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
1.“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据考古发现,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处于旧石器时代的远古居民有()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半坡人④河姆渡人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某班同学进行主题研究,根据下图提供的三个关键词可以判断,横线上应填入()
A.山顶洞人B.元谋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3.《礼记.礼运》中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社会局面,主要反映的是()A.北京人时期 B.半坡人时期 C.尧舜时期D.黄帝时期
4.下图是某同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记的课堂笔记,图中④说明
A.分封的对象B.诸侯的义务
C.诸侯的权利 D.周天子的责任
5.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见,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
6.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贌(丧葬费)”、“告饥”、“求车”、“求金”,周襄王曾低声下气地向郑国“请盟”,后来又接受晋侯的召唤,参加诸侯召开的会议。
这表明A.诸侯竞相争霸,社会动荡不安B.天子大权旁落,王室衰微
C.天子与诸侯和谐共处D.经济发展,诸侯富可敌国
7.“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材料中,促使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B.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C.确立新政治经济秩序D.能够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8.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子贡问仁,孔子却说:“已欲立而立
人,已欲达而达人。
”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词(说话谨慎)。
”这说明孔子在教育学生方面()
A.因材施教B.言传身教C.教学相长D.有教无类
9.“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一年间完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中国大陆永远连成了统一的整体。
”与歌词描述相符的史实是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C.推行改革,巩固统治D.以农为本,让利于民
10.秦王朝统一天下后,“不亲其民,以暴力统治为主要手段”。
下列秦朝措施能证明以上观点的是()
A.严刑苛法B.统一文字C.设立郡县D.开凿灵渠
11.历史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
秦汉时期社会特征是()
A.早期国家的建立与初步发展B.社会变革与思想交锋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2.西汉初年,经过几位皇帝的努力,社会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国家随之强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史称
A.“开皇之治”B.“文景之治”C.“光武中兴”D.“贞观之治”
13.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
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1世纪的是
A.卫青、霍去病于公元前119年大败匈奴
B.外戚王莽于公元9年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C.西汉朝廷于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
D.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于公元184年爆发
14.自古就有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的说法。
君臣各自扮演了自己的角色,如能完美搭档,则是国家社稷的幸事,以下明君贤臣搭配正确的是
A.齐桓公——吕尚B.周武王——伊尹
C.刘备——诸葛亮D.秦孝公——李斯
15.史学巨著《史记》的体例是()
A.编年体通史
B.编年体断代史
C.纪传体通史
D.纪传体断代史
16.汉代,“丝綢、漆器从中国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西域的良种马、玻璃、宝石等物传入中国。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A.中国商人到达过罗马帝国B.西方人普遍享用中国丝绸
C.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D.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
17.如下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C.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D.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18.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的画砖,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与胡人的生活习俗。
这组画砖可以直接用来研究
A.政权并立B.民族交融C.江南开发D.中外交往
19.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想一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状态
②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③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④两次战役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他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有重大成就。
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他”是
A.郦道元B.张仲景C.贾思勰D.祖冲之
二、解答题
21.创新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斯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材料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四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商君”代表哪个阶级利益?“法令”中使土地私有合法化的措施是什么?
(3)材料三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的事件之间有何联系?
(4)材料四反映的制度由谁创立?其在地方上推行的什么制度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仔细分辨两幅图片,其中战国形势图是哪幅?比较图A与图B,找出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2)指出战国时期的重大战役一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西周实行的哪种制度所埋下的祸根?
材料二
(3)观察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实行什么地方管理制度?图2反映了秦朝采取的什么措施?这些制度、措施有何共同作用?
23.农业经济是立国之本,固国之本。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文物反映的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国郡务劝农桑……”
(2)材料二、表明了汉景帝怎样的观点?为此他实施了怎样的政策?
