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记》读书笔记摘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琐记》读书笔记摘抄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
求学的经历,文中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也反映了作者
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及
感悟。
“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
‘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衍太太的形象在这里跃然纸上,她看似亲切和蔼,实则心怀叵测。这种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
在生活中也并不少见。他们以虚假的友善来迷惑他人,实则可能在背
后给人使绊子。鲁迅先生通过对衍太太这一形象的刻画,让我们看到
了人性的复杂。
“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
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
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衍太太教唆“我”偷家里的东西,这
种行为实在令人憎恶。她的这种教唆不仅是对道德的践踏,更是对孩
子心灵的毒害。这也让我想到,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辨别是
非善恶,不能被那些不良之人的言语所蛊惑。
“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这段描写展现了鲁迅先生在求学时期的一
种坚持自我、追求知识的精神。即使周围的环境并不理想,他依然能
够坚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不断地充实自己。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
自我的坚持,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初进去当然只能做三班生,卧室里是一桌一凳一床,床板只有两块。头二班学生就不同了,二桌二凳或三凳一床,床板多至三块。不
但上讲堂时挟着一堆厚而且大的洋书,气昂昂地走着,决非只有一本
‘泼赖妈’和四本《左传》的三班生所敢正视;便是空着手,也一定将肘
弯撑开,象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这段文字
生动地描绘了学校里等级分明的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这
种不平等不仅存在于学校,更存在于整个社会。鲁迅先生通过这样的
描写,揭示了社会的弊端,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一面。
“但我对于她也有不满足的地方。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
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
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象。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这段经历让“我”感受到了被戏弄和不被尊重的痛苦。这种不尊重
他人的行为是极不道德的,它会给别人的心灵带来伤害。我们在与人
相处时,应当尊重他人的感受,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
之上。
“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
生或魔鬼。”这句话反映了鲁迅先生对S城的不满和对新环境、新思想
的渴望。他不愿意与那些保守、愚昧的人为伍,而是希望能够找到志
同道合、具有进步思想的人。这种对进步的追求和对旧势力的反抗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爬
了几次桅,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就
能掘出金、银、铜、铁、锡来么?实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没有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的那么容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
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
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这段文字真实地表达了毕业时的迷茫和无奈。在求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对未来充满期待,
但真正到了毕业的时候,却又发现自己似乎并没有学到足以应对生活
的本领。然而,鲁迅先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选择了到外国去寻
求新的出路,这种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令人钦佩。
“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新的
学堂为鲁迅先生打开了一扇新的知识之门,让他接触到了更多的学科
和知识。这也让我明白,学习是一个不断开拓视野、丰富自我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琐记》虽然没有《朝花夕拾》中其他篇章那么出名,但它依然以
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成长过程中的点
点滴滴。通过这些读书笔记摘抄,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鲁迅先生的思
想和那个时代的风貌,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