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的存在问题和解决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的存在问
题和解决策略
摘要: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可以提升教学效果。

目前教师在数
学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制约着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辅助作用的充分发挥。

教师只有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
作用,把握好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才能真正发挥信息
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运用
当下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现状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信
息技术对教学辅助作用的充分发挥,一些教师对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课堂教
学尚存在一定的误区。

下面,笔者重点分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存在
的问题,进而寻求有效的运用策略,希望能够有效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促进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存在问题
1.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不到位
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的普及,信息化课堂呈现普遍化现象,在小学
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教师忽视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一方面,教师只把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演示工具,教学课件已经成为图片、动画、视频资料的大集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课堂学习活动只是被动地看和听,少有机会参与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互动。


生被动获取信息,与传统教学没有太大区别。

另一方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
师总是尽量把学生引导到自己准备好的课件中学习,围绕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和顺
序展开,机械教授学习内容。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这种学习方式感到厌倦。


似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却是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机械化、形式化融合,
是一种现代的“注入式”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还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这与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初衷背道
而驰.
2.硬件建设的快速推进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滞后不协调
随着“希沃白板”等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普及,信息化教学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而很多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相对不足,不能熟练使用
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

如有的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态演示等操作存在
困难,不能完美地呈现出直观的教学效果。

所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促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融合,是现代教师成长必备的技能。

3.问题探究环节多用虚构的情境教学
教师为了让导入环节设计得巧妙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虚构了许多不
真实的情境,导致学习出现“避实就虚”的现象。

例如有的老师课前花大量时间
和精力去设计的“剧本”没有紧扣课标、教材、学生学情。

再好的“剧本“没有
尊重舞台演出的实际,就不能做到“情景相映成趣”。

课堂上不能更好地实现动
态生成,也会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1.正确认识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意义
一方面,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教师
要利用网络提升学习技能,利用网络资源搜索自己想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内容。

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直接査找解
决问题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就会被充分的带动起来,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掌握怎样自主思考、学习并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教师要勇
于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

学生知识的获取不是单纯的依靠教师课堂上的讲解,而是拥有了更多的学习渠道。

倘若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掌握的不扎实,教师还可以
制作教学微视频的方式巩固知识点,拓展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
意识,使学生的“学”能够成为教学中永恒不变的主题。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结
合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釆用情境导入、问题导入、复习导入、故事导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活动中。

如在教学《秒的认识》时,教师可以用春晚时新年钟声敲响前的视频片段,结合迎新年倒计时的flash动画来引入新课,让学生跟着屏幕钟表指针走动的“嘀搭”声一起数10、9、8、7、6……此时学生早已心情澎湃。

教师要适时抓住机遇自然引入“秒的认识”。

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学生的感觉、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立刻被调动起来,学生不但学起来有趣,而且知识点也容易记忆。

信息技术是教育现代化教学的有力辅助工具。

教师应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影响,通过自身学习合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多媒体、动画和交互式教学界面,为课堂学习内容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通过学习场景的创设,让学生不再对课本知识感到陌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逐步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为例,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了解“距离、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并学会用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创设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体验“沉浸式”的效果,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形成”过程,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小东和小梁两位同学出现在屏幕的两边(两个动态的角色),他们同时从两个方向走到另一个方向(同时强调他们的相对运动),直到他们相遇。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态、清晰地展现每分钟两个人运动的情况。

生活场景的动态演示,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如“两地同时出发”“相向”“相遇”;深入把握“距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学习“遇到问题”的效率。

因此,有效融入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在掌握其内涵的同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的运用应注重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希沃白板”等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助力了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

如今,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所提供的信息化内容素材要跟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以及学生理解水平相匹配。

如教学三年级
《认识周长》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借助动画演示“周长”一词之意,让学生感受环绕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然后再出示图形,揭示其特征。

学生
测量四条边的长度相加,即可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师还可将内容拓展
到不规则图形,利用多媒体演示图形变化,让学生感知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变化特征,使初识图形周长的三年级学生直观感知到长方形和凹形图的周长不能和凸形
图周长相等。