材料三:(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城(今荆州)跨南楚之畜,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3)根据材料三,简述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材料四、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
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奈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4)根据材料四,概括江南经济发展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详解】
旧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元谋人就处于旧石器时代,故①项正确;北京人虽然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但他们仍然以使用打制石器为主,所以他们也处于旧石器时代,故②项正确;半坡氏族使用磨制石器为主,他们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故③项错误;河姆渡氏族使用的也是磨制石器为主,他们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故④项错误。
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D
解析:D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农业生产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过着定居的生活,所以D项符合题意;AB项是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排除;C项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会种植粟,排除。
故选D。
3.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可知,反映的是禅让制。
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年老时让位于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称为禅让制,因此题干主要反映的是尧舜时期,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C。
4.B
解析:B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中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思维导图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宗亲、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而图中④处有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纳贡,守卫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等字样,这反映的是诸侯的义务,故B符合题意;分封的对象、诸侯的权利、周天子的责任都与图中④不符,排除A、C、D。
故选B。
5.B
解析:B
【详解】
依据题干“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年。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服务于王室、贵族,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因此青铜器
在此时是政治权利的象征,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
故选择B。
6.B
解析:B
【详解】
据题意可知,周桓王、周顷王和周襄王都曾向诸侯进行求助或接受诸侯的召唤,这说明周天子的地位衰微,即天子大权旁落,故选B;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周天子权力的衰微,而非诸侯争霸,排除A;“和谐相处”的说法与题意主旨明显不符,排除C;材料没有说明诸侯的经济实力,排除D。
7.A
解析:A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促使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
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出现,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正确。
BCD项都是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革的原因,但都不是引起变革的根本原因,排除BCD项。
故选A项。
8.A
解析:A
【详解】
根据题干可以看出,孔子针对不同学生对“仁”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体现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A正确;BCD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
故选A。
9.B
解析: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诸侯割据”“十一年间”“第一次真正的统一”,由此判断,这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完成全国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故B正确;王室衰微,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错误;推行改革,巩固统治,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以农为本,让利于民,材料中未提及农业,农民问题,故D错误;故选B。
10.A
解析:A
【详解】
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当时的刑罚及其残酷,所以严刑苛法能够证明秦代“以暴力统治为主要手段”,故选A;BCD是秦朝巩固统一方面的措施,与“以暴力统治为主要手段”无关,排除。
11.D
解析: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在西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故秦汉时期的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
D正确;夏商周时期的特征是早期国家的建立与初步发展,A排除;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社会变革与思想交锋,B排除;明清时期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排除;故选D。
12.B
解析:B
【详解】
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经过几位皇帝的努力,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故B正确;“开皇之治”出现在隋朝隋文帝时期,不符合题意,A错误;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初年光武帝时期,不符合题意,C错误;“贞观之治”出现在唐朝唐太宗时期,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B。
13.B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公元1世纪的时间范围是从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因此B项正确;AC属于公元前范围,排除;D项属于公元2世纪范围,排除。
故选B。
14.C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刘备三顾茅庐请的诸葛亮辅佐,故C正确;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故A错误;周武王的名臣是吕尚,故B错误;秦始皇任用李斯为相,故D错误。
综上答案C。
15.C
解析: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是司马光《资治通鉴》;选项B 是《春秋》;选项D始创于《汉书》,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6.C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欧洲,“ 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是东西方的重要交通要道,C项正确;中国的商
品进入到罗马帝国不能代表中国商人到达过罗马帝国,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西方人普遍享用中国丝绸,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排除D项。
故选C 项。
17.A
解析: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这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故A正确;BCD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在图片中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A。
18.B
解析:B
【详解】
根据题干“汉人胡食图”“胡人牛耕图”可知,这组画砖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学习胡人的饮食方式,胡人学习汉人的农业生产方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人与胡人在生活习俗上相互交融,体现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因此,这组画砖可以用来直接研究民族交融,故选B项;题干画砖反映的是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不能体现政权并立、江南开发和中外交往,排除ACD项。
故选B项。
19.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是曹操军与袁绍军在官渡进行的决战,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淝水之战之后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状态,故①错误;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故②正确;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先后发生在200年和383年,间隔了一个多世纪,故③正确;官渡之战中袁绍和淝水之战的前秦苻坚都是因为骄傲自大导致失败,故④正确。
故D正确,ABC错误。
综上故选D。
20.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祖冲之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D项正确;ABC项与圆周率无关,排除。
二、解答题
21.(1)西周;分封制;稳固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3)秦统一全国;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秦始皇(嬴政);郡县制。
【
解析:(1)西周;分封制;稳固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3)秦统一全国;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秦始皇(嬴政);郡县制。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为了稳定西周初年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
(2)根据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商鞅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
“法令”中使土地私有合法化的措施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3)根据材料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六国,材料二反映的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反映的是创立于秦朝的中央集权制。
这一朝代在地方上推行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首先建立起了一套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的实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2.(1)图A;历史信息: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
(2)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分封制。
(3)郡县制,统一文字,巩固国家统一。
【详解】
(1)仔细观察图B
解析:(1)图A;历史信息: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
(2)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分封制。
(3)郡县制,统一文字,巩固国家统一。
【详解】
(1)仔细观察图B,可见图中有很多的诸侯国,如齐、鲁、晋、燕、吴、越、秦、楚等,他们很多都是西周分封制下较为古老的诸侯国,可判定为春秋争霸形式图;而图A中没有晋国,多了韩、赵、魏三国,出现了秦、楚、燕、齐、和韩、赵、魏三国并立的局面,是为战国七雄,故A为战国时期形势图。
比较图A与图B,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有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
(2)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
当时的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持续时间长。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西周实行
的分封制度所埋下的祸根;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分封土地和人口给贵族子弟和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这些政权名称都源自西周分封制时的诸侯国。
(3)观察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郡县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图2是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为统一文字;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这些制度、措施的共同作用是巩固国家统一。
23.(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提高。
(2)重视农业;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江南地区农业得到了
解析:(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提高。
(2)重视农业;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江南地区农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手工业有了快速进步,商业和海上贸易兴盛等。
(4)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详解】
(1)依据材料一“铁制农具”“穿鼻环的牛尊”可知,材料一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文物反映的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变化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使用。
我国至迟在春秋后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提高。
(2)依据材料二“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国郡务劝农桑……”可知,材料二表明了汉景帝重视农业的观点;为此他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依据材料三“(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可知,江南地区农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据材料“荆城(今荆州)跨南楚之畜,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手工业有了快速进步;此外,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还有商业和海上贸易兴盛等等。
(4)依据材料四“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
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概括可知,江南经济发展原因是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据材料“从而使自然奈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可知,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这都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