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2.5《 神五 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教案 粤教版必修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结构特点,学习新闻的写法。
2.学会解读新闻,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新成就,学习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作家作品
王光荣:《光明日报》特派记者。
冯春梅:《中国青年报》记者。
刘程:《中国青年报》特约记者。
课文背景: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环绕地球飞行14圈,次日在内蒙古安全降落,这次为期21小时的太空之旅,使中国继俄罗斯、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自主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字词广场
★字音识记
椭.圆(tuǒ) 矫.健(jiǎo ) 中枢.
(shū) 烈焰.(yàn ) 苍穹.(qióng ) 稍顷.
(qǐng ) 目眩.(xuàn ) 呛.水(qiāng ) 烧灼.
(zhuó) 遨.
游(áo ) 载⎩⎪⎨⎪⎧ zài(载重)zǎi (记载) 处⎩⎪⎨⎪⎧ chǔ(处理)chù(处所) 率⎩⎪⎨⎪⎧
shuài(率领)lǜ(汇率) ★字形辨析
⎩⎪⎨⎪⎧ 枢(shū)中枢呕(ǒu )呕吐
怄(òu)怄气 ⎩⎪⎨⎪⎧ 眩(xuàn)头晕目眩炫(xuàn)炫目弦(xián)琴弦
⎩⎪⎨⎪⎧ 怦(pēng )怦怦跳抨(pēng )抨击
砰(pēng )砰砰响 ⎩⎪⎨⎪⎧ 斓(lán)斑斓澜(lán)波澜谰(lá
n)谰言
★词义辨析
实施·实行
“实施”,实践,实际实行,多指“措施”“计划”“政策”等,对象是具体的。
“实行”,指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实行的内容较抽象。
※学校从今天开始实施
..新的教学计划。
※我国将实行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障“一揽子计划”顺利实施。
部署·布置
“部署”指安排布置人力、物力、任务等,一般指大规模地、全面地安排配置,多指上级安排任务,如“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
“布置”指在一些活动中作出安排,多指具体的安排、配置等。
※国务院总理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要求继续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他的屋子虽然小,但布置
..得很有个性。
★熟语积累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
堪,能。
※要不是他及时发现了问题所在,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
色彩斑斓:形容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大海的深处,其实是一个色彩斑斓
....的世界!
坚如磐石:像大石头一样坚固。
比喻不可动摇。
坚,坚固,结实;磐,大石头。
※我们伟大的祖国坚如磐石
....。
心随飞翔①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现场目击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上午9时。
一个将永远载入史册的时刻!
历史将在这里定格——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正式实施。
这一刻,我们期待得太久太久;
这一刻,我们激动的心狂跳不停!
导语:交代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意义和影响。
凌晨4点,记者驱车走进了中国北京航天城。
这里是中国载人飞船的飞行指挥控制中心,也是中国载人航天测控的神经中枢。
它担负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试验任务的指挥调度、信息交换、监控显示、分析计算和飞行控制等任务。
宽敞、明亮的现代化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大厅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块巨幅液晶屏幕,上面显示着从我国西北大漠载人航天发射场传来的壮观画面:高大的发射塔架拥抱着乳白色的巨型运载火箭,火箭上端承载着中国航天的新生代——“神舟”五号飞船。
大屏幕上还清晰地标示着不断变化的北京时间、任务时间和飞行时间,排成五个阵势的数百台终端机上不断地跳跃着各种飞行控制理论参数。
大厅里的各测控站(船)洪亮、清晰的报告声此伏彼起,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指挥控制台上,指挥决策者、工程技术专家正密切关注着发射前的各种状态。
据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同志介绍,在今天的参试阵容中,绝大部分是近几年毕业的博士、硕士和学士,他们的平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
时间正一秒一秒地向前推移,我们的心也随之怦怦直跳……
8时59分,飞船发射进入一分钟读秒。
指挥控制中心大厅里的气氛非常紧张。
“10、9、8、7、6……”扬声器里传来最后的读秒声。
“点火!”
“起飞!”
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苍穹。
这一刻,我们的心也随之飞翔!
这一刻,所有的语言是那样苍白!
喜悦与胜利的泪水夺眶而出!
就在飞船进入苍穹的瞬间,描绘我国西北地区版图和火箭飞行理论曲线的大屏幕上随即闪现一个小小的红色亮点,标示着船箭实际飞行的曲线也在缓缓地向前延伸——“发现目标!”
“跟踪正常!”
