF、MexY)
控制抗生素进出细胞的外膜通道蛋白(OprM、OprJ、OprN)
连接膜与相关外排蛋白的膜连接蛋白(MexA、MexC、MexE或MexX)
• 发现:MexAB- OprM、 MexCD- OprJ、 MexEF- OprN等主动外排系 统。
GES
A类酶是青霉素酶,对亚胺培南的水解活性强于美罗培南,可引起 青霉素类、氨曲南和碳青霉烯类耐药,第三代头孢菌素敏感,他 唑巴坦、克拉维酸可以抑制此类酶,主要见于一些肠杆菌科细菌 以及肺炎克雷伯菌。
GES-1基因型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GES-2基因型仅在氨基酸密码 子的第170位由Gly→Asp所致。
(四川省人民医院)
国外铜绿假单胞菌对IPM耐药情况
拉丁美洲抗生素监测组资料: Pa对IPM敏感率从1997年的77.1%降至2001年62.2%。
Patzer等报道:1986-1992年 IMPRPa分离率1.8%
1994-1996年 IMPRPa分离率2.6%
2001年
IMPRPa分离率19.3%
PER
PER型ESBLs主要从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中检出, 属于Ambler分子结构分类的A类酶,按Bush分类归于 2be组,在土耳其流行最显著。
PER共有2种:PER-1最初出现于Pa中,为染色体基因编 码,随后发现可被细菌质粒携带;
PER-2分离于肠杆菌科细菌如伤寒沙门菌、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普通变形杆菌等以及Pa,为质粒介导。
100 90 80 70 60
敏 50 感 40
率
(%) 30 20 10 0 PIP
TZP CAZ CTX SCF FEP IPM MEM CIP OFL GEN
2002-2003年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监测结果(150株)
(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组)
100 90 80 70
敏
感 60 率 50 (%) 40
1
C
2a
A
2b
A
2be
A
2br
A
2c
A
2d
D
2e
A
2f
A
3
B
4
?
β-内酰胺酶
水解头孢菌素 水解青霉素 广谱酶
超广谱β -内酰胺酶 耐酶抑制剂广谱酶 水解羧苄西林 水解氯唑西林 水解头孢菌素 非金属碳青霉烯酶 金属β -内酰胺酶 水解青霉素
来源
代表酶
染色体 质粒 质粒 质粒 质粒 质粒 质粒 染色体 染色体 染色体
OXA-23~OXA-27常见于不动杆菌,国外已在Pa中发现多种 OXA型酶基因,国内相关报道较少,蒋晓飞等曾报道在8株 多重耐药Pa中检出blaoxa-10型基因(同时还存在blaveb1基因),诸葛青云等从28株耐亚胺培南Pa中检出1株 blaoxa-10型基因。
VEB
VEB型ESBLs是从越南大肠埃希菌中发现,后来有从来源 同一病人的Pa中检出。
生物被膜
• 定义:是细菌吸附于惰性或活性材料表面形成的,由细菌和它所 分泌的胞外多聚物组成的外观呈膜状的多菌集合体。是细菌在生长 过程中,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形成的一种与游走细胞相对应的存在 形式,由细菌和它分泌的胞外多聚物组成。 • 65%以上人类细菌感染与生物膜有关,Pa极易形成生物膜。 • 细菌生物膜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和抵抗机体免疫系统作用的能力。 • 生物膜极强耐药性的机理:渗透限制、营养限制、表型推断。
如今SHV命名已至SHV-45型
SHV型ESBLs主要从肺炎克雷伯菌中发现,此外,差异 枸橼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和Pa中也有发现
OXA
D类β-内酰胺酶,主要水解苯唑西林,已发现40余种OXA 型β-内酰胺酶中有14种属ESBLs,它们分别是OXA-1、2、 10、11、14~19、28、31、32、35。其中OXA-10曾命名为 PSE-2。
渗透限制学说:生物膜内细菌分泌的胞外多聚物被膜所形成 的屏障,阻止抗生素穿入。
营养限制:生物膜内细胞由于受到营养供给的限制,处于缓 慢生长或饥饿状态,对抗生素不敏感,或者使对只杀伤处于 分裂状态的细胞的抗生素难以发挥作用。
表型推断学说:生物膜内细胞,至少某些细胞采用一种与游 走细胞不同的具有保护作用的生物膜表型,是细菌附着在表 面的一种生物学反应,细菌的一些新基因表达产物对生物膜 的抗药性起着关键作用。
IMP
• 是细菌种属和地域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Zn+依 赖金属酶。
• 自1991年在日本首次发现,已从粘质沙雷菌、铜 绿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鲍曼 不动杆菌、洋葱伯克尔德菌、费劳地枸橼酸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分离到。有IMP1-13源自文库。
•具备典型的金属酶特征,即对碳青霉烯类、青霉 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具有不同程度的水解活性,但不 水解氨曲南,不被β -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
