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观后感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史问廉观后感3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鉴史问廉观后感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鉴史问廉观后感1
近日,我认真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详实的史料,让人警醒的故事,振聋发聩,震撼人心,使我深受教育,备受启发。
在当前反腐倡廉的新形势下,央视播出《鉴史问廉》,无疑是对当前全国反腐败斗争形势的有力配合,是从文化根源上对我们反腐倡廉进行的总结和认知。
作为一名纪检干部,《鉴史问廉》使我更加增强了反腐倡廉的责任担当和忧患意识。
《鉴史问廉》善于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让我们在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中,得到警示和启迪。
尤其是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在背景音乐的映托下,片子里多次出现的清勤慎匾额总能震撼人的心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清勤慎三字,出自晋武帝司马炎训长吏之言: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意思是说,当官的如果能做到清正廉洁、勤勉政务、谨慎处事,国家哪有不长治久安的呢?宋代以后,清、勤、慎三字即成为官场普遍流行的当官箴言,多置匾额悬于衙署,以警戒为官者。
在《鉴史问廉》中我们得知,包拯当政的开封府衙门外,甚至刻有清勤慎的墙雕铭文。
清勤慎虽是封建官吏的为官标准,但却如一股政治清风,亘古千年绵延至今,与我们一些党员干部普遍存在的庸懒散、懒官懒政、为官不为等浑浊之气形成鲜明对比。
清勤慎中的清指的是清正、清醒、清廉,它对应的
是庸懒散中的庸:昏庸、平庸、庸腐;勤,指的是勤官勤政,有担当,它对应的是懒:懒官懒政,不作为;慎,指的是谨慎、用心、善始善终,它对应的是散:自由、散漫、得过且过。
清勤慎与庸懒散宛若官风的两极,为官者秉持任何一方,带来的施政成效确是天壤之别。
河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指出,为官不为也是腐败,懒官懒政照样祸国殃民。
纵观历史,凡是吏治严明、官风清正的朝代,必然繁荣昌盛;凡是吏治混乱、官风堕落的朝代,必然衰败不堪,甚至走向灭亡。
正是因为魏徵、房玄龄等一批贤臣能吏,清廉节俭,励精图治,才会有空前盛世的贞观之治;正是拥有李沆、范仲淹、包拯、欧阳修等清廉功臣前赴后继,勤政有为,才会有举世富裕的宋家王朝。
而对于一些为官不为,只顾斗玩蟋蟀的贾似道之徒,却只能置百姓于水火,推国家于深渊,引万世唾骂。
当前,我们三门峡正在下猛药治理懒官懒政和为官不为。
我认为,治理慵懒散,应当倡导清勤慎。
因为,清勤慎是一剂良方,倘若我们党员干部能常思之念之并落实到行动中,定能保证政治清明有序、政府清廉有信、干部清正有为。
清能治庸。
清是为官的品质,提醒我们党员干部要讲道德,重品行,不逾矩。
首先要以清廉治理贪庸。
把牢欲望闸门,坚守心灵防护堤,不贪不义之财,不存非份之想,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抵制各种物欲的诱惑。
其次要以清醒治理昏庸。
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善于明辨是非,遇大事不糊涂,遇邪恶不低头,与不良风气和违纪违法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同时要以清正治理平庸。
要以人民利益为重,敢于说真话,办实事,执法客观公正,做人办事公道正派。
最后要以清静治理庸俗。
要志存高远,保持平常心,常怀敬畏,远离是非,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勤能克懒。
勤是为官的责任,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它告诫我们党员干部多想事、多干事、干实事、干成事。
曾国藩称勤之道有五,为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和心勤。
五者皆到,无不尽之职。
当下,我们党员干部惟有勤勉工作,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不懈怠,不肤浅,多解群众难题,多为民办实事,才能谈得上履职尽责。
慎能祛散。
慎是为官的态度,警示我们党员干部为官就应小心谨慎,面对人民的重托,要有如履薄冰、如临身渊的感觉,不能自由散漫,随波逐流。
恐惧生,理智存。
只有时刻感受到人民的监督,感受到权力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才能用好权、掌好权和管好权。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曾谆谆告诫我们:即使独立工作,无人监督也要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这种慎始善终,就是我们党员干部应当恪守遵循的一种美德,一种品行,惟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官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负担。
如果我们所有党员干部都能以当清,当勤,当慎为座右铭,那么政治生态必将引领社会风气,何患不治乎也就不是一句古人的喟叹和百姓的期望了。
鉴史问廉观后感2