来自地面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的测控数据开始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指挥控制中心。
记者从大屏幕显示的画面上看到:火箭正常起飞后,位于火箭顶部的逃逸塔和船箭正常分离。
9时03分,整流罩正常分离。
此刻,位于指挥控制中心大厅后侧的计算机终端机房内,科技人员正全神贯注地收集从各测控站发来的数据,紧张地进行飞船遥测数据和轨道数据处理,密切监视着船箭的飞行状态,适时对飞船发出控制指令。
发射后约十分钟,大厅里传来了航天员杨利伟清晰的报告:“船箭正常分离!”
此时,担任这次飞行试验任务总调度的申敬松果断地下达了帆板展开的口令。
从“神舟”一号飞船首次飞行试验任务开始,今年才29岁的他已是第五次坐在这个关键岗位上。
随即,遥控机房内年龄不足30岁的欧余军用鼠标迅速地点击了发令键,向飞船发出了入轨指令,这
是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采用透明控制方式向“神舟”五号飞船发送的第一个极其关键的指令。
从这里发出的指令,1秒钟就可以到达飞船。
少顷,大厅里就传来航天员的报告声:“帆板已经展开!”
与此同时,在计算机主机房内,科技人员一个个正目不转睛地监视、处理着计算机显示屏上一组组流动的数字,手指飞速敲击着键盘,计算着飞船实时轨道。
船箭分离8分钟时,轨道专家组综合技术人员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轨道根数选优,得出了飞船入轨参数。
9时20分,“神舟”五号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顿时,大厅里掌声雷鸣。
9时25分,指挥控制中心大厅的技术人员再次与航天员杨利伟进行了沟通:
“‘神舟’五号,我是北京,下面由医监医生与你通话。
”
“‘神舟’五号明白!”
“‘神舟’五号,我是医监医生。
地面观察你的状态很好,你自我感觉如何?”
“感觉良好,完毕!”
主体:目击“神五”发射的全过程。
此时,大厅大屏幕蔚蓝色的背景上,相互交织而又排列有序的飞船飞行曲线,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优美画卷,真实而又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技术人员的精心指挥和准确控制下,“神舟”五号飞船仿若矫健的雄鹰,在太空中尽情地飞翔……
结语:展望美好的愿望。
英雄潇洒走苍穹(节选)②
2003年10月15日这一天,成就了一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想,也书写了一名青年军人的特殊光荣。
杨利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飞天第一人,是当今青年人真正的偶像。
导语:总述时间、事件和人物。
“神舟”五号飞船起飞九分多钟后,进入地球椭圆轨道。
杨利伟立刻处于失重状态。
他产生了错觉,身体仿佛倒了过来,全身感觉很难受。
他意识到,这样时间长了,会导致“空间运动病空间运动病:航天员进入太空之后,由于空间因素产生的空间定向失常、方位感缺失、恶心、胃肠不适、头晕、嗜睡等一系列反应症状。
”,给执行任务带来可怕的后果。
于是,他调动自己的意志力,克服着失重带来的不适,强迫自己设想是在模拟器上静坐……几分钟后,他的状态恢复了正常。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历,杨利伟回忆时用了三句话:“很难受,很要劲,很耗体力。
”
有资料记载,世界上50%的航天员都在太空发生过“空间运动病”。
这种病严重时,会使人产生头晕、目眩、呕吐等症状。
杨利伟是单人执行任务,如果发生“空间运动病”,后果将不堪设想。
教练黄伟芬说:“杨利伟完全是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的。
”
坚如磐石的意志,也是练出来的。
杨利伟平时看了不少俄罗斯和美国有关“空间运动病”的资料,早就有意识地在训练中加强了这方面的自我锻炼。
一天,妻子回家时发现杨利伟一个人在客厅里不停地转圆圈,惊
讶地问:“你这是在干什么?”他说:“过两天我们就要进行转椅训练考核了,我先刺激刺激自己。
”每次做转椅训练时,他做的时间最长,别人做5到8分钟,他却做15分钟,头也摆到最大幅度。
一位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严格的老专家曾自豪地说:“杨利伟在转椅训练上成绩最出色,他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
人生活在地球上,已习惯了地球对自己的吸引力。
超重和失重的感觉,只能够想象。
而杨利伟在地面上就必须先熬过离心机训练这一关。
离心机训练。
坐进一个由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以100千米的时速旋转。
旋转中,不仅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
每次训练要做8个G(8倍于地球引力)的负载,持续时间40秒。
“那真是一秒一秒地熬,脸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下流。
”杨利伟说。
刚开始训练时,杨利伟的心率是每分钟140多次,经过训练,降到110次,并且在高负载的情况下,他不用很大的力量去对抗,还能观察别的东西。
离心机里的面板上有3个灯,其中的警灯是坚持不住的时候按的,杨利伟从来没有按过。
“喜欢的东西,你不能去做;不喜欢的东西,你必须要做,还要常年坚持。
这确实是一件非常考验人的事情。
”战友翟志刚尤其佩服杨利伟这点。