第一株GES-2型Pa分离自南非医院感染患者,南非在一次由产GES2型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爆发流行的死亡率达62.5%。酶动力 学研究显示:GES-2型酶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不敏感,对亚胺培 南的催化水解效能高于GES-1型酶100倍。
AmpC酶
☞ 水解三代头孢菌素和头孢霉素,CA不能抑制,但对碳 青霉烯和四代头孢菌素敏感。
MexAB- OprM 表达过度:青霉素、头孢菌素、头霉素、碳青霉烯类、 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药物耐药。
MexCD- OprJ和MexEF- OprN操纵子基因在一般情况下不表达,Pa野 生菌株中不存在这两种主动外排系统,与Pa的固有多重耐药无关,当 过度表达,则参与Pa获得性多重耐药形成,目前发现它只能外排氨基 糖苷类抗生素。
非发酵G-b 在中国的耐药现状
• 近年来,非发酵菌在医院感染中呈上升趋势,
41.2%
47.9%
• Pa医院感染致病菌第1位,也是非发酵G-b感染的第1位,分 别占全部G-b 25.1%和非发酵菌46.9%,不动占31.0%,嗜麦芽 占9.2%
• Pa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均在下降,1994-2001年对IMP和CAZ 敏感性:IMP 96% 75%;CAZ 92% 79%
OprF:外膜由OprF形成大通道,但OprF的拷贝数较低或仅存在小 孔道,在抗生素经特殊通道扩散通过外膜屏障时,小通道因突变 造成通透性减低或丢失成为重要耐药机制。
OprD分为OprD1和OprD2,与IPM耐药有关的是OprD2。 OprD2是孔道小分子的IPM选择性快速进入菌体的特异通道,是Pa 外膜中惟一有助于抗生素通透的孔蛋白,具有配体特异性,其他 β -内酰胺抗生素均不能通过。因此β -内酰胺抗生素和IPM无交叉 耐药。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检测 ☆ 菌株间亲缘性分析
中国抗生素耐药监测概况
• 1993年 葛兰素威康公司资助,北京协和医院陈民均教授主持的耐 药监测,开始了中国小规模的耐药监测; • 1994年至今 美国默克资助的全国32家医院的耐药监测(NPRS), 对中国重症监护病房G-b 耐药趋势做了监测; • 1996年 中国政府(卫生部医政司)直接介入,中国生物制品检定 所金少鸿教授主持全国61家医院的耐药监测,是参加单位最多,覆 盖面最广的监测; • 李家泰教授主持的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组对13家医院内感染和 社区感染的致病菌监测; •汪复教授主持的上海细菌耐药监测协作总结上海地区11家医院的院 内感染致病菌的耐药性。
TEM
来源:希腊1名叫Temoniera的病人血培养中分离到的 大肠埃希菌中发现并得名
TEM命名已至TEM-119型
TEM型ESBLs主要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发现, 其他肠杆菌科和Pa中也有发现
SHV
来源SHV型ESBLs是在广谱酶SHV-1型基因序列的基础上 由一至数十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突变而成
☞ 自1988年发现由质粒介导AmpC酶,此类酶呈持续高水 平表达,可通过转化、接合等方式转移给其他菌种, 传播迅速。
☞ 质粒型AmpC酶的基因型有LAT、CMY、BIL、MIR、ACT、 MOX、FOX、ACC、DHA等20种。
碳青霉烯酶
• 碳青霉烯酶是能够明显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一 类β-内酰胺酶,它包括Ambler 分子分类为A、B、D类 3类酶,其中B类为金属酶,属Bush分类中的3组,是Pa 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主要β-内酰胺酶。 •可由染色体、质粒或转座子介导。 •基因型有:IMP、VIM、GIM、SPM、OXA、GES-2。
该酶介导高水平耐头孢他啶和氨曲南,对克拉维酸敏感。 blaVEB-1基因是首个具有基因盒特征的A类超广谱β-内酰
胺酶基因,提示能在不同菌种中扩散 。
CARB
CARB基因最早于1981年在Pa中发现,近年又在不动杆 菌、弧菌属、奇异变形杆菌中检出,已发现CARB1-9型 9个亚型。
CARB基因编码产生羧苄西林酶,为β-内酰胺酶Bush分 类中的2c组,有研究报道:哌拉西林的抗菌活性更多 的受CARB基因编码产生的羧苄西林酶影响。
395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分析(2003.1-2005.6 ) (四川省人民医院)
100 90 80
敏 70 感 60 率 50
(%) 40 30 20 10 0 AN SAM ATM CTX CAZ CIP GEN IPM LVX MEM PIP TZP FEP TE SXT SCF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34株 2005年)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
产生抗生素灭活酶或修饰酶 β -内酰胺酶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
β-内酰胺酶
Pa存在固有耐药,多采用羧基及酰胺类青霉素、三代 头孢菌素和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酶抗生素治疗
