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史地]高三历史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训练题
一、选择题35小题共70分
1.下面两幅漫画,反映了中国某一历史时代的社会特征。
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反映了“一五”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
B.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左”倾错误
C.反映了人民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
D.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2. 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
各地迅速组织起生产钢铁的大军,……为了提供炼钢原料,许多人把家里的锅砸了……。
对上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B.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D.直接导致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3.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份数:18529户)从l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③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④实行政企分开的政策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右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跃!跃!
跃!》。
它反映了
A.当时渔业高产丰收
B.渔业生态环境良好
C.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左”的错误
D.国民经济转入调整时期
5. 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
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工商业改造 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6.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有人把总路线比喻为“一体两翼”,一体是实现工业化,两翼是消灭私有制B.小明的父亲拿着土地证高高兴兴申请入社(合作社)
C.当时全国出现了一片建设的热潮
D.民族资本家害怕改造,不断破坏工厂设备,藏匿财富
7. 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
其主要目的是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8.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9.新中国建国初期,政府开展“米棉之战”,这表明
A.政府用经济手段强烈干预市场投机活动B.政府用行政手段严惩商人投机行为
C.国家加强对国计民生资源的控制D.国家严格控制商业经营活动10.如下图所示,1950年中国与美国、印度在钢、发电人均产量方面的比较。
为克
A.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
11.下列事件促进了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的有
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②中国共产党“八大”的召开③“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④“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我国在制订“二五计划”的目标时,对粮食、棉花、钢铁产量的预定目标进行
C.第二个方案有冒进的倾向 D.第三个方案过于保守
13.右图是根据湖南某地上报的水稻亩产量数据制作的柱形图。
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选项是
A.1949一1955年亩产量不高是由于建
国初期国民经济未能恢复
B.1958年的数据不可信
C.1961年亩产量与1958年相比大幅下
降,主要是因为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所致
D.1958年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并由于改进了农业技术和设施,再加上风调雨顺,所以该年实现了大丰收
14.在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行语"或“口头禅”,如果将下列词汇按其流行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排在第二位的是
A、大跃进
B、改革开放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公私合营
15.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具有明显的
A.社会主义性质
B.新民主主义性质
C.资产阶级性质
D.无产阶级性质
16.下列对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B.存在着使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危险 C.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 D.有利于促进建国初年国民经济的恢复17.在马克思看来,劳资是对立的,社会主义经济不能与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然而中国,曾提出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政策,其中包含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
在中国,产生这一思想的社会基础最早应是在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18. 1958年,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主要教训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经济建设一定要快速发展
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
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经济规律
19.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的成就(成功探索)有①基本实现石油自给②
成功研制出原子弹③提出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④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下列可以以“综合平衡”作为横批的一副对联是:
A.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B.放开肚皮吃包饭,鼓足干劲搞生产C.贫农得地开心,地主劳动回心D.十一农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要开张21.中共提出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始于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B.《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2.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
”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3. 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4.下列内容不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的是
A.实行政治上的多党制
B. 用民主而人道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C.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D.大量开垦荒地以提高粮食产量
25.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C.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D.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26.“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猛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
”(选自《赫鲁晓夫执政史》)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玉米运动”失败的原因不包括A.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生产管理不善
C.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D.忽略自然地理条件
27.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
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②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③重点发展重工业④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积极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8.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C、都保持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国情
29.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产品供应,物价也随之下降了。
”这种现象说明新经济政策
A.解决了反动势力制造的混乱 B.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
C.适应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D.提高了工人农民的觉悟
30.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31.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坦克、自行火炮、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
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
A.苏联的武器种类多
B.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一塌糊涂
C.苏联的综合国力强
D.勃列日涅夫的精明
32. 20世纪中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取得很大的成效,
但最终结果都失败了。
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都是
A.没有改变原有的经济体制
B.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C.与美国争霸,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D.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遭到人民强烈反对
33. 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
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
1991年,苏联领导人却公开呼吁西
方对苏联实施“新的马歇尔计划”,甚至连国内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也邀请西方国家帮助制定。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苏共已放弃社会主义道路 B.苏联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C.美国放弃遏制苏联的政策 D.苏联实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变革34.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国力和军事力量,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5.“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
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二、材料题
36.春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春联内容的演化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
欣赏以下春联,依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下面是1927、1946年有名的两幅春联,请分别写出春联所蕴含的重大历史事件。
(每幅春联任选两件大事)(4分)
要求:①四字以内。
②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特征和风貌。
③必须保证春联对仗工整。
(2分)
上联:继往开来_______________赞春天故事
下联:翻天覆地_______________畅发展情怀
(4)以上春联内容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37.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
来的中国。
(1)俄国、美国、中国的三次改革是指哪三次改革?(6分)
(2)这三次改革各有什么特点?各自的最终结局如何?在历史上有什么共同作用?(7分)
(3)据此你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3分)
选择题参考答案:
1-35:AAACA;DDDAB;ACBAB;DADBA;BCBDB;CAACC;BACCB;
36.参考答案:
(1)土地革命、秋收起义或广州起义、八七会议、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抗战胜利、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每幅对联任答两件大事即可得2分)(4分) (2)(6分)
(3)经济特区;改革开放。
或设特区;改体制。
(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分) (4)文学艺术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现实。
(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分)
37.参考答案:
(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
(6分)
(2)特点:俄国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部分恢复私有制和商品买卖的办法来发展生产;(1分)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1分)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1分)结局:新经济政策促进了俄国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8年被废除,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1分);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1分)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
(1分)共同作用:三次改革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分)
(3)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分)计划、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1分)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发展经济。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