水上应急训练对有些人可能是很轻松的事情,但对杨利伟来说并不轻松,因为杨利伟每次跳水时都要呛水,半天缓不过劲来。
但不管怎样,他都按照教练的要求去做,每次都把自己呛得后脑勺疼。
杨利伟是一个喜欢吃肉的人,但为了控制体重,他从不多吃。
晚上饿了,也没自己加过餐。
“要保证训练,你不得不坚持这样做,尽管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杨利伟对记者说。
10月16日,杨利伟乘坐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返回地面。
在穿越“黑障③”时,他与地面失去了联系,飞船在疾速下降,外面是烧灼的火苗,通红一片,过载达到10个G,噪音冲击有160多分贝。
通常情况下,这很容易造成人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④”,甚至直接影响生命。
杨利伟努力调整着自己的呼吸和力量,同超重对抗。
两分多钟后,飞船冲出黑障区,向着陆场奔去。
杨利伟战胜了艰险,也战胜了自己。
主体:采访英雄杨利伟,写他如何战胜航天的艰险及平时的刻苦训练。
接受记者采访的间隙,我们邀请杨利伟给大家唱一首歌。
杨利伟爽快地答应了:“我们是中国的航天员,驾驶着神舟号宇宙飞船。
在太空漫步,在宇宙探险……”
我们期待着这昂扬的旋律能够陪伴杨利伟和他的战友们,再上“神舟”、遨游太空。
结尾:对航天员再上“神舟”、遨游太空的期待。
①选自2003年10月16日《光明日报》“号外”。
②选自2003年11月10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③黑障:“黑障区”,指宇宙飞行器在进入大气层过程中与外界无线电通信发生中断现象的飞行区段。
④黑视:飞行中,当正加速度超过一定数值时,飞行员因视网膜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眼前发黑现象。
这则新闻的正副标题在表达上有何不同?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正标题写中国人民的心随着“神舟”五号的升空而飞翔,表达了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和强大而激动的心情,提示事件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是描写心理,属于虚写。
副标题则用写实的手法交代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升天这一主要事件。
正副标题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导语部分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了一系列的短句,使语言简洁有力,更能突出人们按捺不住的激动,充分表现了作者及中国人民对“神五”升空的强烈关注。
采用叙述、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使得在交代新闻事件的同时,感情也能得到充分的抒发。
本文在介绍每一个发射阶段时,都对中国载人飞船的飞行指挥中心大厅的场面进行详细描写,这有什么作用?
一是渲染一种紧张而有序的现场气氛,给人强烈的现场感;二是展示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神经中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在中国航天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为什么要写参加发射的航天人员的年龄和学历?
说明中国载人航天科技人才队伍的强大和年轻化特点,说明中国载人航天科技发展是建立在不断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的基础之上的,让人们对中国载人航天科技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本文在叙述发射过程时,交代时间精确到分,甚至秒,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一是给人强烈的现场感,使人觉得自己仿佛亲眼目睹事件的全过程一样;二是充分表现中国人民对事件的密切关注,让读者的心随作者一起跳动。
体会以下三个句子的表达内容、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
这三个句子都运用了短句,简洁有力,表现了人们激动的心情和火箭升空时强烈的喜悦。
本文作者可谓是惜墨如金,用语简洁。
可为什么把本段写得如此详细?
作者在材料安排上详略有致。
本段记录的是帆板展开口令下达的过程,之所以写得如此详细,一方面是为了突出指挥员的年轻有为,果敢机智;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命令非常重要,它是载人飞船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色彩斑斓的优美画卷”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飞船飞行曲线相互交织而又排列有序的特
点。
如何理解题目的含义?
“英雄”是对本文主人公的评价,为什么称杨利伟为“英雄”?“英雄”是如何炼成的?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苍穹”,浩渺无垠的太空;茫茫苍穹,何其宏大,作者却用了一个“走”字,表现了主人公气定神闲的境界;“潇洒”修饰“走”又展现了英雄的自信与不凡。
题目明确了写作对象的同时诗意地展示了主人公的形象与神韵。
这段话体现了“英雄”的什么品质?