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AmpC 碳青霉烯酶
β-内酰胺酶的分类
Bush功 分子生物 能分类 学分类
30 20 10
0 MEM IPM FEP CAZ CTX SCF TZP AN CIP
2003年 2004年
2003-2004年中国十家教学医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分析 (2003年123株 2004年121株)
100 90
敏 80 感 70 率 60 (%) 50
40 30 20 10
0 FEP
CAZ CIP GEN TOB IPM SMZ COL TZP AMC AMP/SBTTIC/CA SCF
AmpC PC1 TEM-1、2,SHV-1 TEM3-29,SHV2-6 TEM30-61,TRC-1 PSE-1,CARB-3 OXA-1,PSE-2 Cxase IMI-1,NMC-A,Sme-1 L1
SAR-2
超广谱β -内酰胺酶
☞水解窄谱青霉素、头孢菌素、肟类头孢菌素 及单环内酰胺菌素 ☞对头霉素、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 感 ☞由TEM-1、TEM-2、SHV-1基因位点突变衍生而 来 ☞发现新基因型:SHV2a、PER、VEB等多种 ESBLs
•Pa中:aac(3)-I、aac(3)-II、aac(6)-I、aac(6)-II、ant
(3’’)-I、ant(2’’)-I、aph(3’)-VI
外膜通透性下降
Pa外膜通透性差:仅为Ecoil的1-8%。 仅存在低效率的微孔蛋白C、D、E1。形成的小孔道只允许小分子 糖类跨膜扩散。 Pa LPS分子有6-7条脂肪酸链相互共价连接,使膜的流动性非常 低,对药物屏障作用十分强。
☞ 为诱导酶,所有的Pa可表达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通 常情况下表达水平很低,但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等诱导 剂可增加表达水平,治疗过程中β -内酰胺类抗生素选 择能大量产生AmpC的Pa突变体而导致其表达水平大大增 加。
☞ 结构基因为ampC,调控基因ampR:相对分子量31kd调
控蛋白表达,AmpR蛋白,控制AmpC基因表达。
VIM
• 1997年意大利首次发现。 • 细菌涉及:Pa、鲍曼不动杆菌、恶臭假单胞菌、 木糖产碱杆菌、阴沟肠杆菌和粘质沙雷菌。 • VIM1-7基因型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
•包括:乙酰转移酶(ACC)、核苷转移酶(ANT)、磷 酸转移酶(APH)
•研究发现:Pa可通过获得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免受氨基 糖苷类药物攻击;Pa可借助转座子和整合子在获得B内酰胺酶、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的同时,还可获得氯 霉素转运体、二氢蝶酸合成酶、多种化合物外排泵, 从而导致耐氯霉素、磺胺和消毒剂。
主动外排
•主动外排蛋白:
转移抗生素的内膜蛋白(MexB、MexD、MexF、MexY)
控制抗生素进出细胞的外膜通道蛋白(OprM、OprJ、OprN)
连接膜与相关外排蛋白的膜连接蛋白(MexA、MexC、MexE或MexX)
• 发现:MexAB- OprM、 MexCD- OprJ、 MexEF- OprN等主动外排系 统。
GES
A类酶是青霉素酶,对亚胺培南的水解活性强于美罗培南,可引起 青霉素类、氨曲南和碳青霉烯类耐药,第三代头孢菌素敏感,他 唑巴坦、克拉维酸可以抑制此类酶,主要见于一些肠杆菌科细菌 以及肺炎克雷伯菌。
GES-1基因型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GES-2基因型仅在氨基酸密码 子的第170位由Gly→Asp所致。
(四川省人民医院)
国外铜绿假单胞菌对IPM耐药情况
拉丁美洲抗生素监测组资料: Pa对IPM敏感率从1997年的77.1%降至2001年62.2%。
Patzer等报道:1986-1992年 IMPRPa分离率1.8%
1994-1996年 IMPRPa分离率2.6%
2001年
IMPRPa分离率19.3%
PER
PER型ESBLs主要从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中检出, 属于Ambler分子结构分类的A类酶,按Bush分类归于 2be组,在土耳其流行最显著。
PER共有2种:PER-1最初出现于Pa中,为染色体基因编 码,随后发现可被细菌质粒携带;
PER-2分离于肠杆菌科细菌如伤寒沙门菌、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普通变形杆菌等以及Pa,为质粒介导。
100 90 80 70 60
敏 50 感 40
率
(%) 30 20 10 0 PIP
TZP CAZ CTX SCF FEP IPM MEM CIP OFL GEN
2002-2003年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监测结果(150株)
(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组)
100 90 80 70
敏
感 60 率 50 (%) 40
1
C
2a
A
2b
A
2be
A
2br
A
2c
A
2d
D
2e
A
2f
A
3
B
4
?
