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如何以学论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课议课如何以学论教
前几天看了鞍山丁雪老师读《为了大多数教师的课程实践——陈大伟观课议课对话录》的一篇文章,这里推送一篇对相关问题的回应。

观课议课如何以学论教
老师的问题:“观课议课强调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通过以学论教,实现有效教学。

这种学生的'学’有什么标准?在议课的时候如何确定它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我的回应:
观课议课以学论教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在于创造最适合学生,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如果不能就学的情况讨论改进教,促进教,观课议课是失去了改进教学的可能。

以学论教,学的情况是基础,是前提;论的指向是改变教,改造教,使教师教得更好,更有效。

学是果,教是因,论的目的在于发现因果联系,认识因果关系,并利用所发现的因果关系改造教学,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学论教,追求有效教学。

学是教的基础,教为学服务,学是教的反映,教得合理不合理主要看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效果理想不理想,通过对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的剖析讨论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是什么。

(二)在行为上,观课时坐到学生身边去,主要以学习活动、学习效果等为观察和研究对象;议课时,以学习活动、学习效果为主要对象引起讨论、展开讨论。

(三)在路线上,从学习效果入手,以获得更为理想的学生学习效果为目的。

一般来说,教学的路线是教育假设—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

比如我头脑中可能存在“需要深刻理解的文字最好采用默读的方式”这样的假设;在备课时,我遇到了需要学生深刻理解的文字,我就可能做出引导学生默读的设计;进入课堂,我把设计表现出来,我可能做出这样的引导——“请同学们找到这一部分默读,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把自己想到批注下来,等一会我们要交流。


这是教的行为;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读、思考、批注,这是学的行为;这样的默读行为可能产生比朗读更好的阅读效果。

观课议课以学论教采取反向的路线,主要从学的效果和学的行为分析和理解入手,讨论什么样的教的行为才是有效的,并通过对话和反思理解原有的设计和背后的观念,根据效果和他人的经验改造原有经验。

在教师完成经验改造以后,重新设计,以新的教学行为追求和实现新的教学效果。

从观察和讨论学生学习的角度,我们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的困难和需求、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作品、学习效果进行观察和研究。

基于这些方面的视角,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我们认为好课是学生喜欢,质量不错,负担不重的课。

“学生喜欢”主要从教学的过程看。

从“学生喜欢”的角度,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观察和研究:(1)观察课堂整体氛围。

学生喜欢与否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的环境和氛围,如果课堂氛围是控制而压抑的,学生难以喜欢;如果课堂环境安全、宽容,学生的参与和探究是得到鼓励和支持的,学生更容易喜欢。

(2)观察学生的情绪是否积极。

如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被边缘化(甚至主动寻求边缘化),学生对教学活动无动于衷、冷漠甚至充满敌意,这无论如何不能说学生情绪是正常的;就这一点,我个人认为,学生喜欢表现学生对教学活动热情、期待而激动,有一种积极介入,主动谋求成为关注的“中心”表现。

(3)观察喜欢学习的学生人数比例。

有效率的课堂应该照顾尽可能多的学生,如果只是几个学生喜欢,放弃了大多数,也不能算好课。

有水平有质量的课堂会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要求,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和内容安排,使所有学生产生“老师的教学就是为了我”的感觉。

(4)观察课堂上的活动节奏调整和变换。

较长时间的兴奋和喜欢是实现高质量的保证。

但一节课,学生不可能长时间地处于兴奋和激动当中,要求所有时间都处于兴奋状态,既不现实,我个人认为也不科学,教学需要节奏变换和兴奋调整。


“质量不错”主要从教学的结果看。

我以为,也可以考虑以下观察点:(1)质量应该是全面的质量,课堂是师生生命参与的一处场所,
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段历程。

师生的参与不仅是躯体和知识的参与,更是智慧、情感的全面参与。

他们的参与表现为建构客观世界意义的“认知性实践”活动、建构伙伴关系的“社会性实践”活动以及建构自身模式的“伦理性实践”活动(日.佐藤学)。

因此,全面的课堂教学质量应该包括“认知性实践”质量、“社会性实践”质量以及“伦理性实践”质量。

单纯的分数和仅有认知意义上的知识不是完整的质量概念,还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

(2)我个人认为,除了体育等学科以外,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以心智活动为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教学应该以引起和促进学生心智活动为起点,以追求心智水平提高为目标,其它活动设计和展开要服从于、服务于这个主要目标。

由此看教学质量,就要看它是否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心智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

实际上,已有经验的简单再现和低水平重复不可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只有在“最近发展区”里活动,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处于适度紧张的状态里,才有可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对于当前课堂上大家批评的一些表面现象和形式主义,我们可以用是否引起和促进适度紧张的心智活动来区别。

(3)这里的质量诉求,还应该包括质量获取方式的诉求,比如,主要是教师灌输的,还是学生主动获取的,学生在获取质量时,其独立性和自主性是否尽可能得到发挥,学习方式是否合理有效。

“负担不重”主要从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看,也就是要看为学生学习所投入的成本。

投入的首先是时间,要看师生为此花费了多少时间。

其次,投入的还有精力,要看师生为此付出了多少劳动。

与此同时,物资的投入、经费的投入也是课堂投入的重要成分,虽然,教育现代化将不断提高教育技术水平,但我个人认为,能够在尽可能少化钱、少动用技术设备的前提下达到高质量更值得尊重。

老师的问题:“观课议课的'以学论教’路线是否合适?因为同一授课教师,同一教学设计,不同的学生反映出不同的教学效果。

如何科学地来评价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呢?”
我的回应:
教学的本质不是去追求某一个固定不变的教学结果,而是追求一
种发展。

从发展角度,不是说教到那种结果就是好的教学,没有教到那种结果就不是好课。

同时,学是教的基础和条件,教学也应该因学而变。

这样,以学论教关注学习效果和结果,但这里的效果与结果不是一个固定的目标,而是发展取向、适合取向的效果和结果:好的教学是适合学生、能让学生获得更多东西的教学。

就我看来,上课之前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要精心设计教学。

但走进教室以后,又要“有似无”,敢于抛掉自己的预先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无中生有”。

上善若水,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教无常法,同一授课教师最好不用同一教学设计去面对不同的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