近期,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中共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政论片《鉴史问廉》,该片站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借助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
重温那一段段湮灭的历史,观看那一个个沉重的故事,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现实时代感,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作为纪检监察干部应多从这些古代廉政文化里面汲取为政以德、礼法相依、德主刑辅、治权官吏、正心修身的一些思想和做法,
古为今用,提升监督执纪水平。
一是以史为鉴,筑牢思想防线。
《鉴史问廉》借助历史上的真实廉政经典故事,进一步明析和梳理廉政文化基因。
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魏征、狄仁杰、包拯、郑板桥等一大批清官廉吏曾在河南任职,留下大量廉政佳话和典故,如周公吐哺、甘棠遗爱、羊续悬鱼、精忠报国等,为历代百姓传颂和敬仰。
片中也有如张养浩所撰《为政忠告》、孙嘉淦所提《居官八约》等对官德的重视和倡导。
因此,作为共产党员,特别是纪检监察干部,要以史为鉴,时刻为自己敲醒警钟,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反面教材中汲取教训,从点点滴滴处严格要求自己,正确运用好人民赋予的手中权力。
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斩钉截铁、坚定不移;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敢于斗争、敢于亮剑;在关键时刻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
二是敢于担当,切实把监督执纪责任扛在肩上。
该片第三集《清浊之辨》的结尾,以五人之墓的故事告诉人们生死的意义很重大,即使是一个普通百姓对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作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为官避难平生耻,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要切实把监督责任扛在肩上,敢于担当,勇解难题,这才是鉴史问廉下的新常态。
三是廉洁自律,严格遵守党纪国法。
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是讲为政者必须身正行直,办事公道。
这部政论片再次昭告世人: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
一个党员干部,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违法乱纪,终究逃不脱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以身试法者必亡。
因此,必须严于律己,以法律己,管好自己做热点工作但不做热点人物。
四是当拘小节,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内有悬
鱼,说的便是东汉悬鱼太守羊续居官清廉,拒受属下之礼,流芳百世的故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时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婉拒了江西老红军委托代表明经华转呈的两瓶茶油,亦为群众所称赞。
或许在许多人看来,两瓶茶油,又能值多少钱?收了也无妨。
但习总书记却用实际行动为全体党员干部上了一课,小事当慎,小节当拘。
小节不慎,大节难保,在小节上疏于防范,最终只能是思想滑坡、不能自拔,直至铸成大错。
因此,要从细小的问题入手,在小细节上管住自己,无论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要做到心不贪,嘴不馋,手不长,洁身自好,时时警惕,做到常弃非分之想、常惧法纪之威、常思监督之益,不给别有用心者留下可乘之机,在思想作风上过得硬。
鉴史问廉观后感3
无论何种行业,无论何种情况,制度永远都是制约所有人的准绳。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就是这个规矩。
为官之人,更应遵守制度。
廉政制度建设是政治制度的基础工程,对反腐惩贪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如何遏制腐败和滥用权力,历朝历代在制度建设上作出了大量有效的尝试和努力。
纵观历代王朝,在选任以廉、考核以廉、依法监察(官吏选举任用、官吏考核管理、官吏监察监督)三方面都出现过科学规范的廉政立法,一些行之有效的廉政法令制度,对于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廉政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善了古代政治道德环境,造就了一大批为官公正廉洁、为人刚直不阿的清官廉吏,他们廉洁清正、奉法循理、刚直无私、勤政爱民的政治品质与操守作风,不但深受后世为政者的推崇和民众的爱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制度之重》通过挖掘古人在廉政制度上的探索和努力,将这些历史的镜鉴展示给
观众。
廉政制度是每个为官之人都应遵守的,仔细思考廉政制度,探索如何廉政,如何遵守廉政制度,古人给了我们很多例子,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