β-内酰胺酶
水解头孢菌素 水解青霉素 广谱酶
超广谱β -内酰胺酶 耐酶抑制剂广谱酶 水解羧苄西林 水解氯唑西林 水解头孢菌素 非金属碳青霉烯酶 金属β -内酰胺酶 水解青霉素
来源
代表酶
染色体 质粒 质粒 质粒 质粒 质粒 质粒 染色体 染色体 染色体
OXA-23~OXA-27常见于不动杆菌,国外已在Pa中发现多种 OXA型酶基因,国内相关报道较少,蒋晓飞等曾报道在8株 多重耐药Pa中检出blaoxa-10型基因(同时还存在blaveb1基因),诸葛青云等从28株耐亚胺培南Pa中检出1株 blaoxa-10型基因。
VEB
VEB型ESBLs是从越南大肠埃希菌中发现,后来有从来源 同一病人的Pa中检出。
生物被膜
• 定义:是细菌吸附于惰性或活性材料表面形成的,由细菌和它所 分泌的胞外多聚物组成的外观呈膜状的多菌集合体。是细菌在生长 过程中,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形成的一种与游走细胞相对应的存在 形式,由细菌和它分泌的胞外多聚物组成。 • 65%以上人类细菌感染与生物膜有关,Pa极易形成生物膜。 • 细菌生物膜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和抵抗机体免疫系统作用的能力。 • 生物膜极强耐药性的机理:渗透限制、营养限制、表型推断。
如今SHV命名已至SHV-45型
SHV型ESBLs主要从肺炎克雷伯菌中发现,此外,差异 枸橼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和Pa中也有发现
OXA
D类β-内酰胺酶,主要水解苯唑西林,已发现40余种OXA 型β-内酰胺酶中有14种属ESBLs,它们分别是OXA-1、2、 10、11、14~19、28、31、32、35。其中OXA-10曾命名为 PSE-2。
渗透限制学说:生物膜内细菌分泌的胞外多聚物被膜所形成 的屏障,阻止抗生素穿入。
营养限制:生物膜内细胞由于受到营养供给的限制,处于缓 慢生长或饥饿状态,对抗生素不敏感,或者使对只杀伤处于 分裂状态的细胞的抗生素难以发挥作用。
表型推断学说:生物膜内细胞,至少某些细胞采用一种与游 走细胞不同的具有保护作用的生物膜表型,是细菌附着在表 面的一种生物学反应,细菌的一些新基因表达产物对生物膜 的抗药性起着关键作用。
IMP
• 是细菌种属和地域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Zn+依 赖金属酶。
• 自1991年在日本首次发现,已从粘质沙雷菌、铜 绿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鲍曼 不动杆菌、洋葱伯克尔德菌、费劳地枸橼酸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分离到。有IMP1-13源自文库。
•具备典型的金属酶特征,即对碳青霉烯类、青霉 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具有不同程度的水解活性,但不 水解氨曲南,不被β -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
第一株GES-2型Pa分离自南非医院感染患者,南非在一次由产GES2型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爆发流行的死亡率达62.5%。酶动力 学研究显示:GES-2型酶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不敏感,对亚胺培 南的催化水解效能高于GES-1型酶100倍。
AmpC酶
☞ 水解三代头孢菌素和头孢霉素,CA不能抑制,但对碳 青霉烯和四代头孢菌素敏感。
MexAB- OprM 表达过度:青霉素、头孢菌素、头霉素、碳青霉烯类、 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药物耐药。
MexCD- OprJ和MexEF- OprN操纵子基因在一般情况下不表达,Pa野 生菌株中不存在这两种主动外排系统,与Pa的固有多重耐药无关,当 过度表达,则参与Pa获得性多重耐药形成,目前发现它只能外排氨基 糖苷类抗生素。
非发酵G-b 在中国的耐药现状
• 近年来,非发酵菌在医院感染中呈上升趋势,
41.2%
47.9%
• Pa医院感染致病菌第1位,也是非发酵G-b感染的第1位,分 别占全部G-b 25.1%和非发酵菌46.9%,不动占31.0%,嗜麦芽 占9.2%
• Pa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均在下降,1994-2001年对IMP和CAZ 敏感性:IMP 96% 75%;CAZ 92% 79%
OprF:外膜由OprF形成大通道,但OprF的拷贝数较低或仅存在小 孔道,在抗生素经特殊通道扩散通过外膜屏障时,小通道因突变 造成通透性减低或丢失成为重要耐药机制。