身在太空,全身难受,这时首先意识到的不是个人的生死安危,而是这种情况可能会给执行任务带来的可怕后果,危急关头,更显英雄胸怀。
没有恐惧,没有慌乱,靠意志力成功抵抗环境的束缚,英雄的毅力超人。
这句话里包含怎样的哲理?
这句话突出了杨利伟的顽强意志。
它告诉我们,大凡成功者必须要承受比常人更多的压力和煎熬。
为什么要插入这个统计数字?
数字证明对航天员来说,在太空发生“空间运动病”并不罕见。
也从侧面表现出杨利伟的素质是过硬的,中国的航天员是合格的。
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段,它承上启下,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写老专家的话,有何用意?
侧面描写。
对航天员要求非常严格的老专家对杨利伟的评价更突出了杨利伟转椅训练上的出色表现。
以下两段的叙述有何表达效果?
文中的数字直观地告诉我们,杨利伟的训练是多么艰苦。
离心机训练的艰难情形,反映出杨利伟顽强的毅力和坚如磐石的意志。
从未按过警灯,反映了杨利伟不放弃、不抛弃的坚强品质。
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杨利伟在生活上为升空所作的准备。
表现了杨利伟严格自律的优秀品质。
如何理解这一段中的数字?
用数字直接表现穿越“黑障”时令人恐怖的太空环境。
深层探究
图构课文
心随飞翔导语时间、意义、影响
主体目击“神五”发射过程准备阶段
中心思想
《心随飞翔》一文通过真实记录2003年10月15日在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现场目睹“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前后那激动人心、永载史册的一幕,颂扬了我国伟大的航天事业和为这一光辉事业付出艰辛劳动的航天工作者们,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英雄潇洒走苍穹(节选)》以航天英雄杨利伟“潇洒走苍穹”为中心,多角度、多方面地报道了他成为英雄的经历。
用大量的事实告诉人们,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他坚如磐石的意志、崇高的使命感、强烈的责任心、全面的知识等分不开的。
艺术特色
《心随飞翔》
1.多用短句
《心随飞翔》使用了大量的短句,这是与新闻所要表现的内容、情感相吻合的。
首先,课文所记录的“神五”发射的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处于紧张之中的,唯有用短句,才能有力地渲染出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现场的那种紧张气氛,才能使文章富有现场气息。
其次,课文所记录的事件——“神五”发射升空,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它的成功,将标志着我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意义重大。
对“这一刻”的到来,我们已“期待得太久太久”。
现在,“这一刻”就要在自己的眼前展现了,谁能不为之振奋、激动得心都“狂跳不停”呢?这也唯有用短句,才能传达出我国人民面对巨大成功时情感的激越和按捺不住。
2.适时点染
作者写“神五”点火腾飞这一最撼人心魄的瞬间,仅用“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苍穹”一句,便把“神五”腾空而起的壮观景象真实地再现在我们眼前了。
然而,作者认为仅此而已是不够的,他抓住这一“重头戏”,用“这一刻,我们的心也随之飞翔”和“这一刻,所有的语言是那样苍白”两句抒
火箭发射
跟踪指挥
天地对话
结尾
美好愿望 英雄潇洒走
苍穹(节选) 导语 亮出采访对象
主体 介绍训练情况
赞美坚强意志 转椅训练
离心机训练 水上应急训练
自觉控制体重
结尾 期待中国航天取得更大成功
情议论,喊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然后,再用“喜悦与胜利的泪水夺眶而出”一句,极力渲染了人们喜悦和激动的心情。
《英雄潇洒走苍穹(节选)》1.突出细节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的某个细微之处作深入细致的描写。
典型的细节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能准确地表现出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使人物富有活生生的实感和质感。
杨利伟克服错觉、控制体重的细节都突出了他顽强的意志力,体现了“英雄”本色。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在对杨利伟正面直接描写的同时,插入了一些侧面描写,如教练对杨利伟的评价,战友翟志刚对杨利伟的赞叹以及国外的相关报道,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杨利伟超人的意志力和身体素质,是“潇洒走苍穹”的有力保障。
剖析文意
从这两篇新闻看,消息和通讯有何区别?
提示:第一篇是消息,第二篇是通讯。
从报道对象看,前者侧重写事(消息的特点),后者侧重写人(通讯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前者报道较为简要、概括(消息的特点),后者的报道详细而完整(通讯的特点);从时效看,前者第二天就发表了,时效性强(消息的特点),后者20多天后才发表,是因为采访较费时费力,写稿的时间也比消息长。
阅读鉴赏
百炼成钢担大任
——解读“航天英雄”(二)
10月15日上午8时59分50秒。
中国酒泉“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场。
“10、9、8……”当发射中心零号指挥员的指令下到倒计时第4秒时,首飞航天员杨利伟抬起手臂,微笑着向所有注视他的人们敬了一个军礼!