通过多媒体演示图形线条的平移变化,既解决了学生图形变化的困惑,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分层推进的课件动画展示中,有图形的变化动画、有动态的视频演示、语音解说及拓展的类比图形,既解
决逻辑矩形图形教学,论证问题,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切实提升了课堂效益。

3.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的运用应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导向
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因此。

我们运用多媒体
帮助学生仅仅释疑解惑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然后去分析
解决问题。

如何做到让学生激疑生惑呢?首先,教师不能课堂上问个不停,学生
被动应付着回答;其次,要减少甚至杜绝数学课堂上的齐问齐答现象;最后,要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深入
思考,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自己的数学技能和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是数学抽
象知识与学生思维方式之间自然过渡的探索过程。

比如在复习“三角形”这一内
容时,教师可先将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类,引导学生分组归纳整理知识的特点和其
内在联系,将之“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图。

学生选择小棒组成三角形,说
明各自的理由;釆用思维导图的模式,逐一列出所有方案;画出相应的图形,注
明能否满足要求的理由,最后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

通过设计此类练习,利用信
息技术中的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梳理和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再配以相应的
开放性习题,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我釆用了备课助手软件,将正方体表面积所有分解方式的Flash动画
导出,在学生动手实践及分组讨论后,按学生总结出的不同拼法一一在电脑上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不同的拼图,通过对比得出了所有拼法的结论。

这样不
仅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借助多媒体信息
技术进行直观演示,缩短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
生的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渗透极限思维,得出客观结论。

如在教学六年级《圆的面积》中,教材中所展示的图片过于简单、死板,难以理解。

小组作品展
示结束后,教师可继续引导,将圆圈分为4块、8块、16块……学生会发现,随
着平均分数量的增加,这个数字更接近平行四边形。

这个结论正确吗?接下来,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圆平均分的份数无限增加,结果合并成一个新的图形。

通过
动态演示,学生得出结论:份数越多,两边的线就越直,所以拼成图形是越来越
接近长方形而不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可进一步提出研究组合近似长方形的长宽与
圆面积的关系。

因为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即ΠR;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
径R。

所以圆的面积公式是Πr²。

综上所述,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体验数学
知识的生成过程,还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4.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应是真实存在的“问题探讨”
情境创设应坚持真实的原则,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不能过于脱离实际。

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一位老师在大屏幕投影出这样精美的画面:蓝天白
云下,深山里有一片桃林,桃树上的桃子又红又大,许多只猴子在桃树上边摘桃
子边嬉戏打闹,跳上窜下非常可爱。

教师提问:桃林里如果有8只猴子,每只猴
子吃了6个桃子,一共吃了几个桃子呢?”可是学生被多姿多彩的画面吸引住了,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还嘀咕:“猴子有大猴子、
小猴子,都吃6个桃子不合理吧。

”有的学生还问:“我怎么没有看见猴王孙悟
空呢?”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这样的情境创设没有实现数学课真实存在的
“问题探讨”,把数学课上成了“离题千里”的看图说话课了。

又如教学《统计》时,教师可以设计现实生活中农技师试验一种新型除草剂
清除杂草效果的情境,把农技师研究这种新型除草剂的研究过程展示给学生阅读,让学生讨论:如果用这种除草剂除草,试验时应如何统计除去的杂草数量。

这样
的情境创设,学生会觉得学到的知识是有意义的、实用性强的,而不是虚构的……这是真实情境创设作为问题解决型学习任务的要求,也是数学课堂情境创
设应有的转变。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
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课程
改革的方向,了解小学数学的本质;明晰信息技术在每节课中的作用,不断促进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模式的变革;以学生为中心,深入分析新时代的学情,让学
生享受接地气、有深度、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育。

[本文系漳州市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提升小学学科教师信息
技术运用能力的策略研究ZXK202104 》研究成果之一。

]
参考文献:
[1]冯丽丽,柯宗武.面向深度学习的移动教育模式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J].
福建电脑,2017,33(08):141-142.
[2]张静,陈佑清.学习科学视域中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J].
中国电化教育,2013(04):20-24.
[3]牛小云:《网络信息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小学电教》2016年07期
[4]黄艳梅:《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新校园》2015年
06期
[5]吕淑杰:《试论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年22期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