OprD分为OprD1和OprD2,与IPM耐药有关的是OprD2。 OprD2是孔道小分子的IPM选择性快速进入菌体的特异通道,是Pa 外膜中惟一有助于抗生素通透的孔蛋白,具有配体特异性,其他 β -内酰胺抗生素均不能通过。因此β -内酰胺抗生素和IPM无交叉 耐药。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检测 ☆ 菌株间亲缘性分析
中国抗生素耐药监测概况
• 1993年 葛兰素威康公司资助,北京协和医院陈民均教授主持的耐 药监测,开始了中国小规模的耐药监测; • 1994年至今 美国默克资助的全国32家医院的耐药监测(NPRS), 对中国重症监护病房G-b 耐药趋势做了监测; • 1996年 中国政府(卫生部医政司)直接介入,中国生物制品检定 所金少鸿教授主持全国61家医院的耐药监测,是参加单位最多,覆 盖面最广的监测; • 李家泰教授主持的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组对13家医院内感染和 社区感染的致病菌监测; •汪复教授主持的上海细菌耐药监测协作总结上海地区11家医院的院 内感染致病菌的耐药性。
TEM
来源:希腊1名叫Temoniera的病人血培养中分离到的 大肠埃希菌中发现并得名
TEM命名已至TEM-119型
TEM型ESBLs主要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发现, 其他肠杆菌科和Pa中也有发现
SHV
来源SHV型ESBLs是在广谱酶SHV-1型基因序列的基础上 由一至数十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突变而成
☞ 自1988年发现由质粒介导AmpC酶,此类酶呈持续高水 平表达,可通过转化、接合等方式转移给其他菌种, 传播迅速。
☞ 质粒型AmpC酶的基因型有LAT、CMY、BIL、MIR、ACT、 MOX、FOX、ACC、DHA等20种。
碳青霉烯酶
• 碳青霉烯酶是能够明显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一 类β-内酰胺酶,它包括Ambler 分子分类为A、B、D类 3类酶,其中B类为金属酶,属Bush分类中的3组,是Pa 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主要β-内酰胺酶。 •可由染色体、质粒或转座子介导。 •基因型有:IMP、VIM、GIM、SPM、OXA、GES-2。
该酶介导高水平耐头孢他啶和氨曲南,对克拉维酸敏感。 blaVEB-1基因是首个具有基因盒特征的A类超广谱β-内酰
胺酶基因,提示能在不同菌种中扩散 。
CARB
CARB基因最早于1981年在Pa中发现,近年又在不动杆 菌、弧菌属、奇异变形杆菌中检出,已发现CARB1-9型 9个亚型。
CARB基因编码产生羧苄西林酶,为β-内酰胺酶Bush分 类中的2c组,有研究报道:哌拉西林的抗菌活性更多 的受CARB基因编码产生的羧苄西林酶影响。
395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分析(2003.1-2005.6 ) (四川省人民医院)
100 90 80
敏 70 感 60 率 50
(%) 40 30 20 10 0 AN SAM ATM CTX CAZ CIP GEN IPM LVX MEM PIP TZP FEP TE SXT SCF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34株 2005年)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
产生抗生素灭活酶或修饰酶 β -内酰胺酶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
β-内酰胺酶
Pa存在固有耐药,多采用羧基及酰胺类青霉素、三代 头孢菌素和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酶抗生素治疗
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AmpC 碳青霉烯酶
β-内酰胺酶的分类
Bush功 分子生物 能分类 学分类
30 20 10
0 MEM IPM FEP CAZ CTX SCF TZP AN CIP
2003年 2004年
2003-2004年中国十家教学医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分析 (2003年123株 2004年121株)
100 90
敏 80 感 70 率 60 (%) 50
40 30 20 10
0 FEP
CAZ CIP GEN TOB IPM SMZ COL TZP AMC AMP/SBTTIC/CA S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