一个微笑,一个军礼。
在火龙呼啸、山崩地裂的一瞬,面对风险莫测的征天之旅,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把令人难以置信的从容和镇定展现在亿万观众的眼前。
钢铁一般的意志,心如止水般的从容。
至今,人们谈起杨利伟,依然难忘这些令人敬佩的镜头:
——15日6时45分,杨利伟登上高高的发射塔架。
送杨利伟进舱的几位工作人员曾约好要讲个笑话来为杨利伟放松情绪,可这会儿谁都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这时,杨利伟突然指着身旁一位高鼻梁的技术人员说:“我怎么看你长得像俄罗斯的一位宇航员?”这位技术人员赶紧搭腔:“是,不过人家现在已经是俄罗斯宇航博物馆的馆长了。
”“那好,馆长,明天见!”杨利伟一个笑话,使人们紧张的神经顿时松弛下来。
——“5、4、3、2、1,点火!”在火箭拔地而起的瞬间,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的医学监督岗屏幕上,一个跳动的蓝点显示出杨利伟的心率:每分钟76次。
资料显示,国外航天员在火箭发射的瞬间,心跳达到每分钟140次仍然属于正常。
如此大勇从何而来?回首杨利伟的成长道路,人民军队大熔炉的锤炼、锻打,铸就了他的英雄虎胆!
1992年的一天,杨利伟驾驶强击机作超低空课目飞行,起飞十几分钟后,“嘭”的一声巨响,右发动机停车了!千钧一发之际,杨利伟沉着冷静,按照处理程序关掉右发动机,用左发动机从200米爬升到1 200米,驾机安全返回机场。
飞机停下来,工作人员倒吸一口凉气:右发动机涡轮的叶片折断了!
与死神擦肩而过,带给杨利伟的不是畏惧,而是更大的勇气。
1996年,杨利伟从飞强击机改为飞歼击机。
歼击机的危险系数要比强击机大多了,仅一个战术格斗动作的超重压力就比强击机大6倍。
然而,没有犹豫,没有退缩,杨利伟坐进了歼击机的座舱。
新课目飞行,他第一个试飞;在同一批飞行员中,他飞行小时最多,被部队评为“十佳飞行员”。
1997年,选拔航天员的消息传来,杨利伟在申请表格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经过飞行员生涯的磨炼,一个信念在他的心里越来越坚定:祖国给我打造了钢铁翅膀,我就要飞得更高、更远!
身体初检之后,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宿双宁对他悄悄交底:“回部队注意身体,不要受伤。
”杨利伟明白,这是在暗示自己已经入选。
然而,回到部队,他依旧驾机执勤、训练。
那一年,他飞的时间达到150多个小时,超过了平时正常飞行时间的一倍。
部队训练,他主动飞最危险的拖靶机,让自己成为“蓝军”攻击的目标。
加入航天员队伍后,迎接杨利伟的是更加严酷的训练。
离心机,像一只巨大的铁钳,紧紧夹住旋转舱,在圆形的超重实验室里飞速旋转。
转瞬之间,杨利伟全身的血液好像被甩到脊柱上,五脏六腑好像被压成了一张薄薄的纸片。
超重值逐渐加大到自身重量的5倍、6倍……直至8.5倍,在这泰山压顶一般的“人造重力”压迫下,一般人会感觉眼前发灰、发黑,意识逐渐丧失,甚至危及生命。
按规定,航天员训练时如果感到压力难以承受,就可以按下警铃按钮叫停。
但是,在无数次煎熬中,杨利伟从来没有碰过这个按钮!
“战胜不了自己,怎能征服太空?”抱定这个信念,杨利伟毅然闯过重重难关。
低压缺氧训练,相当于以每秒15米的速度,被快速提升至海拔5 000多米的唐古拉山,氮气在血管中形成气泡,在人体中乱窜,一旦形成气栓就可能危及生命;高空跳伞,一名战友的脚踩到了他的降落伞,眼看降落伞绳子就要缠在一起,他眼疾手快及时避开……
今年年初,选拔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梯队的序幕拉开了。
就在这时,一个噩耗从大洋彼岸传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6.3万米高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遇难。
灾难接踵而至:俄罗斯“联盟”号飞船降落时偏离预定着陆区;巴西运载火箭发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